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用冷链物流

医用冷链物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用冷链物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用冷链物流

医用冷链物流范文第1篇

疫苗事故折射断链风险

针对疫苗运输、储存,《预防接种工作规范》有如下的规定:

乙肝疫苗、卡介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乙脑灭活疫苗、A群流脑疫苗、A+C群流脑疫苗在2°C至8°C条件下运输和避光储存。

脊灰疫苗、麻疹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风疹疫苗在-20°C至8°C的条件下运输和避光储存。

其他疫苗的储存和运输温度要求按照药典和疫苗使用说明书的规定执行。

运输疫苗时应使用冷藏车,并在规定的温度下运输。未配冷藏车的单位在领发疫苗时要将疫苗放在冷藏箱中运输。

疫苗一旦脱离规定的存储环境,即使是质量过关的疫苗,也可能成为质量异常疫苗。

在部份医用药品在生产、储藏、运输、销售等多个环节应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也就是说,从生产到交到消费者手上的过程里,药品应该全程处于低温之中。然而,医药冷链各环节存在容易忽视的地方,引起医药物流断链的现象。简单假设这样的物流过程,药品生产以后,经过了:药厂——(运输过程)——仓库/配送中心——(运输过程)——医院/药店——消费者。从管理药品最长时间的仓库或者配送中心(以下以仓库为例)的角度,冷链管理中有可能出现的盲点包括:入库过程中药品的高温暴露问题、储存环节仓库的温度控制问题、发运环节药品包装的规范性、运输配送环节冷藏车的监控。那么,针对这些盲点,物流企业有哪些管理方法?现行监管条例可以起到什么作用?

入库,药品高温暴露

仓库接收从药厂运来的药品,可以自行派车,也可以由药厂运输。记者采访国药控股广东物流有限公司质量管理部陈杰烽副主任,了解到国药物流在收货的时候,以上两种方式都会采用。作为第三方的物流公司,陈先生坦承,国药物流能做好的就是管理好自身冷库运作和收货、发货的环节。对于上游药厂的储存环境、冷藏温度的情况,还未能监督到。

针对这一盲点,在现实中,仓库如何见招拆招呢?

今年4月,新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修订草案)》(简称GSP)发出了征求意见稿,对冷藏药品验收入库有这样的指引:“冷藏药品到货时,应当对其运输方式、运输过程温度记录、运输时间等质量控制状况进行重点检查并记录,对不符合温度要求运输的应当拒收。”

那么,仓库有权要求提供药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温度记录数据,并且验收时检验药品温度。陈杰烽先生表示,一般来说,自行派车提货的车厢会按照每一批次放置一个温度记录仪,入库检验也比较省心。而药厂运输的冷藏车,部分配备温度记录仪、部分则没有配备,而温度记录仪的放置数量也有差异。这时,利用红外测温仪测量冷车的温度,用冷藏箱放置药品测量冷藏箱的温度,从而完成冷藏药品的验收,药品是否遭受过高温暴露的情况,便一清二楚了。

储存,仓库温度控制

冷藏仓库是药品存放最长时间的地方,但也是相对而言较安全的地方。得益于固定的存放位置、稳定的人员配备和设备运作,冷库的安全系数大大飙升。要维持2-8°C的库温,实时的温度记录和灵敏的温度报警系统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国药物流的冷库里,根据三个冷藏库的不同面积,在内放置六到八个温度探头。

冷库门外的显示屏幕上实时反映每个探头记录到的温度和湿度大小。只要情况一出现异常,现场的指示灯亮起、报警声响动实现声光报警;随之电话报警系统启动,将异常信息即时传达到二十四小时值班的监控人员处。另外,监控人员每两个小时巡查仓库,定期验证冷库的温度储存条件。

每年,温度计都会送到权威机构进行校准。有了这一系列措施的辅助,冷库可以常年维持2-8°C的条件,达到GSP的温度控制要求。

发运,药品包装

根据GSP标准,药品出库前要核准三项内容,包括:

(一)发运前应当检查冷藏运输设备的启动、运行状态,达到规定要求后方可发运,并记录发运方式、运输工具和发运时间等内容;

(二)使用车载冷藏设备运输药品的,应当在冷藏库内完成药品的装箱、封箱工作;

(三)车载保温和冷藏设备使用前应当符合相应的温度要求。

另外,出库的时候还需要核对药品的基本信息,例如品名、规格、批号、生产日期、发货数量等。冷藏药品的包装至关重要,不仅影响到运输过程中温度的保持情况,还关系到药品所处环境的卫生清洁条件。

冷藏药品的包装按照一定的方法。举例来说,需要航空运输的药品按照存放的温度需求,选择不同数量的“软”“硬”冰排。“软”冰指代-5°C的冰块,“硬”冰指代-18°C的冰块。冰和药品的接触距离要有讲究,药品紧挨着冰块将会对其保质情况有负面影响。货物外包装十分清洁。在冷藏药品的发货清单上,明确记录每箱货物的包装情况,例如“软”冰、“硬”冰的数量。还分段标注药品所需的温度要求,监控人员必须在相应的时段测量并记录货温、并签名确认。完成包装的冷藏药品货物暂存在发货区等待,期间发货区保持20°C以下的温度。

运输配送,冷藏车的监控

市面上的冷藏车都会在车身有温度计、车头有温度控制器,从事干线运输的冷车会装上GPS。记者采访过第三方冷链运输服务商以利物流。他们的GPS监控系统,可以实时监控每辆车的行驶情况。利用系统中实时跟踪的功能,查询到每辆车的位置、时速、车厢温度、发动机温度、油量;出现异常情况,司机启动报警功能向公司请求协助;回放轨迹可以查询过去三个月保存的数据,还原某辆冷车在一段时间里面的状态、行驶线路。

不过,对于冷藏车的管理,市面上还存在没有统一规范的地方。例如车厢内放置温度计的数量和放置的位置、车厢的洁净程度有哪些衡量标准等等,令冷藏车的管理存在隐患。

新版GSP全方位鞭策业界

医用冷链物流范文第2篇

一、全力开展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设攻坚行动

(一)开展产地环境治理行动。建立农用地分类管理制度,完成全县耕地质量环境类别划分。强化重金属污染源排查和管控,完成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整治任务。完成上级下达的耕地安全利用(含治理修复)任务,全县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1%左右。(县生态环境局、县农业农村局、县畜牧服务中心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开展农业投入品管控行动。严格落实农业投入品生产销售使用规定,加强市场主体诚信建设,农药经营许可、限制使用农药定点经营、农药经营店标准化经营基本达到100%。严格兽药经营许可,完善兽药追溯平台建设,推动二维码追溯管理。根据国家部署分期分批淘汰高毒农药,研发推广低毒、低残留农兽药产品。提升农药和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开展农田地膜残留监测,推进全生物可控降解地膜试验示范,力争实现废弃农膜全面回收利用。(县农业农村局、县行政审批服务局、县畜牧服务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开展粮食质量安全提升行动。严格落实出入厂(库)和库存质量检验制度。完善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提升监管能力,加强收储质量安全监测。健全粮食产后烘干储存加工销售服务体系,抓好全省、市安排的涉及我县的产后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工作,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建立超标粮食处置企业名录库,推进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合理化利用。积极推进“中国好粮油”行动,增加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

(四)开展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行动。贯彻落实《省畜禽屠宰管理办法》,严格畜禽屠宰检验检疫。全面实施畜禽屠宰企业肉品品质检验电子出证。开展兽药抗菌药治理和小型生猪屠宰企业资格复核清理,严厉打击生猪牛羊家禽私屠滥宰及屠宰注药注水、禽蛋违规用药、牛羊肉“瘦肉精”等违法犯罪行为。加强食用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活禽销售监管,禁止销售未经检疫或检疫不合格的活禽,推行牛羊家禽“集中屠宰、集中检疫、冷链配送、冷鲜上市”。执行省、市修订出台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监督管理办法,扩大补助范围,实现大型规模养殖场、屠宰企业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全覆盖,病死畜禽集中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提高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77%。(县公安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农业农村局、县畜牧服务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开展餐饮质量安全提升行动。持续推进餐饮服务单位量化分级和等级评定,实施“明厨亮灶”、色标管理,落实索证索票等制度。持续加强网络餐饮服务监管,依托第三方机构对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开展线上监测,落实网络餐饮服务第三方平台责任,推动实施送餐封签,保证线上线下同标同质。扩大餐厨废弃物收运覆盖范围,持续推动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对餐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实施全覆盖监管,集中消毒餐饮具抽检合格率达到95%以上。(县卫生健康委员会、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城市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开展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整治行动。把农村假冒伪劣食品纳入农村综合治理,严查“三无”食品、过期食品翻新销售和假冒侵权,坚决取缔“黑工厂”“黑窝点”和“黑作坊”。开展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和食品摊点综合整治,全面清理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资格。推进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规范化管理水平,明确农村集市管理主体,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全面了解掌握农村地区食品流动摊贩的底数和现状,加强农村食品摊贩规范整治,建立完善食品流动摊贩的监管档案和信用档案,严厉打击各类不法经营行为,指导乡镇(街道)落实食品摊点备案职责。推动建立农村食品配送体系。(县公安局、县城市管理局、县农业农村局、县畜牧服务中心、县商务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供销合作社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开展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健全校园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学校食品安全校长负责制、学校负责人陪餐制。制定中小学(幼儿园)食堂建设与配备标准、食堂管理与服务规范,学校大宗食品定点采购覆盖率、学校食堂量化分级B级(良好)以上和季度检查覆盖率均达到100%。巩固学校食堂“明厨亮灶”全覆盖成果,试点推进中小学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工作。鼓励学校食堂实行集中用餐信息公开,建立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食品安全监督机制,加强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教育。将校园周边食品安全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范围。推进落实校园周边食品销售承诺和风险警示制度,严厉打击无证无照从事食品经营等行为。(县委政法委、县教体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开展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专项治理行动。严格落实保健食品标签标注警示用语规定,组织实施保健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体系检查,继续开展保健食品知识“五进”科普宣传活动。规范企业保健食品营销行为,加强直销管理、规范广告宣传,落实明码标价。严厉查处保健食品非法生产经营、非法添加,标签说明书宣称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假借健康讲座、专家义诊等形式对特定消费群体进行欺诈和虚假宣传以及传销等行为。(县公安局、县商务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开展乳制品及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提升行动。严格奶牛饲养管理,规范投料、用药行为,生鲜乳合格率达99%以上。加强奶站、运输车标准化建设和监管,规范生鲜乳生产收购运输市场秩序。乳制品生产企业全部建立信息化追溯体系,全面推行良好生产规范、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原辅料管控率、自检自控率达到100%。组织乳制品生产企业开展检验能力比对。(县农业农村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畜牧服务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开展进口食品“国门守护”行动。严格进口食品检验检疫。切实把好进口农产品监督关,严格猪肉制品监管,加强风险预警分析,严防非洲猪瘟等疫情传入。加强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监管,严防输入型风险,打击非法渠道进口和走私行为。加强对进口冷链食品的监管和冷链食品监管专仓的运营管理,实行进口冷链食品“亮码”销售,推进“冷链”系统的应用。(县交通运输局、县卫生健康委员会、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一)开展示范创建行动。深化食品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提高创建标准,完善退出机制,实施动态管理,落实约谈、警告等制度措施。2022年前我县持续保持省级食品安全县和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水平,群众食品安全满意度达到80%。(县农业农村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提升食品药品安全治理能力

(十二)强化标准引领。加大食品安全标准宣传贯彻和执行力度,强化跟踪评价,及时制定地方标准,加强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备案管理。(县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加强农业地方标准体系建设,提高主要农产品标准化水平。(县林业局、县农业农村局、县畜牧服务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推动食品检验新技术、新方法的标准立项和应用。(县科技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三)强化过程严管。加强食品集中交易市场监管,推进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有效衔接。(县林业局、县农业农村局、县畜牧服务中心、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加强旅游景区及其周边、养老机构、车站等食品安全管理,加大检查力度。(县民政局、县交通运输局、县文化和旅游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实施食品生产经营风险分级管理,动态更新风险分级信息。科学划分监督检查事权,推进监督检查信息化建设,实现监管数据共建共享。(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提升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水平。(县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

加强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切实提升我县食品监督抽检和快检水平,健全抽检监测计划统一、经费集约和信息共享机制,适时召开部门间会商会议,定期分析通报抽检监测结果。农产品和食品年抽检量保持在5批次/千人以上,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总体合格率和食品安全评价性抽检合格率分别达到97%、98%,监督抽检不合格食品核查处置完成率达到100%。(县财政局、县林业局、县农业农村局、县畜牧服务中心、县卫生健康委员会、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加强药品经营使用监管,加大对药品零售企业、农村地区和城乡结合部药品经营使用单位、中药材市场、无菌植入性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化妆品集中销售区域等重点企业和区域的监督检查。(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卫生健康委员会按职责分工负责)加大高风险、使用量大等重点品种抽检力度,加大对集中采购中选药品、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品种、基本药物等品种的抽检力度。(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建立医疗机构合理用药管理机制,将合理用药监测情况和处方点评结果纳入医疗机构绩效考核。(县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和分析评价,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哨点建设,督促各级医疗机构提高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能力。(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卫生健康委员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四)严厉打击违法犯罪。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及实施条例,落实“处罚到人”、从业禁止、从重处罚有关规定,提高违法成本。完善食安、农安、公安“三安联动”机制,加强行刑衔接和信息共享。开展“昆仑2020”和落实“四个最严”行动,继续开展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专项整治。严厉打击病死畜禽非法生产经营、添加非食用物质、野生动物非法捕杀交易食用等行为。加大对食品安全犯罪行为的刑事处罚力度,积极开展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加强食品安全领域行政诉讼监督。(县委政法委、县人民法院、县人民检察院、县公安局、县司法局、县林业局、县农业农村局、县畜牧服务中心、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深入组织开展零售环节综合治理、药品网络销售违法违规行为专项整治、医疗器械“清网”、化妆品“线上净网、线下清源”、中药饮片等专项整治。组织开展落实“四个最严”行动、药品使用环节专项检查、“昆仑2020”行动等执法行动,加强部门沟通配合,优化行刑衔接机制,严厉打击药品违法犯罪行为。(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公安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五)加强疫苗监管和监管能力评估。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改革和完善疫苗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建立完善疫苗监管质量管理体系,积极落实省疫苗管理联席会议精神,指导督促县级层面做好疫苗评估相关准备,确保通过世界卫生组织疫苗国家监管体系评估。(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卫生健康委员会按职责分工负责)加强疾控机构和接种单位疫苗冷链储存、运输能力建设,严格落实疫苗定期检查制度,及时处置过期失效疫苗。(县卫生健康委员会、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继续加大疫苗质量监督检查力度,实现全县疾控机构和接种单位检查全覆盖。(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卫生健康委员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六)加强疫情防控用药品医疗器械质量监管。重点组织开展疫情防控相关抗病毒类药品、抗菌药品、止咳药品、医用防护服、医用口罩、额温枪、检测试剂的监督检查。(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

三、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十七)推动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化“食安”品牌建设,打造品牌方阵,形成品牌效应,整体提升食品品牌形象,打造“食安”品牌馆线下线上品牌推广平台。(县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深化食品生产经营许可改革,全面推进电子证书管理。(县行政审批服务局负责)实施质量兴农计划,推进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完善以生猪屠宰企业为中枢的健康肉供应链体系。(县农业农村局、县畜牧服务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调整食品产业布局,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大力发展专业化、规模化冷链物流企业,提升冷链系统智能化管理水平、解决当下冷链系统落后的管理模式及超能耗运行的现实状况,形成智慧冷链系统。继续推进食品生产加工示范基地和小作坊集中园区、冷链物流龙头企业、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强与电商平台深度融合,增强企业内生动力。(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县商务局、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鼓励餐饮服务企业发展连锁经营和中央厨房,提升快餐、团餐等大众餐饮标准化水平。(县商务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加强食品领域科技创新。(县科技局负责)

(十八)推动中药传承发展。研究制定促进中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县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加强中药材种植养殖环节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指导中药材种植养殖结构和布局调整,推进规模化、规范化种植养殖和追溯体系建设。(县农业农村局、县林业局、县畜牧服务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探索建立医联体内调剂使用临床急需中药制剂的工作机制,推动医疗机构制剂在医联体内共享使用,更好满足临床用药需求。(县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

(十九)加强政策激励和品牌引领。提升医药产业链竞争力,打造优良产业生态,推动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品质鲁药”建设工程,发挥品牌正向引领作用。(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全面落实各方责任

(二十)落实主体责任。全面推进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探索构建以合格证管理为核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新模式。(县农业农村局、县畜牧服务中心负责)督促生产经营企业建立追溯体系,保证食品可追溯。进一步完善落实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自查管理制度,生产企业自查率达到100%。婴幼儿辅助食品、乳制品、大型肉制品企业自查报告率达到100%。督促大型食品生产企业建立实施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开展放心食品超市自我承诺活动。启动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食品安全管理规范提升行动,年底完成数量不少于全部农批市场总量的50%。(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鼓励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积极投保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推进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联合惩重失信主体。(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督促企业严格落实《药品管理法》《疫苗管理法》,加强质量管理,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

医用冷链物流范文第3篇

2015 年2 月13 日,总书记来到曾经插过队的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专门走进当年和他并肩劳动过的伙伴、65 岁村民张卫庞的苹果园,了解到他第一年挂果就收入2 万元时,高兴地说,这张卫庞发了!总书记希望延川能好好地把这个产业搞起来,让农民尽快过上好生活。

现在,延川县苹果面积已发展到18 万亩,产业综合收入3 亿元,苹果已成为全县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的优势产业。延川苹果产业发展只是陕西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这些年来,陕西人靠果吃果,大力发展现代果业,创造出诸多世界“第一”:世界上每吃7 个苹果就有1个产自陕西,产量世界第一,全球集中连片种植苹果区域最大;每吃3个猕猴桃就有1 个来自陕西,面积和产量都位居世界第一;每喝3 杯苹果汁就有1 杯出自陕西,果汁出口量世界第一。

一项项“第一”不仅体现在陕西果业面积扩大、产量增加、品质提升上,更体现在陕西现代果业发展体系和能力建设中。一个个鲜果香飘万里,一棵棵果树聚木成林,一片片果园绘就丰年,一串串数字书写辉煌。

瞄准“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果业发展目标——

在世界最适宜的栽种区种苹果,为全国乃至世界提供种类丰富且产量稳定的“果盘子”,必须要使果业从“遍地开花”向优生区域转移。发展现代果业,既是陕西立足实际的现实选择,也是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上林苑,方三百里……名果异树,三千余种植其中。”从2 000 多年前《西京杂记》这段文字记载可以看出,早在西汉时期长安上林苑园中就有种类繁多的果树。据史料,陕西种植果树历史悠久,栗、梨、桃、杏等果树的栽培历史约在3 000 年以上。

陕西横跨北亚热带、暖温带和中温带,自古盛产水果,是由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多样化的地貌、气候类型所赋予的。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考察鉴定,陕西黄土高原是我国乃至世界苹果生产唯一符合温度、光照、降水等7 项农业气象指标的最佳优生区。

上乘的气候和地理环境赋予了陕西生产优质水果的客观条件,而水果消费的变化又给了陕西果业腾飞的现实选择。数据显示,我国水果市场过去十年保持着超过13%的复合增长率,但人均水果消费水平每天仅为198 克,而美国为303 克,意大利为426 克。这说明,随着人们膳食结构的进一步改善升级,我国水果消费比重和需求量,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

截至2014 年底,陕西水果总面积达到1 838 万亩,总产量1 530 万吨,出口80 多个国家和地区。但是,如何持续提供种类丰富且产量稳定的水果,检验着陕西人的能力。“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是农业的核心领域。2003 年,农业部把陕西确定为中国苹果优势产业带,并在“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了3个国家级水果批发市场,其中就有苹果、猕猴桃两个市场落户陕西的洛川和眉县。促进优势水果生产从“遍地开花”向优生区转移是大势所趋。如何推进果业区域化、产业化、现代化发展,对陕西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

一个产业的发展和对一个地域的规律性认识与把握,是个漫长的过程。陕西果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史。回顾陕西果业发展历程,其崛起脉络清晰可见。

早在1985 年,陕西省就出台了渭北旱塬百万亩苹果商品基地建设规划意见,十年后陕西苹果面积从75 万亩发展到800 万亩,完成从小到大的第一次飞跃。

2000 年,农业部在全国推行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陕西出台了加快以苹果为主的果业产业化建设的决定,勾画出果业布局图,哪里该发展,哪里应调整,十分清晰。

2001 年,陕西省成立全国迄今为止唯一一个省级果业管理机构——陕西省果业局,负责综合协调与管理全省果业生产、加工、贮藏、流通与出口等各个环节,陕西果业进入发展快车道。

2003 年,陕西省提出“加快陕西果业产业升级,从传统粗放果业向集约化园艺式果业推进”的思路,以果业为龙头加速陕西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十一五”期间,陕西强力实施果业提质增效工程规划,提出果区“西进北扩”战略布局,果业面积、产量、效益快速增长,苹果浓缩汁出口额实现翻番。

“十二五”期间,陕西出台了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深入持续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等意见、规划,对果业工作提出新要求,把果业确定为陕西富民强省的六大优势特色产业之一。

30 年时间,陕西省领导换了一届又一届,果业发展的文件出台了一个又一个,难得的是陕西人重视果业发展的决心不变,干劲不减,措施不断。苗木补贴、建园补贴、套袋补贴、病虫害统防统治补贴、果品绿色通道、表彰出口企业……陕西省委、省政府始终将果业发展作为经济增长、农民增收的重中之重,通过资源整合、政策倾斜、资金扶持,极大调动了农民发展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去年,陕西省委书记赵正永在苹果生产大县千阳视察矮砧苹果新技术时指出,矮砧苹果是苹果产业升级和转型的重要典型,要在苹果产地县各推广一个示范园,并要求省有关部门研究拿出资金扶持各县示范,在新一轮苹果产业发展中保持陕西领先地位。陕西省省长娄勤俭在布局陕西果业工作时也指出,陕西要加快建设国家级果品批发市场,制定果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整县推进果业转型升级。

2014 年,陕西果业再创全国唯一:颁布实施了我国第一个果业地方性法规《陕西省果业条例》,对陕西果业的规范管理和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陕西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副省长祝列克认为,当前陕西果业已到了由果业大省向果业强省转变的关键时期,下一步发展应该定位在“国内领先、国际一流”。

近年来,陕西果业科学布局苹果、猕猴桃、葡萄、鲜食枣、柑橘等果业板块,积极构建标准化生产、科技研发、经营组织创新、市场品牌和社会化服务等五大体系,瞄准“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发展定位强势挺进。

随着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部署,陕西果业“走出去”向西挺进迎来了重要发展机遇。陕西省农业厅厅长白宜勤说,“陕西将建设新丝路苹果产业带”,一是发挥品种、技术、农资、加工、交易等优势,在中亚5 国建设苹果示范园,打通苹果经济合作之路;二是组织企业、合作社在新疆口岸城市、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开设陕西苹果品牌店,打通铁路物流通道,以此为中转,开辟通往中亚国家,进而进军俄罗斯和欧洲国家的出口之路。日前,陕西省先期拟定了10 个中国(陕西)—哈萨克斯坦苹果友谊园,承载着文化交流、旅游观光、科技研发、技术推广等功能。这是陕西奏响“果业先行,以果为媒”新丝绸之路的前奏曲。

提质增效是现代果业深度修炼的核心——

以科技为引导,推进果业转型升级。从技术管理的提升到生产方式的转变,从果园经营的变革到果农素质的提高,陕西果业在一次次转变和飞跃中,奠定了国内果业第一大省的区域优势和产业位势每到逢年过节,陕西人少不了用苹果招待客人,语气中都带着点自豪劲:“这是咱陕西产的苹果,好吃着哩。”陕西苹果好卖,不仅是因为其果面光亮,色泽好,而且是因为其口感爽脆,味香甜。除了优越的自然禀赋,更多的是陕西人对品质的不懈追求。

被称为陕西果业第一次“果树革命”的是“大改形、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的“四项关键技术”推广。洛川县京兆乡果树站站长史小斌说,以前果农只想多收获,果园密不透风,“扔进个砖头都被果树绷住了”,导致果实品质低,价格更是越卖越低。

“果园革命”首先就是要挖掉多余的果树。史小斌记得2001 年帮助西故现村进行385 亩果树“大改形”,把百余株树减伐成四五十株,使得整个果园透风透光,果树变得枝枝有效,叶叶见光。

“四项关键技术”总体上解决了陕西苹果外形不美不靓的问题,优果率大幅提升,同时改变了苹果生产的大小年问题,实现年年丰产。随后,沃土工程、优果工程、提质增效工程——以提升果业品质为核心的一项项工程,直接推动了陕西整个苹果产业大提升和大发展。陕西人越来越意识到,要瞄准“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目标,无论是品种还是生产方式必须更新换代,必须和世界果业潮流保持一致。以推广自根砧矮化栽培为主的第2 次“果树革命”正在陕西发酵。记者在千阳县海升万亩苹果新技术示范园区里,见到了跟传统果园完全不一样的苹果园。一排排整齐的水泥立柱上绑着枝叶繁茂的苹果树,株和株之间密集,行和行之间却宽阔,树形呈纺锤状。

看似简单变化,其实却凝结着现代农业先进技术的集成应用。海升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少逢介绍,传统乔化栽培模式,五六年才产果,而矮砧密植栽培模式采用带分枝的大苗建园,定植当年即可开花结果,3~4 年就进入盛果期,亩均收获4 000~5 000 千克成品果,产量比传统果园高5 倍;更为重要的是果园便于机械化管理,以及水肥一体、病虫无害化防治等技术应用。在示范园区内,记者看到打药机、开沟机、打孔机、叉车、推土机、旋耕机、割草机……一应俱全。全程机械化不但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益,而且种植出来的果实具有结果早、糖、酸度高、大小均匀等特点,优果率也大幅提升。

目前,陕西省正实行产业转型升级整县推进,建设国内最大的矮砧集约栽培基地,计划经过3~5 年,使矮化栽培面积占到苹果总面积近1/3,亩产实现翻番。

陕西省果业局局长高武斌说,选择什么样的品种,什么样的种植方法,对果业来说,是战略决策,决定未来整个果业竞争的位势。采用矮砧栽培,一年栽树、两年挂果、三年见效,亩产高、挂果早、品质好、省力省工,便于机械化、水肥一体化的实施,发达国家90%都采用这种模式,陕西果业转型升级时不我待。据介绍,陕西省果业局每年安排千万元专项资金,把千阳建设为全国最大的矮砧苹果苗木繁育基地和矮砧集约栽培创新基地,及全国苹果轻简化作业示范基地和陕西省新型果农培训基地。

陕西以国家苹果产业体系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龙头,在全省建立了8 个苹果试验站,4 个猕猴桃试验站,葡萄、梨、桃、柑橘试验站各1个,柑橘、杏李等研究所7 个,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康奈尔大学专家和国内水果方面的院士均受聘于陕西。目前,陕西果业已形成首席科学家、岗位科学家、市县技术骨干、乡村技术员构成的科技支撑队伍。

种好果,产好果,科技是关键,果农是核心。

“ 今年尝试把果园托管给大户!”洛川县老庙镇板胡村的王永平告诉记者。王永平家13 亩果园现在是“一园两制”,去年他将7 亩果树托管给合作社,自己还管护着6亩。合作社每年每亩给承包费3 000 元共2.1 万元,工资收入1.4万元。年底还将按果园面积参与合作社的分红。托管给合作社后,王永平成为合作社“中层”技术人员,平时只干些果树修剪、防病刮腐、机械锄草的“技术活”。

老庙镇镇长雷惠斌说,越来越多果农像王永平一样,感觉到单家独户分散式生产方式的制约,他们或将果园“托管”给果业大户、农业公司,或加入合作社,使新技术新品种也便于大面积推广。

洛川县委书记彭安季告诉记者,今年洛川县将通过“大户托管”“合作社托管”和“企业托管”三种模式,推动产业向现代化装备、有机化生产方式及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模式转变和集团化、大市场营销转变,实现洛川苹果产业农业园区化、农民职业化、生产基地化、产品标准化。

一流的产业需要一流的劳动者。千阳县探索出了“苹果田间大学”的培训方式,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苹果试验站和海升苹果基地,采取专家指导、利益诱导、大户引导的“手拉手”“一带十”百千万培训模式,计划从今年起,利用5 年时间由专家教授带出100 名苹果土专家,100 名苹果土专家带出1 000 名职业果农,1 000 名职业果农引导培训10 000 名务果能手。陕西省果业局总农艺师陈陵江说,目前千阳县苹果田间大学已培训苹果土专家30人、职业果农300 人,务果能手4 919 人,其中有71 名果农获得果树管理专业农业技术职称。

以著名影星许晴为形象代言人的白水县苹果深入人心,但在推广矮化品种时受到阻力:果农将政府免费送的矮化苹果苗或弃之不用,即便是勉强栽上了,也不按指导的技术种植,在里面套种玉米等高秆作物。县里就组织果农去千阳等地学习参观矮化栽培技术和成果,农民眼见为实,现在90%的果农接受了这种先进的栽培方式。白水县果农曹谢虎还被邀请到美国的哈佛大学讲述自己生产管理有机苹果的经验。

全产业链是现代果业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产业发展与市场销售相结合,加工与物流储藏相协调,品牌创建与文化创新相融合,陕西果业通过对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有效控制,获得产业主导权,形成产业引领力

伴随着一棵棵果苗在三秦大地扎根结果,围绕果业发展的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产业链正在健全,并在龙头企业的引领下逐步走向一体化。

走进陕西华圣果业公司的生产车间,记者看到又红又大的苹果经过清洗、打蜡、包装后,放进采用国际先进气调保鲜技术的气调库。“通过控制气调库内氧气、二氧化碳、温度和采用国际先进的‘聪明鲜’技术处理,可将当年的苹果贮藏至第2年10 月份,消费者吃到的苹果就像刚从树上采下来的一样新鲜。”该公司副总经理彭小强说。

除了贮藏、加工,华圣公司不断拓展产业链。在产业链的前沿基地,华圣探索出了“公司+基地+会员果农”的“华圣模式”。通过“统一管理、标准、品牌、供应、服务”,打造了一个完整而闭合的大产业链,建成了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的苹果供应链体系和管理系统。

目前,陕西正在扶持一批像华圣这样服务果业的龙头企业,来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发挥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优势。

早在2000 年,陕西省政府出台了加快以苹果为主的果业产业化建设的决定,把果业发展纳入产业化建设范畴,对苹果生产、加工、保鲜、贮藏、运输、包装等进行了细致规划。陕西被称为浓缩苹果汁“ 硅谷”,浓缩苹果汁产业已在教学、科研、生产、果汁质量安全与检测技术、外贸出口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为进一步促进果品加工业发展,陕西着力打造供应果汁企业专用加工果生产基地,采取流转、入股的办法,与合作社、果农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激发果农生产加工果的积极性,提高果品企业产业国际竞争力;同时,围绕果汁企业建设果品加工园区,延伸加工产业链,由果汁加工向苹果食用品、保健品、医用品等精深加工并重转变,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现代农业是市场化的农业,必须通过健全的专业化市场体系来推动和引领。2011 年,国内首家国家级农产品专业市场落户陕西洛川,标志着陕西正式搭建起了大生产与国内外大市场对接的国家级平台。

“通过在洛川苹果批发市场建立物流集散、价格发现、信息传播、科技研发、会展交流、标准化生产示范、苹果金融和文化展示等中心,推动陕西苹果产业整体升级。依托洛川苹果批发市场,陕西苹果产业正在形成新的产、供、销一体化产业模式。”高武斌说。

销售是产业发展的关键,要让苹果发展得再快也不愁卖。陕西省果业局培育和引导高起点、外向型、流通型的龙头企业,积极帮扶有创新意识、懂技术、会经营的“能人”创办经济实体,提倡合作经济组织和示范园区申报原产地域保护,根据当地特色建立品牌,搭建果品品牌集群。目前形成苹果类品牌在洛川、白水、旬邑、礼泉等地,猕猴桃类品牌在眉县、周至等地的格局。同时,推动果品品牌融合发展、互补发展、错位发展,并以企业、合作社为主体“开店、办网、联园”,建设陕西水果品牌店,并通过推介会、展销会等多种形式不断开疆拓土,助推果品互联网贸易和大宗果品贸易。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从事网上营销的果品企业已达379 家。去年4月,陕西果业品牌发展战略规划通过评审,全方位推广“陕果”品牌,这将大大促进果品生产标准化,贮藏、运输、销售冷链化和果品电商品牌化。

在礼泉县,有一个苹果交易的“夜市”,几乎每天晚上都有西安、咸阳等地的上千家苹果零售商来到县城东关农贸市场批发时令鲜果。一个小小的礼泉,就有406 家果行门面,果农开始向果商转变。全县至少有3 万多名果农除了经营自己的果园外,还当起了收购、外销的果商。史德镇雪村村民窦伟超告诉记者,他这几年每年要拉两三次苹果到外地销售,已走过了兰州、西宁、银川、昆明、武汉等地。卖一车苹果能得2 000 元左右的利润,同时也收集了信息,增长了见识。现在的礼泉成了陕西其他县区乃至西北地区苹果销售的最大集散地,年吞吐苹果总量达到25 亿千克。苹果收入在全县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中的比例分别占到70%和85%以上。

“ 果业强、果农富、果乡美”的综合效应显现——

发展现代果业,将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陕西富民强省的必然选择,也是破解城乡发展难题的有力突破口,更是果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经过多年的深度发展,果业已成为陕西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改善生态的重要载体在陕西农业发展史上,恐怕没有哪个产业能像果业这样,对“三农”产生过如此深远的影响。以苹果产业为例,陕西全省800 万从业农民,43 个苹果基地县果农人均苹果纯收入达6 000 元;洛川、宜川、黄陵、宝塔、凤翔、印台、眉县、周至等县的果农人均实际收入超过万元;还有众多依赖苹果产业而生存壮大的贮藏、运输、加工企业。

铜川市耀州区水峪村老支书杨振仁有一本“老账本”,记录着苹果对一个果农和他的家庭带来的变迁。账本显示,1991 年,杨振仁家4亩果园毛收入为2 206 元,到1997年达到6 000 元;2008 年,规模扩大到8 亩的果园,纯收入已达35 739元,2012 年纯收入则达到91 360元。这连续、细致、丰富的账本是一个缩影,真实反映陕西果业发展壮大对农民群众增收致富作出的突出贡献。

陕西苹果“西进北扩”所涉及的县,大多数是国家扶贫重点县。通过果业发展,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农业主导产业,实现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位于黄河岸边的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宜川,36 万亩果园成为县域经济总量扩张的主要增长点。现在,全县苹果总产值21 亿元,全县农民人均苹果收入2.47 万多元,来自果业的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92.5%。

随着果业发展强大,果业产业链条也不断延长,有力带动了果业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实现一二三产融合,使果农在流通环节和中介、餐饮、住宿、旅游等服务领域增加劳务性、经营性和财产性收益。在陕西南部的秦巴山区,柑橘产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作为我国最北端生产柑橘之地,城固县把柑橘作为农业骨干产业,二三十万人依靠种植柑橘为生。全县柑橘总面积达22.6 万亩,年产量25 万吨,产值逾5 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城固县橘园生态观光园每年就能吸引约50 余万人次前来观光、休闲,综合效益30 亿元以上。

不仅如此,近年来,陕西省工业反哺农业的资金大量涌入果业,果区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和果农居住环境、生活质量、家庭教育得到极大改善,果业重点县、镇、社区成为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区,加速推进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就目前来看,延安市最具城乡统筹发展条件的,是南部有苹果产业或者形成产业集群的农村。”延安市市长梁宏贤告诉记者。

产业的发展,成为扩大内需的强力推手。太阳能热水器、电磁炉、高清电视、进口农机等走进农家。宜川县丹洲镇东庄村果农,去年收入10 万元以上的有220 户,20 万元以上的有176 户,205 户果农在县城买房,70%的农户有小轿车。物质生活改变了,农民的精神生活也随之改变。

在洛川县黄章乡方厢村,整齐划一的现代化楼房足以显示出当地农民的富庶生活。“过去开荒种粮,尘土飞扬不见粮;如今栽树种果,花果飘香住新房。”果农贺树昌感叹这些年通过发展苹果产业带来的生活变迁,“黄土高原种苹果就是走生态文明之路。苹果绿了荒原,富了农家,保持了水土,改善了生态,减少了风沙。”

同行的陈陵江告诉记者,苹果园是很重要的碳汇生物群,每亩成龄果园一年可制造碳水化合物约530 千克。陕西1 000 万亩苹果,可增加森林覆盖率3.2 个百分点。果业的发展正在为陕西的生态文明建设添绿、添彩,正悄然改变着陕西的生态环境,为荒山野岭披上了绿色的“围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