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林长制调研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这是西溪河位于岳池县苟角镇的一处河段。打捞舟上的一位老人名叫陈有伦,他是西溪河岸大梨树村的前党支部书记,如今也是村里去年成立的西溪河保洁队中的一员。“我们村保洁队有6个人,每人每天工作7个小时左右,如果是涨水期,那工作起来就不分白天黑夜了哦!”如今已年过花甲的陈有伦工作起来还是干劲十足。
修复生态从治理母亲河开始
西溪河流域苟角河段共有22个村,在每个村民主选举成立的保洁队伍辛苦劳作下,作为备用水源的西溪河苟角河段,目前的水质已经达到四级地标水质。
“镇上成立了全民水库污染治理工作小组,负责考核、监督,随时随地进行考评打分。成绩在年终纳入县上的绩效考核,不达标的不仅要被通报,还要被集体扣除年终奖、目标奖。”作为工作组成员之一的岳池县苟角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江华明表情严肃。
素有“川东门户”之称的广安,境内嘉陵江、渠江连接长江“黄金水道”,因而有着重要的标签:国家“‘十二五’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关注的7大重点流域之一,长江上游重要生态敏感区和生态屏障,下游特大城市重庆的重要饮用水源保护地。这意味着,广安在享用丰富水资源的同时,还担负着为水资源安全保驾护航的使命。
广安的“母亲河”西溪河,过去因上游全民水库网箱养鱼泛滥,沿河两岸小水电站密布,大量的水被引走,水质受到严重污染,不仅威胁到广安主城区的生活用水,也让这座新兴城市的持续发展蒙上了阴影。
2008年,时任广安市长侯晓春抛出一个全新的理念:“抓生态就是抓发展、抓民生。”由此,全民水库和西溪河的水环境治理紧锣密鼓展开:彻底取缔全民水库网箱养鱼和西溪河上游的养殖场;彻底关停沿河两岸的小水电站;引进重庆三峡渔业公司推行生物治理模式,建立浮游生物、鱼类净化和水域水面管护“三大”系y……持续地治理使全民水库和西溪河的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西溪河治理是广安全面治水的起点,“洁净水”行动才是广安创新的全域治水新模式。2014年,轰轰烈烈的“洁净水”行动在广安全域展开。城乡生活污水治理被列入“一号民生工程”全力推进,工业污染防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江河湖库内源治理、生态修复、饮用水安全保障八项行动全面实施。
随着水环境治理走向深入,广安市城乡面貌正悄然发生改变,以山水田园风光为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蓬勃发展。广安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并荣获“绿色中国城市奖”。
“PPP”模式破解治水资金难题
4月20日,广安市民谢军驱车来到华蓥市天池镇。一家人在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天池湖畔度过了愉快的一天。“听说天池湖又变美了,来看看究竟。”谢军感叹,2013年之前,因煤矿企业和养殖场污水直排,天池湖一度污染严重。
“‘花园式’污水处理厂2013年投入使用后,污水不再直接排放入湖。”天池镇伍家坳村第一书记唐光建介绍,天池镇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能力1500吨,可实现污水生态处理、循环再利用,如今,天池湖水质达到了Ⅰ类标准,走出了污染阴霾。
如今,这样的“花园式”污水处理厂在广安遍地开花。但全域治水是一场硬仗,最棘手的是资金难题。经济欠发达的广安,难以复制和推广浙江财政全面负担治水的模式。难题如何破解?全新的“PPP”模式,成为解题“密码”。
广安市委、市政府多方考察、调研,决定采用“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实施“洁净水”行动。
2010年,协兴生态文化旅游园区浓溪镇投入500余万元在浓溪河边修建了一座日处理能力近万吨的污水处理站。该污水处理站的建设资金由中信集团自筹。项目建成后,中信集团在合同约定的运营年限内,以收取水费的形式回本盈利。达到合约年限后,则由政府收回所有权和经营权。
全域治水“PPP”模式在广安探索近三年时间,广安水环境发生了快速的变化: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3.7%。渠江、嘉陵江在重庆出水断面水质保持国家Ⅱ类标准,重庆市3000多万人饮水安全得到保障。
全覆盖 所有河湖纳入河长制范围
“如今,全国各地都在大力推进河长制,加强对河流和湖泊的管理和保护。广安也不落后,把规划做到了前头。”广安市水务局河长制办公室主任徐元武介绍道,广安市明确河湖治理规划、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等重点任务,全力推进河长制。2020年底前,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要达到85%。
在推进建立河长制中,广安除了在市、县、乡建立河长制,还将河长制延伸到村级。这可谓是“广安独创”。“村支书也是河长。”徐元武说。与此同时,广安市还明确将全市所有河湖,全部纳入河长制范围,实现河长制全域覆盖。因地制宜,因河施策,广安将编制“一河一策、一库一策、一塘一策”管理保护方案,建立目标、问题、任务、责任“四张清单”,科学施治。
各级河长牵头组织对侵占河道、围垦湖泊、电毒炸鱼等突出问题进行清理整治,同时还将建立河湖联防联控机制,对跨行政区域的河湖,协调治理,让下游不再“受灾”。
在全县上下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创建,扎实开展“两转三争”大竞赛活动的关键时刻,县委、县政府决定召开全县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创新试点暨“河长制”工作动员大会,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以最快的速度,推进首批国家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工作;二是以最好的方式,向全县人民表明我们践行“以河为贵”的坚强决心;三是以最强的信号,向全县各级干部传递省市对我们的关心和厚望。今天省水利厅罗小云厅长和宜春市委张鉴武常委百忙之中亲临会议指导,充分体现了省厅和市委市政府对靖安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和信任关爱,等下,两位领导还将作重要讲话,请大家深刻领会,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先讲三点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历史告诉我们,河湖两岸一般是文明的发源地,也是我们亿万斯民的乡愁。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说“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活之需、生态之基”一点也不为过。今年1月,我县被水利部列为全国第一批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县,全省仅2个县,分别为靖安和星子。省水利厅把这么重要的一项任务交给靖安,充分体现了对靖安的信任和关爱,也意味着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交到了我们手中。
首先,我们有责任抓好这件大事。我们的县名叫靖安,我们的责任也在于让绿水青山更净更安。开展创新试点工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意义:一是有利于深入推进“以河为贵”发展理念。刚才罗厅长讲到,我们提出“以河为贵”理念,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创建,推行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创新正好是“瞌睡碰到枕头”。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开展河湖管护体制创新,正是从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出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省委强卫书记和省政府鹿心社省长在省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会上都强调:要全面推行“河长制”,抓好水生态文明建设。我们要把这项工作作为践行“以河为贵”理念的重要抓手,作为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县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打造成为靖安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张靓丽名片。二是有利于造福百姓。喝干净水、游清澈河,是靖安广大百姓最基本的环境诉求,也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开展创新试点,目的在于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生态利益落实好,这是一项惠民之举,惠及的是民生,顺应的是老百姓的期待。三是有利于促进生态旅游发展。大家都知道,有水的地方就有灵气,水资源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县水资源丰富,是发展生态旅游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创新河湖管护体制的目的就是保护好水生态环境,实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通过打造水景观、发展水产业,助推旅游产业提档升级。四是有利于保障生态安全。水环境直接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创新河湖管护体制机制,旨在建立水生态安全的保障机制,治水患、除水害、保水安,形成生产生活的安全屏障,呵护广大群众的健康,保障百姓的安全。我们一定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来强化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努力创新实干,切实抓好试点工作。
其次,我们有必要抓好这件大事。我县对水环境保护始终高度重视,留住了“一河清水”,但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管护体制不顺。长期以来,河湖管理实行“多龙治水”,各个涉水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能对河湖进行管理,没有形成合力,造成了职能上的“部门分割”,制度上“政出多门”。二是河湖治理不到位。河道上乱采乱挖现象还比较严重,破坏了环境,挖坏了河床,压坏了道路;河湖内电鱼、炸鱼、毒鱼的现象还时有发生;面源污染防治难度大,部分河流的水质有下降的风险;少数矿山开采生态修复不够,水土流失严重,等等。三是河道开发管理不到位。随着我县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涉河建设项目日益增多,水行政管理部门执法权限、经济控制手段不足,导致水资源粗放利用现象仍然存在。四是河湖利用规划滞后。河流岸线范围不明,功能界定不清,管理缺乏依据,水体污染防治体系不完善。这些问题,倒逼我们必须通过开展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创新,明确管护范围,落实管护主体,加大执法力度,不断提升我县河湖资源管护的效果。
第三,我们有信心抓好这件大事。生态理念在靖安深入人心,尽管我们以前没有提出生态文明这个概念,但一直走在生态文明的路上,很多做法在全省都是先行的,为创新试点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一是在水源涵养方面,通过多年来禁伐天然阔叶林,主动缩减木材砍伐量,加大封山育林力度,我县森林资源的水源涵养能力明显提升。二是在污水处理方面,先后建成了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率先启动了镇、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建成了镇、村生活污水处理站28座,改厕1万余户,建设沼气池1.2万余个,基本做到了污水不直接排入河中。三是在垃圾处理方面,我们建立了县城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率先启动实施了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工程,对全县垃圾统一进行无害化处理,减少了垃圾对水源的污染。四是在水利设施建设方面,特别是在省市水利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先后实施了一批中小河流治理、小农水重点县、农村安全饮水、水库除险加固等重点工程和工作,水利设施不断完善,水环境的保障能力明显提升。这次省水利厅把这项试点放在靖安,我想也是因为靖安在水资源保护方面有了一定的工作基础,有些成功的经验,这也进一步坚定了我们抓好创新试点工作的必胜信心,我们也决不会辜负省厅对我们的殷切期望。
众所周知,水具有流动性、系统性的特点。这也给水质监测、责任界定、责任追究等造成了难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创新的手段、实干的精神抓好这项工作。我县的创新试点实施方案已经通过水利部批复,今天会上还印发了一系列的相关文件,应该说试点工作
有了很好的蓝图和规划,下一步的关键是如何抓好落实。我们要紧紧围绕“保水质、保安全、促旅游”的总要求,按照“一年起好步、两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的时间表,确保到2017年顺利完成创新试点工作,努力实现“水中有鱼、岸上有绿、绿中有景、人水相亲”的美好愿景。重点要抓好“三个三”:1、抓住关键点,加快推进“三大创新”。机制创新是试点工作的关键所在。既然我们是全国试点,就要先行先试,以改革的思路和创新的办法抓好试点工作。一是推进管护体制创新。要迅速把管护体制的架构搭建起来,建立“1+2+3+市场”管护模式与“河长制”相结合的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其中“1+2+3”是指:1个管护主体,即靖安县河湖管护委员会;2个职能单元,即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和综合执法协调办公室;3级管护网络,即乡镇河湖监管站、村级河长和组级巡查员。“市场”是指推行以管养分离为基础的市场化改革。“河长制”是指建立县-乡-村三级河长制,由我担任总河长、中型水库库长;县政府相关领导担任副河长;乡镇长担任本乡镇范围内的河长以及小(一)型、小(二)型水库的库长;村委会主任担任本村范围内的河流河长和山塘水库的库长;聘请巡查员,实现县、乡、村三级联合管护,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护网格,形成分段监控、分段管理、分段考核、分段问责的工作格局,实现“河长”工作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二是推进执法机制创新。为切实解决涉水案件“多头执法”的问题,在县河湖管护委员会下设综合执法协调办公室,由县政府办牵头协调,负责全县涉水综合执法调度工作。各相关执法部门和乡镇要服从综合执法协调办的调度安排,按照“严管、勤查、联动、重罚”的要求,及时将污染水环境违法行为制止在萌芽状态,弥补“多头执法”的弊端。各乡镇要组织各村对河段进行定期巡查,并将情况及时上报。如遇重大违法违规涉水事件发生,由综合执法协调办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形成合力,共护生态。三是推进监管方式创新。水质监测是一项技术活,难度大、费用高,要采取人防和技防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监管效果。在人防方面,实行“巡查+网络监督”的办法,全面建立巡河制度,要求巡查员定期、不定期开展巡查和交叉巡查,并做好巡查记录;同时,建立“易信群”,全县所有“河长”、巡查员均实名加入该群,巡查过程中及时拍照上传,一方面发现问题后可督促下游“河长”、巡查员及早做好防范,另一方面可相互监督是否巡查到位。在技防方面,做到“土洋”结合,既要探索简单实用的土办法,更要灵活运用信息监测技术,如水质监测系统、水质传感器等,定期开展水样检测,明确水质责任,建立切实可行的水体污染溯源追责方法,确保对水质情况了如指掌,及时处置到位。
2、找准结合点,正确处理“三大关系”。试点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时间长,各项工作需要统筹兼顾,标本兼治。一是正确处理创新试点与生态文明示范县创建的关系。河湖管护创新是生态文明示范县创建的重要内容。上次,罗厅长到靖安调研这项工作时就强调:不能就水抓水,要把河湖管护体制创新上升到生态文明创建的高度来抓,统筹结合,源头治理。要抓住生态文明示范县创建的契机,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推行“树保姆”制度,加大封山育林力度,不断提升森林资源质量和水源涵养能力;继续抓好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进雨污分流,全面封堵违法排污口,不断提高污水处理效果;要实施好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提升工程,重点抓好河湖漂浮垃圾的清理,努力实现垃圾处理无死角、无空档;要高度重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广生态种植养殖,扶持有机农业发展,推进病虫害绿色控防和使用有机肥,所有水库退出养殖承包,逐步减少污染源。通过这些措施,进一步从源头上保护好“一河清水”,为生态文明创建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二是正确处理长效管理与专项整治的关系。抓好河湖管护体制创新,一方面,我们要着眼长远,在完善长效机制上下功夫,逐步建立起定期巡查、水环境影响评价等长效管理机制,从制度上保障水生态安全;另一方面,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各个时期水生态方面的突出问题,集中力量,开展专项整治,迅速改善水生态环境。当前,我县河湖管理方面反映最强烈的违规采砂、电鱼毒鱼等问题,综合执法协调办要高度重视,牵头协调,尽快制订整治方案,组织相关部门联合执法,迅速开展一次专项整治行动,有效打击违法违规采砂、非法电鱼捕鱼炸鱼等现象,形成高压态势,保护河湖生态环境健康。三是正确处理管理与养护的关系。管养分离是市场化改革的必然趋势。河湖管理工作由职能部门承担,养护工作要通过社会化、市场化运作由养护公司承担,实现管养分离。从我县县城环卫市场化改革的效果来看,是非常好的,费用没有增加,但清扫效果显著提高。要尽快研究出台河湖养护技术标准,更多地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让社会力量承担河道疏浚、水面保洁、岸线绿化、堤防维护等日常管护任务。今年先在北河和仁首小(一)、小(二)型水库开展试点,效果好再逐步推广。
3、打造新亮点,精心抓好“三类项目”。试点工作要以项目作为支撑,要有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效果。通过项目化,促进产业化,将水生态环境优势加快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一要精心打造一批水利景观项目。要充分激发“水”的灵气,做靓县城“一河两岸”,抓好县城拦河坝和水上公园建设,提升县城的品位;要以5A级景区创建为抓手,加快水上游览道建设,合理布局北潦河两岸休闲、观光、亲水等设施,打造环三爪仑滨水景观长廊;乡村要依托水利项目,因地制宜地建设滨河景堤、休闲公园、健身游步道等景观设施;每个乡镇都要抓住创建5A级景区的契机,把花、树、村、绿道、水景观结合起来,打造一批乡村公园、休闲基地,打造一段河景,建成一批具有浓厚水文化的民宿旅游点。今年重点要集中资金,在县城的南河、宝峰的北河、高湖的小河上打造几处景观亮点。二要加快推进一批水生态产业项目。要发挥河流、水库等水资源优势,积极打造一批独具特色的精品酒店、休闲农庄和房车营地;要引进客商利用靖安优质水源,开发高端饮用水生产项目。对石上水库休闲度假村、罗湾水库文化旅游区、宝峰禅意养生乐园、圆梦园度假区等涉水旅游项目,都要制定具体的推进计划,明确责任
分工,把握时间节点,确保快速有序推进。这些涉水旅游项目,我们既要大力支持,也要严格环境准入,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不能因为项目建设而影响水生态安全。三要积极实施一批水利民生项目。要集中时间和力量,加快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小农水重点县、农村安全饮水等重点民生项目,启动鄱阳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仁首水生态示范园等项目建设,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能快则快,力争早实施、早见效。要充分利用好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创新、水生态文明示范县创建这两大平台,积极谋划,争取国家和省里的项目资金支持,让试点工作取得更大成效。创新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建立“河长制”,是一项造福子孙后代的工程,也是一项“积德行善”的事业。各乡镇、各部门务必按照统一部署,注重协调配合,抓好推进实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一是组织保障要到位。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把创新试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项常态化的工作来抓。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了河湖管护委员会,负责领导全县河湖管护工作。各乡镇也要参照县里做法,把责任明确下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把制度建立起来,制定“四个一”(一张水系图、一份责任书、一个时间表、一本记录簿),推动试点工作扎实开展。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有效联动,按照职责分工抓好落实,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是宣传监督要到位。要充分利用微信、电视、报刊等媒介,开展宣传动员,让全县上下认识到开展创新试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在县电视台开辟“河长”专栏,滚动播放相关法律法规,及时曝光违法典型案例,提高群众水环境保护意识。要在县电视台公布所有“河长”名单和联系电话,并在各河段重要位置设立公示牌;聘请老党员担任村级环境监察员和宣传员,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一同到现场督查,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监督水环境治理的良好氛围。
三是经费投入要到位。本次试点实施范围覆盖全县11个乡镇,试点任务重,项目投资大。县财政将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试点工作,稳定经费来源;各乡镇和各有关部门也要保障必要的经费支出,并积极争取上级加大对试点工作的经费支持,确保有钱办事。
四是考核奖惩要到位。《“河长”责任制考评办法》已经印发给了大家,考核是为了更好地把工作落到实处。各乡镇和部门要将目标任务细化量化,层层分解落实到人,按照“项目化、时间表、责任人”的要求抓好推进。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一定要把工作着力点放在求真务实上,不能为了试点而试点,花大价钱、大力气去造不切实际的盆景和亮点,而是要按照试点可推广、经验能复制、经济上可行的要求抓好试点,工作考核评价也要充分体现这一导向。
截止今年,持续五年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全县所有贫困村实现脱贫摘帽,工作重心也将从扶贫脱贫转到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上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当前,农村人居环境状况很不平衡,脏乱差问题在一些地区还比较突出,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和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较大差距,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短板。对此,我结合在溧阳所看所学的新经验,就我所工作的xxx镇境域内,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开展情况
近年来,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倾注大量工作精力和资金,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以创建美丽宜居乡村为目标,全力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强化领导,精心组织,突出重点,成效明显,“脏乱差”现象有所改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加强领导,环境整治全面铺开。一是组班子。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分管副镇长为副组长,各站所、各村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落实了人员经费,构筑了镇村组三级环境卫生管理网络。二是定目标。制定了《xxx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方案》、《xxx镇农村“厕所革命”行动计划》,明确了我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及农村“厕所革命”目标任务,落实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责任。三是造氛围。结合“四创”工作,镇村组分别召开环境整治工作宣传动员会和推进会,印发环境整治工作宣传手册,教育干部群众进一步增强文明意识和环保意识,激发广大干群参与环境整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夯实基础,整治工作初见成效。一是全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以镇政府所在地、xxx以及库区沿岸、主要交通干线、重点示范村等为重点,两年来共启动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10个,实际竣工建设项目9个,落实财政资金300余万元,累计完成3个行政村的环境整治,项目涵盖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及畜禽粪便污染治理、农村居民院落周边整治等方面,通过一系列环境整治工程的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有一定的改观。二是抓投入,农村环境设施逐步完善。近年来,大力开展水源地保护区生态保护工作,落实饮用水源保护区拆迁及环境整治资金1000余万元,拆迁水源地红线以内居民47户,新建垃圾中转站4个,添置垃圾车6台,封闭式垃圾箱55个、移动大容量垃圾桶500余个,建垃圾池20余座,推行“扶贫+生态+环保”模式,调整配备40名“御源军”、89名公益岗位,强化了生态环境保护和贫困户脱贫致富“双赢”目标。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工作,拆除废旧杂房、旱厕300余栋,新建村级卫生公厕7座,改建户用厕所399户。三是加大美丽乡村创建,打造城乡统筹典范。按照“政府引导、村民主体、财政奖补、示范带动”的方式,近年来,共创建市级文明村3个、县级文明村4个,突出村庄环境整治,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四是落实河库保洁责任,保护水源环境安全。全面推行河长制管理,开展巡河专项行动,及时清理河道两岸垃圾,加强入河排污口的监管,开展饮用水源地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河道水质得到有效改善。五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狠抓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科学指导农民用肥,有效减少因化肥造成的面源污染。推进省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示范村建设,农业生态不断发展。
(三)严格考核,整治责任不断增强。制定了xxx镇环境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和考核办法,为工作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镇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依据综合整治考核办法,采取日常督查与暗访相结合的办法,对整治活动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并将各村进展情况及时通报,实行奖罚,有力促进了各项整治任务的落实。
二、溧阳当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
在溧阳学习的有一站是溧阳市上兴镇牛马塘村。据介绍,位于溧阳市西部的上兴镇牛马塘村,原本是交通闭塞、鲜为人知的小村落。该村2017年被列为江苏首批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后,紧盯富民强村发展目标,深挖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既保持了“三塘拥田舍,悠然见曹山”的原乡风貌,又形成了独特的乡村振兴“新样板”。 今年该村成为外地游客的网红“打卡地”。在村史馆中,了解到牛马塘村在实施特色田园乡村前,邀请了专家通过前期走访、政府商议、村民讨论、学者评审等程序,立足牛马塘实际,规划时通盘考虑了村里的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细致科学规划,深入分析优劣势,最终确定了“以中华薯文化特色文创农业为基础,以山水田园和乡村生活为载体,以乡村民宿、田园体验、文化驿站和文创活动为纽带,带动村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打造以特色农业、田园生活、民宿文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具有传统意蕴的乡村居所”的发展定位。究其乡村振兴在牛马塘村能成功的本质,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有效开展是分不开的,据介绍,牛马塘村在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加大对现有生态资源的保护,竹子、古柏、榉树等原有植被都尽可能保留,适当点缀之后变成了老人乘凉、孩童嬉戏之地,不仅有效节约了人力、物力和财力,更留住了原生态的“村味”和“乡愁”。另一方面则加大对“脏乱差”环境整治,铺设污水管网、修建河堤驳岸、整治黑臭水体、新建垃圾岗亭、推行垃圾分类,在全面改变环境面貌的同时提高了村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以此不断提高绿水青山的“颜值”来实现金山银山的价值,让绿色成为乡村振兴的最浓底色。
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存在的问题
在学习观摩了溧阳先进经验以及对我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进行了调研后,我认为现阶段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现象依然突出。一是受不良习惯和落后观念影响,很多村民随地乱丢垃圾习以为常,建筑垃圾随意遗弃。路边、沟渠、河岸及屋前屋后成了垃圾场,塑料袋、纸屑、果壳等垃圾四处散落,村民盖房产生的废弃材料在房前屋后长期乱堆乱放,形成“垃圾围村”现象。二是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动物粪便和冲洗圈舍的污水随意排入露天沟渠,农户生活污水未经处理随意排放的问题仍然相当普遍。
2、垃圾收转运体系建设滞后。一是配套设施严重不足。垃圾箱、垃圾池、垃圾转运车辆少,满足不了现实需求,形成面上垃圾长时间堆放不能及时清运。二是垃圾终端无害化处理难解决。由于垃圾终端处理规划布局滞后,因环境制约我镇无法建立垃圾填埋场,垃圾面临就地还是外运处理的两难局面。
3、废旧杂房、旱厕拆除难度较大。大量危旧废弃不用的杂房、旱厕、残垣断壁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和村民生活质量的改善,特别是有的村庄旱厕林立,露天敞开,臭气熏天,加上村民拆旧意识不强,等待观望,拆除难以到位,严重制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有序开展。
4、资金投入保障难以到位。随着整治工作的深入,资金需求量不断增加,预算投入与实际所需资金差额较大,导致环卫硬件设施不全,保洁员不敢多聘。目前,涉农资金整合难度较大,多渠道投入机制尚未建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资金投入缺口很大。
5、舆论引导和长效管理机制不健全。一是缺乏接地气的宣传媒介,对农民群众的环保需求缺乏有针对性的宣传,没有考虑到农民的接受能力和生活习惯,不够深入人心,起不到共鸣作用。二是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参与程度不高,环境整治工作存在上边热、下边凉的现象,认为环境整治是政府的事,只当旁观者,不当参与者,既不主动作为,也不支持配合,等靠要思想严重。三是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尚未形成,主体不清、责任不明、问责力度不大。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很少问责干部,导致一些村重视不够,推进不力,效果不佳。
四、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建议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以来,取得了一些成效,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随着整治工作的深入推进,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会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保持工作定力,守正笃实,久久为功。
(一)规划引领,示范带动。一是科学规划,因村施策。坚持“无规划不建设、无设计不施工”的理念,发挥规划的先导性作用和基础性地位,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全面开展村庄布局规划、村庄整治规划,并做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鼓励推行多规合一。要在学习先进经验基础上,深入群众,充分吸取环境整治的意见和建议,制定适合本地乡村环境整治的工作方案,明确优先建设的重点村和中心村,确定整治重点和时序。要根据各地民俗、经济水平和农民期盼,科学确定各地区整治目标任务,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二是示范带动,精准发力。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特别是在起步阶段不可能面面俱到,要通过以点带面,先行先试、示范带动,促进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整体提升。按照“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平台,以农村综合环境整治为重点,实施青山绿水建设工程,辐射带动全镇各村开展整治工作。注重乡土味道,保护乡情美景,让村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二)政府主导,村民主体。一是加强统筹协调。各村要充分认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对有关工作的统筹安排。要强化政府主体责任,明确牵头责任站所,统筹安排年度工作任务,为工作持续开展提供组织和政策保障。要加强对各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指导,建立联动机制、分工明确的协调推进机制,整合资源,共享信息,形成工作合力,职能站所要经常开展监督检查,及时掌握各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有关情况,确保农村突出环境问题得到及时发现和解决。进一步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利用村民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及时报道工作动态,宣传报道好典型、好经验、激励先进,曝光问题、鞭策后进,真正把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形成人人关注农村环境的浓厚氛围。二是充分发挥村民在村庄整治中的主体作用。要动员广大群众主动参与,变“要”为“我要干”。通过召开群众大会、加强村组干部学习培训、组织到外地考察等形式,使农村环境整治政策家喻户晓,让村民亲身感受村庄整治的变化和好处,激发广大村民内生动力。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在主动搞好自家环境整治工作的同时,组织村民投工投劳。如牛马塘村探索垃圾分类积分制,可在爱心超市等兑换日用品,将垃圾分类和农民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吸引农民积极参与,很有借鉴意义。
(三)突出重点,扎实推进。一是深入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做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垃圾减量是首要。传统的“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集中处理方式,虽然直接成本最低,但是运输成本、生态成本、用地成本、资源利用成本全部加起来的代价很大。对大部分农村来说,只有从源头减量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次到溧阳学习考察,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做好农村垃圾分类,得立足农村实情,多想接地气的好招。城乡生产生活环境和垃圾成分不同,比如瓜果皮、剩饭菜等易腐垃圾,城市很头痛,而农村恰恰可沤肥再次还田。有的地方将农村垃圾分为“可腐”和“不可腐”,最大程度方便村民理解,再通过保洁员的二次分类,少部分来自城里的垃圾如塑料、玻璃、金属制品、电池等可运回城里回收处理。这样一方面减少垃圾总量,另一方面也将极大地降低转运成本。二是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村庄要建立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居住比较分散的地方,应建设户用污水处理设施。我镇有些地方农村住房分布较散,住户之间距离很远,用集中式污水处理很不经济。建议结合农村生产生活的方式,采取分散式、低成本、易管理的方式处理,解决好农村污水转化利用和处理问题。自己的污水处理设施建在自家院子里,村民会更加爱护,维护费也大大降低。三是示范推动农村“厕所革命”。小厕所,大民生。厕所问题不仅关系农村环境的改善,也关系到社会文明进步。要坚持以户改厕为主,建公厕为辅的原则,按照重点区域优先改、整合资源集中改、农村旱厕整村改的要求,尽快明确改厕方式、流程、质量标准等,统筹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大力推进传统旱厕改造,要完成重点区域农村废弃不用旱厕拆除工作。不断增加有效投入和专项资金补贴,严格考核奖补,提高广大村民改厕积极性,解决村民愿改不急改的问题。因地制宜示范建设无害化公厕,搞好农村公厕的建设和管理,方便群众和过路行人。加强改厕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有效衔接,将厕所粪污、畜禽养殖废弃物一并处理并资源化利用。
一、基本情况
我市从年开始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多年来,我市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始终坚持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重点,以产业开发为主线,以粮油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创新机制,强化管理,为全市的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4.43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资2.31亿元,实施土地治理83.1万亩,建成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46个。项目涉及七个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县区的80个乡镇,613个村,受益农民达160多万人,带动农民年人均增收300多元。
在土地治理项目方面:累计衬砌支、斗、分、引渠道2919公里,开挖疏浚渠道359公里,修建排灌站100座,新打和修复配套机井668眼,新建扩建小型蓄水工程24处,采用深翻改土、测土施肥、秸杆还田等方法改良土壤87.15万亩,补贴购置农业机械638台套,新修和拓宽整修机耕路933公里,营造农田防护林、经济林、水保林9.33万亩,培训农民43.7万人次,装备乡镇农技服务站67个,实施以高效农业为主的科技示范推广53.48万亩。通过开发治理,项目区新增灌溉面积5.37万亩,改善灌溉面积73.58万亩,新增除涝面积3.55万亩,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24亿公斤,新增油菜籽生产能力1353万公斤。
在产业化经营项目方面:一是实施产业化经营种植项目20个,建成蚕、茶、果、药、菜生产基地3.87万亩。重点扶持了县、区的蚕桑生产基地;县、县的茶叶生产基地;县、县的猕猴桃生产基地;县药用玫瑰、县西洋参、区丹皮、县红豆杉、县茯苓等中药材种植;区和县蔬菜种植基地等项目。二是建成产业化经营加工项目和流通设施项目19个。主要扶持了县龙蛟、沙河、国礼茶叶加工厂;区过街楼蔬菜、水产品批发市场和莲藕精深加工厂;县张蓦丝绸厂、植物淀粉加工厂、博望镇蔬菜加工和柑桔光电分选线;县万吨大米加工厂和县种子加工厂;县春光油脂厂2万吨高档双低菜籽油生产线等项目。三是建成产业化养殖项目7个。扶持了县堰口特种水产养殖场和县特种水产养殖场、劳武水产养殖场;县白龙镇良种猪繁育、市乳业总场奶牛养殖和县三合乡无公害猪养殖等项目。通过实施产业化经营项目,年新增总产值5.5亿元,新增利税6285万元。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市的农业综合开发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得到了中省的高度肯定,多次受到中省的表彰奖励,省政府先后两次在汉中召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现场会,推广了市的经验;在省上组织的检查验收中,我市有5个县区的开发项目被评定为优良工程,奖励土地治理规模2.5万亩,财政投资750万元;年我市在接受国家三年一次的验收考评中,受到了国家验收考评组的好评,并奖励县土地治理开发规模0.5万亩,财政投资156万元。调查中委员们对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取得的成绩感到振奋,对长年奋战在农业综合开发第一线的干部不辞辛劳的敬业精神表示由衷的钦佩。通过调查我们认为,我市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有严格的项目管理制度。农业综合开发从项目的申报、评估、审批、实施到验收等,形成一整套规章制度。严格执行了申报、立项、竞争制的项目管理责任制、工程质量监督监测制和重点工程招投标制,确保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质量的不断提高。
2、有完善的资金投入和管理机制。农业综合开发实行“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投资机制。中央财政在预算中专门安排资金用于农业综合开发,并每年有所增加,同时,规定了各级财政的配套投入和项目区农民自筹投入比例。我市也把配套资金纳入了财政预算。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使资金投入有可靠的来源保障。在资金管理方面,实行了专户储存、专人管理、专款专用和县级报帐制、项目资金管理使用审计制,杜绝了资金的挤占挪用,保证了专款专用,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3、有一套科学的综合治理措施。农业综合开发重在开发,贵在“综合”。一方面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农业、林业、水利、科技推广等治理措施配套实施,综合治理效益显著;另一方面注重与农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扶贫开发相结合,吸收和借鉴了这些方面的成功经验,并将其运用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和管理当中。
二、存在问题
我市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发挥了对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示范导向作用。但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开发规模较小。我市的产粮核心区有169万亩水田,纳入开发项目的仅仅只有100万亩左右。丘陵山区的中低产田面积更大,亟待开发。国家下拨的土地治理项目规模每年仅有7万多亩,产业化经营项目5个左右,财政投资3000多万元,很难满足农民群众急待开发的需要。全市还有四个县至今还没有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不能申报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2、区域差异较大。按照“先易后难,集中连片”的原则,前几年的开发重点大部分在自然条件好的乡镇,经过这些年的项目实施,这些地方的农业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而尚未实施开发的丘陵山区中低产田面积较大,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条件仍然很差,和项目开发区的差距越拉越大。四个尚未纳入综合开发的县和已经实施开发的县区在农业基础设施和产业化经营等方面的差距也已经逐步显现。这种区域差异的存在与全市农业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不相适应。
3、涉农资金投向较散。多年来,财政支农资金一直采用部门分块管理的办法,不同渠道的投资在使用方向、实施范围、建设内容、项目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程度的重复和交叉,造成了政出多门、多头管理、资金分散,不利于统一管理和协调,难以形成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合力。
4、投资标准较低。随着开发建设逐步向浅山丘陵区域推进,项目建设的财政投资标准已明显偏低。在同等投资情况下,浅山丘陵区需要架桥修路的工程要比区多,砼U型渠的衬砌改造和灌溉站、机电井建设都会因为山区沟壑纵横、水势比降落差大,而使得工程量和施工难度大为增加,再加上项目建设所需的各种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丘陵山区的自然条件、经济实力、村组和群众的自筹资金能力都比地区差,使得项目建设的资金缺口加大。
5、自筹资金落实较难。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规定,项目区农民配套投入的自筹资金及投工投劳应占财政投资的三分之一,我市的农民筹资投劳比例为25%。但由于我市农村经济不发达,村组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可支配收入不高,农民自筹资金落实难度很大。一些经济条件差的地方,群众的投工集资不能到位,形成空账,致使项目建设资金短缺,建设速度缓慢,质量难以保证。
6、建后管护较差。重建轻管的现象比较普遍,管护主体虚设,建后管护的约束机制和管护资金缺位,项目区干部群众管护意识淡薄,乡镇、村组缺乏严格的管护制度和管护措施,一些地方出现了农户侵蚀渠坎路肩,导致U型板被水冲翻,路边树木被折、被拔,标志牌被毁等多种人为损毁工程设施的现象。
7、龙头企业较弱。近年来,我市的龙头企业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但综合实力都相对较弱。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选择实行竞争立项、择优立项的政策前提下,对我市申报、立项、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致使一批有发展潜力的龙头企业得不到及时的扶持,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无法充分体现。
三、几点建议
1、整合涉农资金,提高开发整体效益。一方面要做好同其他涉农资金的整合文章,向投资整体要效益。根据省上统一要求,建议在不改变投向的前提下,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尽其力、各记其功”的原则,将农业开发资金与扶贫、粮食生产、农业科技推广、林业和水利建设等其他涉农资金实行捆绑使用,以有效解决开发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和项目建设交叉布置,重复检查,多头管理,资金分散,影响工程质量、工程效益等问题,提高涉农资金的整体投资效益。另一方面要做好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内部运筹和投向的整合文章,向投资结构要效益。应根据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总体目标,对投资结构和投入重点作适当调整,由过去主要扶持粮食主产区改为扶持粮食生产和扶持高效经济作物相结合。各开发项目县应结合生态环境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开发片区调整到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脆弱的丘陵山区,以缩小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别,提高我市农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2、做好项目储备,扩大开发规模。积极做好后续项目的储备工作,要紧紧围绕“四大产业”和优质粮油加工,认真调研,严格筛选,从项目入库、申报、评审、到立项的各个关口都要严格把关,真正实行公开、公平竞争立项的制度,对那些开发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产业项目和招商引资的产业项目在经过专家论证后优先申报,争取立项。对镇乡、村组干部群众积极性高、自筹资金能够足额落实、产业开发有条件的地方项目给于优先立项。做深做细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提高选项立项的准确性和成功率。以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的好项目、大项目争取国家投入。要切实做好四个县进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的申报工作,建议市政府向省政府专题报告,并加大争跑力度,争取早日批准,以扩大我市的农业综合开发规模。
3、加强项目管理,加大群众监督力度。一是要加强项目建设的管理。项目建设要严格按照下达计划和行业建设标准组织实施,项目设计要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相衔接,渠、路、井、树、桥、涵等设施布局相配套,田间治理要与村容村貌建设相结合,改善生产条件要与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相结合。达到满足生产需要,促进生产发展,增加群众收入,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同时要不断改革和创新施工工艺,严格按技术规程,规范组织实施,提高工程建设质量。二是要加强项目资金管理。要进一步完善以县级报账制为核心的资金管理机制,坚持按项目建设管理程序和项目建设进度拨付资金,坚持实行项目资金专款专帐、专户、专人管理,专款专用,确保资金安全高效运行。三是要加大群众监督力度。继续全面推行项目公示制,在项目建设的前、中、后期,都要公示项目的建设内容、任务完成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工程招投标制、监理制和项目法人制。项目实施主体对项目建设质量、进度以及投资安全负全责,市县区对建设项目要进行严格的检查和验收,实行奖优罚劣,动态管理。
4、采取多种措施,解决筹资投劳难题。长期以来,农民筹资投劳在实际操作中难度较大,制约着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健康发展,必须采取多种方式解决这一难题。第一,适当降低农民筹资投劳比例。调研中,农民筹资投劳比例偏高的反映较为强烈,建议主管部门就此进行专题调研,拿出具体数额逐级上报,力争能够降低硬性比例。第二,在筹资投劳的方式上,可以采取以清晰的收益对象筹集。例如对机井工程、电管站实行业主负责制,发放使用权证。首先选定业主,业主自身先自筹一定数量的资金,据此获得工程的使用权和经营权;其次由业主牵头组织筹资投劳,业主根据受益范围与群众协商,签订合同,落实筹资投劳。还可以采取“一次计划,分年筹集”及“分类筹集,自筹自用”等办法,这样农民承担的起,能够调动农民积极性,有利于项目顺利实施。第三,加强筹资投劳的管理。要制定统一的农业综合开发农民筹资的收、用、领、销制度,农民筹集的资金和劳务,实行专项管理,专款(工)专用,并对使用情况张榜公布。以资代劳必须坚持农民自愿,并办理书面签字手续,严禁强迫农民以资代劳。
5、重视建后管护,建立长效运行机制。第一,要通过宣传,增强群众管护意识。项目建成后要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重点宣传建设的成效,项目区与非项目区的区别以及项目建成前后的效益对比,用事实增强群众的管护意识,在项目区形成一个爱护工程的良好社会氛围,发动群众参与项目管理。第二,将项目的建后管护纳入各级主管部门的日常工作。各县区每年应按时上报项目管护计划,经市上审批并编制管护实施方案后组织实施。同时定期对各项目区管护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做到奖优罚劣。第三,因地制宜,创新管护模式。项目区可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的管护模式。例如,对道路、排水沟、桥涵、林网等公益性项目可实行乡镇统一管理。对林网树木统一进行采伐更新,收益作为管护资金;对水利设施可实行井长制加协会的管理模式,以灌溉区为单位成立用水者协会,对灌溉用水进行成本核算,确定收费标准,由井长负责本井片范围内的水利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对一些已建成的林网还可以实行划片拍卖,落实产权主体,由产权人对项目进行管理和维护,乡镇政府负责监督。第四,建议尽快制定农业综合开发的管理工作条例,明确项目运行管护条款。对于破坏项目设施的行为依法严肃进行追究查处;对改变项目区土地使用用途的,由建设单位依法给于赔偿;对项目监管不力的,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6、扶持龙头企业,推动产业发展。继续坚持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扶持壮大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发展一批有特色优势的农产品种养业基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农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要重点支持带动力强、科技含量高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和外向型龙头企业。各级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奖励支持发展快、成长好、贡献大的农业龙头企业。同时要加快产业基地建设,继续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行机制,让农民在扶龙头、建基地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对龙头企业实行动态管理,对那些运行质态好、发展潜力大、带动农民增收强的企业,坚持重点扶持、连续扶持,实现做大规模、做优产业、做响品牌的目的。
以安徽中小物流企业人才流失这一热点问题为研究对象,选取了安徽WH物流为研究样本,作为研究的切入点。首先分析了WH物流人才队伍管理现状,存在企业管理制度不够规范,企业内部信息沟通不畅,员工整体素质不高,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接着分析了WH物流人才流失的原因,最后提出了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家族式企业的治理模式、塑造独特的企业文化,用“文化”留人、为员工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制定有效的员工培训计划和建立富有吸引力的薪酬体系等七条应对人才流失的对策。
关键词:中小物流企业;人才流失;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24011403
民营物流企业虽然规模小,但经营灵活,特色明显,已经成为我国物流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制约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的因素依然很多,其中人才匮乏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由于工作的稳定性以及待遇等诸多方面与外资、合资以及传统大型物流企业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人才流失现象非常严重。深入研究人才流失的原因,从而建立起应对人才流失的对策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以WH物流为例分析安徽省民营中小物流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并以此提出人才保留的策略。
1安徽WH物流人才队伍管理现状
WH物流为典型的家族式企业,虽然这种体制在创业初期凭借传统的道德伦理为核心的价值观,以血缘关系和人情关系为企业的纽带,整合一切力量,促使了企业的成功。但是一旦企业各种盘根错节的关系处理不当,就会造成企业的分崩离析。WH物流的家族式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企业管理制度不够规范
家族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矛盾,由于中国人有可同患难但不能同富贵的民族特点,所以在创业初期,这些矛盾会被激情暂时代替,但随着创业的成功,内部会形成各种利益小团体,彼此明争暗斗,影响企业的发展。另外,家族式管理容易导致奖罚不分明,尤其是对家族成员违反企业相关制度时,则视而不见,不敢或不愿惩罚。
1.2企业内部信息沟通不畅
WH物流的要害部门基本上被家族成员占据,“家文化”气氛浓烈。虽然在创业初期曾发挥相当大的正面作用,但当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独断专行、事必躬亲的局面,员工没有发言权,也没有发言的主动性,这样容易导致“一言堂”。当遇到关系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需要集思广益的时候,这种局面就没有办法真正解决问题。老板的独断专行,容易导致对血缘关系以外的员工不信任,听不见外部有价值的建议,从而导致决策的失误。随着铜陵乃至全国物流业的竞争进一步加剧,光靠创业初期的激情和一两次成功的经验,是远远不够的。未来随着摊子铺得越来越大,投资经营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建立一套科学的决策机制就显得越来越急迫和重要。
1.3员工整体素质不高,人才流失严重
WH物流的家族成员都身居要职,这样不利于补充外部的新鲜血液。由于家族成员都是企业的股东,外来人才很难被吸收为企业的股东,升迁的机会也较小,这样就导致部分优秀员工萌生去意,人员流动性较大,人才流失严重。截止到2010年公司拥有员工203人,其中一线工人136人,经营层6人,行政管理人员31人,专业技术人员30人。从员工学历结构来看,WH物流员工学历以中低为主,学历层次偏低,综合素质不是很高。从员工的年龄构成来看,23周岁以下为53人,23-30周岁为71人,30-40周岁为56人,40周岁以上为23人,分别占员工总数的26.11%、34.97%、27.59%、11.33%。从中我们可以看出60%左右都为年轻员工,企业员工具有工作的热情和激情,企业不但年轻而且朝气蓬勃,其中也有行业特点因素。
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员工的离职率较高,特别是一线员工和中层管理人员的流失尤为严重,给公司带来了较大损失,为此WH每年都要组织招聘人员,然后再进行培训上岗。熟练员工的流失降低了公司运营的效率,也增加了显性和隐性成本,这些离职员工的工龄多在3-5年,他们重新选择的多是大型、沿海地区或外资物流企业就职,
掌握了一定技能的员工往往可以获得较好的待遇,这又动摇了在职员工的军心。员工们私下总是议论某某跳槽以后的待遇如何好,因而工作时不能全身心的投入,而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万化物流高层一定程度上也重视人才流失的问题,并采取一些措施,但从人员流失的情况来看,问题没有得到根本好转。如表1所示,除了2009年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就业困难,员工流失较少外,其余年份员工的流失还有加速的趋势。
本文汇总了2008-2010年的统计数据,从流失员工的学历和年龄来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流失的员工学历以专科为主,达到49.31%,这部分员工大多数毕业于高职院校,这些人当中有一部分是铜陵职业技术学院“2+1”教学模式下顶岗实习留下的学生,经过3-5年的锻炼之后,他们掌握了熟练的操作技能,加上理论知识相对较为扎实,容易受到其它物流企业的认可,个人也希望有更大的发展前途,离职后前往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城市。从年龄上来分析,离职的员工多集中在23-30周岁、30-40周岁这两个年龄段。从社会角度来看,这些年龄段的人往往对企业的要求较高,不满足现状,一旦技能熟练以后,跳槽的动机也很强烈。由于物流从业人员多为男性,23-30周岁年龄段的人要结婚买房,而30-40岁的中青年人往往需要养家糊口,所以对薪酬都有较高的期望。一旦觉得目前的薪酬无法满足他们这些最基本的需求,只要时机成熟,就会重新选择更好的公司。
1.4员工流失情况的调查研究
为了科学地分析员工离职的深层次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本文利用我院在岗和离职的毕业生对WH已离职的员工和在岗的员工分别进行了一次离职原因调查,这样做不仅可以发现公司存在的真正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展现公司对离职员工一种坦诚的态度,体现出对员工的关心,显示公司与离职员工也不是“一刀两断”,而是希望和他们保持一种长远的关系,这样不仅可以避免离职员工对公司的诋毁,甚至离职员工可以为公司带来新客户,实现长远利益。
本次调查时间为2011年4月11号—28号,对近三年离职员工进行全面调查,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客观、真实和全面性,这次调查采用了E-mail问卷调查,共发送电子问卷73份,回收69份,有效问卷66份,3份为无效问卷。离职的首要原因当中,工资水平和福利(36.36%)、个人发展前途(22.73%)、企业领导作风(22.73%)、企业发展前景(909%)、身体不适应(6.06%)、感觉自己被埋没(3.03%)、考研/公务员/事业单位(1.52%)、知识能力无法胜任(152%)。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员工对工资水平和福利不满意(排在首位)。从2010年以来,物价上涨较快,工资虽然也进行了调整,但还是很难做到与物价同步。员工们感到实际收入降低了,在与配送中心李总交谈中得知:目前,一线员工的年总收入为3万元,加上购买五险,人工成本较以前已经上涨很多,但员工们还是普遍感到不满意,认为与外资企业相比收入偏低。年终绩效考核随意性大,受主观因素影响过多。另外,员工反映周末和节假日加班没有给3倍工资,对加班过多也颇有微词。
(2)个人的发展前途。物流从业人员多以男性为主,年龄集中在20-40周岁,其中刚毕业的学生往往积累工作经验更重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人的工作经验、工作能力得到提升之后,就开始考虑个人的职业规划和未来的婚姻问题。当他们感到这些诉求在企业无法得到满足之后,就会选择跳槽。
(3)领导的作风。离职员工普遍认为有些领导的行为和操守不值一提,由于是家族式企业,有些部门领导自以为是,办事不公,经常让员工感到委屈。有的人认为公司上下级的沟通不畅,领导对员工关心不够。
(4)企业的发展前景。有的员工认为中国中小物流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3.7年,加上企业发展过程当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员工们认为这样的企业没有什么发展前景,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渺茫,缺乏安全感。从而希望找一个有发展前景、工作稳定性较好的公司。
(5)身体不适应。由于WH物流目前信息化、机械化程度不高,手工操作较多,加上加班频繁,休息时间不足,有一部分员工反映非常劳累,身体吃不消,对女员工来说,确实是个挑战。
(6)其他原因。至于学习进修和知识能力不能胜任导致离职的很少,基本上影响不大,只有个别员工因考研或公务员而离职的。
2WH物流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
本文前面分析了由于家族式企业的弊端,导致WH的人才流失较为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其中的原因既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主要表现在为:
2.1用人机制不科学
企业选人、用人上注重“亲缘”和“地缘”关系,招聘人才以“引进最优秀的人才”为指导,而不是“引进最合适的人才”,造成人员流动性增大。员工归属感不强,缺乏凝聚力,未形成鲜明的企业文化。
2.2激励机制不健全
企业缺少一套完整的绩效考评体系,工资水平与在行业内也缺乏竞争力,激励形式老套,主要是工资和奖金,对管理要素、技术要素参与分配重视不够。
2.3工作环境艰苦,工作本身技术含量低,缺乏挑战性
岗位设置也不合理,也没有对员工进行有效培训的计划,培训流于形式,平时抱怨培训少,要派人培训的时候,员工也不愿意去,认为培训没有价值。
3WH物流应对人才流失的对策
针对以上的分析,本文结合已有的家族式企业发展和人才管理成功案例,比如浙江正泰集团,并总结了浙江远东皮革有限公司的失败案例,最后提出一套适合WH企业发展和人才保留的策略。
3.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家族式企业的治理模式
企业的领导者应该把公司利益和员工利益放在第一位,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适当分离所有权和经营权,精简机构,理顺各部门之间的关系,通过职业经理人制度改变家族式治理结构,推动用人制度的改变。营造一个宽松和良好的企业氛围,任人唯贤,以“能者上庸者下”为原则,唯才是举,摒弃传统的家族式观念。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升能降”的用人机制。
3.2转变观念,打破家长制作风,集思广益
作为一个民营企业的领导者应该加强责任心,“不求个人名垂千史,但求企业百年长青”,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重任,企业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员工的前途,为此应该不断加强自我学习,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和对市场的驾驭能力。从观念和实践上打破“家长制”,避免一人说了算,任人唯亲的做法,尽快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高层管理者集体参与决策,形成一个智囊团,这样可以调动管理层的积极性,做到集思广益,避免企业主个人专断决策的随意性和风险。因此,保证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3.3树立战略管理观念,确保企业持续稳定发展
每一个企业任何时候都要面临许多战略管理问题。在这样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网络经济的兴起,机遇与挑战并存。对WH这样一个民营企业来说,守业更比创业难,所以应该未雨绸缪,在正确分析外部环境和企业能力后,提出一个合理的、具有前瞻性的发展战略来有效地指导企业的发展。通过企业自我的不断修炼,保持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性。
3.4塑造独特的企业文化,用“文化”留人
现代企业管理的重心已经从对物的管理转化为对人的管理,企业作为一个实体,需要一种精神力量来维系,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这种精神就是企业文化。具体包括企业价值观、企业道德、经营理念和员工基本行为准则等,其中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WH应以共同的价值观把员工凝聚在一起,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形成企业的内部沟通机制,形成一个共同的愿景。这样员工就会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并为企业的共同目标而自觉奋斗,每一位员工在这个集体中都会精神愉快。因此,企业文化能凝聚、团结、激励企业员工,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实现企业共同目标。
3.5创造“学习型”现代企业发展路径
“企业应变的根本之道就是学习”,知识经济成为时代的主导。因此,WH必须把企业培养成学习型的组织,使其拥有“学会如何去学习”的能力。这是未来经济社会中,WH始终保持活力的重要因素,是未来企业成功的关键。
3.6为员工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制定有效的员工培训计划
在调查中发现72%的员工认为在企业工作是在混日子,没有发展前途,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所以,加强对员工尤其是年轻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显得非常必要,为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首先适当地调整管理结构,使得员工可以清晰地了解自身在企业中的上升通道;其次,企业应该了解员工需求,并针对需求制定职业规划,为员工提供培训进修和晋升的机会,参与企业管理,用发展前景留住人才,做到事业留人。大多数员工希望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新的技能,提高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目前,WH的年人均培训费较低,这样会使员工感觉到个人得不到增值和发展。因此,公司应该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扩大员工的知识面,同时要采用重点培训的策略,优先培训最关键、最急需的人才。使新老员工形成一种归属感,尽快融入到企业中来。
3.7建立富有吸引力的薪酬体系
经过实地调研,75%以上的员工认为工资水平较低,集中在1600—2200元每月,这也是民营物流企业的通病,与外资和国有企业差距较大。所以企业应该考虑物价水平的变化,建立工资的增长机制,提高员工的福利,例如自助式福利方案,员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福利,对员工的确有激励作用。同时实行人才持股,这是一种长期的激励措施,也可以提高关键人才跳槽的成本,短期主要有奖金和津贴。最终目的是要调动各类人才的工作积极性。
人才是民营中小物流企业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最有利武器,所以应该树立人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观念。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家族式企业的治理模式、塑造独特的企业文化,用“文化”留人、为员工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制定有效的员工培训计划和建立富有吸引力的薪酬体系等举措来减少人才的流失,最终达到物流人才流失不断减少,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林二宽.中国家族企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9:108109.
[2]李楠.我国物流企业人才流失的对策研究—以APIP公司为例[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