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冷链物流存在问题及对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于冷链物流的内涵研究,前人从各个角度进行了阐述,现在获得公认的内涵是指其在生产、运输以及销售等各个环节始终处于所要求的温度内,只有在这种环境下,才能保证商品的质量。冷链物流是随着我国制冷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不断壮大而成长起来的,所有的冷链物流中的商品都需要进行全程的温度控制,因此冷链物流需要完整的政策指导、完善的技术装置、健康的管理理念以及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
2.冷链物流的发展研究现状
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冷链物流在整个物流产业中的作用也是越来越突出。因此,国内外已经有很多的学者对冷链物流的发展进行的研究。其中,在国内,周萱,对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进行详细的分析,最终提出技术、人才和管理是冷链物流健康发展的关键。黄素琴,以物流的干线运输为依托,分析了冷链物流运输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金韩松,通过具体的事例,从相对微观的角度对现阶段我国冷链物流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总结,不仅对现阶段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也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对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鉴定的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落后,冷藏温度不到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冷链物流的发展也处于关键阶段。但是在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中,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其中,冷藏车的数量较少,冷库的大小得不到保障,制冷技术和工艺也相当落后,这样就致使食品在运输过程中温度得不到很好的控制,最终导致食品的质量得不到保障,更严重可导致食品运输系统瘫痪。另外,在冷链物流的发展中,比较重视城市食品经营,轻视农村的食品经营。另外,在冷链物流中,基础设施的落后势必会影响整个物流产业。如果基础设施得不到保障,食品从原料到消费者手中,温度得不到很好的控制,这样就会促使事物容易变质,从而影响区域的经验效益。
2.冷藏技术水平低
在冷链物流中,处理基础设施落后以外,还出现了冷藏技术水平低,部分冷藏库的温度达不到要求的问题。冷藏物流对制冷技术的要求相对较高,如果没有很好的冷藏技术,就会致使食品流通系统出现安全隐患。特别是在食品生产单位把食品的运输包给第三方物流的时候。例如,在很多的物流中,第三方物流人员技术水平低,管理理念缺乏,忽视了部分食品需要特定稳定的问题,以至于在食品的销售中出现问题,从而促使消费者的满意度降低,进而影响经济效益。另外,一般环境下,不同的食品对温度的要求也会不同。所以,在对事物进行冷藏的时候,要注意把冷冻食品与冷藏食品分开。但是,有的冷链物流配送中心,由于区域的限制,或者货物的暂存区,最终导致部分冷藏品直接放在露天场所等待装运。
3.缺乏政策指导,卫生要求不达标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联系性,冷链物流也不例外。冷链物流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依靠自身,还需要相关部门的政策。例如,关于冷藏食品和冷冻食品的运输中,政府可以出台相关的政策,指导相关企业的经营方式。另外,还可以指导企业改进和提升冷藏技术,指导企业形成良好的管理理念。最终,在冷链物流中,不仅可以节省成本,还可以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共同发展。同时,在冷链物流中,保证食品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冷链物流可以减少食物的耗损,从而保证食物在运输、销售和消费前始终都能保证良好的卫生状态。
4.冷链物流理念缺乏,管理水平不高
随着绿色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大部分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都比较注重产品的日期、品牌以及相关的食品认证。但是在现代的冷链物流发展中,运输链出现断开的问题,很多商品的日期也出现变动,或者商品在冷库中已经坏掉了还会进行销售。所以在冷链物流的管理中,要对相关人员进行冷链物流理念的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管理水平。另外,还要对相关的人员进行培训,让他们明白冷链物流的重要性,提升他们的操作和管理水平。
三、冷链物流存在的对策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在冷链物流发展中,基础设施建设是重中之重,只有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食品运输才可以得到最基本的保障,也才能促使冷藏和冷冻食品的正常配送和运输。因此,在冷链物流的发展中,要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冷藏车辆,增加冷冻和冷藏库的数量及规模,另外,还有注重对冷链物流的资金投入,保证冷链物流的人力资源,从而提高冷链物流的工作效率,最终降低运营成本,也为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内外部条件。
2.采用先进的设备和技术
在冷链物流的中,设备和技术是其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因素。因此,相关企业和部门要注重设备的更新和技术的改造。例如,在现在的冷链物流中,相关的企业应该积极的发展小批量的冷藏车,以此来满足我们现代社会市场小批量的要求。另外,还可以研发一些新的技术设备,建立一些具有先进设备的冷藏库,从而减少食品的耗损,减少资金和人员的投入,从而降低成本,增加企业的经济收入。同时,还可以增加客户的满意度,更加适应市场。
3.完善冷链物流行业法律和标准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部分行业也出现了法律和法规不健全的现象。例如在冷链物流中,不仅出现标准和政策本身的不规范,也出现了标准制定者的不规范。冷链物流是一种新兴的行业,与其相关的政策和标准建设还不够规范,食品运输过程中温度的控制不能按标准进行,食品的质量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相关的运输人员技术不过关,管理理念落后,不能很好的与现代社会的而经济发展接轨。因此,应该完善冷链物流行业法律和标准促使冷链物流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其重要的角色。
4.提升管理理念,注重技术创新和人才
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管理理念、技术和人才是非常重要的。在冷链物流发展中,也应该积极的更新管理理念,运用比较先进的信息技术,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例如,在冷链物流中,可以聘用一些更加专业的人才,或者对目前的员工进行技术培训,再利用计算机方便快捷的优点,建立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一方面可以利用先进的定位系统,对冷藏车给予适时的监督和控制,从而对食品进行整体的管理。另外,在食品的储存中,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记录食品的相关信息,保证及时的提货和补货,弥补依靠人体记忆力可能出现的问题。最终,实现冷链物流的健康、快速发展,也促使现代社会中食品运输更加的安全可靠。
关键词: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建议
一、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重要性
冷链物流,是一种特殊物流形式,其主要对象是易腐食品(包括原料及产品),本文所指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是指以水果、蔬菜、鱼肉、禽蛋等生鲜农产品从产地采购、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直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都处于低温环境中,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减少农产品的损耗,防止农产品的变质和污染。
网络电商的迅猛发展,全国涌起一股“全民创业”的浪潮,许多农民也加入网络电商销售行列,越来越多农产品掀起销售热潮,狭义的新农人,指的是以互联网为工具,从事农业生产、流通、服务的人,其核心是“互联网+农业”,新农人的崛起让农产品冷链物流物流的发展显的十分迫切。
二、福建省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现状及问题
(一)福建省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现状
目前,福建省物流产业的发展显现出“四快二好”的良好局面,即“物流规模增长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快、运作基础设施进展快、物流企业发展快、物流项目建设进展好、区域物流合作势头好”。但就农产品物流而言,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水平整体滞后,福建省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还处于初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十分明显。近来,我省冷链物流越来越受关注,在各种发展物流的战略规划中都提到了农产品物流,同时关注到了冷产品流通中的物流问题。福建省至今未形成一个完整的冷链物流体系,冷链的发展滞后制约了农产品的流通,无法适应“互联网+农业”时代的到来,损失加大。
(二)福建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福建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尚未形成完整独立的农产品冷链体系,损耗成本制约“新农人”的创业需求。全省专门针对生鲜易腐农产品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微乎其微。硬件基础设施落后,支撑“新农人”工作的速递行业众多,仅顺丰物流有相对匹配的冷运,但冷运环节衔接不紧密,需低温运输的农产品在天气炎热的季节里依然损耗较大而且成本较大,不利于冷产品流通。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效率取决于冷链物流各节点的有效衔接。供应链中任一环节的操作不规范都会最终导致产品质量受损。例如超市的冷藏车卸货时间慢就会导致冷藏品温度不符合要求产品最终到消费者消费环节时,产品的质量和口感都发生了严重的变化。
2.农产品冷链中信息化管理水平较低。随着“互联网+农业”时代的到来,物流的信息化建设十分重要,对冷产品的流通过程中整个供应链的监控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由于缺乏信息技术的应用,往往造成冷链农产品流通的盲目性,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造成的损失成本很难估计。农产品市场上几乎没有一个经过统一规划设计的信息系统。虽然构建了电子商务平台,但许多企业对信息化认识不够,信息平台仅停留于最基础的功能如农产品供求信息、价格信息以及展示企业形象,大多数农产品物流在仓储、运输、配送各个环节仍以人工为主,没有自动化信息网络,阻碍了农产品物流的发展。
3.人才匮乏。福建省各所高校中福州大学拥有我国第一个并且唯一的物流管理博士点,省内11所高校开设了物流类本科专业;45所院校开设物流类专科专业7个,现有在校生16400余人。农产品冷链物流中的每个环节都需要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包括操作人员、技术人员、维护工程师、农业专家和物流运输的监管者,每个环节的疏忽都有可能导致产品的质量和流通效率的降低。根据福建省的物流教育可以看出物流市场的还不够发达,尤其缺乏冷链物流的高端人才。
4.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目前,对于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各个环节市场主体行为还形成统一的标准体系,借鉴发达国家的法律法规还处于初步阶段,没有一套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无法监控到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整个过程。
三、福建省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对策分析
基于福建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本文认为应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从系统的角度加强农产品集散网点建设、重视物流人才培养等几个方面入手,来制定福建省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对策。
1.构建完整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
农产品冷链物流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从新制定国八条的内容可以看出政府大力支持发展农产品物流,因此要联合各方的力量,通过政府的支持和行业组织的协调,从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整个供应链角度考虑,冷链物流的上游如养殖或种植基地、冷藏仓库、生产加工基地等,冷链物流的中间环节如冷藏仓库、配送中心、分销商和供应商等,冷链物流的下游如农贸市场、超市、零售商、餐饮店、个体消费者,冷链物流涉及的环节很多,要保证整个流通过程产品的质量的流通效率,可以考虑成立一个农产品冷链物流联盟,构建完整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大力发展支持“新农人”创业需求的冷运物流网点,适应大数据经济时代的到来。同时省份之间物流组织要联盟,让省内的需冷运的农产品安全可靠的送达省外。
2.放宽信贷条件,鼓励农民进行大规模的生产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弃农转工,福建省许多地区又属于侨乡,经济条件比较好,从而导致许多农地的荒芜,这为农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创造了条件。政府也开始承包土地给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政府可考虑放宽信贷条件,鼓励农民进行大规模生产,引进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开展农民培训,出台相关政策提高农民收入。农业的大规模化有助于缩短农产品冷链的流通环节,提高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流通效率。
3.利用“互联网+农业”,实现农产品冷链物流的信息化管理
在农产品冷链物流中使用信息化管理,可以简化农产品的流通环节,实现信息共享。具体做法是可以在冷链物流中使用JIT配送模式,加大科技力度,推广使用“互联网+农业”技术,按订单信息在供应商、物流服务商、销售商之间实现信息共享,能够做到按单配送减少农产品初级产品的损耗以及农产品冷链物流流通中的损失。同时,通过使用网络信息管理,实时跟踪农产品在冷链中的位置,实现每一个环节的实时对接,可以保证货品的运输质量和效率。
4.进行人才的知识与管理培养
物流业的快速发展,迫切要求加快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引进人才,从其他省份以及其他国家引进高端人才进入高校进行教学,提高毕业生的整体综合素质,在教育中进行产学结合教学理念,福建省出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有对物流整体行业的人才培养,但培养的范围广,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建议可增加冷链物流的专门人才培养。在福建省高校可以进行开展相关的冷链物流的培训,面向社会。
四、结论
发展福建省农产品冷链物流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物流企业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供应链各个环节的配合。福建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但冷链物流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参考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案例建设有福建本省特色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作者单位:厦门东海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玉侠.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
关键词:冷链物流商品;物流管理;“互联网+”冷链物流;管理
引言
随着城镇化水平提高、生活消费方式变化、对食品安全重视、物流企业规模化经营,冷链物流快速发展,但是冷链物流仍是物流行业的“老大难”,对冷链技术、运输实力、运输效率要求极高。冷链物流是垂直细分行业,控制温度、降低成本、信息技术创新与监管到位是冷链物流管理的核心和难点,这也使得冷链物流相对其他行业对物流管理依赖性更强。“互联网+”冷链物流管理将互联网介入物流管理,采用云技术、互联网信息技术解决冷链物流问题,将这一领域创新、升级为行业生态链条上最具有价值的一环,带来冷链行业全新的革命。
1.“互联网+”冷链物流的概念
冷链物流是指从初始供应商提供冷链商品,中间经历了采购、运输、配送三个环节,最后到达消费者的供应链系统。冷链物流商品主要有:初级农产品(果蔬、禽肉、蛋、水产品,冷冻食品)、加工食品(速冻食品如冷冻禽肉等包装食品、冰淇淋和奶制品,快餐原料等)和特殊商品(药品等)。不同于传统常温保存的物流,冷链商品易腐烂变质,冷链物流货损高、成本高、管理监管难,这就要求从生产到流通都要精确低温调整控制,保证商品质量,低损耗、少污染,因此冷链物流具有高水平、高投入、高效率“三高”特征。高水平是指对冷链技术要求高;高投入是指对资本、设施设备要求高,高成本投入是保证冷链物流的基本条件;高效率是指有效衔接、整合冷链,快速稳定实现消费。冷链物流管理是把冷链物流的上游(采购环节)、中间(运输环节)和下游(配送环节)各个环节紧密对接和整合,形成供应链体系(图1)。如果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机制,上游冷链商品采购环境和物流运输疏于管理,整个流程信息不畅,信任缺失,反应迟钝,下游销售终端的消费者无法有效参与。一旦某个环节出现“断链”,都可能导致高昂成本。“互联网+”冷链物流是以消费者需求为经营导向,生产地通过互联网终端将冷链商品的相关信息录入形成相关文件,提供给供应商。供应商采集冷链上的各种商品信息,包括:冷链商品数量、成长或生产记录、成熟或者完成时间、产地地址、货主、货主联系方式等,供应商获取相应信息并经过筛选加工处理后,将它输入至互联网电商平台,客户根据自己需求在互联网电商平台搜索、筛选所需商品信息,然后向对应的冷链商家发出需求订单,供应商将根据获得的需求信息去生产地采购产品,产品集中、初加工处理后,供应商和采购商的信息需要及时互通,促进供需双方达成交易。“互联网+”冷链物流管理是整合“线上线下”管理,即线下的冷链物流管理同线上的互联网电商平台相结合,对冷链物流管理信息集中整合,提高供应链各个环节之间信息传递速度,连接与协同运输链条上各方利益,形成专业化物流解决方案.
2、我国“互联网+”冷链物流现状
据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的2015年中国数字消费者调查报告显示,食品网购需求量大幅增长,其中购买最频繁的是常温和生鲜食品,购买频次34次/年,远高于服饰类22次/年。中国报告网显示,2011-2015年我国生鲜电商交易规模分别为10.5亿元、40.5亿元、130.2亿元、289.8亿元、542.0亿元,环比增长率分别为150.0%、285.7%、221.5%、122.6%、87.0%,我国冷链物流市场快速发展(图2)。根据宇博智业的冷链物流行业市场调查分析报告预测,未来我国冷链设备需求年均增长15-20%。智研咨询的《2016-2022年中国冷链物流市场研究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预计2017年我国冷链物流需求规模将达到19515万吨,2017-2021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5.02%,2021年需求规模将达到47672万吨。“互联网+”冷链物流管理促进生产商与客户交流,弥补了供应商和采购商之间信息不对称,降低企业成本,增加企业盈利能力。山东省搭建能覆盖全省物流企业云平台,企业在平台上免费注册,实现省平台、合作企业之间的业务数据信息共享,但这只是区域性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由于我国“互联网+”冷链物流企业专业化程度不高,实力薄弱、经销规模小,服务标准不统一,难以实现综合性、全过程、集成化的网络物流服务体系,提供的综合性全程服务不到总体需求的5%。2015年末,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对网购苹果进行了抽样调查,从20家网站随机购买39斤样品,经检测39斤苹果中11件不符合标准,不符合率为28.2%。可见我国“互联网+”冷链物流企业尚处于初级阶段,很难保质保鲜的将冷链商品配送到消费者,实现“互联网+”冷链物流行业的规模经济与专业化发展。
3、我国“互联网+”冷链物流存在问题与难点
3.1政府重视不够
政府关注度不足,国家投入小,致使我国“互联网+”冷链物流全程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等缺乏资金,创新条件不足,技术落后,电子数据交换、远程控制平台、自动识别射频技术(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RFID)、项目化管理软件、云物流等冷链技术没有普及应用,信息化设备配备较低。
3.2供应商与采购商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信息漏洞
信息不对称、信息漏洞是导致冷链物流管理成本高的首要因素。美国农业部与国家农业书馆联合开发的AGNET是全球最大的农业互联网系统,覆盖美国、加拿大等9个国家,连通美国农业部、州农业署、大学和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实现冷链上下游互联网信息共享,促进了美国农业经济发展。而我国冷链物流管理供应商与采购商不重视利用互联网电商平台搜索、筛选所需商品信息,基本靠物流经理协调、管理数条运输线路,电话、邮件是货物在途的主要追踪方式,商品质量、温度等信息内容少,时滞效应造成供应商与采购商之间信息不对称。同时供应商采集各种采购商发出的商品需求信息,存在信息漏洞。采购商发出的采购信息不能被供应商及时获取而产生时间成本。
3.3流通环节冗长、运输成本高
运输成本高是制约冷链物流管理的关键。“互联网+”冷链物流的主体是冷链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从生产者通过批发商或者直销,将产品配送至超市连锁店、中小商店、餐饮企业等,直接到达消费者,流通环节少、效率高,一体化程度高(图3)。英国C.R.England运输公司拥有先进辅助设备,包括电子数据交换、卡车卫星定位系统、车载电脑及远程控制平台、项目化管理软件及自主开发的TENFOLD编程语言软件,为每个车辆配备全球定位系统、网络跟踪设备和网络账单功能,按照客户指定时间送抵,提高公司营运效率,规避因不能按时送递货物承担赔偿风险。而我国冷链供应链传导机制从生产商获取采购信息到消费者消费,中间经历五到六个环节,冗长、复杂的冷链环节增加装卸成本、运输成本,增加人、财、物的损耗。又由于跨区域的长途运输条件限制,冷链商品的特殊性导致中转或延长销售的时间极短,只能近距离销售,部分冷链商品不得不处理掉,造成了物资成本提高。
3.4配送效率低,控制协调难度大
由于信息化软件应用不广泛,配送管理依赖人力控制、协调各个业务流程,受主观因素产生的不确定性影响,使得配送过程更为复杂,引起物流监管成本高、监管难度大和监管不到位,出现受控性薄弱,处理问题时效性差,不能及时有效地完成配送。同时,配送路线过于辗转、配送方式不合理造成大量隐性费用。从配送中心到销售商,冷链物流采用多种混合冷链商品使用一辆车到多家店的配送方式,增加了冷链商品的在途时间,延长到货时间。如在途温度较高,温控不当,会损毁商品质量,加快腐烂变质,也增加了不必要的开支,比如燃油费用和维修费用等。
3.5温控监管难
在途温度实时监控难,导致高额成本。若途中出现温控问题,难以及时止损,大多数发现时已是究责阶段,给运输各方带来纠纷隐患。温度监控对于冷链商品至关重要,把控冷藏温度主要依托商品的生产地、运输、仓储、外界监管四个环节。一是生产地需要及时控制和监管冷链商品温度。在生产地对冷链商品添加标签,及时预冷,保质时间是阻碍冷链物流管理的一大因素。二是运输过程要保证车厢温度的监管和调控。运输车辆的位置、车厢的温度信息和商品的信息要及时传递。美国、加拿大广泛使用三段式冷藏运输车,具有自动温度检测、相关温控设备与记录、强制供电驱动、卫星追踪与监控的功能等。而我国GPS定位装置安装费用较高,运输车辆的位置难以有效确定,运输途中车厢的温度信息难以及时传递给供应商,使得客户对商品的运输信息和商品质量不能及时跟踪,造成信用缺失。三是仓储技术落后,跟进获取冷藏车和仓库信息增加大量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德国采用自动化冷库技术,包括储藏技术自动化、高密度动力存储HDDS、电子数据交换及仓库管理系统WMS,其储藏保鲜期比普通冷藏延长1~2倍。气调冷藏是最先进、可应用的果蔬农产品储藏技术,德国使用气调冷藏技术保存苹果的比率达到苹果总量的50%~70%。四是外界监管力度不够。造成冷链物流管理“老大难”的外部因素是冷链物流管理信息不透明。冷链商品的属性以及整个流通过程的信息不透明,消费者不能有效参与全程的温控监管过程,对冷链商品的安全保险性无法确认,致使消费者对冷链商品的安全保鲜信任缺失,后续消费很难持续。
3.6管理人才缺乏
互联网与冷链物流管理技术结合、创新、应用是开展“互联网+”冷链物流的重要保障。我国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采用学徒方式,缺乏“互联网+”冷链物流技术专业系统培训,缺乏掌握新兴物流信息技术,具备数据挖掘与物流系统优化决策能力的管理人才,很难实现信息化管理,物流技术创新。尤其是“一带一路”建设进入2.0时代,我国更缺乏将互联网与冷链物流管理技术结合的复合型国际人才。
4、解决“互联网+”冷链物流管理问题、难点的对策
4.1以立法形式制定冷链物流法律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
首先,政府应制定冷链物流宏观政策,指导其发展。如日本制定《新综合物流施政大纲》、《物流效率化法》等。其次,实施专业市场准入制度和认证体系制度,促使冷链物流向标准化、集约化发展。如加拿大农业规范(GoodAgriculturalPractices,GAP)、兽医规范(GoodVeterinarianPractice,GVP)、生产规范(GoodManufacturingPractice,GMP)、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forStandardization,ISO)、食品安全监管局制定的食品安全监督计划,采用危害分析邻界控制点分析体系(HazardAnalysisCriticalControlPoint,HACCP)等。最后,建设冷链物流运输过程的标准体系,完善物流全程管理,规范上下游衔接,促进我国冷链物流业向规范化、产业化发展。如美国政府强制性规定:鸡蛋在生产后36个小时内必须冷藏,储存和运输期间的温度保持在7℃、A级奶制品储存温度不得高于7℃等。
4.2政府应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
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机制和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的机制,为“互联网+”与冷链物流管理的结合提供资金支持,以贴息贷款等方式减轻企业前期建设冷库、购买冷藏车辆、专用冷藏车与货架及精密检测仪器等的资金投入负担。加强冷冻运输工具资金的投入,加强冷冻运输工具的开发生产,提高运输工具的实载率。
4.3建立全国性的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信息传递便捷性带来区域弱化,借鉴山东省搭建能覆盖全省物流企业云平台,建立全国性的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企业在平台上免费注册,实现全国平台、合作企业之间的业务数据信息共享;开发管理软件,健全客户服务、市场供求、库储、运输、交易等信息收集、处理和的软件系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提高冷链物流的信息化管理水平,缩减人、财、物成本。
4.4提升互联网技术,降低运输高成本
互联网信息技术高度发展,为冷链物流体系搭建被互联网覆盖的供应链网络,将运输链上各方利益紧密相连,同时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还可以统一计划和分派运输订单,实现即时追踪,让冷链运输高效可控,降低冷链物流运输的高成本。互联网技术包括供应链管理系统、智能运输系统、自动识别射频技术(RFID)等。供应链管理系统是指为了应对冷链反应不足、信息漏洞而产生的能够降低冷链运输成本,并将冷链有效衔接的管理系统,解决环节冗长问题,有效缩短冷链运行时间。智能运输系统是指为了解决冷链商品在运输途中存在的信息不足、道路迷失等问题,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程序运算,有效整合车辆和用户信息,利用全球定位导航系统(Global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GNSS)道路地图规划路线等,从而减少运输成本的运输系统。自动识别射频技术是指为了降低运输过程中温控风险导致运输成本的一项技术,明确信息追溯问题和责任界定问题。另外,ERP系统、管理信息系统MIS等互联网技术可以实现运输的低成本,提高“互联网+”冷链物流管理效率。
4.5利用互联网实现协调优化配送
一是利用互联网改变配送方式。把一辆车到多个店面,转变为多辆车到多个店面的配送方式。二是通过互联网整合店面的最近区域配送中心,配送路线,降低辗转成本,使冷链商品在最短时间内到达销售者手中。三利用互联网进行针对性的监控,实时采集配送信息,增强物流执行的控制力,及时决策、处理相关问题,最大化实现协调优化,减少主观决策。
4.6利用互联网实现综合性、全过程监管
“互联网+”冷链物流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冷链物流管理的监管问题。首先,在上游环节,在生产地给冷链商品附上条形码等电子标签,因为电子标签携带着冷链商品各种相关信息,包括冷链商品产地,适宜的温控等。在初始预冷环节,预冷设备可以利用互联网自动读取商品信息,根据其具体的适宜温度进行预冷操作。经过预冷阶段后,冷链商品被转到冷藏车,同时冷藏车能够自动识别商品品类并进行自动调节车厢温度。然后,车载终端获取商品信息和车厢温度信息,并上传到物流公司和互联网平台,通过对二者信息的匹配处理,判定货物的温度环境是否达到标准,从而实现物流公司对车辆信息的监控。物流公司也可以给消费者提供实时商品温度信息查询服务,使消费者即时了解冷链商品安全保鲜性,实现综合性、全过程监管。
4.7加大企业和高校冷链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
培养“互联网+”物流企业管理人员掌握新兴物流信息技术,具备数据挖掘与物流系统优化决策能力,提高管理精细化和协同水平,实现物流产业各个环节信息共享和协同运作。另外,培养“互联网+”物流企业管理人员具有国际观和服务观,拥有国际物流系统化运作专业知识,包括海外物流、跨境物流、国际贸易以及海外市场法律、仓储管理模式应用等,提升资源管控和利用率,将客户企业全球外包和内向物流模块,与本土仓储和配送系统整合,实现供应链上游端和下游端衔接,高效配置资源。
5、小结
随着生活消费方式变化,人们对冷链物流商品需求激增,我国冷链物流市场快速发展,但是我国“互联网+”冷链物流企业尚处于初级阶段,很难保质保鲜的将冷链商品配送到消费者。“互联网+”冷链物流管理通过互联网管理和信息技术创新,可以解决“互联网+”冷链物流存在的难点和问题,为冷链物流搭建互联网全覆盖的供应链和价值链,将运输链上各点形成协同连接的各方,发挥其优越性,使这一体系的生产者、销售企业、冷链物流运输公司、电商平台、消费者都成为直接或间接的受益人。
参考文献:
[1]陈镜羽,黄辉.我国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冷链物流现状与发展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6):179-183.
[2]陶毅.“互联网+”情境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J].创新科技,2016(6):46-47.
[3]王青燕.国外冷链物流的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时代经贸,2016(21):51-53.
[4]王永钊.基于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配送服务优化研究[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5(1):49-51.
[5]谢俊,齐亚菲.“微时代”下移动电子商务存在问题及其治理[J].商业经济研究,2015(21):83-84.
关键词:冷链物流;发展;对策;研究
一、冷链物流业现状
1.冷链物流企业主体不断壮大
冷链物流业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交通、产业等综合优势,吸引了一批经济实力雄厚、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先进、核心竞争力强的国内知名大型物流企业加入。按照综合和专业相结合,产地、销地和集散地市场兼顾的理念进行布局,共同形成了全方面、多层次、高角度的冷链物流主体。
2.冷链物流技术逐步推广
冷链物流技术的创新、推广和应用是提升冷链物流业整体水平的重要核心,是推动产业跨域式升级的有效途径。目前,冷链物流企业基本都建立了物流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和完善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EOS、EDI),提高了冷藏库利用率,降低了物流成本。
3.冷链物流中心初具规模
冷链物流中心根据各自发展地位和功能定位,基本形成了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储运技术、包装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物流技术体系,具备较为完善的仓储、配送、站场、信息网络、交通运输条件和工具等物流基础设施。
二、存在问题
1.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能力不足
现有冷冻冷藏设施普遍陈旧老化,且区域分布不平衡,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区域性农产品配送中心等关键物流节点缺少冷冻冷藏设施。同时,现在市场上冷藏库基本都是中低温冷藏库,库温度控制在-20℃左右,主要服务于肉类、水产品等食品的仓储,而高温库(气调库)资源供应缺乏,超低温库更是少之又少。
2.冷链物流技术推广滞后
冷链物流企业虽然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EOS、EDI系统,但是当前国际上先进的冷链物流技术的应用少之又少。仍然停留在超低级的发展层面,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因为技术的不匹配,往往造成很大的麻烦。特别在互联网+时代,技术的落后将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3.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缺乏
目前,冷链物流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尚缺乏较为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优质优价的机制仍没有形成,冷链物流的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制造企业自用冷库大量存在,这不仅加大了企业的一次性投资,建成后的实际利用率不高,造成设施资源浪费,而且影响到冷藏业和物流业的健康发展。
4.产业政策不够完善
现代物流特别是冷链物流是新兴产业,国家和国内东南部发达地区先后出台了扶持鼓励政策,使得这些地方的冷链物流企业和基础设施、经营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其他地区尚缺少详细的支持冷链物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对冷链物流业发展建设的支持引导力度不够,配套政策措施还不够完善。
5.组织化程度偏低
推进和培育冷链物流业建设与发展的管理体系尚未健全。目标管理、业绩考核等推进机制尚未建立,未能集中优势力量推动冷链物流业发展。同时,还没建立专门的冷藏库管理机构,为冷藏库的建设规划提供服务,优化资源配置,配套服务力度不强。
三、建议及政策
1.统筹冷链物流业发展规划
把冷链物流作为投资、政策引导和吸引外资的战略重点,加快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确立发展的重点、方向与目标,以及相应的措施。参照冷链物流的国际标准和国家以及各省市出台的鼓励政策措施,结合各地实际,制定冷链物流标准,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
2.加大冷链物流业发展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
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的激励机制,积极协调政府各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学者,研究制定包括资金、税收、土地、交通等方面,完整和系统的促进冷链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对冷库建设、购买冷藏车辆、精密监测仪器、冷藏保鲜设施设备等资金投入大,投资回收期长的项目,以及冷藏物流设备、冷藏运输技术、保鲜储藏新技术等冷链物流技术研发项目,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通过贴息、补助等方式扶持、奖励重点企业,提升冷链物流业整体实力。
3.加强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重点加快一些蔬菜批发中心和水产批发中心等的经营设施建设,优化经营环境,提升经营档次;改造提升交通基础设施,重点加快物流中心、冷链物流园等园区的内部和对外道路建设,畅通园区内外交通。加快配套设施建设,重点推进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
4.大力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
大力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本地冷链物流企业与国内外冷链物流企业合资合作;鼓励中小冷链物流企业创新服务模式,加强资源整合,满足多样性的物流需求;鼓励冷链物流企业与金融、通讯、流通企业结盟,提高增值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积极培育冷链物流业领军型企业集团,壮大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规模,形成核心竞争力,提升综合服务档次。
5.注重冷链物流人才的培养
积极发挥冷链物流行业协会职能作用,注重与高校的无缝对接,实行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牢固树立服务意识,面向自己未来即将从事的岗位或者岗位群,了解自己应该掌握那种技能。同时与高校教师的科研相结合,让学生参与到科研的全过程,企业负责做好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这样无缝对接,既达到了培养人才的目的,也减少了企业的培训和科研成本,可谓一举多得。
参考文献:
[1]谭兆涛.浅述我国冷链物流的现状与提升[J].肉类工业,2010,(03):43-45.
[2]郝书池.我国冷链物流发展前景及对策[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0,(07):74-75.
关键词:农产品;冷链物流;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3.7 文献标识码:A
食品的安全与营养关系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农产品的品质。由于农产品品质容易受温度、湿度、气体等外界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为保证农产品的新鲜度,需要在流通领域中对其采取冷藏储存、冷藏运输等低温保障措施。
冷链物流是指易腐变质食品在从产地采购开始,经过产品加工、储藏、运输、配送、销售,直到消费者手里的整个过程中,其各个环节始终处于低温环境下的特殊的供应链系统。2010年6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2010~2015)。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建成一批运转高效、规模化、现代化的跨区域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资源整合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企业,冷链物流核心技术将得到广泛推广,并初步建成布局合理、设施装备先进、上下游衔接配套、功能完善、运行管理规范、技术标准体系健全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肉类和水产品冷链物流水平,增强食品安全保障能力;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达到20%、30%、36%以上,冷藏运输率分别提高到30%、50%、65%左右,流通环节产品腐损率分别降至15%、8%、10%以下。
广西地处我国南疆,是农业较大省份,除了要将自身的农产品运往全国各地以外,作为连接中国与东盟各国贸易往来的桥头堡,每年还要承接来自东盟各国的大量农产品进口。因此,大力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应成为广西服务“三农”的重要举措。
1 广西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发展概况
(1)农产品资源丰富,冷链物流市场潜力巨大。广西农业资源丰富,主要盛产南亚热带水果、蔬菜、甘蔗、麻类作物、桑蚕、药用作物、香料作物、松脂、桐油、三黄鸡、奶水牛、水产品等农产品。近年来农业保持稳定增长,201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 721亿元,居全国第十一位,比上年增幅14.3%。其中,水果1 094.41万吨,增产8.3%,产量居全国第六位;肉类387.77万吨,增产4.5%,水产品275.09万吨,增产5.1%。特色农产品丰富,水果品种非常多,香蕉、芒果、荔枝、龙眼、柑橙、板栗等名优果鲜享有盛名,尤其香蕉是我国主要产地之一。但由于没有很好的冷藏条件,农产品产后损失严重。有数据显示,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流通损失率分别达到20%~30%、12%、15%,而冷链发达国家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广西作为经济后发展地区,冷藏条件尤其欠缺,冷链物流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
(2)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初具规模。湘桂、黔桂、枝柳、云桂、南广、等铁路干线和国道、省道线纵横交错。2010年铁路通车营运里程达3 200多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0万多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 500多公里,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形成,快捷便利的交通运输网络有力推动了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同时,农产品批发市场设施的完善也提升了冷链物流的能力。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批如南宁五里亭蔬菜批发市场、柳州柳邕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桂林五里店果蔬批发市场、玉林宏进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广西田阳农产品批发中心、广西海吉星农产品物流中心、金桥农产品批发市场等规模较大、有影响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截止2010年底,广西农产品批发市场数量达到37个,年成交额约210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加17个和增长85%。
2 广西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机遇
(1)广西将打造成为中国—东盟区域性国际水果集散中心带来的机遇。东盟各国是热带水果之乡,盛产山竹、榴莲、火龙果等热带水果,中国盛产苹果、梨、柑橘等温带水果,两国水果是双方贸易中存在较大的供需潜力,贸易互补性很强。据2011年相关数据统计,我国进出口水果总量(包括食用水果及坚果、甜瓜或柑橘属水果的果皮)635.8万吨,其中东盟占67%,进出口水果总金额62.3亿美元,其中东盟占51%。通过广西进出口的水果贸易量均呈逐年增长趋势,每年从广西凭祥口岸进出口东盟国家的水果量达100万吨以上,2011年凭祥口岸对东盟水果进出口总量排名全国第一,已成为中国对东盟水果进出口的最大口岸。目前,广西正大力推进中国—东盟水果集散中心的建设,迫切需要为水果流通提供系统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冷链物流服务。
(2)南菜北运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带来的机遇。2011年,为进一步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构建稳定的“南菜北运”流通渠道,保障北方冬季蔬菜市场供应,财政部、商务部决定在海南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的基础上,将广西、云南列入开展“南菜北运”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范围,将重点支持广西产地集配中心、主销区交易配送专区、产销商流链条、信息服务平台等四项建设。试点的运行,将推动广西冬季瓜菜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同时也给蔬菜瓜果冷链物流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3)国家政策扶持的机遇。近年来,国家为大力推进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出台了许多政策。例如,2009年国务院推出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其中着重强调了要重点发展农产品和食品的冷链物流体系,尤其是2010年国家发改委出台的《农产品冷链物流规划》,将带动达2 000亿左右的投资,冷链物流产业将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广西应充分抓住政策机遇,发展与壮大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
3 广西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存在问题
广西冷链物流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总体规模小、专业化水平低、信息化水平不高,与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
(1)冷链物流覆盖生鲜农产品的比率低。冷链物流要求农产品从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到消费的各个环节均处于产品所需的低温环境,才能将农产品的损耗降至最低。欧、美、加、日等发达国家已形成比较完善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蔬菜水果冷链物流覆盖达95%以上,肉禽冷链物流覆盖达100%。目前,我国鲜活农产品果蔬、肉类、水产品的冷链物流覆盖率仅分别为5%、15%、23%,每年由于腐烂变质而造成的损失巨大,仅果蔬一类就达1 000亿元以上,损耗量居世界首位。广西由于经济条件落后,缺乏相应的软硬件投入,农产品冷链物流覆盖率很低,大部分仍在常温下进行运输、储存、销售,农产品损耗率达20%~30%。水果蔬菜尤甚,腐烂变质平均数为35%,广西2010年蔬菜产量2 433万吨,水果产量1 094.4万吨,如按1元/千克的损失计算,新鲜果蔬每年由于腐烂变质而造成的损失达100多亿元。
(2)冷藏储运能力低,设备设施陈旧老化。我国库容量900万吨左右,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北、北京、浙江、江苏、上海、广东等沿海一带相对发达地区,人均冷藏库吨位为0.006吨/人,与美国相差33倍,人均冷藏车数量0.2辆/万人,与美国相差40倍。即便是我国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发展水平较好的北京地区(冷藏库42万吨,冷藏运输汽车约2 700辆)同美国相比也分别相差10倍和5.7倍。广西冷藏储运能力较低,拥有万吨级以上容量的冷库仅有南宁五丰联合食品有限公司、柳州肉联厂、南宁国际综合物流园有限公司等少数几家企业,其他大部分为中小型冷库,总库容有限。大部分冷库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多层土建冷库,技术含量低,温控区间小,相关设施不配套、有的已经陈旧老化,从体制与适用范围上分属于肉类、水产、果蔬企业,企业自运营冷库的效益不高。
(3)农产品冷链物流主体组织化程度低。在国外,农产品冷链物流大多由资金雄厚、规模庞大的物流公司来完成,组织化程度高。如在日本,主要通过农协把农民手中的农产品集中起来,统一储运、统一销售,有效地解决了农业生产小规模与大市场的矛盾。目前广西的农产品物流中,大部分为力量单薄而分散的农户、个体运输商、个体批发商及个体摊贩等,农产品冷链物流主体组织化程度低。由于规模小,竞争力弱,投入不足,发展乏力,经营管理水平低,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竞争力,难以获得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规模效益。
(4)冷链物流市场化程度低。广西物流市场上,第三方物流企业能提供的综合性全程服务还不足总体需求的5%,而专门针对农产品的冷链物流服务更是微乎其微,专门从事冷链物流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数量少,尤其是能独立开展预冷、加工、仓储、运输、配送等一条龙冷链物流服务的企业更少,大部分冷库和冷藏运输车队所能提供的服务功能单一、规模不大、服务范围小,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够健全,大大影响了产品的在途质量、准确性和及时性。另外,由于冷链物流服务标准、企业从业标准的缺失,导致了冷链物流行业内的从业企业良莠不齐,企业间形成恶性价格竞争,也限制了行业发展。
(5)冷链物流专业人才缺乏。与一般物流人才不同,冷链物流人员不仅具备现代物流管理理论知识,还要具备相应的制冷技术、低温设备管理、食品科学等冷链技术知识。冷链作为新兴的物流细分领域,人才培养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掌握冷链物流技术和管理的人才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广西冷链物流健康、快速发展的“瓶颈”。高校是各类人才输出的动力保障。目前,开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专业的高校很多,但设置冷链物流专业的高校很少。2010年,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全国第一所高校开设了冷链物流管理专业,北京交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院等50多所院校增设冷链物流相关课程。在广西高校中,大部分均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但缺乏专门针对冷链物流的专业,也没有开设冷链物流课程,冷链物流人才及其匮乏。
4 广西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对策建议
(1)政府要重视冷链物流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国外,发达国家把农产品产后储藏加工保鲜放在农业的首要位置,用于产后加工储藏保鲜的投入远远高于产前的投入,已形成较完善的冷链物流体系,农产品冷链物流已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过去由于人们消费水平低,对农产品的保鲜、安全等要求不高,冷链物流得不到有效发展,政府重视程度不够。例如,到目前为止,广西相关政府部门还没有一个关于冷库、冷藏车、冷藏容量等方面的统计数字,相关的政策扶持就更谈不上了。当前,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广西应借助这一有利契机,结合本地实情,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制定规范的冷链物流产业政策,对重要的项目给予引导和扶持,从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相应优惠政策,营造农产品冷链发展的政策环境,建立和完善广西农产品冷链物流网络。
(2)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冷链市场的需求,冷库、配送中心等冷链基础设施的建设持续升温。从广西来讲,可以从两方面进行改造和发展:一是改造传统冷藏设施,将传统冷藏库功能由现在的“仓储型”转换为“冷链物流配送型”,商品储存和库温设置逐步趋向多品种、宽温带和低温化;仓储方式逐步趋向货架式、托盘化,以满足冷链物流市场的需求;二是依托现有的物流基地发展新的冷链物流设施。可结合广西规划的全区物流发展区域布局,即北部湾经济区、桂中、桂东、桂西四大物流区域,南宁一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柳州、桂林、钦州、北海、防城港、崇左六个地区性物流节点城市,梧州、玉林、百色、贵港、贺州、河池、来宾七个专业性物流中心,打造一、二、三级农产品冷链物流基地。例如,依托南宁国际综合物流园区,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正在建设13万吨冷藏、冷冻库,构建集仓储、配送、运输、加工、商贸、信息服务为一体,海、陆、铁多式联运的冷冻物流体系,打造西南地区最大的冷冻物流基地。
(3)加强冷链技术研究。大多农产品为易腐食品,要保证食品的安全、卫生,从生产到消费需要整个环节都处在低温控制范围内。农产品冷链物流大致经过预冷、冷冻冷藏加工、冷冻冷藏运输、冷冻冷藏销售四个环节,其中涉及到预冷环节的空气预冷、真空预冷、水预冷技术;仓储环节的冷藏库设计技术和制冷技术;运输环节的移动制冷技术和保温箱制造技术,等等。与国外相比,这些技术还处于低水平状态,国内大部分农产品冷链物流还是采用土法保温方法,原因是如果使用全程冷链物流体系,食品企业物流成本达产品销售额的50%~70%,而采取土法保温或常温运输方式,物流成本只有20%。据有关专家分析,目前,国内冷链行业的制冷技术只相当于国外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冷冻冷藏质量监控、环境温度和洁净度控制、卫生管理和包装技术等仍与国际标准有较大的差距。
(4)培育发展冷链第三方物流企业。冷链物流市场的巨大需求量为冷链第三方物流提供了发展的平台。与生产商、经销商自营冷链物流而言,第三方物流具有专业优势、业务优势和成本优势。作为中国东盟水果集散中心、“南菜北运”试点基地的广西,大量农产品需要外运,可到目前,广西还没有一个独立的农产品物流企业。因此,广西应适应冷链物流发展的需要,大力培育发展一批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建成一批高效益、规模化、现代化的跨区域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在建设中,一是针对冷链物流行业高投入的特点,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冷链物流行业,给予明确的政策优惠,例如在企业税收、冷库建设征地、冷链车辆管理审批等方面加大政策倾斜力度;二是制定冷链物流行业标准,规范协调冷链物流个环节;三是鼓励技术创新,推广先进技术管理手段;四是推动冷链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等等。为冷链物流的发展给予多方面的支持。
(5)促进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与其他物流建设一样,发展现代化农产品冷链物流,必须依赖物流信息网络。广西应依托各类生鲜农产品优势产区、重要集散地区和大中城市等集中消费地区,建立区域性各类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为建立冷链物流产品监控和追溯系统奠定基础。鼓励开发库存管理、运输管理、交易管理等应用软件系统,健全虚拟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系统,对冷链运作流程,包括包装、运输、储存、分拣、配送以及批发、零售每个环节进全程追踪、追溯管理。在冷链物流中推广使用条码技术、无线射频技术、电子数据交换系统、GPS系统、GIS系统等信息技术,提高广西冷链物流信息技术水平。
(6)引进培养冷链物流人才。引导广西高校开设冷链物流相关课程,设置冷链物流专业,培养系统掌握冷链物流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鼓励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进行冷链物流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加强企业职工培训,举办各种层次、各种专业、不同岗位、不同技术与管理工作性质的培训班;建立一套完整的冷链物流从业标准和准入资格的体系等,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冷链物流人才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 丁俊发. 农产品物流与冷链物流的价值取向[J]. 中国流通经济,2010(1):26-28.
[2] 覃毅延,唐连生. 广西新鲜果蔬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及建议[J]. 中国经贸导刊,2012(1):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