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贷款金融转正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工作转正自我鉴定】一
自参加工作以来,在单位领导的精心培育和指导下,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无论是思想上、学习上还是工作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巨大的收获,现将工作自我鉴定如下:
一、在思想上,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自觉遵守各项法规。
二、在工作上,本人自xxxx年工作以来,先后在某某部门、某某科室、会计科等科室工作过,不管走到哪里,都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业务,争当行家里手。就是凭着这样一种坚定的信念,我已熟练掌握储蓄、会计、计划、信用卡、个贷等业务,并在熟练每科工作都会详细做工作总结,目前已成为XX行业务的行家里手。
回想刚进XX行,为了尽快掌握XX行业行业知识,我每天苦学6个多小时,但我每天都风雨无阻,特别是冬天,冰天雪地,怕挤不上车,我常常要提前两、三个小时上班,就是那时起我养成了早到单位的习惯,现在每天都是第一个到行里,先打扫卫生,再看看业务书或准备准备一天的工作,也是这个习惯,给了我充足的时间学习到更多的业务知识,为我几年来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我工作过的岗位大部分在前台,为了能更好的服务客户,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客户,我给予不同的帮助和服务,记得有一位第一次到我行客户,当我了解到他要贷款买二手房时,由于他不知该怎么办,只是有个想法,我便详细地向他介绍了个贷的所有手续。除了在服务客户上我尽心尽力,在行里组织的各项活动中我也积极响应,经常参加单位组织的各项竞赛,展示自我,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受到了单位的嘉奖。
三、在学习上,自从参加工作以来,我从没有放弃学习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由于我毕业财校属于中专,刚工作我就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大专,并于xx年毕业,但我没有满足于现状,又于xx年自修东北大学金融本科,由于学习勤奋刻苦,成绩优良,学习中受到老师充分肯定,目前正在积极准备论文答辩。不但掌握和提高了金融知识,也有了一定的理论水平,完全达到了本科生所具有的水准。学习理论的同时,更加钻研业务,把学到的金融知识融会到工作中去,使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并于xx年参加全国中级经济师资格考试,顺利通过同时被行里聘为中级师。在多年的业务知识考核当中,每次会计业务资格考试都达到1级水平。
工作中的自我鉴定已总结完毕。最后,我想说的是,上面只是我工作中取得的一点成绩,这与单位的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是分不开的。我始终坚信一句话“一根火柴再亮,也只有豆大的光。但倘若用一根火柴去点燃一堆火柴,则会熊熊燃烧”。我希望用我亮丽的青春,去点燃周围每个人的激情,用青春的烈火点燃着身边的每一位同事。
【大学生工作转正自我鉴定】二
在公司3个月的试用期中,我较快地适应了新的工作,融入了新的团队里,也得到了同事和领导的肯定,在他们的教导和培养下,自己的思想、工作、学习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个人综合素质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现将本人这三个月来的工作、学习情况作简要总结报告。
作为一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虽然有过专业知识的学习,但是实践的东西接触的少,对很多问题不了解。刚开始我做的是数据专业,对很多流程还不熟悉,不知道该如何做好这个专业的工作,遇到这种情况,我依靠老师的指导,以及自身认真的学习,促成自身知识结构的完善和知识体系的健全,让自己尽早、尽快的熟悉工作情况,少走弯路。一段时间之后,我被借用到南京项目组做无线,在接触到新的陌生的领域时,缺少经验,对于业务知识需要一个重新学习的过程,自己在其他同事的帮助下,能够很快克服这种状态融入到崭新的工作生活中。碰到不懂的问题就虚心的向其他同事请教,看不明白的或者不会画的图就自己查资料,翻阅以前的图纸,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不打扰其他同事,无论是刚刚到公司时跟着老师学习还是独立的完成工作中的各项事务,都能够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在日常生活中,我认真服从领导安排,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各项要求,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知自己还存在一定的缺点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公司流程熟悉不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做的较差;
2、对公司的工作任务能认真完成,但积极性不够;
3、与公司里的领导和同事们思想和工作业务交流不够;
4、自己的整体素质和业务学习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过去的三个月,是不断学习、不断充实的三个月,是积极探索、逐步成长的三个月。当然,初入职场,难免经验不足,在业务知识上,与自己本职工作要求还存在有一定的差距。但这些经历也让我不断成熟,在处理各种问题时考虑得更全面,专业技能也得到了加强。在此,我要特别感谢公司领导的悉心栽培以及同事对我的入职指引和帮助,感谢他们对我工作中出现的失误的提醒和指正。我也深知,毕业只是求学的一小步,社会才是一所真正的大学。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找准自己的定位,尽自己的所能为公司作出贡献,为公司创造真正的财富,同时也为自身谋求一个更大的进步。
【大学生工作转正自我鉴定】三
我于20xx年X月X日成为公司的试用员工,作为一个应届毕业生,初来公司,曾经很担心不知该怎么与人共处,该如何做好工作;但是公司宽松融洽的工作氛围、团结向上的企业文化,让我很快完成了从学生到职员的转变,让我较快适应了公司的工作环境。在本部门的工作中,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及时做好领导布置的每一项任务。不懂的问题虚心向别人学习请教,不断提高充实自己,希望可以为公司做出更大的贡献。当然,初入职场,难免出现一些小差小错需领导指正;但前事之鉴,后事之师,这些经历也让我不断成熟,在处理各种问题时考虑得更全面,杜绝类似失误的发生。在此,我要特地感谢部门的领导对我的入职指引和帮助,感谢他们对我工作中出现的失误的提醒和指正。
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这三个月来我学到了很多,感悟了很多。自入公司,至此已三个月有余。初,常惶惶不安;盖因初入社会,压力较大。但正惟此,一来有足够空间激发自身潜力,二来上下和睦,了无成见;经领导倾力扶持,现已对工作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今基于以下几条原因,申请转正,望领导批准:
1、经过三个多月的自身努力和各位同事领导的帮助,现对工作有较强的处理能力。希望能早日得到大家的认同。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危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策略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华尔街海啸,演变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后金融危机时代,指的是金融危机发生后全球范围内经济触底、反弹至新的增长周期出现前的一个时间段,时间可能是两三年甚至更长。
后金融危机时代表现出几个显著的特征:
1.全球经济趋向一体化。金融危机过后,贸易壁垒、汇率争端、产业转移、资源争夺等预示经济全球化加速形成。
2.新型产业迅速崛起。互联网的高速普及,加快了信息的传播。新老产品的更替,以及产业崛起至衰退的周期大为缩短。
3.实体经济遭遇困境。投资人对金融危机后的经济前景并不乐观,他们更愿意将资本投向虚拟经济领域或资源炒作,如房地产、大豆炒作,造成实体经济缺乏资本支撑。
4.全球通货膨胀日益严重。后金融危机时代各国急于调整汇率,造成通胀压力加大。大量过剩的货币,推高了资产价格,使资产泡沫进一步恶化。
随着金融危机逐渐消退,全球金融体系开始进入修复期,我国的后金融危机时代来临。
一、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截止到2010年,我国中小企业数量达4千万家,占企业总量9成以上,产值占全国GDP约6成,出口份额占全国6成,税收贡献率达5成,另外中小企业提供了近8成的就业岗位,新增就业人口占总数9成。可见,中小企业的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增长保持充足动力、扩大就业机会、加强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然而,金融危机的余热与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相互交织,造成我国中小企业经营困难重重,暴露出财务管理上的诸多弊端。
1.资金链供应不足
融资困难,始终困扰着中小企业。很多中小企业正处于上升期,资金需求量大,却因实力有限,难以从银行获得足够的贷款支持,造成资金缺口。一方面,银行贷款利率高,手续繁琐,对中小企业融资带来很大的难度和成本;另一方面,部分中小企业信用状况较差,而且负债严重,无法获得银行信任和贷款。
2.投资缺乏全盘规划
投资活动的目的是以资金的运作实现企业利润的增值。一些中小企业在投资活动中较为盲目,缺乏对投资环境的科学论证,眼光只放在快进快出的短期投资上,而忽视对长期投资的战略规划。盲目的短期行为,以及缺乏资金成本控制意识,导致企业资金周转困难。
3.轻视财务管理制度
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庞大,同行业的竞争压力大,很多中小企业为了生存,将重点放在技术、销售之类的“硬件”上,而忽视理财、管理之类的“软件”。有的企业制订了一些财务规章制度,但漏斗较多、执行不力,也就形同虚设。
4.缺乏财务管理专才
2009年,《中小企业发展报告》披露,中小企业员工平均受教育的年限约为12年,相当于高中学历水平。其中初中及以下学历占总数32%,高中学历占44%,大专学历占15%,本科学历占8%,研究生占1%。员工的学历水平和专业水平较低,已成为中小企业的普遍现象,更有不少企业任人唯亲,缺少专业化的财务管理培训。
二、完善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机制
1.完善以风险管控为核心的财管系统
从四个环节入手:在岗位设置上,执行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明确财会和相关岗位的职权界限,形成分立与制衡机制,有效防止越权和独权等现象发生;在风险管理上,中小企业要做好风险分析与控制,将风险管理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核心工作来抓;在内部审计上,内审部门要对会计账目进行严格把关,审计人员要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在外部监督上,借助工商、税务、财政等部门的年检,及时弥补财务管理上的不足。
2.加强现金流与成本管理
充足的现金流,是中小企业在经济危机中幸免于难的关键。中小企业要加强对风险的抵抗力,加强对现金预算编制、执行、分析和考核程序的控制,保证生产经营有充足的现金流;设立完整的应收账款核算制度和客户资信档案,派专人催收应收账款,保证资金周转正常;定期盘点实物资产,对实物的入库、保管、领取、使用等环节进行监督;大力提倡成本节约意识,加强成本的事前控制,尽量减少非生产性支出。
3.疏通企业融资渠道
首先,中小企业对融资渠道要有明确的定位,根据自身规模和资金需求选择合理的融资渠道,在降低融资成本的同时,以多元化手段进行融资;其次,利用国家出台的相关扶持政策,充分了解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融资政策,选择合适的融资机构和融资方式。再次,注意树立诚信品牌经营的形象,争取较高的信用等级,密切与大型企业间的合作关系,通过其信用担保获得银行的贷款支持。
4.建设一支专业水平较高的财务管理人员队伍
知识水平、业务素质过硬,是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基本要求。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财务管理人员还要学会解读新经济政策、新经济形势,利用自身的优势,帮助企业降低资金风险,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中小企业要在利益分配上注重兼顾各方利益,最大程度地调动财务人员的积极性,同时要定期开展财务人员的专业培训。
三、总结
我国的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支柱,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后,中小企业要更加注重对财务的管理,这已成为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小企业一方面要认清在财务管理上面临的困境,另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有效对策灵活经营,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中小企业融资;供应链金融;融资优势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A
融资难是多年来一直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其原因在于中小企业规模的限制、信息相对不透明和收益率等因素的影响。在面对信息不透明、缺乏抵押物和担保的中小企业借款人时,银行等金融机构传统的信贷风险控制技术无法满足中小企业资金需求。供应链金融既可以缓解中小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又可以给金融机构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供应链金融为我国中小企业提供了一种新的融资模式。
一、供应链金融的概念
供应链是指生产及流通过程中,为了将产品或服务交付给最终用户,由上游与下游企业共同建立的网链状组织。供应链金融是指在对供应链内部的交易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信贷模型,并引入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资金流导引工具等新的风险控制变量,对供应链的不同节点提供封闭的授信支持及其他结算、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与传统金融机构对单一企业的授信模式不同,其核心理念是金融机构在信贷市场上通过寻找对单一企业的授信模式不同,其核心理念是金融机构在信贷市场上通过寻找供应链利益相关者,从整个供应链角度出发开展综合授信。
二、国内外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
1.国外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
近年来,国外的一些学者不仅关注供应链管理,还将目光转向中小企业如何利用供应链模式进行融资,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Allen·N·Berger(2004)等人在分析和总结中小企业如何利用供应链管理的方法进行成功融资的经典案例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一些新的设想及框架,并在理论层面上首次提出中小企业利用供应链金融进行融资的思想及其可行性,并对供应链融资模式进行了探索性设计。在Allen·N·Berger研究的同时,Leora Klapper(2004)等人通过深入研究一些中小企业利用自身存货成功进行融资的机理和模式,得出了以存货为基础的融资可以有效减轻企业资金短缺的压力并有利于降低供应链整体的财务成本的结论。继Leora Klapper提出存货融资概念之后,Gonzalo Guillen(2007)等人经过研究认为中小企业的生成具有6个基本要素:政策、订单、质量、市场、人工、现金,而现金在这6个基本要素中占据最主要的地位。一般情况下,企业对自身生产模式与融资方式的统筹安排不仅可以影响到企业的整体生产布局,而且有助于完善企业的资金融通机制,从而增加企业的整体收益。Comelli(2008)等人进一步指出若能将融资与生产运作过程有效地结合起来,当企业遭遇财务现金流压力的时候,能够充分利用存货进行融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的现金流压力。从上述国外学者的研究来看:企业通过财务供应链管理可以有效的维持供应链中的上下游各个主体之间的现金流,能够实现现金流周转正常,资金效用达到最大化;企业根据自身生产经营特点选择合理的融资模式可以缓解企业的融资困境和完善企业的资金融通机制。
2.国内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
国内对供应链金融的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陈淮(1987)提出了构建“物资银行“来调剂、串换物资品种的设想,但当时的这种设想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罗齐(2002)等人通过对许多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调研,创造性地提出融通仓这种将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相结合解决供应链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新模式。郑绍庆(2006)通过分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指出融通仓对解决供应链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是十分有效的。门俊宏(2007)在分析中小企业固定资产规模小而流动资产较多的基础上,提出三种基本融资模式,即应收账款融资、保兑仓融资和融通仓融资。中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生产经营的特点选择这三种融资模式之一。国内学者研究供应链金融得出的结论大致相同,即供应链金融在改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完善融资环境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三、供应链金融的业务模式
在整个供应链中,通常有一个具有强势谈判能力和结算能力的核心企业,其它中小企业在结算时可能都受制于此谈判企业的话语权。根据核心客户性质以及其在整条供应链中所处的位置,供应链金融主要分为三种模式,即应该收账款融资模式、保兑仓融资模式和融通仓融资模式。
1.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是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上游中小企业以未到期的应收账款向银行办理融资的模式。国际上,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是一种常用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在这种融资模式中,企业以自身的应收账款债权作为质押品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金融机构在向企业融通资金后,若该企业的债务人拒绝付款或无力付款,那么金融机构有权向该企业要求偿还资金。在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中,应收账款融资的主体一般为处于供应链上游的中小企业。供应链上游的小企业、核心企业和银行都参与此融资过程。核心企业在整个融资运作中起着反担保作用,一旦融资企业出现问题,其将承担弥补银行损失的责任。银行在同意向上游中小企业提供信用贷款前,并非只针对中小企业本身进行风险评估,银行更多关注的是下游企业的还款能力、交易风险以及整个供应链的运作状况。由于具有较好的资信实力,并且与银行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信贷关系,核心大企业能为中小企业融资起到反担保的作用,从而降低了银行的贷款风险。
2.保兑仓融资模式
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中,即使处于供应链下游的中小企业,有时也需要向供应链上游的核心大企业预付账款。保兑仓融资是金融机构与经销商、仓储商、供货商四方通过合作协议,以银行信用为载体,以银行承兑汇票为结算工具,以贸易中的物权担保、质押监管为保证而开展的特定金融服务。保兑仓业务除了需要处于供应链中上游的生产商、下游的经销商和银行的参与外,还需要物流企业的参与,负责对质押品的评估和监管。从银行的角度来分析,保兑仓业务不仅为银行进一步挖掘了客户资源,同时开出的银行承兑汇票既可以由供应商提供连带责任保证,又能够以物权作担保,进一步降低了所承担的风险。银行通常会要求经销商缴纳一定比例的初始保证金,银行通过银票的方式向厂家订货,拥有货权。当在经销商提货时,需要缴纳一定比例的提货保证金,然后银行向厂家发出指令要求厂家向经销商发货。在保兑仓融资下,作为核心企业,厂家需要承担连带保证、回购、约定付款等一系列的责任。
3.融通仓融资模式
存货融资模式与应付账款模式不同,在这种模式下将抵押物由债权变为存货。在传统信贷模式中,商业银行更倾向于用不动产作为抵押物,因为不动产的风险较低,容易掌控,而动产流动性强,商业银行很难把握掌控,同时动产由于在运输等过程中风险较大,所以商业银行并不常用动产作为抵押品。融通仓融资作为一种金融服务的创新,企业可以根据法律和行业管理规定将生产原料、商品、存货等可流通的货物交给物流企业代管,商业银行则可以通过与物流企业签订相关协议为企业提供短期贷款。银行在质押期间可以不定期对货物情况进行检查,而物流企业则负责向银行汇报货物的相关情况。待融资企业偿清银行贷款后,银行归还仓单给融资企业,融资的中小企业凭仓单提货。
四、供应链金融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优势
1.供应链金融优于商业银行传统授信
在传统的授信审批模式下,银行主要审核授信主体的财务、经营状况,通过对其财务报表、经营状况、法人资信等方面的考量来确定是否对该企业进行融资。而中小企业这方面信息的透明度较差,较难进行银行融资。供应链金融是一种创新授信审批模式。供应链融资针对具体的贸易合同进行审核,即对供应链交易的风险进行考察,凭借核心企业的资质来作为为企业增信的工具,站在整个供应链的角度来对整个供应链成员进行整体信用评估,尤其侧重考察中小企业在供应链中的作用而不是单体企业自身状况,由此降低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门槛。严广乐通过对供应链金融系统中的中小企业、银行和第三方物流企业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分析,运用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构建了相应的博弈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在供应链金融系统中引入第三方物流企业对中小企业扩大融资规模、对银行减小信贷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中,银行将核心大企业与供应链的上下游中小企业的信用进行捆绑,核心大企业往往需要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负有连带责任,因此这也有助于推动核心企业优化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队伍的结构,提升供应链的管理能力。
2.供应链金融有利于缓解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中小企业信用的缺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交易过程的信息不对称易导致中小企业的短期行为模式。由于存在中小企业和银行之间的信息非对称情况导致逆向选择,因此出现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象。银行通过引入核心企业和物流监管合作方两个变量,可以有效的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的出现。银行可通过有效采集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与其上下游中小企业(目标企业)之间业务往来的相关信息,了解目标企业的经营状况、资信和盈利水平相关情况。银行通过对物权单据的控制和融资款项的封闭运作,实现对资金流和物流的双向控制,使风险监控直接渗透到企业的经营环节,有利于对风险的动态把握,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银行授信与融资主体风险的隔离,可缓解银企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4.供应链金融有助于优化信贷结构
当前,商业银行对企业的贷款很多都没有与真实交易相匹配,许多企业并没按照原先贷款意图进行使用,擅自挪为它用的现象经常发生。这种贷款的数量占到一些银行信贷总额的比例很高,而且贷款期限以长期居多。商业银行对其很难进行紧密地跟踪监测,因此无法确定风险程度。供应链金融所采用的融资模式都是与企业之间的真实交易相匹配。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中,银行注重企业交易背景的真实性和连续性,通过对企业信用记录、交易对手、客户违约成本、银行贷后管理和操作手续等情况的审查,使资金不会被挪用,贷款风险相对较小。在现实中,中小企业的融资期限大多注重短期,而且流动性比较高。由于其信贷支持是以抵押物作为保障的,所以资产安全度较高。通过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商业银行可以逐步增加短期信贷,使短期信贷和长期信贷两者之间达到一个比较合理的比例,从而促使银行的信贷结构得到一定的优化,增强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同时也降低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
五、结论
作为一种从整个供应链产业群体的角度出发考虑的信贷授信新型模式,供应链金融作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商业银行对企业一对一的单独授信,而是针对整个供应链成员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和信贷管理的业务模式。供应链融资服务为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三方实现共赢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的融资形式,有利于缓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是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做的一种新型融资模式。
[参 考 文 献]
[1]胡跃飞.供应链金融——极富潜力的全新领域[J].中国金融,2007,22:38-39
[2]Allen N. Berger, Ifekhar Hasan, Leora F. Klapper. Further evidence on the link between finance and growth: an international analysis of community banking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J]. 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s Research,2004,25:169-202
[3]Leora Klapper.The Role of " Reverse Factoring" in Supplier Financing of Small and Medium Sized Enterprises[R].World Bank,2004(9):102-103
[4]Gonzalo Guillen, Mariana Badell, Luis PuiPuigianer. A holistie framework for Short-term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tegrating production and corporate financial Planning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eonomics,2007,106:288-306
[5]Mickael Comelli, Pierre Fenies, Nikolay Tchernev. A combined financial and physical flows valuation for logistic process and tactical production planning: application in a company supply chai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es,2008,112:77-95
[6]陈淮.关于物资银行的设想[J].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87(3):75-76
[7]杨琳.供应链金融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优势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
[8]马俊峰.基于中小企业融资的供应链金融研究[D].兰州大学,2010
[9]丁汀,李雪梅.供应链金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优势分析[J].物流技术,2009
[10]陈李宏,彭芳春.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融资新途径[J].湖北社会科学,2008(11):101-103
[11]余剑梅.以供应链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J].经济纵横,2011(3):99-102
[12]严广乐.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博弈分析[J].企业经济,2011(4):5-9
随着近年来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艺术品金融化已不是什么新名词。从蹒跚学步的艰难,到铿锵稳步向前,艺术品金融化经历了一个从“闭关主义”到现在的“拿来主义”,未来走向“送去主义”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艺术品金融化从“觉悟”到“醒悟”的过程。
艺术品金融化,从字面意思上来看,这是一个动词,表达的就是艺术品被金融化的一个过程,要想理清楚这个概念,就要先清楚,什么是金融,为什么艺术品需要与金融结合,需要被金融化。
所谓金融,根据西方著作《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字典》里对金融的定义,是指资本市场的运营,资产的供给与定价。其基本内容包括有效率的市场,风险与收益,替代与套利,期权定价和公司金融。金融的产品种类包括银行、证券、基金、保险、信托等。金融需要不断创造价值和创造财富,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而金融的本质,其实用三个关键词便可揭示,就是“货币流通、信用与持续效用”。
艺术品与金融结合,实质上是因为艺术品作为稀缺资源,可以被看作是具有“升值价值”的资产。艺术品金融化就是把有“升值价值”的艺术品借助金融方式资本化的经营活动。并不是所有艺术品都能够被确认为有升值价值的资产,就能够被金融化。所以如何确定具有可观升值潜力的艺术品,是艺术品金融化的核心问题。
所谓艺术品金融化,其实是将艺术品市场金融化。艺术品作为金融资产纳入个人与机构的理财范围,使艺术品转化为金融工具,成为一种投资品,进行投资理财。只要艺术品的投资收益高于一般基金与银行利率,便可称之为盈利。根据西沐教授的观点,中国艺术品市场金融化要经历以下几种形态:单纯意义上的艺术品形态、艺术商品形态、艺术品资产化形态、艺术品资本化形态以及艺术品证券化形态等。如今的中国艺术品市场,正在艺术品资产化之路上寻求新的突破口,也进入了体制改良与市场体系建设攻坚阶段。而如何克服阻碍,使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有一个良好纵深发展,是如今急需解决的问题。
2 艺术品与金融化发展背景
根据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当人均GDP在1000美元以下,居民消费主要以物质消费为主;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居民消费进入物质消费和文化消费并重的时期,艺术品市场会进入快速发展期;而当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居民消费结构会转向文化消费为主。
中国国家统计局在2003年公布的中国人均GDP为1090美元,在2008年就超过了3100美元。此外,政府提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又在2011年首次确立“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2013年12月,更已成立规模200亿元的“国家艺术基金”,并在2014年5月1日颁布试行章程。
近年来,中国艺术品市场迅猛的发展更加快了艺术品金融化的脚步。2016年3月,欧洲艺术基金会(Arts Economics)的《TEFAF2015全球艺术品市场报告》(‘TEFAF Art Market Report 2016’)可以看出,中国保持全球第三大艺术品市场的位置,但是仍没有形成体系。西方能够形成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与海外投资艺术品非常普遍存在很大关系。
艺术品金融化在西方金融界有悠久的历史,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艺术金融服务体系,最著名的有荷兰银行、花旗银行、瑞士信贷等金融机构,服务项目包括系统的鉴定、估价、收藏、保存、艺术品基金等专业的金融手段。在西方,艺术品被认为是可以对抗风险、升值的投资,并且与股票及房地产投资并列为企业和家庭的三大投资之一,极具投资价值。
3 从“觉悟”到“醒悟”――中国艺术品金融化现状分析
3.1 艺术品信托缩水严重
艺术品基金是艺术金融产品的开端,是带动艺术品金融化的趋势。艺术基金分为有限合伙型与信托型两种类型,而信托型是艺术基金发行的主流产品。
艺术品信托具有财产管理以及融资融物相结合的特点,自2005年艺术品基金开始出现,2010年业内宣称“中国艺术品基金元年”,银行与公司纷纷推出艺术品基金。根据用益信托的统计数据,国内发行艺术品信托产品10款,发行规模为7.58亿元。仅仅一年时间,进入2011年后的艺术品基金达到顶峰状态,国内艺术品信托产品发行量增至45款,达到55亿美元的规模。这样的增长速度可以说是近乎疯狂的。一年时间,完成626.17%的增长规模,其中的水分可想而知。在这头脑发热行径之后,市场步入调整期,一盆冰水浇下来,所有人的头脑开始清醒。2012年开始艺术品信托产品发行数量骤减,2013年减至13款,2014年仅8款,2015年~2016年迄今为止还没有发行任何艺术品信托产品。据《东方早报?艺术评论》的采访获悉,由于产品太少,用益信托自2013年起已不再编制相关的市场报告。艺术品信托是否就此退出市场,仍是未知数。
艺术品信托极速的发展与衰落,期限较短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西方的艺术品基金往往长达8~15年,而中国艺术品信托、基金期限较短成为普遍现象。根据用益信托的统计数据,2012年之前发行的艺术品信托产品多为24个月为期限,2013年之后发行的才出现24个月以上的,最长年限60个月。由此可见,我国的艺术品信托还处在探路的阶段。在期望短期获益的利益驱使下,短期套益的短线操作居多,致使投资风险明显加大。其次,2012年文交所清理整顿,挤压了艺术品信托的推出空间,也加大了艺术品信托的风险。艺术品信托经过这一轮惊心动魄的旅途后,等待它的将是涅??重生。但未来,还有待市场更成熟、更稳健地发展。
3.2 艺术品私募基金纳入管理新规,或取代艺术品信托
2014年6月30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第51次主席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予2014年8月21日公布,自2014年8月21日起施行。其中较为瞩目的是,《暂行办法》中将私募证券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以及市场上以期货、期权、艺术品、红酒等为投资对象的其他种类私募基金均纳入调整范围,将私募基金的投资范围明确为“包括买卖股票、股权、债券、期货、期权、基金份额及投资合同约定的其他投资标的”。
《暂行办法》不仅明确表示对设立私募基金管理机构和发行不设行政审批,更细化了投资者的投资资质。文件从程序上简化了基金的设立,并且明确提出投资人应具备相应的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是官方鼓励发展艺术品私募基金的信号。
民生银行2009年成立国内第一只艺术品私募基金――“红珊瑚一期”。该产品以投资当代书画作品为主,到期时则创造了迄今为止中国艺术品基金年化收益率的最高纪录31%。由于艺术品基金的回报率较高,大量的金融资本便开始在艺术品市场上大规模地“跑马圈地”,尤其是2010年以来,原来在国内稀少的艺术品依托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虽然私募形式投资艺术品的案例并不少见,但由于长期以来没有相关的监管细则,这一领域一直处于“灰色地带”。
此次把艺术品私募基金纳入监管范围,其实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这类产品的道德风险,更有利于未来的发展。此外,新规的出台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艺术品私募的转正。在监管部门新规下,基金成立不再沿用审核制而改为备案制,这样基金成立就更为简单,更适合艺术品投资这样小众的投资标的物。
3.3 艺术银行与艺术品抵押贷款
除艺术品信托、艺术品私募基金以外,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于艺术品市场的“觊觎”从未停止过。早在1972年,加拿大国家委员会为支持年轻艺术家,增加大众接触、了解和欣赏艺术品的机会,成立加拿大艺术银行,当属银行的先驱。国外早期的艺术银行和国内的现行模式有所不同。2014年4月,随着潍坊银行艺术品仓储库的正式启动使用,中国首个由银行金融机构投资建设的艺术品仓储库落户山东。不同于以往大多数金融机构仅以艺术金融产品介入艺术,银行的角色逐渐从“幕后”走到“台前”,深度介入艺术产业链。据潍坊银行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潍坊银行150多平方米的艺术品仓储库共分为库房、鉴定、办公三个功能区,结合银行金库的安全标准和博物馆库房的专业标准设计建造,并与潍坊市博物馆进行合作。此外,2014年5月10日,潍坊银行艺术金融研究中心成立,一并启动了“中国艺术金融数据库建设及应用研究”项目,该项目于2015年1月上线。标志着潍坊银行艺术金融探索的系统化、常规化、规模化取向上得到了新的进展。其实,艺术品仓储是潍坊银行艺术品质押业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潍坊银行的质押业务自2009年9月推出,第一笔贷出262万元,到现在已经有1.3亿元的规模。
2014年6月,长沙银行推出国内首个艺术品抵押贷款产品“逸品贷”,开创了绘画艺术品到银行质押贷款融资的先河。据报道,逸品贷是由湖南千年时间当代艺术中心、湖南逸典拍卖公司、湖南银鼎投资担保公司、长沙银行联合推出的新型金融产品。相关宣传资料显示,中国美协理事、湖南省美协常务副主席、湖南省画院院长刘云的艺术作品成为首批进入《逸品贷艺术目录》的艺术品。而进入《逸品贷艺术目录》的作品可作为逸品贷反担保物,向担保公司申请银行担保贷款。
但是艺术品质押融资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就如长沙银行小微部总经理王国良说:“艺术品质押融资难点在于质押物艺术品的鉴定和估值,以及其鉴定和评估结果的认可度。现实中,银行缺乏此方面的专业人士、没有统一的权威鉴定和评估机构,致使艺术品质押贷款难以全面展开。”
虽然,真伪、评估、变现、保管等方面都存在一些特殊的风险要素,但最大限度地防范和减少风险,确保艺术品质押融资的持续稳定发展,才是当前的努力方向。
3.4 文交所转型之路举步维艰
艺术品基金与艺术品质押融资都属于艺术金融产品,它们的发行都有赖于艺术银行和文交所这种艺术金融机构。特别是文交所,作为国家政府引导的,从事文化产权交易及相关投融资服务工作的综合服务平台,它的诞生,是为了实现文化艺术资源与金融的对接,具有重要的社会作用。文交所作为给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综合服务的市场平台,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践中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但早年由于监管不力,部分交易所出现了价格操纵、股东违法违规、侵吞客户资金、卷款逃跑等事件。
鉴于此,2011年11月,国务院正式下发《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第38号令),决定规定,在2012年的6月30日前,全国所有的文交所都要进行清理整顿。各地运营当中的文交所顿时变成众矢之的,受到广泛关注。国务院下发此《决定》是对各地文交所普遍进行的份额化交易模式进行整顿。
自2012年以来,全国的文交所逐渐退出艺术品份额化交易,被传统行业质疑已失去该有的金融属性,而究竟文交所的出路在哪里?在市场中该扮演怎样的角色?由谁来监管?所有人都没有答案,各地的文交所在虎视眈眈的观望中,也在实验。
例如,在清理整顿活动中,湖南文交所是全国第一个清退艺术品份额的交易所,并重新修改完善交易平台,在做好清退工作之后,推出的首个文化交易项目――《非遗茶韵》黑茶套装产品,成为这批整改潮中转型最快的文交所。而上海文交所作为转型试点,也起到了积极带头作用。上海文交所的战略布局是走出上海,走向全国,通过打通产业链的方式,试图成为各类文化会展的交易枢纽。有计划“办最大的文化产权基金之一”。再如,海峡文交所推出艺术品交流会形式,4个月累计交易额高达530万元,一举打破全国文交所的沉闷气氛。还建立了“签约艺术家制”,率先与漆画艺术家汤志义等5位艺术家签约,此举能推动艺术品市场的专业化运作。海峡文交所的“艺术品交流会”模式,后来被业界称为艺术品市场中除拍卖会、商铺经营以及地摊买卖之外的“第四种交易形态”。
虽然各地的文交所在清理整顿的活动中均表现积极,响应转型升级的号召,但是转型之路并非想象中的顺利。2015年是文交所清理整顿的第三年,事实上,各地的文交所仍在举步维艰地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但无论如何都可以看出,文交所的转型之路势在必行!
余永定
作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美国是世界最大的债务国。令人诧异的是,作为世界最大债务国,美国的投资收益依然是正值。欠了别人大量债务,不但不需要向别人付息,反而要从别人那里收取利息。怪不得经济学家要讨论经济“暗物质”的存在。在不得不对美国人的精明表示佩服之外,我们必须说,当前国际金融体系的不公正安排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中国未经年轻债务国阶段就直接进入了成熟债务国和年轻债权国阶段。由于存在经常项目顺差和投资收益项目逆差,中国可以算作债务偿还国。与此同时,中国还是资本净输出国,是净债权国。因而,中国本来应该有投资收益顺差而不是逆差。所以,可以说中国是一个拥有净债权的“债务国”。
显然,中国的国际收支结构恰恰是美国国际收支结构的“反题”:两者是共生物。没有后者也就没有前者。反之亦然。我一直十分担心,随着在华外国直接投资的不断增加,中国投资收益逆差将不断增加。除非中国对外投资收益迅速增加,为了维持经常项目平衡,中国必须维持越来越大的贸易顺差。但是,中国进一步增加贸易顺差的可能性将受到世界经济增长状况等外部因素的限制。不能排除这样的可能性:如果中国不能通过增加海外直接投资等方式提高其海外资产的收益率,即便中国的净债权因外汇储备的增加而进一步增加,中国的投资收益项目依然可能是逆差。
笔者十多年来一直呼吁遏制中国经济的双顺差,理顺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遗憾的是这种状况并未扭转。如果这种情况不发生变化,中国就永远无法从债务偿还国过渡到年轻债权国。因而,不能排除这样一种可能性:由于中国海外投资进展缓慢,随着外国股权投资的增加,投资收益逆差最终超过贸易顺差。经常项目逆差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将会从债权国倒退回债务国。在这种情况下,外资是不会大量流入。目前,中国已进入老龄化阶段。在今后10-15年内,赡养率的上升将导致中国国民储蓄率的下降。如果届时中国投资收益项目逆差增加,中国的国民储蓄率必将进一步下降。赡养率上升和投资收益逆差的增加将使中国因投资不足而陷入经济停滞。为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必须依靠从现在开始逐年积累起来的海外资产所提供的投资收益顺差来弥补因老龄化造成的储蓄之不足。如果中国在未来10-15年不能实现投资收益的大量顺差,中国经济就将因资源跨代配置的失败而陷入困境。
如果我们同意中国确有改变双顺差格局的必要,则下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对这些政策进行调整。我本人比较倾向于人民币逐步升值的一个重要理由是中国可以发挥资本管制的作用,遏制投资因人民币升值预期而大量流入。在过去十年中,我一直对资本项目自由化持十分谨慎的态度,认为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应该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后一步。为了避免危机的发生、发展并对经济造成致命的打击,我们需要建立多道防线。第一道防线就是确确实实要吸干过剩的流动性,以确保经济稳定,不发生严重通胀和资产泡沫。第二道防线是要坚持把银行改革做下去。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并不稳固,因为如果宏观经济形势逆转了、变坏了,我们的银行是否还能有非常好的表现呢?第三道防线就是跨境资本流动的管理必须要加强。现在由于资本是流入,所以大家不太有危机感。但资本进来是会有问题的。必须明确资本管制或者资本管理在中国是有用的,有一些人说资本管制无效,干脆扔掉算了,笔者认为不应该这样。中国银行体系有不少问题,但中国没有发生危机,就是因为我们有资本管制,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虽然我们的管制有很多的漏洞,但实际上还是有效的,这是已经被证明了的。另外,对“严进宽出”这样的提法我们要做更为全面的理解。现在投资资本正在源源流入中国,以便人民币升值一旦到位,便在充分获利之后迅速撤离。如果我们能够使投机资本确信,想跑并不是那么容易,投资资本的流入将会大大减少。有关方面应该在这方面制定出可信的有威慑力的方针。资本管制是中国金融稳定的最后一道防线,这一道防线守住了,中国绝对不会出事,这道防线守不住,那我们就有可能出事。而资本管制的彻底放弃,即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应该是我们所有市场化改革的最后一步。
固定汇率当代庞统的连环策
周其仁
从经验上看,固定汇率屡屡酿成大祸。导致这些灾祸的原因很一致,就是固定汇率造成的稳定使一批恐惧波动的国家乐在其中,可是,一旦被掩蔽的货币不稳定的本性发作,被固定汇率连为一体的经济,反而遭受更大的危机冲击。
1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背景,就是东亚货币在此前的十多年里一直采取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固定汇率论”的另外一位旗手麦金农(R.Mckinnort)论证说,正是这些货币与美元的稳定联系,成为维系这些国家国内价格水平的“名义锚”。什么意思呢?就是包括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和韩国在内的东亚国家,本来最容易出的错,就是在各种压力下滥用自己的货币发行之权,最后导致物价不稳定。现在好了,汇率盯住美元,再以汇率目标控制国内货币供应,岂不就等于给各自的货币龙头加上了一道锁?只要谁也不超发货币,物价稳定,这些后起之秀就很容易在国际上发挥比较优势,外向驱动经济高速增长的东亚模式就此形成了。
好是好,也的确好了很多年。1993年世界银行发表《东亚奇迹》,高举东亚的发展经验,还要在理论和发展政策的层面将之一般化。不知道有意还是无意,世行的总结没有关注东亚国家汇率盯住美元的经验。更不知道幸还是不幸,恰恰是以美元为锚的亚洲汇率与货币制度,仅仅在《东亚奇迹》发表后不过4年之后就守不住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导火索,不就是泰国、韩国、马来西亚和印尼等国的货币纷纷“跳水”吗?很奇怪,盯住美元的汇率固若金汤,为什么守不住了呢?
人们纷纷到这些出了麻烦的国家里寻找其内部的原因。却很少有人想,那构成东亚货币之锚的美元本身会不会有什么问题。这也难怪,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美元还是全球强势货币。一方面美元还在享受着我想称之为的“保罗・沃尔克效果”,即美国国内物价的长期稳定(这是与黄金脱钩后的美元,由一个负责任的央行行长充当了货币之锚的结果),另一方面1991年的海湾战争和前苏联,在全球范围壮大了美国的国威。人们当然难逃思维定式:与美元挂钩的货币及经济出了问题,当然要到这些经济的内部寻找原因。这就是说,美元之锚绝不可能出错,那些下了美元之锚的东亚之船又一次大摇大摆,问题一定在这些船上!
果不其然,一通手忙脚乱的国际救助,再加一通或深或浅的东亚体制改革之后,稳下来的东亚经济重新又与美元挂上了钩。麦金农说,这是亚洲“向高频率盯住汇率制度的回归”。这里所谓的“高频率盯住汇率”,就是按每日或每周名义汇率变化――而不是按每月或每季那样所谓低频率――做出来的统计回归,可以看到亚洲各 国在金融危机之后,不但没有摈弃危机前的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反而更加稳固地盯住了美元。特别是,对解除亚洲金融危机做出重大贡献――在危机冲击中承诺并兑现人民币不贬值――的中国,也加入了高频盯住汇率的俱乐部。这很符合固定汇率论者的分析,亚洲金融危机不但与固定或盯住汇率无关,而且只要提升亚洲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强度,扩大高频盯住汇率的范围,亚洲和全球经济一定有更好的表现。
这些论断似乎又一次得到了验证。东亚经济没有因为那场危机而雄风不振,更因为中国在1997年之后维系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不变,“中国奇迹”甚至比当年的东亚经验更为耀眼。坚持固定汇率论的理论豸科门看来更有把握做出以下结论:在美元本位下,亚洲和中国最好的发展之路,就是更固定、更高频、更大范围地盯住美元。
可惜又一次遇到“意外”。满打满算离开亚洲危机不过10年,全球金融危机就来了。此次危机的爆发地点是美国,也就是那个为全球、亚洲与中国提供稳固的货币之锚的国家。危机的特征是锚先大动,然后祸及被那高频盯住汇率绑到一起的经济体。还是没什么人问:被逻辑推得头头是道的高频盯住汇率制,为什么还是守不住了?这回人们倒开始关注“锚”本身的问题,诸如贪婪的华尔街、无比复杂的高杠杆游戏,以及漏洞百出的金融监管。但是,见到了树木的,不等于也见到森林。我倒是欣赏有人提出的一个问题:世人可以痛骂华尔街的酒鬼喝得个烂醉,但是,那么多的酒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
2
9008年危机之中笔者为文指出,倘若没有脱离金本位的自由美元,没有美国过于宽松供应出来的美元,仅用贪婪的猖獗和监管不当不能解释美国的次贷、以及为什么美国的次贷之火可以烧向全球市场。现在看,通行亚洲和中国的高频盯住汇率,是形成美元流动胜全球泛滥的一个重要机制。如果说亚洲金融危机还不能帮助人们看清这一点,那么本次全球金融危机总可以提醒人们注意其中的关联了吧?至少,当年那位美国副财长以率真的傲慢口吻讲出来的“名言”――our money,your problem(“我们的货币,你们的麻烦”)――现在总也应该让美国人认清,正是他们的货币给他们带来了大麻烦。
其实,以为在更大范围内以更固定可靠的汇率连成一个货币的构想,在世界的另外一个地方也已经付诸实施。这就是欧元的实验。欧元当然比亚洲的高频盯住汇率制度更合乎固定汇率论者的理想。不是吗?那么多欧洲国家――发达的和不那么发达的――经过协议形成了一个统一的货币区,使用的是同一个货币。对于欧元区各国而言,最超级的高频汇率就是完全无须汇率,因为横竖只有一个货币,货币间的汇率就多此一举。对于固定汇率论者来说,欧元的试验当然比亚洲的高频盯住汇率“更高级”。问题是,欧元的实验算大功告成了吗?让我们等这场希腊债务危机尘埃落定之后,再看能不能得出靠谱的结论吧。
不过,无论亚洲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危机、还是当下的欧元区债务危机,都没有降低固定汇率论者兜售“以固定汇率连接统一货币”主张的热情。蒙代尔身为欧元之父,对自家“孩子”深具信心,我以为完全是人之常情――换了谁都会是这样的。不过,在美元、欧元一起大摇大摆的历史关头,还希冀“实现美元、欧元、人民币的稳定关联”,以此“终止这种大幅度变动汇率的不稳定”,却可能是过度自负的表现了。真有那么大的把握,把尚未得到检验的推断,作为经世济民之策拿出来吗?
理想主义者似乎是不可战胜的。因为只要现存的安排与理想不一致,他们永远能够“论证”,只要采用更理想的做法一定能够解决所有问题。固定汇率守不住了吗?那就是因为范围还不够大,强度还不够牢,或承诺执行的时间不够长,以至于人们的预期还不够固定。对策也简单――更大范围、更长时间、更可靠的承诺和更固定的汇率就是了。他们回避基本的历史和现实,即原本统一的贵金属货币制度就是因为守不住了,才引出汇率问题的;而恰恰是试图以固定汇率解决货币币值不稳定的麻烦,才屡屡酿成大祸。也许是成功地回避了历史与现实,他们的“主张”才显得如此滔滔雄辩。
3
怎样揭开这里诱人的面纱呢?我想到了三国演义里的一段故事。说的是曹操带大军在三江口与吴国决战,却苦于北军战士不习水性,在摇摇晃晃的船上无法发挥战斗力。这时,被蒋干带人曹营的庞统巧授了一计。那就是鼎鼎大名的连环之策了。江中风浪不稳,客观条件无法更改;北兵不惯坐船,一时也变不过来。剩下立马改了就可以生效的,就是用铁环将大小船只连成一体,让本来摇晃的船只稳定下来。如斯,铁索连舟,渡江如履平地,还有什么好怕的呢?曹操听得在理,下令照办。再后来的故事,各位熟知:老将黄盖带二十只小船诈降,靠近曹军水寨后一齐发火,那被铁环锁住的曹寨船只一时尽着,无法逃避,“但见三江面上,火逐风飞,一派通红,漫天彻地”。
曹操是何等人物,怎么会中庞统的连环计?原来庞统授计之后,曹操手下即有谋士提醒,连环策固然可以稳船,但要防备对手火攻。曹操回应,火攻要借风,当时隆冬时节,有西风北风,没有东风南风,而曹军居于西北之上,若吴军用火攻,岂不是烧了自己?这说明,曹操知道火攻的危险,他只是看错了一项约束条件――风向。是的,黄盖之所以能够点着曹军水寨,是因为诸葛亮在七星坛祭来了东南风。
如果把这段故事里的阴谋论元素全部去掉,固定汇率主张就是当代的连环策。客观衡量,用固定汇率把多国货币连成一体,正如用铁环把多个摇晃的船只连成一体,当然有很多好处。问题是获取好处要不要付出代价,而更致命的问题是所有收益成本得以实现的关键约束条件。那么,涉及汇率和货币制度安危的当下世界,究竟刮的是什么风呢?
是财政赤字风!
反观美国、欧洲、日本组成的发达世界,政府统统超高额负债。历史经验说,高额负债的国家因为承受不了缩减财赤的短期痛苦,很容易倾向通过货币贬值来“化解”政府债务。道理简单:货币币值的缩水可以直截了当地勾销公共债务!我的理解,这也是为什么拥有货币控制权的国家,可以超越实际的“还款能力”实现高额负债的原因。最起码,“财政亏空货币补”在短期内似乎还行得通。这就对任何货币权力的掌控者构成了致命的诱惑。从这一点看,美国、欧盟和日本之所以拥有当下全球最多数量的公共负债,与他们控制着美元、欧元和日元有关。作为当代三个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供应国,他们拥有更高负债的“本钱”,因为一旦需要,他们就可以主动贬值货币,直接削减债务。这样一来,由货币控制带来的高额政府负债,反过来就以货币贬值威胁货币体系自身的稳定了。――点燃固定汇率之连环舟的“东风”,其实早已齐备。
中国很可能会进入通缩但高房价的时代
郭 凯
货币主义大师弗里德曼大概最广为人知的一句名言就是:通货膨胀永远且在任何地方都是一个货币现象。对这句话存在不少的解读,抛开细节不说,一个普遍 接受的解读是:通货膨胀总是由于过度的货币供应导致,当市场上有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商品,通货膨胀就发生了。
如果把弗里德曼的话,和中国去年接近10万亿的新增贷款和接近30%的货币供应增长联系起来,再联想到去年下半年就开始的通货膨胀率由负转正,到今年开始的通胀率逐步提高,极有可能在一两个月内越过3%,以及一些农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再考虑很明显已经温度很热的房价(虽然房价是不是应该计入消费价格指数存在很大的争议,而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不计入),不少人十分合理的开始担心,中国很快就要进入一个高通胀时代。
在承认担心通胀合理的同时,我想说,由于中国独特的市场结构,更确切的说,因为中国存在着的金融压抑,中国在经过短暂的通胀率上升之后,更有可能会进入一个低调胀甚至通缩(对普通消费品)但高房价的时代。
多年来,中国的微观经济主体始终存在十分明显的投资饥渴,无论是投资建厂也好,还是投资于股市和房地产。有时候这样的投资行为似乎看上去极不理性,一些行业可能已经明显产能过剩,在不同的时点股价和房价看起来可能已经明显背离基本面。当然,这可以被解释为中国的投资者就是不理性。但在我看来,这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无论你是有自有资金,还是属于那些幸运的能够拿到银行贷款的企业和个人,因为投资的(机会)成本极低,无论投资建厂,还是投资于股市和房地产,总得来说都是一件划算的事情。
投资的(机会)成本低,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中国的存贷款利率水平很低。这个世界很多国家的真实存贷款利率都是高于真实经济增长率,而中国则是远远低于,真实存款利率现在甚至为负。存贷款利率低意味着,对有自有资金的企业而言,在没有别的投资渠道的情况下,把自有资金继续投资建厂,或者扔到房市和股市里,要比存在银行里划算。同样道理,对于那些能够拿到银行贷款的企业而言,银行的那点利息微不足道,贷款建厂或者贷款炒房炒股,虽然有点风险,但总的来说不是赔本买卖。这件事情的反面是,绝大多数存款者只能拿到很低的回报,那些能够大量创造就业、但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却未必能够拿到银行贷款。这些最终都是金融压抑的体现。
中国的金融压抑,在2009年应对危机的过程中,被天量的信贷增长更加明显的暴露出来。银行放开了信贷的闸门,便宜的贷款一下涌进市场,这对那些一直投资饥渴的微观经济主体,毫无疑问有如天降甘霖。并不让人感到出乎意料的是,这些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并没有因为全球危机就发生改变,有了钱,而且是一下有了很多钱,那就盖厂,炒股和炒房。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行为对于价格走势的含义是截然不同的。盖厂,意味着增加产能,意味着增加供给,在中国的宏观产能整体并不吃紧,甚至可以说不少行业存在过剩的背景下,这会让未来的价格有下行的压力,也就是最终是通货紧缩,而不是通货膨胀的压力。而炒股炒楼,最终带来的是资产价格的上涨。股价和楼价波动很大,短期内有涨有跌很正常,但大量资金涌入的最终结果还会是价格的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