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科学实验室教学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初中科学;科学实验;设计;原则;实验反思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有
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但是,目前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很少让学生动手做实验,或者以教师自己做实验代替学生的实验,甚至有的教师认为“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做实验起不到什么教学效果。有的学生做实验也很少进行思考,只是按照老师讲的,按部就班地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的过程中也不曾进行思考和探究,做完实验后什么印象也没留下。那么,如何克服这种“费力不讨好”的做法呢?本人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从科学实验设计的重要性、科学实验设计的原则、实验的反思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科学实验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科学实验设计是指实验者在进行科学实验之前,根据本次实验目的、要求,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对科学实验的目标进行分解、对实验内容进行改进与组合、对实验过程进行优化、对实验效果进行评价的过程。实验设计的优劣,是否科学,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的培养、科学观的养成教育影响是巨大的。
1.科学实验设计科学有效,能够优化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科学实验设计是联系科学理论教学和科学实验的中间桥梁。教材中的有些实验在设计上有些不足,有些实验太复杂不易操作,还有的实验效果不是很好。我们的教师则可以通过优化实验教学设计,避免这些实验的弊端,改进实验教学,从而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及其教育功能。例如,氢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实验教学,当老师拿出启普发生器的时候,很多学生看不懂仪器,如果老师先准备一支试管,放入锌粒和稀硫酸,学生很快就会反应到要产生氢气,这时候老师引导学生说要收集氢气,应该怎么处理?许多学生会回答用一个单孔橡皮塞和一只导气管连接,可是如果我们想添加药品应该怎么做呢?这时会有学生提出单孔橡皮塞改为双孔橡皮塞,同时添加长颈漏斗,接下去很自然地就联想到如果反应得太快或者我们想控制反应的速率怎么办呢?老师可以在这里引导学生增加一个分液漏斗,现在这个装置的原理和启普发生器就相似,学生也很有成就感。因此,通过实验教学设计,教师通过设置一些引导性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解决问题的意识,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进而推动学生热爱科学,喜
欢学习科学知识。在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实验教学,不仅能学到科学知识,而且通过自己亲身体验,印象深刻,经久不忘,就会大大提高科学教学效率。
2.科学实验设计能够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课前进行合理的科学实验教学设计,能够充分利用实验资
源,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实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也能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科学实验教学中只有重视了实验设计,才能使我们的实验教学从应试教学向着提高学生自由科学发展、自主科学探究能力方向发展。
重视实验教学设计,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深入进行实验探究,
从而形成良好的实验探究习惯,进而形成科学素养,也就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
二、科学实验教学设计的原则
1.科学实验教学设计的目的性
做任何一件事情,要有的放矢,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设计任何一个科学实验教学,都要有它的目的性,我做这个实验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还是要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能,还是要学生学会记录数据、分析数据,还是让学生学会评价实验结果等等。这些都是教师在设计科学实验时首要考虑的问题。在设计实验教学目的时,不但要设计整个实验的目的,也要设计每一步骤实验所要达到的目的。在实验教学前,一定要设计好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验,这样学生实验时就有目的性,实验中就会注意观察实验现象,从而达到科学高效的实验目的。
例如,蛋白质燃烧实验教学,在做这个实验之前,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些问题:在实验中你能闻到什么气味?看到什么颜色的烟?还有,例如,《二氧化碳制取》的整个实验教学,实验设计目标为:知识与技能:(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CO2的反应原理;(2)探究制取CO2的实验装置。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能初步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合作能力。
2.科学实验教学设计的计划性
大到每一个学年、每一个学期、每一个章节,小到每一个科学实验教学,都要有计划性。在每学期的开始,教师要系统性地对教材的所有实验进行研究,明确哪些是演示实验,哪些是分组实验?这些实验大概什么时间要完成?这些实验的顺序能否进行优化、合理配置等等,要有个统筹安排。对每一个实验教学,都要认真、仔细地对该实验进行详细的实验设计,如,设计什么样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个实验要怎样设计,才能有效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什么情况下能够让学生更有效地观察实验现象?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什么意外情况?我们可以设计哪些预备措施等等。
3.科学实验教学设计的探究性
科学实验具有科学的探究性,对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
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是有效的措施。因而,我们科学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设计时,要有意识地多设计一些探究性实验,多把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究性实验,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二氧化碳性质》这一课,若是教师在实验前,先将二氧化碳性质讲解完了,再让学生去做实验,学生就会对实验出现的现象失去新奇感,学习的积极性就不是很高,也就很难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然而,把这一课设计成探究二氧化碳性质,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去收集和观察实验的现象,然后和老师、同学之间进行讨论、争论,效果就会大大地提高。笔者在教学中曾经采取如下的设计:
问:“我们上节课制备了二氧化碳,我们是如何收集它的?为什么进行这样的操作呢?我们人类呼吸,每次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那么大家总结一下二氧化碳有哪些物理性质(如颜色、气
味、状态、密度)。”学生能够很容易地总结出来,然后再展示一瓶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进一步验证。
分组实验:在装有二氧化碳气体的饮料瓶里加入体积的
水,拧紧瓶盖。过一会儿,学生都惊奇地叫着:“瘪了,瘪了!”
问:“瓶子为什么瘪了?”
学生讨论也能很快得出结论,二氧化碳溶于水,瓶内压强减小,瓶子变瘪了。
分组实验:把饮料瓶里的液体取出一些放在试管里,滴加几滴石蕊试液。
问:“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呢?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呢?”
此时,学生的好奇心被充分地调动起来,积极讨论,情绪高昂,气氛热烈,学生的思维高度活跃,很多学生都能够很顺利地
提出自己的假设。使紫色石蕊变红的物质是:(1)水;(2)二氧化碳;(3)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产物。
问:“那么,我们如何验证是哪一种物质使紫色石蕊变红的呢?”
学生纷纷参与讨论,积极给出验证方案。再让学生分组进行验证实验,从而得出最终结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石蕊试液变红。方程式:H2O+CO2=H2CO3。
再如,在做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的实验时,可以先将班级中的学生分成几个不同的小组,让各组的学生实验后,交流实验现象,大多数组的学生都报告了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一性质。这时,教师继续追问:“有没有其他的发现?”这时会有学生提出:“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先是变浑浊了,可过一会儿,又变澄清了。”这时教师继续再追问:“那这是为什么呢?”此时学生就会大胆假设:“可能又生成了新的可溶解的物质。”这样的不断追问,不断刺激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不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能力。
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设计,学生对未知的实验现象有了悬
念,有了新奇感,学生的学习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能够根据实验现象“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学生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也初步学会了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培
养了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学生也会慢慢喜欢上科学学习。
4.科学实验教学设计的示范性
对每个实验教学都要课前精心设计好,做好充分准备,使每个实验都具有一定的示范性,让学生对实验操作(如液体的滴加、液体的倒入、固体的取放、试管的使用等)、实验设计、探究过程、实验结果评价等有个整体的了解和把握,从而在以后类似的实验中能迁移应用,举一反三。
另外,老师的每一个操作都是示范,教师在整个实验中都起到一个示范的作用,因而,课前,教师一定要把整个实验完整地做一遍,从而做到对实验程序、实验现象、实验效果、实验预设性问题等有个整体的把握,不至于上课出现纰漏。“强将手下无弱兵”,老师良好的实验习惯、严谨的科学态度、求实的科学精神会潜移默化地深深影响学生,因而,教师要做好示范性的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实验操作能力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5.绿色化
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所以我们的实验教学设计要注意绿色化,少使用有毒的反应物,减少有毒物质的产生,消除污染。
如,《燃烧的条件》,教材中的实验如图1,有两个弊端:(1)污染大。五氧化二磷刺激眼、粘膜、皮肤和呼吸系统,并腐蚀皮肤,还会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生成偏磷酸,有剧毒,污染环境,危害健康。(2)不安全。做实验时不容易将白磷上的水完全吸干;镊子上沾有的水,不注意吸干,再用镊子取滤纸上的白磷,白磷上重又沾上水,白磷燃烧时,其表面的水会暴沸。
笔者在教学中重新设计了实验避免了污染,实现了实验的绿色化。如图2:
两个金属瓶盖中各放一些白磷(滤纸吸去表面上的水)、红
磷,并放于培养皿中,再倒扣一个大烧杯,将红磷、白磷罩在其内,向培养皿内倒入60 ℃热水至烧杯边缘被浸没,两金属瓶盖漂浮。
大约半分钟后,白磷着火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红磷没有燃烧。1分钟后白烟消失,产生的有毒有害的五氧化二磷与烧杯中的热水反应生成磷酸,实验后可以向培养皿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和磷
酸。整个实验过程中有毒的五氧化二磷没有扩散到外界,保护了环境,达到了绿色化,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当然,对于危险性比较大的实验,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使用实验视频,或者Flas课件来演示,比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但要注意在播放课件前最好设计好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能带着疑问观看,把问题设计好,实现科学实验教学的最优化。
三、实验教学设计要重视实验反思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实验后的反思环节,
因为实验教学后的反思具有如下几个教育价值:
1.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如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良好的反馈信息、谨慎、细心的习惯;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能进行正确的自我反思性评价。
2.常规思维能力方面
如可以提高实验学习中的归纳、猜想和推理能力;构建理性思维体系。
3.实验创新能力方面
可以提升提出问题和质疑能力、实践的能力;发现数学规律的能力;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有效连结的能力。
实验反思是对实验过程所涉及相关知识的一种深化以及对实验技能和能力的升华。在实验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根据所做实验的具体内容,精心设计好相关引导问题,让学生在实验中带着问题去探索,去实验,在实验中思考,在思考中进行实验,从而使实验教学优化。它克服了很多实验课的通病——实验课学生兴趣很高,很热闹,但热闹过后什么印象也没留下,不讨论的冷冷清清的现象——实验是费事地准备了,也做了,效果却是“吃力不讨好”现象。在实验教学中要进行实验结果的交流与讨论,学生间互相探究实验结果,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反思,互相探讨,互相汲取经验,总结教训,继而能够发现新的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新知识。平时,要多关注学生的学习反思,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这样既可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又能促进知识的有效迁移,同化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又可提高实验成功的有效率。
总之,若是我们能够坚持做到每次科学实验都能精心设计,
每次实验后都能进行精心的总结和反思,则我们学生的实验能力、
科学探究能力必能大大提高,科学探究意识也必将愈加强烈,那
么我们的学生必将是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韩程明.不可忽视的“化学实验教学设计”[J].科学教育,2010(9):69.
[2]丁德宵.探讨新课程下化学实验设计的作用[J].数理化研究,2012(6):42-43.
[3]郑喜焕.浅析初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在初中科学课堂中的应用[J].现代阅读,2012(7):173.
[4]张月梅,何晓燕.中学化学实验绿色化设计的方法论研究[J].中学科学教学参考,2004(5).
一、创设有趣教学情境导课,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要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实效性,首先就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对数学课学习的兴趣,而课堂的导入非常关键。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通过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巧妙地导入引人入胜的数学问题,可以有效地激发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数学教师在进行新课讲授前,应采用讲一个与教学相关的小故事、听一段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音乐、给学生展示所学内容的实物、进行一段与教学有关的精彩对话或播放一段与教学相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独立完成与本节内容相符合的练习等形式,以引发学生的深入思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集中学习精力,激发数学学习兴趣,为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开一个好头。例如,在五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创设教学情境来引入教学内容:“同学们把数学课本举高一些,看一看我们每天见面的课本是什么形状。”自然而然地引入长、宽、高、棱等关于长方体的基本概念。过后,教师又拿出魔方,引入了正方体的概念,然后教师举出生活中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让学生思考,让同学们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数学是研究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的工具。这样做既消除了数学的神秘感,又调动了同学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达到激发学习动力之目的。
二、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增强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有效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学,就是要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与共同探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增进学生的互相交流,它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理想方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小学数学新课标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途径,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创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使教师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改变,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改变,学习任务从传统的学生个体转向个体与合作相结合的方式,学生从传统的个体竞争转向合作和竞争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运用小?M合作学习教学,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构建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能增加动手实践的机会,更提高了部分胆小心细学生的能力,使师生、生生多边互动得到进一步加强,让每个学生都有平等参与课堂互动的机会,从而能有效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能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能力。例如,在讲圆面积这节内容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求圆面积的多种方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拼出了近似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从而利用多种方法推导出圆面积公式,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学习理论 人才培养 小班化教学
一、引言
当前,为满足社会对新型军事人才的培养需求,大学转型建设正在深入推进。作为培养高年级学生的专业院校,在日常的教学中,需要解决好学生将来在社会中发展的“前劲”和“后劲”的问题,即在打好科学文化知识基础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这也是工程技术人才所必备的基本素质。小班化教学其实是教学资源的再分配,对于工科专业课程来讲就面临一个“费效比”的疑惑,在实施过程中出现“被小班化”的现象。本文依据近几年针对高年级学生的教学经验,结合人才培养目标需求,就高年级院校学生工科专业课程小班化教学设计作一下探讨。
二、教学设计理念
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研究中,通常依据学习者学习知识的三种学习理论【1、2、3】(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分别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探讨。在文献【1】中提出在这三种主义指导下的教学设计是一种并存的关系,而不是一种替代的关系,各自适用于不同的领域,影响指导教学设计的学习理论选择的因素主要有三个:学习任务的复杂性、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环境的丰富性,它们与学习理论的对应关系如图1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到,每一种学习理论都有其适合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群体。这三种教学设计学习理论的关系并不是截然分离的,一方面有一定重合,另一方面,相互之间有着配合衔接的关系。教学设计的任务就是针对学习者、学习任务设计出最适合的学习策略。总体说来,随着学习任务复杂性增加,学习者认知能力加强,学习环境的逐渐丰富,最适合的学习理论就从行为主义向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转化。对于客观事实的介绍,比如概念的形成,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是比较适合的,对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和学习环境的丰富程度都没有特别高的要求,只是让学习者知道是什么。而建构主义比较适合于解决现实中经常遇到的复杂的、定义模糊、目标不清晰拥有多种方法和路径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工科专业课程本身比较严谨,但是在军事应用中往往遇到复杂而又不确定的情况,这为面向应用环节进行小班化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三、小班化教学设计
本文讨论的小班化教学模式设计主要针对工科专业课程和高年级院校学生的特点,面向社会发展的需求,侧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它部分采纳了建构主义的理念,以问题为核心,建立学习的定向点,通过设计学习资源和学习情景而展开。通过加强教学过程控制、授课过程部分小结和课后总结评价对教学体系进行调控,使之趋于完善。
1、 确定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目标是为了确定学生学习的主题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或基本过程有关的知识内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开始实施之前,需要对本课程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建设一个知识点树,即能方便细化课程的教学目标,同时又能避免传统教学目标罗列方式带来的整体逻辑性的欠缺,方便老师尽快熟悉本课程的结构体系,设计出更合理的问题、案例以及辅助的教学情景,减少学生非学习范围内的错误摸索,提高学习效率。
另外还需要区分学习目标和教学目标,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追求自己的个性化学习目标。教学目标是所有的学习者都应该达到的,学习目标则是学生自己确定的,不同的学生由于知识背景和兴趣爱好不同,其学习目标也不完全相同。
为确定教学目标,需要完成社会建设需求和课程的建设需求的多方面调研:首先可安排年轻老师到用人单位代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了解一线用人单位需求;其次到兄弟院校和劳资部门进行有目的地调研,了解同类的课程建设需求信息;最后结合学院课程建设的整体安排(比如综合演练)和学生自身求学需求,整理教学内容。通过上述三个渠道,重点地提炼出相关的知识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安排,明确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
2、 分析学习者特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内因,外界影响是外因,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决定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本文的教学模式设计是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通过对学生的分析,主要的目的是有针对性地设计出适合学生能力与知识水平的学习问题,提供适合的帮助和指导,设计合适的学习情景与学习资源。分析我校高年级院校学生特征【4】,主要有一下几点:
* 文化基础较好,思维敏捷,虽然有各自擅长的方面,但是个体综合素质相差不大,整体比较平均。
* 经过3年的院校生活锤炼,学生组织纪律性比较强,对于老师安排的任务能够不折不扣的完成。
* 相当多一部分学生参加过各项竞赛活动,知识面比较广,求知欲强,有一定的资料收集整理能力。
* 学生的管理模式使得每一位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意识都得到了锻炼,组织能力和协作能力较强。
建构主义认为外界施加的信息只有通过学习者的主动建构才能变成自身的知识,学习者本身的素质就决定了他所能构建知识的能力,而高年级工科院校学生的这些基础能力非常符合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为针对一些复杂教学内容的课堂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极大的方便了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实施。
3、 学习内容特征梳理
学习内容是教学目标的知识载体,教学目标要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内容才能体现出来。因此需要对学习内容做深入分析,明确所需学习的知识内容,知识内容的结构关系,知识内容的类型(陈述性、程序性、策略性知识)。这样,在后面设计学习问题时,才能很好地涵盖教学目标所定义的知识体系,才能根据不同的知识类型,将学习内容嵌入教学环境中。比如简单陈述性知识可以通过传统课堂授课方式进行或者提供相关学习资源让学生自己查阅,而策略性的知识,则可通过设计从现实环境中提炼的案例来体现并展开。
4、 问题设计与教学环境设计
针对课程一些复杂教学内容,本文强调的教学设计模式是基于真实问题情景下的探索、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问题是来驱动学习,而不像原来那样充当概念、原理的例子。通过前面的一系列教学目标、学习者、学习内容特征的分析,问题设计就水到渠成了。问题设计不是一个孤立的部分,它必须与学习情景、学习资源建设、教学管理与帮助统一设计。总体要求就是把问题置于一个真实的任务环境,同时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当学生置于学习环境中时,他需要知道有关问题详细信息,并需要学习必要的预备知识,这都可以以学习资源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在实际教学中,建设网络信息资源库,同时提供一些问题的线索,方便学生的查找和整理。对于学生来讲,查找资料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培养。
对于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高年级院校学生,本身已经具备的较好的素质基础,将其置于一个真实的环境中展开问题的探索和实践,对其快速的成长是非常有利的。教学环境设计是教学理念的直接体现,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体系都要有相匹配的教学环境,这是老师的工作之一。教学环境包括学习资源环境,氛围环境,老师需要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教学环境建设之中。
5、 教学实施与教学过程控制
在教学实施设计时,需要考虑创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自主学习主要是指要求学生掌握搜索、选择、思考、写作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老师所起到的作用是防止学生出现知识碎片化。协作学习能力也是未来任职要求和现实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目前存在着信息接入点与学生数量不匹配的矛盾,这使得学生难以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老师布置的教学任务,通过协作分工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矛盾。
在实际教学实施过程中,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案例式教学,一种是参观见学,下面分别加以阐述。
案例式教学【5】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不少老师却将案例教学和课堂举例相互混淆。其实这两者有着本质的差别,案例教学学生是主体,学生和老师通过案例这个平台相互沟通,体现了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举例教学老师是主体,学生是被动的接收知识,属于传统的学习理论范畴。那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必须精心的设计案例,把学生置身于一个真实的环境中,让其运用自己本身的知识和能力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作为一个合格的案例,至少应该有如下特点:所选案例必须是真实的,来源于部队实际,符合课程教学要求,如果是假设案例,也需要符合实际情况;所选案例必须典型、精炼,不能是大量事实的罗列,以便学生直接发现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必须精心设计多数学生容易产生错误理解的问题,实践证明,错误的理解会使得正确的思路更加让人印象深刻;必须能让学生出现理解、思考的多样性,只有这样才能让案例这个平台成为学生思想碰撞的舞台。
参观见学需要协调和动用的教学资源要远远大于普通课堂教学,这是其在实际操作中的一个难点。因此有些老师提出用实物教学来代替参观见学,减少教学准备的工作量。但是参观见学在教学环境设计上有着实物教学不可比拟的优势。
从图2可以看到,到一线用人单位参观见学,使得学生、老师和单位员工在现实的场景中互相充分的交流。老师组织实施时可以预先设定问题,让学生带着疑惑加入到课堂的学习中来。通过抽样调查发现,学生通过参观见学,除了对具体的单位设备有一定了解以外,不少学生透过具体的设备,对其使用、管理流程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思考,从而对相关的知识点理解的更加透彻,提高了对本课程的认识层次。这是实物教学远远达不到效果。目前,社会与院校正在相互配合,摸索以联教联训【6】的形式培养合格的人才,作为我国综合性工科大学,本身也有责任设计出一套符合自身特点,有利于建立与用人单位长效合作的体制,让教学由单一的课堂走向社会。
在教学控制时坚持“不愤不启,不诽不发”的原则,在具体措施上提高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小班化教学确保了老师能够有足够的精力及时注意到每一个学生的状态,提高课堂参与度,这从另外一个角度对于老师的要求更加的高了,需要老师在教学控制方法和手段上,课堂教学强度加大。比如在案例教学中,老师扮演的是一个“导演”的角色。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思路、学习状态都可能不一样,甚至可能出现偏离教学目标的情况,需要老师实时的分析、判断,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老师在组织案例教学中要坚持以鼓励为主, 调动积极因素,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不同的意见,营造一个氛围,让知道者告诉不知道者,让不同观点、见解得到交流,使学生通过案例学习和分析、讨论能充分分享来源丰富的各种信息,使学生真正感到他们是课堂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然而在现实的课堂中总是存在着相当多的“南郭先生”,不采取一定措施将大大降低学生课堂参与度。为此教学组将平时成绩比重提高到总评成绩的40%。学生结课考试严格执行教考分离制度,任课老师不针对考试作任何辅导,学生的复习资料为平时作业、网络课程测试题、教材。学生最后的总评成绩60%为考试卷面成绩(卷面成绩还是采用百分制),40%为平时成绩(案例分析作业成绩),共112名学生成绩统计如图3所示。图中平时成绩影响因子定义为:。平时成绩影响因子越小,说明学生的平时成绩和总评成绩基本一致,该学生对此教学模式比较适应。
图3中,平时成绩影响因子设定了3档(1档为 10%),可以看到一半左右的学生平时成绩和最后考试成绩基本一致(平时成绩影响因子为1档),有14%的学生平时成绩影响因子处于3档。经过分析,这14%的学生其卷面成绩不及格或勉强及格,但是平时案例分析作业情况正常。由此得出结论:将案例分析作业系统化并提高平时成绩比重,严格教考分离这种教学控制方法是有效的,学生成绩分布是合理的,但是少数习惯于传统考核方式的学生表现为非常不适应。
6、 小结与效果评价
教学模式设计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自我完善的过程,因此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有小结与效果评价以方便对整个教学环节进行修订。它可以以小测验、论文、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根据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反馈修订。
7、 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又称“事后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为了解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学期末进行的各科考试、考核都属于这种评价,其目的是检验学生的学业是否最终达到了各科教学目标的要求。但是这种有确定性答案的考试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平常教学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能力,因此需要在总结性评价中加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该学生的表现评定,否则会严重影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图3就是总结性评价分析的一种形式,它将学生平时表现和考试表现统一进行分析,便于老师及时总结、改进。
四、结束语
在当前应试教育为主的模式下,相当多的学生的学习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培养,并没有引起实际有效的重视。院校实施创新教育,对我国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给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创新教育过程中,教员的作用不容忽视。本文只是针对高年级院校工科课程教学设计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本身还有不完善的地方有待改进。这种小班化教学模式实际上对院校老师在个人综合素质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新时代的老师,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努力适应大学转型建设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余胜泉,杨晓娟,何克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0,(12):7-13
[2] 吴全洲。ID模型发展探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11):31-33
[3] 高 丽。三种学习理论对复杂学习的解释及其整合 [J]。远程教育杂志,2006,(1):30-32
[4] 曹守莲,石沙全。院校大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研究 [J]。社会心理科学,2008,23(3):83-85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逻辑推理能力,将所学知延伸迁移、进一步深化与升华,就需借助于小实验开阔学生思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小实验”,与教材内容联系紧密。通过实验可以有效巩固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物理是源于生活的自然科学,“小实验”从实际生活中来,并能够归结于生活之中,有着较强的实用价值。“小实验”之所以为“小”,还体现在短小精炼,易于操作。学生在操作时更加深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培养了学生动脑的习惯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让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程设计中安排好初中物理小实验的意义
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实验大都是内容贴近生活的,用的材料都是学生生活中能见到的东西,操作起来又简单,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所以学生做起来会具有亲切感。小实验的效果也都是比较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2、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初中生心理发展正处于过渡阶段,相对于抽象思维,形象思维还比较占优势,学习的内容要通过形象的实验才能更好地理解。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初中课本中的物理小实验都是比较适合学生自己动手去操作的,这对调动学生的双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另外,鼓励学生对课本上给出的小实验进行改进,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替代物品或自己设计实验,这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好机会。
4、有助于养成学生留心生活、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小实验的内容和所需要的器材都来源于生活,能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学问。在进行小实验的教学时,鼓励学生从自己身边发现题材,寻找替代材料进行实验,能使学生养成留心生活、善于思考的好习惯。这一习惯一旦养成,对于学生的物理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二、“小实验”激发兴趣,提高能力
初中物理学科理性思维较强,理论知识比较枯燥,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而物理教学中的“小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实践出发,运用简单的工具做实验,如“筷子提米”的实验,自己在家里都能完成。学生在动手做实验的过程中,可以激活思维,不断从实验中总结经验教训,分析问题之所在,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渠道,增强了学生的耐心和毅力。同时,也使得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断得以提高。学生在易于操作的小实验中体会到的是实践探索的乐趣,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的信心。
物理课也不一定局限于教室和实验室内,根据学习的内容还可以把学生拉到室外进行。比如在学习力的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在操场上尝试走“平衡木”,以理解“重心”和“重力方向”的知识点。又如,在学习“串联”和“并联”的概念知识时,每个学生都可以动手尝试“小灯泡”是如何发亮的。在这样的“小实验”中,学生对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可以有明确的分辨,这比课堂上纯粹的概念讲解更有效。物理教学中有很多抽象性的概念,让学生动手实践,可以化抽象概念为生动演示,更利于学生理解。
三、“小实验”降低难度,巩固知识
物理知识比较抽象,仅凭教师的“说教”,有很多物理现象学生是很难理解的。比如“纸锅烧水”,如果没有实验证明,学生很难理解“纸锅”能够“烧水”的原理。通过实验,学生亲眼见识到了“纸锅烧水”的真实现象,而且对教材中所讲到的液体沸腾条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着火点”的认识也更进了一层。水沸腾的温度是100℃,而纸的着火点则是183℃,当纸锅内的水沸腾时,纸锅还没有达到着火点,所以“纸锅烧水”是可以成功的。学生通过亲自实践很容易理解教材中的难点,尤其是传统思维不可理解的现象,通过“小实验”把“不可能”的疑问变成现实。
“小实验”的操作是以相关物理知识为支撑的,做实验的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复习过程,实验可以起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知识要内化成能力,尤其是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必须从纸面进入学生的内心。因此,“小实验”就成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最好选择。在学习光学原理后,可以安排学生根据光的直线传播特点自制“小孔成像”的实验。在实验中,学生通过改变“物距”,观察“成像”的大小;通过改变“孔”的大小观察“像”的清晰度。根据这个“小孔成像”的实验,学生系统地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的特点,而且印象非常深刻。
四、“小实验”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生活处处有“物理”,我们学习物理知识也是为了服务于生活实践。现在的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实践,他们回到家从不进厨房,耳边飘过的最多的话就是“学习”,殊不知没有生活经历的学生很难学好物理。教师要尽量选择与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物理现象来指导学生去验证。学生在实践性比较强的“小实验”中,能够学到很多应用于生活实际的物理知识。这就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的热情,并应用物理知识于生活实践中。
一、优化实验教学体系
无机化学的实验教学内容基本以验证实验为主,大多数实验项目和内容都比较单一,操作简单,无非就是用胶头滴管向试管里加试剂。实验枯燥乏味,学生的操作技能根本得不到提高。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速度,必须对现有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根据我们系学生的素质特点和实验情况,将验证性实验的开出率从原来的85%降到了30%左右,增加了设计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对大一的学生而言,实验能力还未具备,应该循序渐进有步骤、有重点的深入。在进行综合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对物质的检测手段有所了解,对大型仪器有了概念,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较全面的训练和提高。
二、优化实验考核方法
平时的每个实验成绩 = 实验预习 10 分 + 基本操作 40分
+ 纪律卫生 10 分 + 实验报告 40 分 =100 分[2]。实验预习对学生而言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通过预习,在实验的过程中才能得心应手,试验完成的效率和质量才能得到保证。有些学生不进行实验的预习,实验的过程中则手忙脚乱,做了这一步还不知下一步该怎么进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实验老师在每次实验开始前先检查预习情况,现场打分,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基本操作是实验过程中的核心骨,基本操作一定要规范,老师要对每一个学生的操作进行指导与检查,并对学生的操作进行现场打分,这样才能督促学生规范操作技能。通过老师的检查与打分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安全意识。实验报告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实验数据处理的情况以及对实验分析表达的能力,这样才能准确客观地对学生的实验成绩进行测评。而学生的总成绩则可以这样来计算:总成绩=平时成绩×70%+期末考试成绩×30%(平时成绩=每次实验成绩之和/n)。
三、体现无机化学实验绿色化,构建多媒体实验教学辅助体系
无机化学实验所用到的试剂达140多种,其中很多都是毒性较大的。还有一些有机溶剂,对环境和人体都有严重的侵害。在一些制备实验中还会产生一些刺激性和有毒的气体,如:硫化氢、氯气、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
无机化学实验要体现绿色化,必须要对以往的实验内容进行改革。在保证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培养的条件下(如常规仪器的使用、重要无机化合物合成及性质实验等)必须要删减一些毒性大、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实验内容,如氯气、硫化氢的制备等。还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达到绿色化。对有毒性的这类实验可以采用多媒体系统进行仿真实验,这类教学课件是通过软件进行模拟将实验过程和实验注意事项进行计算机演练而完美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样可以达到身临其境的教学效果。老师还可以自已制作课件,将一些实验通过课件展现在学生眼前,如:卤素中饱和氯水与溴化钾溶液的反应,看似很简单的一个实验,但是在准备的过程中很费劲。为了实验现象很明显就必须制备氯气,但是氯气有毒,而且味道很难去除。为了一个小小的验证试验却要花费实验工作人员很多时间和精力,还给环境造成了污染。为了客服这些缺点,实验老师可以将此实验制作成课件,实验现象一目了然,而且保护了环境。将多媒体融入到实验中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还可以无形中教育他们保护环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看来,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是改革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走绿色化之路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构建开放性实验教学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