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区教育品牌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区域品牌;集群营销;温州鞋业
伴随着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壮大,区域产业在广大消费者中的知名度和美誉不断提高,一些地区形成了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区域品牌,如:海宁的皮装、温州的鞋业等。集群营销作为企业集群背景下区域品牌发展的重要方面,对集群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这种营销方式将集群作为一个整体推向市场,使人更容易产生品牌联想,较之单个企业品牌更具有利于扩大品牌效应,提高整个集群的竞争力。
一、相关文献回顾
魏守华(2002)认为,区域品牌是本地产品形象的代表,与企业品牌相比,具有更广泛、更持久的品牌效应[1]。冯奎(2001)认为,区域品牌建设主要来源于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三方面力量[2]。通过以上文献分析,区域品牌本质上是指一个产业集群内部的企业和相关机构经过长期的经营而形成的企业集群的良好声誉,代表着集群的竞争力。区域品牌作为集群内企业的公共品牌,具有单个品牌无法比拟的巨大品牌效应和竞争优势,与企业集群协同发展。
郑广(2006)把产业集群营销定义为产业集群内众多的企业与其它相互关联的机构通过合作的方式,有意识地通过一定的协调机制结成有机整体,共享集群资源,为实现集群的整体营销目标而开展的营销活动[3]。朱建荣(2003)对集群营销的定义:企业集群为了实现其整体经营目标、适应集群外环境,将企业集群作为一个整体推向市场,以企业集群的整体形象参与市场竞争过程[4]。产业集群通过协同效应,在研究市场、开拓市场、进入市场、占有市场、产品开发、构建渠道、传播信息、定价、促销等方面合作互动,形成集群营销优势。陶金国(2003)认为集群营销优势主要体现在集群为满足共同市场目标而形成的营销组合优势,包括市场和产品优势、渠道优势、价格优势、促销优势,这种营销优势体现集群整体强劲的竞争力,推动区域品牌的发展[5]。
二、温州鞋业研究
(一)温州鞋业集群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1、集群内产品、经营模式"同质化"使过度竞争现象明显
在国内市场上,温州的中、高档皮鞋市场基本集中在二三线市场,这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阵势必然带来大量的"死伤"。由于市场细分不够,直接导致大家在同一层面上进行正面竞争。另外,历史形成的为国际知名品牌进行"贴牌"生产、赚取加工费用的运营模式在日益突出的国际贸易壁垒下弊端逐步显现,一些企业为了争抢出口市场不惜互相杀价,从而导致产业集群内部存在过度竞争现象。
2、集群营销的公共物品属性使集群内存在"搭便车"现象
比较单个企业营销与企业集群营销,可以发现单个企业营销是一种私人物品,具有排斥性和竞争性,而企业集群营销对集群内的企业来说是一种公共物品,具有非排斥性与非竞争性。如企业集群品牌是公共物品,若某集群有良好的品牌,则该集群内企业都可以在不支付费用的情况下使用该集群品牌,这样就会导致没有哪个企业愿意投资创立或提升集群品牌。相反,某些企业可能存有侥幸心理,利用集群品牌进行掠夺性经营,大肆生产、贩卖假冒伪劣产品,致使集群品牌遭到破坏。
3、集群营销中个别企业的产品质量问题影响整个集群声誉
在信息传递高速发达的今天,某一集群内一旦发生"柠檬市场"问题,低质量产品对高质量产品的驱逐是十分迅速的。早在1987年,在杭州武林门广场,5000多双劣质温州皮鞋被付之一炬。因为一些企业的急功近利,制造假冒伪劣行为,温州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让"温州制造"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假冒伪劣"、"质量差"的代名词。近年来,温州鞋业也十分注重集群内品牌声誉问题,但由于众多的中小企业生产水平的差异以及机会主义的心理,温州鞋业的整体声誉依然受到影响。
4、专卖店营销模式走向顶峰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些鞋企营销人员往往在解释"渠道为王"时存在一个误区,认为专卖店多少就代表了渠道力量的强弱。然而,随着店面租金的不停上涨,市场消费能力不断提升,物价与人力工资的变动,以及一些大型连锁商场的市场定位下移,各地零售鞋城、鞋业超市迅速吸走一批消费者。曾经辉煌一时,令温州鞋企繁荣发展的连锁专卖模式到目前基本走到了顶峰时期。为此,一些实力强劲的企业纷纷开始谋攻商场,但是固有的品牌定位与利润能不能适应商场的销售模式,一切都有待证实。也有一些开始涌入鞋业超市、鞋城,种种现象预示着鞋业终端的营销方式正在改变。
(二)温州鞋业区域品牌建设对策
1、提倡集群内错位竞争,实现鞋业优势互补
为了防止同质竞争、彼此内耗,温州鞋业企业要改变以往清一色依赖低成本优势、低价竞争的方式,而应该致力于温州鞋业品牌定位的差异化,树立合作竞争意识,实现错位竞争。错位竞争不仅可以避免本区域内企业之间的撞车,达到近一步细分市场的目的,而且会形成优势互补,增强温州"中国鞋都"的整体竞争力。如"红蜻蜓"独特的品牌文化营销、"康奈"的高品质定位、奥康旗下的康龙休闲鞋和美丽佳人高档女鞋的不同定位等等已使品牌错位竞争初现端倪,增强了温州鞋业的竞争力。
2、集群营销中产品质量的控制及品牌声誉的维护
产品质量是区域品牌声誉的基石,劣质的产品质量将会对苦心经营的品牌声誉造成致命打击。对此,政府质检部门和行业协会应当随时对集群内企业的产品进行监控,制定产品质量、分级、包装、运输等配套标准,对于违法违规者严肃处理,对于生产劣质产品的企业,取消其继续使用区域品牌进行集群营销的资格;其次,建立行业准入制度,对没有资格的企业严格禁止进入;最后,及时申请品牌产权,对集群外违法使用本品牌的企业追究法律责任。
3、集群内共建和共享分销渠道网络
企业集群共建分销渠道的通常做法是建设配套的专业市场和开展电子商务。专业市场不仅是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产物,也是中小企业集群进一步发展的依托。专业市场与中小企业集群之间有一种内在的共生关系。专业市场的交易规模和辐射半径决定着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规模水平,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亦反向决定着专业市场交易规模和辐射半径的扩张程度。
集群共同开展电子商务具有以下好处:通过B2B和B2C业务减少中间环节,大大降低营销费用;利用成本低但信息丰富的互联网,把集群的产业优势和特点向国内外推广,加强了企业集群的整体形象;客户利用网络提供的关于产品价格、性能等信息,方便、快捷地网上采购,节省了双方的交易成本和时间;集群内部分中小企业很难有能力直接参与国际竞争,但网络提供了与国外客户沟通的重要渠道,现在也有机会开拓市场等。
4、政府和鞋业协会协调和促进温州鞋业发展
集群营销的公共物品属性决定了集群营销组织者是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因此政府需要营造公平、竞争、诚信的管理环境,为温州鞋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其次,要加快温州鞋业工园建设,实现资源共享,更好地发挥企业集群的优势。另外,温州鞋业在品牌国际化发展中都遇到了资金难题,为了解决融资难题,政府应该对中小企业进行融资帮助、可以利用自身信息优势,为企业融资提供有用信息,在资金持有者和使用者之间牵线搭桥。最后要加强对外交涉力度,维护鞋类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合法地位。
三、总结
集群营销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是中小企业开拓市场、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首先,集群营销使中小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力量薄弱的劣势,整合集群力量开拓市场;其次,集群营销有利于集群品牌的建立,扩大集群的影响力;再次,集群营销能帮助群内企业有效地拓展社会资本,使其能更及时、准确地掌握市场信息,有利于进行新产品的开发与新市场的开拓,提高产品的档次和价格;最后,集群营销降低了群内企业与客户双方的营销成本。这些都使群内企业获得群外企业所没有的竞争力,成为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重要体现。集群营销表现出来的竞争力,将可以超过所有单个企业独自营销的竞争力的简单加总。
温州鞋业采取的是营销联盟的集群营销模式,这种集群营销的发展与其区域品牌的建设在实践中相互促进,在营销中还存在着产品同质化、个别企业产品影响整体声誉、营销方向和营销具体方式有待改进等问题,因此,集群内企业、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三方面力量应同时行动,提高温州鞋业的营销水平,更好地建设温州鞋业这一区域品牌。
参考文献:
[1]魏守华.论中小企业集群的区域营销[J].商业研究.2002(9).
[2]冯奎.集群品牌的营销价值--嵊州领带案例[J].商业研究.2001.
[3]郑广,陈雪梅.集群营销形成与发展探讨[J].商业经济文荟,2006(1)
[4]朱建荣.中小企业集群营销管理初探[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5]陶金国.基于企业集群的区域营销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3(3)
[6]阴芳子.构建集群品牌提升整体营销力[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12).
[7]马凌,张亚男.中小企业集群的营销初探[J].改革与战略.2008(7).
[8]梁莹,郑江波.区域品牌的治理机制研究:基于产业集群的视角[J].统计与决策.2010(19).
[9]石荣丽,刘迅.企业集群升级中的区域品牌塑造分析[J].企业经济.2011(5).
【关键词】基础学校 品牌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244-02
在西方国家,基于他们对企业品牌建设起步比较早,在西方国家的中小学里,关于品牌形象塑造的CIS理论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还有很多加强危机管理,注意品牌的维护与创新的理论如:“校本管理”、“高效能学校”、“学习型学校”等,其主旨就是为了让学校拥有更多的自,准确定位,办出特色,提供社会更加满意的教育,这与创建学校品牌是一致的。[1]
在当前中国的教育中,学校品牌的研究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国内学校品牌建设还存在着如品牌意识淡漠、品牌内涵空洞、品牌规划混乱、品牌管理荒芜等诸多问题,与此同时,国内的一些有关学校教育品牌的研究还存在质揭示少、个案剖析少、教育理论运用少等弊端,对学校品牌建设的指导意义较弱。[2] 总体来看,我国的学校品牌研究和建设才刚刚起步。
一、基础学校品牌建设的意义与价值
创建品牌、推崇品牌是当前市场经社会中竞争现象的表象之一。当今的学校教育必须符合中国社会转型的趋势,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家长对学校的选择更加多样,与此同时教育供给的方式日趋多元化,创建学校品牌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现代学校正经历着一个从单纯的学校管理转向先有“学校经营”再到品牌管理的过程。塑造学校品牌己经成为学校赢得家长、学生、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一)基础教育学校品牌建设可以满足社会及广大群众的需求。随着社会市场化进程步伐的迈进,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其对教育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同时对学校选择的自和自由度越来越大。家长和学生对品牌学校的向往,追求高质量的教育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这就使得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及其品牌学校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二)基础教育学校品牌建设可以满足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需求。我国的教育正因为市场机制、效益机制、竞争机制的引进和发挥作用,竞争更加激烈,同时也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教育的发展正在由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在转变的过程中,基础教育学校要不断创新,要追求卓越,而品牌建设就是很好的改革创新、塑造特色的过程。品牌学校在当前办学条件趋于同质化的情况下,成为了学校赢得家长的认同和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三)基础教育学校品牌建设可以促进学校科学化发展。以我国教育的现状和实际来看,基础教育主要分为这样几种情况:原有的薄弱学校需要通过借鉴其他品牌学校的经验,进行升级变革,跨入品牌学校的行列;一些老资格的品牌学校,需要进行重新的诊断,只有不断发展创新才能做到与时俱进;而那些新起的民办学校,则需要通过树立品牌来获得足够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
. (四)基础教育学校品牌建设有利于提高教师、学生素质。面对教育改革过程中的新理念、新思想,学校必须有自己智慧的选择,必须有自己对教育的独特理解与把握,必须有自己科学的思考和实践,形成自己稳定、专有的办学品质特性。品牌的建设本身就是一种强大而丰富的教育力量与资源,师生置身其间,在长期的熏陶感染中,心灵得到陶冶,行为得到规范,素质得到提高,相互之间产生正强化,一所名牌学校本身对教师与学生就是一种教育,品牌就是资源。[3]
二、基础教育学校品牌策略的实施
(一)转变教育管理观念,树立学校品牌意识
基础教育学校要找准品牌定位、树立共同愿景,对于教育管理者来说,转变管理哲学和思维模式至关重要。应将学校视为是由具有丰富个性的群体有机组成的。因为教师们“觉得自己属于一个充满意义的整体,可以通过自己的贡献来实现所追求的价值。[4]学校品牌建设的核心所在就是学校中人的价值观念。作为学校品牌管理者,首先必须具有科学而有效的教育价值观,并帮助广大员工在共同愿景的凝聚下,形成共同的价值观。一所学校“教育价值观的核心是按照一定的教育尺度来衡量办学效能,这种尺度就是育人”。这不但要求着眼于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充分、全面、多元、终身发展,也要求学校组织中,每位教职员工的发展。通过学校文化的提升,树立育人的核心价值观,学校品牌的定位才真正符合教育的本质。
(二)建立学校品牌管理体系
学校品牌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也要经过长期的努力。为了保证能够对学校品牌进行科学的规划和有序地实施,达到预期的目标,必须建立健全品牌管理的机构和政策措施。学校应专门设置品牌发展和管理机构或人员,或由相关部门兼任此职责,具体负责品牌塑造相关事宜。包括品牌定位的策划、品牌形象的推广传播、品牌策略实施过程中与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和沟通交流,以及与学生和家长及外部的沟通交流等。学校品牌的建设还需要相关政策措施来保证。把学校的总体管理措施和学校的品牌策略相融合,制订出有利于品牌策略目标实现的相关政策、制度和措施。如教学质量管理措施、教师管理措施、学生管理措施、对外沟通措施以及激励措施等。
(三)建设一流教师队伍
无名师则无名校。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基础教育品牌创设的保证。从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经验来看,没有教师的发展就不会有课程的发展,另外,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所以必须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作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具有深远意义的。这不仅仅体现在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更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方法、性格特征等方面。一位好的教师,其独特的教育方法、创造性的教学思维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甚至超过了他所传授的知识。所以加强品牌教师队伍建设是形成品牌学校的必须。
(四)完善教学质量管理
教学质量永远摆在学校教育的首位,也必定是学校品牌的基础,学校就是“教书育人”的场所,而学生素质就是学校“品牌”的代言。教学质量、学生素质、合格人才是教育品牌的核心和根本。教学质量是教育品牌的核心,学生素质是教育品牌的基本要素,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的高素质人才,并及时输送到各个就业岗位是打造教育品牌的根本。所以,必须在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打造教育品牌,不论对学生教育培养的目标、内容、机制、方法、措施以及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关系进行优化规范,都应该率先形成先进稳定的教育培养模式才能够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五)建立学校和学生、家长、社区优质关系
品牌管理专家认为:“品牌管理的全部在于和消费者建立关系。” 目前,我们最需要的是一种突出精神内涵的新型学校文化,这种文化应该是建立在广泛吸纳学生文化,积极关注社区和家庭文化,全面应对网络文化的基础之上。这种新型学校文化的精神内涵至少包括:理解、探究、反思、协作等。学校和学生、家长、社区的关系是树立学校良好的社会形象,扩大学校品牌竞争力,增强品牌影响力强有力的手段。基础教育学校应根据自身在目标市场上的定位,从社会公众角度对自身形象进行设计、规划,使之符合社会公众要求,并积极利用各种传媒向社会公众介绍学校动态和重大举措。
(六)建设独特学校文化
华东师范大学的郑金洲教授曾经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世纪走向》一文中谈到,新世纪基础教育的走向之一,是“走向文化”。从这一点可以看得出来,文化对于学校的发展意义是非常重要的。学校文化建设涉及到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要避免表面化和功利性。表面化主要是指有些学校为了体现文化建设,就只在学校的环境布置和硬件设施上下功夫,错误地认为满墙的字画就是文化的表现。功利性则是指学校只是在做表面文章,目的是为了应付上级管理部门的检查,其自身的文化建设根本就是杂乱无章的。
基础教育的根本宗旨之一就是为全体适龄儿童少年终身学习和参与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基础教育改革既要解决数量与规模的问题,又要满足受教育者对教育质量的要求,也就是既要“有书读”,又要“读好书”。基础教育学校的多样化,也必然引发基础教育竞争的激烈化。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基础教育学校必须树立品牌意识并认真审视其品牌管理策略以更好的实现基础教育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匀德明.学校品牌概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第28页.
[2]吴杰.学校品牌塑造之策略.[J].科教文汇,2007,4.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先争优为动力,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积极应对教育面临的新形式、新挑战,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以“锻造品牌,做强一块;依托优势,提升一块;抓住机遇,发展一块”为工作策略,以“树魂立根”为主线,以贯彻《两纲》为要求,以思想品德教育为基础,积极培育“一校一品”,形成学校德育工作特色,使学校德育工作丰富多彩,增强吸引力和震撼力。
二、工作原则
1.坚持学校德育特色与“树魂立根”、“两纲”精神结合起来;
2.坚持学校德育特色与社会教育资源结合起来;
3.坚持学校德育特色与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结合起来;
4.坚持学校德育特色与学校实际结合起来,注重学校德育工作的系统性、特色性、实效性。
三、主要目标
各部门以德育教育为学校抓手,制定增强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发挥各部门及人员的职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广大教职员工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为学校生命教育工作做出贡献。由学校政教处主要负责落实,遵循“一校一品”的原则,构建德育教育立体网络。
整体规划学校德育教育的内容序列,以健全人格、提高法律素养和学会自我保护为主要目标,以课内、课外为一体,以学科教学、专题教育为多种教育途径,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形成纵向衔接、分层递进,课内、课外互为一体,学校、社会、家庭横向联动的生命教育大网络体系,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学生都能成为一生幸福的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基本内容和方法
实施“一校一品”工程,是落实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也是遵循教育规律促进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组织广大教职工认真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基本精神,根据学校师资、环境、传统等不同特点发掘学校资源优势,创新工作方法,形成学校德育特色,促进学校自主发展。
(一)、以“法制校本教材”为基础,落实学科教学
1、教导处负责落实课时、安排专人。根据各年级学生的特点以及教育要求,设计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或在政治学科等基础型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的基础上,主动地、创造性地渗透法制教育内容,同时要注意不同学科之间的有机整合和浸润。
2、相关学科组长、备课组长负责落实各年级法制教育的课时进度,备课组长要统一制定本年级本学科的法制教学计划。
(二)、以“法制安全教育”为抓手,落实专题教育
根据学校《法制安全教育校本教材》的内容安排,由政教处制定相关的法制专题教育,并结合上级部门的要求以及学校的实际,将相关教育内容或按时间段,或按实际情况制定各个学期的法制计划,增强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1、以时间段开展法制教育
每学期的第一个月,学校强化《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利用校广播和班会,对全校学生开展《中学生一日常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细则》教育。
2、以学校实际开展法制教育
学校每学年都要注重交通法规教育,也要求班主任利用班会进行相关教育;在重要节假日前,也要对学生作相关的安全教育;重视《两法一条例》的相关教育。
3.专题教育活动,要拓展信息渠道,充分利用“有线电视”、图片、讲座、实地观摩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生命的起源、生命的抗争、疾病的预防、法制安全、预防、公共卫生、环境保护、性教育、抗震减灾等教育,使学生从直观上感受生命给人的震撼,从而对生命有更深的理解。
(三)以“小小法律通”为典型,落实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学生检验理论知识、强化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利用学校法制教育的骨干作用,示范作用,举行“模拟法庭”、“法律演讲”,举办“法律知识竞赛”等,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推进学校多方位开展各项有益活动,营造一个浓厚的体现法治精神的育人环境。
由政教处、团队部负责,相关部门和教师配合落实。要结合学校实际制定计划,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区互动、立体的教育模式,构建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网络,开展丰富多彩和生动活泼的法制教育活动。
(四)、落实“一校一品”工程,构建生命教育特色
1、聘请公检法同志来校做《两法一条例》讲座;聘请派出所的校外辅导员作《自我保护》等讲座。以第一手资料生动、详实的内容教育学生。
2、组织、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将学校与社区的教育资源融为一体,互相交流,有机整合,组织“小小法律通”进社区开展“模拟法庭”的庭审表演等。
3、以班报、校报、演讲、征文、广播等形式,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主动接受教育,积极探究,在实践中、体验中学会有关法律知识,从而提升自身法律素养。
五、实施的阶段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完善方案。
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召开动员会、讨论会、座谈会等形式,向广大教职工宣传学校自主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实施办法,切实统一思想和认识,增强其参与学校自主发展的自主意识和信心。在广泛征求教职工意见的基础上拟定、完善本校的《自主发展重点推动工作方案》。
第二阶段:加强领导,组织实施。
1、成立机构,加强领导。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自主发展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确定好具体联系人,建立“校长负责,专人落实,全员参与”的推进机制。要聘请教育专家,组成专家引领小组,对学校品牌建设进行引领指导,提升建设力度。
2、落实责任,完善制度。
将建设目标分解到处室和教职工,责任到人,确保活动扎实开展,有效实施。要注重教职工参与的方式,修订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和考核方法,建立责任岗位制度和追究制度,调动教职工参与品牌建设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3、强化措施,狠抓落实。
将品牌建设贯穿于学校平时工作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实施过程中凸显的各种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及时采取相应对策进行干预,纠偏扶正,要突出重点,力求实效,确保学校发展项目健康运行。
第三阶段:总结反馈、讨论提高。
举办研讨会、观摩会、表彰会,针对自主发展活动情况进行“回头看”,进行全面总结,查找活动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工作计划和方法,确保品牌建设的长效性和实效性。
六、保障措施
【关键词】校园雷锋文化 品牌建设 高职院校 学生党员 素质教育 精神
一、高职院校校园雷锋文化的内涵
(一)内涵概述
在高职院校校园内融入雷锋文化,打造文化品牌具有它的现实意义。校园是哺育未来一代青年人思想的地方,所以在这里打造雷锋文化品牌具有传承性,符合雷锋精神实践在现实中长期积淀、长期教育的规律。第二,校园雷锋文化是亲和性的代表,因为雷锋本人就是一个平凡的人,所以雷锋精神并不是遥不可及、深不可测的高深境界,它只是鼓励人们要力所能及的去主动帮助别人。再者,就是雷锋文化的包容性与熏陶性,雷锋文化所折射的是人类最真善美的人性特质,它所反映的特质正是当代中国社会所需要的,所以《时代周刊》中就将中国的雷锋文化品牌比作是中国人乃至全人类的精神财富,它可以包容世界,自然也可以与校园文化共生共融,相辅相成。而校园雷锋文化的传播度是广域的、可深入的,它能够陶冶青年人的情操,提高他们的素养,净化他们的思想。
(二)雷锋精神与学生党员素质的关系
在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应该是先进群体,他们的任务不但是提升自我觉悟,也要带动其他学生共同进步,所以高职院校内的学生党员组织是开放性的、自觉性的且有一定的凝聚力,宣扬雷锋精神是他们在打造雷锋文化品牌过程中的必由之路。而自觉性和凝聚力则既是雷锋精神的重要特征体现,也是学生党员体现自己不为获取名誉、利益,全心全意为学校、为同学服务,理性且实在的党员作风。学生党员素质较高其最主要体现就是他们每时每刻都具备的对雷锋精神的自觉认知,而那种思想渗透、导向和参与能力则体现了他们作为学生党员宣扬雷锋文化品牌的组织力,而本文认为,学生党员能够由于雷锋精神的宣扬达到这些特性,其与平时高职院校基于雷锋文化品牌的素质教育方法是分不开的[1]。
二、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素质教育方法研究
(一)感恩教育
1、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重视三观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最为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特别是针对学生党员,学校应该将传统模式的教学讲堂改革为具有实践空间、行为养成价值和基础教育三位一体的立体教学模式,改善学生对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认识和兴趣度。
2、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价值观理念
雷锋文化的价值观就是服务他人、服务社会,这种文化精神甚至是忘我的。所以在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也应该在技能学习中刻意深化这种服务思想,让学生不但要专于专业学习,也要在专业实践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品质,达到快速适应社会的要求。所以高职院校应该就自己的专业优势为高年级即将就业的学生党员开展学生就业力活动,例如主题演讲、就业观讲座、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创业之星评比等具有就业和雷锋文化学习双重性质的活动,这一方面深化了学生党员专业素质和党员素质的双向融合,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党员带动了全体同学参与到基于雷锋文化学习的就业活动当中,这也是一举两得的教育模式,值得借鉴。
(二)奉献教育
奉献精神是学生党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雷锋精神的显著体现。高职院校应该通过更多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党员的奉献精神,让他们学会自立自爱的同时也学会爱他人,服务他人,能够换位思考。比如湖北某高职院校就组织了一支叫做“爱心接力”的社区团队,他们由学生党员和普通学生构成,自2008年至今就一直帮助社区居民解决困难。由于是一所医学高职院校,所以他们很好的利用到了自己的专业技能,帮助社区群众解决了一些健康方面的问题,得到了当地乃至媒体的广泛关注。这种奉献爱心的活动正是当年雷锋同志所具备的服务他人的精神,而如今,高职院校的学生党员将其传承,所以爱心团队也被社区民众称为是“当代的活雷锋”,得到了一致好评[2]。
三、结语
总而言之,校园雷锋文化品牌的建设要根植于校内,也要走出校园,服务于社会,这才是雷锋精神真正体现价值的地方。作为学生党员,他们还处于党员岗位的最初阶段,而在高校校园内就提前感受雷锋文化教育,学习党员应有的高尚品德素质,必将对他们的未来发展带来深远影响。而对于国家建设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参考文献:
[1]钟凌云,洪旺元.论校园雷锋文化的建设-在校园文化中根植雷锋文化的研究课题论文[J].东方企业文化,2013(04).
关键词:社区教育 终身教育体系 实验基地
社区教育是社会发展和时代变革的产物。在我国,社区教育起步于80年代初期,它是在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后,总结原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社区教育的经验,从国内不同地域的实际出发,通过试点逐步发展起来的。社区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理想途径之一,从幼儿教育到老年教育,文化教育到职业教育,社区教育在其中所作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一、政策支撑,社区教育体系逐步形成
党的十提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大战略任务的根本保障,突出强调了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性。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基础性教育载体和公共服务平台,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和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基础。《保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构建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积极发展社区教育、职业培训、继续教育、老年教育,建设市民终身教育平台,推进终身教育开放互动发展,结合各种教育培训服务,推动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城市的形成。
近年来,保定市的社区教育工作一直有序稳步推进,保定广播电视大学依托自身办学优势,探索出“平台+项目+基地”的发展模式,直接服务于当地的终身教育工作。2013年,根据省教育厅意见,结合保定市实际,成立“保定市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2015年,根据市编办和教育局发文依托保定广播电视大学成立“保定市社区教育服务中心”和“保定社区教育学院”,承担我市职业培训、老年大学等社区服务职能,并承担我市三农服务工作。
二、活动丰富,社区教育品牌建设突出
保定电大根据上级指示要求,依托其办学优势,一直服务于我市的社区教育工作。尤其是社区教育学院成立之后,在推动社区教育发展过程中,积极探索,大胆创新,逐步形成“平台+项目+基地”的发展模式,成效显著。其中包括:1、社区教育机构逐步完善。2015年,我市以保定电大依托成立了保定社区教育学院;2016年,所的21个县(市、区)依托当地电大成立了社区教育分院,其中蠡县还率先建立了乡、村一级的社区教育机构。2、组建网络,搭建平台,提供学习保障。完善保定电大远程教学平台、开通保定电大微信平台和保定终身学习网,使“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成为可能,基本形成覆盖全市居民的便捷高效、适合各类人群在线学习的社区教育学习平台。3、开展全市“书香保定”全民阅读活动。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等多部门和保定电大联合举办了2015年“书香保定”全民阅读活动,号召广大市民多读书,读好书。4、开展以家庭教育为主体的公益活动。以保定师范附属学校为共建单位,开展了“家庭教育进校园”、“武术文化进校园”活动,深受学校及家长的好评。5、开展“社区教育公益大讲堂”系列公益讲座。通过开展主题讲座、公益项目展示、交流互动、公益资源对接等活动,打造我市一个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社区教育服务平台,为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6、开展“创客教育进乡村”、“创客教育进社区” 、“亲子教育沙龙” 等系列社区教育活动,促进了社区教育与企业、社区的深度融合。7、加快推进社区教育学院实践基地建设。首批社区教育实践基地在“坐忘谷茶文化沙龙成功授牌后,保定社区教育学院又在保定蜗牛漫步科技体验馆、保定市幸福心理学会、李大忠书法工作室、3S双创社区等社会机构挂牌成立“保定社区教育学院实践基地”,建立社区教育实践基地,开创了社区学院与企业联合办教育的新模式,实现了企业文化资源向社区教育资源的转化,丰富了社区教育资源。8、加大社区教育实验基地建设。以西高社区、农大社区、天鹅社区、广厦社区、龙泉社区为引领,共同推进我市城乡社区教育的发展。其中西高社区先后被评为“全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河北省优秀志愿服务社区”。多次被《人民日报》、《保定日报》、河北电视台、保定电视台等媒体报道。9、积极参与省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各项活动。在终身学习活动品牌和百姓学习之星的评选中,徐水区的“家长素质提升工程”被评为“全国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品牌”,易县村民刘德仁被评为“全国百姓学习之星”;在代表我市参加全国社区教育微课比赛和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社区教育微课比赛”中,参赛作品屡次获奖。10、举办我市首届社区教育微课作品大赛,参赛作品达100多件,其中获奖作品56件。11、积极开展社区教育理论研究。学院组织广大师生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理论研究,用理论指导实践。共申报社区教育课题4个,其中省社科联1个,省电大3个,目前已经全部结题。12、组建“i-创客教育实验室”。我市首家“i-创客教育实验室”已完成设备采购,相关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13、加强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的申报、评选工作。我市竞秀区、莲池区被评为2016年河北省社区教育实验区,对全市社区教育工作开展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三、发展思路,社区教育保障需要完善
一是加强认识,明确政府主导责任。要进一步明确终身教育的政府主导作用,把加快建立健全终身教育体系作为我市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来落实,形成政府为主导、社会、家庭齐参与的发展格局。二是健全机构,统筹全市终身教育。政府是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主体,通过专门负责终身教育的机构,进一步明确市直各部门职责和分工,推动资源整合和统筹利用,调动各方积极性。三是完善平台,整合开发社会资源。社区学院是实施终身教育的一种最佳的组织形式。充分依托电大的办学优势,建立我市终身教育发展的服务体系,打造一批终身教育的标志性项目,为城乡居民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和交流平台。四是开拓渠道,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建立健全终身教育体系需要较大的、持续的投入,政府教育经费投入还不能完全满足需求,必须通过多种途径拓宽经费筹措渠道,依靠政府、企业、社会、个人合理分担终身教育成本。
社区教育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和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基础,通过在社区中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提高全体社区成员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成员的全面发展和社区可持续发展。实践经验证明,通过在社区开展科学技术、职业技能、文化艺术、休闲娱乐等多种教育活动,提升了社区居民整体素质、文明程度和生活质量,促进了和谐社区建设。我市社区教育将继续遵循“因地制宜,点面结合,丰富多彩,为民实效”的工作原则,充分依托电大教育系统资源优势,形成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积极探索符合我市特色的社区教育发展模式,推进社区教育大发展,确保《河北省社区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落到实处,促进我市终身教育体系、学习型社会建设,提升我市社区教育发展水平,为建设和谐保定、幸福保定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农村转移人口社区教育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史蒂 长沙理工大学.2013年
[2]《社区教育专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与探索―以环科园社区教育中心为例》周良,林区教学.2015年
[3]《社区教育品牌生成路径与对策研究》程仙平,成人教育,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