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儿童的早期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性教育的涵义
在我国,人们通常把性教育狭义地理解为对青春期儿童进行性知识教育。事实上,性教育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通俗地讲,性教育不仅仅是引导孩子认识人体解剖和生育,并且是教他们懂得作为男孩或女孩各自的特性,为他们将来成为什么样的男人或女人奠定基础。
二、低幼儿童性教育的重要性
现实生活中,由于父母未能适时对孩子进行恰当的性教育,从而给儿童的人生发展带来极其严重后果的例子比比皆是。
深圳南山区一位5岁女童因偷看小男孩撒尿被亲母体罚失手致死。法官认定其母是教育手段不当造成悲剧,从轻判刑。事实上,如果孩子的母亲适时让孩子了解男孩子与女孩子的生理解剖特征、并教以适当的行为礼仪――比如“偷看别人上厕所、洗澡都是不对的”,那么,孩子就不会有偷窥的行为,也就不会出现后面的悲剧。从性教育的角度看,因为孩子的母亲没有掌握性教育的知识与方法,把5岁孩子常有的好奇行为当作“品德败坏”――这才是本次悲剧发生的关键。
三、低幼儿童性教育的原则
原则1:要掌握好时机
性教育是一种典型的随机教育。它首先要求父母善于把握“可教的时刻――即自然而且很容易给孩子提供有关性信息的时刻”:如当孩子问“我从哪里来?”时、当你在给孩子洗澡的时……,而在幼儿园则要求教师有意识地把性教育渗透于当一日生活环节之中。总之,低幼儿童的性教育不能像中小学那样设立专门的课程来进行,它要求家长、教师心中有准备,敏锐地把握“可教的时机”,巧妙地渗透性教育的内容,使低幼儿童的性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原则2:要掌握好分寸
在孩子成长的每一年龄段都有不同的性知识和信息需要了解。也就是说,不同时期,性教育内容的重点与讲解的程度是不一样的。
对低幼儿童进行性教育的第二个关键点就是要拿捏好分寸:讲什么?怎样讲?讲到什么程度?这些都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这既是原则,更是技巧。例如,父母不应该也不必要向5岁的孩子详细讲解避孕措施;但是他们绝对应该从孩子更小的时候就向孩子灌输“防范犯”的观念自己身体上的一些部位是不允许别人随意触摸的,如果有人对你做些感觉怪怪的事情,你一定要说“不”,并且赶快告诉爸爸妈妈……
原则3:自然地对待“性”
这一原则要求我们把“性”当作自然的事物来看待:既不应将“性”神秘化,对孩子绝口不谈“性”的问题;同时也不应把“性”透明化,即在公众场合(专题讨论会除外)随意谈论“性”的问题。
四、低幼儿童性教育的主要内容
1、认识身体部位与自己的性别
家长和教师应该让孩子了解到: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有名称和用途。在家庭里,父母在给婴儿洗澡和换尿布的时候就可以让孩子像认识手、眼睛等器官一样,很自然的认识生殖器官的名称。同时也很自然地认识了自己的性别。通常这不是一次就完成的;而在幼儿园,教师可以在一日生活环节中抓住“可教的时刻”,或配合主题活动,借助图片、模型等让小朋友认识男孩和女孩生殖器官的名称。
2、性别角色扮演
这一部份的内容就是要让孩子不仅懂得作为男孩或女孩各自的特性,而且还能针对某种具体情况,做出与自己性别角色相适应的适当的行为:男孩子不能像女孩子那样穿裙子;如女孩子不能像男孩子那样站着小便。
3、“我是从哪里来的”――生命是怎样形成的?
“我从哪里来?”――这是3到5岁孩子通常会给父母或老师出的“考题”。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儿园的老师,都应做好随时“应考”的准备。如果成人事先有心理准备,那么在回答孩子的问题时就显得比较从容:先简单回答(――你很小、很小的时候是妈妈的肚子里……),再根据情况判断可以跟孩子讲到哪一程度。其实这一问题,不仅仅是性教育的问题,还是生命教育的问题。
4、相应的礼仪
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是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中,他必然要接受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这是孩子社会化的问题。虽然礼仪的问题受文化背景影响较大,不同时代、地区有不同的礼仪,但在通常情况下,社会对个人都会有以下要求:即不能在众人面前赤身;性器官是人的隐,不能随便外露或让别人碰,也不能故意偷看或碰别人的隐;洗澡时必须关上浴室的门等等。因此家长和教师应从小教给孩子相应的礼仪,这样才能使孩子社会化过程更加顺利,同时也使孩子形成健康的性心理。
5、防止犯:
在西方国家,儿童犯问题是个非常敏感的问题。在我国,以往大家对这个问题似乎都不够敏感。比如在一些地方就有成人公开随意逗弄小男孩的生殖器习俗,大家对此都不以为然。严格来讲这实际上已是涉及到“犯”的界限了。
关键词:奥尔夫教学法;儿童;早期教育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0-0106-01
儿童时期是人生发展的第一阶段,是人生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这一阶段的发展状况对人的一生都将产生深远影响。因此,许多国家对儿童早期教育高度重视。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教育的日益重视,对早教越来越关注,这使得早教市场迅速发展,新生的早教机构层出不穷。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奥尔夫教学法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以来,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已经渗透到中国音乐教育的各个领域,并在幼儿早期教育中取得了明显效果。比较而言在城市中儿童早期教育的环境条件以及活动内容更加优越丰富。
奥尔夫教学法是一种先进独特的教学法,它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如说儿歌、拍手、做游戏、讲故事、唱歌等,结合声势和律动,培养幼儿的乐感,尤其是节奏感和听力,使幼儿能够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热爱音乐。奥尔夫教学法的创始人卡尔・奥尔夫是一位卓有成绩的德国作曲家。1978年他创立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强调艺术教育的综合性,它把语言、律动和音乐教学相结合,通过节奏朗诵、拍手跺脚等人体乐器、音乐游戏、歌唱、舞蹈、绘画、演小剧、演奏奥尔夫乐器等多种形式,使孩子不仅兴致勃勃的参与音乐活动,而且综合提高语言能力、理解力和表演能力。奥尔夫教学法鼓励幼儿的创新精神,在音乐活动中,有大量机会让孩子即兴创作、创新求异。
儿童早教不是简单的提前灌输知识,而是注重能力的培养。早教主要在0-6岁,因为儿童大脑分区发育的时候会出现一个独特的现象,在某些时期大脑对某些信息接收特别快,我们称为“窗口期”在不同窗口期给予有针对性的教育,对儿童各种能力的自小养成是又快又好。相反,若错过了窗口期,儿童虽仍接受相应的知识,但已经事倍功半了。把握窗口期,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是让儿童的小脑袋里拥有大智慧的关键。
正如一切原始形态的艺术活动都带有自发性一样,奥尔夫倡导的音乐教育的一个基本点就是即兴活动和创造。即兴创造是每个人具有的本性,是散发心灵的本能反应。奥尔夫音乐教学,通常以“游戏”入手,通过字词、语言、动作、敲打等即兴方式开始音乐学习,达成教学目的。儿童内心充满表现的欲望,渴望得到关注,因而能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即兴学习中。
奥尔夫早期音乐教学初期,课堂活动多是以打招呼、互相问候的方式开始导入。这是为了消除儿童因陌生而产生的害怕心理,进而使他们对环境、教师产生一种安全感和信赖感。无论是肯定的或否定的情绪,都带有一种易变的特点,也就是说,儿童的情绪很不稳定,一会儿还在哭着,一会儿又会破涕为笑。这也说明他们还没有稳定的个性倾向,非常容易受外界刺激物的影响。当儿童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或者一些需要未满足时,他们容易哭闹,那么在这个时候教师或者家长就应该想办法稳定他们的情绪。此时,利用奥尔夫音乐教法中欢快有趣的音乐可以调整和稳定儿童的情绪。比如儿童不愿意来亲子园,哭闹的坐在活动室里不肯加入到活动中,那么教师可以利用奥尔夫音乐活动《苹果丰收》来引起他们的兴趣。教师可以提问他们喜欢吃什么水果,然后想象自己就是此水果,老师播放音乐,引导幼儿走水果秀,在活动室里欢快的进行互动。此时,融入了这种情景以后,幼儿想要回家的念头就已经忘在脑后了。
节奏教学是奥尔夫音乐教学中最基础、最常见、运用最广泛的元素。奥尔夫认为,节奏是比旋律更为基础的材料,不同的歌不可能是同一个旋律,却可以是同一种节奏。如在课程《大雨小雨》中,老师可以录制一些大雨、小雨的声音,然后准备好手鼓和手摇铃两种乐器,通过听音效(大雨与小雨的声音)让幼儿自己辨别出大雨小雨声音的不同,并请幼儿用身体做出下雨时的肢体效果(如大雨:整个身体大幅度摇摆;小雨:手指不停抖动)来区分声音的大小变化。再通过听手鼓和手摇铃所发出的声音来辨别声音的强弱,以使幼儿在玩乐中了解声音的大小与强弱。又如,可以引导幼儿借助手鼓和手摇铃发声的不同,来表现狗和鸟的叫声;还可以由幼儿按照脚步的快慢来表现音乐的节奏等等。
在一个音乐活动中的音乐旋律节奏,在老师反复用不同的方式播放演示中,加强了儿童的节奏训练。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节奏音乐教学作为其中的一部分,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节奏是音乐的基础也是音乐、舞蹈、诗歌的“呼吸”和生命线。幼儿好奇心强又赋予想象,基于这一特点,可以引导幼儿从日常生活中寻找节奏,比如让他们从雷声、风声、大雨、小雨等不同的自然声响中寻找节奏等。
优秀的早教音乐不仅可以陶冶情操,安抚情绪,培养音乐天赋,激发各种智慧潜能,还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
【摘要】在教育的各个阶段,最重要的是早期教育,在教育的各个层面,最重要的教育是家庭教育,最关键的教育是三岁之前的家庭教育,孩子出了问题,大多是家长出了问题、家庭关系出了问题。如果错过教育的黄金时期,想要弥补事倍功半且效果令人失望,家庭教育被称为最关键却又最被忽视的教育。
【关键词】儿童 早期教育 家庭 应用
现在的家庭中一般只有一个孩子,家长们特别注重这一个孩子的教育问题,家长们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极其强烈。从开始的胎教到孩子出生后的早教再到以后的教育,家长们都非常关心,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儿童的早期教育更是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 早期教育在家庭中的误区
1.1 错误的将学习知识等同于早期教育:现在的早期教育内容过于片面,家长比较重视智力知识的教育,忽略非智力因素如情感,态度、审美、习惯等的教育,而情绪智力是儿童今后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1]德国的卡尔•威特认为,教给三岁以前的儿童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反复灌输语言、音乐、文字和图形等所谓奠定智力的大脑活动基础模式;另一方面,则是输入人生的基本准则和态度。”我们现在是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不利于小儿全面发展的。片面地灌输儿童以知识,只会使儿童对知识产生抵抗情趣,丧失了探索接触新知识的信心与欲望,长此以往,我们的早期教育还不如不进行。
1.2 早期教育的现代化现象严重:儿童早期教育现代化教育过于严重, 儿童的天性是爱玩,他们的好奇心模仿能力很强。忽略儿童的天性,过分干涉孩子,把孩子看做是成人的缩小版,去儿童化现象严重。我们应该注重儿童的心灵与智力的和谐发展,保卫儿童的儿童化,无论孩子具有怎样的潜能都应得到尊重,自由地发展,我们应该给予儿童更多的时间,等待他们的心智成熟。
二 早期教育在家庭中的正确运用
2.1 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就是以夫妻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家庭关系,一个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胜过任何教育理念的实施。通过爱心观察、体会孩子的言行,以增加对孩子的理解;学会和孩子交流;倾听孩子的声音;满足孩子生理需要,学会和孩子游戏等,父母是孩子最初也是最重要的老师,孩子最初的学习就是模仿,而且是毫无选择的,这种模仿的影响是很深远的,可能持续一生[2],有什么样的亲子关系就决定了孩子是什么样的人,将来会有什么样的成就,是否健康快乐。而对于教育而言,如果把教育孩子的成果比作100 分的话,那么超过80 分的努力是良好的家庭关系及亲子关系造就的,就是说教育孩子成功80%的努力来源于亲子关系,只有不到20%的努力来源于教育方法和科学理念,我们再多的说教和监管都比不上我们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有着如何的生活态度和生活状态来的重要。因此做为家长一定要给孩子一个健康良好的家庭环境, 让孩子身心自由健康的成长。
2.2 给孩子更多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对儿童而言最好的东西就是自然的东西,自然的东西可以给儿童更多美的感觉,在自然中儿童可以更好地去探索,体会自己是自然中的一分子,更好地保护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儿童早期教育要保卫儿童化就应该让儿童充分接触自然,注重引导儿童理解和认识人在自然中的角色和和谐关系,教育儿童用特别的眼光去看待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引导儿童热情细心地对待自然中的动植物,就像对待自己的朋友一样。热爱自然,让这种爱根植于心灵的深处,滋养心灵,提升感受能力。
2.3 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动物研究表明,在脑发育的关键期内,某些脑功能的形成与发展比其他时期更容易受损,一旦受损,也可表现出更强的康复或补偿的能力。但是如果在这个时期儿童受到不适宜的刺激,也将会产生永久性的伤害。过早地进行学习,在孩子的脑连接还未成熟之前效率是很低的,此外,在非注意状态下,儿童可以对周围环境的信息保持敏感,并逐步习得大量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内隐学习的方式,不仅占用的资源少,而且习得的内容能保持较长的时间。就像母语的习得一样,极少通过专门的学习获得,而是通过交往过程实现的,因此做为家长不应该把眼光放在孩子在读、写、算等方面的学习成绩,而是应该引导孩子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学习,不应急于求成,强加一些内容给儿童。
2.4 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儿童早期通过动作去看世界,凡是儿童可以自己做的事情就让他自己去做,家长提供这个环境就可以。不能让儿童丧失动手的能力,这样儿童才会自己主动地去思考。儿童在做和思考的过程中提升能力。只有儿童在好奇心的驱动下自己探索,接受刺激,他的大脑才会发展得更好、更快。
2.5 家庭进行早期教育应注意的问题:在正常情况下,智力发展有一般规律,也有一定的个体差异,婴儿能力的发展是以神经系统发展到相应程度为前提的,只要孩子的发育在正常发展范围内,家长就不必为此担心[3]。家庭成员对待孩子的态度要一致,讲究奖罚的艺术,更要善于去发现孩子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并给以表扬,奖惩要适度,形式多样化,孩子会时刻得到进步的动力,才能够使孩子的良好行为增加,不良行为减少。
三 结束语
天才的养成不是靠单方面的教育完成的,成功的早期教育包括身体、习惯、品质、交往、意志、情感、自信、勇敢、爱问、表达、思维等各方面的成长。我们的儿童早期教育要遵从规律性,贴合儿童天性,保卫儿童化,只有这样,我们的早期教育才不至于是揠苗助长的教育,我们的儿童才能更健康愉悦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3] 鲍秀兰0-3岁中国宝宝早期教育与潜能开发指南
[2] 陈达光0-3岁婴幼儿智能开发与教养
[1] 朱燕平. 高知家庭幼儿早期教育浅议[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2] 杨瑞春. 家庭早期教育方法新探[J]. 嘉应大学学报,2000,(5).
关键词: 二语习得 儿童英语 家庭早期教学
人类已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正面临着一个日益全球化的社会,现代人学习、工作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就是掌握“双语”或多语,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国际交流日益频繁,语言教育在我国受到了空前重视,甚至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化的浪潮也促进了幼儿第二语言――英语教育的迅速发展。那么,儿童早期第二语言习得是否可行,早期第二语言教学又应如何实施?特别是作为幼儿的家长,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孩子的学习兴趣,循序渐进地学习英语呢?本文将根据鄙人对现在已经4岁的女儿的英语教学的一些体会,就以上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儿童早期第二语言学习的可行性
对于幼儿的第二语言习得这一早期教育,早在1972年,阿拉巴马大学的克雷格.雷米就大声疾呼:早期教育的时机是2岁、3岁、4岁。加拿大语言学家Carey也认为,儿童在小学乃至幼儿园开始学习外语对以后的外语学习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而近年来,儿童早期是学习外语的关键期也有了越来越多的科研证实,其中,美国康乃尔大学的研究机构在1996年第一期《自然》杂志上就指出:成年人学习外语时使用的大脑部位与儿童有明显不同,由此导致成年人掌握外语的速度远远没有儿童迅速。这是因为大脑中负责学习语言的部位“布罗卡斯区”在人的幼年时期非常发达灵敏,人们的母语即存贮在该区域。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该区域的灵敏性呈下降趋势。研究者还利用核磁扫描技术对儿童和成人学习外语是大脑的活动情况分别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幼儿在学习外语时,大脑将外语贮存在“布罗卡斯区”,即与母语相同的部位,而成人在学习外语时大脑已无法将外语贮存在该区,只能在大脑的另一部位重新建立记忆结构,新的记忆结构没有“布罗卡斯区”灵敏,在使用时还需要与“布罗卡斯区”建立联系,因此成年人学外语的速度慢,掌握得远没有幼儿牢固,也较难形成基于“布罗卡斯区”的语感。这种对儿童学习母语和第二语言的生理机制的研究结果表明:很早就学第二语言的儿童,其母语和第二语言的学习中心几乎是在脑部的同一位置上;儿童如果能用学母语的机制去学第二语言,就会使第二语言的学习变得轻而易举;越早让儿童接触双语,儿童内在的语言学习机制就会越早地接受两种不同的语言刺激而独立发展起来。这些充分说明了儿童早期是学习外语的关键期,切实利用好这一关键期的意义之重大是不言而喻的。香港特区的早期双语教学的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另外,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上看,幼儿阶段是人类语言学习的关键期。早期儿童对任何语言都具有极大的敏感性,他们的语言感受能力极强,模仿能力也极强,他们听觉敏锐,心理障碍少,语言的训练与运用促进了儿童的表达能力,而表达能力的提高促进了他们思维的发展。1998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美籍华人科学家崔琦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他今天取得的成就也受益于小时候接受了双语即英语与母语的教育,多种语言与文化的熏陶促进了他思维向发散型发展。
小结:由以上文字可见,儿童早期第二语言学习具有其坚实的科学理论、实践基础,幼儿也具有第二语言学习的生理、心理优势,是可行的。
二、家长应如何帮助儿童早期学习第二语言
根据Krashen的语言习得理论(Language acquisition),语言学习的有效途径应该是通过自然的习得过程来获得目标语的能力,这种自然习得的能力可以使语言学习者既可以获得接受性技能(acceptive skills)又可以获得产生性技能(productive skills),而有意识的学习则无助于语言能力的习得,甚至会妨碍习得的产生。语言习得是针对母语而言的,对于二语习得,Chomsky的句法理论原理认为,双语活动的心理模型(bilingual process)应该是,当独立完整的最大语句结构映射时,始发语的声音开始脱离它的声音承载变成思维语,当选择性限制等得到最低度的满足时,始发语意义开始同目的语(包括显性结构在内)的声音表征又建立了联系。遵循双语活动的心理过程所阐释的该原则,我们就需要努力创造语言环境和条件,从而实现始发语到目的语的转换。儿童的母语是在无意识的、自然的条件下习得的,第二语言习得固然也应如此。为了创造这种无意识的、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的条件,我们家长是可以充分发挥孩子第一老师的作用的。以下就是笔者这方面的几点育儿体会:
1.尽早地让孩子接触英语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很早就学第二语言的儿童,其母语和第二语言的学习中心几乎是在脑部的同一位置上即“布罗卡斯区”。在我女儿思思还是两岁,刚刚咿呀学语的时候,我刚好担任了我们所在的市区小学英语骨干老师的培训工作,我的工作当中一项就是要教授学员唱儿童英文歌曲,因此我在家里每天用VCD播放幼儿园儿童英文歌曲,边学边唱,顺便也教思思哼唱。可能她还太小,也不知我教的是汉语还是英语,她都一律鹦鹉学舌。一个月之后,小思思竟然会唱ABC字母歌了,虽然唱得不是很全,也有点儿吐字不清,但是总的来说还像那么回事。更令人惊喜的是思思有一天唱了歌曲“Elephant”里面的几句“Elephant,elephant,who do you like most of all?Let me see,I think I like my mother most of all.”惊喜之余我再接再厉,每当我学儿童英文歌时,就把她也叫来一起学,边学边纠正。就这样,思思学会了好些英文儿歌。例如:Tell me what’s this?Mary and merry doll,A red apple等英文儿歌,同时母语的习得速度也加快了,比同龄的孩子说的词语要多,吐字也较清楚。
2.选择孩子喜欢的英语教材
情景式的英语教材和教学方法是现在英语教学的主流。构建语言环境,选择教材是第一位,现在这样的教材很多,《洪恩GO、GO》、《迪斯尼英语》、《剑桥英语》、《走遍美国》等等教材都是情景式的英语教材。通过视听、游戏,日常生活等,给孩子再现语言环境。幼儿学习英语,父母要注意选择教材。在众多的英语教材当中,我为女儿选择了《迪斯尼英语》,因为之前思思看过了许多迪斯尼动画片,对里面的人物已很熟悉而且很喜欢,去买英语教材时,思思自己也就选了此套教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买来教材后,不用我叫她每天早晨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播放《迪斯尼英语》VCD学习英语。跟着VCD,思思无意识地、自然地就在学习英语。
3.重视孩子的语音
孩子在刚开始学习英语时,要能听到正确、地道的美式或英式发音,这对孩子将来的辨音能力很重要。开始学英语只听中国人讲英语,对孩子的辨音力并不好,长大后很难纠正。所以我们做父母的要特别注意孩子的发音。如果家长对英语语音不是很清楚,可以为幼儿选择一家拥有很优秀的幼儿英语老师的幼儿园,家长可以从老师那儿得到帮助。我的方法是在教授女儿学习英语单词、短句时,一定要她发音准确到位。对于她感到困难的发音,及时讲解发音步骤。例如:在学习嘴巴mouth、老鼠mouse时,思思问我:“妈妈,嘴巴和老鼠是一样的吗?”我赶快告诉她|s|与|?夼|的发音部位和区别,当她用牙齿咬住舌头发|?夼|时,她说:“咬住舌头很痒啊,妈妈。”正是这种感觉让她感受到了二者的区别。通过对女儿的几年教学实践,本人发现幼儿是可以通过讲解发音步骤,让他们学习正确的英语发音的,正如我们教授孩子学习母语一样,说不好的就及时纠正,孩子在不断的纠正发音当中无意识地就学会了母语。
4.让孩子在日常生活当中学习英语
前面提到过Krashen的语言习得理论(Ianguage acquisition),语言学习的有效途径应该是通过自然的习得过程来获得目标语的能力。家长可以为孩子发现并应用这些“自然的习得过程”――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当中融入英语,孩子觉得有趣,而且有求知欲,也没有教与学的负担。例如在吃水果时,思思就会问:“妈妈,这个用英语怎么说?”这样,经过吃不同的水果,思思就学会了apple,pear,pineapple,banana,watermelon,grape,orange等单词。出去散步时,我指着近处的树问:“What’s this?”并告诉她应该用“It’s a tree.”来回答。然后指着远处的小车问“What’s that?”并告诉她应该用“It’s a car”来回答。这样思思对这两个句型的区别与用法就很清楚了。之后,一个下午我俩在散步时,看见一位爷爷带着一只小狗也在遛弯儿,她就指着狗说:“What’s this?”并自己回答“It’s a dog.”通过以上的经历,我发现在日常生活当中学习英语,孩子容易接受并乐于学习。
5.母子同学、母子同乐是孩子成功学习英语的一大诀窍
很多父母只是让孩子学习,自己不学。这样就很难有好的效果。母(父)子同学,这样才可能真正建造一个语言环境。同乐才可能给父母和孩子提供一个巨大的学习动力。例如,孩子在观看VCD学习英语时,如果家长也一起学习,不但可以引导孩子正确地学习英语发音,及时纠正其错误或不到位的发音,而且可以避免孩子只一味地看动画,倒是忘了学英语这么一回事。更重要的是孩子觉得有个伴,可以一起练习说英语,特别现在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其次,家长的同时学习,也可以正确地系统地让孩子学习英语,而不是任由孩子今天放这张碟,明天放那一张,最后啥也没学到。另外,孩子上双语幼儿园后,一般每天都会学一点英语单词、句型,如果家长每天和孩子一起学习并练习,效果是可以预见的。
总之,通过本人的实践发现:家长是教授孩子母语的第一任老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其实也可充当孩子的第二语言习得老师,引导和开发孩子的母语及第二语言的学习。当然,本人只是初次探讨,还将有许多问题及实践中的困难出现,希望专家多多指点。
参考文献:
[1]Krashen,S.1982.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London:Pergamon.
[2]Chomsky,N.1995.Language and Nature.Mind.104:1-61.
[3]戴炜栋,束定芳.试论影响外语习得的若干重要因素[J].外国语,1994,(4).
儿童创造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其创造意识,即让学生总想用新思路、新方法去解决问题。这种态度和愿望.是创新精神的前提条件和萌芽。这里强调的是态度和愿望,不是创造新东西的能力。而态度和愿望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离不开教学中正确的启发和引导。我们的做法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活动内容的不同,重点为学生创设条件,引导和启发他们在探究中学习。
学生对活动是否感兴趣,是否有感受、发现、思考的机会,与教师的启发、引导有直接的关系。如“神奇的细管”一课,有两位教师上这节课,课中的区别很大,第一环节“帮水搬家”,学生用毛巾、布把水从一盆中搬到另一盆里,结束时教师甲问:水为什么能搬过去呢?教师乙问:你们用什么把水搬过去的?(毛巾、布),为什么毛巾、布能把水搬过去呢?(二、三环节略)。第四环节:“彩色白菜叶”,碗中盛红墨水,引导学生将白菜叶叶尖朝上放置在红墨水中,目的是让学生看到白菜叶中的小细管。教师甲问:白菜叶有变化吗?教师乙问:你们仔细看着白菜叶现在是什么样的,上面和下面一样吗?一会儿又变成什么样了,你发现了什么,我们比一比谁的发现多。结果,教师甲的学生确实发现了变化,而具体的变化说不出来,教师乙的学生不但说出了有变化,还说出了由下向上变红的,里面有小细管,有一个学生竟能总结出叶尖上的细管比叶根的多,还有,越往上管越多、越细.反面(另一面)也有细管。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看到了哪些小细管。甲教师的学生答的少,乙教师的学生答的多,有一名学生说出花手绢里有细管(宣纸手绢)。这说明,科学课的启发问题要具体,有针对性,启发到位,这样会减少盲目性。因为孩子小,无论观察还是操作或是在更多的材料中寻找什么,学生都需要在教师启发引导下才能有更多的发现、获得更多的感受,恰到好处地启发能使学生思维扩展。
音乐和美术两大方面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感受美、表现美、个性美为目标,教师启发和引导学生感受在前,学习在后,引导学生愿意参加艺术活动,对艺术感兴趣。如装饰画“三角巾”和宣纸“染花手绢”,一般的教法是教师示范出几个样子,学生学着去做.我们为了培养其创造性就启发和引导学生设计出和老师不一样的,在老师的鼓励下,百分之七八十的学生都设计出反映个性的作品,如果教师不引导到位,学生再现的大多只是教师的设计。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试着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现,如音乐欣赏“青蛙合唱”(目的:感知音乐的高低、强弱),教师说“你想用什么动作表现音乐的高低、强弱,看谁想的最好”,学生在教师
的启发引导下用手、眼、头发、耳朵向上、向下和起、蹲,舌头伸出收回表示自己对音乐高低的感受,用握紧拳头和松手,用力或轻敲打击乐器,重跳或轻跳来表示强弱。没有教师的再三启发和引导,以往学生只用手或举手表示,这里的变化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