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参加劳动实践的感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处于这个时代的我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对于一些人际关系和自我评估的方面都有欠缺。这次活动让我觉得自己是另一个高峰,让我亲身体会了劳动的光荣感。也体会了劳动的艰辛和劳动创造世界的真理,我们增强了抵制轻视劳动和不劳而获的思想侵蚀,以避免我们形成好逸恶劳的坏习惯。也促进了我努力修正自身错误,正确认识自己的目标确立。
社区实践活动同时提高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引导我们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更让我们明白了独立的重要性。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对于我们这些出生牛犊的中学生们,独立的培养和社会的洗礼是多么重要。在这个更新速度日新月异的社会,如何适应社会也是我们面临的困难,对于现在的我们,越早接触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就意味着我们越能适应它。也同样加强了我们的劳动观念,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了我们的竞争意识和开拓精神。
社区服务不仅能造福社会,而且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而我们也该为了公共利益而自觉自愿的参加劳动。因为那是我们中学生的劳动态度的一个特征。不计报酬也是我们中学生劳动态度的一个特征。我们这里所讲的服务,就是以不计报酬为前提的。那是根据以公共利益为特征而劳动的,我们必须为公共利益而劳动,自觉要求劳动,并且觉得光荣而自豪。而积极为社区服务也是为社会尽力,是热爱劳动,热爱社会的一种表现。
参加这类劳动,对于我们高中生来说,十分重要。不光是锻炼了实践能力,而且增加了学生和外界的交流。使我们从死读书,读死书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同时,提前感受人生,体验人生,而只有真正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我们才能真正的发现生活的美好和艰辛,感受人生的广阔和博大。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年代已经过去了。
它已经不符合现代高中生的追求。如今的高中生身在校园,心却更加广阔。我们追求个性,追求进步,追求前沿,追求生活的丰富多彩和健康向上。所以,此类活动正在中学生日益要求社会参与,要求社会进步的思维模式中逐渐壮大,并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显然,这种活动已经成为一道不可抵挡的社会潮流,它使我们更趋向于全方位的发展。
张瑞敏曾说过:“把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刚开始劳动时是有点累,但是当看到劳动的成果时,却很高兴。有种成就感。就像一群人坐在一起吃你做的菜,心里会很幸福很高兴,有被分享感。
给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自由对话和积极互动中体验英语的快乐,能使得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带给学生不一样的感受,让他们在亲身体验和主动实践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的切入点,不仅能使得课堂更加生动活泼,还能够使得他们在相互学习和主动探究的过程中找到学习乐趣。以对白体验为起点,多运用协作交流、情境参与等方式来丰富教学过程与内容,能够使学生深化学习感知,提高英语综合运用技能和素养。
一、对白体验,优化口语表达
对话是反映学生英语学习交流和知识识记的重要途径,运用对白来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帮助他们在主动表达中学习运用英语,更能够使得课程富有引导性和生动性。通过对白体验活化口语表达运用,能使得学生获得更多的话语表达权。如在译林版(下同)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3 Our animal friends的“Story time”教学中,围绕“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animal”,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所知道的小动物进行主动对白。引导他们就“Do you want to make friends with animal”进行同桌对白,让他们在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基础上有更多的感知。建议他们围绕“An interesting story about my pet”进行小组对白,让学生在饶有兴趣的表述中主动说出自己的感知。运用对白的方式帮助学生暴露认知感悟思维,使学生更加主动运用课程知识,帮助他们在交流中不断梳理知识结构体系,使得他们有更多的积极参与机会。运用对白体验,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便于他们主动调整思维;运用对白体验,给了学生更多学习机会,让他们在相互切磋和借鉴学习的过程中增长语言知识,提高综合运用能力。多引导学生主动表达,让他们在相互对白的过程中增强感知,能够让视野更加开阔,让他们有更多灵活运用的机会。
二、互动体验,强化协作精神
互动是英语课堂教学的主线,也是师生相互了解和生生协作的重要载体,体现了英语交际性的原则。让学生走出依靠教师讲解听学模式,多给他们彼此互动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积极合作,更能够增强学习的探究动力。借助互动体验丰富教学过程,让学生真正站在课堂上表现自我。如在五年级上册Unit 2 A new student的“Story time”教学中,可在学生朗读Su Hai、Mike的对话基础上,建议他们进行互动交流,围绕“Who is your good friend in your classmate”“How are you going to introduce your new classmates”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在彼此介绍和探究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的关键点。有的同学在互动体验中说出了“认识新朋友真好”的体验,也使得他们在相互学习中不断进步;有的同学说出了“从同学身上学到了很多的知识”,让他们在相互沟通中加深了解,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围绕互动体验,多给学生创设相应的学习话题任务,突出多样化和层次性,让不同类型学生都能够灵活自如地选择,让他们在自觉参照运用的过程中能深化协作。在学生想说又停时,多给他们搭把手,给他们设计相应的引导话题,让他们能够重新调整思考方式,帮助他们在彼此交流的过程中生成新的合作探究要点,强化感知体验。
三、情境体验,深化应用意识
情境化教学,让学生更能体味到英语的生活化与开放化,更能够使得学生在身临其境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和使用英语。通过情境体验丰富教学过程,能使得学生走出依赖教材文本资源束缚,在实践运用中提高英语表达综合运用能力。借助情境体验丰富教学过程,利于学生在亲身经历和感知体验的过程中增强运用的自觉性和创造力。如在四年级下册Unit 2 After school的“Story time”教学中,结合学生课余生活实际,引导他们运用情景剧表演的形式,就“What do you usually do after school”进行模拟表演,让学生在更为直观、形象的欣赏中增强理解记忆。有的小组以课外参加各类兴趣小组为素材,表现了他们的无奈和厌恶;有的小组则是表演了帮助家长做家务的情景,在参加劳动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要求,围绕“怎样让业余生活过得更愉快”为话题,与学生进行探讨,帮助他们主动表达自己的意愿。给学生创设与教材文本相似的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和思考主动融入课堂,让他们在自我体验的过程中有不一样的感受。尊重学生的意愿与选择,鼓励他们自选角色进行模拟表演,引导他们运用课堂学习内容主动拓展,给他们展现的机会。多给学生掌声与奖励,激发他们主动参与模拟的激情,让他们在积极运用中获得感知体验。
关键词: 目标化管理 情感因素 运用
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成长于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以互联网和手机通信为代表的现代传媒手段蓬勃兴起的时期。虽然他们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稳定、健康、向上的,但是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这些都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挑战。以往的单一的目标化管理已经暴露出弊端,运作缺乏弹性,无法适应变化多端的外部环境。在目标化管理中增加情感因素势在必行。
一、情感概述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伴随着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认识过程。“情感是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马克思曾指出:“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情感是人类的心理现象,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情感,实际上已成为反映人的整个精神价值追求的动机系统本身。可以把它看作标志人的情感发展的连续体,包含人的情绪基调、情绪表达方式、情绪爱好、情感体验性质与水平、价值倾向乃至于人格特征、精神情操等,称之为“情感性”,是鉴于它们需要从情感――态度层面,而非认知――判断层面,主要从内在动力系统,而非外在能力系统标志人的道德发展水平。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人、培养人的实践活动,要塑造人的美好心灵,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升人的生活品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重视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二、当代大学生的情感特点
当代大学生热情奔放,情感世界丰富复杂而又强烈。其情绪情感的两极性表现明显,不良的消极情绪情感随时都会出现,新思想、新观念必然造成他们心理上的不平衡,有时因不能适应客观环境变化而陷于消极的情感之中,影响他们健康成长,影响他们对正确生活道路的选择。其情感的一般特点主要表现如下:
1.丰富性与脆弱性并存
在当今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的形势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组合,并形成了丰富强烈、纷繁复杂的情感需要结构。大学生是一个极其敏感的群体,他们的内心体验极其细腻微妙。而对于自身有关的事物,他们又往往体察得细致入微。当代大学生大多都是“80后”和“90后”,更多地表现出情绪的开放性、大胆性、内容的丰富性与传统文化的矛盾性、冲突性,等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强调自我与社会融合,索取与奉献融合,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而又非常注重自我,注重现实。这种呈主流状态的价值观直接导致大学生在情感需要上的多元性,绝对权威崇拜、绝对单一的情感需要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多元纷呈的情感需求。
2.社会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不再像中学生那样,常为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动感情,而更多的是因为各种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和社会生活中的善恶,是非曲直而触动感情。他们会被身边的小事而感动,如为有困难的同学捐款捐物;或为一场足球比赛胜负而欢呼雀跃或伤心落泪。同时,许多高级社会情感,如民族自豪感、集体荣誉感、正义感等都是在大学阶段得到了高层次的发展和升华,大学生情绪爆发的频率较之以前的年龄段有所降低,但作为心境(情感)的延续时间却加长了。
3.不稳定性与阶段性并存
大学生的情感发展是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由简单到丰富的渐进过程。例如,大一新生所面临的是环境的适应、学习方法的改变、新的交往对象的熟悉与了解和新的目标确立等问题。二三年级学生对学校生活已经适应,情感比较稳定,独立性、主动性得以发展,但这阶段大学生的友情、爱情等会出现种种问题。大四临近毕业,大学生面临毕业论文、考研和择业等多方面的重大问题,渐渐脱离了大学集体生活,出现了有关物质、家庭、工作单位等新的想法与打算,这阶段学生的情感呈现矛盾性和复杂性。
三、情感因素的介入策略与方式
1.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发展道德情感
情感教育的基础是情感体验,只有亲身体验后的情感才会更加深刻地影响学生的行为选择。学生走出课堂和学校,参加实践活动,把理论的“知”运用到学习、生活、工作中,用行来检验“知”,才能真正意识到自己所选择接受的知识是否正确,意识到自己在认知和行为上存在的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将社会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多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进行社会调查,接触社会,参加劳动,使认知在实践中内化为情感,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既有利于聪明才智的发挥,又有利于道德情操的健康发展。
道德理性的表面繁荣并不能掩盖道德实践的本质匮乏。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了社会实践的不足,近年来,高校德育相对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但随之又出现了不少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轻视实践活动过程中的情感激发和情绪体验,流于形式,没有激发学生参与这些活动的情感,不能引导他们在亲身经历中实现情感体验,获得真切的感悟。因此,这样的实践活动实际上成效不大。道德教育要深入到社会生活和自然之境中,让学生在同真实的社会环境的互动中接受教育。同时要注意实践前关于活动基地的选择,参加实践的同学的组织,以及实践结束后及时的交流总结,使社会实践避免流于形式,能够更好地促进更多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发展。
2.营造情感介入的组织氛围
初一年级:重点用《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严格要求学生,教育学生遵守纪律、维护学习、生活秩序,为自己和他人创造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认真纠正违犯规章制度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养成遵守纪律、讲究卫生、勤奋学习的良好习惯。
初二年级:重点进行礼貌待人、孝敬父母、尊敬老师等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教育。
初三年级:重点进行诚实守信、热爱劳动、艰苦朴素、克服困难等正确信念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教育,同时进行前途理想教育,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二、德育教育系统
课堂德育系统——教务处教研组备课组科任教师学生。
党团德育系统——党支部(团委)党(团)员入党(团)积极分子教师学生。
行政德育系统——校长(副校长)政教室班主任学生。
自我德育系统——团委班委会兴趣小组学生。
三、德育教育理念
(一)三中心德育理念
三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体验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的德育。实质上就是要求德育工作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等,在德育过程中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只起一个帮助者的作用。教师要善于发现,善于总结,善于激发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让学生亲自动手,包括活动的设计、活动的筹划和活动的准备等。学生不会做的,教师给予引导。
以体验为中心的德育。就是通过学生亲身经历、总结学习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并通过实践转化为习惯的过程。让学生走出课堂,体验生活,体验社会,体验人生,通过情感体验和道德体验去感受、关注和欣赏,去评价某一事件、人物、事实和思想,使学生感受到实践中出现问题的多样化、解决问题方法的灵活性,体验到人与人交往的技巧,体验到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体验到社会中应担负的责任与使命。让学生在体验中受教育、体验中感悟、体验中养成优良品质。
以实践为中心的德育。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互动,自觉反思,德育工作更好开展,效果也会更加明显。
(二)三全德育理念
三全德育,就是全员德育、全程德育和全方位德育。
全员德育。从校长到每一个教职员工都要树立“人人是德育工作者,处处是德育工作阵地,事事是德育工作内容”和“校园无空地,处处可育人;校园无小事,事事可育人”的新育人观,坚定不移地把学校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实施全员德育,用爱心、热心、诚心、耐心开展校园生活服务,开创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全程德育。全程德育,在时间上指的是从学生入学至毕业整个教育过程,在内容上指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教育环节。树立全程育人意识,要求所有的教育者对学生的教育要有整体性和一贯性的观念,自始至终和任何环节都不放松对学生的教育。
全方位德育理念要求加强学校、家庭、社区的联系,提倡家长走进学校,学校走向社会,使各个方面都能很好的联系和互动。
四、德育教育措施
1、落实“以学生为中心”德育理念的具体措施:
一是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德育,做到:德育目标自主化。每学期开学,第一节班会课,让学生展开以学期德育活动为主题的大讨论,先查找班级存在的问题,然后再看学生自己的德育水平,再最终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共同决策制定出本学期的班级德育活动计划。由于这些活动都是学生自己制定,自己参与组织策划,同学们往往都能自觉执行,从而达到德育自主化。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制订个人自主管理目标,先让同学写出自己的优点,然后写出自己的弱点,再让同学根据自己的实际,写出自己的本学期德育目标,每个人给自己制定的这些小而具体的自我管理目标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操作性,同学们都能自主执行。
德育内容生活化。就是要把学生的日常生活,创造性、多元化地展示出来,让学生在生活中提升自己的德育素养。如学生在路上不下自行车,或装着没看见,针对这一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懂得礼貌的真正意义。
德育方式活动化。现代德育方式主要有:访问式、启发式、讨论式、座谈式、互动式、对话式、阅读名人传记式、谈心式、陶冶式、反思式、自我感悟式、表演式等。如将对老师的敬爱改为师生座谈会共同讨论老师教学的困境和老师对学生的关爱等,这样更能使二者互相了解,使学生更加认识到教师的伟大与平凡。
德育方法兴趣化。就是要把枯燥的德育条例、德育政策、德育内容,变成通俗的、有趣的、幽默的、有意义的形式,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德育形式中得到发展。如可以将一些德育内容变成故事、童谣、三字经、五字言、相声、小品、笑话、歌曲、快板等,把深刻的德育内涵蕴涵在其中。
二是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队伍。教师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现德育理念的基础。可以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允许教师有个性,鼓励教师创新;鼓励教师不断学习,跟上时代的步伐。
三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德育要求。德育的中心是学生,学生积极地参与学校的各种德育活动;学校提供多种德育活动;根据学生的发展程度开展和调整德育活动的形式和方法;教师通过仔细观察了解学生的德育水平已经达到什么程度,还需在哪些方面提高;教师对学生德育进行观察和及时评定,从而对今后的德育进行合理计划;鼓励学生成为负责任和独立的人,养成终生自我德育的习惯。
2、落实“以体验为中心”德育理念的具体措施:
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可以通过一个具有详实的史料,辩证的道理和生动的语言的报告达到震撼学生心灵的效果,从而实现一种内心的体验;教师与学生交往过程中,教师的智慧,为人师表的举止,对学生所起的示范作用,从而使学生在内心深处产生敬仰、崇拜乃至模仿行为;优秀学生对其他同学的榜样激励,使同学暗暗地使劲追赶;社会实践和劳动过程中体验到的自豪感和满足感;在帮助他人过程中所获得的快乐等等都是一种十分积极的自我教育和十分有效的人生观实践活动。
3、落实“以实践为中心”德育理念的具体措施:
如让学生亲自参加劳动实践,把一个班分组后分配任务,要求在互相协作中完成任务,在实践的过程中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人偷懒,或有人受伤等,面对这样的情况,学生会对偷懒的学生进行谴责,会主动帮助受伤的学生等,自然对好坏有了一个评判标准,也会对友爱、团结、协作等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
4、落实“全员德育”理念的具体措施:
全校的教职工担负起教书、管理、服务的工作责任,以自身的政治立场、治学态度、言谈举止、思想品德来潜移默化学生,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书育人,要求教师在授课时根据学科的内容和科学,适当地选择德育内容,有机地加以渗透,使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受到教育。管理育人,要求党务、行政管理部门和人员所制定的各种条例、规定、办法有利于德育目标和贯彻落实。服务育人,要求服务工作做到物资供应及时,环境条件优化,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使学生受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良好品德的感染和教育。
全体教职工有了全员德育意识,就能自觉地教育学生,用自己的良好行为感染学生,使他们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健康成长。树立全员德育意识,是目前德育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全校的教职工要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作为自己的责任,用自己的良好行为影响学生。政工人员要成为全员德育的核心力量。
如何提高全体教职工德育水平呢?通过交流、研讨、反思,提高教职工的德育能力;通过制定监控方案,提高全体教职工的德育监控能力;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提高全体教职工的课堂德育能力
5、落实“全程德育”理念的具体措施:
开展适合学生特点的团组织活动;定期召开主题班会和班主任工作座谈会;狠抓学生生活这一薄弱环节,建立家长、生活老师和班主任的联系桥梁;严格学生纪律管理,完善卫生承包制度;搞好各学科、各年级的协作,树立全校一盘棋的思想;成立以政务主任为首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层层落实德育责任;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要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政治方向德育和以养成德育为核心的行为习惯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主旋律常抓不懈,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有意义的活动;召开各种类型的家长会、学生座谈会,征求对学校、年级的意见,改进工作,相互沟通,共同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结合日常操行评定,加强养成教育。
6、落实“全方位德育”理念的具体措施:
一要重视学校常规管理。在每个学年的第一学期进行纪律整顿和基本习惯的养成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要根据《守则》、《规范》把学校德育落到实处;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真正做到结合事例进行剖析,结合实际进行分析,结合热点进行透析;以班会课为重要阵地,精心设计,富有实效;以时政教育为重要内容,培养学生关心时政的良好习惯;以养成教育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以校园文化为载体,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要有健全的德育阵地,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升旗仪式和国旗下的演讲,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动和大型的德育活动;以多方位教育为途径,如开好家长会,开展心理疏导,开展电子阅览,严格住宿生管理,以拓展德育的时间和空间;以健全的制度为保障,表彰先进,督促后进,严肃处理违反规章制度的人和事。
【关键词】 高效音乐课堂教学 感知体验 实践创新 能力培养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如何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做到真正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益,培养音乐感知能力,音乐的表现能力 、感受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这也是教育改革后,一直困惑的现实问题。近些年来,一些新的音乐教法陆续出现。它们自有其特点和优势,但我们不能照搬照抄,应在理论上多学习,多参考,在实际操作中灵活机动,慢慢地摸索、尝试。我在音乐教学中感知、体验、实践、创新这几方面做了一些大胆的试验,逐渐形成了一个自己音乐教学的套路,这也算是从新理念下的一次思考与实践吧!
1.从教学内容里,提炼感知体验技能
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音乐教育首先是要通过音乐的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们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反映能力。”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这一理论说明了音乐是动态的,是会呼吸的,是有情感的。所以应加强音乐与身体运动之间的联系。通过学生的行、跑、跳、拍手等等肢体上的语言或丰富面目表情来感知和理解音乐上的基本技能(如节奏、音符等)及情感的体验。
我曾听过小学低年级的音乐课,讲授乐理知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一般教学中只要把知识传授下去即可,可是对于低段的一、二年级小孩子来说,四分音符唱一拍,二分音符唱二拍,既抽象又枯燥,但小学的音乐教师却营造了一个让学生自身感受,想象的音乐环境,运用多煤体让学生分辨声音的长短,如猫叫声音长,狗叫的声音短,拿实物让学生分辨;大一点的钟敲击时声音长,小一点的钟敲击落的声音短。使小孩子得到感性认识,从而获得对枯燥的音乐知识的真正掌握,这给我极大的启发。
如:在高中鉴赏《弦乐五重奏――鳟鱼》时,我会让学生在聆听后分别找出不同表现力的乐器(大提琴、中提琴、小提琴、低音贝司、钢琴),介绍弦乐五重奏-鳟鱼的故事,让同学们根据乐器音色的不同分配角色,钢琴是表示河水,小提琴代表小鳟鱼,大提琴代表渔夫,中提琴代表“我”,低音贝司代表其它。这节课就从枯燥的音乐欣赏变成了理解分析后,从角色“智斗”中鉴赏音乐、音乐一下子变得不再难懂,变得丰富,灵动起来。
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理解,去想象,最大程度地体验音乐,在课堂中可能会有理解的高低不同。质量的参差不齐。重要的是学生乐于在课堂中自主、自觉的获取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变成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服务者就可以了,如果长久地进行这样的教学活动,我相信音乐会一点点地走进学生的心中,从此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2.开扩教学视角,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音乐是时间、空间的艺术,同时也是表现的艺术,在纷繁复杂的艺术门类中,音乐的创作自由空间是最广大的。这就决定了音乐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并不是封闭的和孤立枯燥的。它应该是是学生对音乐知识的认知与对音乐的理解实践的相对统一,是教师课堂上适时地引导、组织、带动,是非主体作用的,而学生则是动态的,发展的,变化的、是思维空间的极大拓展的个体。是学生主体在课堂上生成和发展,是变被动为主动的过程。所以,应为学生拓展音乐学习空间,创设广阔的音乐学习环境,使学生自觉地提升对音乐的兴趣,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也进行了积极的,大胆常试与探索。
2.1 音乐是生活的再现,打造广阔的教学空间。艺术来源于生活,音乐本来就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让学生们回归生活。走进生活,实现教师、学生、教材、教具、整体的教学能力环境与自然生活的多方面联系。记得听到这样的一节音乐课:《洗手绢》,教师抓住了小朋友很喜欢自己动手参加劳动的特点,准备了盆、手绢、衣架等道具,让学生亲身体验洗衣服、洗手绢劳动的辛苦,从而进行关爱父尊敬长辈的德育教育,在体验中巧妙地将歌曲教学、创编洗手绢的动作,分角色进行表演,并由教师装扮成妈妈参与表演,适时地表扬小朋友,让学生亲身体验,主动参与,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我在送课下乡活动中,我曾在小学低段的两个年级做了这样的实验,同样是认识打击乐器,在(1)班上课时,我在上课拿出自己带来几件打击乐器,矿泉水瓶,沙子。碗、筷子,水等,请学生自己去寻找,去体验,结果学生很快就认识到沙锤、三角铁等打击乐器及使用特点,接着我鼓励大家自己创造一种乐器,小朋友们立刻就行动起来,有的说:“我可以用矿泉水瓶、装上沙子,就是自制的沙锤。”有的说:“我利用自己的课桌,用手敲击就是定音鼓了。”有的说:“我可以回家把爸爸的自行车上的车铃,拿下来,自己系上绳子的就可以成为碰铃了。”班级活跃了,小朋友思维都开动了,我看到了一张张因创造了乐器而涨红的笑脸。而在(2)班,我采用的常规教学,讲解各种打击乐器,如何演奏,小朋友们也知道了这些打击乐器,也拿起来试着使用,但我说让他们自己创造打击乐器时,却没有了动静,他们没有认为乐器可以自制,两班的教学结果差异是明显的,可见音乐与生活实际联系,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挖掘孩子们的潜能,才会有创造的成果。
2.2 音乐是生活的桥梁,让学生自由飞翔。同一音乐作品,每一个人确有不一样的诠释,正是因为音乐的空间自由,所以感受体验音乐的自由度也就变得广泛。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想象,解释,来宣泄,表达音乐带给自己情感是最能体现学生个性的。这时教师要提供足够的空间给学生、如:游戏、表演、竞赛、讨论、对比等,我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通过音乐活动的展开,去发散学生的思维。
从而提出探究问题,或让学生自己提出探索的方向、目标、直拟问题学生的大明想象、自由创造、让学生自由飞翔。
如:我在赏析《钢琴协奏曲――黄河》时(此课共用了二课时完成),首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时候是协奏曲,欣赏郎朗演奏的黄河!分乐章赏析后,同学们分析得头头是道,通过对黄河的评价,同学们查阅大量的资料,抗日时期音乐对当时人们是多么的需要,更增加了解先辈用鲜血换来现在的和平生活。在第二课时,同学们的积极展开讨论,小组间都设立了自己的探究问题:如:钢协典河的旋律那么激动人心,它在当时年代 起的作用是什么?还有特定的历史环境造就特殊的历史音乐,它是划时代的,也是永世传承的――等等。这是多么的不容易,音乐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美的享受,也带来了更深远的意义。
2.3 音乐是师生的纽带,营造共融的氛围。新的教学理念下,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要求教师应营造一种民主、自由、轻松,愉悦的氛围,努力创设出一种良性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每节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拿出60%以上的时间步入到学生中间,以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变高高在上的为平易近人。教师从传道者变成为合作者、引导者,教师成为课堂的导演,有序地引领学生走进音乐,遨游在音乐的海洋,不断给予孩子们的新奇的内容,不仅仅能教授教材的知识,又能让他们有新的发展。形成教师、孩子共融的和谐空间。教育心理学认为,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形成友好信任的关系,那么学生就会把你当做一个知心的“大朋友”,从而乐于接受你的教诲,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下,就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成的积极性。
2.3.1 我在课堂上经常鼓励同学们大胆说,大胆想,大胆唱,大胆演。给他们的期待的微笑,支持的掌声,肯定的叫好。逐步确立他们的信心,让学生在宽松友好的音乐氛围中感受音乐的美,体验音乐带来的愉快!
2.3.2 教师和学生课堂上的关系应是学习伙伴和朋友。我认为教师不要总以“权威”自居,不能总是高高在上,抱着一副为人师的尊严,如果那样学生必然会戒备、害怕、退缩,哪是还会去创新,去想象呢?如果在课堂上建立良好的师生情谊,心心相通,就会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应,也就是说“学生就会买你的帐”,所以课堂上教师要放下“架子”,跟学生一起唱,一起欣赏,一起跳。在语言上尽量亲近。“让我们一起想想,请,你的想象比老师还要有见解――”这样的课堂不想高效都难!
2.3.3 教师与学生之间应感受为平等的关系,应是教师与学生平等,学生与学生平等,优生与差生的平等。让学生都有机会去展现自己,都具有享有这个舞台的权利,展现自己设想的资格,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多向学生投射一些信任的目光,多做一些“请”的手势,多把自己投入到同学中间,把师生相融在一起。
总之,教师要积极把时间和学习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体验,模仿,探究、合作――这样既培养了孩子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巩固所学的音乐知识,同时也发展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了他们的音乐修养,陶治了高尚的情操。
3.培养创新意识,张扬个性品质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最有创作空间和想象空间的。所谓创新就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现于教材的知识,不盲目追寻教师或权威、不依据常规,而是根据现掌握的知识为基础,或结合实践、或独立思考,不断提出新的见解,探索新的目标,别出心裁,别树思维,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方法、新思路,独辟新径。让人耳目一新。有“柳暗花明”的感受。在实际教学中我认为音乐比其他学科更能体现出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因为音乐本身就充满了想象和创新。如:
3.1 低年级的律动和表演唱,都可以发展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孩子们的想象能力,更好地张扬每个孩子的个性。
3.2 初中年级的同学可自主学习,提倡主动参与音乐活动、个人或小组讨论归纳音乐知识完善认知,逐步养成 音乐的感知能力,学生的个体能力得到提高,为创新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指导学生学、自己想、自己试、自己编、小组交流,集体讨论、质疑,请同学上台总结、表演、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3 高中音乐教学,音乐更广泛。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为学生的理解提供了更广大的想象空间,教师甚至可以把45分钟的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备课,可以把教参交到学生手中,让学生们自己查资料,提出设想,让高中的学生从“一个等待填满的瓶子,变成一支支被点燃的火把”,一个由学生自己把握的课堂阵地必将是一个“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观场面,此时的课堂教学必然充满了灵动的活力,充满了智慧,一个个鲜明的个性品质就生成了。
新的教学理念下,一个充满智慧的高效课堂,在我多年的摸索中形成了。在音乐课堂中我是导演,我也是观众,听者,我让出主动权,让学生自主感知体验,在音乐中去实践、创新,多一次的鼓励,学生就会更勇敢的前行。我会牢记柯达伊的告戒:“好的音乐教师,要比歌剧院的指挥重要得多。一个蹩脚的指挥,不过是失败一次,而一个蹩脚的教师连续失败三十年,则要扼杀三十批孩子的音乐天才”。多沉重的话语啊!我们的肩上的担子是多么的沉重,我愿能摸索出一些有效的方法,去做一名成功的好音乐教师!
参考文献
[1] 李如密. 教学风格论, 2002年
[2] 肖川.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