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资本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从更高层面,国家发改委将深入开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据悉,今年发改委将全面完成国务院授权的169项先行先试改革任务,聚焦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等重点领域,向全国再复制推广一批比较成熟的改革成果。
“我们还要运行好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拓宽创新创业融资渠道。加强政府资金与金融资本的合作,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说。而就在近日,有媒体称,中国目前正在进行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二期的成立工作,二期拟募集1500亿至2000亿元人民币。
另据了解,发改委今年还将加快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可以肯定,打造创新“升级版”,一系列的鼓励和支持性政策在酝酿准备中。
近日,国家发改委了《关于2017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试点建设工作真抓实干成效明显拟建议表扬激励名单的公示》,初步确定了合肥市、石家庄市、上海市浦东新区等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试点所在市(区),作为拟建议表扬激励名单。对此,分析人士向记者表示,此举旨在调动地方积极性,以求形成头雁效应和集聚效应。
技术指导:
外围跌A股就跟跌,所以今天指数低开了,但我觉的现在应该是轻指数重个股的时间段。
现在我们看的应该是创业板指数,在价值投资的谎言被撕破的一刻,大家就应该快速转变思路。
股市就是这样扎心,被割的永远是韭菜。要想不被割,就要跟进场的风口,你看看今天的工业互联网走强了,软件走强了,新能源,科技股,这就是现状的风口。
在沪指上2600点、深指重回万点的背景下,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又一次站到了对立面上。两个对市场走势举足轻重的资本分歧再现,将给后市带来如何的影响呢?
产业资本减持提速
以大小非为代表的产业资本减持,被认为是A股市场的“下山猛虎”。在市场不断走高之时,这只“猛虎”又蠢蠢欲动了。
截至5月13日,共有49家上市公司减持公告,股东减持股份合计达到了3.84亿股。根据交易平均价或变动期间股票均价计算,市值约为32.29亿元。而这期间的交易日只有8个,5月份平均日减持股份数量为4798万股,减持市值为4.04亿元。5月以来,被减持规模最大的是紫金矿业,自然人股东柯希平减持该股票7476.69万股,市值约6.64亿元。实际上,紫金矿业原始股东股份刚刚于4月27日起上市流通,柯希平就在4月27日~5月5日分别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大宗交易系统、竞价交易系统减持公司股份2110万股、5366.69万股。此外,保利地产、韶能股份、瑞贝卡、南玻A、中国中期、建投能源和国恒铁路的被减持股份市值也均超过了1亿元。
与近期不断增多的减持行为相比,股东的增持变得越来越少。5月以来,没有上市公司披露股东增持股份的公告。而在今年4月份,攀钢钢钒、*ST雅砻、ST兴业、江苏舜天、超声电子、中钢天源和锦州港曾披露了股东增持的情况。其中,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上海汽车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和中海信托股份有限公司先后增持攀钢钢钒股份合计4.23亿股。
今年3月份,德豪润达、西昌电力、张江高科、中科英华、深鸿基、景谷林业和恒顺醋业等公司股东也出现了增持行为。从数据来看,随着市场反弹的延续,上市公司股东变得越发理性和谨慎,增持行为逐渐减少,而减持行为不断增多。
“随着股指不断地攀升,产业资本逢高减持的冲动正被逐渐调动起来。”国信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汤小生表示。深圳一位资深私募经理也指出,产业资本减持提速的信号表明,经过一轮较大反弹后,部分个股的估值水平已超出产业资本可“容忍”范围,“和去年底大举入市抢筹不同,现在产业资本开始觉得A股变贵了。”
机构资金大举买入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减持风的袭击并没有阻挡A股强势上攻的步伐,5月份第一周上证指数累计上涨5.98%创出近7周的最大周涨幅。
4月份以来,以机构为代表的金融资本与以大小非为代表的产业资本操作相反,成为目前A股市场最热闹也是争夺筹码最激烈的一道风景。4月份大小非合计减持市值2062.13亿元,5月份第一周减持3283.2亿元。不过,以机构为代表的市场金融资本近期大量涌入A股市场,4月份机构资金净流入172.27亿元,5月份第一周机构资金净流入规模高达199.34亿元,比4月份全月还高出27.07亿元。
在这场你走我往的大戏中,A股强劲上涨显示出金融资本已占据上风。据统计,4月份大小非减持的58家股票中,除梅花伞、一致药业出现股价下跌,其余股票均觌上涨,且13家涨幅超过10%。通过大宗交易进行减持的啤酒花、开元控股等个股4月份以来股价涨幅超过50%,显示同期机构资金正净买入这些股票。由此可见,不断涌人的金融资本让这次反弹行情不再惧怕大小非减持。
“机构资金主要是流入了大盘蓝筹股。”莫尼塔策略研究主管张志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宏观经济面的逐步向好,以及不确定性的因素越来越少,机构投资者的配置重点也将从题材股和中小盘个股转向估值较低、业绩增长较明确的大盘蓝筹。随着机构等金融资本逐步深度介入,基金、保险、社保等主力资金看好的石化、能源、机械设备、电子信息等蓝筹股将有一定表现,在这场接力行情中担当重要角色。
张志洲认为,无论是大小非等产业资本还是普通投资者,在对实体经济拐点的把握上,肯定远不如机构等金融资本。“在股指较高的背景下,普通投资者和产业资本可能会产生逃跑的念头,从而错过了大盘蓝筹的长期机会。”
对于持续流入的机构资金性质,汤小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主要是近期新发的基金建仓所为,包括部分前期踏空的保险资金。”
分歧或导致个股分化
截至5月8日,沪指报收2625.65点,较去年底部时的1664.93点上涨57.70%。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出现巨大分歧,将给后市的发展带来何种影响呢?
“这主要是两种力量市场对估值判断的差异造成的。这种差异可能将造成后市个股的行情出现分化。”前述私募经理如是判断。张志洲也认为,随着机构等金融资本逐步流入,后市大盘蓝筹股仍将继续近期强势的表现。其中,石化、银行、地产以及焦炭等板块值得投资者关注;而另一方面,对于部分前期上涨较快、估值偏高的中小盘股和题材股,大小非减持的压力将继续存在,对其股价也将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 产业资本 金融资本
在传统的思维中,涉及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问题,就会联系起两者在组织机构方面的融合性,其实,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问题不仅仅涉及这一点,而有其更广泛的范围,例如在分属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不同企业类型之间也可以进行融合。研究两者之间的融合既能加深理论层面的认识,对实践也具有指导意义。
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的概念最初起源于西方,这是与西方发达的经济环境是相适应的。不仅,西方是最先诞生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的现象,而且也是融合形式最多样的地域。在西方学者的一些思维中,融合也代表着一种垄断性资本的交织行为,而且也有扩张本性。在我国,有关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的理论也在迅速发展,其形式已经突破单纯股权投资的形式,开始拓展到货币和信贷等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说,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总和是货币资本在社会的各组成部门相互流动的过程。
一、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融合的必要性
1.属性因素使然
a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融合并不只是认为的结果,两者能够进行融合,与两者在属性上的贴合度息息相关,这个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哲学原理类似。在经济社会中,市场主体都以追求最大经济利益为目标,于是资本扩张往往成为一种必选项,同时也代表了一种趋势。当产业资本开始扩张时,一些优良的资本必然开始朝产业资本的这片洼地开始流入。在经济学中,优良的资本通常指具有稳定性和传统优势的资本。产业资本的扩张离不开金融资本的支持,现实中,很多企业倒闭的主要原因也在于资金链断裂。同时,在金融资本支持足够的前提下,产业资本才能实现灵活配置。当然,毋庸置疑的是,金融资本要想最终获得增长,离不开产业资本的支持。两者进行融合的结果是,金融资本能够推动产业资本运动更快更好的发展,能够提高产业资本的利用率,能够促使大量的闲散资金集中在一起,从而更加有利地推动产业资本规模的扩张。银行业等金融机构的发展促使大量的社会资金积聚到金融机构内部,并使其能够更加快捷的投入到资本市场,金融资本的发展推动产业资本需求的扩张。产融结合能够为产业资本的低成本运营提供有效助力。
2.两者的不足导致
市场经济发展必然推动资本市场不断完善,但仍不能解决资本市场发展面临的所有问题。资本市场的扩张为产品交易者提供的更加低廉的交易成本,也推动了交易的便捷性。现代资本市场还建立了严格的管理制度,以更好的推动资本市场高效性和安全性。资本市场能够更加快速的将金融资本分配给收益好的企业,实现资本和产业的结合。产融结合不能离开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资本市场能够为产融结合提供更加优良的渠道。但是,资本市场的扩张和发展并不意味着金融市场的安全和稳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资本能够安全便捷的运转,但是当前的金融市场却并没有得到完全的发展。金融市场存在着诸多问题,诸如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机会主义盛行、道德风险增大等。金融市场与产业市场是两个紧密联系但又具有不同利益诉求的市场主体。其资本之间的流通更多是依靠债权债务关系的建立。这种资金信贷关系更多的建立在主体之间的不对等的关系之上,企业与金融企业之间的不对等性导致市场风险增加,其资本转换的不确定性也就更强。因此,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结合开始由信贷关系走向内在的资本联合,工商企业与金融企业之间均希望能够建立更加稳定的交易关系,以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降低企业交易的成本,实现金融市场的内部化。
3.国家权力支持
国家总是可以通过制度对经济施加影响,国家设置好的制度以更好地促进经济稳定快速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历史也表明,市场环境的好坏与体制的完善度息息相关。有了这样的原理作支撑,国家就会努力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去为企业之间的产融结合提供更大助力,在这方面的支持,可以统称为国家对产融结合的制度性支持。有国家的制度性支持做后盾,产融结合的效果将更加明显,也更能促进经济发展。同时,国家也可以设立相应的制度对产融结合进行规范,以规避不良后果。同时,国家也可以通过制度建设调整产融结合的速度,总之,国家可以通过各种制度建设推动产融结合朝更稳定,也更有效地方向发展。
三、两者融合的巨大价值
1.减少企业成本
一个企业的成本和其应获得的利益息息相关,所以企业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总在积极降低成本。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的发展不仅能够实现资本和产品的资源重组,还能够促使在工商企业与金融企业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交易关系。企业集团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会与更多的外部企业进行产品交易,其不可避免的要从与外部进行金融交易活动。金融业务的开展会促使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降低,企业集团内部能够获得更多的利润,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交易造成的损失,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2.增强竞争力
现代企业的竞争范围越来越大,已经不是原先的一个地域的竞争。现在的竞争范围多是跨区域的,对于一些大公司而言,甚至是跨国的。企业为了能够立足于市场发展的潮流中,必须要着力于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能够促进企业之间形成有效的企业团体,并通过资金之间的融通关系发展新的产业,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3.有利于保证资金交易的安全
随着资本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之间的经营活动形式不断丰富,传统的计划管理手段和实物管理手段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产融结合能够促使企业之间建立起以资金为核心、以价格为导向的新型管理模式。企业管理模式的更新能够为企业风险管理提供有效的保障。企业内部的管理以价值管理为核心,当可能出现金融风险时,企业能够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将企业的资金置于安全的产业链上,以保证资金的安全,提高经营的稳定性。
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的发展趋势
在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的模式中,传统的产融结合模式主要是产业资本投资或参股金融企业的“产业资本DD金融资本”模式和金融机构出游工商企业股权的“金融资本DD产业资本”模式。但是随着产融结合的程度越来越高,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的形式更加多样,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扩张。
第一,两者成为统一体。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两者融合的最高境界就是成为一体,这是发展的新趋势。例如,从目前的社会现状来看,银行与大型的企业之间形成一体化的集团公司。这种产融结合能够促使企业之间融合程度大幅度提高,也能够促使企业逐步朝着外向型经济发展。但是这种方式所占据的比例极少。之所以,比例极少,在于两者之间的融合需要多个条件的匹配才能实现共赢。另一方面大型企业数量有限,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大融合也很容易导致垄断。这本身也不是追求公共利益的国家所愿意看到的现象。所以,产融一体化的则通常表现为一核多星式的发展形式。大银行与多个企业联合,共同投资于某个领域的形式更为多见。第二,两者相互补充式融合。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之间相互补充,产融之间相互为对方提供所需的产品或者服务,以实现金融与企业之间的相互支持。在一些方面,两者互通有无。第三,金融机构投资。投资银行多见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基本没有投资银行,我国的政策性银行只能提供政策性融资服务,而商业银行的投资也受到大量政策限制。当然,不能排除投资银行在我国未来大量出现的可能。第四,非银行金融机构投资。我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与产业之间相互融合,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这是融合方式的一种。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始进入产业类型机构。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放开,越来越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相继出现,国家对非金融机构的规范也逐渐完善的前提下,两者之间的融合是大势所趋。
总之,融合类型的增多只会意味着产融结合对为经济贡献越来越多的力量,并最终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敏慎蒋利民《工商企业人员选拔决策支持系统的探索》[A];第一萌国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3年。
[2] 曾福生唐浩《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及实现形式研究》[A];第二届湖湘三农论坛论文集[C];2009年。
近三十多年,中国制造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究其原因,相信不同专家会给出不同的结论,但我们发现,因为中国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比较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资本进入中国市场,给了中国制造一展身手的机会。如果没有全球大量的逐利的生产和金融资本进入,中国制造不太可能在短短三十年就走过工业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历史。
卡萝塔・佩蕾丝在《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中分析了技术变革与金融资本的关系,毫无疑问,前三次工业革命中,金融资本一直伴随着每次技术革命,成为重要的驱动力。不仅如此,佩蕾丝还分析了技术革命产生的时候,金融资本一般是疯狂的,因为现在的投入可能带来很大的回报,会促使资本家冒险进行投资。事实上,公众所认识的风口,很多时候是因为有大量的资本流入,而不一定是有真的市场需求存在,至少不是在短期就存在的。
在一个新技术革命发生初期的大爆炸发生之后,金融资本会跟生产资本进行分离,由企业家掌握的生产资本将更加重视可以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基础设施等投资,以在接下来的需求爆发和竞争加剧奠定基础。例如,互联网领域的BAT公司纷纷投入巨资在云计算领域,其商业逻辑也在于此――云计算将成为工业4.0时代的基础设施,这是毋庸置疑的结论。
按照佩蕾丝对技术革命跟金融资本关系的分析,当投资泡沫发生之后,金融资本将与生产资本进一步结合,这一次它们合作将更加紧密,共同推动企业的产品及服务贴近市场,获取直接的销售回报,因为此时技术的商业价值已经得到证实,资本的回报风险也大大降低。
目前,我们还处于工业4.0时代的初期,也就是工业4.0技术应用的大爆炸的前期,虽然有大量的金融资本不断介入,但生产资本还比较缺乏,技术的应用模式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证实,这需要真正具有远见的企业家做出英明决断,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才可能把握工业4.0时代的发展机会。
与消费互联网领域的创新和创业不同,工业制造领域的创新需要的资本显然非常巨大(与消费互联网创新需要的几百万投资相比),动辄几个亿甚至于几百亿的投入,这不是一般的VC可以承担的,这需要构建一个新的资本体系,相信深谙制度经济学的总理知道,从资本制度上提供疏通渠道,才是解决工业4.0时代资本需求的实际方案。
对于已经上市或在三板的企业来讲,已经具有融资渠道和能力,可以通过针对工业4.0领域的创新,获得较好的估值,并可以利用增发等手段获得扩展生产所需要的资金,同时还可以借助自己对工业4.0的深入理解,收购一些可以满足自己未来竞争优势的创新企业。实际上,这也是资本驱动力在工业革命以来的重要作用,在英国发生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同时,英国的伦敦交易所就一直扮演重要作用,几乎可以说,资本市场一直与工业革命并存,互相促进了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
工业4.0时代的机会不仅仅属于已经上市的企业,一些有野心的企业家可能拥有更大的机会,那就是开创一个新领域的机会。如同当时个人电脑产生的初期,传统的诸如IBM是无法想象个人电脑在人类社会的广泛存在,因此也就错过了提供个人软件或部件(诸如CPU等)的机会。当时拥有远见的年轻人比尔盖茨投身个人软件领域,成为了IT时代的翘楚,也不过在20多年前发生的创业故事。
Abstract : As an integral part of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the globalization of capital flows is influenced by business cycle and trade factors, international interest rate adjustments ,capital account management polici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as well as other factors such as the policy intentions 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relevant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it results from the combination of the objective certainties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man-made driving forces by relevant countries or organizations. globalization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apital flows is characterized with unprecedented complexity, while the distribution of its benefits is possessed of visible inequality. , the complexity and inequality will not influence the objective sustainability of capital globalization development.
关键词:全球化,资本流动,推动因素
keywords: Globalization ,Capital flows ,Driving Forces
作者:
吴念鲁,男,1936年10月生,重庆市人。现任国际金融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银行生部博士生导师。
鄂志寰,女,1966年3月生,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人,现任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室副主任,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1997级博士生。
地址:北京西交民巷17号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 ,邮政编码:100031,电话:66057976,66014422-217
当我们为20世纪的世界经济发展划上最后一个句号的时候,已经没有人能够否认全球化是主导这个世纪经济活动的主旋律。在所向披靡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中,金融资本作为经济发展基本要素,率先实现了大范围的跨国界流动,金融市场边缘日渐模糊,日益一体化。但是,就在人们弹冠相庆金融一体化和资本流动全球化功绩的时候,新兴市场金融危机的不期而至为全球化的进程蒙上了阴云,促使人们反思金融资本全球化的利弊善恶,并提出疑问:金融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还是个别发达国家别有所图?quot;阴谋",进行所谓"运用金融杠杆掠夺财富的战争"?金融全球化的进程是如何推进的?这个过程的性质如何?发展中国家在金融全球化的浪潮面前如何自处?本文试图通过对金融资本流动全球化历史进程中驱动因素的,从一个侧面对金融资本全球化的发展属性作出初步判断。
一、 金融资本全球化的内涵与表现
金融资本全球化是国际资本流动发展的重要阶段,是资本跨越国界的大规模活动,表现为多向及多边的资本流动,是资本实现全球范围重新配置的过程。金融资本全球化过程表现为货币资本的国际转移及实物形态的生产资金的国际转移两种形式。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和国际分工的深化促使资本流动由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形式为主转向货币资本的国际化过程,并导致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及无边缘化。
资本流动的全球化不是一帆风顺的。本世纪初,资本流动一度达到很高的全球化程度,1929-1933年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性大萧条和世界范围的战争与动荡使这个进程戛然而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资本流动重新走上了全球化道路,经历了欧洲资本时期、石油资本时期、债务危机时期等阶段,最终进入资本的全球化流动时期,全球资本流动规模持续扩张,资本跨国流动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从具体看,金融资本全球化具有如下表现形式:
1、 资本跨国流动规模急剧扩张。
在国际资本市场,筹资总额由1988年的3694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8322亿美元,增长了一倍以上,到1998年,以国际债券发行、银团贷款和其它债务工具为主要内容的国际资本市场融资额达12247亿美元,比两年前增长了近50%。
2、 资本跨国界流动对的力大幅度上升。
在资本流动总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时,资本跨国流动与其经济规模的相对比例显著提高,国际清算银行依据国际收支统计资料的证券跨境交易资料显示,1975年到1998年间,西方国家各类证券在居民和非居民之间的交易总额相对于GDP的比重迅速上升,美国由4%上升到230%,德国由5%上升到334%,意大利由1%上升到640%,日本由2%上升到91%,其中,增长最快的时期集中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3、资本流动的速度快速提高,资本流动性上升。
在资本流动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技术的日新月异,金融创新的大量使用,以及各类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发和普及,大大提高了国际资本的流动速度。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调查,到1998年4月,全球外汇市场的名义日交易金额超过1.5万亿美元,比上次统计的1995年增长近50%,三年间的年平均增长率是14%,大大超过1992到1995年的9%。
显然,外汇市场交易规模扩大表明全球范围的资本流动在不断加速。
4、更多的国家和地区以更有利的条件进入国际资本市场。
最近几年间,新兴市场国家再度成为资本流动的重要目标,发展家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条件显著改善,参与国际资本市场活动融通资金的国家越来越多,各类资本市场进入的障碍和藩篱纷纷消除。
5、国际资本市场的价格呈现趋同趋势,利率的波动具有明显的联动性。资本流动的全球化使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国际金融市场的融资条件趋于一致,不同国家的利率差距缩小。过去20年间,主要国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差距不断缩小,进入90年代后,美国、德国和日本的央行基准利率一度收敛于6%的水平,尽管此后又出现一定程度的分离,但总体升降趋势基本同步,利差趋于稳定。此外,随着欧元的出台,欧洲主要国家利率水平率先趋同 。
从利率水平的调整看,西方主要国家央行的决策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几乎主要国家利率的每一次调整都会引起其他国家的快速响应。
二、 金融资本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和贸易的调整息息相关
从发展过程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本的积累、推动和扩张,国际贸易的发展先行于国际资本输出,但是,当资本可以绕过贸易保护壁垒而自由流动时,其对贸易发展的推动作用显著上升。可见,资本流动的全球化是一系列经济金融活动调整的结果。其中,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变化构成了资本流动全球扩张的客观基础。
尽管货币作为虚拟经济符号,凌驾于实质经济基础之上,甚至出现与之相分离之势 ,但是,以资本流动为主体的跨国界的金融活动与世界经济之间的关联仍然是非常深厚的。世界经济增长导致全球范围的金融资产规模快速膨胀,从而为资本的全球流动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而资本的全球化布局与全球不同区域的GDP表现、通货膨胀水平等因素之间密切相关。
1、经济周期与资本流动
1973年以来,全球资本流动 以显著的波动性快速扩张。国际资本市场的年度筹资额一度以50-70%的速度增长,转而又出现-0.14%到-12%的下降。从长的周期上看,资本流动的高速增长往往出现在全球GDP 上升时期,而GDP的周期性低谷,也往往伴随着全球资本流动规模扩张速度的降低,甚至出现负增长。
2、全球通货膨胀与资本流动
相应地,过去30年间,全球通货膨胀水平经历了1969-1974年的大幅度上升,1974-1986年的逐步下降并在较低水平的企稳,1986-1990的再度上升,以及1990年以来的快速下降等几个时期。
从总体上看,国际资本市场筹资额的变动与GDP平减指数的相关关系是:资本流动增长往往出现在通胀呈现下降趋势时期,而资本流动扩张速度的减慢往往与通胀的上升基本同步。尤其是在1980-1985年,全球出现14-15%的高通胀,资本市场筹资额有3个年份出现负增长,其余年份则是高达40%和70%的增长,表现出极大的不稳定性。而90年代后期后,全球通货膨胀进入低水平稳定发展时期,资本市场的扩张也变得更为平稳,基本稳定在10%左右。
3、全球贸易增长与资本流动
同样,从数量变动上看,全球资本流动与世界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也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世界进出口总额增长最为迅速的时期往往伴随着国际资本市场筹资额的上升,而世界进出口总额的收缩则与国际资本市场的筹资增长减缓呈现一定的同步性。但是,1985年之后,国际资本市场筹资变动相对平稳,与全球贸易增长的相关性有所下降。
三、 国际利率水平的调整与资本流动全球化
国际利率水平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资本全球流动的结构和变动方向。
增值是资本运动的内在动力和唯一目标,如果资本投资于国内能够获得多于投资于国外的利润,也就没有必要流向国外。利润驱动是主导资本国际流动的首要动机,因此,各国利率差异必然引起国际资本的频繁流动。
过去30年间,发达国家率先实现了利率自由化,而更多的家把放松利率管制作为深化的主要措施,市场决定正在成为国际利率确定的基础,市场利率格局基本形成。
与此同时,利率在发达国家货币政策运用中的作用发生了微妙的调整。整个70年代,货币学派主导西方主要国家货币政策制定与调整,各国中央银行普遍以货币供应量作为控制目标。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开始面临严重的通货膨胀压力,控制货币供应对于通货膨胀的抑制能力有限,利率逐渐确立了在反通货膨胀中的基础地位,因此,各国中央银行越来越重视利率工具在货币政策中的使用,利率成为当代货币政策最直接与最有效的工具。最近以来,西方国家货币管理当局有意运用利率来调节金融市场的资产价格,当他们认为金融资产价格过高,可能导致泡沫时,便调高利率来控制资金供应,促使金融资产价格回落。这样,利率水平与金融市场价格的相关性明显提高。
过去30年国际利率的调整周期与全球性通货膨胀的变动紧密相连,70-80年代的高利率是通货膨胀居高不下情况下西方国家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的直接结果。90年代以后,尽管西方经济曾在1992到1993年间出现短暂的衰退,但通胀得到抑制,利率基本保持在比较低的水平上。
利率作为资本的市场价格直接资本全球流动的总量和结构。
首先,从总量上看,在利率水平大幅度调整时期,国际资本市场的融资额也出现比较大的增减变动,而在90年代以后利率波动幅度明显收窄之后,国际资本市场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时期。显然,利率的波动性高低直接影响资本流动的波动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