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村振兴农产品推广

乡村振兴农产品推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村振兴农产品推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乡村振兴农产品推广

乡村振兴农产品推广范文第1篇

20××年,我县农业农村子工作环抱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子增绿为目标,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加快构建今世农业财产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推进革新立异,加快布局调剂,农村子经济涌现出稳中向优的优越态势。农委的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造诣,编制的国家农业可持续成长试验示范区、农业绿色成长先行先试区工作通过国家级专家评审通过,承办了全市春季农业生产暨农民增收工作现场会、全省行蓄洪区脱贫攻坚工作现场推进会。荣获全市今世农业考评先进单位(并列一等奖)。标致乡村子扶植稽核20××年度全省第五、全市第一;20××年度标致乡村子第一次全市稽核综合造诣全市第一。全年食粮生产预计达120万吨,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180亿元,农村子常住居民人均可布置收入预计增长15%。

(一)纵深推进布局调剂,今世农业综合实力明显加强

一是推进绿色增产示范行动,食粮产量稳中有进。全县食粮总产预计120万吨,午季小麦播种153万亩,单产429公斤,总产稳定在65.6吨,与客岁持平。秋粮中水稻67.5万亩,预计单产520公斤,总产35.1万吨。玉米50万亩,预计单产342公斤,总产17.1万吨。

二是成长适应性农业,深度开拓“三水”。容身实际,变水患为水利,成长适应性农业,重点有八里河等水中名特优水产养殖;王岗、赛涧的水上特色水禽养殖;半岗、刘集、夏桥等水生生态蔬菜。

三是成长高效优质蔬菜等高效经济作物和设施农业。依托良好的地舆地位、精良的生态情况和富厚的果蔬种植经验,先后建成三十铺芦笋、建颍巴巴芦笋、江口木子李芦笋种植的瓜果蔬菜综合园区;夏桥食用菌深加工和御莲源莲藕加工的高效农业,已建成绿色食品基地14。3万亩。

四是成长稻田综合种养。已成长稻田综合种养(稻虾、稻鳅、稻鳖)9.6万亩,此中小龙养殖4万亩。

五是做好“两区”划定工作。推进高标准农田扶植,鼎力实施主干沟河疏浚整治工程。完成主干沟河管理28条,总长218公里,鼎力实施高标准农田管理和节水浇灌工程,全县旱涝保收田已达110万亩。

(二)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农业财产化成长进程加快

一是龙头企业实力显著加强。全县拥有省级农业财产化龙头企业6家,市级农业财产化龙头企业85家,此中年贩卖收入亿元的龙头企业26家。15亿元以上的2家,创建各种农业财产化联合体27个。

二是财产凑集度显著进步。鼎力推进省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扶植,培育了食粮加工、粉丝加工、林木加工等8个财产化集群,农业财产化集聚区实现贩卖收入10亿元,同比增长7.5%。

三是农产品品牌创建工作顺利开展。全县实施农业品牌成长战略,环抱农产品加工财产升级成长需求,创建了一批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培育安徽省著名商标14个,XX市著名商标18个,市级名牌农产品6个,“三品一标”认证企业21家,绿色食品认证12家。强化农业品牌的营销谋划和鼓吹推介。

四是一村子一品特色财产示范村子迅速增长。全县现拥有一村子一品特色财产示范村子77个,此中省级一村子一品特色财产示范村子6个,市级一村子一品特色财产示范村子43个,同比增长19.4%。

五是农民专业互助社增速明显。目前总数达到3092家,比客岁新增加773家,此中国家级示范互助社1家,省级示范互助社8家,比客岁增加2家,市级示范社46家;家庭农场成长迅速,全县已经成长2125个家庭农场,比客岁增加971家,省级7家、市级20家。

(三)鼎力推进绿色成长,农产品质量平安明显增强

一是鼎力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创建化肥减量增效示范点26个、病虫害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交融示范基地30个;扎实推进“两减两应用”,化肥使用量继续多年实现负增长,农药使用量率先在全省实现“零增长”。

二是抓好秸秆综合应用。做好江店、古城、五十铺秸秆还田示范区扶植,秸秆直接破碎摧毁还田达133万亩;秸秆打捆养殖收储,进行过腹还田面积可达15万亩。秸秆收储工作,全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应用率已达到95%以上,位居全市前列。

三是抓好农产品绿色品牌扶植。加快农产品质量平安追溯体系扶植,实施“绿色”品牌培育计划,依托农业财产化龙头企业和农业财产化联合体,环抱优势特色财产,培“绿色”农产品品牌。做好“三品一标”农产品认定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认定。树立农业生产信用档案。

四是加大农业执法,严格节制农业生产投入品。应用农委信息网、横幅标语、新型农民培训、印发材料以及文艺演出等方法在全县组织不合形式的鼓吹运动2次,印发“农产品质量平安法”、“安徽省农产品质量平安条例”“农药使用明白纸”、“禁限用农业目录”等各类鼓吹资料30000余份。出动执法人员450人次对辖区内30余家农资经营店(种子、化肥、农药)、6个蔬菜基地、100余家互助社及家庭农场进行蔬菜检测2680多个,合格率99.8%。同时我县今年省、市抽检的农产品合格率均达100%。

(四)着力农业科技立异,农技示范推广力度全面加大

一是民生工程提前完成任务,20××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训650人,此中,生产经营型350人、专业技能型50人、专业办事型250人。

二是赓续完善农技推广网络,支配291名下层农技推广人员与全县291个村子(居)树立对接联系,每名农技人员包1个村子、联系5个科技示范户、2个贫困户或农民专业互助组织,开展技巧培训3次以上,指导农民专业互助组织、农业企业5次以上,指导办事每个科技示范户10次以上,辐射带动100个辐射户。

三是树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遴选惠颍农牧专业互助社为XX县生态养殖暨种养一体试验示范基地、八里河刘则录家庭农场XX县水产养殖试验示范基地、庆丰农牧成长有限公司为XX县生猪养殖试验示范基地、十八里铺栖溪花卉苗木公司为XX县花卉苗木种植试验示范基地等四大示范基地,重点就花卉栽培、水产高效养殖和滋生等方面开展试验示范。

乡村振兴农产品推广范文第2篇

宝清县坚持拓展农业功能,融合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道路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提升现代农业水平

一是以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助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是对传统农业的升级改造,宝清县农业科技贡献率已达60%,科学技术成为助推宝清农业腾飞的重要引擎,显著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步伐。

二是以合作理念推动农业,增强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积极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农业生产的作用,扶持壮大农机合作社、专业协会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和引导农民通过多种合作方式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实现规模种植和标准化生产。积极延伸合作组织职能,大力发展社办经济实体,加快合作组织功能从生产领域向服务领域拓展,从组织生产向开拓市场延伸。

三是以品牌建设提升农业,增强农业市场竞争能力。大力实施“品牌兴农”战略,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识农产品保护力度,拓展产品品类,扩大优势品牌的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不断培育新的农业品牌。鼓励和支持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包装设计档次,统一品牌标识、落实品牌管理主体,构筑高端品牌和明星产品,增强品牌市场竞争力,提升区域产地品牌价值。

四是以调整结构振兴农业,提升农业综合效益水平。大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鼓励支持创建优质高产种植示范小区,带动引导农民发展设施农业、休闲农业、林果种植、林下经济等,扩大绿色有机食品种植面积,实现了农业结构优化、农业效益提升、农民收入增加。

五是以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积极培育新农村建设主力军。根据农业需求和农民需要,大力实施“专业农民培训”和“农民素质提升”工程,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引导和鼓励各村屯结合实际,修订完善村规民约,转变农民思想意识和生活习惯,形成文明的民风民俗,使广大农民真正成为农业发展的主体、农村进步的主力。

(二)在历史文化传承中,创新发展现代文明

一是实施文化发展战略,挖掘利用文化资源。通过实施“文化大县”、“文化名县”战略和乡村文化建设五年发展规划,积极积聚和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发展文化事业,文教卫生等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交相辉映。

二是坚持突出地方特色,保护传承特色农耕文明。积极发挥黑土地规模生产文化和独特东北乡土文化资源富集优势,以特色为核心,以文化为内涵,以传承为目的,保护和发展本地特色的农耕文明,成为宝清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丰富农业产业形态、建设现代乡村文明的重要基础。

三是融合自然人文资源,着力创新培育现代农业文明。着力发挥现代规模化农业生产、一二三次产业融合、新农村与新社区建设的成果,促进培育现代农耕文化、现代农村风貌、现代社区文明。密切现代农耕文明与农业发展的联系,不断培育和发展现代农业文明。

(三)在农业功能拓展中,实现产业快速融合

一是坚持生态立县战略,打造生态产业新模式。立足“山水生态园林城市”目标,完成《宝清县生态县建设规划》,运用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理论,统筹县域经济、社会和环境、资源的关系,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重视生态人居,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是持续提升农业产业,凝练产业发展新抓手。一抓生产基地,二抓重点产业,三抓龙头企业。以基地为基础,以企业为龙头,以产业为核心,发挥龙头企业“连基地、带产业”的作用,建立一批规模大、质量高、专业化的区域性生产基地;形成大豆、玉米、水稻等十大农业重点产业;培育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实现农业产业大的做强,强的做优,优的做精,精的做出品牌。

三是坚持拓展农业功能,增强农业发展新动力。依托农业生产基础优势,持续拓展农业功能,快速推进产业融合。一是实施农业与关联工业融合,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升级转型;二是实施农业与第三产业融合,大力提升休闲农业发展水平。

(四)在新农村建设当中,彰显农民主体地位

一是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建设和谐乡村。宝清县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以民生为根本的理念,激发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观能动性;持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广大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不断加强职业技能教育,增进广大农民的科学技能、经营本领;大力完善农村保障体系,保障广大农民各项权益,大大增进了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维护乡村环境的积极性,改进了基层干部的工作方式,有利于和谐乡村的建设。

二是加大多方投入力度,重视乡村全面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宝清县把乡村的社会、文化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加强村镇文体设施建设和文体队伍建设,组织农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形成了生动和谐、健康向上的乡村文化生活氛围,营造了良好的村风民俗,提高了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五)在三化同步发展中,推进城乡统筹协调

一是坚持挖掘利用资源,壮大工业经济实力,实施以工补农。立足区域的丰富煤炭、油气等自然资源,加速工业发展,县域经济实力持续显著增强。县域经济的迅速发展保障了以工补农战略的顺利实施,确保了宝清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力度持续增加,城乡差距逐步缩小。

二是紧抓中心村镇建设,推进城镇化发展,实施以城带乡。以中心镇村建设为抓手,以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建设为重点,加速城镇化发展,推进城乡融合。中心镇村的建设加速了资源要素集聚,促进形成区域发展新的增长极,形成了基础设施持续完善,人口不断集聚,服务业快速发展,带动了周边乡村的发展,城乡统筹一体化显著推进。

三是加速农业现代化发展,推进产业集聚,实施以业兴镇。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有力助推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中心镇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吸引现代农业企业和园区不断聚集。产业基础的不断发展,为农村居民就地就业创造了新岗位,加速了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向中心村镇聚集,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持续巩固。

(六)在资源有序利用中,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坚持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齐抓并举。坚持立足资源条件,发挥环境优势,突出人文特色的思路,“开发利用与保护增值并重”的方针和“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利用谁补偿”的政策,合理有序利用资源潜力,运用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坚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实现资源到资本、资本到利润的转变。

二是坚持循环农业与生态农业齐头并进。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依托生态优势,加大推广力度,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有机农业等生态、立体农业。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了现代农业的科学发展。

“宝清模式”的持续发展

(一)进一步强化地方品牌意识,加速品牌农业发展

宝清对品牌农业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以县情为基础的品牌农业路上,宝清的农产品品牌建设方式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提升。

一是强化区域品牌意识,建设保护农产品公用品牌。宝清县有资源富集的优势,但大品牌的理念还需深入和强化,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有待突破。

二是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文化,丰富农产品品牌内涵。应大力开发农业文化功能,提升农业产品品牌为地域文化标志品牌,推动农产品品牌保持长久活力。

三是优化利用品牌资源,融合农业品牌与休闲旅游品牌。应将品牌农产品有效融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之中,实现农产品品牌与休闲旅游品牌的有效融合。

(二)进一步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推进休闲农业升级

宝清县休闲农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在产业体系、发展规模、发展模式、文化内涵等方面,急需提档升级。

一是整合资源,打造特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资源合理开发和保护为前提,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和农业资源,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格局,打造“北大荒休闲农业和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

二是因地制宜,总体布局。北部以依托湿地自然保护区,打造湿地生态乡村旅游区;东部开展和农场的区域合作,打造北大荒知青文化农场体验区;南部依托森林和水库资源,打造森林滨水生态旅游度假区;西部依托炮台山古城遗址,开展古文化游。

三是依托文化,培育品牌。应立足深厚文化底蕴,打造北大荒文化产品,树立“一个宝清县,半个北大荒”的区域品牌形象;以生态、农耕、红色文化等为主题,分别打造生态、农耕、红色旅游等品牌。

四是丰富业态,创新模式。大力发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摘农家果”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以休闲度假和参与体验为核心,发展功能齐全、环境亮丽文化浓郁的休闲农庄;充分利用农业生产过程的时空景观,发展农业观光园;挖掘包装民俗乡土文化,推进民俗村发展。全面提升农事节庆内涵,实现“以节会友、以节拓市、以节富民”。通过丰富休闲农业业态,创新发展模式,增强就业富民功能。

(三)进一步发挥产业集聚优势,大力拓展农业功能

宝清农业要坚持产业化、特色化、生态化方向,持续拓展农业多功能性,加速“三次产业”融合。

一是与产业化融合,进一步完善现代农业体系。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调整产业结构,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突出、特色鲜明、类型丰富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形成三次产业紧密结合,产业链条顺畅衔接,点、线、面相结合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大幅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

二是与科技化融合,进一步推进科技兴农。将高新技术和装备不断融入到粮食主产区的规模化生产经营之中,向农业生产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渗透和扩散,改良现有农业产业,培育形成新兴农业产业。

三是与服务化融合,进一步增强现代农业保障能力。应将农村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作为加快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来抓,建设一支全能型、高素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农业服务业队伍,实现农业服务的产业化、规模化和专业化。

四是与信息化融合,进一步完善现代农业信息平台。以整合资源、实施共享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建起覆盖全县生态环境、农业资源、区域文化、特色产品、农业品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农业电子商务网络体系。完善农村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构建农业信息管理体系,推进信息管理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提升现代农业信息平台服农、支农、强农力度。

五是与品牌化融合,进一步壮大现代农业品牌体系。要继续加大文化创意投入,实施品牌创意战略,提高农产品品牌竞争力。将“打造知名品牌,培育知名企业”作为宝清农业发展的着力点。走“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强县”的良性品牌发展之路。

六是与生态化融合,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积极探索宝清县农业主体功能分区,科学规范农业资源开发。加强生态农业示范,建立一批生态农业示范村镇,开发多种类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四)进一步突出差异多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是坚持乡村建设多样化。宝清县新农村建设应该遵照因地制宜的原则,采取多元化的方式,体现多样性的统一,避免单一模式的趋同现象,以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拓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基础。

二是坚持社区文化本土化。依托新农村建设的乡村文化实践,积极引导和促进乡土文化与现代文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融合,推动乡土文化、社区文化创新发展,避免把城市文化、现代文化简单地移植到乡村。

三是坚持乡土文化体系化。围绕“文化大县”、“文化名县”战略目标,协调推进文化建设,以“大湿地”、“大森林”、“大冰雪”为特色的生态文化;以“大粮仓”和黑土地规模经营为特色的农耕文化;以地方戏曲和群众文化活动为特色的乡土文化;以抗联和珍宝岛等战争遗址为标志的革命文化;具有历史价值和名人效应的知青文化;具有历史价值和现代农业示范价值的农场文化;以挹娄文化为主的历史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以全民参与为主要特征的群众文化。坚持乡土文化体系化,传承农耕文化,发展乡村文明,服务新农村建设。

宝清县新农村建设愿景

一是立足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硕果累累。农业资源得到利用保护,清洁生产得到大力推广,循环、低碳、生态农业成为现代农业重要形式;乡村环境更加洁净、清洁能源普遍应用,农村生态环境面貌一新,生态农业经济体系基本建成。呈现出“林茂谷香,水绿天蓝”的秀美景观,“一个宝清县,半个北大荒”,成为北大荒原生态文明的传承发扬地。

二是立足完善基础设施,经济区位优势卓越。未来国家将持续加大粮食主产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宝清基础设施将更加完善,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支线机场为主的立体、便捷交通网络体系将陆续建成,形成“立足宝清县,辐射黑龙江,放眼东北亚”的优越区位,宝清区位优势将更加明显,将成为我国东极旅游重要目的地和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

三是立足推进“三化同步”,“三农”基础扎实稳固。区域经济一体化显著推进,整体经济持续反哺“三农”发展;城镇化建设取得显著突破,中心村镇带动“三农”更为强劲;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更加坚实。全面形成“产业化依托城镇化,现代化发展产业化”的新格局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新态势。

四是立足农业功能拓展,产业融合更加高效。绿色农业保障力强,加工农业蓬勃发展、休闲农业多点开花,科技农业动力强劲,景观农业独特优美,创意农业内涵丰富。基本形成现代农业产业新体系。宝清农业功能拓展将更加高效,新农村建设的现代农业基础更加巩固。

五是立足全面推进原则,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农村各项设施更加完善,设备更加齐全,形成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文明交织、教育科技与文化卫生全面发展的局面。宝清县乡村文明蒸蒸日上,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呈现出“村风民俗谱和谐,乡容村貌树新风”科学发展态势。

六是立足提升农民素质,新农村建设人才济济。农民教育培训、科技示范体系完善、机制健全、合力强大。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农民成为宝清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主体。宝清县现代农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人才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

七是立足提升幸福指数,新农村建设欣欣向荣。农村环境持续改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乡村文明持续推进,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幸福指数显著提高,农村建设形成“整洁村庄点缀绿色自然,幸福农民乐业广阔田园”的优美画卷,宝清新农村发展欣欣向荣,成为粮食主产区新农村建设的率先实现区。

乡村振兴农产品推广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区域规划 农村发展 经验 启示

中图分类号:F3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2-107-02

一、发达国家农村区域规划的经验

(一)英国的农村区域规划经验

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也是最早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国家,其农村区域规划实行的也比^早。英国的《城乡规划法》最早始于1947年,以这一法律为基础,他们给每个城镇与村庄划线,目的在于建立一个适合当时情况的统一规划体制,以便有效解决当时土地占用引发的矛盾和问题,并为更加合理的规划提供可能,也为地方政府执行规划以及通过购置土地落实规划提供财政支持。

英国一直以来都注重“集镇”的发展,并推出了相应的扶植政策,通过鼓励各地发展集镇,来为那些离开农业的居民找到新的就业机会提供帮助。英国的集镇也是从村庄发展而来的。当一个村庄要发展为集镇时,首先,要考虑它是否具备支持乡村腹地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它与乡村人口的关系能否成为地方服务中心,是否有利提高当地的就业率。其次,还要考虑村庄是否有适合发展工业的土地和便捷的公路、充足的水源,以及居民能否得到基本的社会服务,例如医疗、教育、污水处理服务等等。这样分析之后,人们发现,在英国能够适合发展成为集镇的地方其实是十分有限的,全英国仅有1000个左右。能够发展为集镇的村庄,一定是具有某方面的发展潜力,而且其未来发展还不能对周遭的环境造成影响。

在英国,居民参与乡村规划设计,已成为农村区域规划制定和实施的基本模式。因为只有当地居民,才知道他们真正需要什么,知道他们应该如何在当地生活。所以,居民的愿望与规划师思想的有效结合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应该怎样安排下水道,应该如何布置公共交通等事项,都需要与当地居民进行充分的沟通。乡村布局时,考虑的因素较多,没有哪一种规划思想能够适用于所有乡村的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十分重要。所以,英国在进行农村区域规划时,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与当地居民进行讨论,其目的就是让当地居民充分地表达其意愿和观点。

(二)美国农村区域规划的经验

美国没有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村庄,在美国农村,农户大多是在乡村各自的农地上分散居住的。因此,美国的农村区域规划具有独特之处。美国进行农村区域规划时,主要考虑这样四个原则。第一,满足当地民众生活的基本需求;第二,最大限度地绿化美化乡村环境;第三,充分尊重和发扬当地民众的生活传统;第四,恰当地突出乡村固有的鲜明特色。

美国乡村的基础设施基础很好,其开发建设投资是由地方政府和联邦政府共同负担。其农村区域规划的实施是由开发商来承担的。具体来看,美国联邦政府投资建设连接乡村间的公路;地方政府筹建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供水厂等;开发商负责乡镇社区内的交通、水电、通信等配套生活设施的建设。

美国政府也在引导乡村进行“生态村”建设,强调保持乡村土壤肥力,保护水源和空气清新,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些都为美国乡村地区进一步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

(三)韩国农村区域规划的经验

在上个世纪60年代,韩国的城乡收入差距还比较悬殊,其农民生活水平也很低下。但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韩国为了促进乡村发展,掀起了以农村开发为核心的全国发展战略,有些类似于我国的“新农村建设”。韩国通过其“新农村建设”,实现了乡村发展和城乡收入差别减小。

在韩国“新农村建设”的第一阶段,政府设计规划了多种工程,用以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比如建设乡村公路、桥梁、新农村会馆以及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中,韩国政府为项目实施免费提供钢筋和水泥。先建设哪些项目,也是由当地农民根据当地生产生活情况自己决定,以使建设项目更好地满足当地人的实际需要。

在韩国“新农村建设”的第二阶段,政府是实行分类指导的方针。韩国政府首先对乡村进行分类,对于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的村庄,重点培养人们的“自立”精神,并继续支持村庄提高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对于农业发展潜力大的村庄,倡导“自助”意识,重点是疏通河道、改良土壤,提高农业生产的基本装备水平,同时合理布局村庄,促进多种经营发展;对于发展基础比较好的村庄,重点是协助其产业发展,比如,促进其乡村工业发展、农副业发展、种植业发展、畜牧业发展等,政府鼓励并支持农民采用机械化等先进生产技术手段,耕作,以及修建更加完善的生活福利设施。

在韩国“新农村建设”的第三阶段,从时间上看已经进入21世纪。其“新农村建设”由初期的政府主导的、具有“官办”性质的乡村运动,已经发展成为完全由民众参与的民间社会运动。在这一阶段,人们开始致力于促进民主法制建设、社会道德建设、集体意识教育等方面。

韩国的“新农村建设”运动,改善了乡村环境,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促进了其乡村的文明发展和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促进了国家在城乡之间得以和谐发展。

(四)日本农村区域规划的经验

在20世纪90年代,日本已经成为经济发达的国家,但其农业和乡村发展也面临着许多问题,比如乡村人口老龄化、农地资源越来越有限等。但其雄厚的工业基础还是对农村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日本的科技发展也助推了日本农业和乡村的进一步发展。

在日本,农产品大多实现了精细化生产,并形成了特色农产品的加工产业。这适应了日本社会对于农产品质量要求提高和加工程度提高的新要求。现今日本居民,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普遍较高,由此又带动了日本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等新兴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因此,单一的乡村规划,已经不能满足日本乡村区域发展的现实需求,结果使得日本的农村区域规划转而开始向多元化、综合化方向发展。

在日本的乡村建设中,最具特色并值得我们借鉴的就是“一村一品”。日本乡村的“一村一品”规划,目的是通过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来提升农村的经营效益。突出农产品自身特色可以增加其附加价值,突出农产品的地域特色也可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价值,突出农产品的加工传统与特色还可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价值。通过多层系地挖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就提高了当地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也拓展了农产品的消费客户群体,结果是极大地提高了乡村农业的经营效益。

日本的“一村一品”规划,与农产品的市场开发策略紧密结合,使大分的农业县面貌焕然一新,使日本乡村成为经济发达、生活安定、环境优美的典范。“一村一品”规划所引起的巨大成功,已经使这一举措在日本逐步推广开来,并且引来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竞相效仿。比如,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就发起过“一州一品”运动,泰国也在全国开展过“一村一品”的农村开l运动等。

日本农村以其自然条件和物产为依托,以其特色核心农产品为中心,进行乡村规划设计,促进了地域经济发展。其乡村发展规划综合了地域特色产品、生产经营技术水平、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使其综合性规划设计同时满足了当地生产的要求和市场的要求,因而取得了成功。

总之,在规划之初,务必要对农产品生产区域特点、市场需求走势等因素,进行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综合分析。要以差异化和个性化为特点,科学合理地制定农村区域发展规划。而且要避免集中化、综合化的规划可能引起的同质倾向。区域规划的内容,已经不仅仅是农产品,还要进一步扩展到景观环境改善、文化遗产保护、社会公共福利等多个方面,并且还要由农村发展联系到城市消费,最终才能使农村区域规划促进城乡之间经济协调发展。

二、发达国家农村区域规划给我们的启示

由于各国国情的不同,我们不能照搬任何一个国家的农村区域规划模式。但是,发达国家在农村区域规划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教训也值得我们记取。

(一)农村区域规划的制定和实施需要获得政府的支持

农村区域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其本身就需要技术、资金以及政策等方面的辅助与支持,离开了政府的支持,农村区域规划就无法制定和实施。农村区域规划不仅能为农村区域发展提供宏观发展方向,也能为农村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政策支持。

通过农村区域发展规划,能够促进实现国家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在这一过程中,各级政府应积极推出扶植和支持政策措施,以促进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为农村区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同时,在规划背景下,农村区域也要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比如,美国每五年修改一次农业法,并且由政府主导制定长远而系统的发展规划,以此来对农村区域规划进行规范。

(二)农村区域规划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农村居民的积极参与

农村区域规划的对象是乡村,这是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与农民的切身利益直接相关。因此,农村区域规划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充分考虑农民的现实需求,需要充分调动农民的参与积极性。正因为如此,许多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来保护农民的权益。比如,日本制定了《农业振兴法》《村落地区政治建设法》《土地规划利用法》等,就是为了应对农村区域规划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伤及乡村和农民利益的问题。

另外,在规划过程中,英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普遍会主动引导农村居民参与其中,从制定规划开始就悉心听取农民的意见和建议,在实施过程中,在每个具体阶段,都要吸引农民直接参与其中。通过农民的直接参与,不仅使其意愿直接体现在农村区域规划中,而且也调动了农民参与规划落实的积极性,这极大地减少了规划实施可能面临的阻力,保障了农村区域规划的顺利开展和预期的效果。

(三)农村区域规划的制定和实施需要突出重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

发达国家在农村区域规划上,更加追求“生态文明因素”的凸显和那些“可以留给后人的东西”,即对于物质与非物质的文化遗存的保护。这些观念都值得我们借鉴。

目前,我国在许多传统村落和乡村环境,都得到了较好保护。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郊区与城市的距离越来越近,近郊区的大量农地转变成了建设用地,这就使乡村的环境和文化遗迹受到了侵害,可以留给后人的乡村物质与非物质的文化遗存越来越少。从农村区域规划的角度来看,这被认为是“城市病”正在郊区和乡村蔓延,工业文明正在蚕食乡村传统文明。

未来我们在制定农村区域发展规划时,必须以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为基本理念,倡导发展太阳能、秸秆汽化燃烧技术等,以实现农村资源因地制宜多样化发展。同时,也要注重对于乡村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存的保护。还要充分考虑低碳排放、节能减排、环境承载力等问题,以促进农村区域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 邓蓉,郑文堂,华玉武.梯田的悠久历史与梯田在休闲农业发展中的现实价值[J].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2015(12)

[2] 桂俊荣.国外农村建设与中国新农村建设对比研究[J].世界农业,2013(11)

[3] 郭永奇.国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经验及借鉴:以德国、韩国、日本为例[J].世界农业,2013(3)

[4] 李锦宏.区域规划理论方法及其应用――基于欠发达、欠开发地区视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5] 孙碧荣.日本农业区域规划发展分析[J].世界农业,2013(6)

[6] 杨山.乡村规划理想与行动[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7] 叶齐茂.发达国家乡村建设考察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8] 赵颖秀,邓蓉.京郊农业低碳化发展研究初探[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2(4)

[9] 郑文堂,邓蓉.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J].现代化农业,2015(2)

[10] 郑文堂,邓蓉,胡宝贵等.论北京都市型现代循环农业发展[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3(4)

乡村振兴农产品推广范文第4篇

关键词:黑龙江省;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7-0031-02

多年来,黑龙江省一些农业经济指标在全国处于领先的地位,特别是实行以后,黑龙江省的农业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农民收入和农民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取消农业税后,黑龙江省农民收入呈缓慢增长趋势,不但影响了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而且也关系到我国的社会安全和政治稳定。在新时期,如何提高黑龙江省农民收入水平,是有待解决的重点问题。

一、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性

农民增收是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的稳定,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因而必须高度重视农民增收问题。

(一)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按照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我国逐步建立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发展机制,对农业和农村建设增加了投入的力度,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但同时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而不是政府帮扶的对象,要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民主动进行农业生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增加农民收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农民收入预期不好,就不愿扩大农产品供给,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不能扩大生产,就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只有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得到物质利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民才能扩大自身积累,增加农业再生产的投入,农业才能更好地发展,农村经济也才得以持续稳定地发展。因而,农村经济要健康发展,必须要增加农民的收入。

(二)增加农民收入是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基本条件

农民是一个巨大的消费群体,但目前农民的生活水平还比较低,尽管他们对一些消费品有需求,比如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与生活用品等,但是他们没有足够的购买力。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农民的购买力,通过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促使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得到释放,从而使农村的消费品市场得以开拓,促进整个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城乡关系的良性互动,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

(三)增加农民收入是促进社会稳定的根本保障

我国大部分人口在农村,农村稳定是全国稳定的基础,只有农村社会稳定,农村经济才能发展,从而带动工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整个社会才会稳定的发展。农村社会的稳定要靠增加农民收入来得以实现。

(四)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经济建设中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也要快速发展。同时在社会建设的奋斗目标中也指出,要全面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我国有13亿人口,其中有63%左右在农村,只有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了,国民经济才能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才能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从整体上提高,生活质量得到改善,也才能达到小康社会的要求。

二、新时期黑龙江省农民增收的途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促进黑龙江省农民收入增长重要性,增加农民收入是一项历史任务,也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新时期,应加快黑龙江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核心目标,积极探求黑龙江省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一)积极稳妥地进行农业结构调整

目前,黑龙江省正在形成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和开发体系。但是,从农业产业化的要求看,农业产业结构还不够优化,调整还需进一步推进。

围绕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农业结构。针对农产品供过于求的情况,应把市场开发与研究放在首要位置,不但要研究现实市场,还要研究潜在市场,既要研究国内市场,又要研究国际市场。

各地方要充分考虑本地的优势,增加具有资源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农业,减少或避免不同地区农业结构的趋同化。使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不再停留在数量的增减,而是根据市场的需求有质的飞跃,确保农产品供给结构与消费需求相衔接。

优化农业产品结构。我国食品消费结构正在向多元化、优质化、无公害化方向发展,而要适应食品需求结构的变化,就必须调整农产品结构,减少一般大宗性农产品生产,多发展优质、无公害的绿色农产品[1]。坚持走增加产量与提高质量并重的路子,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产品,大力引进、培育和推广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名优特品种,以提高农产品优质率来提高商品率。

通过加工增值调整结构。根据当前主要农产品供给比较充裕的有利时机,及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着力发展一批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的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延长产业链条,开发终极产品,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加工环节利润。

(二)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广大农民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为手段,通过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实现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的完全对接,减少生产的盲目性,避免市场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发展产业化经营,应依据市场需求,大力培育具有地方资源特色的市场潜力大、竞争力强、对农业生产具有带动作用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加快对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加工能力和产品档次,并使这些企业逐步发展成为龙头企业,进而形成市场、企业、基地、农户紧密相连的经营体系。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农民,一头连着消费者,具有经营规模大,购销网络多,市场信息灵的优势,向生产者反馈市场信息,引导农民调整生产结构,协助农民引进优质品种,帮助农户发展生产。

发展农业产业化关键在抓龙头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加工型龙头企业的发展,是一个地方甚至一个国家农村经济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要注意对重点龙头企业的培植,做大做强重点龙头企业,鼓励创造企业自己的品牌,振兴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对于加快农业工业化,农村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与此同时,要妥善解决农民和龙头企业之间的利益协调问题,强化双方的法律意识,建立符合市场规则,互惠互利的利益分配机制。

(三)转变农业生产增长方式,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的同时,要求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国际上有关专家分析,今后全世界农产品增加量的83%将靠科技来实现[2]。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是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一是采用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的的各种实用技术;二是要提高以节本增效为目的的生产经营技术;三是要提高以增值为目的的农产品深加工、保鲜和储运技术;四是提高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提高农民素质,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重点抓好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

(四)加快推进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构建市场拉动机制

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大市场、大流通。建立以初级集贸市场为基础,批发市场为中心,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市场网络;健全市场规划,维护市场秩序,规范交易行为;建立市场信息传播网,大宗农产品储备制度和相应的价格保护体系,降低农用生产资料的市场供应价格,减少农业生产成本,从而实现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构建市场拉动机制,靠拓展流通空间促增收。必须把开拓农产品市场,搞活流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战略措施来抓[3]。一是要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二是要整顿和规范市场交易秩序;三是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四是要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五)继续深化农村制度改革

1.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依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规范和推动农村土地流转。改革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规范和促进民间金融的发展,以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为主要形式,加大农业信贷资金的投入。进一步加快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2.推进以税费改革为主的农村综合改革。关键要解决好两大问题:一是如何完善和构建合理的乡村治理结构,包括行政管理和村民自治两个系统;二是如何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从制度上保证农民能够均等地享有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

3.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建立农业风险基金。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是由政府引导,农民自然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4]。这种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不仅可有力地改善农民的生存条件,而且对促进和巩固农民增收也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王焕培.增加农民收入的研究[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35).

[2] 刘华香,赵志勇.关于解决农民增收的新思考[J].河北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学报,2004,(1).

乡村振兴农产品推广范文第5篇

1.克服困难,扎实工作,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乡镇企业工作取得来之不易的新成绩

2010年我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旅游农业工作,克服各种困难,负重奋进,勇于创新,扎实推进,努力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总体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超过历史最好水平。

1.1农村二、三产业协调发展,速度效益同步增长

2010年全省乡镇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385.7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增加值突破1315亿元,比上年增长15.8%,乡镇企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16%;乡镇企业对农民就业增收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共安置人员260万人,同比增长2.35%,占全省城乡就业人员的20%;劳动者报酬309.4亿元,比上年增长23%,据测算全省农民人均收入的36%来自乡镇企业;实缴税金达到98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18%;出口产品交货值30.5亿元,比上年增长20%。乡镇企业已经成为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支撑。

1.2转变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方式,销售收入实现新突破

近五年,我省农产品加工业每年都以15%的速度递增,成为最具有活力和希望的支柱产业。2010年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突破2550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同时涌现一批带头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4户,省级龙头企业356户,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工品种不断增加,科技含量提升,逐步形成了玉米、大豆、畜产品、特产品等龙型加工企业群,这些各具特色产业集群的形成,为农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奠定了基础。目前,我省农产品加工项目库已储备规模以上项目358个,有些重点项目已上马投产,长春大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玉米深加工企业之一,加工能力位居世界第二,赖氨酸销售占据世界市场的70%;皓月集团成为亚洲最大的肉牛加工企业,牛肉出口量占全国的50%。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粮食、畜禽和特产品加工品种从不足100个发展到3000多个。我省已有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20个,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示范基地13个,省政府命名的22个全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区,销售收入都在10亿元以上。

1.3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休闲旅游农业发展

休闲旅游农业是我省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开拓的新领域,休闲旅游农业实现了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的有机结合,推进了城乡互动,是拓展农业功能、促进资源高效利用、满足新消费需求的朝阳产业。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有利于环境保护和村容村貌治理,有利于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增收,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现代农业和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但从整体看,与发达地区比,我省休闲旅游农业还处在自我发展的起步阶段。为了把这一新兴产业抓出成效,我们召开了全省休闲旅游农业工作会议,明确了休闲旅游农业发展方向和目标,推动了我省休闲旅游快速高效发展。目前全省现有休闲旅游农业企业2720户,规模以上休闲旅游农业企业已达58个,休闲农庄168个,农业观光采摘园120个,农家乐1500户,直接安置以农民为主的从业人员6.5万人,年接待游客近2000万人次,营业收入达300多亿元。

1.4积极稳步推进,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我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系统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克服各种困难,积极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了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乡镇企业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提高的新阶段,发展势头不断增强,发展环境越来越好。在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乡镇企业快速高效发展若干意见》的基础上,2010年我们协调有关部门起草了《吉林省加快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的意见》,以省政府文件下发各地,有效的解决了休闲旅游农业发展过程中一些难题。与此同时,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地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经验,结合我省实际,起草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平稳较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在征求并采纳省发改委等16个部门意见的同时,又征求了9个市(州)、长白山管委会,19个县(市、区)和30户有代表性的农产品加工业企业意见,并与有关政策进行了对比分析,形成《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平稳较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争取尽早出台实施。

1.5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构建交流合作平台

我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对外交流活动十分活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为产业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几年来,我们先后组织100多家企业1000多个产品参加农业部举办的东西合作贸易博览会,同时组织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部门负责人和企业家带项目、带技术,赴广东、浙江、江苏、贵州、广西和北京等省(市)考察交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经验,寻求合作方式。在此基础上,为了开拓国际市场,我们组织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参加美国国际天然及有机食品博览会和在法国巴黎举办的有机食品博览会,在宣传推介我省农产品的同时,开阔了视野,了解了国际农产品市场,与部分国家客商建立了联系,与国外公司签订了合作意向,为我省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奠定了一定基础。为了加强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旅游农业的对外交流水平,我们在对乡镇企业协会进行换届的同时成立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分会,充实了省级协会的领导力量,增添了新的活力,完善了工作运行机制。通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2010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引进资金425亿元,引进技术项目615个,是我们招商引资取得实质效果的一年。

1.6稳步开展乡镇企业“创业杯”竞赛活动,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

通过开展乡镇企业“创业杯”竞赛活动,调动了各级政府抓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工作的积极性,取得了明显成效。考核评定在以往考核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内容,完善了考核方式方法,确保考核体系的科学化、制度化。通过一个“杯”,统筹全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工作,促进“五个体系”建设,第一是特优新产品开发体系建设;第二是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第三是职工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第四是企业家队伍体系建设;第五是管理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抓创业促就业,全面开展乡镇企业“创业杯”竞赛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壮大了县域经济的发展。5年来我们积极协调落实乡镇企业扶持资金7400万元,共扶持项目343个。专项资金的落实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投资额的快速增长,2010年全省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39.6亿元,比上年增长21.2%,相当于近五年来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投资额的总和。

1.7搞好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和“蓝色证书”培训,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

通过落实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经费,省与各市(州)、县(市、区)培训和鉴定经费按2∶1的原则来掌握,调动了各地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投入的积极性,形成了全省乡镇企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体系和信息网络体系。去年已完成“蓝色证书”培训任务6500人,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职业技能培训鉴定6400人,5年来我们已完成“蓝色证书”培训65500多人,职业技能培训鉴定64890多人,农产品加工业预警体系今年将投入使用,全省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已经走在全国先进行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各市(州)和重点县(市、区)职业技能鉴定站的基础建设工作,在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粮食主产区和城市郊区建设农产品加工业培训示范基地,合力推进农产品加工技术推广培训工作,培训各种乡镇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实用技术人才。

1.8构建产学研联结平台,企业自主创新和研发实现新突破

积极参与了农业部适用技术推广与对接活动,有效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自身资源,建立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新机制。在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和我省9个专业分中心的指导下,重点抓好企业自主研发机构建设,目前我省已有国家级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机构22个,新评选科技创新示范企业45户,有3个专业分中心得到了国家近100万元资金的扶持。同时组织部分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省乡镇企业协会常务理事、理事参加了由中国农科院、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举办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论坛和技术对接活动,邀请了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张天佐局长、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王守聪主任、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分会甘士明会长等领导和专家亲临我省进行培训指导。

2.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推进农村二、三产业平稳较快发展

客观地分析当前经济形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世界经济复苏基础还不稳固,积极变化和不利影响同时显现,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相互影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难度有所增大。同时,我省农村二、三产业还存在自身发展不足的问题,一是企业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农村二、三产业规模普遍偏小,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二是一些企业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内部管理不规范,家族式管理的企业仍占较大比重;三是产业结构不优,传统产业比重过高,三产业发育滞后。在产品结构上,一般性产品、初级产品多,技术含量、附加值高的产品少,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多,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少;在企业结构上,小而全、低水平重复建设仍然存在等等。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切实增强忧患意识,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深刻认识抓好农村二、三产业的重要性和艰巨性,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不动摇,咬住发展目标不放松,认准发展路子不改变,紧紧把握发展难得的历史机遇。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开好头、起好步至关重要,我们要在全面完成了“十一五”任务的基础上,全面落实“十二五”规划的各项指标,全力促进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旅游农业快速高效发展。2011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全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民就业增收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载体,自主创新、转变方式;突出特色、培育品牌;加强交流、扩大合作;强化职能、搞好服务,全力推进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农村第二产业和以休闲旅游农业为主的农村第三产业平稳较快发展。

“十二五”期间发展目标是全面建设完成“1151”工程,即:到2015年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2500亿元,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5000亿元,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建设完善国家级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县(示范区)5个,打造五条具有北方特色休闲旅游农业精品线路;建设100个三星级以上休闲旅游农业示范企业(园区),其中20%进入国家休闲旅游农业示范点行列。

2011年主要工作目标是:乡镇企业增加值突破1500亿元,同比增长15%以上,规模以上企业同比增长18%以上;实缴税金突破110亿元,同比增长15%以上;从业人员保持在260万人以上。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突破3000亿元,其中省级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0%以上。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旅游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步伐明显加快;抵御风险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品牌建设能力明显增强;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员工整体素质明显提升;主导产业在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方面的作用日益明显。

为了全面推动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旅游农业发展,在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全力实施“六大战略”措施,重点抓好“1151”工程建设,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快速高效发展。把大力推进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旅游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作为今年和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和工作的重点任务。

2.1实施“主导产业推进战略”,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步伐

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农业部的要求,整合各方面力量,加大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力度,促进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平稳较快发展。一是今年和今后5年,在全省实施“1151”工程的过程中,认真抓好全省22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建设工作,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百强示范企业建设工程,全面提高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二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平稳较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积极协调,争取尽早出台,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三是在安排乡镇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上,继续向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区和百强示范企业倾斜,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项目,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有一定规模、产品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吸纳农民就业和增收作用明显的项目予以优先安排。四是大力实施特色品牌带动战略,重点打造和重点培育名牌产品。对众多品牌进行有效整合,抓好优质特色农产品加工品牌的国内外注册,促进品牌向名牌转化,将做大品牌战略和做强龙头企业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发展一批大中型优质特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对有规模、有市场、有资源优势的特色企业,实行重点培育、扶持和推进。五是谋划一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新项目,在已有省级项目库的基础上,各地要根据实际,增加新兴农产品加工业项目,培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后劲。

2.2实施“传统产业振兴战略”,加快农村产业优化升级

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乡镇企业快速高效发展的若干意见》,促进我省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农村第二产业和以休闲旅游农业为主的农村第三产业平稳较快发展。一是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促进农村二、三产业优化升级,围绕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产业振兴政策,推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用足、用好、用活国家的有关政策,加快推进全省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今年和今后5年,在全省实施“1151”工程过程中,整合资源,培育创建农村二、三产业百户企业集团,推进有关企业上市融资。二是有关发展专项资金的使用将根据新的形势,结合“1151”工程增加两项新内容,一个是扶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项目;另一个是科技创新项目。三是继续开展全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创业杯”竞赛活动。完善考核方式方法,确保考核体系的科学化、制度化。

2.3实施“新兴产业开拓战略”,促进休闲旅游农业发展提升

在借鉴先进地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科学规划。要在搞好调研工作的基础上,从规划入手,紧紧把握市场需求,结合我省农业发展实际和区域特点,依托资源禀赋、文化特色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发展规划。在实施“1151”工程过程中,把规划建设5个国家级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县(示范区),打造5条具有北方特色休闲旅游农业精品线路和100个三星级以上休闲旅游农业示范企业(园区)作为重点,以点代面,协调发展。二是创造环境。要围绕解决影响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的难点、热点问题制定扶持政策,根据《关于加快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的意见》(吉政办明电[2010]29号)精神,结合实际切实解决好影响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的用地、用水、用电等各种问题,形成促进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三是完善服务。要加大工作力度,把服务贯穿在促进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在发展初期阶段,重视创业辅导和教育培训,对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突出在行业规范、规划设计、市场推广上加强服务。按照《吉林省休闲旅游农业企业星级评定办法》开展好休闲旅游农业企业的星级评选工作,全力推动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四是创新机制。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必须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不仅要把产业链条上的各个产业紧密联系起来,更重要的是把每个链条上的经营者的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休闲旅游农业才能走上健康的发展之路。

2.4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对外交流合作

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农业部东西合作工程,探索企业间技术合作、贸易合作、投资合作等新机制。强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开展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旅游农业对外招商引资、招贤引智工作,在省级项目库中精心筛选,推出一批项目,面向国内外持续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由单一开拓传统市场,向开拓新兴市场转变,全面开展农村二、三产业对外交流合作活动。在对外发展上,积极开拓国外市场,继续支持重点企业参加在美国、法国巴黎和德国克隆举办的国际食品博览会,开拓欧美等新兴市场,增强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协作能力。在对内合作上,针对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民营资本向北流动的新情况,积极构建南资北移通道,推动规模以上企业到沿海发达地区进行招商引资、招贤引智,促进交流合作。

2.5实施“人才兴业战略”,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

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是关键。要努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落实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经费,今后省与市(州)、县(市、区)培训和鉴定经费仍按2∶1的原则来掌握,分层次搞好全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旅游农业系统职工和企业家的培训工作。一是继续扎实推进“蓝色证书”培训工程。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培训方式,根据企业发展需求,举办各种形式培训班,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逐步将蓝色证书培训工程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推开,培训更多的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旅游农业管理人员和职工,2011要年完成蓝色证书培训任务1万人以上。二是做好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依托现有的培训资源,围绕粮油、特产品、畜产品行业的需求,开展好重点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在此基础上按照农业部的有关要求,推动企业开展“技工工程”提升行动,认真抓好高级工及技师的培训与鉴定工作,2011年全省要完成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旅游农业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任务1万人以上。同时要搞好农产品加工业预警体系建设,并且进一步完善各市(州)和重点县(市、区)职业技能鉴定站基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