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土壤污染防治办法

土壤污染防治办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土壤污染防治办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土壤污染防治办法

土壤污染防治办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土壤污染 土壤防治法 预防为主

中图分类号:X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8-0007-03

大地孕育万物、滋养生命,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几千年来各个时期的统治者与人民都很重视土地这一基础的物质生产资料,诚然,现今社会仍视土地如珍宝——无论农耕用地还是建设用地。然而目前我国土壤污染相当严重,已经威胁到了人民的身体健康,并且有继续恶化的趋势。目前我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污水灌溉污染耕地3250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200万亩,合计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10以上。[1]建国初期,我国大部分土地有机质含量是7%,现在下降至3—4%,流失速度是美国的5倍”。[2]

近年来,土壤污染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并且得到了一定的重视。我国已经相继出台了针对该问题的多种条文规范,但都分散在多种规范中。实践已经证明这种重视显然是不足的,难以遏制并及时治理污染土壤。在专家学者的呼吁下,并经过政府的调查研究,社会各界已经就制定专门的法律来应对土壤污染问题达成了共识。国家已经提出了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并且在起草中。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所长王树义教授是受环保部委托起草《土壤污染防治法》的主要专家之一,据王本人透露,去年已经将土壤污染防治法“意见稿”提交至环保部,目前正在征求相关部门的建议、意见,他透露该法并没有纳入国务院2012年立法计划,所以年内肯定不会出台。目前土壤污染形势异常严峻,尽早制定出台《土壤污染防治法》刻不容缓。

一、我国土壤污染的现状和问题

土壤污染是指进入土壤中的有害、有毒物质超出土壤的自净能力, 导致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发生改变, 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并危害人体健康的现象。[3]土壤污染的特点主要由以下几点:其一,隐蔽性与潜伏性。土壤一旦受到污染,短期内危害并不明显,而是会在一定时期后显现出其危害,且被污染的土壤如果不经由专门人员运用专业方法检测是很难发现的。其二,不可逆性。土壤污染是一种藏储式的污染, 如果不人工予以净化,则将长期的持续存在,难以逆转。其三,范围广范性、后果严重性。土壤一旦被污染,不仅会直接污染农作物,还会危害人体健康,即便是危害到农作物,最终还是对人体造成危害,而且还会导致土壤无法修复而破坏土地持续利用,造成重大的经济与生态损失。

土壤污染源主要来自农业面源污染和工业“三废”污染。农业污染主要来自污水灌溉、农药和施肥,中国土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张维理教授说,我国农药使用量达130万吨,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这些农药和化肥的实际利用率不到30%,其余70%以上都污染环境了。污水灌溉会使污水中有毒有害物质以及重金属渗入土壤,最终造成污染。工业污染主要指废水、废弃、废渣,这些东西处理不当最终亦会污染土壤。

为了防治土壤污染,其实我国现行法律规范中已有一些关于土壤污染防治方面的规定。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从国务院的有关行政法规到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对土壤污染的防治均有所涉及。[4]但是实践已经证明这些法律应对土壤污染是有缺陷的,防治效果与立法预期相差甚远,其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现有土壤污染防治相关法律的指引性不高。法的指引作用是指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为人们提供某种行为模式,指引人们可以这样行为、必须这样行为或不得这样行为,从而对行为者本人的行为产生的影响,也就是说,法的指引作用是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来实现的。我国关于土壤污染方面的法律过于分散,立法主体不一致,导致规范之间出现冲突。规范较为分散,没有一个系统的法律法规供参考,使当事人不易了解相关规定,导致相关法规的引导功能打折扣。

第二,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执法主体混乱,直接影响法的执行力。由于各相关法规政策的制定主体不一致,所以很多部门都有一定的监管权,按照现行的法律法土地管理部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农业部门、环保局、质量监督部门和水行政主管部门等对土壤污染都有监督管权。如《土地管理法》、《农业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对相关部门均有授权。[5]这样就形成了多部门监管的格局,致使每个都管一点,但是每个就都不怎么管的局面。

土壤污染防治办法范文第2篇

“水十条”之后向环境污染宣战的又一次国家行动,且它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行动纲领。为全面深入了解出台《土十条》的背景及意义,现摘要刊登国家环境保护部负责人答记者问内容,以飨读者。

问:与水体和大气污染相比,土壤污染具有哪些特点?

答:一是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一般都比较直观,通过感官就能察觉。而土壤污染往往要通过土壤样品分析、农作物检测,甚至人畜健康的影响研究才能确定。土壤污染从产生到发现危害通常时间较长。二是土壤污染具有累积性。与大气和水体相比,污染物更难在土壤中迁移、扩散和稀释。因此,污染物容易在土壤中不断累积。三是土壤污染具有不均匀性。由于土壤性质差异较大,而且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慢,导致土壤中污染物分布不均匀,空间变异性较大。四是土壤污染具有难可逆性。由于重金属难以降解,导致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基本上是一个不可完全逆转的过程。另外,土壤中的许多有机污染物也需要较长时间才能降解。五是土壤污染治理具有艰巨性。土壤污染一旦发生,仅仅依靠切断污染源的方法则很难恢复。总体来说,治理土壤污染的成本高、周期长、难度大。

问:土壤污染物主要有哪些?

答:土壤中的污染物来源广、种类多,一般可分为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以重金属为主,如镉、汞、砷、铅、铬、铜、锌、镍,局部地区还有锰、钴、硒、钒、锑、铊、钼等。有机污染物种类繁多,包括苯、甲苯、二甲苯、乙苯、三氯乙烯等挥发性有机污染物,以及多环芳烃、多氯联苯、有机农药类等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

问:造成我国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我国的土壤污染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期累积形成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工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这是造成其周边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尾矿渣、危险废物等各类固体废物堆放等,导致其周边土壤污染。汽车尾气排放导致交通干线两侧土壤铅、锌等重金属和多环芳烃污染。二是农业生产活动是造成耕地土壤污染的重要原因。污水灌溉,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和畜禽养殖等,都导致耕地土壤污染。三是生活垃圾、废旧家用电器、废旧电池、废旧灯管等随意丢弃,以及日常生活污水排放,也是造成土壤污染的原因。四是自然背景值(在没有或很少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情况下,土壤环境中化学元素或化合物的固有含量)高是一些区域和流域土壤重金属超标的原因。

问:为什么要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如何组织开展?

答:全面准确掌握土壤污染状况是开展土壤污染防治与监管工作的重要基础。通过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可以进一步摸清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准确掌握污染耕地的地块分布,评估土壤污染对农产品质量和人群健康的影响,探明土壤污染成因,了解重点行业企业土壤污染状况,获取权威、统一、高精度的土壤环境调查数据,建立基于大数据应用的分类、分级、分区的国家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全面满足环保、国土、农业和卫生等领域需求,为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供科学依据。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编制详查总体方案,积极筹备各项工作。

问:企业防治土壤污染的责任有哪些?

答:企业责任包括加强内部管理,将土壤污染防治纳入环境风险防控体系,严格依法依规建设和运营污染治理设施,确保重点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开展企业用地土壤环境监测。造成土壤污染的,应承担损害评估、治理与修复的法律责任。

问:农艺调控包括哪些具体措施?

答:在土壤污染防治中,农艺调控是指利用农艺措施对耕地土壤中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进行调控,减少污染物从土壤向作物特别是可食用部分的转移,从而保障农产品安全生产,实现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农艺调控措施主要包括种植重金属低积累作物、调节土壤理化性状、科学管理水分、施用功能性肥料等。

问:土壤污染风险主要有哪些?下一步将采取哪些管控措施?

答:土壤污染的风险主要包括:一是耕地污染影响农产品质量。土壤污染影响农作物生长,造成减产。农作物可能会吸收和富集某些污染物,影响农产品质量,给农业生产带来经济损失;长期食用超标农产品可能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二是危害人居环境安全。住宅、商业、工业等建设用地土壤污染可能通过口摄入、呼吸吸入和皮肤接触等方式危害人体健康。污染地块未经治理修复就直接开发,会给有关人群造成长期的危害。三是威胁生态环境安全。土壤污染影响植物、动物(如蚯蚓)和微生物(如根瘤菌)的生长和繁衍,危及正常的土壤生态过程和生态服务功能,不利于土壤养分转化和肥力保持,影响土壤的正常功能。土壤中的污染物,可能发生转化和迁移,继而进入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环境,影响其他环境介质,可能会对饮用水源造成污染。

下一步采取的管控措施主要包括:一是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对轻中度污染的土壤,制定实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方案,采取农艺调控、替代种植等措施,降低农产品超标风险;对重度污染土壤,严格管控其用途,依法划定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严禁种植食用农产品;制定实施重度污染耕地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还草计划。二是实施建设用地准入管理,防范人居环境风险。将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要求纳入城市规划、供地管理和土地开发利用管理。对拟收回土地使用权的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化工、石油加工、焦化、电镀、制革等行业企业用地,以及用途拟变更为居住和商业、学校、医疗、养老机构等公共设施的上述企业用地,由土地使用权人负责开展土壤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已经收回的,由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负责开展调查评估。根据调查评估结果,建立污染地块名录及其开发利用的负面清单,合理确定土地用途。

问:污染地块治理与修复责任怎样界定?

答:《土十条》明确提出,污染地块治理与修复责任界定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由造成土壤污染的单位或个人承担。责任主体发生变更的,由变更后继承其债权、债务的单位或个人承担相关责任;土地使用权依法转让的,由土地使用权受让人或双方约定的责任人承担相关责任。责任主体灭失或责任主体不明确的,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依法承担相关责任。

问:针对污染地块开发利用和治理与修复工程监管,《土十条》有何应对措施?

答:《土十条》对污染地块开发利用和治理与修复工程监管提出了明确要求。在污染地块开发利用方面,严格实施建设用地准入管理,一是建立污染地块开发利用前的调查评估制度。二是分用途明确管理措施,符合相应规划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要求的地块,可进入用地程序;暂不开发利用的,要划定管控区域,采取风险管控措施。三是落实城乡规划、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等部门监管责任,将土壤环境管理要求纳入城市规划和供地管理。

在污染地块治理与修复工程监管方面,一是治理与修复工程原则上在原址进行,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二次污染。二是公开工程基本情况、环境影响及其防范措施等信息,接受社会监督。三是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治理与修复效果进行评估。四是实行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终身责任制。

问:土壤污染了,有办法治理吗?有哪些修复方法?

答:受污染的土壤可以通过修复降低其风险或危害,恢复其功能,但一般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较长的时间。土壤修复是指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转移、吸收、降解和转化土壤中的污染物,使其浓度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或将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一般包括生物修复、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3类方法。由于土壤污染的复杂性,有时需要采用多种技术。

生物修复技术是20世纪80年展起来的,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生物特有的分解有毒有害物质的能力,达到去除土壤中污染物的目的,主要包括植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和生物联合修复技术。优点是不破坏土壤有机质,不对土壤结构做大的扰动,成本低;缺点是修复周期长,通常不适宜对高浓度污染土壤的修复。

物理修复是指通过各种物理过程将污染物从土壤中去除或分离的技术。目前常用的技术包括客土法、热脱附、土壤气相抽提、机械通风等。优点是修复效率高、速度快;缺点是成本偏高等。

化学修复是指向土壤中加入化学物质,通过对重金属和有机物的氧化还原、螯合或沉淀等化学反应,去除土壤中的污染物或降低土壤中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或毒性的技术,主要包括土壤固化一稳定化、淋洗、氧化还原等。优点是修复效率较高、速度相对较快;缺点是容易破坏土壤结构,因添加化学药剂易产生二次污染等。

问: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的成本如何?

土壤污染防治办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环境保护严峻形势解决措施共同发展

一、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问题分析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做好环保工作,要“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促进生态修复。因此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是当务之急。搞环保的都知道,水、大气、土壤是生态环境最基本的要素,对这三者的污染治理是当前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最紧迫的任务。

首先是水,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之本。水质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的生活和健康。实行流域统筹治理,让不堪重负的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强化水污染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确保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

其次大气,大气是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繁育,须臾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近年来,我国部分城市的大气质量有所改善,但总体上看,还是不容乐观。今后,要抓紧完成大气容量测算,制定大气环境质量达标规划和改善目标;严格新建项目的环保审批,依法否决高污染项目;加快老污染源的限期治理,关停不能稳定达标的重污染企业。通过达标排放、关停企业、综合治理,不断提高空气环境质量。

最后土壤,土壤是万物生长之基。土壤污染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食物安全,这些年,我国土壤污染物含量和面积不断增加,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今后,要进行土壤污染源调查,尽快摸清全国土壤污染状况。加快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制定完善有效的政策措施,形成土壤污染防治监管机制和体系。加大壤污染治理力度,减少农药、化肥、地膜等污染,使受污染土壤得到改善和恢复。

三、具体措施与建议

(一)加快城市绿化,促进节能减排,创造低碳生活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剧增以及人类对资源和能源的过度开发使用,造成城市环境日益恶化,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因此,防治城市环境污染和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是摆在园林绿化事业面前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针对上述一系列问题我们要制止生活恶习,最终实现减少碳排放,让城市回归新鲜空气和尽可能的自然生态。但这些只是被动的治理行为,只有绿化才是最有效的低碳治理办法。城市绿化可以增加城市绿量和绿化覆盖率,提高公共绿地的质量。

1.科学规划,减缓气候变化

在城市规划中,老城区受传统因素限制,没有足够的空间和条件发展城市绿化,它主要受老城区拆迁房屋、交通拥挤、影响生产生活等一系列问题影响。但是在新开发街道发展绿化却受益匪浅,它不受上述种种因素的困扰,相反他形成的绿化效果大大提升了新开发街道的地价和房产价,另外也使政府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旧城改造中来。这是城市建设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2.发展垂直绿化环境人居改善

垂直绿化能充分利用土地和空间,在短期内形成绿化效果,美化了环境,还可以改善人居环境质量。

3.增加乔、灌木层绿化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草坪发展越来越快,甚至大有以草代树之势,这是很不科学的,因为草坪和乔、灌木相比,草坪层厚度非常小,其绿量少,生态功能弱、种植及维护费用高,不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而茂密森林层厚度非常高,绿量差别明显。在进行城市绿地规划时,只在很有必要的地方如广场等才单独种植草坪,其他地方应多造乔木混交林和乔、灌、草混交复层林,改善植物空间结构,向立体空间要绿量和效益。

4.绿化大环境,发展城郊森林

土壤污染防治办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污染 减排重点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9(a)-0163-02

Pollution in Rural Area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Emission Reduction

Wong XihongYu WenjuanPan Fengqing

(Environmental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of Luoyang City, Henan, Luoyang 471002)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main livelihood in rural areas, sewage, solid waste, industrial pollution, pollution, farming, chemical fertilizer and pesticide pollution, for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rural areas, rural water source protection, sewage control, waste control, industrial Pollution control, aquaculture pollution control, prevention of soil pollution in rural areas,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control, ecological demonstration projects, rural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capacity building 9 were analyzed, and proposed pollution control measures.

Key Words:Rural pollution;Reduction focus;Strategy

1农村环境污染概况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根据2009年统计数据,我国农村人口达到7.1亿,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面源污染显的日益严重。许多农村地区饮水安全得不到保障,工矿企业三废超标排放现象比较普遍,生活和垃圾污染、畜禽养殖污染以及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引发的面源污染呈加剧趋势,导致土壤污染及食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已经对农村群众的生活和身体健康以及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成为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之一。

1.1 农村生活污水污染

农村地区由于乡镇、村庄零散分布,地形条件和经济力量限制,基本无污水收集及处理设施,污水大部分靠自然散失、下渗,极少部分未经处理进入地表水体。根据人均产污系数计算,人均污水产生量30升/日・人,COD产生量16.4克/日・人,氨氮产生量4克/日・人,以此计算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约为77.7亿吨/a,COD产生量约为425万吨/a,氨氮产生量约为104万吨/a。污水经下渗进入壤,对土壤及地下水造成一定的污染。

1.2 农村生活垃圾污染

农村地区由于交通不便、经济条件的局限,未有垃圾收集及堆存场所,生活垃圾大多采用就近堆置方式,按人均垃圾产生量0.4千克/日・人,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约为1亿吨/a。垃圾的堆存对土壤及地下水源造成了一定影响,影响了农村地区居住环境。

1.3 农村工业污染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力度的加大,关闭了大批“十五小”、“新五小”企业,促进了环境质量的总体好转。但由于农村产业层次不高,个别地方已关闭企业死灰复燃、已淘汰落后产能向农村转移等现象时有发生,农村工矿企业“三废”超标排放现象比较普遍。

1.4 畜禽养殖污染

养殖业是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产业。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饲养数量的急剧增加,使得大量的畜禽粪便污水成为污染源。据《2000年全国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情况调查工作报告》显示,我国畜禽粪便产生量很大,1999年产生总量约为19亿吨,是工业固体废弃物的2.4倍,而且畜禽粪便COD排放量已达7118万吨,远远超过工业废水与生活废水COD排放量之和。

1.5 化肥、农药污染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6年的数据显示,我国农药的年施用量已高达132万吨,其中高毒农药占70%;化肥施用量达4412万吨,氮肥施用量高达到2200万吨左右,有机肥施用量仅占肥料施用总量的25%,化肥利用效率却维持在35%左右的较低水平。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对于提高作物产量、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化肥、农药长期、过量施用造成了地表水富营养化和地下水污染,对环境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污染。

2污染防治对策研究

农村污染防治对策主要从饮用水源、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工业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土壤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生态示范区建设、农村环境管理能力建设等八个方面进行分析。

2.1 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2.1.1 乡镇及人口聚集区采取集中供水

距城镇现有供水管网较近的农村,在原城镇水源有富余供水能力的情况下,可增建连接管网,实现集中供水;较远村庄的聚集区可新建供水工程实现集中供水,水源地应采取统一净化处理和消毒后,由管网送至用户。

对于居住分散难以实现集中供水的农户,采取单户或几户联合的分散供水方式。采用浅井、山溪(泉)水引水;水资源缺乏或开发利用困难的地区,建设雨水蓄水。

2.1.2 划定水源保护区

所有集中水源地划定保护区,并报当地县级政府批准。原则上地下水源井单井保护半径不小于50m~100m;地表水源保护范围为取水点上游1000m至下游100m的水域及其沿岸,严格控制上游污染物排放量等,水源保护区划定的应征得当地行征主管理部门同意并批复实施。在水源保护区内严禁设立排污口,严禁倾倒垃圾及其它废弃物,清除保护区内垃圾、厕所、排污口等点污染源,划定卫生防护带,在保护带内,发展有机农业或种植水源保护林,避免农药、化肥等面源污染,减少水土流失,涵养水源。

2.1.3 集中水源地污染治理措施

划定的水源保护区内严禁存在可能影响水源安全的污染源和任何活动;对于深层地下水或经监测水质良好的浅层地下水采取消毒措施;地表水源和浅层地下水根据水质监测结果确定处理工艺,采用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的一种或几种联合的的处理方式。

2.1.4 建立管理及监测制度

加强对农村饮用水源地污染防治监管。建立完善地下水饮用水源地环境管理体系,清理并逐步关停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内违法排污单位;市、县、乡镇、村建立四级饮用水源安全预警制度和应急预案,定期开展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检查,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每年进行一次水质分析监测。

2.2 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防治

2.2.1 规范垃圾填埋场

距县城垃圾填埋场较远、交通不便且有一定条件的乡镇,要按照国家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要求,规划建设垃圾卫生填埋场。

2.2.2 简易卫生填埋场

离乡、镇垃圾填埋场较远、交通不便的较大村庄和列入到生态村的村庄,要规划建设简易垃圾填埋埋场。

距乡、镇较近的村庄设立垃圾中转站,垃圾可纳入乡镇集中处置系统。建立生活垃圾收集、运输设施:各乡、镇及村庄配置一定数量的垃圾筒(箱)、垃圾池,用于及时收集村庄产生的垃圾废物。根据垃圾产生量配置一定数量、规模的垃圾转运工具、中转站。

2.2.3 对各乡镇历史积存垃圾进行专项清理

垃圾收运-处理系统的建设,优先在创建国家和省级优美小城镇的乡镇建设规范化垃圾填埋场,并创建生态村的行政村建设简易垃圾填埋场,使其垃圾实现定点存放、统一收集、定进清运,建立示范工程,并逐步推广辐射周边村庄。

2.3 农村生活污水污染防治

在人口相对集中的乡镇,根据排放生活污水的水质与总量,选择化粪池、污水净化池、人工湿地、地埋式污水处理等技术模式,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或将乡镇生活污水并入附近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处理。对于在人口密度较低、环境容量较高、水资源匮乏的村庄,利用自然系统就地处理。完善农村地区管网建设,提高收水率。

优先在创建国家和省级优美小城镇的乡镇和生态村建设污水处理设施试点工作,建立示范工程,并逐步在有条件的乡镇和村庄推广。

2.4 农村地区工业污染防治

2.4.1 编制村镇规划和环境规划

各乡镇应编制城镇发展规划,制定和完善村镇环境规划,按照环境功能区划要求和工业企业相对集中的原则合理规划村镇工业企业布局。

2.4.2 建立监管机制

各乡镇设环境监管机构,提高工业企业准入门槛,按国家产生政策要求核实环评手续,防止污染向农村转移。对农村工业企业要加强监督管理,新上项目要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落实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制度,确保稳定达标排放。

2.4.3 开展专项治理

彻底清查关闭辖区内“十五小”和“新五小”,淘汰污染严重和落后的工艺、设备,引导、鼓励村镇工业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完善村镇工业企业的三废治理,促进农村工业企业各项污染物稳定达标。

2.4.4 进行生态恢复

坚持有计划开发矿产资源,严禁私采乱挖行为,对已造成生态破坏的矿区要采取生态修复措施。在矿产资源开发较多的栾川、嵩县地区,积极开展矿区生态恢复,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2.5 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

2.5.1 优化布局及选址

优化畜禽养殖布局,发展畜禽规模养殖,促使散养向养殖小区集中。科学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依法限期关闭、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改变人畜混居现象,改善农民生活环境。

2.5.2 养殖污染治理

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污染防治,鼓励建设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在规模化养殖场推广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开展沼气、沼渣、沼液和生产有机肥、无害化畜禽粪便还田等综合利用方式,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实现养殖场污染物达标排放。

对新建、改建、扩建的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要严格按照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进行建设,对现有超标排污企业必须限期治理到位。

根据水体承载能力,确定水产养殖方式,控制水库、湖泊网箱养殖规模。禁止在一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围栏养殖;严禁向库区及其支流水体投放化肥和动物性饲料。

2.6 农村土壤污染防治

2.6.1 开展土壤污染调查及评价

在土壤污染状况的调查的基础上,摸清土壤污染现状,建立适合本地区实际的土壤环境质量监管体系,逐步建立土壤环境质量定期评价制度。

2.6.2 开展污染土壤修复试点

在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土壤污染类型、分布、程度和污染物种类、来源,针对不同土壤污染类型,在主要农产品产地、污灌区、工矿废弃地等区域的土壤污染监测和修复示范。

2.6.3 建设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

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加大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力度和生产基地灌溉水源、农药和化肥使用的监管力度,制定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环境保护规划,加强生产基地土壤、水、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2.7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深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科学技术,指导农民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农膜等农用化学品,从源头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深入推广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推行田间合理灌排,发展节水农业。鼓励农膜回收再利用。积极推行秸秆还田、秸秆气化、秸秆发电、秸秆生产饲料肥料等,严禁露天焚烧。

2.8 生态示范工程

2.8.1 深化生态示范建设

以创建生态示范县、国家级和省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作为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手段,不断深化创建内涵,建立农村环境保护长效机制,推广生态示范创建的典型成功经验,发挥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把生态示范创建工作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引导一批生态环境良好、经济实力强的乡(镇)和村率先创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文明村,推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全面开展。

2.8.2 进行农村污染防治示范工程。

实施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示范工程、村庄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示范工程、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土壤污染修复示范工程、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示范工程等施五类农村污染防治示范工程。

2.9 加强农村环境管理能力建设

2.9.1 提高农村环境管理能力

提高各县、区环境监测及监管能力,各乡镇及村庄配备专人负责辖区环保工作,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和执法监督体系,改善农村环境管理基础设施和条件。

2.9.2 建立村庄环保规章制度

积极推动编制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探索村庄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物业化管理,确保各项环保设施长期稳定运行。

3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环境形式日益严峻和突出,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排放量增大,种植养殖业废弃物逐年递增,城市工业污染逐渐向农村转移等原因,导致农村地区环境状况日益恶化,环境质量明显下降。通过加大农村环境污染防治,以环境保护优化农村经济增长,推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不断改善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质量,使农村地区环境污染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状况切实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 黄宝华.浅谈当前农村环境存在的主要污染问题和解决的办法[J].内蒙古环境科学,2007(4).

土壤污染防治办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环境;污染问题;防治对策

目前,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的品质要求也不断提升,同时,人们对现况的生存环境也越来越关注,一个好的生态空间能给人们身心健康,心情愉快,这是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城市环境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和破坏,这种趋势还日月加重,给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很大的破坏。现况下,很多地方在不断追求经济的快速成长,忽视了环境的保护意识,使得城市生态环境失去平衡,造成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人们的身心健康也受到严重影响,这问题已成为全社会的关注重点,对此,怎样处理好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各界人士关注的重点话题。

1城市环境污染的问题

1.1空气污染

在城市污染中,空气是最为突出的问题。随着城市化的不断进步,交通工具的增多,家用汽车数量普遍应用,于是,汽车尾气的排放量大大增加,不管国家出台多少政策缓解机动车的尾气排放,它还是城市空气的主要污染来源。大量的汽车尾气污染引起人们的关注。除此之外,工业废气、煤气燃烧污染、工地扬尘等也是城市污染的主要因素。在我国北上广等经济发达地区,城市雾霾污染严重,空气质量严重下降,给市民带来生活上的安全隐患[1-2]。

1.2噪音污染

(1)交通工具带来的噪音,机动车是城市的交通噪音的主要来源,即调查40%以上的噪音都来源于交通工具。

(2)工业生产的噪音,在工业生产中,在使用设备时,会给周边带来很大的干扰噪音。声波很大,一般在20Db-125dB之间,也是形成职业耳聋的主要原因。

(3)生活噪音,也就是除交通噪音、建筑工程的噪音、工业噪音,人们的活动也是导致身边环境的噪音来源因素。

1.3水污染

在城市水污染中,主要是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主要是人们集中生活所产生的废水、垃圾、废气所造成的。工业废水主要来源于化学工业、造纸业等行业所产的废水,还有违规的加工厂,如:酿酒、印染等小作坊,这些是废水排放量在化学水体中污染较为严重的污染来源。给城市带来很大的生活安全隐患。

1.4土壤污染

城市的土壤污染严重影响着景观植物的生长。还着城市化的推进,人口增加,使城市土壤面积不断减少,以前合适种植环保类植物的土壤现在已退化。有些城市因为水污染严重。大量的铅和汞等重金属渗透到土壤中,使城市土壤受到二次污染。还有,建筑物的改造造成大量的垃圾遗留问题,使得种植绿化环保植物要外出去买土壤。

2城市环境污染的预防措施

2.1大气污染的预防措施

首先,应用新能源,对燃料进行预处理,从而减少产生大气污染。引进燃烧设备,提高燃烧效率。再次,健全资源结构配置,应用科学先过技术工艺,净化机动车及工业的污染源。从污染性高的机动车着手,重抓排放源的消减。机关部门加强监管力度,排掉污染、能耗高的企业,减少工业的废气排放量。最后,可以应用植物生化措施,使用城市绿化来预防大气污染,这样能起到氧气与二氧化碳的比例调节作用,从而达到城市大气污染减少的效果,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的空气质量。

2.2噪音污染的预防措施

与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相比,城市噪音污染预防是最难的。所以,要采取综合的多种办法。如:把噪音环境保护加入城市规划中,加强法律宣传,提高预防措施。建设科学城市绿化,应用城市绿地来减少噪音,实施科学绿色的城市,走生态可持续发展路线。

2.3水污染的预防措施

统一处理城市生活和工业污水,配置专业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工业污水的水质达到城市一下排水的标准后,方能排入城市地下道,同时也城市废水一并处理。不够标准的工业废水,要在内部先进行预处理,然后再排到城市排水管道中。

2.3.1 加强宣传力度

水是生命的源泉,节约用水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推动市民养成节约和循环用水的好习惯。提高水的最大利用。通过宣传教育,加强对城市污染严重影响问题的认识,使人们都能爱水节水。这对水污染治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与此同时,生活用水回用到工业、城市绿化灌溉及道路冲洗等方面,这样既节约了水资源,又减少水的污染,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3.2 强化管理

城市污水制约着城市的进步和发展。强化城市废水的再利用,再得用技术要严格执行相关技术规范及标准,科学指导水的再利用。加强城市废水的处理措施,健全污水管网,倡议产业结构调整,对工业水污染的严格管控。通过培训,组建出一支专业性强的队伍,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城市污染水的综合科学的治理。

2.3.3 增强监督

加强法律法规认识,对城市水环境污染颁布的法律法规要作大量的宣传,加于学习,加强执法力度,实行严格的监督管理。经常进行不定期排查,严格执行有法可依,达到高效的执法监督职能要求。

2.4土壤污染的预防措施

对于土壤污染的预防处理,要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应用植被修复的方法,应用植物快速吸收土壤的污染杂质,使进化土壤的目标能于实现。对于土壤污染,一定要做到预防为主。消除土壤污染杂质,管控工业废气、废水、重金属、建筑垃圾等遗留到土壤中[3]。

3结语

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得高,但是城市环境的不断恶化。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日月严重。因些,我们一定要做好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有关机关单位加强监督及调控。通过市民与机关单位及工业单位的一同努力,完善城市环境保护条例,营造出一个和谐生态的城市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李永安,董静.要切实抓好水体污染综合治理及水资源保护[N].闽西日报,2008-07-19(001).

[2]郑琳.浅析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及低碳环保措施[J].黑龙江信息科技,2014,(09):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