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范文第1篇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一)家庭对儿童教育的偏颇

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他们只能由外公、外婆、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亲戚照管。这些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关爱,更多的是不应有的溺爱,且独生子女较多,隔代养育“隔代亲”,对孩子娇生惯养,助长了他们不少恶习。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极不协调,使得学校教育收效甚微。

(二)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对儿童的负面影响

社会是一个大环境,社会上“斗地主”、“打麻将”等赌博风气对不少儿童产生了不良影响。学生中有的利用各种游戏形式进行赌博;还有电视、录像里的黑帮老大之类的镜头和社会上“称王称霸”的不良现象,也给孩子带来了负面影响。学生中出现“拉帮结派”“充老大”,以强欺弱的现象。这些都给学校教育增加了难度。

二、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

(一)以身为范,教育儿童

俗话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而对于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他们的监护人就要以身示范教育孩子,这样才具有说服力,让孩子在一种良好环境中健康成长。

(二)用“爱”激励孩子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条件相对较差,一般都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姨妈等亲人照料。在他们的心理上,对孩子的“爱”理解不够全面,认为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要干什么就干什么……一切顺着孩子,一切护着孩子,这就是爱。其实这是种不健康、不负责的爱,是一种溺爱。真正的爱是一种积极的负责任的爱,不但要让孩子吃好、穿好,而且要教育孩子如何做事、如何做人,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教育孩子明辨是非,有错必改。监护人和教师要经常与儿童谈心,使他们心情愉快,自强不息,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这才是一种真爱。

(三)指导孩子慎重交友

古人云:“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这是古人警示交友的名言。孩子明辨是非能力差,加之这种特殊的监管环境,留守儿童容易感染一系列的不良社会陋习。所以,监护人和教师要引导他们慎重交友,以防孩子与有恶习或品德败坏的人交朋友,被引诱变坏。特别是现在的网络文化的泛滥,对孩子的影响特别大。为了孩子,使他们能健康成长,我们要向孟母学习,把好“孟母择邻”这一关。

(四)引导留守儿童,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

留守儿童因特殊的环境,很大程度上,缺乏父爱、母爱,心理不完善、感情脆弱,再加上青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在爱好和兴趣方面各有不同。因此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培养健康的爱好和兴趣尤为重要。同时这也是监护人和留守儿童进行思想沟通和感情培养的有利时机,并弥补“留守儿童”空虚心理,起到了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远大志向的效果。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范文第2篇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新课题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对内经济搞活政策的深入落实,我国农村的劳动形式也随之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已全面实现了机械化,剩余劳动者也就应运而生了,而且逐年增加。农民不安于现状,渴望富裕,渴望迅速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正因为如此,农民工进城务工就成了一个潮流。大批强壮劳动力带着美好的愿望,离开家乡,外出务工,这在某种程度上为我国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建设提供了人力保障,也可以大大增加农民的收入。但随之而来的就产生了大批的留守儿童,这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也已经成了农村教育的一个新课题。

众所周知,所谓的留守儿童就是指那些因父母外出打工而留在家里的儿童,他们或是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看护,或是由亲戚看护,甚至是由父母的朋友代为看护。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也将因此发生改变,他们的心理也因父母的外出而发生改变。看护人的只求孩子平安无事,在物质上不亏待孩子就行了,对孩子精神上的需求、道德习惯的养成少有关注的想法和做法,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面临着危机,如何引导留守儿童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如何引导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是摆在我们农村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新任务。我们又该怎样适应潮流,怎样发挥教育阵地的优势,教育引导好这些留守的孩子呢?以解除广大务工家长们的后顾之忧,解决农村教育所遇到的新问题呢?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留守儿童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他们也同样会对社会,对国家做出贡献,留守儿童发展的好与坏也是关系到民族素质提高,国家发展好与坏的大事。他们的今天就是农村的明天,若干年后他们将是农村社会的主力军。我们一定要立足现实,放眼未来,充分认识到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不容忽视的。

留守儿童大都是适龄就读儿童,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他们的学业要在学校完成,他们的品德、人格、心理等方面大都需要在学校形成,学校与他们息息相关,学校的作用尤为重要。因此作为学校的领导、教师就更应该重视这一特殊的群体,抓住他们的每一个特点,考虑到他们的每一点需求,切实引导教育他们。

学校要高度重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要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班主任为成员的活动小组。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和讨论学校留守儿童的工作,制定相应的措施,确保留守儿童留得下、学得好、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健全制度,落实责任

1.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与成长记录袋制度

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从学习、品德、人格、心理等方面记录他们的成长过程,以学期为时间段整理档案,专人、专柜管理。

各班通过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具体个数和基本情况,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和联系卡,对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和联系卡实行动态管理,及时补充、变更相关内容,每学期末做好留守儿童管理的交接工作。班主任及时将有关的情况报告给家长。

2.建立“代管家长”队伍,推行“代管家长”制度

建立起由班主任、科任教师和生活教师组成的代管家长队伍,负责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的管理和教育。学校通过教师会,发动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到代管家长队伍中去,承担留守儿童的监护责任,做留守儿童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学校每学期要对“代管家长”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评先选优挂钩,与工资挂钩。

三、建立“家校”联系制度

为了及时了解掌握各方面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管理,建立“家校”定期联系制度,代管家长每月进行一次家访,每月与家长通一次电话,每学期给家长写一封信。还鼓励教师多走访“留守儿童”家庭,经常深入学生家庭,进行学习辅导,指导家长或亲属如何关心孩子。用知识引导孩子,用爱心温暖孩子。学校要组织外出务工家长开展“五个一”活动,即外出家长每周给孩子一个电话,每月一封信,每月与班主任联系一次,每学期与科任教师联系一次,每年至少回家一次。通过联系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建立三位一体的管理机制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全社会都应该来关心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社会、学校、家庭要形成合力,建立管护网,全方位管理到位。社会上以自然屯为单位建立留守儿童管理档案,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建立畅通的联系网络,及时发现,及时沟通,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并从生活上及时照顾。学校更应该细化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在校的每一天,每一刻都应及时掌握他们的情况,不让问题发生,不让留守儿童变成问题生。家长要积极配合,特别是负责管护的家长,要及时准确地了解他们的情况,相互沟通,合理引导。三方齐抓共管,留守儿童就会健康发展。

五、开展多彩活动,丰富学生生活

1.开展结对帮扶活动。采取“一帮一”或“多帮一”的形式,为留守儿童选配在职教师与他们结对子,实行全程跟踪教育。同时选配优秀学生干部与留守儿童结对子,让他们成为好朋友,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互相交流。班级建立学生间的帮扶对子,学习帮扶,即帮扶那些学习差的留守生;思想帮扶,即帮扶那些纪律、品质差一点的留守生;生活帮扶,即帮扶那些困难的留守生;还有节日帮扶,也就是在节日里带同学回家,感受家庭的温暖。

2.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学校以重大节日为契机,并侧重于“留守儿童”开展一些切实的有效的活动:举办“关爱留守儿童见真情”主题班、队会,开展“我为留守儿童献爱心”募捐活动,举办“我是家里的小主人”演讲活动,“留守儿童才艺展”,“留守生学习成果展示”等。每学期开展一次“我与父母大团圆”,活动,时间定在五一、十一两节期间,把那些节后回家的家长召集来参加活动,没有来的家长,班级将把活动光盘邮寄去。每学期对全校的留守儿童开展一到两次安全与法制教育讲座,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与法律意识。班级要组织留守儿童与父母讲心理话活动,组织学生定期给家长写信,汇报在校学习、生活等情况,汇报在思想、学习和生活上得到的帮助。班级建立留守儿童生日卡,把每个孩子的生日记清楚,给每个孩子过生日。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家长学校;留守儿童;教育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业不良。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由来已久,许多研究工作者都对其进行了系统的调查与分析。例如在邹丽丽等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现状的调查中便发现,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在班级学习成绩中一般以下的约占了68.3%。在这些学生中都把“学习无人辅导”作为造成自己学习低下的首要因素。而又有75.1%的被调查学生认为父母的外出会对自身的学习产生不利的影响。事实上,处于童期的孩子对父母的依赖程度还是非常强,很多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期间由于过于思念父母,导致自身学习成绩的大幅度下降。由此可见。父母的指导和帮助对于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

2.道德发展出现危机。对于农村的留守儿童而言,由于大多正处于青春期,是一个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这就需要来自社会,尤其是家长的多方面的疏导和关爱。而在现实生活中,留守儿童的照顾往往都是由亲人所负责,这便对孩子的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再加之,农村家长学校的教师受到了多种教育条件的制约,对每个孩子的关注也十分有限。其结果便是造成了任课教师认为学生有家长的照看,而亲戚则认为孩子有老师的管教。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往往放任自流。学生有了问题也无人给予帮助,长此以往,学生的道德发展就出现了危机。

3.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由于孩子与父母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血缘关系,在与父母的日常生活与交往中,能够感受到父母无私的爱,同时,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之中还有利于孩子的心理素质的成长。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留守儿童往往处于无人倾诉的环境下,在生活中与学习中遇到了一些烦恼和困难都闷在心里,这显然不利于孩子的健全人格的形成。目前,在我校就读的一些学生之中,他们基本上都是在过年、过节时才有与父母团聚的机会,平时都是生活在亲戚家,缺乏必要的家庭温暖。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1.家长缺乏家教观念。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农村家长的文化水平与城市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尤其是对孩子的教育上,缺乏应有的家教观念,认为只要给孩子吃饱穿暖就可以了,而他们则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打工挣钱上,很少抽时间来辅导孩子的生活与学习;有的一些家长甚至还认为上学没有什么用,很多学生上好了学以后不也是找不到工作吗,而对于他们而言,虽然没有上过几天学,但是一样也过的很幸福。这样的观念就误导了孩子,导致孩子形成“读书无用论”思想。

2.家长和孩子聚少离多。迫于生计,很多生活在农村的家长长年在外打工,只有过年、过节、农忙的时候才能回家。这便造成了孩子与家长之间交流的减少,使孩子与父母之间显得日益生疏。这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缺少了父母的关心帮助,这就不利于孩子心理、道德、学习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对孩子未来的良好发展也是极其不利的。

3.逆向监护给“留守儿童”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就目前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主要是隔辈监护,即由监护主体的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来对孩子进行监护。由于这些人大多没有什么过深的文化知识,给孩子所提供的服务也只能是一些生活方面的。而对孩子的学习上则显得无能为力,此外,还有一些监护人由于年龄、身体方面的诸多原因,生活都不能完全自理,不但不能够给孩子提供必要的生活照料,反而需要“留守儿童”给予他们多方面的照顾。

三、家长学校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作用

1.提高了家长的素质,改善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针对上述问题,作为对“留守儿童”教育重要场所的家长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在教育中的作用,围绕儿童的教育积极开展相关的培训工作,切实提高监护人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例如,我校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上,就经常采取走访、调查的形式,对全校目前的留守儿童的现状进行细致的分析,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定期在学校开办一些 “留守儿童爷爷奶奶家教培训班”、“留守儿童托管亲属培训班”,请国家关工委的专家到校做“让孩子成为学习的赢家”等等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培训可以唤醒家长的责任意识。

2.增强了学校和家长的联系,更好地促进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国家对人才需求的要求上也显得更加严格。他们所需要的不仅是懂得生活、会学习,还应该是具有创新性的人才。就这一目标而言,仅靠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时间是不能够实现的。而家长学校的建立则有效的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的联系在了一起,加强对学生的培养,及时关注留守儿童心理与生活、学习中的变化。

总之,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教育和影响下实现的。家长和学校的密切配合是极其重要的。在农村开办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教育培训,既提高了家长教育孩子的素质和能力,又联络了教师与家长的情感,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 亲情缺失 家庭教育

由于城乡间、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造成西部农村青壮年大批外出务工经商,形成了大量留守儿童。2009年底,据原我任教的学校教师下队家访调查统计,学校教育所服务范围的丙外村七个组中,有202户,总人口约有一千,儿童约占总人口的20%左右。而留守儿童数又占儿童总数的40%到50%,所以在这七个组中留守儿童约有100人。这些儿童中,约有65%以上会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一起居住,15%会住在邻居亲戚朋友家中,10%则住在学校或者是个人自己烧饭吃。10%左右在家随母亲生活。这些儿童不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不能与父母建立亲密关系,不能及时得到父母的爱、支持和鼓励……这些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家庭教育问题。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当时学校六年级学生蒙锡科,有一次就在他的作文里这样写道:“一个人就是一个家,一个人想,一个人笑,一个人哭。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出去打工了。不知道什么是父爱什么是母爱,就连他们的样子都记不清了。我考试从来都不及格,自信心有多差就不用说了,上学期我考了最后一名,这学期我不想考最后一名了。”这是许多留守儿童的心声,读后不免让人揪心。在亲情长期缺失的状态里,这些孩子已经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道德、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人格问题

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是最突出的问题。由于留守孩子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而其他监护人替代不了父母应该履行的完整的监护职责。所以留守孩子在遇到成功、失败、进步、忧郁、悲愤、孤寂等不同的情形时,不能向自己信赖的长辈倾诉,往往只能自己处理。尤其当他们遭遇挫折时,他们不愿意与监护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极端,多出现以下方面的问题:⑴自卑封闭、自暴自弃、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不愿意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老师找其谈话容易掉眼泪。⑵自尊心过强,内心较敏感,对老师亲友等的管教和批评容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总感觉有人在欺负他,斤斤计较,不合群。⑶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认为父母为了赚钱而抛弃了自己,对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父母回家了甚至故意疏远他们。

2.道德品行问题

留守儿童一般为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初中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刻。如果是有祖父母来隔代抚养教育,往往意味着由文盲来抚养孩子;而托付亲戚照管的,亲戚普遍认为不便过多管教或经常盘问,毕竟不是自己的孩子;而农村教师由于受到教育条件的限制,对每个学生的关注也十分有限。所以留守孩子由于长期处于这种状况中,在行为习惯上容易发生消极变化,且难以及时得到纠正,有的甚至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违法乱纪现象,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3.安全问题

留守儿童虽然有一定的监护人,但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如长辈家属、亲戚以及家长等,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而且他们往往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算尽到监护责任了,至于其他的事情则是孩子在学校的事了。因此在课余和节假日等老师无法监管的情况下,留守孩子则成了绝对自由的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们知道孩子往往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父母不在身边,没有他们直接的关爱和教育,孩子往往易成为某些不法分子的攻击对象,如在四川甚至出现了一个13岁女孩“留守”家中被堂伯父生子的案件。此外,由于父母不在孩子的身边,孩子缺乏亲情的温暖照顾,导致孩子轻生的自杀案例也不少。

4.学习问题

那些有祖父母隔代抚养的孩子,由于爷爷奶奶的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在学习上得到帮助和指导。而双亲有一方在家的孩子同样很难得到父母在学习上的辅导。因为留在家的父亲或母亲一个人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绝大多数农民工选择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让孩子能有条件上好学,接受好的教育,日后有出息,不再走自己的路。但往往事与愿违,在我校调查表明,留守儿童大多数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当然一部分留守孩子学习认真,但外出父母的期望值过高,孩子学习压力大,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一蹶不振;一部分儿童由于自控力差,无人督促学习,再加上受外界的影响,认为学习与否都一样,对学习毫无兴趣。

二、如何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

根据我对近年来留守儿童的观察和了解,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作手:

建立一星期通一次电话的制度,让孩子与父母建立起心连心的联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育好孩子,首先必须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长处,并尽可能积极的引导。通过一个星期一次的电话谈心,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亲情,帮助孩子解决一些生活上的问题。没事情的时候也可以做下孩子的倾听者,并告诉孩子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

加大对农村各种娱乐场所的管理。对乡镇网吧等场所特别要注意不能让未成年人进入。因为农村孩子对各种电脑游戏的免疫力很低。所以建议网吧里面不要安装游戏。更重要的是学校要做好电脑的使用教育工作,让学生真正学会使用电脑,学会用电脑学习,而不是只知道用来玩电脑游戏。

有条件的情况下,寒暑假的时候可以让农村留守儿童到父母打工的地方去和父母呆在一起,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同时也培养亲情。父母也可以用这段时间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孩子做好修身的第一课。

在学校加强各种生理卫生方面的教育。学校一定要按时按量的开好各门课程,不能因为要参加各种考试就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密切相关的。做好学校教育有时候就是做好了家庭教育。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为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把自己的子女扔给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夫妻双双外出打工,用自己的劳动和汗水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却让自己的子女在成长的道路上缺乏家庭温暖,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作为站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最头疼的就是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而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缺乏家庭的温暖,与父母聚少离多,祖辈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近人意之处,从而导致留守儿童在亲情、心理、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制度尚未完善。

虽然近年来我省加大了对教师队伍力量的补充,但对于我校来说,地处偏僻,学生多,教学任务重,固然心有力而力不足,对学生在学校所存在的问题,教师不能及时与家长取得沟通,导致学校和家庭难以实现共同教育的目的,这是其一。其二,由于学校资金不足,没有校舍与食堂,致使一部分离家较远的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在上学来回的路上,体力透支,在课堂上,精力不集中,对待学习只是应付差事,又加上在缺乏家庭温暖的情况下,难以得到学校与老师的关爱,从而导致他们的学习成绩差,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二、隔代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有的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无法顾及儿女的成长情况。而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伴随孩子的一生,将对孩子的智力发展起到决定性的因素;在情感方面,与父母长期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都得不到满足,导致有的留守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出现了情绪消极、性格孤僻、行为叛逆等现象;在祖辈中,由于有的祖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文化程度低,是文盲或半文盲,家庭教育意识模糊,他们认为孩子的教育是学校的事,他们只管让孩子吃饱、穿暖,学习就由着孩子自己,想学就学,不学就算,甚至有的祖父母对孩子过有于溺爱,养成孩子放任自流的习惯,出现了不讲卫生、不拘小节、乱花钱、撒谎、顶撞祖辈、我行我素等行为偏差,严重影响了健康成长。例如:我班有一男同学鲁某,父母外出打工几年,就和爷爷在家。他爷爷年纪已大,耳朵又聋,除了照顾他,还要顾于生计,根本没时间管他。有一次,他没来上课,我打电话去他家,他接了电话,我问他是什么原因没来上课,他说他肚子疼,刚去打针回来,可到了第一节课课间,他爷爷却来学校找他要钥匙;还有一次,他一整天没来上课,我打电话去他家一直没人接,直到晚上,我才打通电话,这次是他爷爷接电话,我问他爷爷:鲁某为什么没来上课?他爷爷说:他昨晚跟别人去接新娘,到今天早上八点才回来,鲁某说他已经跟老师请假了,事实上他没有和任何老师请假。直到接到我的电话,他爷爷才知道他没跟老师请假。这种情况,如果鲁某的父母在家,就可能会跟老师配合,纠正他的坏习惯,不允许他再次犯错。

针对以上所存在的问题,结合我自己教学实际,特提出以下几点对策与建议:

1、在班上酝造氛围,每月开展一次亲情体验。

采用一生带一生,让有的留守儿童到父母都在家的同学家去生活一天,感受家庭的温暖;另外,我们还可以一师带一生,密切关注他的生活与学习,采用多种方式与他交流,慢慢走进他们的心灵,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使他们感到自己并不孤单,他的周围还有很多关心他的老师和同学。

2、建议家长就近打工。

现在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的发展,在此政策下,地方政府也在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增加了本地就业的机会。例如:刘官历来是我区粮食主产区,除此之外,大多数农户还以种植山药为主。去年,刘官政府就争取到了山药产业化的项目,国家每年直拔100万元来发展此项目。在这种情况下,外出务工的人就可以回来发展种植业,既可挣钱也可以照顾家庭,照顾孩子。

3、开通家长热线。

建议家长每月和孩子通一次电话,让孩子感受到父母还是爱他的,而且,每年回家一次,加强与孩子的联络。

四、开办寄宿制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