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竞技体育的主要特征

竞技体育的主要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竞技体育的主要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竞技体育的主要特征

竞技体育的主要特征范文第1篇

我爱好体育,也对气功和瑜伽很感兴趣。通过去年随中国健身气功代表团出访加拿大,引起了我对这世界性三大健身文化进行比较研究的兴趣。我们知道,在练功界,一般将身体、呼吸和心理视为健身养生的三大要素,三者息息相关,但在健身活动入手路径上各有侧重,而上述三大类健身文化就是很好的体现。而通过对这三者的比较,可以增进我们对不同健身文化的理解,汲取彼此之所长,更好地传播中华气功文化。

竞技体育,起源于古希腊,盛行于欧洲,是西方文明主客观二元对立的哲学思维的一种反映,这种哲学容易助长人类中心主义和工具主义,主张对包括人体在内的大自然的探索、抗争乃至征服利用。表现在健身方面,是发明了种种强化身体的体育项目、健身器具。竞技体育的主要特征是“运动”“技能”,其最高目标就如奥林匹克的口号表明的那样,是更高、更快、更强。通过强化身体,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带动呼吸和心理顺畅、愉悦,见效快、易操作和推广。可见,竞技体育是从强身入手,对身体各方面的结构、机能研究深入,而对调息和调心的要求和研究极少。它对外界条件、器具依赖性强,且很难解决身心深层次的问题。

同样地,西方二元哲学也反映在其治疗、康复的医学(西医)中。西医以分科细、医疗精准、见效快为特色,手术刀、注射器、消炎药及种种检测仪器等是其常用工具或手段,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特点。

气功,起源于中国道家“道法自然”的以自然为中心的哲学思维,认为宇宙或大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与大自然息息相关。主张遵循自然规律,通过调节呼吸,保持经络畅通,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表现在健身方面,发明了吐纳导引、五禽戏、易筋经等功法。气功的主要特征是“导引”、“虚静”,其最高目标是身心合一或天人合一。通过调节呼吸,调节交感神经和植物神经,聚气凝心,达到强身健体、怡情养性的目的。可见,气功侧重从调气入手,对人体的经络、呼吸的功用有很深的研究。

道家哲学同样反映在中国的治疗、康复医学(中医)中,以阴阳五行理论、辩证施治为纲要,要求调节阴阳、疏通经络、扶正祛邪,以及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望闻问切的人性化诊断方法与按摩、拔罐、针灸、食疗、中草药等自然疗法是其特色,对慢性病和疑难杂症尤其有效,但对医师的修为造诣要求较高,对急性病、群体性疾病效果不足。

瑜伽,起源于古印度的“吠陀”哲学,并发展为古印度六大哲学派别之一。这种哲学认为,世界由梵天开创,是一个整体,主张善恶有报、生死轮回、轮回的形态取决于现世的行为(业),只有达到“梵我同一”方可获得解脱。瑜伽的种类很多,静坐、冥想及苦行是瑜伽修行的中心。完整的瑜伽有八支行法:1、持戒,2、尊行,3、,4、调息,5、摄心,6、凝神,7、入定,8、三摩地,其主要特征是“”、“摄心”。其最高目标,从神本的婆罗门教或印度教来说,是“梵我合一”,从人本的佛教来说,是“明心见性”或“小我与大我合一”。可见,瑜伽侧重于调心,对心性的研究特别深入。它自主性强,宗教色彩浓,效果显著,但对环境和习练者自身素养要求较高,需要有专业老师指点。不过,现代社会流行的瑜伽已改造异化为一系列实用的塑身、美容、修心养性的方法。

竞技体育的主要特征范文第2篇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竞技运动的价值不断的发生着变化。最初,以为国争光为主要目的的竞技运动其最主要的价值表现在政治方面,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国情的变化,竞技运动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逐步显现并呈现出较大的发展空间。采用文献资料法、数据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从竞技运动的基本结构特征入手,挖掘出竞技运动在社会和经济方面的潜在价值,使之能更好的被大众所认识、了解和接受。

关键词:

竞技运动;社会;经济;价值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1006801

1竞技运动基本结构特征

1.1竞技运动竞技参赛特征

运动竞赛的层次要素特征和框架结构特征二者相加,就构成了竞技运动竞技参赛特征。如表1所示,运动竞赛是一项包含许多环节的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一般将其分为三个平行层次,这三个层次分别为赛前参赛策划、赛中比赛实战以及赛后参赛评价。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变化都会对运动竞赛结果产生影响。赛前参赛策划是对运动竞赛的前期预判,教练员团队要对参加比赛的运动员进行状态的诊断,判断运动员此刻的状态是上升期还是下降期,通过调整使其尽快进入比赛状态。除了竞技状态,教练员团队还要考虑比赛环境的影响,设计出最适宜的参赛方案。在实战比赛中,运动员的竞技发挥,教练员的临场指挥,包括参赛环境、竞赛规程以及竞赛保障等客观因素都会对竞赛结果产生影响。比赛结束后,运动员和教练员还要进行赛后总结评价,包括结果评价和工作总结。因此,要想保证运动竞赛的顺利进行并将其价值最大化,就要充分了解运动竞赛结构层次要素,做好全方位的准备。

运动竞赛框架结构是除运动竞赛层次要素以外的另一大竞技运动主体结构,它们一同构成了竞技运动参赛特征。如表2所示,赛前参赛策划、赛中比赛实战和赛后参赛评价这三部分组成了运动竞赛主要的框架结构。赛前参赛策划又包括两方面的性质,一是参赛方案的程序性,二是战略部署的指导性;赛中比赛实战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教练指挥的艺术性和选手竞争的激烈性;在赛后的比赛评价中,教练员和运动员要注意总结的导向性和评价的客观性。

1.2竞技运动竞技能力特征

竞技能力是竞技运动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特征,对于竞技能力特征的定义,不同的专家学者有不同的理解,通过搜集整理,本文总结归纳出竞技能力三个方面的特征。其一,竞技能力最突出的特征是系统性,并通过系统性来引申出竞技能力的完整性和全面性。竞技能力是一个完整的结构系统,这个系统由若干个能力要素组成,这些能力要素彼此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共同组成了一个连贯的整体。这些能力要素包括技术能力、心理能力、体能和技能等,对运动员来说竞技能力要素越全面,竞技能力就越强。其二,竞技能力的层次性特征是竞技能力的第二特征,这一特征反映了竞技能力的规律性。竞技能力不但体现在比赛中,更体现在训练中。其三,竞技能力具有鲜明的专项运动特征,不同专项的竞技比赛中所要侧重的竞技能力也不尽相同。

2竞技运动经济价值

2.1竞技运动中的经济价值

社会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程度决定着竞技体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同时,竞技体育在一定程度上也反作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在关于我国第三产业组成的统计报告中,统计局明确地把体育部门列入第三产业,由此可见,体育作为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体育用品、体育服装等相关体育产业的兴起,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扩大了人们的就业途径。与此同时,数额庞大的体育消费也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尤其是大型运动会的举办,可以极大地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2.2竞技运动中的经济效益

随着体育职业化的产生和发展,运动竞赛逐步成为了一种经济、绿色、环保的体育产业,它的经济价值也越来越多的得以凸显。体育产业是指为社会提供体育产品的同一类经济活动的集合以及同类经济部门的综合,它注重市场,讲求经济效益。早在2000年,全球体育产业的总产值就高达4000亿美元,并以平均每年20%的速度增长着,在体育产业最为发达的美国,其总产值已经超过了3000亿美元,成为了美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随着整个体育运动和现代竞技体育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体育的需求必将大幅度地增加,体育广告、体育健身以及体育赛事转播等必将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全新手段,竞技运动也将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3竞技运动社会价值

3.1竞技运动促进全民族整体素质提升

全民族整体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健康素质,其中健康素质又分为机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类。竞技运动可以有效地提高人们的身心健康水平,振奋民族精神,培养人们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竞技运动在促进全民族整体素质提升方面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超越其本来意义的更大的社会价值。

3.2竞技运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随着竞技运动的飞速发展,其隐藏的文化属性越来越多的被大众所认可和接受,竞技运动越来越成为一种旨在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社会文化活动。它以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教育人们在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行为,以更快、更高、更强的理念激励人们不断超越,不断进取,以团队合作,互帮互助的形式培养人们的集体主义观念。正是这些着眼于教育、文化等精神层面的内容,使得人们将竞技运动概括为“生活的哲学”,更进一步的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3.3竞技运动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体育的个体价值建立在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并强调要适应人的生理和心理本性。改革开放以来,竞技体育的个体价值取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竞技运动可以促使个体身体和心理素质以及认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保证各种潜在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示,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第二,满足情感疏泄与升华的需求。竞技运动不但可以疏泄积累的情感,而且可以使这些情感得到升华,帮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竞技运动对个体发展的价值。

4结论

竞技体育的价值具有两重性,是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综合体现。当我们把竞技运动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看待时,它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促进全民族整体素质提升,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三方面。当我们把竞技体育作为一种经济活动来看待时,它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缓解就业压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

参考文献

[1]刘建.关于运动竞赛的系统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7,12(1):3638.

[2]胡亦海.竞技运动特征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3.

[3]胡亦海.对抗项目竞技能力层次要素特征的比较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17(2):2528.

[4]覃林.竞技运动的价值观[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2(2):812.

竞技体育的主要特征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竞争性;传承性;挫折承受能力;终身教育

1.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征

1.1娱乐性特征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还具有明显的娱乐性特征,例如各民族舞蹈大都是各族先人在愉悦自身或神明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至今依然保留着较强的娱乐性特征。特别是少数民族的舞蹈项目不仅娱乐性较强,并且运动量也非常大,娱乐性与竞技性共存。

1.2竞争性特征

绝大多数体育项目的显著特征就是具有较强的竞争性,尤其是各种重大体育赛事都在很大程度上将竞技体育的美丽成功展示出来。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具有竞争性特征,特别是对抗类传统体育项目,竞争性非常强。例如,蒙古族的摔跤散打以及满族的珍珠球等都是竞技性较强的运动。

1.3观赏性特征

观赏性特征是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娱乐性的进一步升华,这些体育项目不仅愉悦自身,还能带给他人以视觉上的享受。对抗性体育项目非常精彩和激烈,舞蹈类项目非常优美动人,这些体育项目的观赏性都十分明显。而其中武术等技巧类体育项目的观赏性最强。

1.4传承性特征

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是历代先人留存下来的宝贵遗产,历经无数的洗礼方能流传到现在,其本身蕴含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精髓,实质上是传统民族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因而其具有无可替代的传承性[1]。

2.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对高校学生的积极影响

2.1民族传统体育有利于提高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

大多数高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方面侧重于体育技能的传授,而相对忽视健身;教学内容方面侧重于竞技项目课程教学,而相对忽视大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这都对高校大学生个性发展形成一定阻碍。高校进行体育教学改革时,需要将当前以竞技体育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成以现代竞技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并中的模式。目前大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较为单调,并且重复性较强,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将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到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中,能够在不断丰富体育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能进一步调动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进而促进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民族传统体育注重修身养性,追求个体生命力的强化,将其引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中有利于提高全体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另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技能学习较为简单,大学生可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进行体育运动,从而促使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2.2民族传统体育有利于激发高校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民族传统体育属于民族文化的构成部分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但在现代西方文化影响和渗透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民族特色相继消失,社会大众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看法也发生转变。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教学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传承传统体育项目,有利于弘扬传统民族文化。同时,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显著的地域性与民族性特征,民族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有利于激发高校大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从而进一步促进民族团结[2]。

2.3民族传统体育有利于增强高校学生的挫折承受力

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稳定性还相对不足,受自身阅历、知识以及思维的限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错误思想行为,如果受到打击,就极易出现悲观情绪。而若想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就一定要具备强大的抗挫折能力。民族传统体育竞技类项目,是成功与失败交织的实践活动,对大学生挫折承受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有助于高校大学生及时总结经验并吸取教训,在失败中寻找成功的方法,进而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信。另外,大学生在学习民族传统体育的过程中,能够拥有一定的交际范围,对不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相勉励等十分有利。

2.4民族传统体育有利于高校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念

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有利于促使大学生积极克服惰性,从而拥有较强的意志力,并能进一步加深高校大学生对终身体育的认知。在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中,大学生能够学到诸多与保健和养生相关的知识,这有利于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与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唯有不断激发和保持大学生的体育运用热情,方能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长期坚持体育锻炼。而民族传统体育的丰富内容及其趣味性,则能对高校大学生的保持长期的吸引力,促使他们坚持并逐渐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3.在体育教学中引进民族传统体育

3.1合理选择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包括诸多内容,如摔跤、赛马、调班、踢毽子、武术以及射箭等等[3]。在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到高校体育教学课程之前,体育教师要从该地区具体情况出发,深入到民族群众生活中,积极开展调查考证工作,以充分了解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名称、发展状况以及相关技能要点等,并有效制作体育器材,改进教学形式。对于竹竿舞、秧歌舞等符合高校体育教学要求的竞赛性项目内容可直接引入到体育教学中来。对于部分基本符合高校体育教学要求的项目,应对其改编之后在引用到体育教学中。比如,高校体育教师可将蒙古族的摔角改变成集体角力,可将民间武术改编成普通的健身拳等。

3.2有效整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要求

3.2.1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整合要满足趣味性要求。高校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运用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为其进行终身体育做好铺垫。所以,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中,要立足于高校大学生的喜好特点,设计出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实际需要的轻松、愉悦的体育项目,从而有效增强高校体育教学的吸引力。3.2.2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整合要符合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要求。高校体育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还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在体育教学活动中,高校体育教师应合理设置体育锻炼的强度,应使大学生在保持自信和兴趣的同时,进一步获得良好的锻炼效果。同时,还应使高校大学生通过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学习,掌握相应的运动技能,并形成相应的专长,尽量防止不科学要求而对大学生的活动欲望形成抑制。3.2.3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整合要满足绝大部分学生的实际需要。在进行民主传统体育项目整合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全体学生都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此类项目的设立应面向绝大多数大学生,为大学生创造更多参与的机会,促使他们进一步展示自我,不断挖掘大学生潜在的锻炼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比赛项目,更加注重班级整体实力的竞争。3.2.4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整合要符合学生便于学习和掌握的要求。在整合民族体育项目时,体育教师应确保项目内容的娱乐性与普及型,项目具体操作与实践方式要简单便捷,能够使学生轻松掌握,以免太过复杂而导致大学生参与积极性的下降,同时也不利于教学评价与比赛评分。

3.3高度重视体育教师培训工作

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传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这需要高校加强相应的教师队伍建设。如果高校体育教师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技能及方法了解不够充分,就难以有效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所以,高校应积极组织各种观摩课,对体育教师进行集中培训,以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促使他们熟练掌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方法,从而有效传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竞技体育的主要特征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体育舞蹈,休闲体育,行为模式

 

1前言

近年来在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方针指引下,随着全民健身的深入开展,我国社区、广场和舞厅利用体育舞蹈健身的群众日益增多。体育舞蹈事业的发展在我国呈现一片繁荣景象,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怀化市地处湘西地区,在经济发展程度上属于我国中等三线城市,市民消费水平处于中下水平。但随着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价值观念也随之有了较大改变,休闲意识已逐步深入到我国各中级城市居民生活当中。体育舞蹈以其清晰、明快的节奏,动感音乐的配合,对健身的促进作用,也浸润入像怀化这类中等城市的居民日常生活之中,并逐渐成为人们休闲生活的一部分。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参与体育舞蹈休闲行为的怀化市民。

2.2研究方法

2.2.1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的性质,发放回收认真严谨地设计了《怀化市参与体育舞蹈人群行为模式的调查表,并通过复测的方法对问卷信度进行检验,信度为(87.8%)。共发放调查问卷800份,回收788份,回收率98.5%。其中有效问卷786份人文历史论文,有效率98.25%。在有效问卷中,男235份,占29.9%,女551,占70.1%。以上数据均符合本次调查的要求。具体调查结果见结果与分析图表论文格式模板。

2.2.2文献资料法

通过我院图书馆、各类网站查阅与体育舞蹈人群行为模式的相关资料

2.2.3访谈法

通过与不同区域、性别、年龄的体育舞蹈参与者进行交流,了解他(她)们在参与体育舞蹈的状况。

2.2.4数理统计法

对收集的调查问卷各个具体项目运用EXCEL等软件统计分析,并对调查所得的指标进行数据分析。

2.2.5逻辑分析法

对所得数据,运用体育心理学、体育统计学、体育社会学等方面的理论进行研究,总结目前怀化市参与体育舞蹈的人群行为模式。

3结果与分析

3.1体育舞蹈休闲行为主体的人群特征

体育舞蹈休闲行为主体的人群特征主要是指行为主体的性别、生活形态等等。人群特征反映在人口统计变量上,涵盖教育、职业、年龄、性别等。

3.1.1性别差异

男性和女性在形态、机能和素质上存在着差异的原因而形成了社会心理差别,因此在兴趣爱好、并由生理的差异和社会文化传统的行为方式等方面表现显著的不同。体育休闲以身体活动为主要特征,因此在项目选择上,由于性别差异导致的生理等差异,男性一般选择强度较大、竞技成分较高的项目;女性则相反,由此表现出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体育舞蹈正是这样一种强度小、竞技成分低的休闲活动,所以女性多采用体育舞蹈活动作为休闲手段,男性选择则相对少。调查表明,怀化市体育舞蹈休闲人群在性别方面有如下特点:

表1 怀化市参与体育舞蹈人群的性别比例表

 

 

 

调查人数

占总调查人数比例

男性

235

29.9%

女性

竞技体育的主要特征范文第5篇

关键词:河南省高校;体育俱乐部;现状及对策

随着我省高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学生体育主体意识的不断加强,体育俱乐部已成为21世纪我省高校课外体育的重要组织形式。体育俱乐部的产生和发展给高校体育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我省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的现状

1.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组织机构

高校体育俱乐部均是在学校体委领导下的群众性组织,既有由体育部和学工部负责管理的体育俱乐部,又有由系部负责管理的体育俱乐部。体育俱乐部的组织机构成员均由学生组成,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工作。这种组织结构,既加强了对体育俱乐部的管理,又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开展各项体育活动,体现的是真正的“群众性”。为高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和素质教育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2.高校体育俱乐部的作用

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参加俱乐部的活动,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锻炼,这对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组织能力及个性的培养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它的出现不仅没有削弱体育课的地位,还加强了体育课的基础地位。学生在体育课上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能在俱乐部中得到提高和完善。因此加强俱乐部的活动能够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丰富校园的文化生活。

二、我省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类型及其特征

从当前各个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性质划分来看,高校体育俱乐部基本属业余体育俱乐部组织形式,主要包括训练型、教学型和健身娱乐型三种。

1.体育教学型俱乐部的主要特征

高校体育教学型俱乐部是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产物,这种组织形式是在教学指导思想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其教学组织形式和特点是在1年级开设专项选修课,2年级以教学俱乐部形式进行教学,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较好的发挥学生学习体育的主观能动性兼顾学生的兴趣与特长,因而被众多学者认为是当今高等学校一种较为理想的体育教学模式。

2.健身娱乐型体育俱乐部的主要特征

多年来学校学生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虽具有多样性特点,但主要是以教学班为单位的班级体育锻炼,很大程度上难以满足学校对体育锻炼兴趣上的多方面需求,而高校健身娱乐型体育俱乐部则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它由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大学生自愿组成并经学校批准成立的学校体育组织形式,参与活动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个人兴趣与爱好选择项目,自觉自愿积极主动的参加健身娱乐活动,从而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主动意识和良好的习惯,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了他们的体质。

这种组织形式的在组织管理特征上主要表现为: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由被动向主动转移;行为角色发生变化,群体活动的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兴趣爱好的满足与个性发展同步化;体育价值观的形成更加稳固。同时在文化特征方面表现为:教育的实践性、延续性、兴趣性以及热点的多元性和动态性方面。因此,人们普遍认为高校健身,娱乐型体育俱乐部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好场所。

3.运动训练型体育俱乐部的主要特征

这类体育俱乐部的前身是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以特招的优秀青少年运动员为参加对象,以竞技运动俱乐部为组织形式,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主要目标。在组织管理方式上部分的借鉴职业俱乐部的方法 但其本质是传统的业余体育俱乐部,它的主要特征表现为追求竞技水平的提高,对参与者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增加了高水平运动员借助俱乐部的运动员有组织形式进行横向交流的机会,更多的受训指导的场所,从对世界发达国家高等院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组织形式来看基本属训练型业余体育俱乐部,它代表当今高等院校高水平运动队,从而也将逐步成为我国及我省高校组织管理的主要形式高水平运动队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

三、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趋势

高校体育向社会开放,是体育社会化和学校体育改革的前沿,同时也是未来学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的主要方向。

1.吸引社会力量办高校体育俱乐部 高校是学子们求知的地方,同时也是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我们可以利用社会资金来办好俱乐部,

同时还可为商家提供展示形象的机会。为此,我们应该解放思想,培养现代经济意识,要有敢于与企业联合办俱乐部的勇气。我们为商家提供这样的舞台,应该很具吸引力。吸引社会力量办高校体育俱乐部,可以说是高校体育改革的大胆尝试。

2.加强同社会其他形式的体育组织的联系比如,学校的足球俱乐部可以加强同各地方的足协以及球迷组织的联系,这对于加强交流和学习丰富俱乐部的活动有着积极的意义。高校体育俱乐部还应积极参加社会的各种大众性体育活动,如长跑等,而不应总是局限在学校范围内。

3.在管理上应加强社会道德和舆论的软控制 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行约束的过程,属于硬控制的如法律、条例等。软控制包括理想、信念、道德和社会舆论等。在体育俱乐部的活动中,对成员应加强包含于体育活动中的各种精神的培养,如坚定的信念集体荣誉感等。以体育的这种功能加强对俱乐部成员的管理,可以减少由于硬性规定给成员带来的逆反心理,同时对于成员各方面的培养都将产生良好的效果。通过社会舆论的监督,俱乐部成员便会进入到自我控制的最高境界。

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社会化将有一段漫长的道路要走,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要体育界同仁不断地探索和研究,积极寻找出最适合未来高校体育俱乐部社会化的道路。

四、结论

1.高校体育俱乐部是我国及我省体育教育体制改革的产物,同时也是学校体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2.教学,训练和健身娱乐等三种类型的体育俱乐部是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基本形式,由于目标不同,其基本特征不尽相同。

3.随着我省高校体育俱乐部组织管理工作的日趋完善,各种类型的体育俱乐部必将在高校体育教学、训练及大学生健身健美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惠玲、张春美.建立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新模式——体育俱乐部初探[J]. 体育学刊. 1999(2).

[2] 谭沃杰.关于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发育规律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1998 (2).

[3] 乌兰.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思路的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199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