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低碳农业的途径

低碳农业的途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低碳农业的途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低碳农业的途径

低碳农业的途径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农业经济;农业发展方式;后现代农业;脱石油农业

长期以来经济的增长都建立在资源的大量消耗及环境严重破坏基础之上,这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需要摒弃这种不合理的增长模式,利用创新技术和创新机制利用低碳经济模式和低碳生活方式来实加快经济的增长。所谓的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以创新和发展为其核心,目的是为了有效的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并创建更为合理的清洁能源结构。目前我国农业处于现代农业基础之上,其发展的支柱以化肥和农药为主,高能源和高污染的化肥和农药不仅对土壤的有机构成带来较大的影响,而且农药的残留也给农作物和食品的安全带来了较大的影响,而且化肥和农药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同时还会导致大量的二氧化碳排入到环境中。所以在低碳经济时代,农业的发展进入了低碳农业经济和脱石油农业经济时代,这就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1.低碳经济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面临着人口数量增加及人类经济活动增长的问题,由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所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被提出来,而且很快被大家所接受。农业的发展,可以有效的保障粮食的供给,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在保障社会供给及经济增长的情况下,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所以为了实现农业发展的目标,其发展开始向以智能和知识集约型的方向转变。我国农业自改革开放以来获得非常快速的发展,农业产出率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品种的提升及农民收入水平的大幅增长都显示出了农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这些发展的获得,农业出面临着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和水体受到较重污染、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及农业生产长脆弱、农业科技水平和推广服务功能较低等诸多问题,这给农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较严重的制约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农业需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而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2.发展低碳农业经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选择途径

2.1发展循环农业经济

我国人地矛盾突出,农业生产效益低,污染严重,要用有限的资源养活更多人口并保持经济的发展,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循环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农业经济增长新方式,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协调,实现农业生产的低资源消耗、低废弃物排放、高物质能量利用。发展循环农业是农业发展方式由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的必然要求和解决农业资源短缺与环境退化的现实选择

2.2发展后现代农业经济

要农业提高产出,一条途径是增加投入,另一条途径是提高效率。投入量应当与资源供应量相平衡,与环境承受力相适应。我国农业的发展应更强调第二条途径,即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对投入增加的依赖即要发展后现代农业。这是克服资源制约,协调农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最好选择。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也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进一步发展的过程。

2.3发展生态农业经济

生态农业将各种生产技术有机结合发展生产,最终建立起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发展体系,是一种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生产良性循环的生产方式。中国农业的发展尽管处于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农业工业化前期,但人均资源短缺和对农业产出的压力已使农业生态问题相当突出。因此,中国必须正视农业的生态合理化问题。生态农业建设的关键是通过评价和设计,选定合适的生态农业模式。通过强有力的立法和行政措施,可以加速我国农业发展的生态合理化过程。

2.4发展脱石油农业经济、有机农业经济

土壤包括天然草原是一个巨大的储碳库,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进行土壤固碳就可以抵消掉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1/4,其中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就是发展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它将农业经济系统纳入到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发展有机农业可减少对环境的压力,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减轻由此而带来的环境污染;可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保障农产品的安全性;发展有机农业还可以加快生态敏感和脆弱地区的生态治理和恢复,发展有机农业生产模式可以增加就业岗位,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有机农产品符合国际市场的需求,增加出口可以给农民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并且在减轻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具有极大潜力。

2.5发展都市休闲农业、观光旅游

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向纵深方向发展,加快农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以开发多功能农业为主。农业供给全社会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同时还具有生态保护和观光休闲等功能。近几年甸子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农民以自然生态的休闲环境来满足人们亲近自然、回归田园的旅游需求,实现了农业和旅游业的良好的结合,同时对于新农村建设及提高农民的收入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农村环境的改善,加快城乡统筹的推进都具有关键的意义。

3.结束语

目前我们处于低碳经济时代,在这种环境下,我们需要加快摆脱对高碳农业的依赖,转变现有的农业发展方式,全力推进低碳农业的发展,开发和推广使用新能源,确保农业经济向环境友好农业、节约型农业发展,加愉快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步伐。 [科]

【参考文献】

[1]李明贤.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的技术锁定与替代策略[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

低碳农业的途径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 新农村 建设的必要性

一、概述

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速度不断加快,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环境和气候问题,并且这些问题的出现深深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国在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进入飞快发展时期。为了协调社会的发展,国家也正在加快脚步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扩增,新农村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协调新农村的建设发展是摆在大家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为了适应发展潮流和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必然选择。低碳经济在农村建设发展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可以有效的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还能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把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降到最低化。此外,倡导低碳经济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农村的生活方式。

二、文献综述

1.低碳经济的理论含义。低碳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它是基于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全新经济理念它的主要特点和优势是低污染和低排放,它通过发展低碳能源系统,实现低碳化发展。低碳经济所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是最大化降低环境污染和气体的排放,实现社会经济的循环发展,促进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是必经之路。

2.国外低碳经济发展现状。英国最早提出“低碳经济”一词,随后低碳经济开始慢慢发展。欧盟从20世纪80年代起深受失业问题的困扰。经过一番讨论之后,欧盟各国领导决定全力发展低碳经济,创造更多的绿色就业岗位,以此来缓解就业压力。2007年欧盟委员会提出了欧盟战略能源技术计划。随后出台了一系列的关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政策。2009年11月23日,欧盟委员会公开发表《2009年度欧洲就业报告》,并指出低碳经济有助于改善就业局面。这大大促进了低碳经济的发展。美国是较早的低碳经济支持者,它于2007年7月提出低碳经济法案,明确了低碳经济将成为美国未来重要的战略选择。日本也于2008年7月制定低碳社会行动计划,并把低碳经济作为其长远发展的重要战略。

3.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国外比中国更早发展低碳经济,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中国的经济效益多数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中国大多消耗初级能源,其主要能源是以煤炭为主,这大大增加了碳排放量。随着气候变化,中国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极端天气的出现,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产遭遇损失等。面对这样的发展环境,中国开始实施低碳经济。自2006年起,我国相继实施了《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和《循环经济促进法》,这些为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奠定了立法基础。2007年,我国颁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这些表明,中国开始逐渐发展低碳经济,以缓解气候和环境危机。虽然国内外都已经积极倡导发展低碳经济,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低碳经济在新农村建设方面还处于初步阶段,有待进一步完善提高。本文主要以佳木斯新农村建设为例,研究低碳经济对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和其发展途径。

三、低碳经济在佳木斯新农村建设中的必要性

工业化的发展有效的带动了农业的发展。因此,农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随之增多。佳木斯位于我国的黑龙江省,属于资源大省,其工业发达,且能源消耗高的产业密集分布,佳木斯市的经济增长方式属于粗放型。经过长期的“三高”发展,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引起了该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这一系列的问题使农村环境备受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健康良好发展。为了有效缓解佳木斯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矛盾,在佳木斯新农村建设中实施低碳经济势在必行,并且有着特殊意义。本文特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低碳经济在佳木斯新农村建设中的必要性,希望对其他新农村建设起借鉴意义, 它们分别是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降低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和实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1.应对气候变化对佳木斯农业的威胁。纵观近几年,全球气候变化多端,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使农业生产蒙受巨大损失。佳木斯地区地处东北平原,适宜耕种,因此农业比较发达。但面对持续升高的气温,害虫也随之不断增多,农业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因此,发展低碳经济能够有效的应对气候变化对佳木斯农业的威胁。

2.减少农业排放大量温室气体。据权威数据统计,耕地所释放的温室气体远超过人为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现代农业正在走高能耗、高污染的道路,这不利于农业的长远健康发展。但低碳经济若运用在新农村农业发展上,就可以有效减少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

3.实现佳木斯农村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如耕地数量和质量呈下滑趋势,农业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国家工业化的发展也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农业和工业的碳排放量加剧了生态环境问题。但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实施农业技术措施就降低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佳木斯地区农村可持续发展。

四、佳木斯新农村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

佳木斯地区发展低碳经济有其必要性。下面本文将探讨如何在佳木斯新农村发展低碳经济,并主要从四个方面分析其发展途径,希望对其他农村建设地区起引导性作用。

1.加大农村地区的低碳宣传力度。低碳经济虽已提出很多年,但对于农村地区而言,他们缺乏对低碳农业的了解,其理解层面尚浅。为了让佳木斯农村地区的人们尽快融入低碳经济的发展进程中,相关政府必须起引领带头作用,加大农村地区的低碳宣传力度,让人们进一步了解低碳经济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政府应当建立起一支宣传低碳经济队伍,利用各种方法,如网络、广播电视、报纸、农村宣传栏等方式来宣传低碳经济,让低碳经济渗入人心。只有这样,低碳经济才能进入农村地区,并使其促进佳木斯新农村的建设。

2.发展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在建设佳木斯新农村的时候,发展低碳经济还必须考虑提高农民收入的策略。农业的地位特殊,是国家长远发展的重中之重。与传统农业不同的是,低碳农业作为一种新型农业,其倡导理念和发展方向是无污染和高产出,并努力实现资源的重复利用和清洁能源的产出。为了配合佳木斯新农村低碳经济的发展,首先应该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积极引进先进农业设备,形成农业产业链,发展循环农业,并平衡农业碳排放量,有效缓解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压力。其次,深入开发新能源,提高原有能源的利用率。第三,合理利用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废弃物。因此,必须在发展低碳经济的时候合理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使农业向健康方向发展。

3.倡导低碳农村社区。在佳木斯新农村建设地区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要体现在农业发展,而且在农村建设新房子时也应该提倡低碳化,鼓励农民使用可以节约能源和技术的建筑材料,充分利用资源。在整个新农村建设中,相关部门应该做好农村社区的整体规划,合理安排沼气池的位置。同时,也应当关注整体的房屋结构,鼓励村民使用太阳能、空气能等清洁能源,真正实现农村社区低碳化。

4.积极开发生物质能源。低碳经济倡导的是低碳排放量。因此,在建设新农村时可以加大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力度。生物质能源是一种清洁能源,并且含量极其丰富,它主要依托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能源,其燃烧时对环境污染小。此外,该生物能源的使用可以减少二氧化碳在佳木斯农村地区的排放量,有效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农村建设工作在我国的开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能有效缓解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还促进了新农村农业往低污染、低排放的方向发展,促进了社会、环境和农村经济的 和谐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有其必然性,但由于其在新农村建设中尚处于起步阶段,其改善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在新农村发展低碳经济项工作任重道远,还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才有收获。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依靠低碳农业,这也是未来农业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李胜,陈小春.低碳经济:内涵体系与政策创新[J].科技管理研究,2009(10):41_44.

[2]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8(3):79-87.

[3]李志国,李宗植.中国农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因素分解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0(10):66-71.

[4]郑志勇,王林,王德芳.基于低碳经济视角下首都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6):438-441.

低碳农业的途径范文第3篇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一个重要的温室气体来源,同时又受到气候变化的严重影响。据估计,2015年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将比1994年增加48%。畜牧业CH,排放和农田N,O排放是主要的贡献因素,其分别比1994年增加73%和53%。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气候变化对农业的不利影响,是当今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命题。此外,农业作为具有自我调节机制的生物系统,也应为温室气体减排和固碳增汇作出贡献。

实践业已证明,发展循环农业是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循环农业通过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优化设计与管理,实现了农业系统光热等自然资源和可再生资源的高效利用,最大程度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是农业应对节能减排和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四种低碳循环农业模式

目前,各地农村也涌现出诸多循环农业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归纳起来可分为以下四种模式。

资源节约型复合生态系统的生产模式。该模式立足于适量投入、立体种养、高效利用、固碳减排。以稻田复合种养生态农业模式为例,通过稻田养鸭能显著减少甲烷排放,降低增温潜势,其减缓综合温室效应的潜力是常规淹水稻田的1.6倍左右。

环境友好型循环利用系统的生产模式。该模式立足于优化环节、合理循环、减少废弃、防控污染。以秸秆资源化循环利用模式为例。该模式以循环农业的理论为指导,以南方特色食用菌产业为核心,通过循环利用秸秆资源、充分利用废弃物,形成多途径开发模式。其有效链接可实现每亩栽培草生菌可增产增收100元,同时减少稻草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通过产业链延伸效益,生产茵渣有机肥每吨利润60元。农作物栽培中菌渣有机肥替代化肥量30%,减少了化肥投入。

固碳增汇型优化调控系统的生产模式。该模式立足于农林复合、农牧配套、合理调控、促碳中和。以林下经济模式为例,林下发展草菇,原料成本低,可以循环利用,种草菇后的培养基废料可做林地肥料,促进林木生长和增加森林碳汇。

生态文明型统筹协调系统的生产模式。该模式立足于发挥功能、优势互补、统筹集成、和谐发展。以绿色家园建设为例,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促进农业增效增收。已有研究表明,建造一个8立方米的沼气池,每年可节柴2000千克以上,相当于3.5亩薪炭林或6亩林地的年产林木蓄积累。截~2008年底,全国农村户用沼气已累计发展到3050万户,年产沼气113亿立方米。

发展现代循环农业,要树立新的消费观。从事现代循环农业的区域主要在广大乡村,而从事现代循环农业的人员主要是广大农民,他们既是生产者,又是人口众多的消费者,为此要提倡绿色消费,也就是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这无疑是一种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节约型的低消耗物质资料、产品、劳务和注重保健、环保的消费模式。

低碳农业的途径范文第4篇

近年来,气候不断变暖已导致全球性环境问题频生,而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增加;农业是全球温室气体的第二大重要排放源,因此发展低碳农业已成为当务之急。中国是世界农业大国,陕西是中国农业大省之一,发展低碳农业势在必行。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低碳农业应打造农业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耦合的基础,从依靠化石能源向依靠太阳能等方向转变,追求低耗、低排、低污和碳汇,使低碳生产、安全保障、气候调节、生态涵养、休闲体验和文化传承等多功能特性得到加强,实现向可持续经济发展方向转变。

陕西发展低碳农业优势

地理条件优越

陕西省位于我国西北部,连接着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陕西现有耕地480万公顷,占总面积的23.3%。陕西由关中平原、陕北黄土高原和陕南秦巴山地三部分构成。关中土地平坦肥沃,风调雨顺,加之灌溉设施较为完善,素有八百里粮仓之称。陕南秦巴山地原始森林和珍稀野生动物保护较为完好,适合发展绿色经济;陕北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土地贫瘠,水土流失严重,适合发展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

科技支撑力量雄厚

近年来,随着以农业生物技术、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等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广泛应用和推广,以杨凌示范区为引领的科技创新和示范推广功能明显增强,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一所以产学研紧密结合为办学特色的985重c农业大学,其大量科技储备能够为陕西低碳农业提供支撑。

政府大力支持

自2006年初被国家确定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试点省之一,陕西省即出台了《陕西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以及推广低碳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具体目标和实施方法。此后,陕西又相继出台了《陕西节约能源条例》《陕西建筑节能条例》、《陕西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陕西进一步加快新能源发展的若干意见》《陕西低碳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相关政策法规,积极引导推动低碳经济稳步前行。

陕西低碳农业发展现状

陕西是较早接受低碳经济理念并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的省份之一。2006年初,陕西省就出台了《陕西应对气候变化方案》,并成立了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由常务副省长任组长。此后,陕西省相关政策措施不断出台,并把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作为新的发展理念。在陕西省政府大力倡导和鼓励下,低碳经济得到发展并初见成效。截止2009年,全省已有70多个项目通过国家项目审核理事会审查,有20个项目已在联合国成功注册。2010年全省碳汇约 2123万吨。

“十二五”期间,陕西森林面积由1.28亿亩增加到1.33亿亩,荒漠化土地减少193万亩,林业总产值增加了739亿元。全省11个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明显好转。渭河干流水质由2011年的重度污染变为2015年的轻度污染,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超额完成。

近年来,陕西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快速转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粮食生产连年超过1000万吨;苹果面积、产量稳居全国首位,猕猴桃面积、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以生猪、奶牛为重点的畜牧业保持快速增长态势,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水平不断提升;设施蔬菜发展势头强劲,成为西北地区面积最大的省份;干杂果生产稳步扩大,花椒、核桃面积和产量分别居全国第一、第二位。农业产业布局与结构不断优化,初步形成了关中奶畜、秦川牛、强筋小麦、猕猴桃产业带,渭北苹果、设施蔬菜产业带,陕北名优杂粮、薯类、白绒山羊、红枣产业带,陕南瘦肉型猪、中药材、蚕茶特色产业带。

陕西低碳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技术瓶颈

低碳农业发展需要新技术支撑,但由于我国科技创新不足,绿色能源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农业生态保护技术、低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加工等技术水平低,导致低碳农业发展缓慢。要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就必须进行相关技术创新,而我国目前农业技术的研发比较滞后,从事农业科研人员相对较少,愿意到农村基层从事农业科研的人更少,导致农业科技成果数量少,转化率低,难以满足现代农业需要。

生产方式粗放

近年来,陕西农业机械化率不断提高,但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大量设备陈旧能耗高。同时,由于户均耕地面积小,有些耕地甚至无法使用农业机械,导致农机使用效率降低。农户在进行农业生产时,仍然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生产方式粗放,种植作物单一,对耕地很少进行休整,加之生产中过多使用农药、化肥和农膜,导致土壤中有害残留累积,不仅降低了土壤的通气透水性能,还造成土壤酸化板结和荒漠化,养分流失,耕地质量退化严重。

农户低碳意识不强

由于农户受教育程度低,学习能力尤其是学习复杂技术的能力差。加之政府对低碳农业科普宣传力度不够,致使农户对于低碳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技术以及管理方式等接受程度都较低,导致低碳农业推广举步维艰。大多数农户缺乏对低碳农业深入了解,有些甚至没有低碳农业概念,更别说在农业生产中加以运用了。由于农户低碳意识缺乏,导致其在生产生活中无形增加了碳排放量。如对农业秸秆的任意焚烧,不仅影响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充分吸收,还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明显增多,破坏了生态环境,降低了生活质量。

资金投入不足

低碳农业发展需要大量资金进行硬件设施建设以及技术更新,而农户很难筹措到足够资金。尽管近年来我国支农财政不断增多,但侧重于促进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收入方面,对低碳农业扶持相对较少。陕西对于低碳科技项目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的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方面,对低碳农业主要集中在宣传和一些技术推广方面。由于农业技术推广系统不完善,加之农业科技人员缺乏必要的研究经费,导致一些低碳农业项目的发展受到限制,直接影响到低碳农业的普及。

陕西低碳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进行低碳农业技术创新

农业低碳技术包括绿色能源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农业生态保护技术等。陕西煤炭资源非常丰富,煤炭能源消耗约占全部消耗的70%以上,但煤炭属于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三高”能源。要发展低碳农业,首先要用风能、太阳能来替代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其次引导和鼓励农户使用有机肥,提高土壤中有机碳含量,并尽可能缩短有机粪肥暴露在田间的时间,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要引导农民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的土壤采用不同的施肥方法,并研究精确化肥施用量,提高化肥利用率。再次,提高农业固碳能力。一是通过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等方式,提高植被覆盖率,增强固碳能力;二是应降低耕作强度,通过免耕、少耕方式减少对土壤的扰动,增加土壤稳定性,保证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最后要继续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针对具体的低碳生产技术开展全面的培训,吸纳社会大众的广泛参与。

增强农民低碳意识

低碳农业首先是一种理念。要发展低碳农业,就要让低碳生产和低碳生活成为农民的共识,进而转变为自觉行动。因此,必须加大低碳农业知识宣传、教育工作,要让农户清楚传统农业与低碳农业的区别及其利弊。其次对他们进行专业技术和管理培训,这需要政府免费为他们提供低碳技术培训,制定相关的课程,系统化地让他们认真学习相关知识,通过专业技术人员在培训室或者田间地头专业讲解和示范,手把手传授给他们有用的农业管理知识和专业技g,对积极性比较高、通过科学技术取得良好效益的给予奖励,以激发农民技术创新的热情。尤其重点培养具有先进意识的有一定素养的农民,作为先进典型榜样带动其他农民。低碳农业只要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就可以蓬勃发展起来。

完善低碳金融体系

发展低碳农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低碳农业在引入私人资本进入方面具有明显劣势,因而需要政府加大资金投入,以确保发展低碳农业有稳定的资金来源。 政府应该加大对低碳农业技术研发与转化应用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对发展大规模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农业企业给予适量补贴和资金支持。政府应支持农村信用合作社扩宽农村农业金融领域,实现网点覆盖、功能服务完善,强化对农业尤其是低碳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设立农业发展担保公司,主要针对农民及农村企业提供担保并提供一定的低风险的投资业务,破解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完善相应的农村动产及不动产的抵押登记制度和资产评估制度,鼓励农民以自己的土地使用权、林权证、茶园证等进行相应的抵押登记,严格此类资产的评估制度,最大程度地保障农民资金需求的满足。完善低碳农业金融体系,鼓励和引导农民进行低碳农业的生产,引导农业向低碳、优质、高效方向发展。

进一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发展低碳农业,政府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一是政府应制定碳交易的相关机制。建立碳排放交易准则、评估指标、碳信用计算方法、碳排放权取得、交易费用等方面的规范,并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鼓励企业参与碳排放交易;建立健全陕西碳排放交易同步配套的环境资源标准、排污权交易机制、生态补偿机制等。二是鼓励农户建立农业合作组织,推进农业的标准化生产、统一化经营。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政府要最大可能改善农业企业的生产条件,特别是针对低碳农业项目建设,要给予全面的支持:在财政上,给予资金支持和信贷支持;在政策上,采用减税、免税优惠政策。三是鼓励民间信贷向农业投资流动,缓解农户资金融通困难问题。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模式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加快发展低碳农业成为陕西农业经济的当务之急,对未来整个陕西经济的快速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把发展低碳经济已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中,低碳农业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所以陕西要抓住战略机遇,把发展低碳农业作为发展本省经济的重要内容,为实现高碳农业向低碳农业的转型奠定稳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辉,张术环.我国发展低碳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研究[J].农村经济,2011(09).

[2]孟园.陕西省畜禽养殖专业大户的现状及可持续发展探讨[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3(07).

[3]黄祖辉,米松华.农业碳足迹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1(11).

[4]黄山美.我国发展低碳农业的有效途径探析[N].安徽农学通报,2011(01).

[5]李赶顺,李富军.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的优化路径探讨[J].商业时代,2011(28).

[6]冯效飞,赵晶艳.如何提高化肥利用率[J].现代化农业,2009(12).

[7]李坤.对陕西省发展低碳农业的思考[J]. 考试,2015(42).

[8]薛小荣,王静.陕西省发展低碳农业的路径选择[J].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2(12).

低碳农业的途径范文第5篇

一、低碳农业的制度支撑

制度是需要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在当今生态环境危机日益加剧、低碳经济发展刻不容缓的态势下,低碳农业的发展不能只是一般性号召,必须上升到制度的层面,通过各种制度的刚性约束来助推低碳农业的健康发展。借鉴经济发达国家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低碳农业制度建设上需要加快构建碳法律制度、碳税收制度、碳交易制度,以及碳金融制度等。

1.碳法律制度

通过碳立法工作,建立健全能源法律体系,促进能源发展战略的实施,确立能源中长期规划的法律地位;科学确定碳排放标准,建立碳排放标准体系;明确碳排放主体的法律责任,建立碳排放法律追究制度。拟采取的主要措施应包括:加快制定和修改有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能源法等相关法规,进一步强化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鼓励政策;制定与可再生能源法相配套的法规和政策,通过经济、法律等途径引导和激励国内外各类经济主体参与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促进能源的清洁发展;加快推进中国能源体制改革,建立有助于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价格体系;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机制建设,培育持续稳定增长的可再生能源市场,健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市场环境与制度;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法》的立法可行性研究;同时在相关法规修订过程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关条款,逐步建立起应对气候变化的法规体系。

2.碳税收制度

气候变化已经对我国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我国发展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的多重严重约束。因此,为了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已经向国际社会做出了庄严的减排承诺 (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40—45%),并采取了相关的政策措施。碳税作为实现节能减排的有力政策手段,也是保护环境的有效经济措施,应成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政策手段之一。建立碳税收制度,从根本上来说,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特别是经济结构不合理,是我国经济发展诸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症结之一。节能减排是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而碳税作为重要的环境政策工具,既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也有利于促进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还符合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方向。具体而言,开征碳税能够推动化石燃料和其他高耗能产品的价格上涨,导致此类产品的消费量下降,最终起到抑制化石能源消费的目的,进而还能达到因减少使用化石燃料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以及减少其他污染物排放的目的。因此,开征适度的碳税,有利于加重这些高耗能企业和高污染企业的负担,抑制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增长。同时,征收碳税有利于鼓励和刺激企业探索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加快淘汰耗能高、排放高的落后工艺,研究和使用碳回收技术等节能减排技术,结果必然是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降低能源消耗。总之,开征碳税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低碳经济的发展。

3.碳交易制度

碳交易基本原理是,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另一方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在6种被要求减排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为最大宗,这种交易以每吨二氧化碳当量为计算单位,所以通称为“碳交易”。其交易市场称为碳市场。碳交易是利用市场机制引领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低碳经济最终要通过实体经济的技术革新和优化转型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水平。但历史经验已经表明,如果没有市场机制的引入,仅仅通过企业和个人的自愿或强制行为是无法达到减排目标的。碳市场从资本的层面入手,通过划分环境容量,对温室气体排放权进行定义,延伸出碳资产这一新型的资本类型。碳交易把原本一直游离在资产负债表外的气候变化因素纳入了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改变了企业的收支结构。而碳交易市场的存在则为碳资产的定价和流通创造了条件。本质上,碳交易是一种金融活动,但与一般的金融活动相比,它更紧密地连接了金融资本与基于绿色技术的实体经济:一方面金融资本直接或间接投资于创造碳资产的项目与企业;另一方面来自不同项目和企业产生的减排量进入碳金融市场进行交易,被开发成标准的金融工具。碳交易将金融资本和实体经济联通起来,通过金融资本的力量引导实体经济的发展。这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有机结合,代表了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

4.碳金融制度

碳金融就是与碳有关系的交易活动,也称为碳融资。大体上可以说是环保项目投融资的代名词,也可以简单的把碳金融看成对碳物质的买卖,说的更通俗一点,即企业若拥有节能减排项目,可向银行申请专项贷款,该贷款不需要企业固定资产作抵押,而是按照该企业节能项目的减排量进行授信。“碳金融”业务主要涉及碳卖家(项目业主,核证减排量出售方)、碳买家(碳基金、国际金融机构等,核证减排量购买方)和减排收入的国家收费管理机构(如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三方。如前所述,碳金融与碳交易既有密切的联系但也有一定的区别。碳金融的发展基础是全球碳市场,这个市场是由两个不同但又相互关联的交易系统构成:一是以配额为基础的交易,另一种是以项目为基础的减排量交易。碳金融应该具有以下功能:一是减排的收益成本转化功能;二是能源链转型的资金融通功能;三是气候风险管理和转移功能;四是国际贸易投资促进功能。在我国,随着节能减排项目贷款的推广,部分节能减排项目已经进入碳交易市场。但是,我国的碳金融发展起步较晚,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大胆的创新。一是要搭建交易平台,创造稳定的政策环境;二是要培育中介市场,创新碳金融业务新模式;三是要构建有效激励机制,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四是要控制金融交易风险,确保碳金融业务稳健开展。

二、低碳农业的文化培育

在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在我国环境问题、能源问题、就业问题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从低碳能源、低碳技术、资金等硬的层面入手,但更需要从人的思维观念和行为方式等软的层面寻求突破,即培育一种崭新的、与低碳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文化模式—低碳文化。低碳文化不是游离于经济之外,而是内在其中,它既为经济活动提供价值规范,也为其提供行为规范和精神动力,如果只重视资金、技术、政策等支撑,而忽视低碳文化的培育,低碳经济就会迷失方向而得不到健康的发展。自古以来,我国经济曾经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经过长期积淀,形成了薪火相传的灿烂传统农业文化。在发展低碳农业的过程中,需要继承、弘扬、传播和谐共生的农耕文化、克勤克俭的消费文化、多予少取的生态文化,以土地和家为本的乡土文化。

1.和谐共生的农耕文化

我国农业的巨大成就为世界瞩目,现代化、专业化、集约化的农业生产在保障粮食数量安全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带来了自然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和粮食质量安全问题,生态承载能力显著下降。需要人们更加正视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全面认识传统农业的价值,不能遗忘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精髓,而应在发展低碳农业过程中加以继承、弘扬和创新。农耕文化是人类社会由蒙昧走向文明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摆脱纯粹依赖自然,走向以自己的意愿生活的起点,同时也是通向现代文明的桥梁,其内涵是应时、取宜、守则、和谐。中国是土地资源和水资源都严重缺乏的国家,也是农业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而中国传统农业之所以能够在自然资源禀赋很差的条件下实现几千年的持续发展,就是由于我们的祖先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摆正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的关系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自然规律的关系,强调在农业生产中做到“顺天时,量地利,用力少而成功多”,并一直秉承协调和谐的三才观、趋时避害的农时观、辨土肥田的地力观、种养三宜(物宜、时宜、地宜)的物性观、变废为宝的循环观和御欲尚俭的节用观,这其中的思想原则和技术取向,特别值得今天在低碳农业发展中加以总结和借鉴。推进我国低碳农业发展,最主要的是拓宽农业的功能和领域,全面深化现代农业的经济、生态、社会、文化功能开发,有效发挥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和服务四大功能。一要进一步提升农业提供实物产品的经济功能,始终高度关注农产品有效供给问题,着力构建农产品安全保障体系,推进农业功能结构调整,把战略性主导产业做大,把区域性优势产业做强,把地方性特色产品做优。二要进一步挖掘农业保障就业、提供发展支撑的社会功能,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广开就业渠道,围绕“农”字型产业发展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广开门路,做好农民在农业内部就业这篇大文章。三要进一步发挥农业维护生态平衡、推动持续发展的生态功能,要更加严格保护耕地和水资源,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四要深层次开发农业旅游休闲、文化传承的服务功能,立足地方特色、注重文化品位,把发展休闲农业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使其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2.克勤克俭的消费文化

我国农民世世代代生息、繁衍、生活在农村,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生活的艰辛使他们学会了节俭,节俭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在消费方面则表现为勤俭持家,理性浪费,并由此形成特有的消费文化。他们主张量入为出,反对“寅吃卯粮”的超前性消费;主张细水长流,反对铺张性消费;主张含蓄低调,反对炫耀性消费;主张经济实惠,反对奢嗜性消费;主张礼尚往来,反对“面子”消费;主张精打细算,反对盲目性消费。在发展低碳经济的今天,这些传统的优秀消费文化不仅没有过时,而且还需要大力提倡与发扬光大。一方面,要继续坚持扩大内需鼓励消费的政策,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物质与文化消费水平,让他们能够公平地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满足其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另一方面,要通过适当的政策措施和舆论宣传,引导农民调整消费结构和膳食结构,提高消费效益,尽可能地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少花钱办好事,使有限的消费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农民将传统的消费文化转化为现代的低碳消费理念,实现其质的飞跃和升华,以低碳经济的视阈坚决抵制铺张性消费、超前性消费、炫耀性消费,奢嗜性消费,过度的人情消费、“面子”消费、攀比性消费、一次性消费,以及迷信消费等不健康的消费。

3.多予少取的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就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这是人的价值观念根本的转变,这种转变解决了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生态文化重要的特点在于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去观察现实事物,解释现实社会,处理现实问题,运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态学的研究途径和基本观点,建立科学的生态思维理论。通过认识和实践,形成经济学和生态学相结合的生态化理论。生态化理论的形成,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逐步增加生态保护的色彩。勤劳善良的中国农民,虽然不懂得生态学的深奥道理,但是却世世代代用自己朴素的行动践行着生态文化的理念。如农业生产中的合理轮作倒茬、增施农家肥、沤制绿肥、秸秆还田、生物防治病虫害、植树造林以涵养水源、修筑梯田以保持水土等;创造了“桑基鱼塘”、“立体农业”、“有机农业”、“绿色农业”、“无公害农业”等生态生产模式以及“四位一体”农村能源模式等。在发展低碳农业的今天,我们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对多予少取的农业生态文化进行弘扬,并赋予更多的现代色彩。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普及现代生态学知识,增强其发展生态农业的自觉;搞好农业的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山水林田路和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提高农业生产的保障能力:实施“绿色工程”,大力进行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有效保护湿地,以不断增加碳汇;大力开展生态农业的科技创新,通过科技创新促进生态农业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