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离任审计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校的一些干部、教工对新形势下为什么要加强教育内部审计的问题,仍存在不正确的认识。有人认为,高校没必要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有人认为审计处总在找岔子。由于存在这些错误认识,有关人员往往采取消极抵触的态度,以致给正常的审计工作带来了不少的阻力和困难。
教育部《关于认真贯彻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教育审计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是在本部门本单位主要行政负责人领导下,依据有关法规和制度,对教育内部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监督的活动;是建立健全内部管理体制,增强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环节。”目前,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明显加大,随着高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尤其是随着权力下放和办学自主权的扩大,高校的经济责任更加明确与重大,经济活动更加频繁与复杂。面对高校经济工作出现的新问题,我们必须按照要“切实加强教育经费管理,严格审计监督,杜绝一切铺张浪费现象”的要求,进一步强化教育内部审计工作。
实践证明,在深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教育内部审计对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内部审计是学校领导当家理财的参谋和助手。在学校一些重大经费开支前,审计先行,参与决策,提出可行性的审计论证,给学校领导,不但可以保证教育经费用在该用的地方,而且还可以防止决策失误和资金浪费。二、内部审计是防止滋生腐败和不正之风的有效监督手段。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负面,高校这片“净土”已不再纯净。近几年来,一些高校的基建、设备、后勤、校办产业的干部不断出现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有的学校一方面是经费投入不足,另一方面又出现资金使用“跑、冒、滴、漏”现象,挤占教育经费,截留、挪用公款,私分回扣,公款私存及乱收费等问题屡禁不止。为此,我们必须加强校内经济活动的管理和审计监督,以便使经济活动在合法、合规的轨道上健康有序地运行。
审计监督是一种经常性的经济监督活动。审计机构是一个综合性的经济监督部门,不是有问题或出了问题才进行审计。教育内部审计是加强内部财经管理,规范经济秩序,推行廉政建设,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保障资产安全完整,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有效手段。
教育内部审计的原则、与程序
教育内部审计工作的原则,一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要求,在主管审计工作的负责人直接领导下,依法、依规进行审计;二要按照“一审二帮三促进”的原则进行审计;三是必须以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为依据进行审计;四是审计机关和人员办理审计事项时,必须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廉洁奉公、保守秘密,依照规定的职权和程序进行;五是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积极主动进行审计,以便更好地为领导提供综合性的信息和依据,切实加强宏观调控和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当前,内部审计工作包括以下:常规审计,即按有关文件要求,正常审计率一年要达到本单位有活动的管理部门的1/3.专项审计,即对国家下拨的专项经费,如211工程建设经费,进行专门的审计监督。离任审计,即对将离任的主管人财物的干部,对其在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基建、维修、装饰工程审计,即对将要进行的基建工程、维修装饰工程,在动工前后进行审计。五是违纪审计,即对违反财经纪律的干部进行审计,为查处案件提供有力的证据。对以下几个要进行认真监督,一是各项预算内外教育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如何;二是有无违反财经法规,挥霍浪费问题;三是经费使用情况及其效益怎样;四是学校内控制度是否健全;五是核算工作是否规范化、制度化、化;六是年终决算等是否真实,有无虚列支出的问题;校办产业、勤工俭学的资产、负债和损益情况如何,以及所获利润用于补充教育经费不足的情况等等。
教育内部审计的程序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所规定的程序进行:审计机关应在实施审计三日前,向被审计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而被审计单位应当配合审计机关的工作,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审计人员通过审查会计报表,查阅与审计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检查现金、实物、有价证券,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调查等方式进行审计,取得证明材料;审计机关对审计事项实施审计后,应当提出审计报告,审计报告送上级前,应当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被审计单位应当自接到审计报告十天内,将其书面意见送交审计机关;审计机关审定审计报告,对审计事项要作出评价,出具审计意见书,对违法违规的行为,应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审计决定或向有关部门提出处理处罚意见。学校的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必须按照以上程序,开展审计工作。学校各管理部门也应按照程序积极支持和配合审计部门工作,以形成监督合力,发挥更大的监督效能。
开展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完善干部监督管理机制,从机制和源头上预防高校领导腐败;有利于加强对权利的制约和监督,促进高校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有助于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促进高校健康发展。
一、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责任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不强。高校内部审计工
作,尤其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效运行的基本保证是独立性。如果审计独立性不强,那审计过程就会受到各方面的干扰,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就无法保证。目前,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设置随意性较大,发展不平衡,许多高校把内部审计机构与纪委、监察室或财务部门等其他部门合署办公,独立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的仍然不多,完全不符合《教育系统内部审计规范》的要求。这是一个表现。另一个表现是对审计工作的领导不够,大部分高校主管内审工作的领导并非学校的最高领导。这体现出学校领导对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视程度不够,会不同一程度的影响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
(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力度不够。尽管大部分高校的审计网站定期公开高校专项审计及基建审计调查结果,但审计结果报告却没有一所高校向社会公开披露,所有的审计报告都是不公开不透明的、是保密的。内部审计结果不公开就无法发挥它相应的作用,高校进行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也没有了意义。
(三)经济责任审计原则未得到有力贯彻。“先审后离”“离任必审” 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即高校领导在任期内发生调任、转任、轮岗、辞职、免职、退休等情况时,或任期满时,应该对其开展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但在实际情况中,因为领导重视不够、审计人员不够、联席会议不健全等,这个基本原则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都是高校自己确定的,有的只审计重点单位和重点部门,有的只审计被别人举报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不是以一种经济监督形式而存在。
(四)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还不完善。现在大部分高校没有在经济责任审计方面单独出台相关的文件。有些高校虽然制定了审计文件,指明了审计对象,但比较笼统,既没有评价指标体系,也 没有做出具体的措施,操作性不强。高校经济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协调配合还需要加强,因为高校内部经济审计是比较综合和复杂的工作。审计工作如果得不到其他部门的积极配合与支持,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就不会顺利。
二、改进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措施
(一)加强对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领导。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责任重大、任务量多,因此要加强组织领导,这是多好审计工作的重要基础。首先,高校党委和行政领导应该重视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这是改进审计工作的前提。学校党委和领导应该仔细学习经济审计的有关法律法规,增强对它的了解,树立经济责任审计服务于高校科学发展的观念;应全力支持、领导、协调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定期不定期听取相关情况报告,主动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发挥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在监督管理干部、反腐倡廉中的作用。
(二)加强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建设。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要真正发挥它的应用作用,要真正实现常态化,就必须加强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建设。
(1)加快制定《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完善的审计制度,对规范经济责任运行、保障审计工作健康有序发展意义重大。教育部可以就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召开一个座谈会,组织审计专家学者、高校领导一起讨论、共同研究,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总结国内外经验,最终制定出一部《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实施办法要详细规定出审计对象、内容、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从而为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提供基本规范。
(2)加强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相应的配套制度建设。首先,应逐步建立审计承诺制度和承诺虚假责任追究制度。在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资料的真实性对相关的评价结果有直接影响。为防止被审计者谎报或瞒报数据,必须建立承诺虚假责任追究制度。所谓审计承诺制度,顾名思义,就是被审计对所提供信息材料的真实性的信用承诺。被审计者如果违背审计承诺制度,就可以依照承诺虚假责任追究制度的相关规定,追究其相应的责任。其次,应逐步建立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档案制度。建立内部审计档案制度,可以减少重复情况的出现,减轻审计负担,提供审计效率。高校可以基于本校实际设立内部数据库,专门保存相关的审计数据和资料。再次,逐步建立审计质量控制制度。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如果质量不高,就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就会对责任审计制度的长远发展造成消极影响。因此,高校应逐步建立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以规范审计行为和程序。审计人员要严格按照程和规范序来开展工作,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为提高审计质量提供保证。可以设立内审人员、审计项目负责人、内审机构负责人三级负责制度,保证审计工作评价的真实可靠。最后,完善联席会议制度,逐步建立审计通报制度。审计工作完成,应该及时进行通报。这需要进一步发挥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让联席会议成员通报审计结果、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同时也要通报相关部门的整改落实情况。
关键词:审计;新财会制度;影响
一、高校内部审计的理论基础
(一)高校内部审计的定义
以国家相关法律为依据,专门负责高校内部审计的工作人员定期将校园经济活动进行审查核检,然后将核查的各项资料进行总结规整,在保障资料的完整性以及合规性之后制作一份审计报告。在高校内部,审计单位属于独立单位,可有效监督学校的各个经济组织活动,保障其合法性。
(二)高校内部审计的内容
对于高校本身而言,它的经济性质以及它的经营理念都是构成其内部审计内容的重要因素。高校内部审计的内容包含有:高校财务预结算、收入和支出以及经济责任这4项审计内容。其中,财务预结算审计的目的就是专门审计高校内部的经费预算,重点核查高效实际的花销是否和预算一致,有无超出的情况。一般情况下,各大高校的经费预算都需要遵循一个特定标准,若未被批示准许,不可以使经费的预算超出这个标准。收入和支出审计,顾名思义,与高校内部相关的收费支出项目有关。收入审计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是否设置了专门的资金账户以及抑制和整治乱收费现象等;支出审计的具体内容有是否出现乱开支的情况,专用资金有无私挪乱用等。经济责任审计即对离任的责任主体的经济情况作审计工作。
二、新财会体制中的新的高校制度探究
相较于旧财务会计制度,新的财会制度重新调控了主体、资本、监管以及风险等方面的内容,让高校财会制度的整体有了一定转变。首先,改变了会计计量。将新财会制度中的营业税转变为了增值税,计税的税率和方法还有依据等等都有所改变。这样,也就或多或少影响了高校的税负情况,使得高校内部的经营活动也受到了改变。另外,新财会制度之下的会计计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可靠性,可明确显现高校资金的流转情况。其次,改变了会计核算的内容。新财会制度更细化了会计的核算方法,譬如,调整了稳定资产的价值要求(每单位),并且以资本折旧的方法来核算,以此真实映射稳固资本的价值现状,这相对于旧制度来说,实用性有所增强。另外,新制度还将高校会计核算的科目也进行了细致划分,譬如,高校财会核算中还包含了政府收支分类以及部门预算等等。
三、新财会体制影响着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其影响主要包含3方面:审计类别、审计内容以及审计职能。以下内容是具体探析
(一)审计类别审计类别以高校内部的审计内容为依据可分为4种:财务预算、收入和支出审计以及经济责任审计[1]。然而,在新的财务会计制度中,新增政府收支等内容使得审计工作内容也有了不小的调整。譬如,新财会制度中更加重视财务预算审计工作,严格把控预算的收入、执行以及支出过程,这对高校相关部门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将审计固定资产的工作也纳入章程中,保障其过程的完整、严谨性。另外,也扩充了新财会制度中的审计报告范围,既保留了原先的审计评价,又评估了各高校的效益和风险。
(二)审计内容新财会制度中更加细化了财务收支的各项内容,这也对高校的审计工作提出了高要求,严格审查高校收支方面
譬如,逐条审查补助收入情况以及科研教育、经营收入的情况,规整明晰每项条款。在审计高校的支出情况时,务必将经营和事业支出分清、分离,其中的事业支出在新财会制度中还包含有科研、教育、后勤保障和刑侦管理以及离退休这5部分的支出情况,审计时需要仔细核对验证。对于年末的结余,需要将其合理规划和分配,保障账目条框合理符实。至于其他方面的支出,诸如报废和捐赠或转让等情况的,也要严格遵守新财会的制度,不可出现乱支出的情况。
(三)审计职能以往,旧的财会制度重视的是严格监督高校内部的各个经济活动的合法性,时刻防范风险发生,保障高校内部生活的正常运转,它重在施行一种发现错误然后改正错误的过程
自从新的财务会计制度施行以来,高校的重心便开始向审计职能的防范性迁移,这也对相关的审计部门提出了要求,需学会转换角色,将监督角色换为管理角色,既要能监管学校活动又要能正确引导学校策略的制定与施行。所以,高校内部的审计制度和程序都要保持其严格性、防范性,从而有效提升财务管理水平,降低风险发生率。
四、结语
本篇文章主要探讨了新财会体制相对对高校内部审计的影响,作为一种关键因素,在高校活动中,它切实地保障了整体活动的正常展开。对于每个单位而言,内部审计既有着监督的功能,又有着风险防范的作用。如今,新财会制度发展趋势日增,各高校也已经开始吸纳其宗旨和精神,将其与自身的审计相结合并适当调整,进而提升自己高校的审计工作效率,并不断促进着新财务会计制度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一、现阶段高校内部审计全覆盖存在的困难
(一)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高校内部审计部门本身就是学校的一个行政部门,近几年高校的内部审计发展较慢,但随着十的召开,国家反腐力度的增加,审计工作越来越受到领导的重视,制度建设也慢慢开始建立健全,但在总体上高校的内部审计在人事和机构上都缺少必要的独立性和规划。在人事上,审计部门负责人的任免要在于学校内部,工作开展在学校领导下进行,如若审计发现的问题跟学校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往往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内部消化;在机构上就目前高校的现实情况是,审计部门很多还是跟纪委合署办公,人员力量不足,这样使审计工作的发展停滞不前。
(二)日益增加的资金量和业务与审计人力资源不足产生的矛盾。目前高校的财务收支资金量都在上亿以上,大多数高校一年的经费收入相当于一个中等县的财政水平,并且高校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有基本建设、基本支出、专项支出、学生经费开支、科研经费及校办企业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涉及。而大多数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比较落后,受当前审计部门人力资源不足的限制,工作量跟审计力量的投入不成正比。有些审计形式到了,而实质未到,比如科研结题审计,受人力不足限制,结题审签只是走了个形式,做不到有成效、有深度的审计。
(三)审计方法比较滞后。高校复杂的业务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通过了解,各高校现在审计人员运用的审计方法一般还停留在简单的数据处理阶段,这种审计方式对于数据采集、处理、筛选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也不够全面,信息化审计程度不高。传统的审计手段和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全覆盖审计的要求,使用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于审计工作日
益迫切。
(四)审计整改难落实,发挥不了审计作用的全覆盖。目前审计整改存在的困难一是审计的监督因为都是在事后监督,对于已经发生的违法违规行为,追回比较困难,因此对于既定事实的情况追缴资金就无法整改到位了;二是审计部门在履行审计职责发现被审计单位问题时,对于审计已经发现的问题,被审计单位的反应是各不相同的,有避实就虚,有敷衍应付,有推卸责任,而制度上的空缺也使审计整改成为审计监督工作中的难点问题。
二、推进审计全覆盖的思考
实施意见提出,有必要通过强化审计队伍建设、推进审计职业化、向社会购买审计服务、加强内部审计等措施来实现审计监督的全覆盖。在这个基础上,我认为高校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工作来实现审计的全覆盖。
(一)了解了高校审计的内容,审计工作就会更加全面,有利于建立多种类型的审计监督体系。
1.以预算执行审计为主线,实现财务收支轮审覆盖。在高校财务收支审计是非常重要的工作,资金的使用效益关系到高校教育的健康发展。在实际操作中由于高校经济业务资金规模大,财务收支审计可以按照行政部部门、各二级学院、独立学院及下属校办企业等为单位进行轮审覆盖。各高校的财政经费的使用情况离不开有效的财务收支审计,在高校的财务收支管理中,实施财务收支审计可以有效的保证资金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坚持财务收支审计为审计的重中之重,注重从组织方式上进行协调,构建以财务收支为主体,预算执行为主线,各专项审计共同参加,分工明确,又互相配合的审计组织体系。财务收支审计还可以延伸至效益审计的内容。
2.实行离任审计与任中审计相结合,做好高校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高校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一般是受校组织部的委托,对校内的中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坚持离任必审、任中轮审的原则。学校应该制定本校的《中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建立审计对象分类管理制度。对重要岗位领导干部任期内轮审制度,对权力相对集中、资金规模较大的重要岗位领导干部,在其一届任期内至少安排一次任中经济责任审计,以促进权力运行公开化。同时财政资金、国有资源、国有资产的审计全覆盖贯穿于经济责任审计中,与财务收支、预算执行审计、专项审计等相结合,推进高校审计工作的效率,全面实施轮
审制度。
3.以高校的专项审计或审计调查为重点,铺开高校审计工作的宽度。专项审计调查是近年来审计机关常用的工作方法,常规的财务收支审计有时会存在审计深度不够的问题,专项审计调查能够围绕领导关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查出一些带有普遍性、针对性的问题,并且可以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专项审计调查的对象领域广,要选择对象的时候既要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又要有一定的数量和覆盖面。将财务收支、专项审计调查和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实现审计内容的
全覆盖。
(二)重视和加强改进审计计划管理,应用风险为导向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计划,是实现审计覆盖的必要条件。在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发现,部分高校未建立健全重大项目的论证决策及监管等内部控制制度,高校财务的内部风险体系不够健全,缺少对风险的把控,签字授权比较随意,对票据内容真实性疏忽管理,使风险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对风险点进行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审计部门应进行一个全单位的风险评估调查,通个向各个部门的主管了解,确定风险点。
(三)针对审计资源不足的情况,可以寻求外援。受单位人员编制的限制,高校审计人员配比很?y提高,面对现实的压力,想要实现审计的覆盖要另辟道路。单位审计除了常规的经责审计、财务收支审计、专项审计调查等,还有基建项目的跟踪审计和结算审计。基建项目专业性强,时间长,精力投入大,这部分的审计可以聘请具有资质的专业人员或社会中介机构的参与。经责审计、财务收支审计、专项审计调查等审计工作,日常工作量大,可以对审计内容进行分块,把问题查实、
查透。
(四)提高审计队伍的素质,以便更快的实现审计覆盖。审计全覆盖下审计事业的发展必定不同于原来的财务审计,需要更宽的视野,更深的层次,多专业性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更高,单一的传统财务人员、计算机专业人才不能满足审计覆盖工作的要求。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基本都是财会专业的,但也存在原纪委工作中分出的人员,专业的审计人员较少,一下子要改变这样的局面有些困难。一方面可以发挥高校资源优势,从专业对口的学生中选择一部优秀学生,给审计机构内部注入新鲜血液,既解决了人员不足问题,又让学生有实践锻炼机会,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资源的有效补充和延伸作用。另一方面改变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观念,定期参加外部省、市内省协会主办的审计工作内容培训,开阔眼界,提升审计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增设内部相关考核标准,以提高审计人员整体素质。当然,审计人员的能力也是有限的,面对专业性较强的审计内容时,通过购买审计服务,解决不同审计领域的问题,不仅可以防范审计风险,又可以提高审计质量。
(五)重视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发挥审计作用,做到审计作用发?]的全覆盖。
1.加强审计整改结果的宣传力度,建立完善审计公开的制度。将审计结果向公众公开不仅仅是法律、法规的明确要求,使审计效果能够更好的共享,也是满足公众知情权、监督权的需要。把审计结果、审计整改结果进行公告,不断强化审计的效果,使学校内部对问题的共性进行监督,有利于提高被审计部门的整改积极性,保护自身的荣誉不受损。
2.建立审计整改机制,加大审计整改力度,深化审计工作效果。建立审计整改机制,审计部门提出的整改意见和建议会得到有关单位和部门的重视,同时各有关方面也会给予有力的监督,杜绝屡审屡犯的情况,使审计全覆盖的效果得到全面的推行。审计整改可以依靠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对审计查出的重大问题予以通报,研究解决审计整改中的难点问题,明确审计整改的责任。建立审计整改机制首先要建立单位内部审计整改制度,从制度上明晰各部门在审计整改的职责,落实各部门在审计整改意见上应承担的责任,明确被审计单位的负责人的主体责任。制度的健全完善了审计整改的问责制,对于不按规定要求和期限进行整改的部门或个人,可以由审计联席会议追究其责任。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制度建设;战略目标
一、高校内部审计制度的基本问题
(一)高校内部审计制度建设的指导思想
教育部在2015年2月9日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强直属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表明了国家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这一最新的指导性文件再次给我国高校内审工作敲响了警钟,它是继2012年教育部第17号令《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之后的又一次深化要求。实质上,指导高校内部审计建设的相关文件很多,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和《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到《关于做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实施工作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工作的意见》等文件都从不同角度明确了高校内部审计制度建设的指导思想。
(二)高校内部审计制度的基本原则
法律性原则,是高校内部审计制度应当贯彻的最基本原则,所有的高校内部审计活动必须依法进行。其法律性体现在高校内部审计并不是单纯的自我约束的内部行为,其活动必须接受法律的制约,也就是说国家性的财经法规潜在地支撑着它的存在。时效性原则,是指高校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应随着国家的政治环境、社会的供给需求、高校本身的发展变化而适时修订并完善。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制定一段时期内的内审制度规定,为顺利开展指导监督工作提供一个动态的指导方向。系统性原则,是指高校内审制度在建立过程中,应结合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全面系统地分析当前和近期情况,考虑到每项具体制度的建立不能相互冲突,更不能将其简单地罗列,必须做到彼此相互联系而又有序完整。例如,当修订或增减条款时必须考虑到制度的前后衔接性、分则不能与总则有冲突、实施细则应当是在某项规定基础上的详细阐述而并非随意扩充等等。
(三)高校内部审计制度范围
从制度建设内容详略层面上看,高校内审制度应有总章程、具体审计制度和实施细则三大部分。总章程可以称为如《***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在总章程的指导下,分项制定具体审计制度,如《预算的执行与决算审计制度》《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等,然后针对重要审计事项可以继续制定操作性较强的实施细则,如《***项目审计办法》《***审计实施细则》等。从审计程序层面上看,每项内审业务制度规定都应有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程序、取证方法及要求、内审人员操作规程、征求意见情况等)、报告阶段、立卷归档等工作内容的详细说明。从审计业务类型层面上看,高校内审制度应含有财政与财务收支审计、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专项资金审计、领导离任职经济责任审计、基建工程全过程审计等等。
二、高校内部审计制度建设的价值目标
(一)监督教育教学资源耗费的价值目标
所谓教育教学资源耗费指的就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占用资源的消耗,可以具体化为教育经费的消耗和物资资料的消耗。鉴于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资源有限,在现有教育教学资源条件下,尽可能地使教育教学资源发挥最大化的效益,避免不必要的浪费,降低空耗等已成为高校内部审计制度建设的价值目标。因此,监督教育教学资源的非正常消耗、非正当开支成为其制度建设的价值目标理所当然。
(二)促进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价值目标
教育投资是一项战略性的长期投资,它不像企业的投资,短时期就可以见经济效益,而教育投资说到底是人才的投资,是要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反映为服务于社会的多层次的经济效益。因此,在提及“促进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监督教育教学资源耗费”这两个目标时实质上是有矛盾的,两者事实上应该是同一问题的两个相反方面,是一个矛盾的共同体。所以,高校内审制度建设就是在“监督教育教学资源耗费”与“促进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两者间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从而体现其价值目标。
三、高校内部审计制度建设的战略目标
(一)服务质量建设的战略目标
高校内部审计实质上起到的是一种协调咨询、监督评价的服务职能作用。通常提及“服务”两字,就会想到服务的对象,或者更贴切地称之为“客户”,这里的“客户”就是高校的领导班子、教学部门、行政部门、后勤服务部门和上级监管部门等。内审部门要充分了解“客户”的需要,如需要内审部门提供哪些监督、咨询、评价服务等,换句话说,“客户”如何看待内审部门以及对内审部门工作的满意度,对内审部门来讲是十分重要的。展开来讲,领导班子对内审部门提供审计报告评价的真实性期望值较大;教学部门对风险如何规避与防范措施的期望值更大;行政部门对审计后提出的建议是否可行有更大的期望值;后勤服务部门对各事项的风险点排查更为关注;上级监管部门对高校整体运营管理的合规性和合法性更为关注。
(二)成本效益建设的战略目标
非民办高校的财政收入由两部分组成,主要来自于学生的学费,其他来自于财政拨款。内部审计工作在成本效益建设中发挥职能作用主要体现在服务与增值方面。内审工作本身不能直接产生价值,但如果从财务角度对内审工作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的话,高校的内审工作应尽量产生以较少的审计成本达到最佳的审计效果,这种认为是直接增值;相反内审部门在帮助其他部门在达到预定目标的前提下开源节流,这种认为是间接增值。
(三)内部管理建设的战略目标
内部审计工作流程的效率与效果是影响内部审计绩效的重要因素。在各高校的内部控制系统中,内部审计部门的地位、审计模式以及审计预算决定了其能获得资源的多少。另外,审计时间的长短决定了审计成本投入与审计效率高低的对比关系,因此高校对各类审计项目的时间分配要进行合理安排。(四)学习发展建设的战略目标内审人员是内审工作的主体,对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的长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审计人员的学历、技能、工作年限等体现专业胜任能力的必备条件和是否能独立审计、是否客观公正地审计等体现职业道德素养的本质等都是保证高校内审部门不断发展的内涵所在,所以内审人员应在工作中逐渐摸索学习方向、与中央保持一致,才能站在战略性的高度完成“客户”对内部审计的预期。
四、高校内部审计制度建设的设想
(一)明确高校内审制度的救济方式
高校内审制度的救济问题容易在实践中被忽视,提示在制度的逐渐建立和完善中要同步跟进。一项制度在实际运行中难免会遇到某些始料未及并难以掌控的局面,一旦出现,很可能会动摇制度这棵大树并带来负面影响。因而,在构建制度的初始,就应将救济方式和弥补措施设置到其中。
(二)提升高校内审信息化系统建设
信息技术对高校内审工作的冲击已逐渐显露出来。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内审与国家、社会层面的内外审计相比较在信息化系统建设方面明显不足,有的高校尚未触及,有的高校遇到各类技术层面的瓶颈问题,可以说高校内审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滞后严重制约了制度建设的发展。
(三)合理设计工作程序
当前,各高校内部审计制度的工作程序大多数是依据《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设置的,在设置过程中缺乏专属性,导致其科学性有待验证,有的甚至形同虚设。因此,建议各高校在建立内部审计制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程序的科学性和效率性,不要将程序变成繁琐复杂的累赘,要使合理的工作程序发挥有效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陆宏如.平衡计分卡:高校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2-63.
[2]袁璨.高校内部审计制度建设思考[J].财会通讯,2015(19):96-98.
[3]温建萍.完善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制度策略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4):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