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科技发展规划

企业科技发展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科技发展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业科技发展规划

企业科技发展规划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文章指出,科技发展规划既是一种发展战略,也是一种科技政策,是科技计划的基础和方向,好的科技计划应该是科技发展规划的延伸,应该为执行科技发展规划提供保障。

1科技发展规划与科技计划

1.1科技发展规划

科技发展规划是国家(或地区)为实现科技发展目标而制定的方案体系,它围绕科技发展目标,在发展领域、发展阶段、资源配置、支持条件上进行优势集成和统筹安排,以研究科技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的相互关系为基础,设计科技发展以及以科技发展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战略,并通过实施设计内容来推动这一战略的实现。区域科技发展规划是在国家科技发展规划指导下的区域性科技发展规划,它更注重区域的发展特点和区域的现实状况,是关于区域科技投人方向、科技资源配置、区域科技发展模式以及科技活动中相关主体行为的重要纲领性文件。

1.2科技计划

科技计划一般是政府根据国家或区域科技发展规划和战略安排、有目标、有步骤、有组织、有措施地在行政管辖范围内开展的科技活动。湖南省科技计划体系包括以下3部分:

①基础研究计划:主要结合湖南省的优势学科领域开展攻关,在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源头创新和原始性创新上取得突破性成果,抢占高技术领域制高点,包括自然科学基金计划、杰出青年基金计划、院士基金计划和应用基础研究计划。

②科技攻关计划:包括重大科技专项、地方科技攻关专项、科技攻关重点和一般项目。

③科技创新环境建设计划:包括软科学计划、国际合作交流计划、技术交易与市场计划、重点实验室计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计划及其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

规划与计划必须要形成一种有机的联系。规划管理计划,规划是一段时间科技计划的基础和方向。而科技计划是规划的落实和具体执行,要服从规划、支撑规划。因此好的规划要有好的计划衔接和支撑,而好的计划应该是规划的延伸,为执行规划提供保障。

2科技规划的制定与主要内容

2.1制定

2005年开展了1}个专题的战略研究,在取得的相关成果基础上,2005年组织了由政府管理部「〕、大学、科研院所、企业和近百位专家学者组成的规划纲要起草班子,经历了前期准备、框架设计、任务凝练与政策梳理、草案形成和征求意见等五个阶段,对优先主题、重大专项、重点任务和重大政策措施建议等进行了筛选和综合,并组织专家多次赴北京等地与省外专家和科技界权威进行咨询,2006年4月以省政府文件的形式正式向全省颁布实施。

2.2主要内容

规划确定了发展的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科技规划确定的重点领域有:现代农业、新材料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与现代服务业、生物与医药产业、现代交通运输业、能源、资源与环保产业及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8个方面。优先主题是指在重点领域中急需发展、任务明确、技术基础较好,近期能够取得突破的技术群。根据《规划纲要》的重点领域,确立了s0个优先主题,部署了支撑七大科技工程的重大专项,重大科技专项是由政府主导的,用来解决国家与区域发展中遇到的关键技术性、系统性、战略性、前瞻性和共性问题的大型创新活动,是增强区域竞争力的一种科技计划形态。规划确定要选择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关键技术、公益性技术、共性技术,整合科技资源,加大投人,集中突破,通过3}s年的重点支持,形成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标志性工程。先期在超级杂交稻技术研究与示范、电动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新型换流变压器及特高压直流输变电重大装备、湖沼地区血吸虫病防治关键技术研究等方面设立重大科技专项。

3规划的执行与成效

规划的作用取决于规划的执行,规划执行又依靠科技管理部门每年的科技计划支撑。湖南省科技厅管理决策层从规划制定开始就要求严格执行规划,其管理战略是:按照成熟一个,实施一个的程序,在8大重点领域和so个优先主体内选择实施重大专项,支撑七大工程建设。以七大工程作为保障体系,确保完成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两大任务。因此,湖南省科技厅把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作为执行科技规划的主要手段,从一定程度上讲,对湖南省重大专项的研究,大致可以看出规划的实施情况。

3.120062007年度湖南省重大专项的安排

2006年共安排了8个重大专项,总经费为7400万元,年度经费3200万元,共引导承担单位投人7319s万元,投人引导比接近1:l002007年在对2006年重大专项滚动支持的基础上,又启动实施了11个重大专项,共投人科技拨款2.13亿元。其分布是:在现代农业领域安5个,在能源、资源与环保产业领域安排4个,在先进装备制造业领域安排3个,在新材料产业领域安排2个,在生物与医药产业领域安排2个,在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领域安排2个,符合规划设计的重点领域发展要求。

3.2成效

①促进了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重大专项的重点在钢铁、有色、工程机械、汽车、电子信息、电工电器、轨道交通、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为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急需重点扶持的产业上。比如,2006年设立了2MW以上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及关键部件重大专项,通过两年多的联合攻关,该专项突破了整机系统集成技术、机组控制系统技术、大型直驱动低速永磁风力发电机制备三大技术瓶颈。2007年11月3日,2MW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下线、2MW直驱式风力发电机组并网发电,标志着我国大型风电装备制造技术进人世界先进水平。

②促进了自主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设立重大专项的主要目标是获取自主知识产权、加强产业技术创新,以提升解决瓶颈制约的突破能力。这种目标导向强化了重大专项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必须发挥重要作用。湖南省科技厅将取得发明专利作为一项重要考核指标,促进了专利申报的积极性。2006年实施的重大专项共突破70项关键技术和瓶颈技术,共申请专利56项,制定技术标准7项,鉴定成果16项。比如,现代柑桔工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大专项,在柑桔罐头酶法脱囊衣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相比原有的酸碱脱囊衣工艺,每吨产品减少酸碱废水排放约40t,全年可减少400万t废水的排放,相当于50万人口城市1年的居民污水排放量。

③促进了科技资源的进一步集成。重大专项按照首席专家负责制的机制运行,实现了科技计划项目由单一技术突破向集成技术创新的转变,由单一的承担单位向产学研结合的转变。如电动汽车及关键零部件重大专项,就集中了全省电机、电池、电控、整车等方面分别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中国南车集团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湖南神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吉利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为承担单位,形成了一支由38人组成的跨技术领域、跨部门的创新团队,较好的实现了资源的集成。

④促进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持续高速发展。2007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历史最快增速,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2700.6亿元,增加值840.8亿元、利税309.2亿元,出口创汇44.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2.6%,40.7%,60.6%和57.1%;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较2001年增加了10.9%,有力地推进了湖南省新型工业化进程。

⑤引导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目前,湖南省R&D活动人员71.46%分布在企业;R&D经费投入企业占77.45%;企业自主研发的产品占55%以上。2007年,80%的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由企业主持和参与承担,82%的职务发明专利为企业创造。20062007年承担重大专项共有81家单位,企业占承担单位总数接近62%02007年全省首批27家创新型试点企业中,每个企业平均拥有研发机构4.37个,研发投入占销售收人比例平均达到8%0

⑥科技规划促进了科技进步。湖南省统计局和湖南省科技厅对湖南省2006年科技进步的统计监测显示,全省科技进步综合指数为109.1%,2006年湖南省科技进步的总体状况是:科技队伍整体质量提高、人员增加。2006年全省科技人员123.53万人,比上年增加0.9%。国有和集体企事业单位拥有高级专业人员8.04万人,比上年增加0.2%;科技经费投入增加,R&D投入小幅增加。2006年全省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为133.7亿元,比上年增加23.2%o全省投入的R&D为53.61亿元,比上年增加20.4%,R&D经费占GDP的比童为0.71%,比上年提高0.03%;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发明专利居中部第一。2006年取得成果986项,其中15项获国家奖励。专利申请量10249件,增长17%,授权量5608件,增长53.3%;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加大;2006年完成高新技术产值1893.18亿元,增长24.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达11.78%,拉动全省经济增1.44%;大型工业企业科技投入大幅增长。2006年全省大型工业企业投人R&D经费25.12亿元,增长29.6%;科技支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06年全省GDP为7568.89亿元,增长12.2%,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0%,提高1.5%

4对科技规划与科技计划衔接的评价

4.1强有力的行政管理措施保证了规划得以执行

湖南省科技厅重视规划的落实和执行,特别重视重大专项的作用,从2006年开始,从总体设计、立项评审标准、监督检查、经费支持和软环境建设等方面加强管理。在专项的总体设计上,提出了“突出重点、有限目标;集中投入、稳定支持;完善机制,滚动发展”的总体思路。此外还提出了“省级重点,地方配套;地方重点,省级支持”,促进各种资源的有效集成。在资金配置上,一方面,集中省本级}o%的科技三项费,单项强度由几十万元提高到数百万上千万元,另一方面,要求承担专项的企业保证配套资金至少达到l:n.s以上;在专项管理机制上,依法采用合同管理,实行首席专家和承担单位的责任制;为了加强监督检查,制定了科技厅专项主管处室、重大项目办、重大项目领导小组的职责,实现立项、实施、监督、考核的相对分离,保证立项公平公正,预期效果显著。

4.2规划制定与实施的不足

①数据使用不充分。规划以宏观的定性阐述为主,没有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缺乏规划应有的系统性数据支撑体系,规划的文体特征不明显,看似如同工作报告。

②先进的技术方法使用不够。规划发挥了专家、管理人员的智慧,但从系统方法上看,规划所列重点领域、优先主题并没有使用先进的技术方法,如技术预见。技术预见是区域科技管理的新方法,已被西方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高度重视并实施。技术预见在区域科技管理中可以发挥前瞻与优化作用,在资源有限情况下,选择最优支持点;发挥衔接与协作作用,促进单一要素绩效的联系;发挥整合与集成作用,促进创新活力与创新规模经济性的结合;发挥预警与评估作用,全面评估其影响现代科技给人类社会带来福利和来负面效应。超级秘书网

企业科技发展规划范文第2篇

[摘要:2002年12个重大科技专项的启动,标志着我们在实践上开始摆脱多年来以跟踪模拟为主的科技发展战略,向以自主创新为特征的跨越式发展模式转变。2003年以来,按照“十六大”的要求,根据适度超前原则,科技部着手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制订工作,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的转变进一步国家意志化。对这一转变过程的基本动因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对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若干争论有一清醒的判定。有助于增强政策设计的系统性和前瞻性。

[关键字]:科技发展战略科技发展战略转变动因动因分析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科技发展战略开始发生转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和科技部随后制订的科技发展规划和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的总体目标,强调要在“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和“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两个层面进行战略部署,在进一步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的同时逐步形成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群体优势和新的比较优势。2002年12个重大科技专项的启动,标志着我们在实践上开始摆脱多年来以跟踪模拟为主的科技发展战略,向以自主创新为特征的跨越式发展模式转变。2003年以来,按照“十六大”的要求,根据适度超前原则,科技部着手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制订工作,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的转变进一步国家意志化。对这一转变过程的基本动因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对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若干争论有一清醒的判定。

一、国际政治动因摘要:技术威慑成为斗争焦点

民族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选择,既决定于本国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也受国际政治因素的影响和制约。20世纪末以来,现代高科技广泛运用于战争使得技术优势成为各种威慑力量中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国际关系的强权背后是技术强势的支撑,科学技术水平是一个国家总体经济实力和政治实力的体现。今天的高科技已经成为影响国际政治军事格局的主要因素,技术上的领先是国家参和国际政治较量、扩大国际影响力的物质基础之一,技术威慑是比直接使用武力更为有效的威慑手段。一个国家只有拥有符合时代特征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趋向的现代科技工业体系,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追求实力和影响,获得国际政治中的战略主动权。在当代世界上的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对涉及国家平安和国家竞争力新问题的那些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心政府必须从整个国家和民族利益出发,通过科技发展战略的制订来引导其发展。

从科技发展史来看,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技术进步的两种主要途径。后,由于外部环境的制约,自主创新和“科技追赶”成为我们政策设计的基本特征。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世界平安观念的变化,各国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使得政治和军事因素不再是国家间关系的唯一主导者,、发达国家将制造业向国外转移导致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发生了某些变化。“以市场换技术”战略的实施,使得我们在一段时间内忽视了自身的科技积累和自主创新,将外资导向型经济发展带来的技术引进作为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途径。应该说,这种战略部署是和全球化的历史趋向相一致的,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我们必须看到,高新技术和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政治地位密切相关,其发展已经不单纯是一项经济范畴的活动。作为国家政治战略意图的一种表现形式,西方发达国家不可能把真正的高新技术转让给中国。由于一些国家将中国崛起视为是对既定国际格局的挑战,正在试图对中国的发展进行压制,因此经常把技术非凡是高端技术新问题政治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可能把技术合作和引进作为我国科技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我们必须分清科技发展的国家目标和企业目标。在企业运行的微观层次,可以继续坚持比较优势的技术引进,但是在国家战略层面,必须坚持把技术的赶超和跨越作为重点,大力发展战略产业。

在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代世界,维护生存权和发展权不受侵害是一国政府的两项基本职能,也是民族国家的根本利益所在。目前我国的科技能力尚不足以承担起保障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平安的历史重任,“技术瓶颈”是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从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角度来看,在科技发展上摆脱过去的跟踪模拟向自主创新转变,是我们必须确立的战略思维,经济利益和平安利益的统一应该成为技术选择的出发点。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的外部环境不可能有过去20多年那样好,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平安上的高风险期。我们必须从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综合平安利益出发,主动进行科技发展战略的调整,提高国家战略能力,预防和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冲突或者战争。21世纪是战略技术和战略产业竞争的世纪,自主创新是维护国家和平安的最佳选择。没有自己的战略技术和战略产业,中国要在世界竞争格局中获得相对优势地位是不可能的。我们逐渐成型的新科技发展战略之所以强调要着重探究解决事关国家中长期发展和平安的战略性和前沿性高技术新问题,在一些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平安的高技术领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在若干重要领域和关键产业实现技术发展阶段的跨越,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二、国内经济动因摘要:经济增长模式转变

过去20多年中国的发展是以数量扩张为特征的“数量型增长”,经济增长明显超前于科技进步。在比较优势战略指导下,虽然技术引进对中国经济增长发挥了巨大功能,但是中国自主科技进步进程缓慢,统计意义上的中国产业竞争力的知高并不等同于中国企业竞争力的同步提升。新世纪开始后,由于科技和信恩化的飞速发展,我国已经进入到不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就不能促进经济发展的时期。在全球化所导致的南北贫富差距拉大的情况下,在经济增长和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单纯依靠消耗自然资源和发挥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来积累资本、换取技术、发展经济的做法已经落后于时代。只有提高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增强中国自主产业的发展潜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的转换,我们才能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21世纪前10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科技创新能力需要实现历史性跨越的阶段。这一时期自主科技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决定了中国能否在21世纪中期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这是我国科技发展战略转型的一个主要原因。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到2020年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这个目标不仅是经济数量增长的概念,更是生产力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度提高的综合体现,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质的提升。作为从属于国家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战略的科技发展战略必须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服务。现在,我国科技竞争力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为了实现科技发展“三步走”战略设想,争取到2020年前后科学技术整体水平达到发达国家中等水平的中期目标,形成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在高新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形成支撑我国核心竞争力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基础,必须完成科技发展由跟踪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的战略转变。正因为如此,我们根据适度超前的原则,从2003年开始了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制订工作。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使我们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更高的层次上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科技资源、科技人才和科技市场,但是“全面开放、跨越发展”应该是我们在确定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时必须坚持始终的基本思路。

中国全方位地参和国际分工体系这一历史变化加快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一种“外来型工业化”。一方面工业化所需关键技术大多来自国外,另一方面东部和中西部经济联系不紧密,沿海地区的技术引进没有起到拉动内地经济增长的功能。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们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从世界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大趋向出发,结合中国的实际,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是以科学技术为先导的高科技含量的经济,强调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这一变化意味着,我们的科技发展必须考虑可持续性,努力改变中国经济发展过于依靠外资和国外技术的局面。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新问题是国内技术发展。新型工业化成效如何,主要看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是否提高。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普适性”摘要:“科技是牵头的方面”应该落实到我们工作的方方面面。正因为如此,科技部在2003年工作要点中强调,“制定科学和技术长远发展规划”是实现科技发展战略向自主创新转变,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力的重大办法,必须以原始创新为主,引进和创新相结合,实现我国技术和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努力使中国成为技术创新型国家。

三、世界经济动因摘要:贸易保护主义和知识产权争端加剧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世界经济发展已经由资源驱动、资本驱动向创新驱动过渡,同时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由过去单纯的纵向流动转向同时共存。这一变化意味着作为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没有必要严格遵照梯度转移的渐进式模式,而完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步提供的有利条件实现本国科技的跨越式发展。在今天的国际经济格局中,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提升主要表现为产业链条或者产品工序所处地位及增殖能力的提升上,发达国家更为注重科技研发,依靠知识产权来增加物质财富总量而把制造业等转向发展中国家,从而形成一种新的依附关系摘要:技术上的依附。这使得落后国家的财富总量尽管和过去相比有所增加,但是却无法缩小和发达国家的整体差距。尽管我们不能因为加工制造环节的附加值低而否认参和新型国际分工的、承接发达国家加工制造环节转移的经济合理性,但却不能放弃对技术先进性的更高追求。跨国公司把制造部门转入发展中国家,其出发点是对利润获取的考虑。在这种格局中,东道国的产业发展由跨国公司而不是由本国决定,发展中国家除了提供廉价劳动力,很难涉足核心技术,生产规模的扩张并不能促进产业结构的同步升级和优化,很难谈得上真正的发展。我们提出全面落实人才、专利和技术标准三大战略,切实推进重大科技专项工作,就是从这种熟悉出发的。

现在,我国有关政府部门已经提出了2020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力争达到4500亿美元的目标。但我们不得不面临这样一种现实,那就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过去相比已经有了很大变化。首先,入世后中外知识产权纠纷不断。自2002年6C联盟向中国DVD生产企业征收专利费以来,类似事件不断增多,从而增加了中国企业的成本压力。这一现象要求国家应该从战略高度考虑制定相关的宏观指导政策,引导企业从追求短期效益转向通过增加创新能力谋求长期效益的轨道上来。其次,国外针对中国的技术壁垒和反倾销新问题更为严重。

1996年至今,中国已经连续7年成为世界反倾销头号目标国,2003年前三季度国外对我国反倾销保障办法立案共计42起,涉及金额10.7亿美元;调查表明,2002年我国71%的出口企业、39%的出口产品受到国外技术壁垒的限制,损失达到170亿美元,均高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前。不把握专利和技术标准的危害性可见一斑。强势增长和弱势竞争力并存这一过程持续的时间越长,中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就越弱,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动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影响就越大,中国自主选择的空间就越小。另外,外资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外国资本在中国获得巨大利益的同时挤压了中国企业发展的空间,中国企业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劣。假如国家不适时调整科技发展战略,中国企业的“走出去”战略就是一句空话。

全球化背景下区域合作加强的同时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事实说明,当今的世界市场并不是完全竞争的世界市场,政府依然在各国经济活动中发挥重要功能。因为技术壁垒和反倾销的运用都是借助政府力量,其应对显然不能仅仅在企业的层面上进行,同样必须动用国家资源。我们不能以自由贸易和静态比较利益来指导中国产业的发展,应该通过高新技术的发展创造动态的比较利益。中国的科技发展必须坚持市场机制和政府组织协调相结合的原则,国家要把握关键部门关键技术和行业技术标准。事实上,尽管20多年来我国一直坚持的是市场导向的发展战略,但是政府功能始终是我国经济增长内在决定性因素。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在中国加入WTO一年后对国内24个中心和地方权威经济探究单位的经济学家进行的问卷调查,近七成的专家认为政府行为是经济增长的主因。强化政府在科技进步中的战略决策能力和宏观调控能力,是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发挥政府功能,保持战略技术及产业领域的相对完整性和独立性,同样也是我国科技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这里,我们要非凡注重利用WTO规则中的“国家平安”例外原则,在公开、透明的原则下合理合法地保护国内产业。不然,依靠企业自身和在技术和资本上都十分强大的跨国公司竞争,中国科技进步的前景不容乐观。

四、科技动因摘要:科技短缺和科技起飞新问题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在经济活动中存在一种“短缺效应”,即经济增长水平和速度是由最短缺的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的。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科技短缺是种普遍的现象,是制约经济增长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高新技术研发基础仍然较为薄弱。从目前来看,我国的科技短缺主要表现在缺乏原始性创新能力上,即自主知识产权少,由此导致中国在一些关键领域内形成强烈的对外技术依靠。为了改变这种状况,2002年科技部印发了《有关进一步增强原始性创新能力的意见》,指出原始性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主要源泉,是科技和经济获得重大发展和超越的前提,已成为决定国家间科技乃至经济竞争成败的一个重要条件,我们必须利用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加入WTO的机遇,把增强原始性创新能力作为我国新时期科技发展战略的重要指导思想。为了加快实施专利战略,切实提高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总量,科技部又于2003年2月出台了《有关加强国家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规定》,以促进国家科技计划在高起点上创新,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

但是我国现在仍然有一些人认为,在比较优势基础上形成的产业分工体系是一种内生地促进产业升级和转换的机制。国内差距和国际差距的缩小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两大根本任务。尽快缩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意味着我们必须在和世界经济的联系中取得超过其他国家的利益。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技术水平和附加值低,显然无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发展模式强化了对发达国家技术转移的依靠,使我们的科技开发能力呈惰性降低,无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民族国家政策设计的自利性,中国的科技进步不能完全放在国外技术的“本土化”上,而应该考虑把“国产化”作为追求目标。开放市场和加入WTO并不意味着不能有国家意志和国家发展战略;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也不是被动地接受国际分工,而应主动地调整战略,实现产业升级,增强国家的竞争实力。我们不把握关键核心技术的“本土化”,不可能给我们带来最大的收益。当然,我们要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特征赋予“国产化”以新的内涵。

企业科技发展规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河北省;技术预见;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8-0282-02

一、河北省技术预见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完善河北省科技创新体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技术预见活动需要政府机构、企业、高校及各类研究所的广泛参与,需要河北省的科技创新系统内部全员参与,在科技创新系统内部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和合作,加强系统内部人员的互动和沟通。技术预见以优于政府一般行政管理的方式通过大规模的产学研活动促进创新网络的建立和完善,一方面有利于科技研发人员了解当前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有利于建立以企业为主的自主创新体系,提高整个河北省的科技创新能力。

2.有利于加强河北省科技管理工作,制定中长期科技发展计划。技术预见在科技管理工作中尤其是制定科技规划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技术预见过程中,要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对科学、技术、社会和经济在未来远期的状况进行系统研究,结合河北省的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实际,确定未来技术的发展趋势。通过技术预见活动,可以科学合理地确定未来的技术发展规划[1],大幅度地减少研发工作在技术方向选择上的失误,降低研发成本和研发风险。

3.有利于引导研发方向,保障关键共性技术的供给。技术预见能够引导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的研究方向。在通过技术预见确定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领域和可能出现的产生最大利益的共性技术后,研究人员可以根据技术预见的结果把握各自研究领域的技术发展趋势,确定下一步的研究项目;企业也可以根据技术预见的结果,结合市场需求的变化,围绕自身的战略目标,制定科技研发目标。总之,科学的技术预见为科研机构、院所以及企业确定了技术发展趋势和方向,可以为河北省的关键共性技术的供给提供保障。

4.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河北省各主导产业可以有效利用技术预见的结果,把握未来技术的发展趋势,根据自身的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选择适合发展的通用技术,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优势,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完善产业创新体系。河北省各大型企业可以充分利用政府所组织的技术预见的研究成果,组织力量对适合本企业的专项技术进行攻关;中小型企业虽然不能直接利用技术预见的成果,但是也可以审时度势,根据自身的优劣势,把握技术发展的方向。

二、河北省技术预见的现状分析

(一)河北省技术预见的状况

目前,河北省内预测技术发展趋势、确定关键共性技术的方式主要有三种:按地区部门上报、专家召开会议确定、绘制技术路线图。三种方法中以上报为主。2010年3月刚刚开始组织主导产业绘制技术路线图,目前已有部分产业完成技术路线图的论证。

1.按地区、部门上报技术。当前河北省的未来技术发展趋势主要是通过以河北省科技厅为核心的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组织预测的。首先,河北省科技厅依据国家科技部的科技政策组织省内的各级研发机构申报重大关键课题和项目,这些研发部门包括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农业科技园、高级技术产业开发区、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等,由这些部门根据本部门研发进展结合各具体产业国内外发展趋势上报;其次,河北省科技厅组织下辖的各级科技局申报重大课题和项目,各县科技局根据县区发展情况向上级市科技局申报重大项目,市科技局将市内上报项目粗筛汇总后上报省科技厅;最后,河北省科技厅将上报项目汇总后组织专家进行论证,找到各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预测技术。

2.召开专家会议确定技术发展趋势。河北省科技厅及各级科技局会根据国家科技产业政策及本地区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不定期地组织专家座谈,应用技术预见中的“专家会议法”确定研究领域和共性技术。河北省科技厅及各级科技局会根据各时期产业技术发展状况确定会议主题,然后有针对性地邀请京津地区著名科研院所和本省高校内知名的专家、学者参会,向与会专家介绍相对行业当前的技术发展状况,向专家了解相对行业当前的国际国内技术发展趋势,讨论确定今后的有战略性的研究领域和关键共性技术。在听取专家们意见的同时,河北省科技厅及各级科技局也会组织企业内的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座谈,倾听来自生产第一线的声音。

3.绘制行业技术路线图。为了系统科学地预见重点产业的共性关键技术,凝聚产业内产学研各环节的合力,河北省科技厅2010年3月组织省内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各方面创新力量,启动编制8大产业技术路线图计划:光伏发电产业、风电产业、钢铁产业、水泥产业、蔬菜产业、农业高效用水、中药产业(注射剂)、抗生素产业(新制剂)技术路线图。8大产业技术路线图编制团队既包括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也包括行业领军企业,团队的首席专家都是由各产业内的知名学者担任,技术路线图编制过程中采用多种创新研究方法对8大产业的技术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找到制约河北省支柱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确定主导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

(二)河北省技术预见存在的不足

1.传统的技术预见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目前河北省对未来技术发展趋势的预测仍然是以地区、部门上报,河北省科技厅组织审批为主。这种传统的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组织的技术预见缺乏客观性,整个过程中绝大多数都是人为定性研究,缺少定量研究,因此整个技术预见过程主观性强,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

2.新兴的技术预见起步晚、规模小。从2001年起,我国上海、北京两地就已经开始运用先进的技术预见方法进行技术预见,从2002年开始,国内四川、云南等其他8个省份也纷纷启动了科学技术预见计划。而河北省2010年才刚刚开始技术路线图规划,起步时间晚于北京、上海近10年,即使是与经济较不发达的云南、贵州相比,起步时间也是很晚的。按照河北省的“十一五规划”,河北省确立了钢铁、化工、装备制造、建材、医药、纺织、食品、信息、旅游、现代物流为10大主导产业,但是在本次编制的8大产业技术路线图中只涉及了5个产业,覆盖面窄,规模小。

3.对已有的技术预见成果的评价存在缺失。河北省目前对于技术预见成果的评价仅限于判断预见是否达到目标,不能对预见过程中的作用机理进行评价,尤其是对预见过程产生的社会影响,预见的技术对未来社会、经济的负面影响都没有相关评价。同时,河北省技术预见的前瞻性也有待提高。河北省内无论是传统的技术预见还是新兴的技术路线图都只是考虑短期和中期的技术发展趋势,相当一部分技术是已经得到科技界共同认可的,而对刚刚显露苗头、创新性较高的技术涉及较少。

三、河北省开展技术预见的对策建议

1.加大对技术预见的重视,把技术发展与科技发展战略结合起来。科学的技术预见对于河北省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加快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河北省政府、科技厅及相关部门应当对开展技术预见活动予以重视,加强对技术预见的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应由河北省科技厅牵头组织实施系统的、持续的技术预见,逐渐扩大技术预见的覆盖面;同时,还要把技术预见与河北省的科技发展规划有机的结合起来,将技术预见遴选的技术领域作为科技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来源,提高科技发展规划的针对性和准确性。

2.加深对技术预见方法的研究,提高技术预见的科学性。当前国内外对技术预见方法常采用的是德尔菲法、技术路线图法、相关树法、专利分析法等[2],而河北省采用的只有专家会议法和技术路线图方法。技术预见是一项系统工程,技术预见方法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区域技术预见必须因地制宜,在广泛开展各种技术预见研究与合作的同时,积极借鉴世界各国和地区技术预见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结合自身特点,形成符合自身特色的操作流程[3]。因此,河北省应当时刻关注国际国内技术预见的创新方法,在实践中选择适合本省实情的技术预见方法。

3.扩大技术预见的覆盖面,形成全社会关注技术预见的社会氛围。河北省应在选择适合本省实情的技术预见方法的基础上逐步扩大技术预见的覆盖面,先集中必要的和可能的资源在重点和特色领域着力开展重点和特色科技产业领域的技术预见,以提高若干重点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然后积累技术预见经验,将技术预见活动逐步扩大,覆盖省内10大主导产业。同时,还应在开展技术预见活动时寻求社会各界的认可、支持和参与,邀请政府、产业界、学术研究机构及社会各界参与到技术预见中来。预见过程中既考虑学术研究又考虑经济社会需求,形成全社会关注技术预见发展的社会氛围,提高预见的正确性和针对性。

4.完善对技术预见结果的评估,为政府决策提供有益的决策参考。当前河北省技术路线图规划出台后采取的评估策略是组织专家对技术路线图进行论证,评估过程中只考虑到学术研究的评估,忽略了产业界的参与。因此,在后续的工作中,河北省应同时听取政府、研究院所和产业界三方面的意见,对技术预见成果进行评估,同时做好跟踪评估,对技术预见活动确定的技术目标进行跟踪调查,判断预见结果的准确性;应在实践中逐步建立和完善对技术预见结果的评估体系,以便为政府决策提供有益的决策参考。

参考文献:

[1] 陈德棉.科学技术评估和预测引论[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企业科技发展规划范文第4篇

《办法》制定政策与措施,服务在孵企业

1.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自认定之日起,一定期限内免征营业税、所得税、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和税务行政主管部门制订。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各地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在规划、用地、财政等方面为创业中心提供政策支持。

3.国务院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将全国创业中心工作纳入国家科技发展计划。各级地方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机构要将创业中心工作纳入当地的科技发展计划,为创业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4.国家支持和鼓励各级地方政府建立社会公益性的创业中心,引导带动地方创新体系建设;支持和鼓励企业、个人及其他机构创办多种形式的创业中心。

5.国务院和地方各级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将不定期对创业中心的工作进行考评,并对在创业中心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

《孵化器“十一五”发展规划》出台,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康发展提供支撑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的环境,进一步推动全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十一五”期间的健康发展,《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的出

台又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支持孵化器孵化、抚育能力的提高

“十一五”期间,科技部将实施孵化器“能力建设工程”,每年投入2000万元,引导地方投入1亿元以上,着力搭建全国性综合孵化信息服务平台,以及相互连接的各大区分平台以及覆盖每个国家级创业中心的子平台。同时,科技部将重点支持技术含量高、产业特色明显的专业孵化器的建设发展,每年投入4000万元引导资金,引导地方投入2亿元以上,重点支持以创新集群为基础、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各类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至2010年,支持每个国家级创业中心建成各具专业特色的专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科技部还将建立2亿元规模以上的母基金,以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为引导,结合国家开发银行小额贷款试点工作,推动“科技型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实施,鼓励和支持构建科技企业商业融资平台,扩大投资补贴类创业项目的试点工作,支持有条件的孵化器建立天使孵化资金,引导更多的孵化器成为“天使投资人”。推动成立全国性天使网络组织,并鼓励地方创业投资、专业孵化器和天使投资网络紧密合作。各地主管部门和高新区要相应设立等额以上的支持资金,特别要为孵化器设立专项孵化资金(种子资金),并逐步增加数额。

重视孵化器管理人才培养,提高服务水平

各地要选择熟悉科技研发,懂得投融资业务,拥有企业管理实践经验,具备改革创新服务意识,对孵化器事业发展充满信心和历史责任感的优秀人才担任孵化器负责人;选择具备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团队精神的专业化的高素质人才组成管理服务团队。孵化器投资主体和管理机构应把握孵化器发展方向,大胆放权,赋予孵化器体制与机制改革、人事、财务、运营的权益,建立与孵化绩效挂钩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孵化器管理和服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科技部将实施“人才跨越”培训计划,认定并资助若干符合要求的专业化、社会化培训机构为孵化器管理人员培训中心,并加强与国际创业培训组织的合作,编制系列培训教材,健全工作队伍,多层次地培训孵化器管理人员、创业服务人员,提高孵化器管理队伍素质。

企业科技发展规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十二五”规划;科技与经济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9-0190-02

2006年《福建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基本建成与海峡西岸经济区支撑体系相适应的区域创新体系。到2020年要实现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战略目标。2011年是实施《纲要》的第二个重要阶段,正确认识福建省当前科技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积极应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和新挑战对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意义深远。

1 福建省科技推动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

1.1 福建省科技推动经济发展现状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伴随现代经济科技发展,科技进步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日趋加大。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近年来,福建省紧紧抓住国家支持海西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科技事业取得了很大成效,极大推动了福建省经济的飞速发展。“十一五”期间,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我省围绕实施14个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壮大21个成长型产业集群,着力推进一批科技重大专项和产学研合作项目,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一批产业核心和关键技术,充分发挥激励创新的政策效应,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不断构建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和科技宏观管理体系,建设了一批技术研发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和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努力突破重大关键和共性技术推动了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以平台建设为例,截至2010年全省有福州、厦门等6个国家级、省级高新区,1个国家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形成了福州软件和厦门半导体等9个国家级火炬计划产业基地;拥有科技部批准建设的“福建漳州农业科技园区(试点)”和国家创新基金首个产业集群(试点)――泉州微波产业集群;建成49个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41个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家,省级20家;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8家,省级重点生产力促进中心11家;建成国家专利技术(福建)展示交易中心、国家专利产业化(厦门)试点基地和福州市知识产权实施与产业化基地;建成台湾学者创业园、闽台农业科技园区、台湾科技企业育成中心等一批科技服务平台,还设立福建省科技特派员培训基地,认定了100个科技特派员创业示范基地。这些平台机构在加强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推广、科技转移、攻克关系产业发展技术难题、加强产学研合作上推进了我省科技资源共享服务,有力提升了科技竞争力,基本形成了具有福建特色的区域科技发展体系,为我省经济科技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政策上,为适应新形势需要,2006年以来我省相继推出《福建省科技计划管理办法》、《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知识产权管理的暂行规定》、《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福建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福建省科学技术厅关于支持平潭综合实验区科技工作的若干意见》等规范性文件,涉及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经费、星火计划等方面,科技法制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2011年为支持福建省高新技术企业分散和化解创新创业风险,省科技厅、财政厅联合出台了《福建省科技保险补贴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对开展科技保险的企业类型、保险品种、保费补贴比例以及申请补贴方式等作了具体规定,进一步支持了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技术进步。

通过软硬件的不断完善,“十一五”规划以来,福建省科技促进经济发展卓有成效。根据国家科技部统计,2009年福建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为50.39%,全国排名第五位,科技活动投入指数48.72%,科技活动产出指数18.23%,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54.99%,全国排名第6位,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75.45%,全国排名第5位。地区生产总值、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等相关经济指标持续增长,高新技术产业、科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指标等均居首列,科技进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成为福建省科技创新发展的一大亮点。

1.2 福建省科技推动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规划以来,福建省科技推动经济发展捷报频传,但“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依然存在,与其他沿海先进城市相比,科技发展还未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体现在:

(1)促进科技进步的政策法律体系不够健全和完善,在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上有待进一步深入。目前,福建省虽然针对科技发展、平台建设、科技资金投入使用等先后颁布相关科技条例加以规范管理,但大多较为宏观,缺乏更详细深入的政策指导和制度安排。

(2)产学研合作机制脱轨,合作层次普遍不高。当前我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合作有待进一步激发,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动服务地方经济意识和潜力有待提高,另外,三方在沟通交流、技术项目等方面缺乏通畅的对接。

(3)科技资金短缺,风险大。福建省科研投入资金规模还较小。财政科技投入占全省财政支出的比重远小于国家财政科技投入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科技资金融资渠道狭窄,市场机制不健全,缺乏明确的规范化关联和发展计划。

(4)科技活动投入和产出比例失调,绩效低。2009年福建省科技活动投入指数为48.72,全国排名12,而科技活动产出指数只有18.23,全国排名28。投入和产出比例严重失调,造成科技资源的浪费,阻碍了科技进步。

(5)科技资源结构不合理。目前我省科技重视产业化项目研究而忽视基础研究和社会公益性研究方面,科技经费使用不甚合理,影响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并且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稳固,无法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2 福建省科技推动经济发展建议

(1)建立健全促进科技发展创新的政策法制环境。不断细化和完善科技发展相关政策法规,建立相应的政策法律制度,优化科技创新。充分调动整合科技资源。加强对“十二五”规划的实施落实,形成有利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良好法律政策环境。

(2)不断健全产学研互动机制。大力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联系沟通,实现产需协调,共享科技资源,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优势互补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3)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拓宽科技创新融资渠道。建立完善的科技投入稳定增长制,加强政府财政科技资金的引导,构建新型科技经费投入体系,努力吸引民间资本和海外资金积极参与科技创新;积极培育风险担保融资机构,实现资金来源多样化。

(4)完善科技经费使用全程跟踪制度,建立健全科技经费管理、监督机制,完善使用效能评价机制,切实提高科技经费投入产出绩效,鼓励多元化投资并有效保护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通过合理配置科技资源,提高科技投入绩效,实现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和扩散。

(5)贯彻落实《福建省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暂行办法》、《海西创业英才培养实施办法》等重要文件,有针对性地培养适合地方产业发展的应用型科技人才,利用重大科技项目、院校合作等形式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并制定相应的优惠措施和激励机制。

(6)持续加强科技服务载体平台建设。如技术研发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科技资源共享平台,“6•18”项目成果交易平台,企业孵化器、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建设,努力对接转化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产业链带动强的项目,加大知识产权创造、应用和保护力度。

(7)加强国内外技术创新合作。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内外科技合作,及时跟踪国内外科技发展情报资源,提高吸收转化的能力,促进内生技术增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通过经济往来和技术交流发展外向型经济。

(8)充分发挥港澳台产业技术比较优势,构建闽台科技创新合作平台,实现最新技术的对接和创新。加大关键性产业的科技合作,实现跨区域科技合作,互惠互利,资源共享。

(9)继续推动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据统计2008年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化效益达63.09%,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程度高达20%。“十二五”规划更提出要加强战略性高新技术行业的发展。新时期下,应当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法律政策、资金扶持力度,规范高新产业技术管理机制,加大专业经管人才的培养,多方面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3 结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