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专业建设 专业技术
民族传统体育学于1997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原国家教委批准,被设为体育学下的4个二级学科之一;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新修订的高校学科专业目录,将武术专业拓宽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自1999年开始招收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生。其业务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具备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科研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能从事武术、传统体育养生及民族民间体育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1]近年来,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在教学内容上,打破了传统的教学内容体系框架,并进行了适度的拓展与延伸;在教学目标上,注重武术文化的传承、突出学生武术能力的培养和发挥武术的育人功能;在课程学习的评价方面,强调对学习效果和学习过程的评价;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因此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1.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毕业生与就业现实脱节。北京体育大学武冬的调查表明,北京体育大学武术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为:一是我们培养的人才很难进入各级运动队从事教训研等工作;二是社会上还没有针对社会体育指导员设定的固定岗位,我们培养的人也不可能进入这样的岗位工作;三是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流向大中小校,主要从事公共体育课的工作,以武术套路专项学生为例。[2]北京体育大学的张明廷等人的调查数据表明:近三年的就业形势表明,毕业后从事专业运动训练的学生人数占毕业总人数不足2%;毕业后从事教学的学生人数占毕业总人数不足20%;从事公安的学生占到15%以上,有不少学生选择了自谋职业。而且,通过在校学生及其家长的调查显示,有45%左右的学生和38%的家长希望毕业后从事公安工作;有30%的学生和35%的家长希望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只有8%的学生希望从事教练员工作。[3]
1.2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不严密。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何建东的研究认为:首先,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不够深刻,对其内涵与外延仍需进一步界定;其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存在不科学的现象,“重技术轻理论”是一种普遍现象,特别是基础理论和民族传统文化课程严重欠缺;再次,课程结构的设置未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必须优化。[4]
2.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主干学科含义的分析
近年来有关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研究表明,一方面疾呼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并采取了暂停招生的方法应对。另一方面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尝试以新的途径应对已出现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对本专业主干学科理解不透彻。
2.1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主干学科能指。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明确指出,本专业的主干学科为:体育学、历史学、中医学。它暗示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发展方向分别为:体育学――以身体方向发展为主;历史学――在延续具有民族内涵内容的基础上,发展社会需求的以身体为主的体育活动内容;中医学――首先考虑培养对象取得中医行医资格,其次研究开发以中医理论为主的面向社会所需的健身理论和身体活动方式。这三个学科给本专业带来了三个方向的生源和多方面的毕业生就业渠道,也是目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忽视的关键之处。
资料表明,武术专业拓宽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事实。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建设一直以来采用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用原来建设体育教育专业的方式进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建设。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从上述三个方面考虑,其专业建设需要历史、中医等方面的学者。实际情况是用民族传统体育概论或者武术史代替历史学,导致真正的民族体育历史知识的欠缺,达不到民族体育锻炼、娱乐内容的推陈出新。
第二种方式是用发展竞技体育的方式建设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从招生伊始,其招生目标集中在武术专项优异的生源上,目的是在以后的比赛中取得优秀成绩。客观讲,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生源包含三个方面,分别是武术专项、历史、中医。武术专项优异的生源只占本专业的1/3,这种放弃2/3生源的选择导致专业建设只能向一个方向发展。
2.2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主干学科意指。有的研究者认为应重视武德思想教育,理由是武德是习武者必备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实质上,武德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儒家思想的研究史上,把身体作为精神修养的呈现。孟子主张生命与道德合一,人身乃精神化的身体,用以彰显“上下与天地同流”之境界。将仁、义、礼、智收缩到内心里,以证明实践德行,达到境界时,道德都可以化为内心之德流行。仁德被体现,即有仁德之心流行;义德被体现,即有义德之心流行;礼德被体现,即有礼德之心流行;智德被体现,即有智德之心流行。四德体现,说明儒家所理解的身体是形、气、心贯通的结构,其形气面涵摄内外身体的生理功能,心气面涵摄意识与形上的功能,气化面则同时涵摄个体与万物同体的物质基础与形而上的基础。通过儒家以“修身”为其要义,实现儒学传统中所谓“天人合一”、“身心一如”。
2.3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主干学科所指。在观赏武术类的表演时,观众会被表演者所展现的身体能力征服,他的身体有着可以与动物媲美的轻快和柔软,以及比动物更优雅的特点并为此感到骄傲,会发自内心欢呼。细察其原因,表演者的身体活动,使用了一种特殊的表现语言。此时表演者的思维通过身体这个工具得到表现,同时身体本身也在进行思考活动。或者说借由身体的观点和样态来思想,用身体的方式思想。一是隐喻每个人在肉体上高于动物一筹;二是隐喻现实社会里的强壮体魄。
3.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基本问题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主干学科能指,是把人的身体看作从“历史性”延展到“社会性”的场所。从这一角度思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发展,需要把每一个培养对象的身体作为展现场所的身体,有别于西方认可的身体长期受灵魂的奴役,受心的驱使,彰显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特性。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主干学科意指,是把人的身体作为精神化的身体,用以达成“天人合一”、“身心一如”。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主干学科所指,是以人的自然身体为主体,通过持续的锻炼,得以寿养天年。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基本问题在于在这三个维度上思考其发展方向,这三个维度可以互相辅助,最后达成学科的持续发展,也是目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突破僵局的解决线索。
4.结论与建议
4.1制约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建设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出发点不符合社会需求。
4.2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需要重新认识本专业的主干学科,并衍生以身体方向发展为主体育学;在延续具有民族内涵内容的基础上,发展社会需求的以身体为主的体育活动内容的历史学;在中医学的基础上,研究开发面向社会所需的健身理论和身体活动方式。
4.3重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立足理论基础研究,为促进本专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厚实的根基。
4.4建议采用联合办学的方式,从体育学、历史学、中医学方面,完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师资力量。
4.5建议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从身体角度的三个维度上思考今后的发展。一是培养对象的身体作为展现“历史性”延展到“社会性”的场所;二是把身体作为表达“天人合一”、“身心一如”的主体;三是体现通过持续的锻炼,得以寿养天年的身体。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
[2]武冬.对北京体育大学武术专业本科教学计划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9).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学院派 草根派 太极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c)-0218-02
在现实中,我们许多优秀的体育民传项目,如国粹太极拳、少林拳,八段锦,五禽戏等养生气功和传统套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竹,舞狮、舞龙等常见项目在民间的推广、普及程度远远好于我们的小中高各级学校,换言之,民间草根派的民传体育项目的运动竞技水平也远远高于学院派,而理论研究却是其软肋之所在。学院派在理论研究方面所占优势又是草根派无法比拟的。由此造成民族传统体育在理论和实践的严重脱节不能同步协调地发展,无形之中造成传统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瓶颈,严重制约了传统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下就造成该局面的原因进行分析。
1 导致制约局面产生的原因
1.1 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
自古以来,有许多传统体育项目,象太极拳等许多传统武术受家族文化关系的影响,有传里不传外,不传外姓只传本家;传男不传女等规矩。另外由于我国有史以来都是农耕国,特别是近代以来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一些靠民族传统体育技能生存的拳师,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为了生活,绝活是轻易不会向外人传授的。
1.2 我国人均GDP的影响
众所周知,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GDP列世界壹佰多位,几近倒数,大多数人刚刚才解决了温饱问题,还谈不上进入成熟的、高质量的休闲生活模式,还在为解决车、房衣食住行而奋斗,不像国外,甚至港台,很多人可以有闲暇、有闲心、有闲钱来从事、习练自己所喜欢的民传体育项目,更有甚者,许多外国人还专门跑到中国来学习我们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如太极拳等,而且学成之后其功夫比大多数国人还要正宗。之所以能这样,是人家不用为生存温饱而发愁,有强大的经济支撑,这得益于发达国家人均GDP是国人的数十倍之多,甚至于人家工作一年的薪水就可以在发展中国家生活几年。
1.3 学校教育的缺位
据统计,全国只有极少数的中小学把民传育体育项目开到课堂上去,而且也未形成机制和规定,成为传统延续下来。在我们中小学的所有特长生的加分条件中,很少有用民传育体育特长来获得加分的。不仅如此,很多省份在高中阶段为了追求升学率,把正常的体育课都砍了,真是滑天下之大稽,结果导致了我国25年来,学生身体素质连续下降,更别说开展民传育体育项目了,真是民族的悲哀。另外,迄今为止,在我们各届的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中,都只有大学生组的项目,如果能设置中学组的项目作为表演赛,那么对于民族传统体育在青少年当中的推广,就会产生积极的效果。
1.4 社区体育指导的缺位
到目前为止,街道办事处这一级机构还没有配备专职的社区体育指导员进行社区体育的指导,据说国家早由此计划和打算,但时至今日仍未能实现。由于没有配备专职社区体育指导员,想对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挖掘、整理、保护和推广也就无从谈起。
2 如何推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
2.1 “请进来,走出去”
2.1.1 请进来
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以及不同的人文文化特点,把各具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体育特色课,引进大中小学的课堂,甚至老师也可以从校外聘请,将民间从事该项目的高手、达人、聘进学堂,力争把原汁原味、原生态的民传体育引进课堂。例如,中小学可以学抖空竹、打陀螺等轻巧项目。而大学则引进太极拳,少林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传统套路和养生气功,教师也要从校外社会上聘请:有武术段位的高手、甚至是传人等武术家。
2.1.2 走出去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国家对高校教师的学历也作出了极高的规定和要求,总的说来这是好事,但在一些术科比重较大的学科和专业中却出现一种较为矛盾的现象:如学历和理论水平都较高教师,往往技术和动手能力都要落后于前者;反而技术和动手能力都较强的教师,学历往往都很低,甚至很多都只是本科学历,不过这样的教师在刚上小学时就开始接受专业训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童子功”,而童子功则是我们专业术科教师应该具备的极为过硬的基本功。这种现象一般都存在于音乐、美术和体育这几门专业和学科中。为什么会有这一奇怪的现象发生呢?实际上原因也挺简单,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精力也是有限的,在就业之前的这段近20年的学习过程中,有限的精力决定了要么偏重于理论、要么偏重于技术技能,是由“鱼和熊掌不可得而兼之”这一古训或者说这一规律所决定的。实际上在音乐、美术和体育等这几门专业学科中,这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如何才能让理论和实践共同发展呢?即便如此,凡事都有转换和解决的办法,在体育专业中也一样,那就是让我们学院派搞民传体育专业的具有较高理论水准的教师走出校园,走入社会,向民间民传项目的高手、传人和武术家虚心请教学习,甚至进行项目、课题上的合作,这样才能让学院派和草根派互相取长补短,使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到积极、有效、长足的发展。
2.2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应在国学中占一席之地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是国学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及组成部分,其历史背景、文化底蕴、哲理价值观等与国学均是一脉相承的,因为从广义国学范畴得知,国学指的就是中国原有的一切学问,“过去种种,上自思想学术之大,下至一个字,一支山歌之细,都是历史,都属于国学研究的范围”(语)。而狭义国学范畴则是指传统经、史、子、集四部之学,核心是经学,即儒学,特别是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如太极拳其理论基础就是国学。“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万物”,“名、相、妄念、正智、如如”等等,这是国学与太极拳共同拥有的宇宙化生规律。太极者,乃混元、一、道、整体、核心之意、是天地人、精气神、儒释道、医武易、无为有无无为、世间智、出世间智、出世间上上智的融合。太极是中华大龙文化的精神体现,是儒家、道家、佛家、墨家、法家等中华文化九九归一的集大成者。而从某种意义上讲,易经就是太极拳的理论基础的基础。所以,在我们全国各地的各式各样的国学大讲堂中太极拳的国学理论基础应占一席之地,通过养身、技击等身体实践活动来诠释国学理论,从而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知行合一。因为文(知)就是行的升华,行(实践)就是知(理论)的基础。这一点尤其重要。这样不仅能完善和丰富国学内容,也能更好对推动太极拳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3 民族传统体育应该成为体育专业学生的必修科目
在高校的体育院系中,民族传统体育应该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的必修课,并且在毕业时必须修足至少两门以上民传体育项目技术技能的术科学分。这样就为学生踏入社会(学校、文体局、街道办事处社会体育指导专职岗位、健身俱乐部、企业工会等)后,从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教学和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2.4 学校应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
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大、中、小各级学校应开设各具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根据各地不同的地理气候条件,来选择适宜的科目,如全民族皆适合的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养生气功,以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的抢花炮、秋千、磨担秋、珍珠球、高跷等,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精深博大,无法一一列举,以上项目仅沧海一粟,各地可根据自身条件,综合评定后选择合适的项目来作为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添砖加瓦。
2.5 传统体育文化内容纳入国培计划中
在国培中,我们接受培训的中小学体育教师至少应该掌握2~3项统体育文化或极具地方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的技术、技能,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及其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空竹等)的传承,和为推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进课堂提供保障及支援。为此,传统体育文化内容应按一定比例纳入国培计划中的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学习科目中。
2.6 各级市民健身中心应设民族传统体育的专门馆室
纵观海外,像我们的邻国韩国、日本的各级市民中心、生涯学习(终身学习)综合中心都面向市民,不仅开设了像跆拳道、柔道、剑道等本国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就连中国的太极拳也被作为超人气课程推出,且收费也较低,这应该算是他们国家国民教育福祉的一种形式。连外国人都推崇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那我们为什么不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搬进我们的各级市民健身中心,并设置民专门的族传统体育馆室来作为学习、交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平台,甚至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国际交流平台。
2.7 各街道办事处应设社会体育指导员专职岗
建议各街道办事处应配备专职社会体育指导员,具体人员可以向社会公开招考,招考对象可以是体育院校毕业的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等专业的学生,也可以是具有相同资质的社会人,但必须要求具备至少两门以上的民族传统体育技术技能。这样可以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和推广提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前提和保证。
2.8 设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基金
设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基金是为推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提供资金保障,以及奖励那些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做出特殊贡献的个人和集体。资金来源可以采取专门的财政专项拨款加体彩、福彩收入和慈善募捐等资金来组成。
参考文献
[1] 甩蓝晟.国学与太极拳[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2.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大课间;竹竿舞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9-0199-02
1大课间活动的意义
1.1大课间活动能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
新课程改革下,要求体育教师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思想,实施新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的关键一环是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技术和知识的现状,加强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联系,关注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体育学习必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中小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兴趣与需求是直接推动自身参与体育锻炼的内驱力,是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学习和提高学习效果的前提。所以,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改革是实施新课标的关键。
1.2大课间活动能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
大课间活动中包含许多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选项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大课间活动的时间,自主练习老师在课堂上教授的技术动作,使课堂上的内容得到很好的消化,可以将技术熟练的应用到实际当中,既大大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也能提高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质量;另外,教师可以将技能教学编入大课间活动中,不但可以掌握复杂、枯燥的内容,还可以熟练简单、易学的内容。如将田径项目的素质练习融入到体育游戏——竹竿舞,把运动与游戏有机结合,配以动听的音乐,将大大激发学生对田径运动的兴趣。
1.3大课间活动能促进师生身体健康,提高师生的身体素质
大课间体育活动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以人为本”的精神。首先,它能满足青少年身体生长发育对体育运动的需要,能照顾不同学生的兴趣需求,有助于体质的增强。大课间的实施正是改革课间操,将原课间操延长时间,丰富活动内容,很好地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达到学生渴望运动的心理。不少学生觉得大课间活动更刺激、更活泼、更好运动(玩)、更能表现自我。就是练得满头大汗也是乐此不疲,从而使学生灵敏、柔韧、力量、协调等身体素质在大课间的活动中得到了明显地提高。
1.4大课间活动操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活动中,学生一同游戏、比赛学习的机会很多,如跳绳、比赛、接力等。另外可以给学生们自由分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游戏、比赛。因此学生们彼此之间便必须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从而提高同学间的交往能力。另外,通常大课间活动都配以节奏明快、富于律动的音乐,使此项活动更有艺术性,更吸引人去共同参与,学生边做操边欣赏音乐,心情轻松愉快,动作不拘一格,感觉是一种享受。这样能达到愉悦身心,调节情绪的目的。
1.5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实验前的课间活动随意性强,学生们追逐打闹,有潜在的安全隐患。实施大、小课间体育活动后,学生们提高了自律能力,克服了一些不良的行为,课间活动井然有序,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运动兴趣,又正确地引导了学生课间和课余生活,促进了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习惯。
2民族传统体育引入大课间可行性
2.1国家政策的统领作用
2007年3月20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制定了新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目的是为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提高体质健康水平。2007年4月29日上午,“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启动。2007年9月1日起在全国中小学校全面推广由教育部组织创编了《第一套全国中小学校园集体舞》,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优质艺术教育活动资源,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国家的重视对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宏观层面上让大课间活动的实施成为必然。
2.2相关研究得到普遍开展
近年来,国内在研究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研究已经很多,民间体育在我国蓬勃开展,全国已经举行了九届民族体育运动会,部分体育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相继开设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或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但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特别是民族地区民族小学,对民族传统体育走进小学校园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通过维普和中国知网的检索发现从事小学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资料还不多,其中有恩施实验小学的研究课题“土家族传统体育游艺活动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推广应用研究”、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 “开展有民族特色的幼儿体育活动的实践研究”等。他们研究并整理出了民族体育游戏集、论文集和案例分析,同时制订出有关的音像资料和其他资料,可供我们参考。如今,各级各类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蓬勃开展,为小学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因此,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将更强调系统性、阶段性、融合性,让少年儿童在音乐、动作、思维、创新中培养具有良好个性,身体强健、充满自信、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出努力。
2.3民族传统体育走进大课间有助于文化传承
民族传统体育是从民族共同体文化中剥离与凸显出来的一种民族体育文化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体育文化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文化的补充与完善,除了具备一般文化的特征之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和民族文化特征。全面、系统、科学地认识民族传统体育,是振奋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团结、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保证。可见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有特别的教育价值,应进入学校体育课堂。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校本课程形式开发出来运用到小学体育教学中必将为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2.4广西有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民族众多,在校少数民族学生人数较多,对民族体育的兴趣非常浓厚。黎族在广西也有不少居民,主要集中分布在北海、钦州、防城港等地。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勤劳智慧的黎族人民战天斗地,用热血和汗水缔造了美好的生活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的竹竿舞即是其典型代表。
3黎族竹竿舞可在大课间焕发生机
3.1黎族竹竿舞的发展
竹竿舞又叫“打柴舞”或“跳竹竿”。黎语称“跳竹竿”为“俊孪”、“卡咯”。黎族祖先生活的地域高山林立、丛林密布,环境错综复杂。黎族先人们建竹屋以挡风雨猛兽,建屋时竹竿经常从屋顶滑落,人们为了躲避竹竿碰头、刺脸、砸脚,便不断地跳跃。此情形趣味非常,于是人们逐渐模仿和改进,形成了“跳柴”和“打柴”。“打柴”是人们按照一致的节拍叩击竹竿,跳柴者则遵循打柴的节奏在竹竿间穿插跳跃。黎族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万余年前的远古时代。刀耕火种的黎人祖先就创造了竹竿舞。由于生产力的极端低下,人们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被消耗,所以之后悠远的岁月里,竹竿舞只能作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一种工具而存在。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黎族人民的经济社会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与之相伴,竹竿舞也得到了不断地发展。除了形式上更加多种多样,动作上更加丰富多彩外,竹竿舞的性质和功能也发生了变化——原始的宗教属性开始弱化,社会娱乐属性增强。时下,“三月三节”是黎族人民最盛大的节日,同时也是黎族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和寻找幸福的美好节日。每年农历“三月三”,各地的黎族青年男女汇集一起,参加“三月三”盛会。而竹竿舞已经成为人们促进交流、表达情感的有效方式。
今日的竹竿舞已经成为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海南符号”——竹竿舞已经成为欢迎来宾的一种形式,而在外地人的眼中,竹竿舞也已经成为海南和黎族的一种象征符号,被广泛运用。竹竿舞的健身、娱乐、观赏价值以及特有的民族风情吸引了大量的游人前来黎家做客,古老而又青春的竹竿舞所蕴涵的丰富的黎族文化也被游客们带到了世界各地。
3.2大课间开展竹竿舞必将其发扬光大
将竹竿舞引入大课间,可保证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加深学生民族感情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豪感,使他们在学有所成之后积极投身于本民族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建设中,从而促进对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在校园里通过竹竿舞教育,可以加深对传统民族文化的深入认识和了解。因此,在继承竹竿舞最原始的动作的同时,还可以结合现代的社会发展和人们对艺术、音乐和舞蹈的认识,创编传统与现代的相结合的新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阔学生眼界。在大课间开展竹竿舞既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也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创新。校园是一个很好发展竹竿舞的平台,因竹竿舞它具有独特的魅力表现出自然明快、节奏强烈有力、动作古朴粗犷、生动形象、艺术性强等,它没有受到场地限制、性别、年龄、气候等的影响,特别符合校园体育文化的要求。校园也是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学生生活学习的地方,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竹竿舞的技术动作来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又能把这种舞蹈带回自己的家乡传授身边的朋友。
3.3把竹竿舞引入大课间的优势
把竹竿舞引入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着其独特优势。其主要体现在:一是与现在体育项目相比,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场地、规则和动作规范上有更大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加大了对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的适应性,克服了体育课的场地器材的限制,从而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竞技项目队场地器材要求严格,很多学校特别是民族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很难具备,从而限制学校体育教育的开展,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场地器材要求有着很大的弹性,一般的学校都能够具备,便于开展。
4大课间开展竹竿舞的设想
4.1师生重视是土壤
领导、老师、学生的重视对这一活动的展开影响重大,领导不重视,管理就脱节;老师不重视,也缺乏指导;学生认为影响自己学习而不参加大课间活动则更是对这一活动的致命打击。学校的运动氛围,就是一种无形的环境,潜移默化地在影响着学生的选择。如果学校流行着各种体育运动,大部分学生都追求着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参加的人数多了,那么对于学生参加大课间活动的影响力必然大增。
4.2完善管理是保证
管理、组织不够严密成为影响现今学生参加大课间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学生活动的人数较多,活动范围较大,难于组织管理;二是学校管理组织大课间活动的人员有限,使得体育教师在管理组织也有不便。这样,一个比较完善的学校管理体制成了大课间开展竹竿舞的重用保证。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因为所需的竹竿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安全隐患的,这更需要学校的妥善管理和学生的自我管理。
1.1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以及在一定的教育阶段(包括课内活动)学生全面发展可望达到的程度[1]。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一般滋生于民间文化,经过了数千年的不断演化。根据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国家体育总局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了标准化、课程化。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目标的构建必须符合普通体育课程目标的要求,同时也要体现民族传统体育自身特有的目标体系。以“以人为本”为出发点,能形成自觉坚持锻炼的习惯及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并能熟练地掌握一至两项传统体育项目的基本技能,学生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锻炼了解民族传统文化。
1.2课程目标的任务与价值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以民族传统体育的形式向学生传播民族文化,是表达情感和意愿的一种媒介,有陶冶练习者自身和娱悦他人的双重社会功能[2]。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公共体育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精神实现的一个重要途径与方式,对学生接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熏陶、娱乐身心、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民族的自豪感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3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内容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内容方面种类丰富、特点各异。学校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遵循因地制宜并能体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性、教育性和实效性的原则,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体现一定地方特色,主要以当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核心,开设以针对性和实效性为主的内容,既满足学生的兴趣,又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目前,学校开设有武术、散打、健身秧歌、太极柔力球、毽球、空竹等项目。
2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模式
2.1教学组织形式
高等院校在公共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方面一般比较单一,学校应按照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安排。如: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公共体育课在组织形式是打破原有的教学班级,实施三自主选择上课的形式,根据学生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自主选择课堂教学目标与学习方法。这样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学习兴趣,体现了高校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满足了不同项目爱好的学生。在教学组织方面形成主动让学生去实践与学习的习惯,还能提高教学质量。在组织形式方面大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是以俱乐部(选项课)及社团模式进行开展,很受学生的欢迎。有条件的高校应该每年组织开展一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西方流行项目的校园比赛,也可以与地方院校进行比赛交流。
2.2教学模式
教学形式要灵活多样,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如项目的技术方面、学生接受技术的能力方面,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良好的互帮互助,使学生更好的融入集体、融入社会。在教学模式方面应实施“组合型”教学与“学习型”教学模式相结合,适当应用现代教法,如:音像、光盘、多媒体等,激发学生对体育教学的理解和掌握。教学方式方面,以多种方式实施教学,通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技能,激发学生对学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兴趣为目的,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继承、发展和创新能力。学生可借助网络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更深的了解,还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习内容,提高教学质量(见图1)。图1组合型教学模式与学习型教学模式“组合型”教学与“学习型”教学模式是教师根据选择上课学生的技能水平及身体的协调性和掌握动作的快慢程度进行分组。教师把学生分为4-6人一小组,小组成员在整学期的授课过程中保持不变,各小组成员都分配适合的角色,使同学与同学间能相互督促、相互学习、相互进步、相互讨论,为小组的共同目标而努力。一般角色分为:组织者、纠错者、裁判员、负责者。一般情况下,组织者负责带领小组成员复习上节课内容,练习新教内容;纠错者负责在复习和练习过程中纠正小组成员的错误动作,提示小组成员在练习中的身体姿态。在教师检查的过程中只要发现个别成员有动作错误,那么该小组不给予奖励分值。期中时,各小组的裁判员负责给其它小组的练习情况进行裁判,发现裁判员有不公平行为时,该小组不能给予奖励分值。负责者组织各小组人员进行积极练习,如有不认真练习人员要及时指出。如果组内成员出现动作问题时应该主动向其他小组的学生请教或请老师进行指导。采取自选角色,每四周变动一次,必要情况下教师给予调整。教师每一周对各小组进行一次轮回检查,每次教师对各小组观察到的问题,通过诱导方法指导学生纠正错误。小组再完成练习后,小组成员对所学的动作组合套路进行改编与创新,这样能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提高练习兴趣。评价与信息反馈在动作套路结束前,教师组织各小组进行表演或比赛,教师及时对个别学生和小组的学习情况给予评价。(本文来自于《湖北体育科技》杂志。《湖北体育科技》杂志简介详见.)
2.3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设置的考核评价
评价学生公共体育课(体育俱乐部课)的成绩一般采用随堂考核成绩、平时成绩和综合成绩的方法。体育教学评价过程中的主要目的是反馈和激励,使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锻炼及获得进步。因此评价结果应具有客观性、准确性,并兼顾形成性、总结性。只要依靠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使考核评价最大限度地反映学生的锻炼水平,反映课程的理念与目标。
3小结
关键词:少数民族 传统节日 现状 对策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民间体育是少数民族的历代先民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为适应生产生活的需要而逐渐形成的,并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变化不断演变并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一种民族文化的载体。它与民族的历史、社会、经济、天文、历法、音乐、歌舞、饮食、服饰和宗教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民族意识的个性表达,是广西少数民族同胞们智慧和文化的结晶,具有娱乐大众,锻炼身体,促进民族团结和谐发展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然而,伴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在全球化与城镇化的影响下,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被慢慢淡化,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作为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一部分,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何使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
1 保护与传承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发展的意义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是传统节日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传统节日体育文化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为节日带来了民族特色。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舞台,各少数民族同胞通过这个舞台充分展示本民族的风俗文化。是向社会各界宣传民族特色,让社会各界人士了解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的重要手段。少数民族传统节日这一周期性的活动,也是民族传统节日体育能够得以传承的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广西少数民族同胞们通过参与民族传统节日体育活动,可以增加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促进民族间的友好团结。此外,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活动的开展还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成百上千的游客及群众慕名而来,带动了广西旅游、交通运输、餐饮、住宿等行业的发展,给这些行业带来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为广西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2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支持的力度不大
政府及相关部门作为人民的领导机关,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观念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现代体育运动越来越大众化的今天,广西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关注的方向渐渐偏向与现代体育运动的发展而忽略了民族传统节日体育的状况。缺少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活动的开展就缺少了媒体的宣传,在外界的知名度也随之下降。没有了社会的关注,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活动的开展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缺少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也是广西少数市民族传统体育开展所存在的问题。
2.2 民众参与民族传统节日体育的积极性不高,缺乏关注
一项体育运动要想开展得好,缺少人民群众的关注和参与积极性是很难做到的。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是各少数民族同胞们为欢庆本民族的传统节日而开展的节日项目,其观众和参与者大多都是本民族村寨的成员,除了本民族的成员外,几乎没有人会自发的组织和参与。一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危险性较大,平时村寨的轻壮年都常年在外打工,对本民族体育项目缺少必要的训练,处于安全的考虑,很少有人愿意出面组织训练和参加展演,久而久之,民众慢慢的失去了参与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现在了解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的比赛规则、比赛形式的人越来越少,甚至有很多人对民族传统节日体育的比赛形式闻所未闻,比赛规则更是一问三不知。不了解民族传统节日体育比赛形式和规则的人大多不会对民族传统节日体育产生兴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不会参与其中,对其深入研究。除了当地群众以外,外界人士对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的关注寥寥无几。缺少了各界人民群众的关注,就限制了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活动的开展。
2.3 受到现代体育运动的冲击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作为少数民族同胞节日庆典的一项内容,为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增添了不少节日气氛,同时也为各界人士展示了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但是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大多都是少数民族同胞们从日常生活中的劳动生产中演变而来的,其目的只是为了在枯燥的劳动生产中寻找一些乐趣。民族传统节日体育的竞技性和观赏性都不高,很难满足人们的视觉要求。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以更高、更快、更强为目的、其竞技性与观赏性远远超过了民族传统体育,现在人们更喜欢在紧张刺激的比赛气氛中观看比赛。而在大众体育方面,人们锻炼身体的方式多种多样,锻炼的要求也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增加,不只是单纯的强身健体那么简单。他们要求可以强身健体的同时也可以舒缓压力,愉悦身心,还能够促进交流和团结协作。民族传统节日体育的运动形式和所能达到的效果已经很难被现在的群众所接受,这也是制约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一个原因。
2.4 区域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宣传不足、推广不积极
经济条件的制约也是影响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体育运动的一个分支,其发展的状况也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经济发达的地区,在其他方面发展状况良好的情况下,可以将部分注意力转向体育运动项目的发展。所以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体育活动开展得相对较好。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一切建设都以经济发展为主。民族传统节日体育作为体育运动的一个分支,也随之受到了经济条件的制约,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没有多余的资金投入到体育场馆的建设和增添体育器材,民族传统节日体育工作者的建设也受到了限制,民族传统节日体育的开展就得不到保障。对外界宣传力度不足,很难提高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推广不积极,造成参与民族传统节日体育的人逐渐减少,没有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情景。对民族传统节日体育的宣传不足、推广不积极也是制约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3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发展的对策
3.1提高民族传统体育的竞技性、观赏性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的发展,应该要在尊重其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前提下,与现代社会的竞技体育相结合。不但要保留民俗文化的传统因素,还要顺应潮流,不断改进和完善,必须要经得住观众的选择。体育项目的精髓与魅力在于其具有竞技性。在现代体育形式的冲击下,民族传统节日体育必须增加其竞技性。对那些竞技性相对较弱的民族传统节日体育项目进行科学整合与改造。科学地制定规范合理的比赛规则,使得比赛能够公平公正的举行,对提高民族传统节日体育的竞技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民族传统节日体育项目技术动作完成的难易程度制定出统一的评分标准,减少运动员完成动作的随意性,这些都对提高民族传统节日体育的竞技性和观赏性有很大帮助。
3.2 简化比赛方法,加入娱乐元素,增加场地器材的建设
“气排球”之所风靡广西以得到很好的发展,是因为“气排球”项目比赛和健身用球轻而软,娱乐性、趣味性强,让群众对球的恐惧感消失,让群众在愉快欢乐气氛中进行比赛和锻炼,繁琐的比赛方法、复杂的比赛规则和具有一定危险性的民族传统节日体育项目,让很多想参与其中的群众“望而却步”。对现有的少数民族项目进行科学的整合,根据全民健身民众的需求而简化一些民族体育项目的比赛方法,统一比赛规则,降低一些比赛项目的危险系数,加入一些娱乐和趣味元素,这样一来,广西少时民族传统节日体育的入门门槛就降低很多,参与其中的群众就会慢慢增加。在简化比赛方法使其更具有娱乐性的同时,加大资金的投入,修建一些实用场地方便少数民族项目的开展,研制一些物美价廉的民族体育器材,满足民众参与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要求,这些对广西少时民族传统节日体育的发展将起重要作用。
3.3民族传统体育进入校园,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大扶持力度
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大对民族传统节日体育的宣传,是发展民族传统节日体育的一个有效方法。政府及相关部门可通过媒体,网络等现代高科技手段,在采纳社会的意愿和尊重当地少数民族传统风俗习惯的前提下,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共参与的格局,不仅仅在民族传统节日阶段,平时也需要适当的组织一些民族传统节日体育项目比赛,让民族传统节日体育慢慢进入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让一些有意义便于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校园。学校是传授知识和培养人才的摇篮,学生可以在学校里学到很多知识和技能。让民族传统节日体育项目进入学校,进入课堂,不但可以使学校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让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知识和技能,也可以加深学生对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增加学生对民族传统节日体育的项目和比赛形式的兴趣,从而让更多人参与到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运动中来。在学校成立专门的民族传统节日体育项目的训练基地,从众多参与者中选拔出优秀的人才进行专门的培养。学校有源源不断的生源作为基础,民族传统节日体育也可以在这一基础的支持下不会出现“后继无人”的现象。所以,让民族传统节日体育进入校园,是民族传统节日体育得到保护与传承的有效方法。也是民族传统节日体育得到发展的必要条件。
3.4 努力创新,利用网络宣传与促销拉动产业升级,加快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民间体育旅游产业的开发,是实现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民间体育旅游资源到产品,产品到市场的转化,从而最终实现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民间体育旅游资源到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产业的飞跃。而这个转化的过程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发展区域经济,将民族传统节日体育项目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在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物质生活得到富足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转向对精神生活进行追求,旅游理所当然的成为人们追求精神享受的首要选择。将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民间体育和广西的旅游产业结合起来,把握广西旅游产业所带来的机会,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民间体育项目的优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民间体育旅游产业开发与发展,要走以信息化为基础、充分挖掘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民间体育旅游资源内涵,树立精品,在强化传统手段进行营销的同时,更需要利用网络进行营销,以吸引广大的中外休闲旅游者前来旅游消费,以拉动整个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民间体育旅游产业升级。在发展广西少时经济的同时,也可以为民族传统节日体育的宣传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 结语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是广西少数民族对外宣传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发展好民族传统节日体育不但可以为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增添浓厚的民族气氛,丰富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内容,宣传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还可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为当地的旅游运输、餐饮、住宿等行业带来利益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然而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的发展任重道远,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发展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
参考文献:
[1] 何玉嘉.现代语境下广西民族文化生态保护问题的思考[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7-13
[2] (德)茨克.跨文化交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王小峰.对民族体育旅游产业定位与思考[J].现代教企育业,2008(1):103-104
[4] 张冰松.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中的价值研究[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07,8(16)4.
[5] 卢兵.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导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6] 黄伟,卢鹰.中国古代体育习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基金项目:
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普通高校公体课的研究与实践》 课题编号:2013JGB293。
作者简介:
梁思捷,男,广西柳州人,1985年9月生,汉族,助教,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民族传统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