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采购管理系统设计方案

采购管理系统设计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采购管理系统设计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采购管理系统设计方案

采购管理系统设计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J2EE 高校 食堂管理系统 需求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b)-0215-01

在当今时代,在国内外,高校食堂管理信息系统已经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通常情况下,大部分的高校食堂管理信息系统的软件都是基于两层的客户端/服务器模式。随着正在逐渐扩大应用的高校食堂管理信息系统的飞速发展,客户端/服务器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示出来,比如,在客户端/服务器模式中,万一数据库服务器发生问题,就能够导致整个系统彻底瘫痪,从而会造成非常惨重的损失。而通过J2EE技术的运用,能够这些不足,基于此,本文将研究基于J2EE的高校食堂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1 J2EE技术概述

所谓J2EE技术,就是SUN公司为了弥补传统的客户端/服务器模式只有两层结构而设计的一种多层结构,即为,客户端-表现层-业务服务层-数据持久层-数据库的平台。分层是J2EE的一个核心概念,每一层中都有对应的组件、容器、服务器;J2EE的分层思想使程序员在开发阶段能更有效的分工,层与层之间并没有过多的联系,并且提供代码的重用性。

本系统采用J2EE平台中的MVC设计模式,运用JAVA语言编写。所谓MVC,就是清晰地进行了业务的分离和责任分配的一种新的设计模式,它是避免代码、界面混乱提出的一种新的设计方案,是数据、界面、控制的软件体系结构。选择MVC这种设计模式的主要优势之处就是分离开了数据、控制层与界面。

2 基于J2EE的高校食堂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

2.1 采购管理

采购管理子系统的主要功能为:制定采购计划、打印采购单、实际收货校对。其中,实际收货校对功能,要求大库保管每大根据领料的实际数量与采购计划单进行核对,对不一致的数据进行修改,从而确保食堂准确的成本核算。

2.2 库存管理

库存管理子系统的主要功能为:入库管理、食堂领料、小组领料、小组出库。在这一子系统中,大库保管将所送的物资验收后,根据计划单的种类与数量进行核对,能够自动化地确保食堂的物资按时供应,食堂服务工作顺利开展。

2.3 系统维护

为了保证高校食堂管理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中的数据不被非法篡改,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必须通过系统维护子系统来进行适当的安全性设置。由于高校食堂管理各部门的人员层级不同,对系统的操作权限也要求不同,各层人员必须根据一定的权限来对应高校食堂管理系统进行访问,根据各级人员的不同需求,需要将系统用户分为:库房管理员、食堂管理员、小组管理员、系统管理员四种。

3 基于J2EE的高校食堂管理系统的性能需求分析

系统在满足了食堂管理的基本功能需求外,还要满足系统的非功能需求,性能需求,是指软件产品为满足用户业务需求而必须具有且除功能需求以外的特性。下面对其中的某些指标加以说明。

3.1 功能性

基于J2EE的高校食堂管理系统应该具备较强的功能性,也就是说,应该具备较强的适合性、准确性、互操作性、依从性、安全性。

3.2 可靠性

基于J2EE的高校食堂管理系统应该具备较强的可靠性,也就是说,应该具备较强的容错性、易恢复性。

3.3 易用性

基于J2EE的高校食堂管理系统应该具备良好的易用性,也就是说,应该具备界面友好性、易操作性。

4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根据本人的真正的项目开发实践,进行了基于J2EE的高校食堂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的研究。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要进一步选择现代化的开发模式和开发平台,在此基础上,进行基于J2EE的高校食堂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并且最终完成基于J2EE的高校食堂管理系统的实现。基于J2EE的高校食堂管理系统在开发过程中会应用到先进的面向服务的架构和构件技术,从而使系统相对于传统的系统来说,具有更好的柔性、重用性和可扩展性。

参考文献

[1] 曲俊生.基于J2EE的产品架构设计最佳实践[J].程序员,2003(9).

[2] 谷广文.院校学生食堂管理模式初探[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3(2).

[3] 孙雪莲,冯毅夫,刘景伟.基于B/S模式下的高校食堂管理系统设计[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

[4] 朱国清.基于MVC模式的高校餐饮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浙江工业大学, 2007.

采购管理系统设计方案范文第2篇

介绍信息管理部自主设计开发的金材采购管理系统的设计思路、系统功能、技术特点、应用效果。

关键词:

采购管理;设计;系统功能;技术特点;应用

1前言

金材公司主要负责柳钢废钢、生铁、热压块、钢坯、次品材、冷轧基板等采购和销售,以及废钢加工业务。金材采购管理系统通过与公司物流系统、MES系统、质量系统、财务系统、人资系统做数据接口,使金材公司各项业务如往来单位、合同、物流、库存、检化验、质量判定、结算、财务上报等全生命周期的数据信息得到自动化管控。金材采购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为金材公司所有业务平稳、有序、按时展开,上下游数据自动获取和流转,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人为干预,提升物资监管力度提供了保障。本文总结金材采购管理系统的设计、开发、功能及其应用情况。

2系统需求调研与功能设计

2.1需求调研方法与技巧

需求调研是系统开发的起始阶段,是为项目设计阶段而准备的,需求调研质量直接关系和决定了系统软件的交付结果。由于开发人员不熟悉金材业务领域的细枝末节,金材业务人员也不熟悉计算机应用的实现方法,故需求调研和分析就是要解决这两者之间的隔阂。本次需求调研遵循从宏观到微观、自上而下的原则。首先向金材公司领导者或业务接口人宏观了解业务需求全貌,从而梳理出业务流程,把握业务范围和目标,然后进一步向各级业务人员了解需求。通过不断细化,深挖潜在需求,产生详细、明确的系统定义。在调研过程中主要使用了会议讨论法进行宏观了解和界面原型法进行深入挖掘。深挖过程主要运用了流程和数据双向驱动。

2.2系统需求与功能设计

柳钢金材采购管理系统包括系统管理、基础信息管理、往来单位管理、合同管理、补充文件管理、结算管理、报表中心等6大模块。

(1)系统管理。包含权限管理、信息管理、工作流程管理和接口数据管理。考虑到金材公司组织机构和岗位职能可能会发生变化,系统在权限控制方面必须具备足够的灵活性。本系统采用RBAC技术实现用户权限的灵活管控,权限管理实现对系统用户、角色和功能树的增、删、改、密码重置等功能。通过对系统功能的树型管理,可以在任意功能节点新增下级功能点或修改、删除本功能点,通过功能点的编码规则自动生成有层次的功能树;再通过给角色设置功能树从而给予角色特定的功能权限、数据权限;最后通过给用户赋予相应的角色从而控制用户的可操作功能范围、可查看数据范围等,即可实现用户按权限各施其职并保障系统信息安全。信息管理主要包含常数代码管理、数据字典管理、数据信息管理、组织信息查询、人事信息查询。其中,常数代码管理可以实现对系统常数的前台维护,所谓常数可以理解为一个属性、状态、类别等。例如新增一个常数名称为年份,管理员可以在前台输入所有需要用到的年份并按顺序排列。在任何需要调用年份的地方会自动将管理员维护的年份信息调用出来,极大地方便了系统维护。工作流管理可实现配置型审批流程,即通过配置审批节点和节点扭转约束条件,将节点赋予用户和角色,从而实现自动控制审批流程。

(2)基础信息管理。对往来单位、合同、结算过程中需要使用的基础数据进行集中管理,从而给予金材系统管理员足够权限对系统进行自主维护。提供对基础数据的新增、停用、删除、修改、查询、记录变更履历等功能,主要包括质量评价细则管理、合同类别管理、废钢等级价格、密封容器调价、生铁元素扣款、生铁成分判定、保量价政策、次品材基础信息管理、次品材品名管理、加工项目管理等。

(3)往来单位管理。对与金材公司有业务往来的所有供需方进行管理。包括需方管理、供方管理、供方评价活动、试供方评价、工时管理等。为规范供方评价,金材公司制定了一套具有可行性的供方管理机制,经过深入研究此机制,在设计时将每一个考核点细化到系统业务中进行自动捕捉计算,从而实现对供方的自动考评。工时管理实现了对外协单位的工时申请和自动结算。

(4)合同管理。此模块针对金材公司目前合同业务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尽可能涵盖合同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主要包括合同模板管理、合同管理。合同管理模块展示所有状态的各类合同模板和合同,可以对其进行新增、删除、修改、预付款管理、提交审批、撤销审批、查看详细信息、查看审批意见等操作。通过区分合同类别,设置不同查看权限,并将合同类型做到功能树中进行数据约束,可实现不同用户查看和管理不同的合同模板和合同,既方便系统管理员在角色设置时进行赋权,又可尽量避免日后因金材公司各科室职能调整而造成的系统修改工作,同时将所有合同模板和合同集中在一个界面进行管理也方便相关领导集中查看和使用。

(5)补充文件管理。由于钢铁市场行情时常变化,所以在一个合同执行期内存在不定期价格调整,并且物品出入库时间和结算时间存在时间差。补充文件管理负责对废钢等级价格、生铁元素扣款、保量价、钢坯价、加工费等随市场行情变化时的政策进行统一管理,以支撑废钢、生铁、保量价、钢坯、次品材、冷轧基板、加工费的结算。补充文件作为金材合同变更依据,其信息对结算有最直接的影响。为支撑金材公司的业务自动结算和政策展示,对补充文件格式进行了系统化规范,即补充文件在系统上必须严格按照事先制定好的规则填写。系统自动获取补充文件内容,分别反写到废钢等级价格、生铁元素扣款、保量价政策基础信息中,并记录每次变更的履历(如文件编号、执行时效),以实现废钢生铁自动结算并避免人为因素干扰。对于钢坯、次品材、冷轧基板、加工费合同,当有合同变更时,可以通过选择补充文件编号作为合同变更依据,系统自动关联补充文件,从而避免人为因素干扰。

(6)结算管理。结算管理覆盖金材公司所有外购、外销、加工费结算业务。主要包括废钢结算、生铁结算、钢坯结算、热压块结算、次品材结算、加工费结算、冷轧基板结算、保量价结算、结算单据管理。可以对结算记录进行勾选结算、扫描结算、录入大票信息、质量扣罚、整单清除、单车清除、录入合同号等操作。通过和钢后MES系统、质量系统做数据接口,直接将出入库完毕符合结算条件的信息展示在各结算子模块中供结算人员进行结算操作。

(7)报表中心。覆盖金材业务中涉及到的所有周/月/季/年统计报表。

3系统开发工具与技术

金材采购管理系统由信息管理部自主开发,软件构架为B/S模式,数据库是Oracle11G,中间件选用开源的Tomcat;同异构系统之间采用数据总线实现数据共享,使用WebService数据接口方式;系统开发视图层采用轻量级JS库EasyUI和GooFlow支持前台页面开发并固化业务审批流程,数据层采用Hibernate框架,控制层采用Struts和Spring框架;应用条码扫码技术支撑磅单的扫描结算;灵活的常数代码维护功能方便业主方自行维护系统基础数据。开发平台框架搭建实现的关键技术主要如下。

3.1基于快速开发实施的技术实现

(1)Tiles框架的引入。Tiles框架为创建Web页面提供了一种模板机制,它能将网页的布局和内容分离。它用模板定义网页布局,每个页面模板都是一个简单的JSP页,定义一些由占位符组成的外形,以放置网页内容。执行时,Tiles用相应内容动态的替换占位符,从而创建整个页面即形成布局。Tiles框架是建立在JSP的include指令基础上的,但它提供了比JSP的include指令更强大的功能。Tiles框架具有创建可重用模板、动态构建和装载页面、定义可重用Tiles组件、支持国际化等特性。

(2)自定义标签库。平台定义了一套通用自定义标签库,进而定义了一套页面实现标准标签,有机地将权限机制封装到标签库中,极大地方便了后期开发实现并定义出一组页面实现操作规范,使开发人员在开发过程中真正做到层级分离,有利于保持清晰的业务实现逻辑思维并有效提高开发效率。自定义标签库封装了常用页面标签及控件,包括文本框、选择控件、日期控件、列表显示控件、查询控件等;通过一组标准定义规范,将业务功能中需要用到的页面元素组件化,使页面更加易于实现并保持代码整洁和美观一致,同时极大地增强了开发人员的信心和业务实现乐趣,有效促进开发效率和质量,为项目顺利开发奠定坚实的基础。

(3)自动代码生成。自动代码生成技术是为弥补功能配置的不足而产生的,如果说功能页面可配置及基本操作通用化是为纯前端用户提供的,那么自动代码生成技术的应用则更多是面向开发人员而形成的,相对所见即所得的业务功能配置而言,其具有更大的可扩展性,它将开发人员从繁杂的前期准备工作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精力放在核心业务的实现上,大大加快了开发效率和质量。同业务功能配置的实现一样,自动代码生成也需要具备相应数据字典的支撑,在生成时需要指定主信息集、关联信息集、需实现业务功能如新增、修改、删除、导入导出、页面查询、查询条件等,同时还需指定业务功能所在模块、是否新增模块、模块路径等,平台将通过配置信息调用自动代码生成引擎生成一套功能全代码(包括xml配置文件,java业务实现基础代码、JSP页面显示代码等)。通过该方法,开发过程中只需要创建出业务数据字典,就可完成业务基础功能的创建,并在此基础上即可根据实际需求作页面样式及后台业务实现的修改。

3.2权限控制策略

采用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技术实现用户权限分配。用户及其权限分配在MIS(管理信息系统)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本系统平台采用RBAC(角色访问控制)技术,解耦了权限和用户的关系,加入角色(role)的概念,更好地完成用户权限分配。平台的层次结构和框架设计及具体实现,使表示和业务逻辑分离,核心关注点和交叉关注点分离,从而使得平台更加容易维护。应用这个开发平台可提高系统开发效率,缩短开发周期,降低开发成本,且更加易于设计、实现和维护,满足了系统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的要求,在将来的软件开发中很可能会成为主流开发方式。

3.3业务审批流程可视化动态配置

实现业务流程动态配置。针对企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业务改变,本平台提出业务流程动态配置这一设计方案,即通过动态配置业务流程更加简洁方便地实现程序上的变更,以满足客户的业务变更需求。业务流程分为通用业务流程及业务流程实例,通用业务流程T_WORKFLOW、T_LINKS、T_NODES记录业务流程定义、流程走向、流程节点信息;当启动某个业务流程后,系统即可生成相应的业务流程实例,并有T_WFIN-STANCE、T_NODESINSTANCE记录当前流程实例的运作情况,系统根据业务所处节点响应业务提醒或操作,从而完成业务审批流程的固化,规范相应业务操作。

3.4接口数据自动解析

为响应公司消除信息孤岛的IT建设战略,打通各信息系统间的数据环节,本次平台设计实现了与各相关业务系统间的数据接口,通过解析规则配置实现接口数据的自动接收并解析,极大地方便了开发人员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业务实现及数据处理中。自动解析的关键在于系统间约定好接口电文封装及解析规则,包括电文号、电文封装规则(字段、长度、顺序等)。

4结语

采购管理系统设计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务管理;C/S模式;B/S模式;混合模式;数据字典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21-0000-02

教务管理工作是整个高校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随着各高校校园网的发展和成熟,目前各院校纷纷通过购买、升级或者自行设计开发教务管理系统,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服务。但在实际使用中却常出现不尽人意的现象。如:运行模式滞后,不能完全满足需求;系功能单一,不能完全涵盖教务管理的各个环节;系统针对性不强;缺乏统一的规划和设计;系统利用率不高,无法真正高效利用校园网。鉴于此,本文提出了采用混合模式进行教务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案。

1 当前教务管理系统应用现状分析

1.1 运行模式分析[2]。目前,国内各高校的教务管理系统运行模式主要有三种:局域网模式、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即C/S模式)和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即B/S模式)。其中,使用最早的是局域网模式,采用这种运行模式的好处是,系统基于局域网运行,对系统硬件要求不高、系统模式简单,开发周期短,不足之处是系统的稳定性较差、安全性不高;随着局域网的发展和成熟,出现了C/S模式的教务管理系统,在这种模式下,服务器扮演着重要角色,承担了系统的全部工作和任务,因此对服务器的要求比较高,并且由于数据处理集中,所以系统的安全性较高;而B/S模式的教务管理系统则是在广域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通过对C/S模式结构的改进,实现了系统的高兼容性和广地域性,但却牺牲了系统的安全性和交互性。

1.2 开发策略分析。为了适应高速发展的高等教育,目前国内各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的开发策略主要有:一是通过采购“新系统”,废除旧系统;二是在旧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三是在旧系统上搭建新“平台”,从而实现系统的升级和完善。但采用第一种方案存在的问题是成本较高、且新系统不一定完全满足本校的实际需求;采用第二种方案虽然能在短期内见到效果,但“升级”周期长,无法与高速发展的教育改革同步;采用第三种方案虽然回避了开发中的系统管理重组问题,能在短期内实现“升级”的目标,但却存在数据冗余和一致性的问题。

2 C/S模式、B/S模式及混合模式对比分析

2.1 C/S和B/S之比较。

(1)C/S(Client/Server)模式,即大家熟知的客户机/服务器模式。这种模式通过充分利用两端硬件环境的优势,将任务合理分配到Client端和Server端来实现,降低了系统的通讯开销,数据库服务器就是典型的应用[3]。

C/S结构的优势:1)由于采用了专用的前台应用服务器、能务及时处理大量的数据,响应速度快,所以交互性较好;2)由于将应用逻辑与数据逻辑分离,使得请求与处理都非常迅速,所以事务处理能力较强;3)由于C/S模式下所有的应用逻辑必须通过前端的应用服务器来完成,所以安全性,可靠性强;4)由于这种结构的网络通信量集中在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所以利用率高。C/S结构的劣势:1)成本高;2)移植性差;3)伸缩性差;4)维护困难。

(2)B/S(Browser/Server)结构即浏览器和服务器结构。它是对C/S结构的一种变化或者改进的结构。在这种结构下,用户工作界面是通过浏览器来实现,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Server)实现,形成所谓三层3-tier结构。

B/S结构的优势:1)由于只需要对服务器进行升级和维护,客户端的浏览器根本不需要做任何维护,所以维护和升级简单;2)由于采用统一的通讯协议,且浏览器及Web服务器软件可以支持多种平台,因此移植性好;3)由于windows在服务器操作系统上并不处于绝对的统治地位,所以服务器操作系统的选择多,成本低。B/S结构的劣势:1)应用服务器运行数据负荷较重;2)安全性稍差。

2.2 混合模式结构的优点。通过上面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C/S结构还是B/S结构都具有各自的优劣性,在实际的运用中应结合两者的优点,回避两者的不足,针对系统的不同需求采用不同的模式进行开发,最后再将多个不同模式的子系统集成一个混合模式的系统。如1图所示。

从上图可知,采用这种混合模式结构,可以兼容不同模式、不同地域、不同时间开发的子系统,能有效避免C/S和B/S结构不足。

3 系统开发环境的选择

考虑到系统的规模、复杂度以及难度等因素,针对不同的体系结构,我们采用不同的开发工具。对于系统安全性强、交互性高、数据处理集中的C/S结构子系统采用Visual 2005平台的C#开发;而对于地域性广、功能变化频繁、数据通量小的B/S结构子系统采用Visual 2005平台的开发,数据库服务器则统一用Microsoft SQL Serve2000来实现。

4 系统功能设计

综合上面的分析,本文设计的教务管理系统结合了C/S模式与B/S模式的优点,采用混合模式进行开发。具体功能结构如图2所示。

4.1 C/S结构设计。从图2可知,C/S结构子系统的主要用户是学校及各院(系)的教务管理人员,他们对系统的安全性、交互性和专业性要求高,数据处理较集中,数据处理量大,主要功能设计如下:1)系统维护:实现对系统参数设置与维护,如:用户管理、基础代码维护等。2)学生管理:实现对学生信息的管理和维护。如:学生注册管理、学籍管理、查询统计打印等。3)师资管理:实现对教师信息的管理和维护。如:教师信息查询、工作量查询统计、教学日志管理、综合统计等功能。4)教学计划管理:实现对教学计划的管理。如:课程库管理、专业计划管理、执行计划更改管理、教学任务管理等功能。5)智能排课:实现对课程资源准备、智能排课、人工调整排课等功能。6)考试管理:实现考试管理功能。如:考试方式设置、考试时间设置、试卷设置、考场设置、监考安排、报表打印等。7)选课管理:实现课程选修安排、选课学分统计、选课学生查询、选课情况统计等功。8)成绩管理:实现成绩导入、综合查询、成绩录入、成绩修改、查询打印等功能。9)实践管理:实现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如:实践参数设置、指导教师安排、实践监督检查、查询打印等功能。10)教材管理:实现对教材信息的管理。如:订单管理、出入库管理、采购管理和查询打印等功能。11)毕业管理:实现毕业生毕业资格预审核、毕业成绩总表打印等功能。

4.2 B/S结构设计。从图2可知,B/S结构子系统的主要用户包括:部门、教师、学生和访客。涉及范围广、功能变化快、信息交互量小[4]主要功能设计如下:1)系部功能:实现学生注册管理、系部信息、信息查询等功能。2)教师功能:实现成绩录入、信息维护、信息查询和查看公用信息等功能。3)学生功能:实现网上选课、活动报名、教学反馈、信息维护、信息查询等功能。4)访客:实现在校园网上查询通知公告的功能。

4.3 数据库设计。根据数据库的设计原则,结合本系统的规模及复杂度,我们选择SQL Server 2000作为后台数据库管理系统,为系统提供支持。系统数据“集中”存储在“数据库中心”,所有用户均通过校园网访问“数据库中心”[5]。从数据流的角度看,各个模块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的,各模块功能都围绕“数据库中心”的数据展开,从而实现数据资源的高度共享。系统数据库功能模块结构如图3所示。

5 结束语

本系统主要是以混合模式结构,以Visual 2005为开发平台,C/S模式的功能模块采用C#设计,B/S模式的功能模块采用+的设计,按功能需求的不同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和管理,贯穿教务工作的各个环节,满足了教学管理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姜锐,贾建中,刘洋.教务管理系统信息化的实现[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3,12(4):20-23.

[2]许晓鹰.基于B/S,C/S的教务管理系统设计[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83-86.

[3]邵昌凯.MIS开发中C/S模式与B/S模式的比较分析[J].福建电脑,2007,10:84-74.

[4]丁贵广.ASP及编程基础与实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92-224.

[5]耿文兰.SQL Server 2000数据库管理与开发[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8-100.

采购管理系统设计方案范文第4篇

文章根据电网企业资产的管理特点,从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内涵入手,阐述在电网企业中实施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必要性。同时,以广东电网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构建起广东电网公司实现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科学体系。最后,对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实施过程进行总结,分析实施效果,提出实施推广的核心关键点与建议。

【关键词】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价值管理;广东电网公司

一、广东电网公司实施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背景与必要性

企业财务是企业经营的生命线,其维系着整个企业的生计和发展,每一项业务、每一项管理、每一项决策都关系着企业和社会资源成本的耗费或价值创造的过程,并围绕着财务目标来展开。然而,传统的电网企业由于其自然垄断经营的企业属性,企业难以完全摆脱传统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模式,缺乏竞争创新思维和机制。在这种模式下,财务管理较封闭,财务与业务以及整体经营环境的管理融通和衔接较弱,因而,财务管理对于企业的整体经营管理、经营分析以及辅助决策重要作用的发挥受到了限制。目前,国内电网企业在资产管理方面受这种财务管理模式的影响,大多还是基于统计意义上的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典型问题。

一是资产价值管理观念淡薄,只重视设备资产的性能表现而忽略资产价值管理,只重视投入而轻视产出效益:

二是部门之间缺乏协作机制,传统的基于职能的“分段式”资产管理模式使得各部门工作目标不一致,缺乏有效衔接。业务信息无法共享;

三是关键业务环节的决策方法有待完善。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风险评估与管理、状态监测与检测、数据挖掘等关键技术仍有待突破;

四是历史资料和数据不全,信息化管理水平落后,难以全面支撑科学决策。如电网资产的设备台账、运行维护数据等信息缺失,账、卡、物长期不一致等。

如何规范、有效地提升电网企业资产管理的水平。在确保电网资产运营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资产运营的效用和效益,通过强化资产管理。推动企业相关业务管理的变革,提升企业的综合价值创造能力,这是电网企业资产管理和资产运营过程当中亟需解决的重要命题。

长期以来。电网资产管理面临诸多困惑:第一,在电网建设大规模投入的同时如何考虑投入的效益和扩张的成本?第二,设备招标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如何做到既清正公廉又质优价廉?第三。如何防止电网工程建设中的重复建设、低效建设和低劣产品进入。以减少工程建设和以后的运行成本?第四,电网资产设备修理项目或技术改造项目的立项评估依据是什么?第五,为什么近年来固定资产报废净值越来越高。物资库存量却越来越大?第六,如何理解资产保值增值的本质内涵?提高资产的质量和运营效率,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等等。

广东电网是全国最大的省级电网,供电地域广阔,资产庞大,是典型的投资密集型和资产密集型企业。截至2010年12月底。全省共有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含电缆)69594千米,变电站2301座、主变压器4741台、变电容量37027万千伏安。如何解决以上管理困惑,提升资产管理绩效,促进公司可持续发展,对广东电网公司的经营管理能力是一种巨大的考验。

虽然近年来广东电网公司通过开展创建国际先进电网企业活动,安全生产、电力供应、电网建设、财务管理等各方面工作水平都上了新台阶,资产管理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站在实现国内国际领先目标的高度来全面审视,公司资产管理仍然存在精细化程度不高、管理手段滞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广东电网公司资产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并因此造成了资产使用效率不高、使用寿命短、资产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脱节等问题。

为应对外部环境变化,解决公司长期面临的资产管理难题,转变公司资产经营管理模式。广东电网公司必须对旧有的资产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变革,通过引入先进的资产管理理念和现代化资产管理手段。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以资产价值管理链条为主线,构建科学的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实现资产实物与价值管理一体化,切实提高资产管理绩效。

二、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基本思路和总体目标

电网企业有着明显的社会和经济两重属性。从电网企业的社会属性来看。电网企业是国家公用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畅通,承担着极其重要的社会责任,它需要充分利用有限的企业资源为社会提供安全、经济、清洁、可持续的电力供应,因此,电网企业资产运营的首要任务是通过不断提高资产运营的可靠性。确保电力供应的安全、稳定;同时,作为资产密集型企业,电网公司还需要尽可能地延长资产使用寿命、提高使用效率,以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现有资源,减少对社会资源的占用和浪费。从电网企业的经济属性来看,电网企业作为大型国有企业,占有大量的国有资产,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承担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经济使命,因此,电网企业运营必须关注于资产价值链管理,并通过合理安排资产的初始投入及后续运营支出,有效控制资产全生命周期成本,实现电网企业投资收益和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广东电网公司作为南方电网下属的特大型国有供电企业。需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并履行其经济使命。因此。广东电网资产运营不但要考虑资产的全生命周期成本。还要统筹兼顾资产的可靠性、使用效率和使用寿命,实现四者综合最优,才能全方位提升公司资产管理绩效,促进公司可持续发展。

公司根据电网企业固有的双重属性特点,将国际上成熟的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LCC)理念、多目标决策理论和价值链管理思想结合起来,提出了全新的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Life Cycle As-set Management,简称“LCAM”)理念。

(一)基本思路

广东电网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基本思路是:贯彻落实公司发展战略,针对公司资产管理薄弱环节,以国际成熟的资产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理念为基础,系统谋划、突破创新,努力构建具有广东电网特色、界面清晰、统一协调、科学高效的现代化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进一步提升公司资产管理绩效,促进公司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

广东电网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对资产的规划设计、设备采购、工程建设、生产运营、退役报废等全生命周期进行全过程综合管理,实现项目管理、物资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四大业务的横向融合,以及省公司、地市供电局、县级供电局等的纵向贯通,最终实现资产使用的可靠性、使用效率、使用寿命和全生命周期成本的综合最优。(如图1所示)

三、广东电网公司资产全生命周期体系建设内容

为了实现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综合最优的战略目标。广东电网公司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建设从五方面开展工作,包括建立统一明确的管理策略;贯穿资产生命周期各阶段、互相衔接的业务流程;层次清晰、科学、全面的评估考核体系:适应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协调一致的组织架构;以及建设集成高效的信息系统。(如图2所示)

资产管理策略是纲要,是从公司战略角度对资产管理策略做出较为明晰的界定。即明确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内涵、目标、实施原则和策略等纲领性要点。

业务流程是载体,通过业务流程、表单设置将公司电网资产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紧密联系起来,形成各业务环节有机衔接的资产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

组织架构是保障。通过建立以“流程管理”为导向、流程与职能结合驱动的跨部门协作管理模式。促进管理部门之间、管理层次之间进行充分的信息共享和交互,既考虑了原企业职能管理的现实,又引入了现代流程管理的先进理念。实现了企业管理的平稳过渡,为资产管理目标的实现提供组织保障。

评估考核是推手,通过建立全面、可行的资产管理绩效评估考核体系,衡量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并根据评估考核的结果,促进对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策略和相关业务流程的持续改进。

信息系统是支撑,通过建立“横向集成、纵向贯通”的企业级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固化业务流程,打破信息壁垒。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支持评估考核和分析决策。

(一)管理策略

1 资产管理总体策略

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首要工作是制定资产管理策略,从公司战略角度明确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内涵、目标、实施原则。总体策路的制定着重把握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强调管理目标的先进性。改变传统资产管理目标不明确、不统一、不协调的状况,强调以资产可靠性、使用效率、使用寿命和全生命周期成本的综合最优为目标。

强调管理手段的先进性。以“流程管理”代替传统的“职能管理”。建立全方位的评估考核体系,搭建先进、统一的信息化平台。

强调管理模式的先进性。打破传统的条块化、分段式管理模式,建立从资产规划、设备采购、工程建设到生产运营、报废退役等各阶段、各业务环节紧密衔接的全过程、闭环管理模式。

2 细分管理策略

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按其业务过程,主要分为规划设计、设备采购、工程建设、生产运营及退役报废等五个主要业务环节,各环节的策略以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为核心。支撑综合最优目标的实现:

第一,规划设计管理策略:以LCAM综合最优为目标。进行项目优选和设备选型;建立项目优选和项目群投资组合分析模型。

第二,设备采购管理策略:以LCAM综合最优为目标,进行设备采购:引入“大物流”管理理念;建立LCAM评标方法。

第三,工程建设管理策略:实现资产建设的过程管理与价值管理、物流管理一体化;建立固定资产、生产设备、物资相对应的分类标准化目录,从源头上保证“账、卡、物”一致。

第四。生产运营管理策略:以LCAM综合最优为目标,基于资产状态评估结果和运维策略优化安排运维检修;建立作业标准化、成本精细化管理模式;实现备品备件的整体规划、合理存储、及时配送。

第五,退役报废管理策略:以LCAM综合最优为目标。将退役,报废资产的技术经济性评估结果应用到规划、采购、运维等各资产管理的各业务环节之中;建立资产退役和报废的技术经济综合评估模型;建立退役资产再利用方式的评估模型和方法。

(二)业务流程

业务流程是资产管理策略实施的重要载体。通过优化再造业务流程。将公司电网资产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紧密联系起来,以核心业务流程贯穿资产管理的全过程,协调各具体业务流程之间的衔接关系,特别强调流程中的跨部门协作,完善跨部门交接的流程关键节点设计、相关职责以及交接控制点,形成各业务环节有机衔接的资产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在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各个业务流程环节。实现价值流、物流、信息流的三流合一。

在各个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关键的业务流程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流程进行再造:

一是资产策略及状态评估。建立闭环的技术政策评估、制定、执行、反馈;实施设备风险评估。并将结果应用于作为技改、大修等工作。

二是规划设计阶段。建立,更新中长期电网规划:在可研设计阶段引入全生命设计理念,对项目技术经济性进行量化评估;平衡基建、技改规划;引入项目优选;在初步设计阶段引入全生命设计理念。

三是设备采购阶段。统一物资管理组织架构和流程、信息系统、设备选型标准、物资调拨配送:明确LCC评标;建立量化的供应商评估模型;完善供应商关系管理,进一步扩大集中采购范围。

四是工程建设阶段。强化项目实际用款与项目进度比对;建立项目阶段性回顾机制,对项目进度、成本、质量等进行定期的回顾。

五是生产运营阶段。结合状态评估结果制定技改、大修、维护等计划,实施优化检修;对运维信息、成本信息进行合理的归集。

六是退役报废阶段。建立退役资产再利用平台,进一步完善废旧物资招标处置;加强设备信息输入及时性、准确性,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将退役报废信息反馈至立项环节,充分利用可再利用的资源。

(三)组织架构

有效的组织管理是开展各项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通过明确各部门的职能分工,以及建立符合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的新型组织架构模式,包括了战略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职能明确的三级组织架构。为了促进管理部门之间、管理层次之间进行充分的信息共享和交互。广东电网组织架构模式由原来的以职能驱动的“条块化管理”模式转变为以“流程管理”为导向、流程与职能结合驱动的跨部门协作管理模式:

战略决策层:按照公司整体发展战略,对整体工作实行统一指挥和系统管理,明确公司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总体目标、方向和原则。

管理层:对决策层负责。进行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日常协调和策划管理工作;建立以跨部门协作为基础的归口管理机制。

执行层:按照管理层制定的工作目标、流程、制度规范和完成指标开展工作,制定执行层的业务流程及作业标准、执行标准化、规范化作业以及执行层信息化应用。

(四)评估考核

绩效评估考核机制,是确保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成效的重要推手。通过制定包括资产使用可靠性、使用效率、使用寿命和生命周期成本的关键绩效指标,建立全面、可行的资产管理绩效评估考核体系,覆盖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各个业务环节,以衡量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各项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促进对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策略和相关业务流程的持续改进。

1 指标分类及评价方法

从关键绩效指标、结果性指标和过程性指标三方面进行衡量。关键绩效指标:衡量整个公司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目标实现情况;结果性指标:衡量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各业务环节的实施效果;过程性指标:衡量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相关业务流程的及

时性、规范性和先进性。

同时,从关键绩效指标出发,与业务流程挂钩,将资产管理目标逐级分解、逐层细化,形成金字塔结构的评估指标库。

2 建立综合评价模型

建立综合评价模型来反映资产全生命周期综合最优的实现程度。

设计综合指数T的计算方法,T取决于可靠性、周期成本、使用效率、使用寿命四方面的实现程度。

T=∑(四项目标完成情况×各自的权重),建立以下的管理综合指数模型。

(五)信息系统

建立“横向集成、纵向贯通”的企业级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是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重要支撑。内容包括流程细化和业务蓝图设计,搭建系统应用架构,系统功能详细设计、集成开发及测试等。目的是建立项目管理、物资管理、生产管理和财务管理紧密集成的企业级资产管理系统,覆盖资产生命周期管理全过程。固化业务流程,打破信息壁垒,实现资产实物管理和价值管理的高度统一。从而促进资产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精益化,支持评估考核和分析、决策。

上述五项工作内容分别贯穿于资产全生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相互支撑,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四、实施步骤及阶段性目标

根据管理现状和地区差异,广东电网公司遵循“统一谋划、分步实施”“瞄准最佳、分段达标”的实施原则,逐步建设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主要的步骤和目标如下:

第一阶段:形成总体方案(2009年2月至2009年3月)

成立公司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工作组;制订实施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总体工作方案。

第二阶段:设计实施方案(2009年4月至2009年7月)

明确管理对象,制定资产分类分层原则和编码规则;完成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业务流程、管理策略、组织架构及评估考核体系设计,为企业级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施奠定基础。

第三阶段:试点阶段(2009年7月至20lO年9月l

在试点单位完成企业级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施,实现试点单位的资产全生命周期业务闭环管理及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Lcc)。

第四阶段:推广阶段(20lO年10月至2011年12月)

完成资产管理的流程优化和制度建设,完成企业级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在省、市公司及直管县分公司的推广实施工作,全面实现资产全生命周期业务闭环管理及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LCC),资产管理关键绩效指标达到国内领先。

第五阶段:总结完善阶段(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

完成管理分析及决策支持模型在公司的全面应用,全面实现资产的可靠性、使用效率、使用寿命和全生命周期成本综合最优的管理目标。资产管理关键绩效指标迈进国际领先行列。

五、广东电网公司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实践成果

广东电网公司资产全生命周期体系建设已取得了一系列的阶段性成果,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资产管理对象实施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第一,统一项目编码体系。公司制定了基建、技改、修理、科技、信息和小型基建六大类项目全省统一的项目编码体系,从项目立项源头就赋予项目“身份证编号”,统一了各部门在项目管理中的“交流语言”,也是为了在信息系统中实现统一规范的大计划、大预算项目管理打下基础。

第二,统一物资编码体系。公司制定了全省统一的物资编码体系,在设计院编制设备材料清册的源头就应用统一的物资编码,贯穿于整个物流管理过程,统一了各部门在物资管理中的“交流语言”,同样也是为了在信息系统中实现统一规范的物资管理打下基础。

第三,制定统一设备资产目录。公司将财务资产目录和生产设备分类融合在一起,同时满足了财务管理部门和生产管理部门的管理要求,是通过信息系统实现“账、卡、物一致”管理目标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

第四,开展设备资产清查工作。对于存量资产,试点供电局以统一设备资产目录为基础,进行主网设备资产清理,通过设备台账与现场实物核对、现场实物贴标验证、设备台账与资产台账核对三个步骤。试点供电局清理399座变电站,1124回输电线路,涉及资产卡片14.36万张。资产原值396.03亿元,第一次完全实现了存量主网资产的“账、卡、物一致”。对于增量资产。创新性引入RFID实物标识技术,从资产源头进行跟踪,确保资产全生命周期的“账、卡、物一致”。

(二)制定并实施管理策略,落实价值管理理念

以资产价值链为主线,设计了涵盖规划设计、设备采购、工程建设、生产运营及退役报废五个阶段的19项资产管理策略。明确了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各项工作的目标、内涵和实施方法,明确了各业务环节需要重点推进的关键管理变革内容或管理提升点。

在落实资产价值管理理念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

第一,设计应用项目优选准入模型,提升项目投资决策水平。设计并在年度计划、预算编制中应用了基建、技改、修理、科技、信息、小型基建六大类项目的优选准入模型。在项目优选模型中设置“安全生产评价因素、财务评价因素、其他评价因素”等内容,强化项目投资收益评价,通过定量的评价,对项目实施的优先级别进行评分、排序,辅助制定科学的投资计划,提高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第二,设计应用资产全生命周期成本(LCC)管理模型,实现成本精细化管理。设计并在企业级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中应用了资产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模型,可以对单个资产在各业务阶段发生的成本进行细化分解并实时归集。

各级管理人员能实时获取资产在规划设计、设备采购、工程建设、生产运营、退役报废等各个业务环节的成本信息。在此基础上对资产价值链上的业务流程和关键节点进行控制,可以增强对资产管理业务的控制能力,实现实时监控和实时分析,为下一步实现综合最优打下基础。

第三,大力推动闲置物资再利用,实现资产价值最大化。一方面。通过加强对规划、设计方案合理性评价,以及完善库存定额管理等手段,尽可能地减少闲置物资的产生;另一方面,完善废旧物资管理办法,对废旧物资分类标准进行明确定义,通过技术鉴定对废旧物资所处的状态进行评估,确定不同阶段设备的处置方式,包含资产退役策略、资产调拨再利用、报废物资处置。将退役,报废资产的技术经济性评估结果应用到规划、采购、运维等各个资产管理业务环节之中。2009年挖掘利用闲置物资7.4亿元。

第四,设计高级检修策略模型,科学制定检修方案,有效节约检修成本。以设备状态评估和风险评估为基础,研究、设计了广东电网公司高级检修策略模型,为公司检修方案的制定提供辅助决策支持,以保证检修方案的科学性、经济性。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广东电网公司所属输电、变电、配电等一次、二次设备的两个核心环节(状态评价及风险评估环节、当期检修策略环节)导则、制度、工具的编制。共制定11类设备状态评价及风险评估导则(其中一次输变电设备3类,配电设备3类和5类二次设备)。通过对高级检修策略模型的试点实施,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检修策略模型的合理性。

(三)再造业务流程,并通过信息系统予以固化

公司对项目管理、物资管理、设备管理、财务管理四大业务的流程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优化重组,设计了161项与资产管理相关的业务流程,修编制定了28项管理规范和制度,形成了紧密结合的制度与流程体系,打破了部门壁垒和“条块分割”。明确了各级单位和部门的职责与权限。

公司通过自主开发企业级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固化了一贯到底的业务流程,使项目管理、物资管理、生产管理和财务管理四大业务高度融合。使省、市、县三级在同一个平台上工作。促进公司向集团化、一体化和集约化管理方向的转变。

(四)设计指标体系、建立评价模型

公司研究设计了资产全生命管理指标体系,从资产使用的可靠性、使用效率、使用寿命、全生命周期成本四方面着手。设计了50项管理指标。包括8项关键绩效指标,21项结果性指标;21项过程性指标。选取了部分当前可统计的指标。如万元固定资产售电量等,进行了初步统计分析,纳入公司绩效考核,以促进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在全省的推进实施。

为全面有效衡量公司内部各单位的资产管理绩效,公司研究设计了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评价模型。公司采用层次分析法,通过设置综合指数比较四项目标完成情况,设计综合指数T,用于量化评价各单位的资产管理绩效。T取决于可靠性、周期成本、使用效率、使用寿命四方面的实现程度及其相应的权重。

根据电网企业特点,以“负荷增长、安全运行、资产状况”为影响资产管理目标实现的主要因素,设定27种业务情景,由专家评分得到相应的权重系数组合。公司可以根据各单位的实际情况选取相应业务情景,得到权重系数组合。例如,某供电局负荷增长平缓、安全运行状况十分稳定、资产年龄较短、设备运行状况健康,就选择相应的业务情景,在综合最优权重评分表中得到相应的权重系数组合:α=14%、β=33%、γ=20%、δ=33%。

(五)自主开发并实施“企业级资产管理系统”

公司自主开发基于SOA架构的企业级资产管理系统,采用全省大集中的部署方式,将信息模型与业务需求相契合。建立了项目、设备、物资和财务各模块之间的紧耦合关系,通过有效的集成来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

在业务蓝图设计和流程细化阶段,对系统的总体架构进行设计,完成应用架构设计、数据架构设计和基础设施架构设计,以指导开发阶段的详细设计;将业务流程再造阶段的161项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细化为224项;将影响系统设计的关键业务提取出来进行专题讨论。形成28项关键业务解决方案;结合关键业务解决方案,进行系统功能的概要设计,共设计了721个概要设计功能点。

在系统的开发和测试阶段,共开发了3375项功能、331个菜单、7250个界面原型、25000个源代码文件。研究了业务流程设计和系统的功能、集成等298个问题;多次组织专家组对系统界面原型和系统功能进行审查。形成254条意见;组织了3次大规模的系统功能评审,保证系统开发满足业务需要;从省公司本部和试点供电局抽调了21名内部专家,参与系统开发工作,培养了一批懂业务和技术的内部专家。

企业级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已于2010年6月底在省公司本部、广州供电局、深圳供电局上线试运行,试运行情况良好,基本达到了设计要求,并正在向全省其他供电局推广。

六、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实施成效

广东电网公司通过实施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成效:

第一,实现四大业务的“横向融合、纵向贯通”

企业级资产管理系统是广东电网公司自主建成并投入运行的首个企业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广东电网成为国内第一家通过自主开发软件实现项目管理、物资管理、生产管理和财务管理四大业务高度融合的电网公司。规范化、标准化的业务流程贯穿计划发展部、工程建设部、物流中心、财务部、生产技术部等核心资产管理部门,打破了部门之间的壁垒,促进公司从职能化管理往流程化管理方向的转变,同时,使省、市、县三级在同一个平台上工作,固化了一贯到底的业务流程,实现纵向贯通。促进公司向集团化、一体化和集约化管理方向的转变。

第二。建立保持资产“账、卡、物”一致的长效机制

首先,通过对存量资产开展实物清查和实物标识工作,按照统一资产设备目录的要求,建立资产卡片、设备台账及资产实物之间的对应关系,理清“家底”。

其次,借助于信息系统,对资产的新增和变更、报废进行全过程管理,做到“账、卡、物”联动,防止“前清后乱”。规划设计阶段,建立初设设备资产台账,以及设备台账和资产卡片的对应关系,在资产设计过程中进行溯源跟踪;设备采购阶段,引入实物标识管理手段,在设备出厂即贴标。赋予资产“身份证编号”。在资产形成过程中进行实物跟踪;工程建设阶段,建立起物料和设备的对应关系,通过“自动转资”,实现对新增资产的实时管理i生产运行阶段,通过资产与设备联动,确保设备的变动(调拨、盘盈、盘亏)同步触发资产变动;在退役报废阶段,设备退运自动触发资产处置(闲置、报废)。

第三,建立规范化、自动化的项目管控方式,实现“自动转资”

在规划设计阶段。从源头开展闲置物资、资产的再利用,提高资产的利用率:按照标准模板建立WBS结构,应用典型设计方案,加快设计进度:建立初设设备资产台账,在设计时就建立设备台账和资产卡片的对应关系。在设备采购阶段,项目管理部门按照设备材料清册,通过信息系统自动提交物资需求计划给物资部门进行采购,提高申购准确性;建立以概算为基准的设备购置费用控制体系,有效控制工程成本。在工程建设阶段,建立三级进度控制标准,自动生成投资统计数据。避免虚报谎报;通过WBS实时控制费用支出,避免随意超概;实时建立领用物资和设备台帐的对应关系,设备来源清晰可查。在项目投运阶段,通过电子化移交以及实物标识核对等手段,设备资产信息全面准确的移交给生产运行部门。在竣工决算阶段,通过信息系统自动分摊费用、出具报表、转增资产。实现“自动转资”。

第四,财务、业务充分融合,实现“业会合一”

一是与资产管理相关的会计核算凭证均根据相应的业务操作自动生成,如系统在处理领料单据时。即自动生成相应的物资出库的会计凭证,确保财务核算信息准确、及时和可追溯:二是财务管控要求与业务操作流程融为一体,有效降低了财务控制风险,如在物资采购流程中,财务人员通过在线进行采购单、收货单、发票三单匹配。确保采购付款的规范性,有效控制了付款风险;三是将财务预算控制贯穿于业务操作全过程,实现预算管理的事前、事中实时控制,结果实时反映,如在提交物资需求计划时,对于超出概算的。系统会自动进行提醒甚至予以拒绝。

七、经验分享

结合广东电网公司实施资产全生命周期的战略思路、目标、体系建立的内容,剖析实施过程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总结出以下经验供其他企业在实施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中参考:

第一,切实转变资产管理理念

企业内部的相关部门、专业和单位,必须树立系统管理理念,旧有的部门(专业)本位主义必须被彻底摒除,各部门(专业)不仅应关注自身管理水平的提升,同时也要注重自身管理工作对整体工作的影响,才能保证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顺利推进。流程管理理念、价值管理理念、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理念等符合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经营管理理念,必须落实到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具体工作之中。

第二,注重资产管理核心能力的培养

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的引入及资产管理体系的建设目的,从根本上来看,是为了培养公司资产管理的核心能力,全面提升公司资产管理水平及管理绩效。进而促进资产和企业运营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实施工作必须要注重公司资产管理核心能力的培养。资产管理核心能力主要包括:资产策略管理能力、投资管理能力、资本性项目实施能力、资产运营能力、资产信息管理能力等。

第三,重视数据的收集和积累

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过程当中,大量的决策模型需要数据支持,比如“高级检修策略”的应用需要大量的设备参数及运行数据予以支持;大量的决策方法需要数据验证。比如应用LCAM评标时,供应商所提供的设备运行费用、可靠性、故障等信息需要收集和积累大量的设备运行数据予以验证:大量的决策分析需要以历史数据为基础,比如预算编制时所使用的设备运维定额成本,需要在分析每类设备运维成本历史数据的基础上予以制定;大量的评估考核需要通过数据来反映和落实,比如资产管理指标的应用和考核、资产管理绩效的评价需要通过数据的统计和计算结果来反映并予以落实等等。因此,数据的收集和积累是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从技术上讲,数据越充足,越准确,所应用的模型和分析结果就越能反映现实,就越能为公司资产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

第四,加强信息系统建设

信息系统是现代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和手段。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工作的实施自然也无法离开一个高效的、充分集成的企业级资产管理系统的支撑。通过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可以将各个业务系统进行有效整合、将不同业务条线的关键信息进行充分集成和共享,提高数据发掘能力,为报告、决策支持和计划工具提供支持,以满足不断增长、日趋复杂的资产管理业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