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劳动实践基地总结

小学劳动实践基地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劳动实践基地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劳动实践基地总结

小学劳动实践基地总结范文第1篇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 刘云来

在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我省注重发挥自己的特色,以传统的劳动教育为突破口,在多年实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基础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取得了良好效果。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奋斗,我省城乡小学绝大部分开设了劳动课,教师、教研员基本配齐,骨干教师队伍也基本形成。下面仅就我们的工作谈点体会。

一、领导重视,是上好劳动课的保证

从我省这十多年小学劳动课的发展历程,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小学劳动课,既然做为一门正式课程,理应抓实抓好,但实际上并没有受到应有的待遇。哪里的领导认识了、重视了,哪里劳动课的局面就好些,不然就差些。比如:哈尔滨市有个专门的班子设在市教委,专抓劳动课,并实行“一票否决制”,这就改变了劳动课被“挤、占、串”的现象,使开课率连续6年保持三个100%;大庆市也有个专门的班子设在市教委,专抓劳动课,结果是校校建立了劳动基地,保证了劳动课的场所;牡丹江市立新小学之所以连续38年狠抓劳动课不放,该校小农园盛开38年不败,是因为历届校长对劳动课都有正确的认识;绥化市农村欢喜岭小学,多年来一直重视在劳动课中突出素质教育,配备3名专职劳动课教师,其中一名是省先进教师,使该校在“农科教”三结合的创建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并召开了全省劳动课现场会,其经验在全省推广。我省小学劳动课开展的之所以很有生机和活力,是因为省教委有专人亲自抓。在国家颁布的《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省教委制定了《关于开展劳动技术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全省中小学把上好劳动课作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方面,这个文件制约全省各小学必须按课程计划,开满、开好小学劳动课。文件特别强调农村小学要建设好劳动教育基地,以为当地经济服务,培养一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农民。还强调城市小学凡有条件的也都要开创劳动基地,结合自己的特点,摸索出一套成型的小学劳动教育经验。

二、培训师资,是上好小学劳动课的关键

教师的素质及业务水平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我省小学劳动课教师的配备、提高经过了一个艰苦的历程,目前已初见成效。我们第一步是争取配齐;第二步是力争配优。层层培训与省里培训相结合,在各地市逐渐形成骨干教师队伍的基础上,经选拨评出省级优秀教师,并授以“最佳教师”称号。这就起到典型引路稳定“师心”的作用。

哈尔滨在这方面总结了“三落实一提高”的经验。一落实人员编制,二落实评优晋职的政策,三落实培训规划,突出劳动课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牡丹江市立新小学,重视劳动课师资的配备,全校有5名专职教师,有4名技术专业人员负责小农园、小农场的全年管理。全校班主任教师都上劳动课,教自编教材,全校教师都参加劳动课的师资培训工作,这样大大提高了劳动课的教学质量。

省里每年举办一次省骨干教师和各级教研员的培训会,重点解决教材和大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问题,并负责总结交流劳动课教育教学方面的经验,同时举办课堂教学观摩和赛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深受广大第一线教师和教研员的欢迎,一致认为这样的培训实实在在,学了就能用,及时又解渴。灵活多样的培训,我省层层都在坚持举办。通过“滚雪球”似的培训,既达到了全员提高,又培养和锻炼了各级骨干教师队伍;既活跃了学术研究气氛,又增强了学科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既提高了广大教师和教研员的业务素质,又提高了劳动课的教学质量。

三、创建基地,是上好劳动课的必要条件

劳动课的特点,就是要千方百计地创建劳动基地,使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课堂”,全面落实劳动课的教学任务。诸多因素说明,劳动基地需要创建,需要多种形式,城乡有别,各具特色。哈尔滨市小学劳动基地有三种类型:一是建设综合劳动教室;二是在校办企业中创办学工中心;三是依靠区场联营,共建学农中心。牡丹江市火炬小学地处市中心,但校舍很大,既有专用的劳动教室,又有小农园、小林园,还有校办印刷厂,他们创造性地解决了学工学农基地。该校的经验我们在全省推广。目前,我省城市小学已有近1/2的学校建立了劳动基地,并以学校劳动基地、社会公益劳动基地、家庭劳动基地等形式,全面落实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目的。农村小学以“农科教”三结合,建设了以“三田一园”为标志的劳动基地。在劳动基地里,学生们参加种、管、收的全过程,学会实验和管理,成为传播新技术的二传手和脱贫致富的骨干。有的学校还结合本地的实际,自编实用技术和乡土教材,使学生加深了对家乡自然条件、资源优势和经济科技发展前景的认识,增强了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意识,坚定了安心务农的信心。

四、对上好劳动课的几点思考

1、关于教材建设教材历来是贯彻教育方针和教学大纲的主要凭籍。它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标志教学改革的方向,又左右着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和作用于人才的培养和教学质量。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教材建设。本着“一纲多本”的精神,我省很早就自编了一套城乡合用的教材,今年又将城乡分开编了。为结合省情和形势,还准备继续修订教材。我省有的学校还自编了乡土教材。大家都编教材是件好事,但是,要确保教材的质量,现在需要研究:①小学劳动课教材,要不要有个基本模式,即表述形式;②如何解决小学劳动课与思想品德课、自然课、农业常识课、活动课、美术课、手工制作课、泥塑课等内容上的重复。这个问题不解决会加重学生和家长的负担。

2、关于课堂教学由于教材的因素,使得劳动课课堂教学无章法,随意性很大。有人认为劳动就是干活、劳动就是教育、劳动就是出产品。应该研究一个比较明确的劳动课课堂教学结构框架,给各地劳动课教学建造一个基本模式,使教师和教研员对教学有个基本的遵循,知道什么样的课,像一节劳动课,而不是其他课。

小学劳动实践基地总结范文第2篇

本土资源孕育着学校发展的优势和机遇。1999年以来,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依据家乡特色,挖掘地方资源,创造性地开展了茶文化教育活动,把最具安溪特色的茶文化引入校园,形成了学校办学的一大特色,并结出丰硕的成果。在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的“茶文化教育活动的研究与实践”荣获特等奖。

一、茶文化教育活动研究与实践的策略和方法

1.茶文化教育在课程开发中成形。

依据家乡特色,挖掘茶乡资源,编写茶文化教育的教材是开展茶文化教育的首要任务。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在组织师生到县图书馆、茶果局、茶科所、茶都、茶厂、茶农户参观访问,上网搜集有关茶叶的资料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茶知识,然后对积累的素材进行提炼加工,编写了校本教材《安溪的茶》。《安溪的茶》有14个章节,从“茶历史、茶知识、茶文化、茶经济”4个方面,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安溪茶以及安溪以“茶”为载体的集各种行业为一体的现代安溪茶业经济发展状况,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适当安排一些实践活动。同时对安溪人的品饮技艺和茶歌、茶谣、茶舞、茶戏、茶画、茶艺等璀璨的民间茶文化进行挖掘、整理,提炼出别具一格的“少儿茶艺”。

2.茶文化教育在系列活动中展开。

为了确保茶文化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建置了茶叶初制加工室、少儿茶艺室,培植了茶树标本,编写了茶文化教育素材《安溪的茶》,为茶文化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了教材,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确定从三年级起每周开设一节茶课。通过茶课,让学生系统地学习茶知识;通过茶课,让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种茶、采茶、制茶、拣茶、包茶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茶课,让学生唱茶歌、跳茶舞、吟茶诗、演茶艺、弘扬茶文化。

3.茶文化教育在课题研究中深化。

为了进一步深化茶文化教育的研究,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把茶文化教育申报为省级立项课题,课题的名称是“茶文化教育活动的研究与实践”,研究的重点是如何通过茶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实施素质教育,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同时,学校又把茶文化教育与体验教育、艺术教育、科技教育、环保教育等有机整合,形成了一系列实验子课题。根据学科的特点,分别制订了茶事体验、科技与茶、艺术与茶等实践活动方案。在体验教育活动中,以学校茶叶初制加工室为实践基地,以茶叶大观园为劳动基地,以茶科所为科研基地,以学校茶艺室为演艺基地,引领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在锻炼中获得体验。在科技教育活动中,结合研究性学习,开展茶叶科学种植方法、空调制茶、茶叶农残调查等学习实践活动。在艺术教育活动中,注重提升茶文化教育活动的品位和内涵。学校每年举行一次茶歌、茶舞、茶戏、茶艺的表演比赛,举行一次茶文、茶画、茶诗、茶报(手抄报)优秀作品的展评活动。

4.茶文化教育在与其他学科整合中拓展。

一方面,学校通过公开课、研讨课、优质课、示范课、优秀教学设计评选等形式,加强对《安溪的茶》课堂教学的研究。另一方面,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拓展茶文化教育。如,语文课拓展活动有吟茶诗、做茶文、写茶联、读茶谚、唱茶谣等;数学课让学生对所收集的有关茶叶经济活动中的数据进行统计、运算;科学课让学生对茶树生长的自然要素进行分析;品社课让学生学习以茶待客的礼仪,了解茶与生活、工业、农业、商业等的关系;美术课让学生设计茶叶商标,绘画茶事活动;少先队开展《请到茶乡安溪来》《茶叶知识知多少》等主题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把茶文化教育系列活动渗透到各科教学中,拓展以茶为载体的素质教育的空间。

5.茶文化教育在成果应用推广中提升。

2005年5月,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的“茶文化教育活动的研究与实践”课题,顺利通过了省普教室的结题验收。结题不等于结束,而是新一轮更深入的研究。学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一项课题研究,其成果是值得充分珍惜、挖掘、利用的。课题结题后,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切实做好后继研究的几项工作:1.将茶文化教育系列活动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好载体,继续开展茶文化教育活动的研究与实践;2.将“纯、雅、礼、和”的茶道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大力弘扬茶道精神;3.将茶文化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基本方法应用到其他学科的实验研究,提升学校的教育科研水平;4.将《安溪的茶》校本教材开发的基本做法进行整理提升,总结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流程,为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校本课程的系统开发提供范例;5.将校本课程教材《安溪的茶》在全县推广应用。

二、茶文化教育活动研究与实践的特色与创新

所谓办学特色,其核心即是创新。学校对环境现状、学校需要与能力进行分析,特别是对教育发展趋势和校内外服务对象的需求作出判断,富有创意地把茶文化教育活动的研究与实践引入校园,开发特色的教材,形成特色的课程,突出了一个“新”字。有了“新”才有了“特”。茶文化教育的“特”表现在以茶为载体开展系列活动,使茶文化教育活动在素质教育、体验教育、道德教育等方面发挥特殊的作用,表现在把茶文化教育活动作为课题开展研究,成为校本课程的特色、学校办学的特色、课题研究的特色。

1.为实施素质教育开辟新途径。

小学劳动实践基地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实验;探究;材料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5008102

小学的科学课是一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目的课程。小孩子对世界周边任何东西都有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和一探其究竟的欲望,他们喜欢用自己的双手操作眼睛能直接看得见的物体,这一时期也是培养儿童科学兴趣,体验科学奥秘,掌握科学素养的重要时期。从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科学老师不能在课堂上通过灌输的方法让学生获得知识,而是要给学生搭建一个可以让他能够探究的平台,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科学课的探究活动中去。

如何给学生搭好探究的“脚手架”,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我认为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实践,就是尽可能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给学生一个最优的实验环境。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就是让孩子们的探究活动和生活环境得到有效结合,帮助学生不断获得对科学的体验,从而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借用学校劳动基地,打下“脚手架”的基础

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社会即学校”的理论就已经告诉我们:“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顺应课改要求,学校打造了实践劳动基地。劳动基地分为九个园(花园、菜园、科普园、鱼乐园、桑园、竹园、茶园、药园、果园),每个园让一个年级辅助管理。其实科学课和学校的劳动基地结合是最紧密的,很多科学探究的内容都可以在劳动实践基地开展。如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部分内容就可以放在实验基地进行上课。第一课《校园生物大搜索》就可以结合校园劳动基地的动植物,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校园生物进行探究。第二课《校园生物分布图》则可以把探索的内容画下来,还可以为下面的分类打下基础。劳动基地的桑园可以为我们三年级科学课养蚕提供食物资源,其他花园、菜园、茶园等基地也为学习探究科学里面的生物学相关内容提供了生动多样的研究素材。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紧紧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正确予以引导,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个又一个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往往留给学生印象最深刻,这时让学生根据自己亲身探究过程撰写实验报告,学生不仅不会以任务观点来交任务,还会把文章写得有趣而生动。这样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比在课堂进行简单空洞的说教有效得多了。同时,在一次次的教育活动中,学生对家乡的关注程度也会与日俱增,他们会为家乡的环境感到忧虑,他们也会为家乡的建设出谋划策。活动的开展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认知能力,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科学素养。

二、巧用儿童玩具,让“脚手架”更坚实

玩具不止小孩子喜欢,有时大人也爱不释手,因为很多玩具的设计其实是有其一定的科学道理的。有的玩具给我们展示了一些科学现象,科学规律。有的玩具设计非常巧妙,其漂亮的外观一下子就能抓住学生的目光,只要课堂上一出示,学生注意力马上就跟进了,课堂的气氛也会开始活跃,学习的有效率肯定提高。在教学五年级下册《水的热胀冷缩》一课备课时候我发现桌上有一个撒尿小童,这个小童是我在旅游的时候,孩子看到商家表演就被吸引住买回来的。于是,我就想到为什么要按照书本的实验过程去做呢?这个撒尿小童不就是最好的实验材料吗!上课的时候,我把热水淋到撒尿小童身上。当看到撒尿小童突然喷出一股水的时候,班级里全体学生哈哈大笑。笑声过后,学生就纷纷好奇这个小童为什么会喷水呢?不用老师要求,他们都纷纷主动想一探其科学原理,这样的实验探究环境想不增进学习有效性都难。科学探究不能停留在口头上,作为教师应不断推动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主动进行探究,只有自己亲自探究到的知识才掌握得更牢固。

三、选用身边常见的材料,让“脚手架”更方便

我们让学生学习科学不是为了应付每年的考试,而是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重新用来解答生活中看到的自然现象。所以教师上科学课的时候尽可能地少用实验室现成的器材,要尽可能多的选用我们身边常见的很普通的生活用品。我们选用材料的一项根本原则是价格最好实惠,东西能很容易获得。如果材料搜寻不易最多只能做演示实验而无法进行分组实验了。如我在教学六下铁钉和硫酸铜溶液产生化学变化时,我发现铁钉一半露出水面时,产生的现象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知道光在水中会发现折射现象,还能顺便复习六年级下册放大镜这一知识。学生对难度不大还能自己可以动手操作的实验一般都会非常感兴趣,实验完成后,学生也会自觉的继续探究其背后的科学道理。碰到这样的课,学生记忆会特别深刻,就算以后长大成人走上工作岗位也不会忘记。

四、活用电子材料,让“脚手架”更新颖

生活中很多电子材料做的东西都有声光色,有的还会旋转,用这种电子材料来做实验,学生都会特别地好奇和喜欢。在教学了电学这一单元后,我拿出一个会发光的陀螺,这种陀螺市场容易买到。课堂上我就让学生猜想这个陀螺为什么会发出光来,陀螺里面是什么材料来支持它发光的。在学生猜想后,再让学生打开陀螺,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来解答。在学生探索后,教师帮助学生画出电路图1并总结其发光原因:A B两点,一个动一个不动,当发光陀螺旋转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AB两点会互相靠拢,AB碰在一起时电源接通灯亮。学生知道原理后都表示原来电路图这么简单。然后教师补充一些课外知识,从神舟宇宙飞船上天到我们生活中必备的手机,都是应用了这种旋转陀螺的技术。当学生知道普通的材料也会有这么大作用时,自然就会从心中对科学产生兴趣,有了兴趣才会有动力学好这门课。

五、多用环保材料,让“脚手架”更绿色

我们提供学生实验材料的时候,尽量少用消耗性大的实验材料。其实进行一项实验,如果使用的材料越普通,学生越熟悉,就会更有动力去研究自己猜想的结果。这样做既节约了我们试验成本,又收到和高成本一样的实验效果。教材在三年级的内容就开始要学生懂得尽量用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少用不可分解的塑料等泡沫材料,少用需要消耗石油等不可再生的资源。我们以前上热传递一课实验的时候,需要准备一大堆材料,需要用到火柴、铁条、酒精灯、凡士林等大量实验材料,由于铁的热传递速度不快,这就要烧很长时间。这样的实验活动不仅占用大量课堂教学时间,还浪费了我们宝贵的能源,不利于节能环保。受惠于浙江自制教具一等奖的变温的油墨这一成果,我们在进行热传递实验的时候采用这一教具,这样实验时热传递快慢以及传递的方向就可以通过油墨的颜色变化直观地给我们展示出来。课后结合学校的科技@,让学生了解学校的中水利用原理,比较学生寝室平板太阳能和家庭普通太阳能的效果,把低碳的理念深深的映入学生的脑海。这种言传身教的实验探索简洁明了,亲切生动,容易为学生所解释。

六、采用新型材料,让“脚手架”更稳定

新型材料一般比较稀少,如果上课偶尔采用一些新型材料作为实验器,可以加深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如,在教学五年级热这一单元后,我也想为学生找了一些记忆合金,可惜的是没地方买,生活中的记忆金属大多应用于眼镜,医学上也运用很多,但成本太大。但我通过搜索,发现有的记忆金属的视频挺有意思,名称叫作“永动机”。“永动机”转轮由5根记忆材料和转轮组成,记忆材料的末端装有带钩的叶片,转动时,在热水中叶片因记忆而“划水”,推动轮子转动。一旦叶片离开热水,叶片就会恢复到原来形状,因此,只要热水保持一定的温度,转轮就会长时间转动,当然这也是能量转换,就是把热能转换成了动能。虽然上课时我没有提供实验材料,而是让学生观看实验视频。就是观看视频资料,学生们都已感到非常惊奇了,然后我引导他们去学校的电脑查找相关资料,不用我强调,学生课后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原因了。

总之,科学课教学中我们不需要让学生死记枯燥的科学概念,也不要为了让学生快速地掌握科学概念而对学生进行满堂灌输。我们只要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搭建一个能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脚手架”,为学生提供一个主动探究的平台,我们的教学有效性就能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刘向菲.构建生活化课堂实施策略[J].科学课,2015(1).

[2]李 姣.科学如何有效和实践相结合[J].科学课,2014(2).

小学劳动实践基地总结范文第4篇

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没有必要的劳动教育,学生就不可能得到完整的教育,这是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因此,学校十分重视并竭力做好这一工作。

劳动课是新课程中的一门必修课,是新课改的一大亮点。根据我校实际,我们充分整合各种活动,挖掘学校潜力,利用学校资源,将活动课程化,进一步挖掘并开设了校内和校外劳动基地,校内每个班级认领自己的绿化区,校外在学校周边的果园设置劳动实践基地,学生定期开展到实践基地劳动的活动,体会劳动的喜悦,为学生丰富的劳动课程打下基础。

一、在果文化课程基础上,深入挖掘,开设特色综合实践劳动课程,学校在校园内设置班级劳动区域,校外设置劳动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

二、学校开设了根雕、泥塑、十字绣等相关社团,并建立果文化展示室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

“居家小小设计师”、“变废为宝小制作”、“ 心灵手巧我在行”等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利用各种材料做成小制作,感受纸张、布块、针线、盒子、一次性水杯这些小物件经过巧手后发生的神奇变化,培养了观察力、想象力、创意物化能力。

打理家务、入厨做饭、植物养殖、玩转游戏、趣味健身……“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活动主题“ 家务小达人”、 “垃圾分类我在行”,低年级小主题“叠衣服”、“每天早早起床叠被子”、“整理我的房间”等等,让家里干净整洁;“护绿小卫士”让绿色净化心灵;“我是厨房小帮手”、“ 我和蔬菜交朋友”让一粥一饭表达对家人的爱;“一起来做老游戏”让亲情洋溢;“做时间的小主人”、“体育锻炼我最棒”让身体更健康。

三、实验探究篇

“生活中的图形”、“趣味小实验”、“我是小小科学家”活动中,学生们在科学实验中学会思考,培养了动手能力,激发了创造力,认识到科学就在身边。

在进行学校劳动教育同时在家也积极开发劳动课程,开展了孝心感恩父母、我为父母端杯水的活动,体会父母的艰辛,同时也让孩子学会感恩,融入感恩教育。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为学生教育互动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虽然,劳动教育课程开展的如火如荼,但是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学生的知识面变广,成效较以前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劳动课并不总是有效的发挥其作用,甚至,适得其反成为师生的负担。而这一点在农村体现的尤为明显。

一方面农村学校条件较差,资金不足,软硬件设施缺乏,甚至没有专业的劳动课教师,学生有效开展劳动课成为空谈。而且现阶段学校开设的劳动课多是“花式”劳动课,实效性和实用性都有所欠缺。未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合力,使的教育效果未达到预期状态。

另一方面,在多数家长的认知里只有文化课成绩完成的出色那才算是“好孩子”。尤其是在劳动方面现在的孩子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尤其是农村从学校,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好好学习就行,干什么活。”农村家长观念滞后,认为孩子不用学习也能够种地、做小买卖,上学就是为了考学,为了跳出农门。致使孩子缺失了最基本的自我自理能力,并且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都有普遍的降低。

针对这样的状态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推动此项工作的进行。首先,学校解决劳动课教学资源的配备,根据文件要求配齐配齐全物资,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协调教师,在现有的基础上挖潜,拿出经费和时间来,让老师走出去学习相关的劳动教学方法、理念。解决教的问题。其次,做好全体教师的宣传推进工作,让全体教干教师在思想上统一认识,真正从根源上接受劳动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从而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把劳动思想、理念、做法等等,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去影响孩子,让他们建立起最基本的劳动观念。从而解决想不想的问题。三是召开家长会,进行家校沟通,提高家长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不要停留在旧观念上,劳动是每个健康的人必备的技能,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也让家长认识到,劳动并不是之前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需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更高层面。解决家长认不认可的问题。通过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全方位的推进,保证劳动教育在学生、家长层面全面开花结果。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支持保障。

对于乡镇学校中,劳动的资源并不缺乏,只是在于劳动资源课程的开发与配置上。

以我们乡镇为例,学校处在全国闻名的红富士之乡,学校周边劳动资源配置完善,学校利用校园的空地开发出适合本地风土人情的果劳动课程。学校建立自己的果园,让孩子们经历苹果成长的过程点粉-疏果-套袋-摘带-采摘等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及能体会到劳动的不易,珍惜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同时也能够体会父母劳作时的辛苦,做到感恩父母。多让孩子走出去,经历劳动的艰辛,同时体会劳动的乐趣。

劳动教育不单单是学校教育,正式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才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家庭教育是不可获却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学生的劳动教育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可以建议家长给孩子多一点时间和空间:给孩子机会让他们参与家务劳动;给孩子一定的物质基础,自主劳动;给孩子良好的空间,享受劳动;给孩子一个方法,学会劳动;给孩子一些要求,坚持如一;给孩子一个规则,体味劳动。

经历了劳动教育,学生在照顾果树、照顾花草、整理洗漱自己衣物过程中,学生掌握了最基本的自理能力,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学习的急积极性有所提高。学校举行的感恩父母活动在同期进行,在活动中许多的孩子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都令人刮目相看,家长也反应孩子回家与父母的话题也多了,能够在家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融洽了许多。

我们都已经意识到劳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尤其对于乡镇学校,劳动为所有孩子的明天,劳动也是所有孩子的明天,真正的让我们携手共进,让劳动教育真正融入我们的学习生活。

综上,我校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以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教育的开展,与学生同在共行,帮助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品德修养,增长技能、增强综合素质。进一步打造高效的劳动教育课堂。

小学劳动实践基地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寝室文化;寄宿生;社团生活

我校是一所寄宿制小学,寄宿生一周回家一次,与同伴在一起的时间长。丰富寄宿生课余团队自主生活,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的幸福感。

一、举办以“我爱我室”为主题的寝室文化创建活动

寝室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寝室成员之间的影响也很大。在寝室全面开展“五个一”(即一张团结照、一套规范的物品摆放要求、一套安全防范措施、一周小结栏、一张温馨卡)活动。在寝室最显眼处摆放寝室成员的合影,让学生感受寝室就是一个小家。大家相亲相爱,团结合作,感受家的温暖。每天进行寝室常规检查,被子的叠放、牙刷等物品的摆放统一有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举行逃生演习等。寝室外布置公告栏,总结寝室一周情况。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可以通过温馨卡传递自己的心声。通过这些活动既能加强寝室成员间的互动,又提升了宿舍的文化品位,营造出文明有序、温馨和谐的校园环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园局域网、图书阅览室丰富寄宿生课余团队自主生活

1.建立校园广播站

每天晚饭后播出征集的广播稿、编辑、播音,全部由寄宿生完成,老师适当指导。使广播站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五彩缤纷。内容可以涉及“心中的老师”“生活气象”“真诚建议”“想象乐园”“绿色环保”等,涵盖校园内外学生多彩生活的各个方面。多角度地给广大寄宿生以深深的启迪和影响,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受到思想教育及美的陶冶。活跃了校园气氛,丰富了寄宿生生活。

2.晚上电脑房对寄宿生开放

以班为单位,每晚各班轮流,每周一循环,并有老师在电脑房指导,学生可以利用开放的时间查阅资料,浏览新闻,通过网络丰富知识,扩大视野。

3.定期开放图书阅览室

把借阅制度落到实处,图书馆对学生开放,特别是利用晚自习时间,学生走进图书馆,与好书交朋友。组建学生图书管理员,在每班选出图书管理员2~3名,让学生直接参与管理。对聘请的学生进行基本的业务培训,放手让他们管理报刊、杂志、图书的借与还,安排阅览室值日,维持阅览秩序并做好值班记录。这样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管理能力,又使学生认识到图书管理的科学性,养成良好的爱护图书、维持良好阅读环境的习惯。

4.寄宿生班级都安装了多媒体系统,在利用其进行教学的同时,也可用于丰富业余生活

每周周二、周四晚上用不超过半个小时的时间专人负责给学生播放电影,每个星期的电影主题根据学校情况以及学生存在的问题而定,如:感恩月就以播放《妈妈再爱我一次》;禁毒日就播放《珍爱生命,远离》等影片。为了更好地激励和教育学生,学校阶梯教室每周一晚上播放学生喜欢的电影,如:动画片、科教片、历史题材电视剧等,每次电影只安排一个班,学生通过做好人好事、每周安全板报比赛等赢得本周文明班级来获得电影“入场”。为了得到电影票这一奖励,同学们在各个方面都会严格要求自己。利用多媒体教学的资源来“迎合”学生,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组建各种课外活动小社团

1.根据学生的特长组建各种小社团

各种小团体选派固定辅导教师,利用下午或晚自习开展小组活动。如:器乐小社团、美术小社团、书法小社团、乒乓球小社团、手工小社团、舞蹈小社团等,让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都有时间和空间展示和锻炼,使他们的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2.定期举行小社团成果展示

通过成果展示,给学生展示成果的机会,体会成功的喜悦。一方面比比谁学得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考查了辅导老师的工作成效。

四、开辟劳动基地,享受劳动的快乐

我校有一块7000平方米的空地,在这块空地上进行合理规划,栽种各种绿色植物,开辟成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在家中任何事都由父母包揽了,孩子们缺少了锻炼,养成了娇气、懒惰的坏习惯。加上我校处在新区,随着农村的城市化,现在的孩子走进农田的机会越来越少。利用这块劳动基地,让寄宿生走进农田,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结合季节特点,让学生了解周围环境的变化,从不同角度来了解大自然中万物的变化。将劳动果实进行义卖,体会劳动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刘次林.幸福教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一军.儿童文化课程:理论、实践与案例.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