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留守儿童学校教育

留守儿童学校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留守儿童学校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留守儿童学校教育

留守儿童学校教育范文第1篇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三方的共同努力,但针对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学校教育又是重中之重,因此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应以学校的正面教育为主。

一、填补家庭爱的空白

班主任和教师要对“留守儿童”给予特殊的关爱,使他们切实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让学校变成他们的第二个家。班主任工作要努力做到了解“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了解代管人的基本情况,了解“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的去向及联系方式,还要做到“三多”,即多与“留守儿童”谈心、交心,多开展一些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多到“留守儿童”家里家访;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沟通,定期与“留守儿童”的代管人沟通,定期与各班的班主任沟通,交流信息和管理经验。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还要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要注意缓解学生在校的压力,教师时常深入到学生的中间去问寒问暖,对一些有疾病的学生及时给予关照,对有心事的学生及时予以疏导,稳定他们波动的情绪。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师由单纯的施教者转变成为留守儿童的临时父母。教师要及时进行角色转换,不能只关心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是由单纯学习上的指导者转换为关注和疏导他们学习、生活、情感、心理等问题的临时父母。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活动

教师不但要了解学生的共性,更要注重了解学生的个别性、差异性,通过一对一、面对面的接触真正了解一个学生,恰当处理学生的害羞、自卑、防卫心理带来的沟通障碍。同时,教师也能通过反馈了解学生所遇到的困难及思想状况,便于和学生交流。在交流中要多运用同感的态度和交流的技巧加深对学生的理解。针对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可进行适当的心理治疗,防止心理疾病,使其保持心理健康。除此之外,常规性的心理健康课程和心理辅导应是农村学校尤其是寄宿制学校必须开设的。通过辅导教给他们学会调节自己的现状,就是正确对待自己的父母,理解父母亲为了他们的学习生活所付出的努力,化解他们的情绪,确立自己合适、正确的理想,保持轻松的精神,“适应”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保持健康的人与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消除人际交往障碍,和同学们共同进步。学校还可充分利用阅览室、图书室、兴趣小组等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进行心理矫正,给予这些孩子特殊的关照,消除因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这些儿童健康和谐地发展。

三、寄宿制管理

留守儿童学校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乡村中学留守儿童学校教育德育发展

一、“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现状

处于青春敏感期的留守儿童们长期与父母分开,缺乏亲情和关爱,容易出现孤僻和自闭等心理问题。为了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生活的具体情况,我们对陆丰市、陆河县等多个乡村的47名留守儿童进行调研,分别采取调查问卷、电访、走访等多种方式与孩子们进行更深入的沟通与交流。通过多次走访、谈心,我们发现父母的缺位对留守儿童的负面影响非常大,主要表现在:一是性格比较冷淡、孤僻;二是情绪不稳定,容易烦躁,自控能力较差;三是两个极端,部分留守儿童自卑,害怕与人交流,部分则比较圆滑世故,少年老成;四是情绪压抑,紧张焦虑,心神不定,易走极端。社会上,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因太过孤独而自残、自杀等事件也多有报道。这些都充分说明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的缺席,留守儿童缺少有效的监护,对其心灵缺乏关爱和呵护从而导致了一系列悲剧的发生。同时,由于留守儿童心理上还未成熟,是非明辨能力不强,自控能力相对较弱,在缺失父母监管的情况下,留守儿童更容易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如沉迷网吧、嗜好吸烟、喝酒等,严重时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1]

二、“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根源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经济高速发展后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等众多因素导致的一种客观的社会问题。正是这种二元结构的存在,使得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广大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纷纷从农村来到城市打工。虽然现在有关专家学者们已经意识到留守儿童问题的严重性,一些民间组织、社会团体组织也纷纷建立了一些基金会、专用资金等,但是这些措施仅局限于物质帮助,没有上升到精神智力的层面。从整体上讲,社会大众对留守儿童问题还没有清楚的认识,对留守儿童关心程度也不高。

三、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需要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等方面的通力协作。现实中,由于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已经接近缺失,所以学校教育就显得尤为迫切!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存在哪些不足?如何有效发挥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的积极影响?所以,我们努力探索乡村中学留守儿童在学校教育中的诸多问题,并努力探寻有关的解决方案。

(一)学校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

1.学校重视智教,轻视德育。杜威曾经讲过: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用的好人”,即培养出“能生活得像一个社会成员,在和别人的共同生活中,他对社会的贡献和他所得到的好处能保持平衡”。很明显,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学生寻求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平衡。我们一直强调要教育改革,要素质教育,然而事实却是:无论是教育资源还是教育理念,我们乡村的教育一直是落伍的。在陆河农村地区,大多数学校均以简单的学习成绩为评价指标,以应付升学考试的要求,从而忽视了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这种功利化的教育模式,使得教育者放弃或牺牲其它一切课外活动,取消或削减一切与升学无关的教学课程,不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目的功利化,德育严重落后于智育,厌学情绪随着高涨等不良后果。结果是农村留守儿童不仅学业成绩相对较低,而且思想道德也出现问题。综合而言,轻视德育势必会影响农村教育的长足发展。

2.师资队伍不够完善,德育工作难以落实。当前,我国许多偏远的农村地区,师资落伍已成为困扰学校工作正常开展的顽疾,陆河也不例外。一方面,许多乡村学校学科专任老师相对不足,哪一门课程缺乏老师,其它学科多出来的老师就替补上。非专业老师不仅对教学内容欠深刻理解,教学方法也缺乏针对性,教学效果自然也难以保证,更别说兼顾学生的德育发展了。另一方面,由于条件的不足,乡村学校教师的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的要求有着较大的差距,其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另外,学校相关教育活动只限于清晨升旗后的爱国主义教育及班会课,德育工作的责任基本上就落在班主任一人身上。况且,大部分学校几乎没有相应的心理辅导员,更没有安排相应的心理辅导课程,使得留守儿童出现心理疾病时得不到及时的疏导。鉴于此,师资不配套,队伍水平不高,活动方式单一,德育工作不到位,是目前困扰农村学校教育发展及学生综合素质滞后的根本原因。[2]

3.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滞后。根据定义,“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空间背景,以课外文化活动为客体,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与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式文化。校园文化对于提高师生的凝聚力,培养良好的校风,培育“四有”新人皆具有重要的意义。[3]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的健康成长与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环境,可见,校园文化的建设是留守儿童德育教育的重要方式。然而,以陆河为例的广大乡村中学中,校园文化建设普遍不理想。一是教学硬件设施虽在不断完善,但不注重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是高层次学校的事情,与农村学校无关。像校园的黑板报、宣传栏,主题内容不明并落后,经常与学生需求的文化、道德、情感等方面脱节,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二是育人理念、管理模式、施教方式陈旧,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创新意识。目前,许多学校的文化建设都处于跟风状态,没有充分了解学生主体在精神需求上的变化,学校文化教育没有针对性。三是对学校文化长期积淀重视不够。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是一个长期性、渐进式的过程。乡村中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基本存在短视行为,搞相关主题活动往往只注重形式,应付上级的检查,没有使之成为常态化的校园文化建设。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德育发展路径探索

学校作为社会的教育部门,直接承担着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能否有质量的进行,对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将产生最直接的影响,而在学校的各项教育工作中,德育工作能否做好又是留守儿童教育的重中之重。[4]通过问卷调查和对象访谈,我们发现目前乡村中学留守儿童最突出的问题是思想上的问题。要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学校就必须通过有效的德育工作帮助留守儿童形成良好道德规范。为此,我们针对学校德育工作如何有效开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主要有以下几点:

1.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重视德育教育。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把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根本任务。对此,教育部于2017年特地印发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文件,要求全国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特别是中小学要努力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学校教育应真正地摆脱应试教育的思想禁锢,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作为学校的教学目的,把德育内容渗透到学科教学里面。楹联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它涉及面广,内容积极健康,也是乡村人们茶余饭后常议的话题,学校语文组的老师可以成立“楹联兴趣小组”,学员要有计划地倾斜留守学生,借以提高他们的知识和修养,从而促进留守学生与周围社会的交流,减少与长辈的代沟,同时这也是创新践行了构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要求。为了更好地贯彻文件要求,各地还可以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增加乡土成分的教学来丰富学生德育教育的方式和手段。例如,陆河县是革命老区,在历史课堂上可以增加本地有代表性的革命英雄,从英雄们自小远离家乡、自立自强、不畏艰难险阻的历史事迹中,真实性和贴切性的特点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再如,在地理课上,在介绍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形成专题中可以融入本地客家文化的内涵及其形成的内容,让学生学习客家人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2.健全留守儿童管理制度,加强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考核。首先,做好留守儿童调查和统计,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安排档案管理的专职人员,根据学生的思想行为变化情况,及时补充和更改档案内容。其次,组织学校教师,对留守儿童实施一对一帮扶制度,要求帮扶教师与留守学生经常保持联系,关注他们的表现和思想动态,及时与家长沟通,引导留守儿童健康发展。帮扶教师可以每月写一次工作总结,及时反馈问题,制定德育教育的管理方案。最后,健全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考核机制,实施奖惩制度,定期对班级和教师进行考评,真正让相关责任人员明确职责,并组织优秀的德育教育者向其他老师传授经验,不断提高学校留守儿童德育教育的管理水平。

3.加强师资建设,开设心理辅导课程。留守儿童大多存在心理问题,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中心理疏导是很重要的环节。广东省“教育创强”要求全部学校均要设立心理咨询室。然而,相当部分的乡村中学仍缺少专业的心理教师,主管部门对此还缺乏相应的解决措施。对此,建议学校组织条件好的教师和校医进行心理疏导方面的培训,使其具备并提高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能力。学校要加快落实省教育厅关于建设心理咨询室的要求,配备相关人员,配备阅览室和图书馆,设立心理咨询信箱,配备专门的心理老师为投信的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帮助留守儿童在出现心理困惑和压力时能够找到倾诉和解决问题的渠道和方法。

留守儿童学校教育范文第3篇

一、走进留守儿童心灵世界

1.创设具有良好情感气氛的人际关系环境,引导留守学生直接或间接地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师要不断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理于情、情理结合。留守儿童因其特殊的家庭结构和背景决定着他们大多缺“爱”,祖辈的唠叨,独处时的孤单,课余时间的无聊……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留守学生容易出现自卑孤僻、不合群、说谎等心理障碍。教师必须伸出温暖的双手,通过正面引导,逐步化解孩子们心理上的诸多问题,让他们逐步学会理解父母的艰难,学会对父母感恩。教师要选择他们易于接受的方式引导其行为,不要凡事都站在教师的角度大张旗鼓地批评教育,有的时候,教师一声嘘寒问暖的话语,一句“天冷盖好被子”的叮咛,一个充满期待的眼神,一丝饱含赞许的微笑,一次融汇亲情的举动,便使留守儿童找到心灵的归宿,情感的托付,达到教育的效果。

留守儿童正处于人生成长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造成了许多留守儿童道德思想的滑坡,在人际交往中,学生缺乏礼貌、恶语伤人,打架现象不断,团结合作精神严重匮乏,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对学生加强道德教育,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在人际交往中培养他们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因此,教师随时随地都积极加强自己的修养,以身立教,以身示教,特别重视在要求上下功夫。

2.对留守儿童进行关爱、激励等心理教育,促使留守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质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父母都有依恋倾向,依恋的程度与性质如何,直接影响儿童对周围世界的信任感,影响他们的情绪情感、社会行为和性格特征。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缺乏最起码的心理交流机会,内心烦恼与冲突无从倾诉,也得不到引导,导致对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他们与他人的社会交往。

教师要经常和留守儿童谈心,告知留守儿童不良情绪指什么,有什么后果等。同时,还注意引导学生归纳出控制自己不良情绪的方法,例如,不愉快时唱歌,想想高兴的事;遇到困难,找老师与同学说说知心话;平时多为爸爸、妈妈着想,多为班集体做好事,得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良好情绪体验……引导留守儿童宣泄心中的苦闷,达到心理平衡。

3.教会留守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引导其主动参与各项活动,促进其健康心态的发展

在课堂中创设一种和谐、宜人、民主的教育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广泛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主动投入,积极参与,从而感受时代的脉搏,体验交往中的情感,懂得互相协作的重要,以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引导学生多参加团队活动、兴趣小组活动、社会调查、读书报告等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使他们学会善于评价自己,还能使内向的学生合群,乐意参加群体交往,增强合作意识;也能使他们学会宽容,开阔心境,理解别人,并进行情绪上的自我疏导和调节,有利于健康心理的培养。

二、拓宽关爱留守儿童教育阵地

1.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增设功能服务室

建立完善留守儿童活动登记、班级关爱活动记录、留守儿童特殊事迹和留守儿童成长案例分析。创建留守儿童之家、学习辅导室、亲情聊天室。建立临时看护人制度,由每班的班主任、配班教师担任本班留守儿童的临时看护人,负责关注学生成长中遇到的生理、心理问题,注重心理疏导、情感沟通,建立留守学生成长记录袋,收集他们学习、活动、日常行为表现等材料,记录他们的成长过程,每周与家长联系将学生有关情况报告给家长,并做好记录。

学校、家庭、社会之间形成教育合力。建立亲情联络区,开通亲情电话,架设亲情视频交流平台,为留守儿童与外出务工父母之间的沟通交流提供方便。精心布置温馨愉悦的心理咨询室,营造留守儿童原倾诉心声、诉说困难、主动寻求帮助的氛围。形成“三线相交”(家庭――学校线、课内――课外线、教学――活动线)的策略,加大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的帮扶力度,促进留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成长。

2.抓好“主题班队会”教育主阵地

如开展“爸爸、妈妈还好嘛!”的主题班会活动,让留守儿童拉近和父母的距离,增进了相互理解。开展“请相信,我一定能行”的主题班会活动,让留守儿童找到自信,获得成功体验。开展“正视挫折,善待生活,学会理解”主题班会,让留守儿童学会理解,理解教师的爱心,理解父母的苦心,理解同学的真心。开展“人间自有真情在”主题班会活动,让留守儿童感受人间处处是真情。开展“班队集体,温馨的家”主题班会活动,真真切切让留守儿童感受集体大家庭的温暖和博大力量。

3.开展校外教育实践活动

充分利用各种德育资源,通过开展各种主题德育活动,培育留守儿童的感恩之心、进取之心、文明之心。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课、班会课、周会、国旗下的讲话等形式,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远大理想,明白做人的道理,明辨是非美丑,纠正其思想和行为上的偏差。从卫生习惯、礼仪规范、饮食起居入手进行好习惯培养。以“家校联系卡”“家长会”“老师家访”等形式联系和沟通家长,共同做好留守儿童工作。

关注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状况,开设防病健身卫生常识讲座。根据不同年龄段和个体特点,科学制定体育锻炼计划,坚持开展体育锻炼活动。组织各类体育运动小组,开展有益身心的兴趣体育,使留守儿童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具备锻炼健身的能力、一定的运动技能和强健的体魄。

注重引导和拓展留守儿童与社会接触,开阔眼界、开阔视野、开阔心胸,增长见识、增长知识、增长才干。有计划和有目的地组织开展调查走访、劳动体验、关爱老人、保护环境、公益活动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尽可能地走进自然、走进企业、走近名人、走近故事,使留守儿童广泛汲取社会生活的丰富营养,强基固本,茁壮成长。

4.“校讯通”平台搭建家校沟通新途径

留守儿童学校教育范文第4篇

一、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最近20多年来,流动人口不断增加,至今,全国流动人口规模已经超过2亿。流动人口主要是从农村到城市流动的青壮年劳动力,青壮年劳动力占全部流动人口的70%左右,因此在广大农村产生了大量的“留守儿童”。

所谓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据有关资显示,像安徽、河南、四川、重庆这样的劳务输出大省,每年在外打工的民工都在400万人以上。按照保守的估计,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形成的由母亲一人抚养的单亲家庭、由祖父母或亲戚代为抚养的孩子在农村不会少于千万,这支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中的很多孩子,因为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无法享受同龄孩子的花季、雨季,生理和心理的成长都面临着诸多问题。

就我校而言,全校共有812名学生,留守儿童就有630人,占学生人数的77.6%,无论是在课改、教研教改上都遇到了重重困难。留守儿童的问题引起了我们的重视。首先,大多数 “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令人担忧,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有厌学倾向。其次,“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说谎、小偷小摸、打架斗殴,花钱大手大脚、不知节省,每天只喜欢电视、游戏、无节制的玩耍、具有破坏性等,直接影响其他学生的行为和思想。“留守儿童”的心理极易出现偏差,由于长期和父母分离,使他们在心理和生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出现情绪消极、孤僻任性、自私冷漠等特征,产生了叛逆、厌世情绪,许多家长把教育子女的义务全部推向了学校,给学校的管理、教育带来了许多障碍,使家庭和学校的共同教育出现了断层,增加了学校的压力,这一社会问题,我们不能回避,只能去面对和解决。因此,我们对我校的“留守儿童”作了了解调查研究。

二、调查情况:

随着“留守儿童”的增加,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困难,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我们作为工作在一线的农村小学教师,每天都与这些可爱而又忧郁的“留守儿童”相处,更想了解这些孩子的困苦心理,并且希望能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关爱,共同教育他们,使他们健康成长。

本次调研活动以问卷调查为主,通过专访、个别交流、观察等方式进行。一是对“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二是对“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情况进行了分析。三是镇村社干部对“留守儿童”关注问题进行了分析。归纳起来,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欠缺

据调查,我校2009年秋,父母均外出的“留守儿童”与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在一起生活的有605人,占总数的96%;与叔、姑、舅、姨等在一起生活的有18人,占2.9%;与兄弟姐妹在一起生活的有5人,占0.8%;其他(邻居等)的有2人,占0.3%。

2010年春,父母均外出的“留守儿童”有630人,与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在一起生活的有601人,占总数的95%;与叔、姑、舅、姨等在一起生活的有20人,占3.2%;与兄弟姐妹在一起生活的有5人,占0.8%;其他(邻居等)的有4人,占0.6%。

由于是隔代抚养,祖辈们只能给予孙辈物质、生活上全方位的满足,而缺乏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其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无论是体力还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对孙辈们监护和教育的重任,特别是当有几个孙辈一并交由他们监护时,就更显力不从心。同时,有些在外务工父母或出于心理补偿或出于摆阔,为了提高孩子的生活水平和学习条件,经常给家里寄钱、寄物,导致一些“留守儿童”花钱大手大脚,当手里没钱时,就会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获取钱财,如偷家里的东西去卖掉、偷别人的自行车、盗取摩托车的汽油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留守儿童”的心理期望

我有一个外侄女,今年8岁,上小学二年级,上期成绩优秀、懂事,上课表现积极、主动,今年春节刚过,大年初四,她的妈妈要出门打工,提前几天就给孩子做思想工作,希望女儿听话、不哭闹,走之前的晚上,小外侄女整整一晚都抱着她的妈妈,当分别时,小外侄女紧紧抓住妈妈的手,送了很远的路程,仍不肯回去,孩子这时已是哭泣不已,妈妈也是泪流满面,最后还是小外侄女的奶奶强行带走小外侄女,一家人哭成了一团。这种现象在我们这里已是见惯不惊了,作为教师的我只能叹息,邻居的人会逗小外侄女:你妈不要你了。小外侄女会愤怒的说:你骗人。然后钻进小屋里哭泣。这学期,听小外侄女的老师讲,她上课不爱回答问题了,做题爱出错,这就是妈妈走后,留给孩子的忧郁与困惑。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83.3%的同学最希望父母一起生活,享受父母给予的呵护与关照,父母走后,他们会感到孤单、无依靠,会胆小,缺乏自信,我校“留守儿童”中,有601人是隔代抚养,祖父母文化低,不知道该怎样去跟孩子交流、沟通,家庭教育跟不上,而儿童早期的经验对人格、情绪和交往能力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人格发育过程中,儿童早期的环境和家庭教育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和学习成绩。因此,在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气氛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对社会很冷淡,缺乏安全感,形成易冲动或攻击行为。

“留守儿童”在回答:“你爱学习吗?为什么?”的问题时,高年级中27%的同学爱学习的原因是报答父母为自己挣钱,将来让父母过上幸福的生活,有个五年级的女生写到:我爱学习,因为没事,我就感到孤单,只有看书、写字、背书。另一个女生写到:我爱学习,因为这样可以让我不去想妈妈,不在沉浸在忧伤里。有个六年级女孩写到:我爱学习,因为有一种力量在鼓励我――父母的爱。看了孩子们的心理话,我们又感动,又多了一份忧虑。

(三)“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

我校的“留守儿童”占全校人数的四分之三,在他们中,有大部分的同学行为习惯差,不遵守学校的纪律和规章制度。在本期开学的好学生表彰中,我校共表彰了60名同学,占全校学生的7.4%,而其中留守6人,占“留守儿童”的0.95%。在学校每周的情况总结中,“留守儿童”违纪现象基本上要占一半以上。首先,这些孩子在学习方面缺乏主动性、自觉性,每天的作业是为了应付了事,而现在课改年级,更需要父母配合学校的工作,如各种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多读有益的课外书等,而“留守儿童”这方面跟不上。75%的老人反映管不了自己的孙子,更谈不上指导。其次,这些“留守儿童”日常行为习惯差,如乱扔垃圾,不讲卫生,随地吐痰,说脏话,为一点小事就与同学争吵,甚至打架等。但通过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自理能力较强,在问卷你会整理自己的东西吗?有99人回答会整理,占调查人数的82.5%,有19人有时会、有时不会,占调查人数的15.8%,只有2人不会整理,占调查人数的1.7%;在调查学生会洗衣服吗时,有80%以上的同学都会自己洗衣服。

(四)“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令人担忧

表一:“留守儿童”与年级成绩分析表

“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和行为习惯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成绩,从调查中看出,“留守儿童”的成绩普遍低于年级平均水平,并且每个年级的最低分基本上都分布在“留守儿童”中,差生人数明显高于全年级平均数,他们中间有一些学生是为父母而学,他们对学生并没有多少兴趣,而是体会到父母挣钱的辛苦,想用好好读书取得较好成绩来报答父母,而他们没有良好的家庭氛围、课外辅导,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效果,有部分成绩较差的“留守儿童”,因无人辅导、照顾而自暴自弃,更不努力学习。“留守儿童”通过电视等媒体学习知识的能力较差,调查中发现,在观赏电视节目时,76.7%“留守儿童”最喜欢看动画片,9.2%的同学喜欢看电视连续剧或电影,只有11.7%的同学喜欢通过电视获取学习知识。

通过问卷调查,“留守儿童”主观上都爱好学习,95%以上的“留守儿童”都想学好知识。但他们为什么爱学习却不明确,有的同学学习是为了对得起父母、报答父母,让父母不在外出打工,自己挣钱供养父母;有的同学学习是为了自己不再当农民,能过上好的生活等等。

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形成的原因:

1、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我国13亿人口,8亿多在农村,近年来,伴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化,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加上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农业税的减免,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他们在家无事可做,子女要上学,父母要奉养,于是他们也就只有离开家乡,去打工挣钱,养家糊口。以我镇边桥村为例,本村有农户825户,家里有人在外打工的就有800户左右。这其中夫妇俩都在外的占多数。这样就成了老人无人照顾,孩子无人教育的状况。

2、家长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

很多农村打工者用“负担不起”,“经济上跟不上”,“钱不够花”,“挣钱太少”,“挣不到钱”,“供养不起”等等跟收入和经济相关的词语来解释其子女留守的原因,充分说明农村打工者在城市较低的收入和经济地位是其子女留守的最根本原因之一。调查显示,70%以上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者主要从事买卖蔬菜、水果、鱼、肉、面食和其他小商品生意。他们工作时间超长,绝大多数人每天平均工作时间都在12小时以上。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管理和教育孩子是很多农村打工者把子女留在家乡的重要原因之一。以经营蔬菜者为例。他们每天早晨4―5点之间离家背菜到市场,7点左右就要开始在自由市场卖菜,一般在下午5、6点收摊,夏天时收摊要更晚。职业特征和就业状况迫使他们不得不把子女留在老家。有些打工者的孩子一直留在家乡,有些孩子带到城市后又被迫返乡变成“留守儿童”。

3、父母的教育观念存在错误。

当前很多父母的教养观念存在一些错误:一是认为读书无用。这些父母看见城市中有的大学生没有找到工作,一样靠打工挣钱,认为他们同没有读书的民工没有多大差别;看到城市里有相当多的下岗工人,认为现在城市里不需要“人才”了,读书是没有意义的,还不如让子女早点去打工,既能节约学费,也能挣不少的钱。二是认为读书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认为孩子学习的好坏是由学生个人素质决定的,父母的唯一责任就是提供物质上的支持。

4、监护人的教育能力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

在父母外出打工后,农村“留守儿童”有三种被监护方式。一种是隔辈监护,监护人是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他们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主体。这些人绝大多数人都是文盲,文化水平最高的一个监护人曾经当过小学教师。第二种监护方式是上辈监护,监护的主体是叔叔、婶婶,舅舅、舅妈,姑姑、姑父,姨、姨父,干爹、干妈。但是,这种监护方式存在着监护权比较频繁流动的问题。也就是说,“留守儿童”的生活不像跟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居住在一起那样稳定,他们有可能因为这样和那样的原因,如监护人也要外出打工、或者被监护者与监护者本人或是跟他们子女之间的矛盾冲突等等原因而更换监护人。第三类是同辈监护,监护者是哥哥或姐姐。这类监护者一般是高年级学生,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本来就比较差,还要照顾弟弟、妹妹的生活和学习。

四、解决“留守儿童”的对策与建议:

1、学校设立知心信箱,让有心里话的留守儿童有地方说话。让孩子不愿意跟家长说的话,不愿意跟老师说的话,通过知心信箱说出来,孩子也就不用憋在心里。学校也可以通过里面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

2、学校开展家长学堂,利用家长在家的时间段或者通过网络开展家长学校,让远在外地的家长学习如何和孩子远程交流。让做得比较好的家长谈谈经验。争取用人单位支持家长的学习,支持家长对孩子的关心教育。

3、和监护人交流必不可少。对于年老的监护人或者是监护不力的监护人,学校应当争取社会的配合,对这些监护人做适当的引导。把握好该与不该的尺度。

4、建造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儿童的家长为社会作出了贡献,他们的孩子也要得到社会的关注。为了孩子的明天,全社会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共同建造留守儿童之家。让留守儿童充分享受到家的温暖。

留守儿童学校教育范文第5篇

为了给这些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从****年起,我校就在全镇范围内启动“留守儿童关爱工程”,现将这一年多来的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总结如下。

一、确定了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了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全面推广“关爱工程”,为留守儿童营造了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还加强了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完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了广大未成年人的结合素质。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建立健全机制,发挥学校阵地的作用。

1、建立健全领导负责制度。

学校成立了以陶建志校长为组长的关爱工程领导小组,制订了具体计划,实施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方案,真正地使学校成为了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我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了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的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3、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的制度。

在学校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全镇确立了七十一对帮扶对子。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了教职工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日记,培养了更多的优秀的教师成为“家长”,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的集体中成长,以对他们缺失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4、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

中心学校做到了每月召开一次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的座谈会。

5、建立了关爱留守儿童的应急机制。

学校建立了留守儿童、学校、家长(监护人)、政府之间完备的联系方式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层层签订了安全责任书,明确责任,确保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快乐成长。

6、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营造了良好的环境,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学校开设了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了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让他们削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7、建立健全检查考核机制。

中心学校积极研究了科学考核评估的办法,加强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建立和完善了工作考评制度,定期对学校和教师进行了考评,作为奖优罚劣的重要依据。

(二)构建教育网络,形成关爱合力。

1、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

2、加强了委托监护人的培训教育。

3、加强同社区、村组和家庭的合作,营造深厚良好育人氛围。

(三)明确职责,创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1、加强了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管理。

2、加强了对贫困留守的资助工作。

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将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纳入到“两免一补”、“济难救助”中来,确保他们完成国家规定义务教育。

3、整治校园周边环境。

4、建立健全保障外出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包制度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