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意识形态工作年度计划

意识形态工作年度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意识形态工作年度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意识形态工作年度计划

意识形态工作年度计划范文第1篇

望奎县图书馆 黑龙江 152100

[摘要]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就是在不断提升国家文化管理安全性的同时,保证文化建设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文化是国家发展的软实力的象征,要从文化发展的原则和对策两个方面来加强重视。另外,从原则上应该以解放思想和全面创新为基本的原则。从措施上,应该和政府的职能相符合,同时还应该对体制问题加强重视,在掌握经济、政治以及文化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来充分提升文化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促进社会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

关键词 ]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对策

所谓的文化管理体制就是指和政府的基本职能相符合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各种组织和团体之间的制度以及准则都是文化管理体制所涉及到的内容。另外,工作人员还应该根据已有的文化发展方式来将创新的因素融入到其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就是要不断实现经济、政治以及文化发展的高效性。提升社会发展的文化软实力是促进社会进步的主要内容。

1.国家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原则

文化体制改革中比较重要的工作内容就是进行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虽然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标准。但是,政府所采取的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式还是以传统的体制模式为主。虽然,社会主义社会的工作已经初见成效,但是,从本质上看,还渗透着计划经济的发展模式,所以说,应该以市场为主体,不断提升文化资源的综合实力,提升文化单位的竞争力。可见,文化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

1.1积极稳妥,整体推进

国家的文化事业发展需要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通过进行思想的指导,加强保障措施,遵循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规律,明确社会主义发展的特殊性。另外,还需要提升文化事业发展的稳定性,积极稳妥地进行,做好试点工作,同时还应该实现从点到面地大范围进行。

1.1.1要想做好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需要不断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思想为主导,同时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位,还应该对各种消极腐败、落后的现象进行抵制。让新近的思想文化推进社会主义问题的高效发展。

1.1.2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工作需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对于文化领域的意识形态进行改进和完善。从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方面上看,其系统性和复杂性相对较为突出,需要根据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和工作原则来对体制进行调整。将文化管理体制的创新放置到重点。尽量发挥领导的积极作用,根据已有的工作状态来对改革方案进行适当地制定和调节,积极对待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转变政府的基本职能。

1.2解放思想,全面创新

文化体制改革是一种相对比较抽象的概念,需要将理论创新作为基础,进而对制度以及文化的创新进行推动,促进社会主义的高效发展。

1.2.1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要实现思想的创新

思想观念是提高人们主动性的重要内容,也是发挥文化工作者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内容。在文化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明确文化发展的科学思想观念,冲破重重的束缚和障碍,管理体制也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从实践的标准中可以看出,文化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是满足精神文化需求关键因素。自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提出,一些新的观点和论断就逐渐涌现。其中,科学的文化发展观,公益性文化事业以及科学的文化格局等概念比较突出。在文化和经济相适应的前提下,思想观念也需要进行改变。

1.2.2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主要体现为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从这一点上看,需要对文化体制和机制进行高度重视,还需要加大文化创新能力系统的建设以及政策的调整,应该从政府的意识形态以及管理部门的相关工作原则方面出发,做到思想和观念的大融合,百花齐放。而且,还需要不断坚持科学理论,在思想和文化方面要尽量打击一些迷信活动或者是反科学的行为,积极净化社会发展环境。在文化市场的管理工作上还应该不断进行改革和调整,要对改革进行深化,对文化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另外,还需要根据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一个相对比较良好的体制环境。

从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方面上看,需要积极做到以政府为主导,不断鼓励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到其中,在改革的过程中以增加投入,改进机制为主。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内外科学的改革和管理的方式和理念。对于事业单位来说,进行人事制度的改革要对聘任制进行完善,还应该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在明确政府职能的基础上,将具体的行为进行明确和优化。将运行机制进行明确,还需要积极的发挥公共文化事业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积极拓展发展的空间。

总而言之,在社会主义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符合精神文明的发展趋势,还应该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提升管理机制,管理体制的科学性。

2、国家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的途径

2.1加快宏观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

2.1.1强化政府的文化行政管理职能

从主要管理文化系统的文化工作转向管理全社会的文化发展,从文化系统内部的小循环进入社会文化发展的大循环;从单纯的文化项目或活动的管理转到提高综合协调能力、推动全社会的文化发展,提高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和文化综合实力上来。

2.1.2更好地配置文化资源

尽快拆除部门垄断、行业垄断、地方保护和所有制歧视等种种阻碍文化发展的障碍,促进国内文化企业积极参与文化市场竞争和国际文化贸易。要完善管理机制,善于利用市场融资和增效的两个基本功能来发展文化产业,努力通过市场提高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使用效率;要整顿市场秩序,加大执法力度,坚持扫黄打非,切实保护知识产权。

2.2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文化的投入,并切实保证政府扶持力度,要逐年增加国家财政对重要文化部门的投资比例,把文化创新体系建设和重点文化项目的投融资纳入政府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的年度计划,在国债投资、政策性贷款、低息贷款等方面给予积极的支持,以形成国有资本的投资增长机制。要以各类专项补助资金和政策性贷款的形式,支持文化要素市场升级和各类文化单位的结构调整及其转企改制并对需要扶持的文化项目给予必要的资助。

3、总结

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保障,为此在指导原则上,强调要积极稳妥、整体推进,解放思想、全面创新;强调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与投融资体制的创新,以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促进文化事业的高度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万兴亚.完善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的思考[J].税务与经济,2013(04)

[2]王琴,陶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9)

意识形态工作年度计划范文第2篇

一、从细处寻找“着力点”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爱祖国、爱人民”这样的“大事”当然应该“作于细”。如爱国教育就从升国旗时的“正礼仪”、看抗战影片、读爱国故事开始;又如爱科学的教育则通过组织参加科技比赛、参观科技展览馆、做有趣的科学实验、读科普读物等一些“细小”的事来完成;再如爱社会主义这个更抽象的目标,则通过我国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金融危机、社会发展等进行对比,图文并茂地引导学生欣赏社会主义的美好,爱社会主义。 

为了强化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学校通过各种勋章对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进行奖励,制定了许多师生礼仪对答口令,来规范学生行为,使其养成良好习惯等;开展“今日无干部”活动,将所有班干部“免职”一天,引导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热爱集体。学校还严格要求教师做好榜样,在全体师生会上对教师提出在校内“三看必管”,即看见垃圾必捡,看见难事必帮,看见不平必管。使教师因学生的注视而更容易以身作则,学生因教师以身作则而更愿意模仿。 

二、从学科寻找“着力点” 

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是小学生和中学生的必修课程,是德育的主阵地。学校对课程进行了系列化分析,如对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予以梳理,配以活动指导、视频等,又如针对小学《思品与社会》中涉及“历史”的部分,予以研讨、增补课外有趣的资料等。学生因此提高了学习思品的兴趣和积极性,自然会对我国的国情、历史、人文、地理等产生深厚的感情,实现德育的培养目标。 

有了坚实的“主阵地”,其他学科再及时“补给”,德育又增动力。语文学科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本身就带有“德育”的教学目标;科学、数学等学科也有中国的骄傲、也有规范操作的需求等,这些都能起到公德教育的作用。学校成立了德育课程延伸小组,以学科为主,以德育为先,在学科教学中挖掘德育因素。如四年级数学教材中有“节约一粒米”一课,文明课题组就挖掘出了“节约”“感恩”的中华美德教育。教师引导学生在计算中体会13亿人节约一粒米的惊人规模,教育学生珍惜每一粒粮食。教师还讲述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让学生再次感知“缺衣少食”的年代,人们对“丰衣足食”的渴望,以及科学家的奉献精神。开发学科的思品教育意义,不但没有影响到学科自身的教学,还让学生更加兴趣盎然,可谓一举两得。 

三、从班级管理寻找“着力点” 

班集体是让学生找到归属感,开展德育活动的重要场所。 

一是培育积极向上、向善的班级文化。班级文化是培育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情操的温厚土壤。培育积极向上、向善的班级文化,需要将班级的“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相结合。“显性文化”即物质文化、环境文化,如清新、整洁的教室桌椅、班训、班级合影、名言警句、学生作品等等。而“隐性文化”,则包括班级制度文化、师生价值认同、行为习惯风格等。 

二是以评比促进学生集体意识。在学生的德智体美劳方面进行集体评比,及时奖励,学生会更自觉地遵守纪律和行为规范,增强自我约束能力等。首先 ,为调动学生的集体意识,对各班集体实施日日评比,及时公示。如检查晨读情况并课下予以公布,对好人好事在公告栏和广播中通报表扬,对表现突出的班级悬挂标识等。学生有了集体意识,就会开始认真审视自己的言行,互相提醒同伴。其次,有意识地开展班级评比活动,如班队会活动评比,体操活动评比,学校运动会评比,艺术节展演活动评比等。有时评比也可能只是一次“展示”。比如每周一由值周班级进行国旗下展示,不进行评分,但在各班级成员眼中,这就是一次展示班集体精神面貌的“大比拼”,许多班级提前两三周就开始编排节目,期待让自己班级的形象成为全校“最靓”的。最后,班级成员内部评比。每个班级结合自己班级的特色设立“评星”制度,如“毛毛虫之家”就设立了自己的班级口号:“毛毛虫,多努力,总有一天变蝴蝶!”他们设立了“蝶舞十星”的评比,分别是诚信星、自信星、服务星、劳动星、科学星等。在评比中,每个学生都渴望成为“明星”,老师则顺水推舟,每周将“蝶舞十星”的照片张贴在教室外,进一步激发学生“追星”的欲望。通过以上的评比活动,爱班集体的教育成功了,热爱更大的集体——祖国和人民的教育就容易实现了。 

三是打造班主任队伍。对班主任的培训着力于班级德育管理,倡导形成良好的班风,重视学生习惯、品格的培养。为此,学校探索出了“研培学教”的班主任德育管理培训模式。研,即要求班主任注重德育科研,每期至少在全校教师会上做一次班级德育管理成功经验交流;培,即培训班主任,积极组织班主任参加有益的班主任培训交流,邀请专家到学校做德育经验交流等;学,分为规定学和自主学,学校规定班主任参加网络班主任培训学习及每周一小时全员读书活动,学校鼓励教师征订班主任德育管理方面的书籍和杂志,并开展读书心得评比活动等;教,就是要求教师不仅会教学,而且会教育,只会教学的教师是“教书匠”,只有在教育基础上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教育”。学校要求班主任在晨会课中要有“会”,即针对性的德育引领,班主任在放学前要有对学生品行和安全的教育和提醒等。 

四是利用班队会。班队课就像是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引领学生适时品行的“书”。学校对班队课进行“一定三自由”的管理,即每月定一节全校统一的主题队会活动,其余三次班队活动由班级自由安排。班级可以根据本班实际情况,自主设立有利于学生品德提升的班队主题。同时,学校倡导三年级以上学生自主召开班会,班主任尽量退到“幕后”,让学生在收集资料、编排节目、主持召集等环节中得到锻炼,让德育知识更深入学生心中。 通过在班集体中不断寻找德育工作的“着力点”,可以使德育活动的开展更加常态化,更能持续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四、从自主管理寻找“着力点” 

“管理如若总是从上到下,那么不带来压力就带来反感。”因此,学校大胆实行了“一校两管”,即教师管和学生管。学校设立了学生校长和学生部长职务。学生校长可以召开学生干部会,可以通过学生会任免干部、选举部长,每个学生都享有对学生会干部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在学校,从校门的礼仪队到广播站,从文学社到小记者,从纪律评比到两操督查,从美术展览到文艺主持……每一项工作都活跃着学生的身影。通过参与学校自主管理,学生找到了乐趣,获得了感悟。一位学生在毕业留言中说道:“老师,谢谢您成立了学生会。在得到锻炼的同时,我才明白原来‘管人’并不容易。”事实证明,学生会使学校管理更加规范的同时,也让学生做了学校的主人,更加融入了这个集体,模拟了社会主义的民主选举。 

五、从活动系列寻找“着力点” 

“成功的路是由一个个目标铺成的。”为了让学生能够有目标地进行学习,学校将德育活动系列化,将每年必须开展的德育活动列成表格,指导德育活动的开展。如将正月闹新春、三月学雷锋、清明不忘祖、端午吊屈原等活动作为既定的传统活动,使学生爱中华、能互助、不忘祖;将篮球、排球、乒乓球、田径等运动系列化,让学生选择自己喜好的体育锻炼项目,使学生的意志力得到锻炼和提升;将艺术节、竹乡节、儿童节等系列化,让学生能从小展才情、爱家乡、知活泼。这些系列化活动,有利于小学德育培养目标的逐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