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留守儿童安全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隐患:常处于失管状态。
很多时候,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农村的留守儿童的安全常常处在失管状态。根据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院长叶敬忠教授的调查和研究,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主要有隔代监护、单亲监护、上代监护、同辈监护四种情况,其中以隔代监护和单亲监护居多。无论何种监护,父母都是无法取代的。有的老人只管衣食住行,让孩子吃饱、穿暖就行,但没有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和没有监管的意识。有的老人缺乏文化知识和安全常识,没有能力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和监管。有的老人年迈体弱,根本就没有看管孩子的精力。
2、伤痛:安全事故居高不下。
2008年,中国共有2万名青少年非正常死亡,其中农村留守儿童占据了很大一部分。近年来,关于农村留守儿童伤亡和被伤害的报道时常见诸报端。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留守儿童也成了最容易受伤害的群体。
3、留守女童:遭受的侵犯机会很多。
在安全问题上,有一个群体更特殊,那就是留守女童。在留守女童中,被猥亵、被虐待、被等问题表现得比较突出。近年来,留守女童遭受害的案件屡有曝光,而家庭、学校及社区往往缺乏对留守女童的有效保护以及性安全防范意识的教育。”
4、心理:六成存在问题
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难以在短期内消除,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有扩大的趋势。有专家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促进和伤害预防控制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人们担心,家庭教育的不足造成了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缺失。由于得不到父母的引导与帮助,留守儿童极易产生价值观的偏离和性格发展的异常。
由于父母常年离家,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容易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有学者调查发现,近60%的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65%的留守儿童不愿意与监护人进行心灵沟通,30%的留守儿童甚至直言“恨自己的父母”。
二、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的成因
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安全问题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我们可以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1.家庭教育功能和监护功能严重弱化乃至缺失。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曾说过这样的话,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一生之品性,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大抵胚胎于家庭之中。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以父母为主体施行的家庭教育对于孩子品德、人格、行为习惯的形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来自父母的管理和监护则是保障孩子人生安全的根本所在。但在我们绝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里,来自家庭的教育和监管伴随着父母双方或单方的外出而被严重地弱化了,甚至是缺失的。
首先,外出父母难以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监护。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后,由于多种条件的限制,对于留守在家孩子的教育和监护,他们基本上是爱莫能助的。据西部某劳务输出大省在一县域内的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这表明,父母外出以后与在家孩子的联系和沟通是少之又少的,留守儿童很难得到父母情感与生活上的爱护和关怀,也得不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帮助与引导,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有的甚至滑向犯罪边缘。
其次,临时监护人基本不能履行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责任。留守儿童父母外出以后,很多的孩子由其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这些祖辈监护人大多年事已高,精力有限,防护、防范能力弱,无法保护和阻止留守儿童受到伤害,而且他们文化层次偏低,难以胜任教育留守儿童的重任。我对我校调查显示,有70%的监护人表示“很少与孩子谈心”,有72%的隔代亲人及74%的亲戚表示“只照顾生活,别的很少管”。这表明,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生活上关心得多,精神上关注得少,而对于孩子的思想、品行、心理、安全等方面更是很少顾及,致使留守儿童在安全、健康、教育、娱乐等方面的基本权益不能得到保证,不但导致了很多留守儿童人格发展不健全,心理承受能力和生活习惯都较差,还给这些孩子带来了很多安全隐患。
2.学校缺乏有效管理和安全教育、法制教育。
未成年人主要是在家庭和学校的双重监护下成长的,正如德国著名教育家福禄贝尔指出的那样,学校必须与家庭取得联系,学校和家庭的一致,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的一致,是儿童时期完善教育的首要的和不可缺少的条件。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边远地区,许多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还没有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对规模越来越大的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管理,在平时的教学中,也缺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过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这样,留守儿童在面对一些突发事件时,往往失去了判断能力和安全防护意识,很容易受到身体和心理的双重伤害。再加之农村中小学由于师资质量、管理规范和所处地理位置等原因造成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与学生的家庭监护人交流不多,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平时言行上的反常现象不能够及时重视。特别是对在校的反常现象,不能够及时从中发现问题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从另一个方面讲,由于都是一些老人在家中照顾这些受害人,所以无人对她们进行接送,既给犯罪嫌疑人有可乘之机,又使得老师无法与家长监护人进行及时的沟通,这些现象都是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出现的重要原因。
3、社会问题。由于各种社会原因,也对留守儿童的安全造成了重要影响。当前,社会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种种不良思想也对学生造成了不良影响,加之一些违法分子出于各种目的,也对学生造成了危害。
三、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情况,我们可以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加强对在校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特别是教育他们如何应对不法侵害,如何识别那些有不良动机人的险恶用心,可以把一些生动的案例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从中找出一些特点和普遍性的规律给他们讲解,使得他们能够正确辨别好人与坏人,正确区分好事和坏事。
(2)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不单要从学校抓起,而且还要向他们的家庭延伸,特别是地方的党委、政府、村级组织要组织人员平时经常性的上门对他们的生活、学习给予关心,对他们的思想状况和言行上的反常现象要及时掌握,公安机关基层派出所在开展入户调查的工作中要把侧重点放在这些留守儿童的家庭,利用入户调查的方式把法制教育和发现违反犯罪线索延伸到他们的家庭中,给予这些留守儿童以最大的保护。
(3)教育部门对在校生中的留守儿童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重视,特别是对他们的生活、学习、日常消费和行为举止上的情况要及时掌握,要与他们的家庭建立多方联系的制度,使得学校与家庭的联系达到无缝对接,对留守儿童给予最大程度的关心和保护。
关键词:留守儿童;社会实践;医学生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0-0100-02
一、背景
人口流动这一客观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必然出现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充分快速流动的社会人口,不仅是社会高速发展与现代经济的显著特征和必要条件,亦是人类及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1]。
在我国步入城市化、工业化的关键时期,三农问题成为当今我国改革与发展中的最大难题,而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留守儿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衍生物,是中国社会转型期产生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不仅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村教育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而且还关系到我国人口的整体素质和实现和谐社会这一目标。随着不断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农村剩余劳动力将继续转移,留守儿童还将源源不断地产生,留守儿童问题必然在今后一个时期内都会存在[2]。
二、留守儿童现状
(一)概念
儿童是指身心处于未成熟阶段的个体。狭义来说,是指少年期前的阶段[3]。广义的儿童,是自出生到成熟时期以内的所有孩子。农村地区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他们大多数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交由父母单方、其他亲人或委托人抚养、监护或独立生活[4]。目前,学术界尚未对农村留守儿童做出明确的界定。2008年2月27日全国妇联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对农村留守儿童做了最新、最具权威的界定,即“17周岁及以下的与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的未成年人[5]。
(二)产生原因及概况
社会因素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根源。随着中国社会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内经济出现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也伴随着严重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差异性。“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的产生最主要的原因是农村剩余的劳动力,使农民外出打工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潮流。而留守儿童一生的发展,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影响与未来儿童在这一时期的教育水平息息相关。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行为习惯、心理、道德、价值观、人生观等都受到很大影响的原因是由于留守儿童的第一监护人的缺位导致家庭监护职能的弱化,由于留守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解决对象。目前尤为重要的是客观、全面地了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弥补家庭教育的空白[6]。
(三)数量、规模
基于当前留守儿童问题存在的普遍性和重要性,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关爱留守儿童社会实践小组于2012年10―12月期间在哈尔滨周边农村地区做了大量社会实践工作,积累了大量调查数据,结果如下:
从调查的总体情况来看,在所调查的学校留守儿童现象非常普遍,并且出现越来越多的趋势,家庭不完整、家庭缺失严重的幼儿园孩子高达一半以上,留守儿童在校的人数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减少。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据估测已达5800万,目前,城市化进程正不断加快,农村人口还将大规模地流动,留守儿童现象将会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6]。
三、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教育学理论指出,影响儿童发展的三大因素为家庭、学校和社会。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的作用相互独立且又互为补充,故主要生活在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同伴群体环境中的儿童,随着父母或者其中任何一方外出务工以后,家庭职能变得逐渐弱化,留守儿童生活的学校和社区可以弥补这部分弱化的家庭功能。我们对社会实践获得的结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同时结合相关研究报告,发现了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以下几个方面的严重问题:教育问题、心理问题、安全问题和道德问题等。
(一)教育问题
很多学者都对有关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所得的结论也不尽相同,有的认为父母在外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没有显著影响[7],而更多的学者则认为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成绩有很大的负面影响[8]。对于父母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辅导监督方面,各学者观点一致,都认为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由于学习辅导者出现较多的空缺,导致学习监督力度不够。还有学者指出,留守儿童隐性辍学现象比较严重[9]。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关爱留守儿童社会实践小组调查发现大多数留守儿童成绩平平,中等偏下、较差的共占70.2%。留守儿童因为年龄都还较小,自我控制力较差,再加上监护人因为种种原因而很少对其监督和辅导,与他们缺乏自觉主动的学习有很大的关系。
(二)心理问题
正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时期的留守儿童,长时间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缺乏与父母的沟通,而造成的人格发展不健全,心理健康问题突出[8]。由于农村孩子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远高于城市孩子(19.8:8)[10],再加上长期弱化的家庭教育,导致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缓解和疏导而长期郁积,使他们成为当今社会心理病变的“高发群体”[11]。
(三)安全问题
由于得不到家庭和父母有效的监管,留守儿童极易存在安全隐患,一方面易受到他人的人身伤害或非法侵害,另一方面自己容易行为失控,走上违法犯罪甚至轻生之路,使自己的人身和生命安全得不到保证[7]。留守儿童多具有年龄小、判断能力差的特点,言行得不到正确的约束和引导,再加上紧急避险和自我保护的能力也较弱,导致溺水、被火烧、被水烫、交通意外、被拐卖、被殴打等事件时有发生,存在许许多多难以预料的安全隐患。由于得不到亲情呵护,加上代管不力,农村留守儿童整个群体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这显然已经成为了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
(四)道德问题
留守儿童很容易在道德情感、道德观念、道德行为以及道德人格等方面出现偏差,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亲子关系失调,父母监控机制弱化,父母榜样作用缺失,导致留守儿童道德观念的获得和行为的养成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有些留守儿童甚至出现强烈的倾向和严重的过错行为[12]。
四、社会政策及其不足
目前,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儿童保护、生存和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例如《宪法》、《教育法》、《民法通则》、《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体系,但是针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对象的权益保护,其法律体系仍旧缺乏可操作性和针对性。留守儿童,社会上对他们的关注不够,未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教育、关工委、民政、团委、妇联等部门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开展了一些关爱工作,但覆盖面还是很小[13]。
五、医学生社会实践的作用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分布广泛,规模很大,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很难取得根本性解决,因此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关注和支持。将大学生志愿者群体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相结合,加强建设大学生志愿者队伍,鼓励大学生志愿者参加有关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这不仅是为解决留守儿童提供解决途径的重要方式,而且是大学生了解社会、激发学习动机的重要方式,为其提高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打下基础[14]。尤其是医学生,开展长期的留守儿童社会实践,对巩固专业知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重要意义。医学生不仅可以辅导留守儿童学习,解决教育问题,还可以运用所学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长期开展医疗保健知识以及定期评估留守儿童健康状况,可以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安全等问题,促进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敬忠.关爱留守儿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王海林.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
[3]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陈桂生.教育原理[M].长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5]全国妇联.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J].中国妇运,2008,(6).
[6]孟茜茜.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0.
[7]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1.
[8]吴霓,丁杰,唐以志.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
[9]曹春华.农村“留守子女”学习状况分析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7,(5).
[10]李金涛.农村留守孩现象亟待关注[J].中国改革:农村版,2003,6:49-50.
[11]刘允明.关爱农村“留守儿童”[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12]迟希新.留守儿童道德成长问题的心理社会分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6.
【关键词】心灵留守 教育现状 心灵港湾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最近有新闻报道,贵州毕节七星关区田坎乡发生一起4名儿童服食农药自杀身亡事件。关于留守儿童的报道已经非常多,留守儿童是一个社会问题,也已经引起很多部门和相关人员的重视。本文提出“心灵留守”的概念,并深入分析,希望为完善留守儿童保障工作提供借鉴。
“心灵留守”概述
留守儿童一般指父母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隔辈亲人,或者其他亲戚、朋友生活在一起。这是一种外在形式上的留守,或者说是身体留守,是一种表面现象。心灵留守指精神和感情上的留守。这是一种内在的“留守”,主要表现为关爱缺失、沟通障碍、孤独感引发安全感缺失、自我意识强等。
身体留守更容易解决,或者父母回到农村创业,陪在孩子身边,或者将孩子接到打工地,在就近学校完成义务教育。心灵留守就不容易消除了,这种长时间分离产生的隔阂和幼儿期形成的人格障碍,会长时间伴随着孩子成长,即便回到父母身边,短期也无法消除,甚至会激化。
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根据相关研究,把留守儿童的发展问题分为四大类:安全问题、学业问题、心理问题和品行问题。
第一,安全问题。留守儿童在安全方面主要表现三类问题:第一类是由于儿童缺乏亲情照顾、缺乏父母的监管进而产生安全问题;第二类是儿童被他人欺负,遭受人身侵害;第三类是儿童自己行为失控,产生安全问题。儿童由于父母缺席,缺乏亲人爱护,性格孤僻,产生抑郁症,进而自杀的现象也经常出现。
第二,学业问题。周宗奎等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情况。一方面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心理,此种情况主要表现在父母刚开始离开的一段时间(0.5至1月),具体表现行为是课堂学习有些消沉,不能全面集中注意力,教师布置的作业也完成得不尽人意;另一方面导致孩子的学习成绩长期不能提升,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在父母外出初期会大幅度下降,虽然经过一段时间后大多数儿童的学习成绩会有所恢复,然而最多也只能上升到原来的学习水平,从整体来看,儿童的学习成绩是处于下降状态的。
吴霓等指出,留守儿童在学习兴趣方面与非留守儿童间基本不存在区别,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热爱学习的人数所占比例分别为81.2%、79.8%,在学习认知方面也没有太大的区别。出现学习问题大都是因为监护人没有重点关注孩子的学习:有的是父母都外出打工,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看管,由于老人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在学习方面不能给予孩子实质上的帮助;有的虽然父母有一方在家,但是为了生活,基本上没有多余的精力来关注孩子的学习,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后大都不会向家人求助。
第三,心理问题。我们无法忽视“心灵留守”真实存在的现状,进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也是突出的。首先是孤独症。很多外来务工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对孩子的心理问题并不警觉。他们认为是孩子老实、听话,却不知道孩子已经有了孤独症的倾向。如果长期不加以疏导,会慢慢变成自闭症,父母将很难再进入他的世界。其次是沟通障碍。很多留守儿童新闻事件都彰显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父母到最后都不明白孩子为什么会作出如此过激的行为。父母与孩子之间也会有沟通,但是孩子永远不会说出内心真实的想法,这种隐性沟通障碍更难以逾越。再次是思想偏激,人格障碍。留守儿童缺乏照顾,没有安全感,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刺激,进而产生偏激思想,性格执拗、倔强。除此之外,还会有悲观消极、情感脆弱、自暴自弃等问题,这些问题有些会慢慢消失、缓解,有些会更激进,有些会潜伏下来,影响到孩子成年后的人格形成。
第四,品行问题。父母外出打工后,留守儿童逐渐在行为方面暴露出各种问题,特别是初中时期的男生。具体表现为:不服管教,过于放纵自我,违反校纪校规。比如一些孩子晚上偷溜出去通宵上网,更甚者拉帮结派,观看不良录像,聚众赌博等。部分留守儿童的自制力较差,平时的表现和父母在家时的表现截然相反。相关监护人及学校班主任都曾反映,孩子过于调皮,监管工作存在较大的难度。
由于缺失家庭教育,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质也受到了严重影响。目前大部分的监护人大都采用溺爱型的教育方式来对待留守儿童,导致孩子严重缺乏道德情感;部分监护人为了生计没有时间培养留守儿童的道德习惯,只能放养;还有一些儿童由于缺乏亲子教育,道德意识过于薄弱,沉迷于网络世界,吸烟酗酒,更甚者走上犯罪的道路。
造成“心灵留守”的原因。2013年全国妇联《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报告指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6000万,总体规模扩大;全国流动儿童规模达3581万。心灵留守是如何产生的呢?
第一,缺乏家庭教育。大部分的农村家庭,父母为了生计迫不得已外出打工,孩子缺乏父母的关爱,找不到归属感。特别是在孩子小学与初中这个阶段,迫切需要父母的关爱。如果父母一方或者双方在这个重要的阶段“缺席”,必定会对孩子人格的形成带来一些障碍,对孩子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给孩子的不是语文数学,而是生活的点点滴滴,诸如走路、吃饭、说话这些细节,父母在矫正孩子生活习惯的同时,传递出一种呵护的温暖,这是孩子对家的第一印象,也是心灵的归属感。显然,留守儿童这种归属感是缺失的,自然会产生心灵留守。
根据调查发现,家长在家庭教育内容方面存在较大的片面性,具体表现为忽视或者轻视对孩子的情感因素。在外出挣钱与孩子教育两个方面出现矛盾时,家长忽略感情因素,就会决定双方外出打工,而且感情是大部分家长最容易忽略的因素。更甚者,一些父母从来没有想到孩子的意愿,他们通常担心的是是否能够找到孩子的临时监护人,基本上都不会顾及到孩子的感受。
第二,家长不重视亲子互动。现实中还存在这样一种情况:父母“在岗”,却无法给到孩子需要的安全感。很多父母会在打工一段时间之后,选择和子女在一起。或者是回到农村,或者将孩子接进城,他们认为这样就可以规避留守儿童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然而,事实不然。
首先是长期分离需要时间重建亲情,重新认知彼此,重新让孩子信任、依赖,然而大部分父母并没有正视这个问题,或者漠视不理,或者一开始便摆出父母的姿态来,对孩子的生活习惯横加指责,经常打骂孩子,亲情反而更加疏远。其次是很多父母忙于生计或生意,应酬时间多,陪孩子的时间少,孩子仍旧处于“半留守”状态,甚至很多孩子被寄宿在学校,只有周末才能回到家与父母同聚,家庭的温暖仍旧处于饥渴状态。再次是父母的不稳定状态,或经常吵架,或处于离婚大战,或污浊的环境,给孩子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反而对孩子的成长更加不利。
第三,学校忽略了留守儿童的教育。学校教育在留守儿童人格形成与发展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学校条件、师资有限,在教学与教育上很难兼顾。由于师资力量限制,乡村学校或者初级中学一名教师要面对30至40名学生,很难做到面面俱到。特别是很多学校存在升学压力,教师面临教学质量评比等,而往往将工作重心放在教学质量上,对班级学习好的学生会多关照一些,而对学习差的学生就忽略了。而从多年的教学实际来看,那些差生往往是需要更多关照和更深层感情关怀的人,也是极易出现心理问题的人。
其次,学校教育过于单一,缺少必要的心理辅导课程和多样的课外活动。虽然现代教育一直提倡丰富孩子的少年生活,不再一味地提倡考得成绩高分,但是没有行之有效的教学案例,心理辅导往往流于形式。很多案例说明这个问题,辅导老师往往很难从孩子口中获取真实的想法和信息,更不用说通过他们的日常言行观察到孩子们心理上的细微变化。如何有效进行心理辅导成为了一项重要的课题,值得教育学家去深入研究。而多样的课外活动也仅仅是局限在学校范围之内,传统的游戏、运动对贴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没有实质性的帮助,要开发一些旨在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交流的活动,拉近距离,从而获得心灵上的沟通。
第四,社会相关因素加剧了“心灵留守”现象。首先,经济发展速度过快,冲击着传统的家庭结构。我国经过了经济快速增长期,城市造富神话冲击着人们的头脑,很多人疯狂地涌进城市,对过去“居家过日子”的传统家庭结构造成了冲击,父母与子女分离、夫妻分离的现象随处可见。而城市生活并不能让这些打工者乐观,受各种条件限制,这种分离现象会在一段时间内持续下去。
其次,社会诱惑太多,留守儿童很难把控自己,往往会深陷其中。儿童很容易受同龄人影响,而社会上存在着大量不良少年,以至于拉帮结派、坑蒙拐骗,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同时,社会上存在着大量低级腐化的娱乐场所,通过享乐、声惑着留守儿童,一旦进入这个圈子,很难自拔走出来。特别是一些成人场所,对未成年人同样开放,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很容易利用儿童心智不全,引诱他们做坏事,走上犯罪的道路。
“心灵港湾”落地的有效措施
针对“心灵留守”问题,家庭和社会面临着怎样的困境?从家庭层面来说,外来务工人员普遍素质较低,很难认识到和有效纾解这个问题。从社会层面来说,城市化进程之中,会有很多问题凸显出来,无论是制度的完善,还是相关保障服务机构的建立,都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因此,家长、学校、社会都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心灵港湾”落地。
父母关心爱护孩子,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家长应该提升自己的素质,最大限度地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对孩子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进行改善。父母需要注意的是,在决定外出打工之前应该告诉孩子,征询他们的意见,让孩子全程参与讨论过程,感到自己是被重视、被尊重的。若孩子由此会受到较大的影响,父母双方最好留有一人。父母外出打工后,不能忽视与孩子间的沟通、交流。
当父母外出打工之后,就会大幅度减少亲子交流的时间与机会,加之生活场所及经历存在较大的区别,使家长和孩子完全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中。若父母忽视了与孩子间的情感交流和信息共享,就会使亲子间的距离被无限拉大;若父母能够积极主动地借助各种途径与孩子沟通,就能增强和孩子间的关系。父母在与儿童进行交流时,可以围绕以下内容展开:学习情况、生活情境、工作现状、内心情感等。家长在和孩子交往时,应该用语言将爱与希望直接表达出来,尤其是对待年幼的孩子,父母要尽量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内心的想念及关怀。
亲子交流的方式包括:第一,尽可能多地给留守儿童打电话,交流时应该多谈一些和学习无关的话题。第二,给孩子写信,从生活、学习以及情感等各方面来加强与孩子的交流。写信能够增强家长的读写能力,而且包含的内容更加丰富,经济实惠,是外出打工父母与留守儿童交流的重要纽带,通过写信能够将平时不易当面表达的想念用生动的文字表达出来,促进亲子间的互动。家长借助信件不仅能更加强清楚地知道孩子的学习情况,而且还能全面掌握孩子的内心变化,孩子通过写信能够深刻感受到父母外出打工的艰辛,对自己的学习状态和生活行为进行反省,还能满足情感交流的需求。第三,父母回到家之后应该加强与孩子的交流,可以围绕分离期间的生活状态、学习情况及工作等话题展开,尽量弥补自己不在孩子身边的经历缺失,此外父母还应该对孩子的内心变化及感受进行重点关注,用积极的生活态度、习惯来影响孩子。第四,若是有条件,父母可以在孩子假期间将其接到自己工作的地方,让孩子亲眼见证父母在外工作的艰辛,增进亲子间的关系。同时让孩子了解父母的环境,得知自己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树立自强自立、刻苦勤奋的人生观,对将来是有很大帮助的。
对学校教育进行优化,重视留守儿童的发展。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打工后,生活及学习行为就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除了家庭,学校是儿童最主要的社会化场所,学校教育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巨大的影响,所以教师需要全面掌握孩子的学习状态及生活情况,并且采取一定的措施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进行弥补。
第一,教师应该与留守儿童的家长或者监护人进行沟通交流,让双方都能够随时掌握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状况,获悉孩子的情绪波动及学习变化等。在班级中创建留守儿童档案,掌握孩子父母外出打工的实际情况,记录父母打工的地方及联系方式等。学校借助档案,不但能够对留守儿童进行特殊监护与关怀,而且教师还能及时与留守儿童的父母进行沟通,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第二,教师还应该加强与留守儿童课下交流,增进师生关系。教师应该鼓励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中积极与其他学生交流合作,让留守儿童在同伴交往中茁壮成长。教师可以对班级中的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进行统计,合理地进行分组,让孩子在生活、学习等各方面进行小组活动,互帮互组,共同发展。若是有留守儿童不服管教,教师可以组织村里的老干部参与管理,一对一地对留守儿童进行监管。
政府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给予支持。第一,对学校寄宿制度进行加强。学校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解决寄宿带来的各项问题,比如学校伙食较差、生活单调枯燥等。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间的交流,不断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饮食质量,引导留守儿童加强与其他学生的交往,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第二,对农村成人教育及继续教育进行加强。政府应该倡导中小学利用学校资源,在晚上或者节假日对学生家长开办成人教育课堂,不断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进而促进家庭教育的顺利实施。可以让孩子当父母的“老师”,对父母的学习进行监督指导,不但能够增进亲子间的关系,还能让孩子和父母一起进步。此外,政府还应该鼓励学校创建家庭教育资询中心,为家长实施家庭教育提供科学指导。
目前,越来越多的机构和组织开始关注“心灵留守”的问题,如苏北公益心理机构“阳光少年”、“星星点灯・关爱留守儿童公益计划”、有福同享爱心联盟等,但是相对于庞大的留守儿童人群来说,还远远不够。一群被留守的孩子,他们非常强烈的渴望一个“心灵港湾”,需要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共同努力。
【关键词】农村;留守孩子;相关问题;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使得广大农村产生了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他们生长在农村,却因缺少父母亲的关爱而偏离常人的轨迹,因缺少父母亲的正确价值观的引领而处于法律的边缘。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它既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又是社会政策漏洞的表现。现实中,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涉及面广,需要我们擘肌分理,为保护好、培育好农村留守儿童找到切实可行的路径,最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一、心理问题
1.安全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缺少家庭的监管与关爱,加之家庭与学校间安全监管衔接上存在缺失,使得留守儿童缺乏对危险的识别与自救能力,被拐卖、溺水、女童被委托监护人犯等事故就时有发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对留守儿童产生了极大的威胁。
2.心理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聚少离多,更容易产生焦虑、偏执、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留守儿童不擅长与别人交流,在某些时候表现得较为怯懦。在遇到困难时,由于没有父母的正确指导和慰问,使得他们易产生挫败感和孤独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缺乏安全感,不轻易信任他人,团队意识较差。一方面,孩子因为感到父母保护的缺失而变得懦弱怕事,没有自信,也不愿与监护人或者小伙伴们交流谈心。另一方面,孩子们缺失了父母的管教变得性格乖僻,行为失范,任性易怒,动辄打架斗殴,甚至打骂老师和同学,甚至是长辈。
3.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大多为隔代照料,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父母对留守儿童学习的帮助和监督较少,甚至没有,使得孩子学习成绩不太稳定,易走“坡行路”,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而祖辈祖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很低,绝大部分为小学文化程度,限制了对儿童学习管理的空间,无法提高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个人的上进心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容易过早地进入社会,被一些不法分子诱使干一些破坏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的事,给社会的稳定和和谐造成隐患。
4.德育问题
留守儿童正置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仅仅依靠祖父母来照顾相当于将孩子置于无人监管状态,而寄养的亲戚们又常常不便于对孩子过于严苛,监护人们也只能在衣食起居方面尽职尽责,在心理及德育方面教育缺失。留守儿童所处的这种特殊的生活境遇和教育环境对他们道德的培养影响很大,他们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父母对其行为的管教和道德的引领,道德方面长期放任自流,导致他们在道德观念、情感、人格和行为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偏差,甚至走向犯罪之路。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1.政府方面
政府应该大力扶持农村的经济。农村经济的发展能够带动就业的增加,进而吸引农村青年在居住地就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缓劳动力的流动速度,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完善立法,从法律层面上为留守儿童提供制度的保障,严厉打击侵害留守儿童权益如、蓄意伤害留守儿童等违法行为。以外,还应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保障制度,并至少涵盖基本生活、照管、教育、医疗四个领域。2016年2月1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为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安全、健康、受教育等权益提供了政策保障。
2.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对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养成,品德的形成,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环境。首先,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其次,父母要改变教育观念。最后,要强化监护人的角色意识。在外打工的父母应借助电话或者脑等信息技术,定期与留守在老家的孩子进行沟通。可以通过问答等形式来了解孩子的日常生活,适当地做出引导和鼓励,对孩子某些表现突出地方给予奖励,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
3.优化学校育人环境
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正视留守儿童问题。建立留守儿童的教育档案。通过信息登记、走访等方式了解学校内部乃至各个班级内部的留守儿童数量,由有心理辅导经验的教师对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和帮助。教师是学生的第二任父母,在孩子的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人师表,不应该有歧视和蔑视留守儿童的观念,应该尊重留守儿童的隐私,帮助留守儿童克服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困难。班主任应M织好留守儿童的家访活动,正视这些儿童的相关问题,将鼓励和期待渗透到孩子的心目中,帮助他们成长和成才。
4.加强社会的综合调控能力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及有关职能部门达成共识,协调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首先,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实现公平的义务教育政策。国家和政府应适当调整宏观政策,从资金、人力资源等方面大力扶持农村中小学,切实落实支农政策,全面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志愿者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着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形成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三、结束语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项关于弱势群体的生存问题,也是儿童受教育的社会问题。如何有效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不仅能落实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这一政策,也能帮助实现城乡经济社协调发展。只有通过家庭、社会和政府各方面的努力和配合,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提供制度、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让他们保有和同龄人一样的童真,能够快乐健康地成长。愿每一名留守儿童都能生活在爱的阳光下,正如总理所说:“决不能让留守儿童成为家庭之痛,社会之殇。”
参考文献:
2014年8月10日,国务院以国发〔2014〕29号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保障全面、功能完善、安全稳健、诚信规范,具有较强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保险服务业,努力由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转变。然而针对于留守儿童保险这一领域,国内保险业尚存在众多欠缺,尤其在广大农村,特别是贫困偏远地区。2012年9月,教育部公布义务教育随迁子女超1260万,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父母双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2200万。而根据妇联最新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6100万人,占全部农村人口的28.29%。其中绝大多数留守儿童都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如何保证留守儿童健康安全的成长?如何保证其在义务教育阶段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一系列的问题使得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正显得越发重要和迫切。
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城乡差距以及固有的二元经济结构
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经济总量迅速提升,经济增长速度令世界瞩目。与此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城乡差距不断扩大这一严峻的事实,城乡收入差距更是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均衡发展和社会公平。随着国家改革的不断推进,缩小城乡差距,缓解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必定能够逐步实现,但今后一段时间内城乡差距和二元经济结构所带来的问题还会长期存在。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给城乡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差异,而这些差异更加剧了城乡差距,这形成了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基础。
教育差距:长久以来,由于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偏远地区,物质资源困乏,教育基础设施不完善,国家财政支持力度不足,乡村民众受教育程度低等问题的存在,使得农村地区教育水平长期内难以提高。同时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内仍面临上学难的问题,这又限制了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
就业和收入差距:这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长期以来,中国经济都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土地为基础的生产方式使得农村地区滞留了大量劳动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城市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由于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原因而发展迟滞。城市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工作收入也水涨船高,不断上升。
弱势群体――留守儿童问题不容忽视
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面临诸多问题,再加上父母不在身边,年迈的外祖父母或祖父母缺乏必需的教育观念方法和能力,这给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环境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心理问题:长期的双亲监护人的缺失或不足,隔代监护、他人监护等等,使得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缺少了必要的关心和爱护,情感交流匮乏甚至缺失,家长不能及时的了解孩子的成长状况和心理变化。长此以往,隔阂或者代沟逐渐产生,孩子的心理逐渐偏离,孤僻、抑郁,甚至发生价值观和认知的扭曲。
学习问题:由于农村地区不良的教育条件、不齐全的教育配套设施和民众较低的文化素质与受教育水平,再加上根植于农村民众心中的对于留守儿童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孩童的教育的忽视,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正确的引导。监护人角色的缺失使得对于留守儿童的日常监督和帮助大大减少,甚至减除。种种原因使得留守儿童的行为和做法出现偏差,甚至偶尔发生超越道德和法律底线的事件,令人不免心生惋惜。
安全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普遍缺少足够的和及时正确的引导、照顾、看管和监督。由于实际监护人需要承担农业生产劳动以及日常家务,再有文化素质低、年龄较大、安全意识及常识不足等种种原因使得留守儿童的日常安全存在极大隐患,以上种种原因使得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日常安全问题受到极大威胁,风险显著增加。每到夏季,儿童溺死的事件屡有发生,幼小的生命随风而逝。这更要求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预防和保障。
健全保险保障机制,给留守儿童更好更安全的成长环境
在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的贫困山区,仅仅依靠政府的社会保障难以切实的解决问题,这凸显了商业保险在解决留守儿童保险保障问题方面的积极作用。目前国内许多学者对于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集中于各自研究领域的理论层面,保险公司的相关保险品种有所欠缺且仅局限于局部地域或试点阶段。保险的保障作用难以真正深入到广大的农村地区,特别是对于保险保障有迫切现实需要的贫困偏远山区。同时,我们需要注意,农村地区保险市场较为混乱,且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管理,保险从业人员素质低。部分保险公司在农村地区的分支机构或者代办点由于民众文化素质低,对于保险了解甚少而随意夸大保险的作用,误导民众。这也使得事故发生后的理赔工作得不到妥善解决。以上诸多原因使得农村地区民众即使面对风险也会选择对保险“敬而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