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区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民办高校 第二课堂教育 应用型人才
与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相比,中国高等教育在基础理论的教育方面并不落后和薄弱,但在对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却有一定差距。随着21世纪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如何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校教育由过去的主要重视第一课堂教育逐渐转变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教育并重,以期努力达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通互动、互补互融的效果。第二课堂教育以其内容的新颖性、形式的灵活性和参与的实践性成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民办高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校企结合办学是民办高校主要的办学模式,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上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它不同于精英式教育,又与大众教育有一定的区别。生源特点决定了民办高校教育手段和培养模式的特殊性,在第一课堂教育的基础上,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教育无疑是很好的选择。第二课堂教育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与延续,对校企结合办学机制下的民办高校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实现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与服务企业需求紧密结合,就需要加大民办高校第二课堂教育的研究。
一.什么是民办高校第二课堂
所谓民办高校的“第二课堂”是指民办高校学生在传统的第一课堂之外,通过参加有组织的学校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课外活动,以实现自身素质提高的一种教育教学形式。它是一种综合理念,能够将学校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以实现个人理想同国家和社会的价值目标统一;它也是一种新的工作方式或者沟通机制,能够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与共同参与,促进学生工作;它还是衡量学生成才的重要标准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风向标。[1]
第二课堂是建立在第一课堂的基础上的,是第一课堂的补充与延伸。如果把第一课堂定义为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依据教学大纲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那么第二课堂则是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所进行的教学活动。第二课堂的教学内容广泛,是对教材之外的知识的学习。第二课堂教学形式多样,不拘泥于教室,实验室、家庭、企业公司、社会等都可以成为第二课堂的教学场所。
二.第二课堂教育在校企结合办学机制下的民办高校教育中的积极意义
在校企结合办学机制下的民办高校中开展第二课堂教育,其积极意义表现在以下个方面:
1.第二课堂教育有利于民办高校学生的智能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与第一课堂重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问题进行思考不同,第二课堂提倡学生对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民办高校的学生能够将第一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开拓视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组织能力,促进学生创造力与潜能的发挥;第二课堂提倡自主创新精神,有助于学生在了解自身特点、个性、优劣势的基础上施展才华,寻求创新;第二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才能的发挥,有利于激发学生关注自身的职业技能和素质发展的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爱岗敬业精神。[2]
2.第二课堂教育有利于学生社会竞争能力的拓展
第二课堂经常借助各种各样的活动进行。在活动过程中,民办高校学生们需要进行分工与协调,需要组建跨专业、跨学科的各种团队,这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团队分工合作能力,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组织沟通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而这些基本的素质本身就是民办高校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人才的基本素质,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化程度和市场竞争能力
3.第二课堂有利于教学改革的进行
第二课堂作为民办高校教学改革的试验田,有着不同于传统的第一课堂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它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借助校企结合办学机制下的民办高校这个有利载体,不断冲破传统教学体制的束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改革。
4.第二课堂教育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相对第一课堂重视理论而言,第二课堂更重视实践,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从而体会社会、生活、人生。第二课堂中,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尤其是动手操作的能力。总之第二课堂在潜移默化中,通过把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从被动转为主动[4],为国家培养了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三.校企结合办学机制下的民办高校第二课堂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校企结合办学机制下的民办高校第二课堂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与服务企业需求的双重任务。实现第二课堂教育与人才培养和服务企业需求相结合的目标,需要从以下几个途径与方法进行:
1.大力开展社团活动
社团活动是指在学校团委的领导下,学生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而自愿组织社团,开展系列活动。社团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参与性等实践活动能力,能够激发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它已经成为民办高校开展第二课堂教育的主要途径。要大力开展学生社团活动,首先要团委组织筹建或者学生个人组织申请成立。其次需要团委进行指导与管理,以维护社团活动的有序进行。最后需要学生负责人负责日常活动的开展,以促进社团活动的发展。
2.举办学术文化活动
由于校企结合办学机制下的民办高校以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为主的办学目标,这类高校往往在学术文化活动方面比较薄弱,而学术文化活动是第二课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必要在在这类高校中大力开展学术文化活动。通过在这类高校中举办学术文化活动,能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自己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利于学生检验自我和展示自我,在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同时,促进了第二课堂教育的发展[5]。
3.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是校企结合办学机制下的民办高校开展第二课堂教育的主渠道。我们要带领学生走出去,鼓励学生走出去,把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通过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基地以及学生创业基地等实践载体,联合企业进行参观、实训、实习等实践形式,以教学空间、教学形式的变化来达到扩展学生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通过这种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与认同,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为联合企业输送了适应企业需要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4.进行科研训练
科研训练能够使得学生提前进入科研领域,了解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在校企结合办学机制下的民办高校中进行科研训练,更能有效利用企业资源,建立学校和企业“双导师制”,有目的、有方法地指导学生,使学生了解科研理论与实验技能方法,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素养,同时了解企业所需和自身不足,适时调整自我定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民办高校作为社会力量办学的载体,在第二课堂教育上有着自身特色和先天优势,一方面体制较为灵活,便于掌控;另一方面,民办高校的投资方一般是实力较强的企业,有能力为学校提供较好的条件和支持。新时期下,我们应该大力发展校企结合办学机制下的民办高校第二课堂教育,为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提供强大支撑,促进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红生.陕西省高等院校第二课堂教育探析[J],价值工程.
[2]彭彦城,王岩琴,叶小倩,张欣.高校第二课堂教育的研究[J].教育文化,2004(4).
[3]庄青竹.谈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设计与创新人才培养[J].商业时代,2008.
[4]孙丽姗.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5(1).
关键词:第二课堂 专业技能 层次教学 反馈
第二课堂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的名词。从小学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系列主题班会到大学以培养自身兴趣、发掘自身潜能为基础的各式社团活动都属于第二课堂的范畴。其形式之多,范围之广是普通课堂教学所无法比拟的。如果说依托教材及大纲,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进行的课堂教学是第一课堂的话,那么第二课堂就是指在第一课堂以外的时间进行的与第一课堂有关的系列教学活动。从教学内容上看,它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它可以无需考试,但却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从形式上看,它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兴趣教学是它的灵魂;从深度上看,它既秉承着传统课堂教学的初衷又是对是传统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尝试和升华。
1、第二课堂在职校教育背景下呈现的新特点
作为以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为目的的中职教育与义务教育及高等教育相比有着自身鲜明的特色和形式。那么,在这样特殊教育背景下的第二课堂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1.1以就业为导向,选择以专业技能为主导的第二课堂教学
中职类学校第二课堂的开设主要是围绕着专业而设置的。社会需求是它开设的初衷和导向。它可以形式多样、内容宽泛却离不开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无论是以激发学生专业热情为目而开设的第二课堂还是作为某门专业课程提升的第二课堂可以说都是为本专业核心技能服务的。比如交通工程系就根据自身专业发展的若干个方向,开设了测量类、试验类及概预算(造价)类的第二课堂。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适应当前道桥行业对这三项技能的需求,以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因此,这就提出第二课堂在内容的设置上要兼顾专业的发展需要,在实施上要实行模块化的管理,每一个模块都需要经过精心设计并由相关专业教师负责实施。每一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并综合自身特长和兴趣爱好选择一个实践模块。
1.2以兴趣为纽带,促进大众的学习热情
对于绝大多数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来说,他们普遍缺乏明确的学习动机,更不要谈具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及克服困难的毅力。他们不缺热情但却少了一份自主学习的意识,他们长期被忽视更渴望被关注和鼓励,这就需要老师精心的引导。形式新颖,生动活泼的第二课堂不仅是对传统课堂教育的有力补充和强化,还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即使对于那些极少数缺乏学习兴趣的孩子来说也极有可能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加入到第二课堂的学习中。通过这样一种非强迫性的行为,使该部分学生对于专业学习的叛逆心理和抵触情绪相对于第一课堂来说会小得多,在一次次自主操作和练习中积累成就感,逐渐培养专业学习兴趣。
1.3 兼顾人才的选拔、增强竞争意识
对于中职类院校来说,扩大生源、增强社会影响力一直是发展的硬道理。但职业学校往往缺乏统一的社会评判标准(升学率等),若要提升自身形象参加各类技能竞赛是一条不错的捷径。可以说技能竞赛已经成为很多职业院校的工作重点之一。而培养和选拔竞赛选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其间需要进行长期的观察和训练。因为首先人的心理素质就是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第二课堂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可以在长期的交流和竞争中磨练自身的技能和心理素质;教师可以通过长期的观察挑选最适合参赛选手。第二课堂最大限度的给学生营造出公平的学习机会和竞争机会,以赛促学,增强竞争意识。
2、针对专业特点设计第二课堂
2.1 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构建第二课堂
再好的软件设施若要顺利运行离不开硬件平台,第二课堂的成功开设更离不开多种教学资源的参与。在此过程中可充分利用人、物、场地等多种教学资源(专业教师、实训室、实训设备等)在系部与系部之间交叉展开。比如我系工程机械类的第二课堂教学就借用了机械系与汽车系的闲置设备和相关实训场所,有效的提高了设备利用率,间接的增加了仪器设备的投资效益。
2.2 把握好开设时机
自愿性是第二课堂设置的重要原则,更是与第一课堂有所不同的本质区别。如何吸引学生参与和坚持是第二课堂需要思考的持续性问题。前期的宣传固然重要,选择合适的开设时机也是一个第二课堂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比如2010年11月我系的选手在参加了全国路桥类技能竞赛取得较好成绩后,在学校和系部的大力宣传和学生自身对周边成功人和事的真切感受的双重激励下,学生对本专业核心技能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此时我系顺理成章的成立了“青春测量实验俱乐部”,并精心的把这几年对于这两个方向的教研成果融入进去,使第二课堂不仅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而且在管理上也给予了学生最大的自由和权限。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老师并担任俱乐部中的管理职务。从学生自主报名的情况看,光我班就有98%的男生报了测量类兴趣小组,100%的女生报了实验类兴趣小组,取得了开门红,这是任意一届第二课堂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2.3 兼顾大众,开展层次教学
对于专业技能类的第二课堂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分层展开。它要求“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生冒出来,使多数人迈大步,让后进生不落伍,达到整体优化”的效果。比如针对测量类第二课堂在设置前就应充分考虑每学年测量理论及实训课程在进度和深度上的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3、形成良好的反馈机制促进第二课堂的可持续性发展
在第二课堂的实施过程中要实时注重参与各方对该门课程的评价,主要包括任课教师的评价和学生的评价。评价的作用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检测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教学反思,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二是通过对评价过程及评价结果的适当运用,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总之,良好的反馈机制、适当的评价策略可以实现课程本身、授课教师以及参与学生三方的共赢。
总之,本篇文章主要浅析了第二课堂在职校教育体制下呈现的一些新特点及有关第二课堂设计等方面的内容,其旨在研究教学形式、促进教学效果,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参考文献
[1]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状况的调查分析与思考.高教论坛,2010年第03期.
关键词 第二课堂 90后大学生 创新性设计
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是指大学生通过参加有组织的课余活动以达到陶冶情操、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目的的一种教育教学形式,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其本身是对课堂教学活动,在内容和手段上的补充,有助于为第一课堂拾遗补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保证学生健康成才,有助于推动学生向社会化的人积极转变,有助于优秀校园文化的塑造,促进优良学风校风的形成。为此如何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正成为我们不断探讨的课题。
一、高校第二课堂开展的现状
第二课堂作为大学生学习、文化、思想与心理互动的重要场所,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拥有其特殊的作用。自同志强调素质教育,以及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以来,全国各大高校都逐渐认识到第二课堂对拓展大学生素质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为此,潍坊学院也进行了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发展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无论是 “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大学生寒暑假社会实践”、“挑战杯”、“大学生研究训练研究计划(SRTP)”或是“社团文化艺术节”“网络文化节”等潍院组织的各具特色的活动,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第二课堂实际的开展现状并不容乐观,如第二课堂的活动场地、道具短缺;活动内容、形式单一;活动经费不足、影响力小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第二课堂在促进大学生提高学习、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方面应发挥的作用。20世纪20年代后高校将是90后的年代,然而90大学生在自主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方面仍存在很大的不足。如何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培养90后大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正成为我们研究的新课题。
二、90后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分析
与80后大学生相比,90后大学生个性更加独立,在独立思考与选择上,90后表现出很高的自主性。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自信张扬,充满激情。成长在信息时代的他们每天都接受着海量信息,这使的他们的思想更为开阔,对每件事物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90后大学生意识到肩负的社会责任,他们很少做形式主义的事情,而是更注重实际。这些特点都是90后大学生区别于其他群体的显著特点。开放的社会环境和宽松教学环境能够让他们自由的成长,面对问题总会问个为什么,不会轻信盲从。
但同样成长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在他们心里名利作用多少被过分强化。例如当需要他们去完成某件工作时,集体感、荣誉感等响亮的口号已经不适合他们,取而代之的是做这件事情能给他们带来多少现实的利益。刚刚我们说过,90后大学生能坚持己见,敢于挑战权威,做事情充满激情……那么张扬个性,标新立异,但过于自负,甚至盲目乐观也成为他们性格上的缺憾。
三、潍坊学院第二课堂开展过程中出现的困境
自潍坊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实施教育教学改革以来,校领导非常重视第二课堂的发展。目前的“社团文化艺术节”、“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大学生社会实践”“挑战杯”“大学生训练研究计划(SRTP)等一系列” 第二课堂活动已走向成熟。学生工作部、团委为此做出了很大努力,特别是近来由学生公寓中心推出了《潍坊学院打造学生社区第二课堂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充分发挥了学生公寓的育人功能,组织的学生社区第二课堂也得到了积极推广。公寓中心所推出的图书阅览室、大学生科技艺术沙龙、名师讲坛、宿舍文化街节等与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场所、活动,不断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社区文化生活需求。学生第一课堂的学习动力明显增强,学习成绩显着提高通过调查的数据分析来看,参与第二课堂素质拓展活动的本科生,无论是学习的主动性还是综合成绩测评均比没有实施第二课堂素质拓展活动的学生高。下面我们分析一下潍坊学院第二课堂素质拓展所存在的问题:
首先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高年级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素质拓展活动的积极性下降,他们一方面面临着第一课堂的学业压力,另一方面面对的是就业压力大,不得不选择其他途径扩宽自己的竞争实力,譬如:考研、考公务员、考证等等。因此,这些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素质拓展活动的积极性并不高,几乎不参与。
其次,第二课堂一些素质拓展的特色活动未能在全校范围开展。自实施第二课堂素质拓展活动以来,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潍院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品牌活动。一些特色的比赛和活动,只能适合一些基础好、兴趣浓、信心强的学生参与,而使大部分兴趣爱好不多、特长不明显的学生,既没有参加比赛的信心,也没有在活动中胜出的本领,这就导致第二课堂教育的“精英化”现象,最终导致一些特色活动未能真正在全校范围内开展。
第三,第二课堂素质拓展活动的创新性与特色性不鲜明。目前,潍院所开展的第二课堂素质拓展活动大都是按照以往的活动形式、活动内容,传承开展,缺乏足够的创新。长期以往,90后大学生对于这些枯燥乏味的“传统”活动会失去兴趣,导致其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与培养目的。此外,当前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存在着参与度较低,学术活动较少,学术性不强等方面的问题。
四、关于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建议
那么如何发展更加适合90后大学生性格的第二课堂,我认为首先坚持三点原则,即学术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娱乐性原则,对此张静老师在其《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探索》一文中以予以论述,所以本文不做过多的阐述 ,其次是行之有效的四条对策即:
1.学校应加强对第二课堂活动的指导和支持,为活动的健康开展提供有力人力、物力保障。学校应高度重视第二课堂在学校素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加强指导,加大投入,为第二课堂提供有力保障。
2.以学生为主体,不断创新第二课堂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第二课堂具有自愿性、广泛性的特点,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注意追踪90后大学生思想状况和社会生活的热点,使活动真正满足自我发展、完善的需要。
3.以志愿服务为契机,有效充实第二课堂的内容。志愿服务本身是一项提高思想修养,弘扬高尚品德的活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所认同。调查表明,在全运会开展过程中,潍坊学院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较高,外界对志愿活动的评价也很高。以志愿精神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同时又以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志愿服务活动。
4.利用网络平台,拓展第二课堂的领域。针对部分同学反映的活动资讯无法获得的情况,可以尝试建立相关网络平台,以此为媒介,开辟第二课堂信息传递的新途径,使内容能第一时间传送到同学们的手中。
参考文献:
[1]郭卫芹.第二课堂有效教学的几种方法及益处[J].潍坊学院学报),2011(01).
【关键词】workshop 大学英语 第二课堂 构建 实施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1C-0125-03
一、Workshop及其特征和优势
据维基百科关于workshop的解释:In education,a workshop is a brief intensivecourse,a seminar or a series of meetings emphasizing interaction and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among a usually small number ofparticipants,Workshop可称为“工作坊”,一般而言,工作坊是以一名在某个领域富有经验的主讲人为核心,一定数量的团体在该名主讲人的指导和引领之下,通过活动、讨论、演讲等多种方式,共同探讨某个话题。Workshop是国外教育领域里非常流行的一种提升自我的学习方式,活动开展的时间或长或短,视教学内容与活动开展的情况而定,一般在几小时以上,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认知,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个性,解决某个问题或完成某种训练。
据笔者在加拿大NAIT学院进修学习TESL课程期间参加的各种workshop活动和国内学院开展的workshop学习活动形式来看,不管是国外开展的workshop,如drumming,salsa dancing,singing,storytelling,Learning to Learn,StudySkill,Exam Prep,Time Management&Procrastination,还是国内举办的work-shop,如心理学工作坊、瑜伽工作坊、音乐工作坊、亲子工作坊等,其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情境体验与教育活动交互。例如在主题为“drumming”的workshop两个小时的活动中,三十多个学生围成一圈,在一位站在圈中教打鼓的专家老师的引领和指导下,拿着各色各样的打击乐器按不同的节拍敲打节奏。尽管很多打击乐器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陌生,敲击的方式也是第一次接触,在老师的点拨指导下,不专业的大家还是自得其乐。最后,参加workshop的所有成员集中到大礼堂,上台展示自己两个小时的学习成果,释放自己,这的确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和学习途径。
大学英语第二课堂也可以采用work-shop的形式。workshop主要的基本特征及优势如下:
第一,情境式的交往。Workshop活动是在具体的情境时空环境中进行的交往活动。如在教室、校园草坪、球场、礼堂等,其组织形式多样且富有感染力、吸引力和亲和力。一般地,Workshop中的情景式的交往是主体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寻求共存,互惠互利发展的过程,这正是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育教学得以存在的基本方式。
第二,主题化教学模式。Workshop是以相关领域的最新话题作为教学活动开展和实施的出发点,是以相关的主题内涵为划分依据,把具有相同或相近的主题整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构建成一个新型的教学模式,给予学生新的感受,传递知识。Workshop活动开展的主题化,能使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教学内容针对性更强,目的性更为突出,而且使其教学内容更为有序和有条理。以主题的形式来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认知、梳理和掌握英语知识,提升学习情趣,以及对知识的合理整合和系统化。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的专题化教学和教育教学艺术的发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第三,全方位整体性培养人才。Workshop的教学活动形式旨在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热情,引领所有人积极参与直接的、交互式的活动过程,能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整体成长和发展,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下,实现从形象的感性认知向抽象理性的顿悟、飞跃和突破,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热情,使学生的学习逐步走向自主、自觉和自立。
二、大学英语第二课堂workshop教学模式构建的指导思想
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是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而言的,是指学校在常规的授课教学活动以外,为学生营造接触英语、学习英语和使用英语的环境和活动。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行,各高等学校都努力加强英语课堂建设,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营造一个学习英语的良好语言环境,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在大学英语第二课堂中workshop教学模式的开展和构建必须坚持以下几点要求:
第一,坚持育人为本,以学生的全面个性成长为本。Workshop教学模式既不主张“教师中心论”,也不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在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开展workshop的教学模式应该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说,在教师或者专家的引领和指导下,让学生全身心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充分实践中体验到乐趣和幸福。这种教学打破了传统的只有“教”没有“学”、只知记忆背读知识的方式方法,更能体现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自由和互动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因此,在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workshop教学模式下,应坚持把育人放在首位,着力培育学生的智能,全面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有针对性、区别差异性地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第二,坚持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大学英语第二课堂中,Work-shop的教学活动形式的开展和实施应该讲求实践性能力的培养。这样的主题教学在教授学生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应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等重要品质,实现主题教学的“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化情感”三者有机统一的目的。在workshop教学活动中,不仅要注意学生英语的习得,也要注意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在workshop这一教学活动理念之下,要使学生可以更深刻地去体会英语学习的魅力和乐趣。在快乐的学习氛围和浓厚的情境教学环境之下,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采用“workshop”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和创新性的品质,既可突破“纸上谈兵”的局限,也可改进只按照程序、步骤操作式的教学,使教学产生实质性的变化。
第三,坚持有生命力课堂的创建。我们需要用workshop冲破传统课堂一统天下的局面,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
式,改变学生学习的习惯和思维方式,改进现有课堂教学方式的单一化趋势,提供多元化的教学选择取向,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让教学的课堂焕发出生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个性化成长。
Workshop的教学活动形式新颖,比较多元化,富有趣味性,可以吸引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和擅长的各种活动。传统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没有考虑各英语水平层次学生的需求,覆盖面较小,参加的人数有限。目前传统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活动多采取英语角、英语晚会、各类英语竞赛等形式,参与者多是英语成绩较好,特别是听说能力较强或性格外向、胆子较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只是被动地担当观众的角色。这样的活动一般只是流于形式,效果不是很明显,缺乏系统性和实用性,很难有很大突破。
另外,传统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很难完全考虑学生的诸多个体差异,也无法顾及英语学习阶段性、系统性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时,活动内容和形式多是“一刀切”,各年级、各学期开展活动的内容和模式相同,忽视了活动的实际效果。有的学生因知识和能力尚未达到而无法有效开展;有的活动又因低于学生的英语水平而达不到锻炼和提高的效果,最终使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难以得到发展。这样的课堂既没有生命力的,也没有意义。
三、大学英语第二课堂workshop活动构建内容分析
为了实现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有效实施和开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workshop活动的内容:
第一,利用workshop使第一课堂面授和第二课堂学习有机结合。比如,我们可以设计翻译工作坊(translation work-shop)让爱好翻译的同学真实地体验到翻译的乐趣与魅力,更多地了解翻译常识;设计写作工作坊(Writing Workshop),逐步引导学生学习用英语系统准确地表达思想,组织文章,在学生写作作业的基础上由教师主持,通过点评与反复修改,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设计阅读工作坊(Reading Workshop),分享阅读的快乐,学习英文阅读理解策略;还可以设计演讲工作坊、英文歌曲欣赏工作坊、英语学习策略工作坊等。这样既可以补充第一课堂教学时间的不足,又可以丰富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普遍关心的话题以及学生的难点、重点等问题选择主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从而真正帮助学生实现有效地学习、快乐地学习的教学宗旨。
第二,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Work-shop活动形式的开展首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Workshop主题活动是使学生的学习意识得以实现的重要形式,workshop形式的参与性非常强,可以营造体验式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际上,英语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学”而不是“教”。“The teacher can help,advice and teach;but only the learner earl learn。”每个人的知识和经验都有价值,在一个可以互动的场域里,大家围绕一个专题来宣讲、演示和交流,就能更新观念,获得提高,获得专业的指导和最优秀同龄人的启发。同时,学生自主自觉的学习倾向,良好的学习动机,高昂的学习兴趣在本质上是促成workshop有效开展的思想基础和内在的动力因素。
第三,workshop教学组织形式的构建。Workshop相比较于英语第一课堂面授,其重要的优势是根据不同的主题活动可以满足程度参差不齐的学生,实现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和创新型的教育教学。比如根据需要各种主题都可以设置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Workshop可以提供明确的、菜单式的培训模块和活动内容,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这样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活动取得切实的效果。
四、Workshop活动对教师各方面素质的要求
在workshop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明显,学习方式日益多元而且具有异样性,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有效开展work-shop的关键还在于教师。要实现对work-shop的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要求:
第一,教学观念方面。一直以来,很多高校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缺乏必要的专业的指导,缺乏专门教师对活动进行组织与管理。有的教师只看重第一课堂教学,不愿意参与第二课堂。众所周知,对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是时代的需求,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综合文化素质是教师的责任,而这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是不够的,我们需要为学生创造足够的用英语交流的机会和场所,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校园英语学习资源。教师应转变传统观念,加强对学生指导,充分了解学生需求,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设计不同难度的内容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以达到更好的因材施教。因此,英语教师应参与到第二课堂活动中。有了教师的参与,workshop的开展才有价值。
广州市残疾人安养院附属学校创建于2010年7月,是广州市残疾人安养院的内附机构,附属学校及其前身多年来一直托养福利院转介而来的孤儿。
学校自2013年9月起对外招生,一年(1)班是第一个招收社会生源的班级,是第一个使用《广东省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档案》实施康复教育管理的班级,是第一个尝试运用“医教结合”理念开展康复训练的班级。
二、学生基本情况
一年(1)班共有4名学生,入学平均年龄为11.5岁,一级智力障碍的学生有舍舍、日日,一级智力肢体障碍的学生有扬扬,二级智力障碍的学生有月月。学生一直由父母、祖父母等长辈或保姆照顾,舍舍、日日、扬扬入学时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入学后,教师根据《广东省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档案(修订版)》中的《智力残疾儿童学习能力评估表》,对参与了该康复训练项目的舍舍、日日两名学生进行学习能力前测,前测结果如下:
三、主要探讨内容
1.新生中普遍存在的突出现象
残疾程度和障碍类型。极重度智力障碍学生的比重大幅度提高,障碍类型也更为多样化。一年(1)班中,极重度智力障碍学生比率高达75%,另伴有自闭症、失语、肢体障碍等双重或多重障碍。
自理能力。学生长期有家人照料,依赖心理强烈,学习需求严重不足,自理能力明显低于同等能力的托养残疾孤儿,如:部分学生存在手部健全但抓握能力薄弱的问题,个别学生被家长抱起来像婴儿般把尿。
行为问题。施教者的多元化、教育方式的差异和生活环境的变换,使学生行为问题反复性的现象更为突出,假期后容易出现退步现象。
2. 在《广东省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档案》的背景下实施“医教结合”的方法
学生在七大领域的能力发展均处于极其低下的水平,单纯开展功能性课程对极重度学生而言收效甚微。因此,需要引入“医教结合”的理念,在开展功能性课程的同时加强相应的康复训练,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
《广东省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档案》是康复教育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它的应用为我校施行“医教结合”的理念提供了一个切入口。根据实施阶段的主要内容,可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2.1评估阶段
包括入学登记、学习能力评估、综合分析三个环节,并需对应填写好《智力残疾儿童入学登记表》、《智力残疾儿童学习能力评估表》、《学习能力评估结果综合分析报告》三份表格。
2.2教学内容确定阶段
包括个别化教学计划制定和开发教学主题两个环节,对应填写好《智力残疾康复个别化教育计划(IEP)》。对于工作年限三年以内的教师,教学目标可作季度性调整。
教师和康复治疗师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一个学期的教学内容,康复治疗师则根据教学内容确定相应的康复训练目标,通过增强机体能力来提高功能性课程的效果,这一环节是把康复训练和功能性课程教学结合起来,践行“医教结合”理念的重要一步。主题化设计使教学内容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相对枯燥的训练项目也因此更具趣味性。
2.3评估总结阶段
把期末的评估结果与期初的评估结果进行对比,填写《学生学习进度报告表》和《年度评估与总结》。
3.在《广东省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档案》的背景下建立“医教结合”的支持系统
3.1校本课程
课程的开发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教学目标要与评估内容相结合,避免教学和评估脱节;二是教学要注重体现功能性的作用。以一年(1)班第一学期的课程设置为例,该学期开发出“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环境”三个教学主题,分化出生活适应、生活语文、生活数学三个科目及若干教学目标。
3.2教学形式
智障学生知识技能迁移能力弱,课堂教学虽是教与学的重要形式,但并不是唯一形式。因此,一年(1)班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的模式,来实现课堂教学与生活适应的良好衔接。
第一课堂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则运用了生态环境教育的理念,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对学生技能的运用加以训练指导。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是相互相承的,二者在目标上一致,但在操作方法上又有明显的区别。
首先,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必须服务于生活,但又不能是生活内容的简单重现。精心组织的课堂和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反之,若直接在真实场景中开展教学,不仅学生的学习兴趣低,参与度低,学习效果差,练习的强度也往往受到限制。例如:当学生不会使用蹲厕解便时,教师不宜直接把学生带到卫生间里教,一是练习过程学生身体触碰到不洁地面,二是教学应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应先在康复方面进行粗大运动训练,增强大腿肌肉的运动能力,再练习蹲等等。
其次,以第二课堂形式开展的训练,训练过程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经验积累。教师要以先培养自我服务的意识、再发展自我服务的能力为原则开展教学,切忌包办,例如:学生餐后不会擦嘴,那么教师就需要拿着学生的手,让学生自己拿着餐巾后,再手把手帮她擦。
3.3教学工具
教具从以往的图卡、多媒体课件,发展延伸到康复训练器材。班级里要配备一些简单的康复器材,如:羊角球、水晶按摩球等,让学生在休闲时使用,在玩乐中达到适度开展康复训练的效果。
3.4教师队伍
要建立“医教结合”的复合型、研究型人才队伍。在人才管理方面,首先要加强对教师进行康复知识培训,其次要建立一支由学校医务人员、康复治疗师、教师组成的相互协作的专业团队,负责进行各类评估、康复训练与教学工作。在医教结合过程管理方面,要做好学生的康复、教育过程记录,创新评测方式,如运用影像、文字等多种形式来记录学生的康复过程,以保证学生康复和教育测评工作的信度和效度。
四、教学效果
期末时教师对学生七大领域的学习能力进行再次评估,评估结果如下:
4.1 王鑫
4.2 李浩
上述数据显示,两名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后,七大领域的能力均有了提高,按照《广东省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档案》的相关指标,训练效果达到显效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