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生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生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生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生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生观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信息技术不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而且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入国内和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又改变了传统的“教”和“学”。本文讨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产生的正反两个方面影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自1997年由我国教育技术学专家何克抗先生以《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为题,从西方引人到我国教育技术学领域。从此,建构主义理论在中国教育技术学领域茁壮成长。在这十年期间,从陌生到熟悉甚至到对此理论地狂热一路走来,对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尤其对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当然也对我们的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学习、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古今中外,对学习的认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处在不同的时代对学习也有不同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纵观对学习的定义,可见学习由广义的学习和狭义的学习之分,从广义上来讲,学习包括个体从低等动物到人类在后天生活过程中,通过活动、练习,获得行为经验的过程。而狭义的学习即人类的学习,则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在社会传递下,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地、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从狭义的学习概念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各种能力,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与道德品质的过程。

学习理论顾名思义,就是研究学习的专门理论。学习理论是心理学最古老、最核心、也是最发达的领域之一,也是教育心理学基本的或核心的理论。自从心理学从1879年建立第一个实验室为标志,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成长起来。100多年来,各派心理学家都将学习作为其分析和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他们对学习的研究和阐述形成了不同派别的学习理论。迄今为止,对学习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学习理论有两大派别,但这两派别当中又有不同的观点和新的小派别。第一大派别就是以华生、期金纳、桑代克等为代表的联结派,他们倡导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他们的基本主张是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简单联结形成的。第二大派别就是以格式塔心理学家、布鲁纳、奥苏贝尔、皮亚杰、维果斯基等为代表的认知派,他们倡导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他们的基本主张是学习是个体头脑中认知结构的改变,学习是个体头脑中经验的重组。需要指出的是在国内广泛被使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其实质也属于认知派别,只是相对而言,它更侧重于研究学习情境并发展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广泛在西方流行起来,它是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理论发展到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以后的进一步发展,被誉为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还是属于现代认知派别的一个分支,更加重视社会情境对人类知识建的重要性。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以多媒体和网络为主要代表的信息技术具备建构主义所需要的特征,通过对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要素的控制能够很好地营造认知环境,有效地迎合了建构主义的要求,这是导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被重视的一个重要特征。借助信息技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得到了快速发展,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建构主义是一个全新的学习理论,对国内的教育教学改革起着重要的影响,有些人甚至怀疑教师存在的意义,认为教师可能将被取消。近两三年来,人们逐渐回归理性,开始冷静地认识和对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信息技术环境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人类学习的积极影响

传统环境下与信息技术环境下人们的学习是不同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能够实现它关于情境设计、交互式学习等观点。正是现代信息技术迎合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求,从而在教育领域才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当然我们也应该辩证地认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积极和消极的方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国内对学习带来的影响是双方面的,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我们先来看看其积极的影响。

2.1对人类学习观念的变革

在社会信息化的进程当中,人是一个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当然在教和学组成的双边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同样也是最核心的因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批评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中心地位以及学生被当成灌输的对象等等。所倡导教育者的新理念,如教师的现代教学理念、而向全体发展学生的理念,以及受教育者的新理念,如学习应该是一个积极、主动的一个过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这种理念都对最终的学习效果产生重大的影响。为此,人类的学习观念也由原来的被动的过程变逐渐地变主动的过程。在教育信息化领域,影响教育信息化成败的关键也是在于人们陈旧的观念。在学习中,高效的自主学习模式难以推广,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养成的被人教的依赖,懒惰思想根深蒂固,不愿改变,也难以改变。

2.2对学习方式的变革

学习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对于一个学习者来讲,是影响其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人类将学习狭隘地理解为文化知识的学习,致使对学习活动的研究局限于教育理论界,未能从更高层次来把握学习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现代信息技术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结合,使人类的学习方式从印刷时代跨入了信息时代,这是一场深刻的历史变革,这就要求人类要适应新的环境,找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全新的、高效的学习方式,从而大大提高人类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以适应更加复杂的社会变革。学习是学习者个体所从事的主要活动,学习者根据学习材料和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如自主学习还是协作学习,还是在实践中去学习。通过对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者能够将多种学习方法结合起来,避免在传统单一环境下学习的发生。

2.3对学习资源的变革

学习资源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学习资源包括一切有助于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因素,包括信息、人员、教材、设备、技术和环境。在基于资源的学习当中,学习资源成为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学习过程的中心环节。传统的教学以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为基本要素,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垄断者,学习是问题的被动接受者,教材是学生唯一资源。而现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要设计社会情境,学习者可以利用身边的各种有助于学习的资源进行学习。学习资源成了学生认知的工具,成为学生用来获取知识、进行信息交流与传递、数据处理及思想表达的手段。

3信息技术环境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的负面影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必将继续影响着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然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不是十全十美的理论,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水平的现实情况下,也有其不足的地方。

3.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师的要求过高,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积极倡导的情境创设等观点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较高的要求,而我国的教师队伍结构复杂,层次水平相差较大,对新理论的掌握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在我国实施的教育教学改革中不能盲目跟进,要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改革。另外一个方面有些知识适合于用建构主义的理论来让学生掌握,而有些知识不适合这种理论来让学生掌握,有些知识还需要强化或练习是一个重要的方法。所以,人们的学习活动也不能搞一刀切,要根据教师的情况来定。

3.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要求的学习环境较高,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倡导的学习环境的设计需要有很好的信息技术软硬件来支持。一方面当前我国大多数学习者的软件硬件水平达不到条件,另一方面教师的构建学习环境的技术能力和水平也相对不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即使是一个十全十美的理论,在我国这样一个具有1000万教师的国家,也需要国家巨大的经济投人,逐步来改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要求的软硬件环境。

3.3建构主义本身也存在不合理的观点,不能一味地学习和运用

认知派学习理论是批判着行为派学习理论成长起来的,当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不例外,也批判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合理的成份,过分强调了学生学习过程个体知识再生产的信息加工活动的个别性,而否认其本质上的共同性,过分强调学生学习的情境性,非结构性。因此在现实的学习过程当中,我们要博采众长,对各种学习理论进行认真分析,冷静思考,将各种学习理论的优点结合起来指导我们的学习活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生观范文第2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学习观;建构主义教学观

随着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兴起,学习理论、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也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并取得了有效成果。建构主义极大地推动我国科学教育研究的发展, 尤其是对探索基础科学学习方式, 促进科学课程多元化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导和支撑。 因此, 只有全面认识建构主义学习观和教学观,才能将其有效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一、建构主义研究的心理学来源

教育心理学理论中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的理论发展脉络,从总体上反映了20世纪心理学理论的整个发展过程。”各理论学派林立、各持己见,分析各理论的片面性到各理论相互吸收、相互融合、不断完善。要想全面了解一个理论,探索其理论基础是非常有必要的。“当今的建构主义是建立在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和维果斯基的智力发展理论的基础上的。本文主要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维果斯基心理发展理论进行分析。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皮亚杰将认知结构称为图式,认为图式是人先天遗传所得,表现为对外界的一般反射,在外界的影响下,经过行动和经验使图式得到丰富和完善,图式的丰富和完善过程又包含同化、顺应和平衡。个体认知发展包含认知结构和认知机能,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知,认知结构就是图式,认知机能包括组织和适应,适应又涵盖了同化和顺应,通过“同化于己”和“顺应外物”产生了认知结构,因此个体认知发展是经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实现的。之后,同化、顺应的图式理论又进一步发展成为认知建构主义理论。

(二)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关于教学和发展关系的最近发展区,指出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唤醒或促进位于最近发展区内处于成熟状态的机能。该理念揭示了教学的本质特征,从而创造出儿童全新的心理活动形式。最近发展区强调社会活动意义建构中的作用,学习者在能力较强的他人帮助下跨越发展区,实现对意义的建构和知识的学习。在心理发展理论的基础上社会建构主义理论随之发展, 并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着极大的指导作用。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 该理论建立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是对先前各种理论的完善和创新。

(一)建构主义学习思想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萌芽于20世纪30年代皮亚杰关于儿童智力结构以及智力结构发生、发展的研究。该理论强调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 认为学生是意义的建构者,学习者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对知识的新的理解。它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个体的主动行为,是以先前建构的知识为基础的,重视学习者先前所建构的知识和经验。 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是建构自己的意义的过程,个体固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其建构意义有重要的作用,同时社会情境中的交流对学习者构建意义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学习是在特定情境中的主动建构意义的行为。

(二)建构主义学习范例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范例有:任务驱动学习,情境性学习,主动合作学习,内在驱动学习等。无论何种学习范例,都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建构主义学习活动是在真实的情境中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性思维,进行研究和创新。

三、建构主义教学观

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强调课程应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布鲁纳的结构主义理论强调课程要符合学科的结构特征。二者都只强调了一方而忽视了另一方,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建构主义理论则是Χ者的综合,既强调学科结构也强调儿童心理特征。

(一)建构主义教学思想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以学生的自我控制为中心, 为学生创设基于真实情境和任务的学习环境,教师是起监控者、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使学生有效地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成为能够自我控制学习、正确认识世界的终身学习者。

(二)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 随机通达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模式,自上而下式教学模式。这四种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同的指导方式。

随机通过教学模式,以“认知弹性理论”为基础,关注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教师通过呈现情境、随机进入、发展思维、合作学习、效果评价等环节引导学生学习。支架式教学模式,强调教师为学生提供一种概念框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抛锚式教学模式,强调以技术为基础的学习,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真实、完整的情境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交流合作进行探讨从而达到学习目标。自上而下式教学模式,主张教学前呈现整体性任务,同时提供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帮助学生进行问题解决的尝试。

四、反思

与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相比,建构主义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更加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但是,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易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过于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自我建构意义,易忽视知识的客观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兼顾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作用, 避免在教学过程中有失偏颇,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为了使建构主义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能够更加科学合理的实施, 还须不断地对该理论进行研究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高文,徐斌艳,吴刚.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莫雷.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吉丹如.建构主义教育观与中学数学素质教育[D].扬州:扬州大学,2001

[4]钟启泉 主编,汪霞,王文静 副主编.课程与教学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生观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三学期实践教学

论文摘要:第三学期是我院的办学特色之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第三学期的实践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首先阐述我院第三学期的概念及意义,然后分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概念及主要观点,最后说明数拉专业第三学期实践教学是如何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进计和实施的。

为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齐齐哈尔职业学院于2003年创建了第三学期。即在每年的6-8月,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将学生安排到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让学生通过实践积累工作经验,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我院数控专业的培养的是能够适应数控机床安装调试、数控机床操作、数控编程以及数控机床维护等第一线岗位的应用性职业型的创业者。为了提高第三学期的教学效果,结合专业特点,我们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对第三学期进行了设计和实施。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是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1966)。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即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第三学期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有多种教学方法,虽然这些教学方法各有不同,但在教学环节中都包含创设情境、协作与会话过程,基于此,我们在对第三学期的设计和实施上也主要从如何为学生创设情境,如何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协作与会话方面两方面着手。

(一)创设情境

在建构主义看来,情境只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外部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创设情境是为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最终完成意义建构服务的。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最突出的特点是技术教育、技能教育。其职业性、实践性和操作训练性强,要求能学以致用,顶岗工作。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场境下应用他们所举的知识,使他们的知识能够外化;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并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必须通过真实的工作任务才能促使学生协作学习,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因此,我们认为只有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感受企业的管理制度,实践真实的工作任务,体会真实的社会环境,才能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目的。在这种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包括所有的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组合,既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又有人际互动的因素。通过真实工作任务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交互过程中去理解问题、掌握知识的应用、掌握实践技能,完成意义建构。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建构知识、能力,易于形成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协作与会话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这样的群体中,共同批判地考察各种理论、观点、信仰和假说;进行协商和辩论,先内部协商,然后再相互协商。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群体中的每个人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完成意义建构。

而实践教学在这方面体现的更加明显,学生通过自身实践对知识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因此,在第三学期的设计和实施上,为促进学生的协作与会话,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措施:

1、岗位轮换

学生进入工作环境后,企业会把学生分为到相对的岗位上并安排师傅对学生的实践进行指导,为了促进学生的协作与会话,每隔两周对学生的岗位进行调整,在调整岗位之前,组织学生探讨在这一岗位上遇到的问题与收获。通过第三学期期末的实践考核表明,这种方式促进了学生交互学习,学生掌握了怎样对岗位所需知识和技能进行意义建构。

2、协作考核

在实习的中段和末段由专业派出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随机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图纸、工艺、程序编制、实际上机操作等项目。学生之间还通过技能竞赛等方式相互之间组成小组互相比试,共同提高共同进步。通过这种方式来更直接的接触生产实际和社会实际。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生观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设计;意义建构

毋庸置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给传统教学带来了福音,理应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得以充分体现,而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又受到教学设计方案的约束与控制。因此,笔者认为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得以有效组织的重要依据,半点忽视不得。教学设计亦称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系统开发,是指教学的系统规划及其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选择与确定,促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的系统开发过程。也就是说,为了追求既定的教学目标,对教的内容、教的方法及采用的教具等进行统筹计划与安排。教学设计一般包括四个环节: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设计。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在教学环节中的应用

知识的动态性与情境性是建构主义追求的理想目标,它的全新理念是:知识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说,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知识有其适用范围,须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不同的学习个体对同一命题的理解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因此,在设计教学时,需要精心去构建知识体系,从已有知识结构出发,挖掘出新的知识体系,更新和发展原有的知识网络。并在不断建构知识的过程中,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针对知识的情境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在实际任务中求知,所以教学目标的确定应可变化、有弹性,避免过分抽象。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态度的形成。教学内容上,一节课所学内容没有量的局限,教师给学生传输的不应只是课本知识,还应给学生提供真实世界的、复杂的真实问题。学生应该学到的是生动丰富的、能让教师和学生同时感到充实和满足的“意义的结合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相关内容或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在教学评价环节上,教师须改变传统的评价策略,高度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及时反馈学生学习的的效果、纠正错误认识,澄清模糊的观念,增强知识结构的清晰度,从而呈现新知识的基点和兴趣点。教师要知道评价不仅仅是说出好和坏,对和错,更多的是热情的鼓励性评价。评价时关注不同学生个体对知识理解的差异性,允许并鼓励学生对相同知识有不一样的理解。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生观在教学环节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在进入教室之前脑子不是空空的,他们在生活学习中已经有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所以教师不能低估学生的能力,而要把他们已经形成的知识或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经过自己的循循善诱导出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新知识经验。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不由教师任意捏塑。因此,教学目标设计应基于对学生学情的分析上,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每次授课前,教师须要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抑或学生的前期经验,制定出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近期目标,使得学生达到跳一跳能够得着的高度,促进他们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学内容设计上,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围绕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内容,设计符合学生兴趣的好的“导入”。不应局限于固定的学习内容,要对学生的若干“可能”进行预测。教学过程设计上,教师可以借助直观教学手段,积极、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揭示学生的认知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矛盾,通过苏格拉底产婆术式的辩论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欲望。为了促使学生能从感性的认知逐步内化为学习和探索的自觉行为,亦即收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教师还需提供大量的变例,使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能够丰富或改组和重建。此外,教师要准备相应习题,使学生能够巩固迁移,运用新的认知结构。在认知转变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给学生消化、吸收和整理的时间。教学评价上,教师应该从学生身心发展的愿望出发,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性,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给予有针对性的恰当反馈。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在教学环节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不只是教师的单向传递,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硬塞入头脑中,而是以已有的认知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互动来建构新的意义。建构过程具有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三个重要特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应是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也就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形成独立的知识系统,或者说是自觉的求知行为和习惯。意义建构需要大量的信息资源,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源),教给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的正确途径,向学生介绍除教材之外的学习工具,例如同步资料等,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或通过协作式探索,建构知识的意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社会情景,因此,可以把学生的生活经历作为教学内容,让可感知的生活经历转化为学习情景,让课堂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另外,教师可通过创设具体教学情境,引领学生去观察和思考,去探索和发现,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鼓励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合作、理解、支持与共存,组织和引导学生建立学习共同体,互帮互助,共同进步,以获得对同一事物更丰富、更全面的理解,完善意义建构的质量和深度。此外,通过文字材料、书籍、音像资料、CAI与多媒体课件以及网络上的信息等实物,使用真实的任务和学习领域内的一些日常活动或实践,提供生动丰富的实际情境,也是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得到意义建构的有效途径。学生可以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消除紧张、忧虑的心态,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在教学评价设计上,学习者本人是学习的最好评价者。教师应主要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问题解决能力,帮助学生认识掌握评价标准,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自我监控学习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元认知来认识、检验、反思与完善自己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不断自我反思与评价:“我领会所学内容了吗?”“我收获了什么?”“我运用的学习策略是否适合自己,有效吗?”等,进而对自己的学习作出恰当的诊断与评估。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观在教学环节中的应用

新课改需要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指出:教师只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外部辅助者、支持者,给学生提供建构知识所需要的帮助。基于此,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应是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是主角,是独立的学习者。教师必须启发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主动而愉快地参与教学过程,进而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在教学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熟谙多种教法,自主灵活地选择使用。采用抛锚式教学,使课堂教学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生活事件上,让学生就真实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的思考能深入到真实环境中去,用心去感悟、去体会,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当然也可采用随机进入教学,开放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学生若能参与多向思维,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索,将会对同一问题获得更全面的理解,并能培养发散思维和分析能力。建构主义教学要求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来管理自己的学习,教学是逐步减少外部控制与支持、增加学生自我控制的过程。教师可通过示范或者反馈搭建“脚手架”,但要逐步增加问题的探索性成分,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探索。在教学评价环节中,采用包括学习任务的整体性评价、学习参与度的评价等的非量化的整体评价,由单一的教师自评转向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同伴、家长等辅助评价。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于素质教育下的教学设计是很有裨益的,但我们也应充分认识到建构主义教学思想要想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作用需要借助很多辅助条件,如教育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学生认知特点等。此外建构主义是多学科交叉渗透的产物,未必适合各学科教学,因此我们在将其运用到教学设计时必须审慎思考,灵活运用,同时应该结合和吸取其他学习理论的精华。

参考文献:

[1]彭红卫,蒋京川.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育意义的反思[J].教育探索,2004(5):52-54.

[2]余胜泉,杨晓娟,何克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0(12):7-13.

[3]阿拉坦,巴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教育研究,2013(4):23-25.

[4]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74-8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生观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 法语 教学

1建构主义理论概述

建构主义是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最新教学理论,是认知理论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源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20世纪80年代初由瑞士的皮亚杰提出。皮亚杰是认知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个体的认知结构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在皮亚杰的理论基础上,国外的科尔伯格、维果茨、斯腾伯格等学者又从不同的角度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丰富和发展了建构主义的理论,从而为建构主义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认识论、学习观、教学观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观点,并在国内外教育教学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建构主义关于学习的含义

自20世纪50年代起,学习理论经历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等不同的发展阶段。如果说行为主义注重外部刺激的设计,认知主义着重知识结构的建立的话,建构主义则更关心学习环境的设计。行为主义和部分认知主义偏重于教师的教,而建构主义则特别注重学生的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得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老师和学习伙伴的交流、协作,最终以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获得。建构主义学习的基本特征突出表现在学习的自主性、学习的情境性和学习的社会性这三个方面。建构主义改变过去只重视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方式,重新对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进行定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适当的环境中通过探索和交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最终获得知识。建构主义鼓励学习者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地参与到实践中去解决问题,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使新知识的学习不断得到攀升,同时注重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牵引作用。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法语教学的影响

从法语教学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法语知识的实践者,教师是法语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法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从而能够运用到实践中;学习的方式应以合作学习为主,运用会话和讨论。这种理论对法语教学产生的影响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3.1对师生角色定位的影响

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发生很大的变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法语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中心,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的地位将由传统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学生将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过程中真正的认识主体老师是学生法语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老师对学生的学习起指导作用;法语学习过程中的互动和协作也是学生学好法语的前提与重要的保证。教师要改变传统讲授者与灌输者的角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在高职法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还要学会与他人合作。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的目的,真正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3.2对法语教学设计的影响

随着情境认知、真实生活中非正式学习研究的深入,以及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对教学设计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引人注目。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学生心理的积极运作,而不是对教学的被动接受。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其他人可以提供援助,但是,发挥重要作用的是学生本身。从这种教学观出发,对直接教学的质疑变成了法语教学设计的一种需要,即要求学生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对所接受到的法语知识进行建构。这样,高职法语教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显得尤为重要。老师所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要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要他们学会协作学习,使学生形成个性化学习方法,发展他们的自主学习法语的能力。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灌输减少甚至取消了,但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和事先的准备工作、组织工作都大大增加。因此,依据教学原理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科学的设计成了教师的主要任务。

4对法语教学模式的影响

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的网络化学习成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化学习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网络的普及对高职法语教学内容与学习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生学习法语不再仅仅是一本教材,而是通过各种媒体完成自己对听说读写译的学习。在建构主义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对于教师来说,原来个人的教学工作可以利用计算机和通讯网络进行。教学方式也由原来的老师讲学生听变成与网络化学习相结合。教师和学生可以加入网上讨论,通过网络共享学习资料,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来提高师生的教学与学习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