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浅谈农村留守儿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清朝末年,内忧外患。梁启超先生在经历失败后,面对形如朽木的天朝,仍不失希望之心,将国之富强,民族振兴寄托于年青一代,奋笔写下《少年中国说》。文中,任公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百余年后,中华民族虽饱经沧桑,但经过改革开放的发展,已显露复兴的痕迹。但改革中不免出现一些问题,同样作为民族未来的农村留守儿童,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而且似乎没有很好的现代制度可以来解决。
一、农村留守儿童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定义及相关数据。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本人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①
全国妇联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超6000万人。截至2014年的数据显示,这一数据已经达到6102.55万人。
(二)我国农村的现状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是我们熟悉的晋代文学家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的农村景象。在这幅引人入胜的画面中,我们看到了井然有序,我们也看到了富足,我们看到了温良恭俭让,我们更看到了和谐。这是一幅迷人的农村画卷。
而就在我这个假期回到老家,那里的所见所闻给我的感觉却是:这是一个充满了落寞的地方。农村的资源不断向着城市流入,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和人才,并且这种趋势越来越大。而提出多年的城市反哺农村的口号,似乎真的只是个口号。这种反哺,不敢说没有,但相对于流出,不过是杯水车薪。牺牲农村、繁荣城市的格局已经形成,农村的衰败似乎已成定局。
(三)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态
1、情绪状态。由于长期缺少来自父母的监护,很少得到父母的关心和言传身教,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容易产生一些问题,严重的会表现为行为上的出格。许多留守儿童由因为自卑,荒废学业,沉迷网络;因为寂寞,通过早恋寻求安慰;因为盲目的叛逆,对周围的人充满敌意;更有甚者,对父母和社会充满敌意,认为自己是穷二代,爸妈没本事,同时仇富心理也很强。
2、物质条件。虽然享受了、人口流动政策的红利,农村的经济条件相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但除了少数部分真正可以称得上富裕的人以外,大部分农村人的物质条件还是达不到小康的。
虽然中央财政每年都会下发各种各样的拨款,各级政府也会有各种各样的补助。但基层行政存在很大的问题,许多农业补贴流入了村干部的腰包,出现的小官巨贪的现象也对农村人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为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农村与城市的差距还是巨大的,基础设施很不完善,农民的物质条件还需要很大的改善。
3、教育状况。父母将教育孩子的责任更多的留给了学校,然而现如今,农村的教育环境也不容乐观。
农村的小学教育可以用凋零来形容,许多小学被裁减合并,办学条件仍然很落后。而优秀的教师往往选择到条件更好的城市和县城工作,教师资源的严重流失导致在农村,学校教育作用的严重减弱。而素质较低的教师,对留守儿童也会产生很多负面影响。
二、民法学切片
所谓子不教,父之过。这是古人对父母监护儿童的通俗说法。现代法律制度及著作也对监护制度做出了一系列定义。
“监护是对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人身、财产进行的监督和保护,实质上是民事主体行为能力缺格的补充,从而为其实现民事权利能力提供了合法途径。”②“履行监督和保护职责的人,称为监护人,被监督、保护的人称为被监护人。”③
脱离了父母的监护,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容易出现问题,当发生财产纠纷时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从事与年龄不符的民事活动时财产权往往容易受到侵害,更因为得不到有效的管理和教育,在受到侵害时会不知所措,或者采取暴力方式给予反击,严重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三、解决之道
留守之殇,是因为没有健全合理的监护体制,没有有效的言传身教,没有科学的行为导向。事实证明,我国民法虽然规定了监护制度,但在社会中尤其是农村社会,由于社会性的因素,其起到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而面对日益增多的青少年犯罪,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是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试图用冰冷的法律去解决这类社会问题。
其实,很多悠久的传统被我们抛弃了。而面对留守儿童监护问题,似乎还要从中华历史传统中找回答案。
回望历史,中国少年的意识中,有宗族的概念,有祠堂的影子,有家族里德高望重的老一辈人的谆谆教导。在那样的氛围下,他们有着“头上三尺有神灵“的敬畏。在那样的氛围下,即使举目无亲,因为受千百年的礼法和道德的浸润和熏陶,在少年们身上依旧可以看到温良恭俭让,可以看到男儿当自强,甚至不乏自古英雄出少年这样慷慨励志的事例。
冷冰冰的法律条文,简单易记,但难于实施,更难以解决深层次的问题。我们为何不将现阶段的监护制度与优良传统相结合?在社会转型的大环境下,在立足实际情况中,留守儿童问题,似乎需要传统的“举全村之力”的监护模式的回归。
在我国,一些村里的老人,可以向留守儿童传承做人的道理,告诉他们要自立自强。外出打工的父母,也可以教育孩子有什么事情多向长辈请教。在过年时,可以举办宗族的集会,让孩子们知道他们的祖先,明白自己作为后人应该奋发图强,光宗耀祖。育才先育人,通俗的话,就是让孩子们“开窍”,让留守在农村的儿童,知道他们自己要做什么,明白自己的责任,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当这些初具规模后,再给予留守儿童法律教育,让其明白自身的权利与义务,为其成为现代公民打下良好的法律基础。有了良好的监护和正确的法律意识,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很多将迎刃而解。
只有有朝气的少年,才会有有朝气的中国。面对留守在农村的千万儿童,我们不能坐视不理,面对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我们更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我们需要的是回归一种氛围,一种文化,需要的是找回作为礼仪之邦的古老中国留给我们现代人的宝贵财富。这,也是作为一名法律人必须承担的时代责任!(作者单位:云南大学法学院)
注释:
① 段成荣,吴丽丽.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最新状况与分析.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② 陈运生,曾庆群.论我国未来民法典监护制度的完善.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6).
③ 佟柔主编.中国民法学・民法总则.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75.
参考文献:
[1]梁启超.少年中国说[M].北京:中华书局,1989.
[2]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年)[R].2015.
[3]全国妇联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R].
[4]希拉里・罗德姆・克林顿.举全村之力[M].上海:三联书店,2009.
[5]雷小政.民生与民声:刑事法的返璞归真[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因素
留守儿童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物。特别是近几年留守儿童的数量逐年增长,而他们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对他们的教育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尤其是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影响因素我们要深入研究。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城市打工,而孩子自己留在农村生活,他们或者是与父亲、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长辈亲人、朋友一起生活而不能与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群体。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黄金时期,正因为留守,所以他们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上无法享受到父母的引导与帮助,成长的过程中情感上缺少了父母的呵护,使其在思想认识、价值观和心理发展上极易产生偏离和异常。[1]
在就学情况上,据统计当前在农村辍学的所有学生中留守儿童占73%,其中76%为女生,这些留守儿童辍学后大多随父母进城打工。
在学习情况上,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有一定差距。在“学习成绩”问题中,大多数留守儿童感到有困难,在“学习遇到困难谁帮助”问题上,留守儿童主要依靠老师同学,非留守儿童还可以依靠父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发现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年龄稍大的孩子还要帮家里做家务,所以学习时间相对得不到保证,对学习成绩造成一定影响。
在监护问题上,由于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和管理制度等条件的限制,学校只是负责留守孩子在上课时间进行监管,课余时间监管只能由其临时监护人负责,而多数留守儿童的监管人都是(外)祖父母,他们多数文化水平很低且年事已高,只能在吃饱穿暖等生活上给予关怀,而对学习辅导上基本是空白,致使留守儿童缺少正常的监护。
二、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因素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仅是由其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引起的,而是由社会、家庭、学校环境以及留守儿童自身等因素共同导致的。
(一)社会环境因素
由于历史原因,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在我国长期存在着,正是这种户籍制度的存在,使农民尽管离开了农村到城市打工,但户口依旧是农村的,各种的福利待遇不能与城市居民建立平等,尤其是与这种二元结构及户籍制度相对应的义务教育制度也存在着严重的城乡不平等现象。[2]进城打工的农民要想其子女在打工城市上学,需要缴纳昂贵的赞助费和借读费,尽管在有些城市设有农民工子弟学校,但他们的升学问题由于不同地区中高考制度的限制也难以解决。其次,地方基层政府方面未给予留守儿童足够重视以及政策措施不力。农民外出打工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所以当地基层政府支持农民外出打工,而对留守儿童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教育问题上几乎没有强有力的政策,对贫困的留守儿童家庭缺乏有效的帮助和指导。再次,社会广大农民外出打工成风,读书不重要观念盛行。孩子从小在这种环境中成长,错误的认为读书不重要。许多留守儿童的父母也认为,如今的大学生毕业不包分配,昂贵的教育投入,毕业还没有稳定的工作,还不如让孩子早点外出打工挣钱。可见外出打工成风的环境以及读书不重要观念对孩子学习的影响是不可小视的。
(二)家庭环境因素
第一,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教育方式与监管不当。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一般都是单亲、亲戚、祖父母,我国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也决定了单亲监护人一般都是母亲,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作为主要劳动力的父亲不在家,所以家里所有的农活都由母亲一人承担,根本没有太多时间顾及孩子,再加上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对孩子的学习也帮不上忙,还有监护人是(外)祖父母,对孩子都存在溺爱倾向,在充分满足物质需求同时缺少在精神道德层面的引导和管束,这及其容易使孩子滋生不良习惯。同时,祖辈监护人与留守儿童的代沟较深,很难进行情感和语言上的沟通。
第二,农村父母文化水平低,家庭教育相对欠缺。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许多父母认为自身的文化水平低从而将孩子的教育问题完全交给了学校,孩子放学后的作业问题对部分父母来说都是有困难的,所以无形中给孩子的学习造成影响。
第三,农村家庭经济负担过重。由于农村传宗接代封建思想的影响,农村家庭子女普遍偏多,家庭经济负担重,为此,大部分农民外出打工挣钱,但孩子与父母长期分离直接导致了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及学习情况受到影响。
(三)学校环境因素
一方面是农村教育系统对留守儿童重视程度不够。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家庭上存在缺陷,性格多孤僻,学习成绩不佳,而学校为了升学率,成绩较好的学生成为他们主要培养对象,对于成绩欠佳的农村留守儿童则放弃教育管理,从而导致孩子们的逆反心理甚至逃学、辍学。另一方面则是农村学校师资力量相对较弱,办学条件较差。由于学校师资力量的薄弱,教师缺乏因材施教的能力,在学习方法上缺少研究,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积极性,失学、辍学现象严重。[3]此外,农村学校图书馆、体育馆等不齐全,学生放学后自由散漫活动,多去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由此会产生诸多留守儿童问题。
(四)农村留守儿童自身因素
儿童阶段是人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留守儿童正处于这个重要阶段,这个阶段可塑性很强,加之留守儿童尚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价值观,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极其容易受外界干扰和侵害,被坏人引入歧途,从而造成学习上散漫,在学校里出现打架斗殴、迟到早退、违纪等一系列问题。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首先,社会环境方面,面对户籍制度的限制以及农村外出打工成风等这些社会环境因素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政府应从和谐社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加大农村教育资本的投入力度,优化政策环境,建立适时的社会化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兴建务工子女学校、加大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使务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
其次,家庭环境方面,父母的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所以父母外出打工时尽量将孩子带在自己的身边,或父母其中一人留在家里,以保证家庭教育的完整性。如果是(外)祖父母监管,一定要对留守儿童严格要求,尤其是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父母也应加强与监护人的沟通以及时掌握孩子的一切状况。
最后,要优化学校环境,学校教育环境是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主要因素,基层政府要大力整治学校周边的环境,如网吧、游戏厅等的规范管理,为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成长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环境。要努力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学校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同时应该有意识的关注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积极与留守儿童监护人沟通以更好的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马瑞娟,王秀丽.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对策[J].警官文苑,2010(3)
[2]谷龙飞.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状况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
[3]周华蕾.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D].江西.南昌大学.2011
留守儿童农村教育生存发展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根据权威调查,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显示,可以确认0~17周岁留守儿童在全体儿童中所占比例为21.72%,据此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相比之下,全国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增长十分迅速。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农村留守儿童已非常普遍。
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成因
自本世纪初,许多有志农民为改善自家生活状况,纷纷涌入大中城市寻找工作,这些人中却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能力和条件将自己的子女安置在其所在的城市,只能将其留在家中。这些儿童在他们成长的关键阶段远离父母,得不到本应享受的天伦之乐,受不到应受的管束,由此,社会上便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这部分孩子的年龄基本在12~18岁之间,这一阶段的学生正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也正是人一生当中的叛逆期。由于他们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思想与行为上缺乏有效的管理,当行为出现偏差时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校正,形成了以下两种类型:一是放纵型;另一类是自卑孤僻型。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仅是教育方面的问题,它其实是我国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教育中出现的必然现象。要解决这一问题,不能仅仅靠学校和教育部门,其实它牵涉到学校、社会、家庭和政府四个方面,我们要从以上四个方面来寻求解决的对策。
1.政府方面
政府的责任主要是在政策方面采取措施,确保教育的公平和谐发展,这是政府的职责所在。
一是政府要确保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使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逐步实现全部免费,使农村留守儿童能有学上、上起学。二是打破二元制的城乡户籍壁垒,建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户籍制度,允许农民工合理流动,采取配套措施,让农民工进入城市的同时,能接受他们的子女进入城市,并能接受该接受的教育。三是顺应教育发展趋势,在农村实施合班并校,集中优势教育资源,兴办农村寄宿制学校,在学校成立相应的教学机构,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教育管理。
2.家庭方面
家庭是一个人尤其是儿童少年成长发展必要的也是关键的环境,家庭教育在儿童教育方面,具有任何机构组织不能替代的作用。作为常年在外务工的父母来说,首先要转变认识观念上的误区,认为自己抛家别业在外打工挣钱,只要满足了他们物质上的需要、让他们有学上就算尽到了一个做父母应尽的义务。父母要充分注意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最好能做到每周交流一次,及时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除了与孩子保持经常的联系外,还应经常与子女的任课教师、班主任联系,了解他们各方面的表现。其次,还应十分重视孩子监护人的选定问题。如果夫妻双方同时外出务工,应尽可能把子女寄放在有一定学习环境、比较有文化并且有一定责任感、能更好地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处,如果没有相当可靠的人代为监护,父母最好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加强对留守子女的关心呵护。
3.学校方面
学校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方面应是主要力量。对于如今的学生,除两个假期,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因此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一,作为教育的主要方面,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从单纯的智力素质教育转变为全面发展。第二,在班级管理方面,班主任老师要对留守儿童的管理给予更多的关注,多接近他们,并组织学生形成一个温暖的家,让留守儿童能切实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以最大限度地弥补由于亲情的缺失而给他们带来的伤害。第三,在学校管理方面,要建立起留守儿童教育监测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并安排专门老师对他们进行跟踪教育。近几年我县中小学校普遍建立了留守儿童教育制度,并在学校教育中逐渐显现出它的作用。第四,利用现达的信息通讯技术,开通家长热线,方便家长及时、快捷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除此,学校还可以利用春节、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充分交流,形成合力效应。
4.社会方面
一、“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状况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市场逐渐成为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机制,农村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这就造成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现象。“留守儿童”特殊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引发了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
1.监护现状堪忧。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是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二是祖孙辈年龄差距大,“代沟”明显,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难以相互沟通。第二种是上代监护,即“留守儿童”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上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的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上代监护还容易出现转托情况,即小孩被父母托付给亲戚后,没多久因亲戚打工等原因外出,就转托给另一个亲戚,几经托付的小孩几乎无所适从。
2.父母“关爱缺失”引起严重的“情感饥饿”。首先,留守使一部分“留守儿童”的亲情观念日渐淡薄。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情感的缺失会使他们在人格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其次,“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3.父母的观念和不良职业活动存在负面影响。尽管“留守儿童”家庭这种亲子之间的交往在时间上的长期间断,但父母“打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则是显而易见的。有些父母在外打工挣了钱,增长了见识,深刻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对子女的要求一般较高。他们的思想和情绪也会引起其“留守孩子”积极要求进步,勤奋学习,这种影响是良性互动的。另一种情况却是,因机遇挣了钱,或者认为自己下苦力挣的钱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的“打工”父母,在他们心目中滋长着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于是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从而“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的观念在农村儿童思想中普遍存在。而一些没有挣得什么钱的打工父母,认为是命运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对子女的一切不闻不问,不负责任。使“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上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绪包袱,承担着很大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
4.监督弱化,学校教育独立难支。由于一些乡村学校的教育质量较差,校风不好,加之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很大一部分“留守儿童”到了中学,觉得升学无望而产生厌学情绪。即使完成了国家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要求,但由于缺少进一步学习深造的机会,带来的将是不适应社会迅猛发展的要求,影响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本策略
1.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家长应该牢固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正确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家长尽可能调整好外出方式,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条件。同时家长也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一方面,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
2.学校:加强管理,倾注关爱。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校统一部署管理。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把抓好“留守儿童”的校内外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有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等。
3.地方政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建立并完善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使之成为农村教育保障机制。成立关心“留守儿童”教育指导机构,建立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
开学初,我校各班主任都通过各种途径掌握班级中每个学生的家庭具体情况。结果发现很大的一部分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生活在一起,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独自留守在家,生活学习完全自理。老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比例非常高。在学习上根本无法给予这些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辅导和管理,而且由于年龄差异悬殊,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在教育管理方法上弊端较多,往往事与愿违。农村留守儿童的品德教育就成为了我们农村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针对这个问题我谈几点看法:
一、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缺失。
第一、家庭原因。亲情缺失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现实。首先、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一方面农村家庭不能为留守儿童提供接受良好教育的学习条件;另一方面,隔代家庭教育意识淡薄、观念陈旧,农村贫困文化及教育现实滋生了年龄偏大的祖辈们有“教育无用论”、“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使他们对孙子们的教育采取排斥、抵制的态度,以家庭利益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另外,隔代监护人文化素质普遍低,其家庭也缺少文化氛围,从而造成留守儿童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其次、监护人忽视“养成教育”。习惯是从小培养的,这些留守儿童正处在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但就是这个最佳时期,很多家长却忽略了,在实际生活中,祖辈们灌输给学生的价值标准以及他们所提供给孩子的各种榜样,极大地影响学生在学校和社会上的行为表现,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孩子良好的品德形成,这就要求家长在实施德育教育时注意讲究一些寓德育于言行中。如果只把德育教育仅仅当作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事,而不重视或忽视家庭教育,德育工作就很难达到预期目的。最后、监护人教育方法不当,正确引导不够。部分监护家长对留守儿童过分宽容,不分是非曲直,偏袒护短,忽视对子女团结、协作、助人等意识的教育;有的家长错把粗鲁当严格,信奉“棍棒下面出孝子”的古训,轻则训斥辱骂,重则棍棒相加,体罚折磨,把子女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心理隔阂加深,形成子女对父母的畏惧、怨恨和反抗心理;有的父母、祖辈对子女的教育要求不统一,当着孩子面唱对台戏,孩子无所适从,矛盾重重,教育处于矛盾中;有的父母把子女当成“小皇帝”事事依从,要物给物,要钱给钱,久而久之养成了孩子自私自利、不体谅、不尊敬父母等不良恶习。
第二、学校原因。严重的“重智轻德”倾向。目前很多学校还是“穿新鞋,走老路”,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很多学校将德育工作放置一边,使德育陷入“写起来首要、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德育课落实不到位,德育活动开展不够。
二、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第一、争取家长的支持。留守儿童的最大障碍就是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管教。我们可以通过与家长电话联系或等其父母回家探亲时及时进行家访等方式,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让家长协同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积极开通学生、家长、教师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做到挣钱与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第二、帮助家长建立浓厚的亲子关系。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其中情感缺乏问题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事实表明亲子抚养比隔代抚养和寄养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需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
第三、注重培养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隔代抚养或者托付在亲戚家,不能同长辈进行有效沟通,在情感上缺乏关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有的儿童性格内向孤僻、敏感多疑、不合群、他们不愿与别人交往,生活在狭小的自我空间里,对外界的一切都漠不关心,对他人和集体的情感冷漠;有的则脾气暴躁、冲动易怒、逆反情绪,不听任何教导,或者过分淘气;有的儿童则有焦虑心理,抑郁症状。从社会适应方面看,很多留守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差,容易受不良言行的影响,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目前最为有效的对策。
三、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的几点做法。
首先、爱而有度,恩威并重。孩子是一棵幼苗,需要阳光和雨水的滋润,需要我们的精心呵护。但与此同时,他们也需要经历风吹雨打,才能傲然挺立,茁壮成长。因此,必须恩威并重,关爱与严厉结合。必须认识到过分的溺爱只会使孩子今后更加任性、跋扈。
其次、改掉陋习,做孩子的榜样。少儿时期是养成良好道德行为的最佳时期,孩子一生下来本是无知无识,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他的一言一行的最大影响来自家庭成员。习惯的培养一定要从小开始,在孩子不良行为刚露头时,就要指出孩子的错误,并坚决制止。因而,要使孩子养成好习惯,就要从日常的言传身教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