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文旅融合的调研方案

关于文旅融合的调研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文旅融合的调研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文旅融合的调研方案

关于文旅融合的调研方案范文第1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雪沁”为你整理了这篇文化和旅游局人大评议整改工作情况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近期,县人大常委会工作评议领导小组对我局评议工作中的意见、建议进行了反馈,我局高度重视,及时召开评议整改工作会议,专题部署、研究和推进整改落实工作,认真分析问题原因,明确了整改措施、整改责任人和整改时限,积极进行整改。

一、具体整改情况

在本次县人大对我单位工作评议所反馈的意见建议中,共收到意见建议4条。经过梳理,共分成四个方面,已全部整改完成。现将整改情况汇报如下:

(一)关于全县旅游业政府投入资金方面

1、加大投入,全力打造旅游精品

整改措施:主要是坚持发挥重点项目的拉动作用,强化示范引领。一是推进田园牧歌乡村文旅项目。二是完成郯国古城一期郯王宫文化旅游项目。三是委托山东旅游职业学院乡村振兴旅游研究所设计团队,实施马头古镇、胜利—重坊—新村银杏游线路规划设计。四是按照省级村庄景区化建设要求,指导做好新村银杏产业开发区新苑社区和重坊镇徐出口村的村庄景区化培育建设。五是根据省级精品文化旅游小镇评定标准要求,指导做好马头古镇的主题特色和地域文化挖掘,推进业态培育和功能提升,推动马头古镇打造省级精品镇。六是积极争取上级村庄景区化培育扶持资金、全域旅游集散中心改造提升补助资金和旅游厕所奖励资金,及时研究并会同有关乡镇完成资金划拨。

取得成效:目前田园牧歌乡村文旅项目一期建设已完成园林式文旅创作创意写生基地、艺术馆、民宿;古树名木栽植和石刻石雕、小桥流水园林打造。郯国古城一期郯王宫文化旅游项目已完成,已争取了上级村庄景区化培育扶持资金20万元、全域旅游集散中心改造提升补助30万元和旅游厕所奖励资金16.1万元。

(二)关于全县旅游业外来招商方面

2、加大招商,积极引入旅游项目

整改措施:我县近年来坚持大力推进旅游招商引资,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行科学规划,积极向外推介,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遵守科学规划开发的原则,对不具备开发条件的资源做好保护,对条件较好的资源积极招商开发。

取得成效:我县旅游业在银杏生态旅游、古郯文化旅游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先后落地了鲁地天沐温泉、古神树部落、郯国古城等项目。今年以来共接待文化旅游开发建设客商6次,其中田园牧歌乡村文旅项目已落地。目前,正积极推进马陵山景区、马头古镇、胜利贾湾银杏园等项目的招商引资,力争取得新的突破。

(三)关于全县旅游工作宣传方面

3、加大宣传,提升品牌影响力

整改措施:今年上半年,我们通过前期调研摸底,形成并向县政府常务会议提报通过了全年文化旅游节庆活动筹备方案,以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形式,按照“一乡镇一品牌特色”的理念,精心打造全年11个场次的节庆活动,助推打造县域知名文化旅游品牌。同时,积极组织景区、旅行社和旅游商品企业参加全省助力旅游企业复工复产网络营销、“山东人游山东”、全省旅游发展大会交易会、全市“亲情沂蒙贺年会”、“最美民宿”、“最美景区评选”、《临沂新闻》黄金时段景区宣传以及旅游商品设计大赛等活动。

取得成效:目前和有关乡镇配合,己先后成功举办中国结结艺大赛、中华银杏园第四届蓝莓节、全市文旅网络推介会郯城直播专场、郯国古城夜市大集及灯光啤酒节、农民丰收节、柳琴戏艺术节、二胡制作大赛、第三届马头小吃节、锣鼓大赛、“游在沂蒙,吃在郯城”评选活动等一系列宣传推介活动。郯国古城获评临沂市首届文旅夜间经济集聚区,中华银杏生态旅游区获评临沂十大“最美景区”,马头民宿和我县中国结、木旋玩具、木板年画、二胡、杞柳制品等均获得好评。

(四)关于全县文化下乡文化服务方面

4、地方戏曲传承发展存在的困难和建议

整改措施:一是加大文化下乡资金投入力度。继续实施“一村一年一场戏” “一村一月一场电影”文化下乡。二是鼓励引导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文艺演出。形成了县、乡(镇)、村(社区)“三级联动,四位一体”多元繁荣的演出格局。三是强化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形成各部门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局面。四是加大戏曲作品创作扶持力度,每年创作一批优秀剧目。

取得成效:目前已完成送戏下乡260多场,送电影下乡故事片和科教片共9758场。各乡镇、社区也都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演出活动。

二、下一步发展和提升方向

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坚持文旅融合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叫响“银杏之都,幸福郯城”和“文看三孔,武看马陵”的口号,围绕“一区两带”以整合做强两园(银杏园、古栗园)、一镇(马头古镇)、一城(郯国古城)、一山(马陵山)为重点,积极挖掘郯城文化资源,弘扬传承郯城优秀传统文化,将郯城打造成为鲁南苏北全域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关于文旅融合的调研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体育特色小镇;PEST分析;海南

海南省地处我国南端,陆地面积3.54万km2,海域面积却达到约200万km2,不仅具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独特的热带气候资源与自然资源,还具有岛屿、山地、河流、热带雨林、温泉等特色鲜明、相互融合的旅游资源,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旅游。在海南省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发展规划中,海南省政府也提出要充分发挥独特的生态环境、最大的经济特区、国际旅游岛等资源优势,以海南自由贸易港和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建设为契机,采用“体育旅游化”“融体于旅”等“体育+”模式发展路径,促进体育、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为一体的融合发展,打造体育特色小镇。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发展的外部宏观环境究竟如何?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访谈法和PEST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发展的宏观政治环境、宏观经济环境、宏观社会环境、宏观技术环境等外部宏观环境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以期促进体育、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的融合发展,完善体育特色小镇的理论体系,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建议。

一、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发展概述

自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三部委在《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到2020年,要培育100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从此,特色小镇的建设正式成为城镇化建设浪潮中的焦点,“特色小镇”逐渐在全国推广开来。2017年国家体育总局在《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建设一批体育特色小镇。2017年8月,海口市观澜湖体育健康特色小镇和三亚市潜水及水上运动特色小镇等96个体育特色小镇项目被列为第一批体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正式拉开了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体育特色小镇的序幕。2017年海南省人民政府在《海南省特色产业小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中明确力争用3年时间,完成100个特色产业小镇建设指出,2020年在《海南省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发展规划(2020—2025)》中确定建设海口观澜湖体育健康特色小镇、儋州海花岛海上运动休闲小镇、澄迈智力运动产业小镇、琼中山地民俗运动旅游小镇、万宁冲浪小镇、万泉河水上运动风情小镇、和乐龙舟渔家小镇、琼中足球小镇等[1]。可见,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是一种注重内涵式发展的新思路。

二、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发展的PEST分析

PEST分析法就是指从外部宏观环境中的政治(Politics)环境、经济(Economy)环境、社会(Society)环境、技术(Technology)环境等方面,对研究对象的发展进行科学分析的一种方法[2]。在海南省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建设过程中,采用PEST分析方法对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外部宏观环境进行分析,能够发现其对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的相关影响,从而对促进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一)宏观政治环境

宏观政治环境主要包括国家政策、地方政策、相关产业政策、法律及法规等外部环境因素。自2017年国家体育总局《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全国各地都在积极筹备创建体育特色小镇,海南省等也启动实施了体育特色小镇的培育工程(见表1)。2020年《海南省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发展规划(2020—2025)》,确定建设海口观澜湖体育健康特色小镇、儋州海花岛海上运动休闲小镇、澄迈智力运动产业小镇、琼中山地民俗运动旅游小镇、万宁冲浪小镇、万泉河水上运动风情小镇、和乐龙舟渔家小镇、琼中足球小镇等。海南一直处于全国关注的焦点,并再一次成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试验田。自2015年海南省政府的《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全省百个特色产业小镇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为海南省特色产业小镇建设指明了方向。2017年9月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颁布《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实施意见》,提出积极推进休闲运动小镇建设。由此可见,海南省政府对省内体育特色小镇的定位、创建、标准、申报等多方面提出了明确的建设要求与建设标准,也从土地、资金、产业、人才、设施等方面提供了保障措施,助力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

(二)宏观经济环境

本文主要从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市场需求等外部环境因素对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发展的外部宏观经济环境进行分析。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海南省统计局、广东省统计局。从国民可支配收入水平来看,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海南省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679元,广东省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014;从国民生产总值来看,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990865亿元,海南省生产总值5308.94亿元;从市场需求来看,2019年海南省接待国内外游客约为8311.2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057.80亿元。体育旅游产业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1710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2605亿元,增长率达到15.01%。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居民收入不断增多,消费需求不断增强,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观念逐渐升级,“体育+旅游+健康”等产业融合而成的体育特色小镇也越来越得到认同,因而获得快速发展的机会。不管从总量来看还是从人均来看,海南省经济总体规模都有大幅提升空间,这也就是制约体育特色小镇发展的一个因素。2017年6月,海南省人民政府颁布《海南省特色产业小镇发展基金设立方案》,设立特色产业小镇发展基金,基金总规模200亿元,为培育特色产业小镇,搭建了统筹规划平台,吸引了多方社会资源参与建设运营,发挥了投贷联动作用。2019年海南省财政厅安排乡村振兴及百镇千村建设相关资金11.3亿元,用于332个美丽乡村的环境整治、基础设施改善和特色产业小镇建设。海南省政府对体育特色小镇不仅做了宏观的方向指导,还给予了相应的资金支持。这对海南省省内运动休闲小镇的发展和资金运用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宏观社会环境

本文主要从人口规模、人口分布、年龄结构等外部环境因素对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发展的外部宏观社会环境进行分析。从人口规模来看,通过查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可知海南省常住人口约1008.12万人,自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以来,省外落户海南的人口激增,为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从游客构成来看,海南省接待国内游客8167.61万人次,接待入境游客143.59万人次。从国际旅游岛到海南自由贸易港等政策的实施,海南省坚持以旅游产业为依托,旅游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得到增强,旅游产业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旅游产业等经济指标多年来保持在两位数的增长状态,必然为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与建设增添动力,提供发展所需要的条件。运动项目是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方向,项目的丰富度和差异度决定了前来旅游的游客逗留的天数,也决定了游客在当地的消费水平。目前体育特色小镇开发、管理、运营、服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供给不足,人才培养体系尚未构建完善。

(四)宏观技术环境

本文主要从相关产业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外部环境因素对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发展的外部宏观技术环境进行分析。从新技术来看,在信息化时代下互联网为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实时更新的信息数据,对游客的服务也更加便捷,能够帮助相关决策部门和相关企业及时快速应对,避免目标定位不准确、规划失误,避免现有资源浪费[3]。随着智能化时代的来临,物联网的成效逐步提高,通过对信息数据的收集、存贮、整理和识别,有利于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产业链的铺设和发展,能够促进体育、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的融合发展。

三、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发展策略

(一)立足自身优势,借鉴成功经验

在海南省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建设背景下,要把握国家给予海南自由贸易港的政策机会,充分利用海南省独特的滨海、岛屿、山地、河流、热带雨林、温泉等热带气候资源与自然资源,加强体育、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的融合发展。要借鉴前人、其他地区或者其他产业的发展经验,深入挖掘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民俗文化,融合现有的人文旅游资源,加强对小镇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丰富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旅游形式。要建立起体育、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为一体的体育特色小镇,明确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方向[4]。

(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2020年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开局之年,要积极颁布与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相适应的扶持政策,积极寻找与相关部门间的合作,出台可促进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人才引进、土地使用、税费优惠、投资、融资等相关政策。要不断完善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政策体系,为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排除一系列制度。

(三)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体育特色小镇不仅建设周期长,而且回报周期也长。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短时间内资金回流速度慢,这样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5]。后期扩大建设又会涉及土地规划和利用问题,体育特色小镇的地理位置、交通设施、招商引资的条件、体育元素等也都是影响小镇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海南省的财政收入较薄弱,政府投入大量的建设资金难度较大,需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融资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借助金融机构资金和保障政府资金支持打通多方融资渠道。因此,在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背景下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需要搭建产业发展平台,完善相关产业链,缩短资金回流周期,增强体育特色小镇的自我造血功能,推动体育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海南省人民政府.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海南省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发展规划(2020—2025)的通知[EB/OL].(2020-04-02)[2021-09-01].

[2]刘花香,贾志强.中国冰雪体育小镇建设PEST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8(8):103-108.

[3]陈丹丹,王玉瑾.新时代运动休闲小镇发展要素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0(4):57-59.

[4]李柳.京津冀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发展路径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9:3.

关于文旅融合的调研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OBE理念;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创新

一、引言

毕业设计是在教师指导下,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综合运用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是学生在学校的最后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毕业设计是对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检验。高职旅游管理毕业设计通常有产品设计类、方案设计类等类型,产品设计类毕业设计成果包括产品和设计说明书,方案设计类毕业设计成果通常为一个完整的方案。Outcomes-BasedEducation,简称为OBE,是基于学习产出的教学成果导向理念。该概念于1981年提出,西方各国开始使用该理念作为教育改革的依据,并且逐渐被各大教育界重视,也得到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认可。我们国家于2013年6月加入“华盛顿协议”,成为协议的成员后才逐渐开始用OBE理论引导工程类专业教育认证解决教育问题。OBE强调以下5个问题:(1)目标:我们要学生学习什么?掌握什么?(2)需求:我们为什么要学生学习这些内容?(3)过程:我们如何帮助学生取得这些学习结果?(4)评价:我们如何有效了解学生取得这些学习结果?(5)改进:我们如何保障学生有效地取得这些学习成果。OBE理念包含三大核心要素:其一,以学生为中心;其二,以产出为导向;其三,持续优化。OBE理念是一种关注于学生受教育后获得什么能力和能够做什么的模式。OBE理念关注于学生成果,毕业设计老师教什么取决于学什么,确保学生围绕未来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发展。在OBE理念中,评价不是最终评价结果单一决定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紧紧相扣都需要进行评价,而且要在实际评价中找到问题并进行不断的优化。本文分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在OBE理论基础上针对培养目标理论化、常规管理形式化、质量评价单一化等问题进行创新研究,以期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提升学生就业、创业和创新能力。

二、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理论化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学生毕业设计工作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但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与实践能力培养脱节。许多院校毕业设计遵循着“指导教师命题/学生自主命题———指导教师下发任务书———学生完成稿子(一稿、二稿、定稿)———毕业设计答辩———毕业设计成绩评定”这一模式。尤其是一稿、二稿、定稿,已修改痕迹为主而非结果为主。毕业设计成果并没有与市场接轨,学生们认为毕业设计就是为了毕业证书,任务式完成毕业设计、敷衍了事甚至于抄袭,毕业设计流于形式,使得原本的活泼的培养目标变成了片面化的纸上谈兵。1.选题书面化选题是毕业设计的第一步。目前高职旅游专业毕业设计环节存在选题没有结合实际,缺少应用性和实用性的现象。现阶段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大部分来源渠道单一,主要是教师或者学生自我命题。教师命题多来自个体经验或校内专任教师教研室讨论交流往往缺少市场调研,学生自主命题因其自身的基础知识有限,缺乏社会经验,在选题的过程中常常在网络或者相关书籍选取题目,均不能有效反映市场需求。有的题目设计的资料又过于市场化,学生根本不能拿到相关企业的资料,导致有些学生就在网上随便套用别的企业的资料,使得毕业设计偏离原本目的。2.形式老旧化毕业设计主要形式老旧与市场脱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大部分以线路设计、方案设计、微信运营为主,市面上这些设计都已成熟运营多年,造成学生在网络复制粘贴使得毕业设计形式化。

(二)常规管理形式化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存在执行不够规范、监督机制不力等问题,应按照要求制定毕业设计管理规定,细化管理指标,建立问责机制。1.选题效率低《湖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毕业设计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湘教发〔2019〕22号]要求学校建立毕业设计选题动态调整机制,确保每年选题更新不少于10%。并且明文规定原则上做到“一人一题”,选题避免雷同。学生的基数决定了选题数,而事实上大部分院校没有设立选题系统库,选题的有限及学生庞大人数使得教师无法第一时刻得知选题动态,造成学生选题重复、返工重选。2.进度监控管理不及时毕业设计的过程主要包含了以下环节:选题、下发任务书、毕业设计方案、完成初稿、二稿、毕业设计中期检查表、毕业设计定稿、毕业设计成果报告书及毕业设计答辩等。由于毕业设计的完成时间与学生顶岗实习相冲突,因此许多学生不能按时完成毕业设计进度。同样很多学生在离校后与老师无法及时沟通,教师无法对毕业设计完成的进度把控,致使学生毕业前几天还在改毕业设计,学生毕业信息无法及时更新,学院也无法发挥监管作用影响了毕业设计整体进度及质量。3.学校的管理制度欠缺国内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毕业设计有的要求,但更多的高职院校无要求,无率的比例规定,更缺少对率高的毕业设计的处理意见。学校对于毕业设计制度的欠缺,导致指导老师对毕业设计重复率过高的学生很难进行有效处理。

(三)质量评价单一化

毕业设计的质量出现以下两种评价现象:第一是部分院校只注重成果的展示,对于学生过程中思路的形成和设计的进展,缺少过程监督的考核。第二是有些学院毕业设计的质量评价应包含了过程性评价和成绩评定构成,但没有建立了相对完整的规范与标准。1.过程性评价监控不足过程性评价以一稿、二稿、中期检查表、答辩作为检查依据,许多学生的检查表是复制粘贴,根本没有及时记录数据,导致毕业设计的过程性考评形式化、过场化;答辩由校内教师组织答辩,答辩老师不能是指导老师,许多老师都是在答辩前略读毕业设计成果后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答辩,从而对毕业设计的较多细节无法精准把控,质量把控不够。2.成绩评定单一成绩评定由毕业设计成绩评定表体现,大部分院校该表由指导教师决定毕业设计成果优良,造成质量评价单一化和理论化,远远没有达到毕业设计的目的。

(四)毕业设计时间仓促化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制为3年,毕业设计通查在第五学期的11月和12月。毕业设计与技能抽查、其余课程同步开展。老师在规定时间内要完成15名左右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因此导致学生、老师都不能集中所有精力做毕业设计,影响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三、毕业设计创新路径

遵循OBE理论,毕业设计管理模式毕业设计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人才为目标,成果导向反设计毕业设计,构建符合培养目标的课程,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针对现在有的问题,提出以下创新路径:

(一)反向设计目标

成果目标方面。学生通过毕业设计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提高就创业能力,因此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的目标应当从就创业能力出发,以工作岗位为依托围绕旅游企业实际,立足于旅游企业岗位真实生产项目,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思想目标方面。在开展毕业设计工作之前,二级学院应开展毕业设计动员会,各班辅导员也要加入毕业设计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让学生们明白毕业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毕业证书,它更是学生专业学习效果的检验,是提升就创业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指导教师关于毕业设计的思想也要提高,要深刻认识到毕业设计有利于学生职业发展。

(二)以成果为导向建立动态课题资源库

1.选题与创新创业相结合毕业设计旨在提高学生就创业能力,有的学生在校期间已经开始创业项目的运营,更有些学生在毕业后会选择创业,毕业设计可以增添选题方向,以创业项目作为毕业设计。创新创业项目书、创新创业路演视频等作为考核内容,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化的内容推动毕业设计新形式。2.选题与产业结合旅游管理毕业设计可与文旅产业、现代产业相结合,成立由企业专家、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题目遴选团队,引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对企业实际问题进行评分,将可操作性强的题目教学化引入课程。3.选题与市场热潮结合现有的毕业设计以线路设计、公众号、H5等为主,但市场上旅游热潮每年在变,以2021年为例,旅游直播、旅游短视频等已成为消费者喜闻乐见的形式,因此教师在选题内容上应多样化创新。

(三)以学生为中心构建教学

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提出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并通过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及教学行为,达到了带动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提高自身能力的目的,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毕业设计课程开设于大三上学期,基于OBE理念的学生为中心设计确定教学策略,主要如下:1.教学模式创新。虽然每个学生一个题目,但是可以按照成果表现形式、相关选题关联高度分设小组,通过小组来设计教学互动,并形成一定的合作机制。这样一来,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可以提升,老师也可以更好地运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强化学生的主体性,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践的集成性。2.在教学方法创新。重视学生的参与度,多种运用启发式、引导式等教学方法,和企业相关的可以带学生下企业调研。3.教学资源库创新。由于毕业设计课程开课时间较晚,许多院校并没有建立自己的资源库,改革后的课程资源库应以微课资源为主,建立新形态案例库、素材库,如:将往期学生优秀毕业设计成果制作为二维码,方便课堂观看与讲解;录制若干微课方便课后学习等。此外,毕业设计成果服务于行业,应建立行业资源库。4.制定预期学习成果的评价方法OBE理念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学生最终所取得的成果就是教师开展和实施教学的目标,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点并不是最终的考核得分,而是在一系列的学习过程结束后,学生能够真正掌握的知识和取得的能力。因此毕业设计评价不再仅仅局限于校内教师评价,应当扩大评价面,以“校、政、企、行“四方一起多角度、多维度评价毕业设计成果。引入制度标准。学校要出台相关文件,从毕业设计制度、毕业设计评价标准、毕业设计上传标准等下文,还要组织毕业设计指导小组对各教研室的毕业设计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定期检查,以切实提高教师和学生的重视程度。针对部分学校没有设立管理制度的现象,建议可以制定毕业设计管理制度,对率提出具体要求,比如,借助系统,制度标明在系统不高于25%的同学才有资格进行答辩。学生必须根据检测报告对自己的毕业设计进行修改至达到学校要求。这样才能提升毕业设计的原创性和有效性。引入线上答辩场景。传统的答辩让学生返校后进行现场答辩,许多学生不得不请假返校,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特定人物成了约束毕业答辩单一化的原因。基于“互联网+”科技发展,毕业设计答辩可以采用线上线下融合,多样化答辩。线上利用网络工具QQ、微信等进行视频答辩;线下利用合作企业设置多个答辩点和企业答辩教师,学生自主选择答辩点,碎片化答辩场景。引入市场评价模式。高职旅游管理毕业设计成果应与企业合作,来源于市场、服务于市场,成为真正的旅游产品。“互联网+”时代产品离不开流量,因此流量可作为评价机制一部分。如:H5线路设计、微信推文、旅游线路设计二维码、旅游直播、短视频等将阅读量和分享量作为评价一部分;营销方案应结合网络营销将病毒式营销视频或文案作为一部分,点击率和传播率成为评价一部分。此外,还要考虑变现率,学生毕业设计的线路等旅游产品投入市场最终是要变现,变现率可以从一方面反映毕业设计成果转化率,进而评价毕业设计的实用性。引入专家督导制度。毕业设计校内评价不应局限于相关专任教师,聘请行企业专家、一线工作经验丰富者、外校优秀指导教师等共同组成督导组。毕业设计的评价应充分发挥专家委员会的作用,扩大他们的监管范围。专家委员会采用群模式,如QQ群、微信群等对教师工作进度、学生工作进行督导。同时毕业设计课堂教学等可以引入专家视频授课,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答辩的时候亦可作为成员。

(四)持续改进的全过程管理

1.引入信息化工具。利用极简易用工具提升选题准确性。选题工作管理的难点是没有选题系统,由于系统开发费用较大,有的院校系统没有将毕业设计选题纳入管理系统,因此如何利用“互联网+”的免费信息收集工作成为创新突破口。建议可以利用表单大师、番茄表单等免费表单制作和信息收集工具,将毕业设计选题制作成电子表单,设置有限1人为可选人数,学生网络链接进行选题,选题人数满后该选题不再入选,以此提升选题准率与工作效率。2.利用协同办公实现进度监控可视化。协同办公系统是在办公自动化系统发展基础上的新概念,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结合工作流概念,全面、快速地收集、整理、加工、存储和传递信息,让办公人员方便地共享信息,高效协同工作。毕业设计涉及面广,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人数众多,管理小组需要收集多方信息来确保进度如期进展。教师、学生的信息收集口众多造成工作繁杂,借助协同办公工具能有效地提升信息收集准确率和即时性。3.引入动态管理。整个毕业设计管理过程实施科学管理、动态反馈。动态管理贯穿准备过程、实施过程、验收过程三个阶段,精准的借助“互联网+”已有的信息网络工具解决管理过程中的漏洞,促进科学管理。比如,在毕业设计一稿的时候,学生大面积出现毕业设计书面化这一现象时,教研室可以制定调研方案或及时邀请企业导师进课堂进行调整。

(五)毕业设计成果展示

毕业设计成果展览化展示可以提升学生的积极性,成为旅游管理宣传和推介的窗口,更甚可以成为学校名片。旅游管理毕业设计以有产品设计类、方案设计类为主,可以图文、视频等方式展示设计成果,如旅游短视频、线路图、推文、企业策划案落地图文等。可邀请相关领导、行企业代表、兄弟院校师生等共同参与,展览形式可以是线上线下相结合,借助网络平台宣传推广。基于OBE理论对毕业设计进行创新,相关创新举措能够解决当前毕业设计存在的质量不高、管理不严等问题,让毕业设计更有高职特色。毕业设计融入“以学生为中心、面向产出、持续改进”后,毕业设计选题来源更广,课程教学更活,考核更严谨,毕业设计的质量得以保障。学生在制作毕业设计过程中,主动适应行业、企业要求,完成专业综合训练、强化职业能力培养、推动产教融合,潜移默化提高了就创业能力,拓宽了就创业渠道。

参考文献:

[1]张俊梅.创新实践性在影视艺术高校毕业设计中的体现[J].大学教育,2017(7).

[2]王学颖,于锡金.基于OBE理念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计[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1(5).

[3]张少华.基于OBE理念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8).

关于文旅融合的调研方案范文第4篇

通过调研福泉市松江村的自然与文化资源,从本土文化、产业发展、河道系统、低影响开发四方面,分析了该农村进行综合体广场的景观设计重点,并探讨了主要景观节点设计的方法,旨在打造出具有当地人文内涵、契合农业旅游发展的新型农村综合体广场景观。

关键词:

农村,文化资源,景观节点,低影响开发

1项目背景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乡村旅游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乡村旅游业已成为贵州省大力倡导推进的主导产业之一。加快乡村旅游业发展,打造具有福泉特色的农旅结合旅游业态,是福泉市转型升级的关键,更是提升福泉形象的有力推手。福泉市提出建设新型农村综合体的目标,是通过一产与三产联动,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把陆坪镇松江村建设成一个集农村服务社区、农业产业园区、乡村旅游景区“三区合一”的新农村产业发展综合体。

2项目概况

2.1项目区位与自然资源

贵州省福泉市,古称且兰国,为中国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管辖下的一个县级市。1953年7月,平越县更名为福泉县,新改县名以县城名胜福泉山并有“福泉”而得名。福泉市陆坪镇松江村位于福泉市东北部,镇内居住有汉、苗、布依、水、仡佬、仫佬等10多个民族。福泉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华中湿润区,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年均温14℃左右,无霜期245d~278d。

2.2历史文化资源

福泉市古城垣位于福泉市区内,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现存小西门水城及五个城门洞和部分城垣。福泉山景区位于福泉市区,是一个融历史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一体的风景名胜区,宗教历史文化内涵丰富,相传是张仙人修炼成仙的地方。

3设计重点

本项目着力打造具有区域特征的景观,强调生态与人文环境的呼应,注重中心景观、层次、细节的品质,实现优质景观元素的可持续性,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美丽乡村道路。

3.1福泉本土文化的体现

景观设计借助福泉文化元素体现对本土文化的传承。设计福文化、太极文化广场,结合时节举办如花灯会、少数民族节日盛会、农业产品展销会、广场舞表演场等群众公益活动,以此丰富农村旅游的趣味性,使游客在同一场景中能同时领略自然与人文的交织、碰撞与融合,从而为人们展示一种具有活力和创意的福泉新型农村综合体的乡村文化。

3.2与产业发展的结合

景观设计充分利用农田、蔬果、花带、果林、观花观叶林等景观元素,紧密结合现代农业与休闲旅游业的发展,使景观设计与生态养殖、特色花卉果蔬种植、休闲度假、时令鲜果采摘、垂钓、农业博览、科普教育等产业在新型农村综合体园区的每一寸土地上达到统一和协调。

3.3河道系统的梳理与利用

水体设计对营造整个广场与道路良好的景观效果和构建有效的生态系统至关重要。本项目设计结合现状,采用人工开发和保留自然形态相结合的手段对水系、驳岸形式以及绿化景观效果等作综合设计,提出整治与改造方案,以建立富有本土特色的、生态文明的新型农村综合体环境。

3.4低影响开发技术(LID)的应用

低影响开发技术,是暴雨管理和面源污染处理技术,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到2020年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本项目拟应用生态植草格停车场、透水铺装、蓄水景观池、生态植草沟、水生植物净化水体、土壤渗透过滤等低影响开发技术。

4设计理念

“福”的最原始含义是“向上天祈求”。《礼记》“福者,百顺之名也。”福文化内涵不断丰富、扩张,它是对中华民族影响最远、影响最广的民族主流核心文化。“太极”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所讲求的道,是一种回归本源,崇尚自然的境界。设计将“福文化”延伸为“文明”,将“太极文化”延伸为“自然、生态”,两种精神文化结合,寓意“生态文明建设”,将福与太极的构图通过广场铺装造型、少数民族文化景墙、LED地埋灯、水景喷泉汀步等多种景观元素构成“福泉太极文化广场”。为新建的松江村新型农村综合体居民传递富贵吉祥、福气安康、财运连绵、节节高升、梦想成真等美好的祝福。

5主要景观节点设计

5.1景观节点

1)园区大门是从村镇往文化广场集散点入口的标志性构筑物。此集散点设置导游图、指示牌引导步行游客往牌坊大门、景观桥直行;社会车辆往停车场方向行驶。牌坊大门的设计提取太极文化元素,青砖石雕体现古朴的文化气氛。在不影响车行的情况下,沿广场弧形设置树池座凳供游客休息,广场铺装材料采用彩色透水混凝土,将雨水渗透到地下,绿地自然缓坡排水至河流。2)游客中心,其建筑造型与结构来源于布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民居坡屋顶、杆栏元素,传承其通透、质朴的特点,结合生态河道的水车,显得大气又亲切。3)根据现场原地形石壁,因地制宜改造的瀑布。水渠出水口处拓宽成蓄水池,并根据水量大小,设置溢水口调节,蓄水或排水;下方水池设置溢水口和排水口,埋管排至生态河道。瀑布用具有观赏价值的景石堆砌而成,在景石题福字“人间第一福”,瀑布两边的浮雕景墙表现本土少数民族文化。沿瀑布水池外缘是高1.5m的主席台,节日活动时,瀑布台则成为视线的焦点。4)福泉太极广场构图由福字、太极八卦组成。中心广场直径60m,水面宽6m,水深0.4m,每组八卦造型汀步出入口宽5m,汀步间隙0.15m。往生态停车场方向,沿广场弧线做两组绿化带与景墙,景墙浮雕表现福泉少数民族团结、生活与文化。福泉太极广场的景观元素由石材、透水铺装与浮雕景墙,五福花柱、植物与水,硬景与软景结合,体现太极文化阴阳、刚柔相生相克,相互关联、相生相成的关系。

5.2技术与植物

1)低影响开发技术,在本项目中不同的景观元素表现不同的技术措施。植草沟为“滞”,湿地下凹式绿地、景观水体为“蓄”,土壤渗滤、水生植物净化为“净”,生态植草沟、透水砖、汀步、木栈道为“透”,生态河道为“排”,景观、厕所生活用水为“用”。2)生态河道与植物。在生态河道缓坡段,设计卵石滩、亲水栈道、休闲亭,为游客提供亲水、嬉戏的场所,增加广场活跃的气氛。根据福泉市降雨特点、生态河道与植草沟常年积水程度、深度、滞留量,将植物分为三个区:在“坡顶区”选择净化能力强,根系发达的湿生植物,如芦竹、旱伞竹、野茭草、薏米和纸莎草等。在“坡中区”选择净化力强,耐湿并具有一定抗旱生的半湿生护坡植物,如香蒲、菖蒲、水葱、藨草、水莎草和野山姜等[1]。“坡底区”选择耐湿耐旱植物及水陆两栖乔木、灌木和适当草本,如花叶芦竹、花菖蒲、美人蕉等。3)广场边的山坡生态修复,根据原有耕地的梯田台地造型,以种植景观花带、风景林带为主,修建山林健身步道、林间休息亭为辅,打造一个具有季节性变化的四季风景林。梯田台地以5m的高差作为一个色带,分别种植不同特征的风景林带:北美枫香、五角枫风景林带,点缀球花石楠;白兰花、山玉兰、深山含笑风景林带;向日葵季节花带,点缀紫叶李、山楂、雪松;大叶女贞、大叶樟、雪松风景林带;樱花风景林带。

6结语

基础建设改变农村的新面貌,产业联合形成农村的新格局,乡村旅游带动农村的新发展。新型农村综合体广场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要将农村、农业与旅游产业结合,更要通过景观设计,将当地的历史文化、少数民族风情、自然资源等结合打造一个宜居宜产宜游的新型农村综合体。

作者:李萍 单位:云南云投生态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关于文旅融合的调研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乡村;生态旅游;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政府行为;策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F590.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5-0090-04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相互促进、内在统一的关系。乡村生态旅游是振兴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能够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两者有着内在的契合关系,而政府行为在其协同发展中又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协同发展的重要意义

乡村生态旅游是以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活动内容包括:自然景观――农村生态、自然环境;经济景观――田园景观、农林牧渔;文化景观――村落古镇、民俗风情。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与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目标,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其协同发展有助于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农村小康社会进程。

(一)乡村生态旅游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1.乡村生态旅游可以实现一产与三产的融合,能够增加农业附加值及农村经济总量,从而实现“生产发展”的目标。乡村生态旅游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给当地增加了财政收入,还表现在给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给当地衰弱的传统经济注入新的活力。旅游产业是乡村经济中最具有附加值的产业,能够充分利用农村旅游资源,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有效地将农业与自然与人文等旅游资源有机结合,实现一产与三产的融合,增加农村经济总量,缩小城乡差距,推动新农村建设。据世界旅游组织资料显示,旅游业的投资乘数为4.3,这意味着每增加1元的投资,就能产生4.3元的收益。

2.乡村生态旅游能够为农户带来更多的收益,让农民的荷包鼓起来,从而实现“生活宽裕”的目标。乡村生态旅游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当地农民参与投资、经营旅游业,可增加其可支配收入。众所周知,农业生产的特点是分散性、周期长、对气候条件依赖性强、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收益极不稳定,而且农业附加值低,其比较利益低于其他产业,特别是在农业经营规模小的地方,农业收入更受到局限。因此,单靠农业很难保证农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从业人员,旅游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非农就业机会,有利于当地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巨大的城市居民休闲需求是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最大动力。在当今高速公路系统日趋完善的情况下,城市居民休闲消费有两个圈。一是餐饮消费圈,以城市为中心,大型城市周边50公里、中型城市周边30公里、小型城市周边20公里;二是休闲消费圈,大型城市周边300公里、中型城市周边200公里、小型城市周边100公里。在这两个圈范围内的农村,都具备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基本条件。

3.乡村生态旅游培养了农民市场经济意识和服务顾客的文明素质,从而实现“乡风文明”的目标。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为农民乡风文明提供了内在的动力机制。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归根结底是服务产业、文化产业,只有具备以游客为上帝的现代服务精神,才能获得市场的认可并带来经济收益。相对于传统农业,旅游业对劳动者的技术和文化水平要求较高,通过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农民意识到提高自身素质的必要性,促使农民努力学习和掌握现代科技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促进了农村教育发展,从而带动了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同时,通过发展农村生态旅游,许多外来文化和先进思想会进入农村,会对农民产生影响,农民必然会接受更多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从而抛弃陈规陋习、移风易俗,形成良好的生活风尚。

4.乡村生态旅游可以培育原生态的保护意识,重视农村整洁环境,从而实现“村容整洁”的目标。乡村生态旅游的吸引力在于清新秀丽的乡村风貌,恬美和谐的风土人情。同时,乡村生态旅游追求个性化、特色化、原生态、唯一性等等,要求旅游目的地村庄要确保自然风貌、人文景观等乡土气息的原汁原味,以原生态的山水、民俗等来吸引八方游客。因此,乡村生态旅游目的地政府及居民自然格外重视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工程等,将大大推动乡村村容改变、卫生条件改善等村庄整体建设,会相应制定出台一些关于村庄整治和保护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政策及措施,以此树立环保理念,增强环保意识,倡导环保行为。

5.通过乡村生态旅游的农民参与机制,提高当地农民的民主、法治意识,从而实现“管理民主”的目标。基于社区参与的生态旅游可使当地社区(开发地)拥有并管理生态旅游事业,为游客提供原真性的服务,保障大部分利益收入留在社区内部,以达到保护当地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促进地方社区发展的综合目标[1]。因此,在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应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提高旅游业在当地社区的参与度,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进行生态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必然会带来农民民主意识的觉醒,以及参与的热情,促进农村管理的规范化、民主化、科学化。

(二)新农村建设是乡村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1.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目标建设增加了各项补贴,成为乡村生态旅游的资金保障。一方面,政府对农村地区的补贴不但是农村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也为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农业科学技术服务“三农”水平的提高,为乡村生态旅游提供了技术、人力的保证。农业技术的推广、经营模式的改变及农村基础教育、技能培训的投入为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新农村建设的“村容整洁”,要求加大对乡村环境的整治力度,进一步增强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吸引力。新农村建设要解决农村环境污染、农民环保需求等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做好乡村建设的整体规划、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这些不仅能改善广大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也能促进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环境价值的实现。

3.新农村建设的“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是做好“原生态文化”保护的基本要求,从而可以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支撑。乡村生态旅游的内在驱动力正是游客对乡村独特地域文化的追寻和探求。一方面,新农村建设的“乡风文明”,必然要强化“乡规民约”等公序良俗的执行,进而繁荣农村文化,促进乡风文明,塑造新农村建设的新风貌,成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关键。另一方面,通过动员农民的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活动,发挥民智作用,保证了乡村原生态的保护,进而实现乡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乡村生态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中政府行为的策略选择

当前,乡村生态旅游目的地的一些政府行为,诸如旅游管理理念、科学规划、人才保证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管”、“办”不分,不同程度地违背市场经济运行规则,导致政府行为作用缺陷或减弱,并给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同时,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出现的生态环境矛盾日益突出,对政府行为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形成“政府支持,市场主导”的发展思路

乡村生态旅游目的地的一些地方政府对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认识不清,对扶持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不热情、不乐观,认为政府搞生态旅游投入高、产出低,忽视其社会意义,一些旅游项目的发展靠自发组织,缺乏政府的有效引导等;在旅游管理上存在执行不力、监督不严及盲目性、重复性开发,忽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造成景观破坏、资源浪费、效益低下;对乡村生态旅游的特色化、市场化、产业化的指导方面,存在方向不明、经济发展功能不强等问题。

1.认真履行政府政策引导和监督管理、行业协调、公共服务等职能。值得注意的是“政府支持”作为推动旅游发展的一种模式是有明确内涵的,它一不排斥市场,二不是政府包办一切,三不是政府与市场之间没有分工,而是更多地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进入乡村生态旅游。政府财政资金投入的方向应是:旅游规划编制、完善基础设施、旅游招商引资、旅游人才引进、特色项目补助、旅游宣传促销、旅游资源保护――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值得借鉴的是四川省成都市三圣乡的“五朵金花”的成功发展经验,就是在当地政府的有力推动下,五个小村子在发展“一村一品”的基础上成功打造出了“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的“五朵金花”模式。龙岩市上杭县古田镇五龙村正是上杭县有关领导考察“五朵金花”发展经验后,宣传动员、积极引导五龙村村委会、村民利用毗邻旧址,是远近闻名的沉缸酒和五龙酒饼的发祥地,具有独特的红色文化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以及绿色生态、客家文化优势等发展起来的,成为当地著名的旅游休闲之处,2011年获得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生态旅游示范区”荣誉。

2.建立健全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对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进行指导和监管,以保证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正确方向和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乡村生态旅游适应市场的需求,注重农业向现代农业、观光农业的转变,以拉动休闲经济、旅游经济的发展,更好地为旅游服务,以良好的口碑扩大影响。政府在开发乡村生态旅游中,必须坚持的总原则是:农业支撑、以人为本、社区参与、生态保护。近年来,龙岩市人民政府制定《龙岩市创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整合规划》、《龙岩市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关于进一步推进旅游产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意见》、《关于印发加快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等,鼓励和扶持旅游企业做大做强,进一步推进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二)优化管理和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当前,一些地方的乡村生态旅游开发项目存在自发性、松散性特征,以及定位不明、重复建设、经营管理能力不强、效益低下的状况,基础设施较差,“游、吃、住、行、购、娱”不配套,如堵车现象及车辆无序停放、缺乏必要的卫生基础设施及监管、安全应急系统亟待加强等。存在旅游的过度规划,散失原生态,且同质化倾向严重,缺乏地方特色,往往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较低层次的旅游面目出现,项目上不外乎赏花摘果、生态观光等。

1.优化管理服务。旅游部门必须履行好主管部门职能,形成科学化的旅游行业管理体制机制。旅游业作为一个综合性产业,涉及多个行业或主管部门,在职能上存在重叠现象,因此,要注重协调好这些职能部门,通过建立健全旅游法律法规,厘清权力责任界限,落实政企分开,实现公平、公正、公开管理,更好地服务于旅游业,监督旅游业的市场化运作。

2.优化旅游规划。在规划过程中要重视秉承自然、人与乡村三要素一体化的发展理念,充分考虑地方的自然风貌及特点和文化特性的结合。其中包括:素面朝天――具有原始生态保护理念;乡土风味――文化特色保护理念;诗意回归――生态美学保护理念。龙岩市在“十二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中,提出培育“中国红色圣地、客家文化中心、世界文化遗产、南国山水名城”四大生态旅游名片。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下,上杭县五龙村生态旅游发展的规划设计为“一潭五家五园五带”的构思,一潭指的是“五龙结潭”,五家指的是客栈、白莲塘知青人家、邓家坊客家山庄、五龙山庄、五龙谷宿营;五园即瓜豆采摘园、生态农业观光园、农事活动园、莲花园、黄酒文化园;五带指街长青带、五龙溪滨水休闲带、环村自行车健身带、彩眉岭森林沐浴带、黄潭河溯源探幽带。笔者曾协助龙岩市长汀县庵杰乡开展生态旅游规划工作,提出了“汀江正源生态旅游胜地”的旅游开发设想。其中心主题是“唯我汀江跨龙门”;核心内容包括汀江源头、韩江溯源、客家寻根、客家美食、佛教朝拜、农耕体验、竹海公园、红豆衫林等。

3.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要在政府部门统一指导下,加大旅游景区的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解决“污水横流、垃圾遍地”、“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等农村老大难问题。2012年龙岩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旅游产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意见》,要求逐年增加旅游专项资金投入,重点用于旅游规划编制、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宣传推广、行业管理、人才培训等。同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鼓励、奖励民间资本投入机制,同时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如银行贷款、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来引导、扶持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以提高整体经济效率与全社会效益。

(三)严格保护“原生态”风貌,提升乡村生态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原生态”是指在没有外力干涉的情形下事物所呈现的自然面貌。“原生态”有“自然的原生态”(原生态自然)与“文化的原生态”(原生态文化)两层含义。“自然的原生态”是指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一种生存发展状态,是一切在自然状况下生成、保存下来的物质的总称。“文化的原生态”是指未经人为加工,雕琢粉饰,存在于民间,具有原始,质朴的特征,散发着乡土气息的原汁原味的文化形态,它代表的是大众的文化符号[2]。当前,“自然的原生态”面貌遭到破坏,主要是景区大量游客的涌入,超过环境承载力,给原生态环境造成了大量或有意或无意的改变和破坏;“文化的原生态”也面临同样的窘境,一些旅游经营者为了迎合旅游者,放着自己原生的文化资源不用,而舍本求末组建现代文化表演队、艺术团等,甚至完全抛弃地方原汁原味的地域特色文化,其原有风貌不同程度地被洋化、现代化、商业化。为此,政府要严格保护“原生态”风貌,着力提升乡村生态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其保护重点包括:自然生态特色――自然风光、农耕特色;民俗文化特色――民族、民俗等地方特色;红色文化特色――文化旧址、遗迹等。随着旅游活动的纵深发展,人们对旅游产品文化品位的要求越来越高,缺少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难以立足市场。就龙岩市乡村生态旅游产品独特的文化内涵而言,应涵盖以下三种文化,即以梅花山、冠豸山等为代表的绿色文化(神奇的山水),以永定土楼、长汀古城等为代表的客家文化(神密的文化),以上杭旧址、长汀革命旧址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神圣的土地)。

(四)制定相关优惠政策,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创新营销方式,打造区域品牌

市场需求是决定资源配置和项目设置的关键依据,民族生态文化旅游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多重复合需求。由于缺乏政策支持力度及经营理念的缺失,许多旅游经营者长期处于低水平的粗放方式,根本谈不上产品的包装、营销、更新。

1.及时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完善旅游保障体系、鼓励机制,如政府通过直接投资、财政补贴、建立专项基金、税收优惠、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等政策杠杆,为乡村生态旅游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日前,龙岩市旅游局、市财政局、市农办联合对相关旅游企业进行审查、核实,目前下拨2013年度旅游产业奖励补助金额1 259.45万元,获奖补的有142家旅游企业。奖补内容主要包括旅游景区、星级饭店、旅行社、旅游购物商店等旅游企业创建品牌,提升等级奖励;旅游人才培养补助;旅游项目贷款贴息;旅游专线车补助;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奖补;企业税收奖补等。

2.丰富旅游产品,创新营销方式。积极做好旅游基础调研、掌握游客的心理预期、文化需求等,有意识地引导生态旅游项目与市场接轨,实行积极营销政策,构建旅游营销联盟,吸纳更多旅客,使游客获得集体验性、知识性、娱乐性等为一体的多重满足。近年来,龙岩市永定县政府积极推介“世遗”生态旅游项目“福建土楼”,为促进永定土楼旅游从“过境游”向“过夜游”转变,积极实施市场化运作。永定县政府加大对外营销力度,实施市场化运作。2014年9月,全球首座以客家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演艺剧场――“福建土楼梦幻剧场”在永定县举行奠基仪式。该项目由金马传媒集团投资兴建,总投资3亿元,预计2015年年底竣工,2016年正式公演。

3.突出特色和产品功能定位,打造区域品牌。“原生态”旅游需要寻求鲜明独特的品牌定位,通过内外部传播途径形成对品牌的高度认同,从而增强民族文化的吸引力、竞争力。乡村生态旅游地要充分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等资源,突出农村生活风貌和丰富乡土文化底蕴,充分挖掘当地乡村农业的生态价值内涵,以生态平衡为理念,以农事活动为载体,以特色农产品为购物对象,以科技和生态管理为支撑,把乡村农业资源转化成旅游资源,培育乡村生态旅游文化品牌[3]。为此,应全面实施品牌战略。乡村生态旅游客源市场定位应以邻近城市市民及近郊农民为主,区外、国外游客为辅,通过网络、广告等系列策划,将生态旅游作为当地“名片”向外推介;引进有经济实力和市场经营能力的企业,实施“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提高规划管理、服务水平,指导、组织农民开展地方风情、农耕文化等旅游活动。目前,龙岩市的梅花山和冠豸山、梁野山、九鹏溪景区分别获评国家和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初步形成一批乡村生态旅游的区域品牌。

(五)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协调机制,动员社区参与,让社区民众分享发展成果

目前,一些地方存在干部热、群众冷的现象,仍有一些社区农民观念陈旧,对乡村生态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缺乏足够认识,对生态旅游的发展前景不抱乐观态度,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1.转变农民因循守旧的传统思维方式,使其真正成为旅游发展的主体。改革农民知足常乐、故步自封、依赖等待、不思进取等生产生活态度,增强自立、竞争、效率意识,适应新时代,接受新观念,使学文化、学技术成了农民的自觉行动,让农民乐意尝试并接受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农民真正成为旅游发展的主体。龙岩市新罗区洋畲村地处新罗区狮子山脚下,距城区12公里,森林覆盖率达96.8%,区内山峰连绵起伏,空气清新,被誉为“城市边上的原始森林”,是远近闻名的果竹之乡,先后获得过“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绿色村庄”、“全国绿色小康村”、“中国特色村”等荣誉称号。近年来,洋畲村不定期组织开展“厨师比武”大会,通过菜式交流、菜品评审等相互交流、学习经验活动,提高厨师们的整体技艺水平,以特色餐饮作为发展旅游产业的重点。

2.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协调机制,让农民获得更大收益。利益问题是乡村生态旅游开发中的焦点问题之一[4],要积极创建由政府、企业、旅游协会、村民等多元参与的发展模式,注重发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牵线搭桥”作用,既要保证农民参与乡村生态旅游的劳动报酬,也要注意保护农民的资金入股、资源参股等合法所得,让他们分享改革发展成果。龙岩市上杭县五龙村通过“支部+协会”模式创新旅游运作,采取联营方式经营,使“农家乐”越做越红火;同时,组建“五龙民俗表演队”,拓展游客体验内容,定期在民俗文化广场开展民俗表演,进一步提高农民的参与能力、组织化水平,较好地解决社区农民就业及利益矛盾、利益分配问题。2010年2月13日,同志亲临古田视察,并在五龙村群众家中过年。他的到来更为五龙村的生态旅游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五龙村生态旅游品牌正在形成。

结语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栖居在这个地球上。乡村是人类的原始家园,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中华文化起源于悠久的农业文明,根深深地扎在乡村。在政府的重视、推动下,乡村生态旅游与新农村建设能够实现有效的协同发展,必将促进乡村经济、乡村文明进程,进而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增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1] 基于农村社区参与的乡村生态旅游.[EB/OL].http:///lijingcn_2001/blog/static/2912662220074615444323/.

[2] 赵世林,曾茜.原生态的文化诠释[N].光明日报,2008-05-20(11).

[3] 王军,等.试论乡村生态旅游文化品牌的营销[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1):81-84.

[4] 张强.龙岩市乡村旅游发展路径探析[J].龙岩学院学报,2013,(3):71.

Strategy Choice of the government behavior i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ecological tourism and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Taking Longyan city of Fuji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YU Gui-hai

(Party School of CPC Longyan Municipal Committee,Longyan 364000,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