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产业调研方案

旅游产业调研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产业调研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旅游产业调研方案

旅游产业调研方案范文第1篇

__年12月,太原市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智慧旅游第二批试点城市,这既为我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迎来新的挑战。为此,市政协把“加快我市智慧旅游建设、提升旅游信息化水平”列为今年常委会的重点调研课题。8月上旬,由市政协张政副主席带队,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我市智慧旅游建设情况进行专题视察调研。调研组吸纳长期从事旅游行业的专家学者和委员,组织他们认真学习智慧旅游的理论知识和方针政策,全面了解我市智慧旅游建设进展情况,并深入到新晋商联盟国际旅行社、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山西公司太原分公司等单位视察,观看我市智慧>!总结提炼,形成了调研报告。

一、“智慧旅游”的概念及其重大战略意义

智慧旅游是一种以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通信网络、高性能信息处理、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在旅游体验、产业发展、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使旅游物理资源和信息资源得到高度系统化整合和深度开发激活,并服务于公众、企业、政府等面向未来的全新的旅游形态。它是推进旅游消费便利化、旅游管理精细化、旅游经营科学化的主要手段,是实现建设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战略目标的重要内容。

进入“十二五”以来,我国旅游产业和旅游信息化建设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推动传统旅游业向现化服务业转型,建设“智慧旅游”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

(一)发展“智慧旅游”是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20__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确立了以信息化带动旅游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的基本途径。20__年国家旅游局制定了《中国旅游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将旅游信息化纳入区域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对旅游信息化建设的资源投放力度,加大对具有应用实效的旅游新技术产品的宣传推广力度,开展智慧旅游创建工程,对各类旅游信息化的新应用、新服务、新模式开展试点示范。20__年5月,国家旅游局批准北京、武汉、成都、南京等18个城市为首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12月,又批准天津、广州、杭州和太原等15个城市为第二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各试点城市解放思想,大胆试验,改革创新,摸索经验,取得了积极成果。

(二)发展“智慧旅游”是旅游市场的重要需求

从全球看,在线旅游因其方便快捷的优势,已在旅游市场交易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越是发达国家在线旅游市场所占的比例越大。20__年全球旅游市场交易额为9100亿美元,其中线下交易额为6260亿美元,线上交易额为2840亿美元,已占到全球旅游市场交易额的31.4%,而且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在我国随着人们旅游出行需求频次的增加,在线旅游的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今后对智慧旅游的需求空间巨大。可以说,智慧旅游已成为当今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发展“智慧旅游”是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目前看,传统的旅游产业经营方式、管理手段和发展模式,已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和市场的需要。只有借助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便携式上网设备等现代信息技术,才能做强做大旅游产业,提升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首批开展“智慧旅游”试点城市的实践证明,通过开展“智慧旅游”建设,进一步提升了旅游信息化水平,完善了旅游服务功能,提升了在线旅游人数,改进了旅游经营模式和管理手段,增加了旅游收入,凸显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战略性支柱产业的重要地位。

二、太原市“智慧旅游”建设发展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去年经国家批准我市为第二批“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以来,更加激发了我市旅游管理者和广大旅游从业人员创新发展的动力和责任,迈出了积极的探索步伐。先后建立了太原旅游信息网、整合了旅行社、星级酒店、旅游景区等资源,使旅游信息得到有效链接和充分延伸;自主研发了旅游电子合同,已在全市旅行社推广使用,得到国家旅游局和省旅游局的肯定和赞同;在48家星级酒店安装了旅游触摸屏,将全市所有旅游信息延伸到酒店,向游客提供了方便;策划拍摄了以反映太原市

文化特色的微电影《太原印象》。与此同时,市旅游局还组织专人赴杭州、武汉、南京等地学习考察,结合我市实际起草了《太原市智慧旅游建设行动计划》,总体目标是通过三年努力建成具有一个中心、五大平台、四大功能的智慧旅游信息化系统,为游客提供一站式智慧旅游服务,实现“尝并州美食,住清凉圣境,行汾河两岸,游锦绣龙城,购三晋特色,享唐风晋韵”的美好愿望。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看到,我市作为“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与其他试点先进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宣传不够深入,思想认识有差距

我市被确定为国家第二批智慧旅游试点城市,这既是一项光荣的任务,也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应当唤起各级领导、相关业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认同和支持。然而调研中我们感到,有部分领导、旅游行业职工和群众,对智慧旅游的基本内涵,对建设智慧旅游城市的重大意义以及实现路径等问题,认识还不够统一,在领导层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摆上重要位置,在企业层面、社会组织与个体的认知上,还没有实现很好的普及,缺乏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思想观念比较陈旧。

(二)管理体制不顺,资源共享有差距

多年来我市的旅游景区、景点存在着多头管理、职权交叉等现象,虽然在旅游景区的条块管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面对旅游产业做强做大和智慧旅游的新要求,原有的体制壁垒和障碍逐渐显现出来,不仅影响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和旅游产业的科学管理,更不利于旅游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三)资金投入不足,基础条件有差距

据了解,近年来我市每年用于旅游事业的预算经费仅400万元。相对于郑州市每年6000万、武汉市每年5000万,长沙市每年3500万和南昌市每年2500万元旅游经费,差距比较大。因此,我市的旅游信息化建设历史欠帐较多,基础条件比较薄弱。到目前为止,信息化建设仍没有专用机房,没有防火墙和安保认定,不具备软件研发的条件。与同为全国智慧旅游试点城市的南京、武汉、杭州等相比,基础条件相差甚远。

(四)启动相对缓慢,整体推进有差距

我市既是全国“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同时也是全国“智慧城市”建设试点。作为“智慧太原”重要组成部分的“智慧旅游”,已滞后于“智慧太原”的规划与建设。目前“智慧太原”的规划方案已通过专家论证,核心项目已启动,特别是“数字太原”建设已取得可喜成果,在电子政务、智慧城管、智慧公交、智慧医疗、智慧社区等方面有了实质性进展,而“智慧旅游”的规划方案目前仍未经专家评审和政府批准,核心项目也未启动,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短板。

三、加快太原“智慧旅游”建设的建议

我市作为国家第二批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机遇难得,必须紧跟全国试点城市的步伐,学习兄弟城市的先进经验,进一步提升我市智慧旅游建设速度和质量。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思想共识

发展“智慧旅游”在当下是一个全新的命题,建设“智慧旅游”城市也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目前人们对它的认识还比较模糊,理解也比较肤浅,行动还不够自觉。因此,我市应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单位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宣传教育工作。要宣传“智慧旅游”的基本内涵,使人们明确“智慧旅游”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服务智慧,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实现管理智慧,为政府主管部门提供政策依据,提高办事效率;实现营销智慧,为旅游企业的市场营销和线路设计提供技术上的支持。要宣传全国“智慧旅游”建设的发展形势,明确国家推动智慧旅游的方针政策和基本原则、各试点城市的发展态势及经验成果,增强我市完成试点任务的光荣感、责任感和紧迫感。要宣传创建“智慧旅游”城市的重要意义,明确“智慧旅游”是我市做强做大旅游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是提升我市对外形象,扩大我市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是打造“智慧太原”的重要组织部分。从而在全市形成人人关心“智慧旅游”,积极支持“智慧旅游”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理顺管理体制,加强组织领导

建设“智慧旅游”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旅游、交通、金融、气象、通信等多个部门,因此,工作中必须强化大局意识,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调查研究,对我市多年来形成的旅游产业管理体制进行重新审势,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符合科学发展,有利于做强做大旅游产业的管理体制和模式。市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智慧旅游建设的组织领导,明确一名分管副市长负责,由旅游部门牵头,吸纳有关县区、市直部门等组成智慧旅游建设领导组。明确工作任务,健全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推进太原智慧旅游建设顺利实施。

(三)拓宽融资渠道,强化资金保障

加强旅游信息化建设,科技含量高,构建智慧旅游数据中心等服务平台,资金需求量大。因此,要广开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首先,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加大投资力度,用于智慧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其次,要充分利用国家和省对“智慧旅游”试点城市的优惠政策,积极申请项目扶持经费。三要重点通过市场化运作,吸引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向旅游业集聚。以“三网整合”、云计算和应用系统开发为依托,组建太原市信息发展投资公司及智慧应用专业运营公司,构建起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的投融资平台。要积极推进金融机构与旅游企业的广泛/!/合作,探索开发新型的旅游金融产品,增强 银行的旅游服务功能。四要建立政策性专项扶持资金,以奖代补,鼓励旅游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商务应用。给予智慧旅游建设企业相关优惠政策,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旅游信息化建设,激活企业的创新活力和竞争意识。

(四)纳入整体规划,把握建设原则

要把“智慧旅游”建设纳入“智慧太原”建设的总体规划,通盘考虑,同步推进。这样可以有效整合利用资源,降低建设成本。要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协作共赢”的理念,指导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工作。实践中要把握四个原则:一是坚持规划先行,形成合力的原则。要针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整合各类资源,对旅游信息化建设进行顶层设计规划。尽快组织有关专家对《太原市智慧旅游建设行动方案》进行论证评估,提出修改意见,力求做到起点高、实用性强。二是坚持准确定位、突出特色的原则。要深入分析我市旅游资源的优劣势,先重组资源,再定位市场群体,以大手笔、强分贝打响我市“唐风晋韵、锦绣龙城、清凉胜境”的旅游品牌形象,着眼于建设华夏文明看山西的旅游中心,充分发挥黄河中游经济区中心城市的优势,彰显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三晋文化特色,力争在全省率先实现旅游产业信息化,当好全省旅游产业的排头兵和先行者。三是坚持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的原则。要不断探索总结,智慧旅游发展的内在规律,减少盲目性,提高试点的科学有效性。坚持试点先行、分类指导、有序推进。要把服务游客、服务企业、服务管理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着力推进智慧景区、智慧企业和智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构建起我市特有的智慧旅游发展模式,这就是建设“一个中心”,即智慧旅游数据中心(旅游云),打造“五大平台”,即“游客服务平台、宣传服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管理服务平台和统计服务平台。”四是坚持融合服务,提升体验的原则。要贯彻以人为本,以游客为中心的理念,打造整合服务体系,提升游客友好体验,着力满足游客在“吃、住、行、游、购、娱”中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旅游产业调研方案范文第2篇

一、上半年的主要工作

㈠加强政治理论和旅游业务知识学习,队伍素质不断提高

上半年县旅游始终把队伍建设摆在重要的位置,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认真贯彻落实《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效能政府四项制度具体工作方案的通知》、《县人民政府关于20__年旅游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制定了旅游局效能政府四项目制度工作实施方案。实现本单位各项工作的又好又快发展。结合“发挥优势创新思路全力推进旅游二次创业,要求从具体事情抓起,发扬务实精神,切实解决群众反响强烈的突出问题。县旅游局认真及时做好县政府交办的县两会提出的关于旅游建议和提案的答复工作,答复满意度为100%。

㈡完成旅游产业策划、景区规划的省级评审

在去年投资100多万元编制完成《云南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与提升总体策划》、《云南石宝山景区旅游总体规划》和《云南千狮山景区旅游总体规划》的基础上。3月25日,省旅游局余繁副局长在昆明主持召开由省旅游局、省发改委、省建设厅、省文物局、省旅游规划研究院、省城乡规划院、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国土资源学院、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的相关专家学者组成的省级评审组会议,评审组一致同意一个策划两个规划通过省级评审,目前,以上策划规划正由县人民政府向州人民政府上报审批。

(三)认真总结“十一五”旅游产业发展经验,编制好旅游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最后一年,县旅游局在认真总结我县“十一五”期间旅游产业发展的得失的基础上,积极编制我县旅游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积极配合州旅游局做好大理州“十二五”旅游产业编制工作,力争把旅游发展重点规划和项目纳入大理州旅游产业“十二五”规划的重点项目中。积极配合州旅游局做好《大理州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策划(20__-2025)》、《大理州苍洱片区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综合试点总体规划(20__-2020)》和《大理州旅游重大项目策划与可行性研究》的前期调研工作。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我县旅游产业的市场化

目前,我县旅游产业存在着市场化较低,体制机制不合理的状况,县旅游局加大招商引力度,按照“政府主导,企业经营,市场运作”的发展思路,提出将“旅游文化产品整体包装、总体招商”的方式对旅游文化产业进行整体开发。先后与云南投资集团公司、华海集团、温州总商会、云南东昱转置业有限公司、美国成功集团、华龙集团、云南路桥一公司、大理茶马古道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等10多家企业进行了接洽和商谈,初步与云投集团开发石宝山——寺登街旅游区,云南路桥一公司开发墨斗山生态文化苑达成合作意向。

(五)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旅游业再创新高

县旅游局认真分析旅游客源结构,通过电视、广播、网络、书刊、广告、短信等形式,进行针对性的旅游促销宣传,积极拓展客源。一是在节假日前发送21万条旅游宣传信息短信,大大提升了旅游在省内知名度;二是旅游信息中心加大工作力度,及时撰写旅游信息并及时上报相关单位,编制旅游信息期刊4期;三是加强与新闻媒体合作,在大理电视台和丽江电视台气象预报中播放旅游景点来宣传旅游,在云南人民广播电台《花样云南》栏目中播出2期,大理电视台《魅力大理》栏目中播出1期宣传旅游;四是积极配合相关部门成功举办“·沙溪复兴工程三期竣工庆典暨四期谅解备忘录签署仪式”。我县的宾馆酒店入住率超过90%。各景区景点游客人数都比去年同期大幅增加。1月至6月份,预计到旅游人数34.93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4.35%,其中国内游客34.43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3.18%,国外游客3770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35.18%;其中石宝山景区游客人数为4.58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8.24%;千狮山(满贤林)景区游客人数为2.04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9.84%;寺登街景区游客人数为3.14万人次, 比去年同期增加58.28%。

(六)积极实施石宝山、千狮山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景区品位

1.石宝山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预计投资建设700多万元,上半年完成投资建设500多万元。将超额完成州政府下达投资建设500万的项目建设。一是6月10日,石宝山旅游客服务中心和美化亮化工程通过验收;二是投资80万元的景区危房改造(含铺面、厕所、管理房和厢房的改造建设)及景区道路安全防护设施建设工程;三是积极配合县交通局实施投资450万元石宝山景区旅游公路改造工程;四是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石宝山至寺登街旅游环线建设项目前期工作。

2.千狮山景区旅游基础设施项目,预计投资建设90万元,上半年完成投资建设40万元,具体实施的项目:一是投资50多万元实施的千狮山景区大雄宝殿危房改造及部分寺庙进行维护修缮工程,二是投资20多万元实施景区金狮路安全防护设施(强制减速带、安全指示牌、标志杆,警示墩表面油漆)和垃圾桶、指示牌等美化亮化工程,三是投资30多万元启动狮路二期工程(千狮山景区至文风塔连接游路建设)。将为千狮山(满贤林)申创国家3a级景区打下良好的基础。

3.县旅游局密切联系相关部门,多方争取项目资金,上半年分别向国家、省、州政府和旅游局报送了《关于请求帮助解决县“1·1”4.6级地震抗震救灾旅游专项应急抢险经费的请示》。向省、州旅游局和财政局报送了《关于帮助解决石宝山--寺登街旅游区游路资金的请示》、《关于帮助解决石宝山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请示》等申请旅游专项资金。

(七)加强旅游行业培训力度,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针对我县旅游星级饭店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的现状,县旅游局为了提高旅游服务水平,树立旅游新形象,在州旅游局的大力支持下,聘请行内知名专家,于4月23日至24日在君山大酒店举办第五期县旅游星级饭店从业人员培训班,来自我县各大宾馆酒店50多名从业人员参加了培训班。

(八)加强旅游行业安全生产工作,加大景区管护力度

为切实加强我县旅游行业安全生产工作,确保旅游安全生产,营造良好的旅游安全环境。上半年县旅游局与消防、安监、公安、工商、防疫等职能部门组织了“元旦”、“春节”、“三八节”“五· 一”等节前的旅游安全大检查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整改。杜绝了节日期间的旅游安全事故。

20__年我县遭遇百年一遇的特重大旱灾,景区景点森林防火管护的任务十分繁重。在大理森林武警支队12名官兵的配合下,加强了各景区景点的自然管护力度。旅游局结合工作实际,制定紧急扑火预案,及时启动了《县石宝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森林防火专项防控方案》和《县金华山风景名胜区森林防火专项防控方案》,,发放“防火宣传单”,张贴“森林防火通告”,制定分片巡山责任制度,流动广播《森林法》、《云南省森林消防条例》等法律法规。与景区工作人员以及护林队员签订《旅游安全生产责任状》,明确责任,死守关键部位、加大巡山密度和力度;在进入林区的路口设卡登记,严防严控火种进入景区,禁止在景区内一切野外用火;对道路两边的林下易燃物进行清理、浇水人工增湿作业;与景区周边村寨、学校加强沟通,增加村民、学生的防火意识。到目前为止,我县石宝山、千狮山景区内没有发生一起森林火灾。

(九)编写《导游词》 规范我县旅游解说

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县景区景点的解说,县旅游局正在编写《导游词》。

(十)做好挂钩村的联系帮扶工作

上半年旅游局紧紧围绕县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在资金上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积极帮助沙溪镇联合村抗旱救灾工作,在农村党员慰问、春节困难户慰问和春耕生产扶持、抗旱救灾等活动中,共给予资金补助5仟多元。王德昌副局长还多次协助 挂钩村联合村委换届选举等相关工作。县旅游局派杨四显同志到石龙村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

二、下半年工作计划

20__年旅游局将紧紧围绕县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开展景区景点项目建设,宣传促销,行业管理等工作,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㈠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旅游二次创业” 和“加快文化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的总体要求,积极响应州委、州政府提出的“打造大理旅游新亮点”的思路,也是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年。结合旅游业务知识的学习,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㈡加强石宝山景区和千狮山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主要完善游客服务中心配套设施;配合交通局实施好景区旅游公路改造工作;配合相关部门做好石宝山至寺登街旅游环线建设工程前期工作。争取年内在宝相寺新建设一座旅游厕所工程。

㈢做好《云南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与提升总体策划》、《云南石宝山景区旅游总体规划》和《云南千狮山景区旅游总体规划》上报审批工作。

㈣大力加强招商引资工作,以石宝山——寺登街旅游区为突破口,探索旅游景点景区实行企业化管理,公司化运作,民间化接待的经营管理体制,整合旅游资源,壮大旅游产业。

㈤精心策划,开展富有吸引力的多渠道、全方位的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做好石宝山“歌会节”宣传促销、美化亮化和接待服务工作,吸引更多的游客到旅游观光。

㈥继续抓好导游培训,旅游技能培训,星级宾馆检查复核等工作。年内争取与旅游局县校合作方农大茶学院举办一期茶艺培训班,和县劳动就业局联合再举办一期县旅游从业人员技能培训班。

旅游产业调研方案范文第3篇

为充分发挥标准化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旅游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快推进国际知名旅游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旅游服务功能,创建全省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把旅游业

培育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为总体目标,以旅游标准体系建设和旅游标准推广为抓手,全面提高旅游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培育更多旅游产业品牌,提升城市旅游服务功能和旅游产业素质,提高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推进我市旅游业发展转型升级,为加快建设国际知名旅游城市、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作出贡献。

二、总体目标

构建特色并与国际接轨的地方旅游标准体系,加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实施力度和实施范围,促进全市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和旅游市场秩序规范,引导全市旅游企业向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培育一批旅游品牌,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增强城市旅游服务功能,优化旅游产业素质,提高旅游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提升游客满意度,成功创建全省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

三、主要任务

按照《河南省全面推进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实施办法》和《全省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安排》,结合我市实际,突出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建立健全旅游标准化体系。根据我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制定旅游标准化发展规划和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构建以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主体,地方标准为补充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形成覆盖“食、住、行、游、购、娱”等要素及城市服务功能的地方标准和服务规范。

(二)组织旅游标准实施。在全市大力开展旅游标准化创建工作,遴选旅游标准化工作基础条件较好的县(市)区、旅游企业作为试点,通过宣传、培训、监督、指导等措施,加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实施力度,扩大标准化的实施范围和影响力,通过开展旅游标准化的试点、示范工作,树立标杆,以点带面,带动全市旅游行业严格实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规范服务行为。

(三)培育旅游行业服务品牌。坚持以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为抓手,以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提升旅游满意度为目的,创建一批运作规范、管理先进、服务优质的旅游服务标准化示范单位,着力培育一批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知名度高的名牌企业,进一步叫响“服务”品牌。

(四)完善旅游产品体系。突出“太极故里”、“山水”两大品牌,加快云台山、神农山、青天河(月山寺)、太极拳、黄河(嘉应观)、妙乐寺、韩园、圆融寺、药王庙、影视城等十大文化旅游园区建设;围绕打造南太行国家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黄河生态文化旅游带、南水北调中线生态文化旅游带,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条,推动文化旅游与工业、农业、体育、医疗保健、科技、信息等产业融合发展,开发演艺节目、精品剧目、数字动漫、七贤茶酒、绞胎瓷等文化旅游商品,构建内容丰富、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加快观光游向文化体验、休闲度假、保健养生游转变,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

(五)增强城市旅游服务功能。通过旅游标准化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加大投入,加快旅游服务设施的升级和完善。重点加强旅游交通、导向标识等旅游交通路网建设、加强“智慧旅游城市”等旅游信息化网络体系建设,构建完善我市旅游综合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和产业竞争力。

(六)开展旅游标准实施评价。积极探索建立旅游标准化创建活动效果评价模式,将制定标准和效果评定结合起来,加强标准实施的督导检查,并实施奖惩机制,促进标准实施、服务质量提高和经济效益增长的有机统一。

四、责任分工

市委宣传部负责标准化创建工作的新闻宣传工作。

市民族宗教局负责全市被列入旅游景区(点)的宗教活动场所的标准化创建工作。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结合标准化创建工作,负责全市加快发展旅游产业有关政策措施的协调推进工作。

市财政局负责标准化创建工作的专项经费预算,保证创建工作的需要。

市商务局负责指导各县(市)区购物商场的标准化创建工作。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做好移动互联网旅游服务工程建设工作,提升市旅游业的信息化程度。

市民政局负责城市道路标牌的标准化创建工作。

市旅游局负责全市旅游标准化工作的规划、组织协调、整体推进工作,指导各县(市)区的标准化创建工作。

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标准化创建工作中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宣贯培训推广,监督各项标准的实施,做好旅游名牌、质量奖的培育工作。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城市道路建设等旅游基础设施的标准化创建工作。

市交通运输局负责出租车、旅游客运的标准化创建工作。

市农业局负责乡村旅游业态的标准化创建工作。

市林业局负责全市森林公园的标准化创建工作。

市文化新闻出版局负责全市文化娱乐业态和文物景点的标准化创建工作。

市体育局负责体育旅游业态的标准化创建工作。

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配合市相关部门做好旅游市场的规范检查工作。

市公安局负责城市交通标牌的标准化创建工作。

市统计局负责为标准化创建工作提供有关数据。

市园林绿化管理局负责公园、街区绿化的标准化创建工作。

市城市管理局负责城市公共厕所和环境卫生的标准化创建工作。

火车站负责火车站的标准化创建工作。

各县(市)区政府、新区管委会负责本辖区内A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旅游咨询中心、星级饭店、旅行社、旅游餐馆、社会旅馆、快捷酒店、购物商场、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农家宾馆等单位的标准化推进工作。其他相关单位,按照各自职能积极配合创建工作。

五、工作步骤

创建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工作分为五个阶段进行。

(一)启动阶段(2012年7月至8月)

根据创建旅游标准化示范市工作的要求,组织专题调研,提出工作方案,细化创建工作任务,明确职责分工,召开动员大会,广泛宣传发动,统一思想认识,引导全社会支持创建、参与创建。

1.研究制定《市创建全省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实施方案》、《河南省旅游标准化试点地区评估表》任务分解和《市旅游标准化试点县(市)区评估表》、《市旅游标准化试点企业评估表》,进行责任分工,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2.收集、编印旅游标准化资料汇编;

3.与各县(市)区政府、新区管委会和各相关部门签订《市创建全省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目标责任承诺书》;

4.设立专门的办公场所,抽调专职工作人员负责创建工作;

5.开展旅游标准化调研工作。进行旅游服务质量调查,全面了解旅游服务质量状况和旅游标准化工作情况,梳理旅游标准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加强旅游标准化建设的措施;

6.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认真抓好标准学习和宣传发动,确定试点单位;

7.各新闻媒体开辟“创建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专栏,营造创建工作的浓厚氛围;

8.各县(市)区政府、新区管委会和各责任单位依据本方案,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于8月30日前报市创建办建档。(电话:3569652)

(二)实施阶段(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

根据创建全省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责任分工的要求,各级各责任部门和单位,结合各自职责,逐项抓好落实,做到阶段性工作与整体创建活动有机结合,既分工又协作,增强创建实效。采取专项督查、群众评议、舆论监督相结合的办法,加强督促检查,及时发现问题,认真做好整改。

1.研究制定《市旅游标准化发展规划》和《市旅游标准体系表》,并组织实施。

2.完善城市旅游服务功能。抓好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重点加强“智慧旅游城市”旅游信息化系统建设,完善旅游标准化信息网络平台,实现快速便捷的公共信息服务;加强城区导向及旅游标志系统建设,完善旅游标志系统,实现行政区域内主要道路及重点景区的标准化导向信息系统全面覆盖。

3.开展旅游标准宣贯培训。旅游及相关行业要开展各种形式的旅游标准宣贯培训,引导和督促旅游企业及相关单位严格执行已经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

4.建立健全旅游标准化体系。围绕“食、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依据旅游标准化发展规划、总体安排和旅游新业态的发展,结合我市实际,组织制订具有特色的旅游服务地方标准和服务规范,构建具有本地特色的标准体系框架。

5.制定完善旅游企业标准。各旅游企业要组建标准化技术队伍,研究制定符合本企业特点的标准体系。各主管部门指导鼓励旅游企业贯彻实施各项旅游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

6.组织开展旅游标准化试点和推广。按照创建工作任务,督导各试点单位制定试点工作方案,明确目标和任务,落实各项措施,对照试点评分标准开展创建、自检工作。并通过工作简报等形式,及时向市创建办报送试点工作进展情况,总结试点经验,并在全市进行推广。同时,强化试点进程跟踪督查,分阶段提出要求,及时通报试点情况,推动试点工作顺利进行。

7.进行旅游标准实施评价。在试点过程中加强对标准实施情况的检查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提出修订标准的建议,认真总结工作经验,在对标准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中提升旅游产品档次和服务质量。

8.加强旅游标准化工作宣传。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站等媒体全方位宣传报道旅游标准化创建工作,在城市主要街道、旅游景区和社区等场所设置公益宣传牌,开展形式多样的旅游标准化主题宣传活动,大力宣传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创建工作。

(三)评估阶段(2013年9月至10月)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认真对照考核标准,积极查漏补缺,进一步提升软件水平和硬件质量,确保考核评估一次通过。

1.做好试点中期评估工作。依据《河南省旅游标准化试点地区评估表》,掌握评估内容,在旅游标准化试点中期,迎接省旅游主管部门组织旅游标准化专家对我市进行中期评估,接受上级对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指导。

2.开展旅游标准化试点创建自查。按照《河南省旅游标准化试点地区评估表》内容进行自查,自查合格后,向省旅游局提出正式评估申请。

(四)迎检阶段(2013年10月至11月)

试点工作期满,制定迎检方案,在巩固发展试点创建工作成果的同时,做好迎接省旅游局对我市旅游标准化试点现场评估工作。

(五)总结阶段(2013年12月)

各县(市)区政府、新区管委会、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及时总结旅游标准化工作取得的成果,推广成功经验,查找存在的问题,制定整改方案,持续完善各项标准,不断改进旅游企业的管理和服务。适时召开全市旅游标准化推进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对在标准化推进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实施表彰奖励。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成立全市创建全省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创建全省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落实工作任务,把握工作标准,掌握工作进度,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将创建全省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定期督导检查,促进任务落实。各县(市)区政府、新区管委会和各相关部门要各负其责,抽调精干人员成立相应创建工作机构,制定创建方案,明确创建任务,落实创建责任,确保工作完成。

(二)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旅游标准化建设和试点工作是一项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城市功能、环境提升、服务品质等领域。各县(市)区政府、新区管委会及各相关部门要按照“统一领导、部门负责、条块结合、城乡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机制,通力协作,上下联动,以点带面,全面提升,强力推进全市旅游标准化建设,确保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旅游产业调研方案范文第4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发展大旅游,开拓大市场,形成大产业”的战略部署,以旅游规划为先导,加强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序高质开发旅游产品,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提升服务水平,不断开拓旅游市场,实现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把旅游业打造成为全县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

二、工作目标

**年启动创建工作,2009年建成省旅游经济强县,2011年建成中国旅游强县。到2011年,实现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30万人次,旅游经济总收入24亿元,旅游经济总收入占GDP比重8%以上,新建4家高星级饭店,创建3个4A级旅游区,2个3A级旅游区,前童镇、强蛟镇、长街镇等镇建成省旅游经济强镇,建成旅游产品丰富、发展环境良好、市场竞争力更强的长三角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基地。

三、主要任务

(一)统筹协调,政府主导。要进一步发挥政府对旅游业的主导作用,制定旅游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县政府每年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规划编制、重点旅游项目奖励、旅游信息化公共平台建设、乡村旅游发展、旅游商品开发、旅游人才培训等;重大旅游项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四星级以上酒店和其他旅游设施建设项目纳入年度重点项目;加强旅游规划管理,以规划为依据,加快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拓展旅游项目的综合功能,提高旅游项目的开发水平;城市建设、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农业、林业、交通、水利、文化等产业规划,要与旅游规划相衔接,统筹考虑旅游景观功能。

(二)整合资源,打造精品。按照《**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以“一带两区多点”为旅游发展的基本格局,加快旅游休闲度假项目建设,重点打造**温泉休闲旅游度假区、**湾旅游度假区、前童古镇旅游区和十里红妆民俗文化旅游区等龙头产品;完善浙东大峡谷、伍山石窟、东海云顶、野鹤湫、梁皇山等旅游区的旅游基础设施,推进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加强各旅游区合作互动,打造西部森林观光旅游区、徐霞客古道观光带,优化游览线路,丰富旅游内涵;整合乡村旅游资源,适度有序地推进乡村旅游发展,重点发展文化特色明显、以规模农业和旅游区为依托的乡村旅游项目。

(三)完善功能,提升品牌。加快城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以建设游客集散中心、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网络等公共服务体系为重点,不断完善城市的旅游功能;积极推进旅游餐饮服务标准化,开展达标创评工作,努力提升餐饮服务质量;加大对高星级饭店建设的扶持力度,引进一批国内有知名度的连锁品牌酒店,适度开发旅游经济型酒店和产权式度假型酒店,积极探索农家特色的乡村旅馆管理模式,进一步优化旅游饭店的结构,提升服务水平;加快培育旅游商品市场、购物中心和特色街区,促进农副产品、文化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化;充分挖掘“**平调”、“民间婚俗”等**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开发能常年供游客欣赏观看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娱乐项目,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

(四)注重营销,塑造形象。建立旅游宣传促销专项资金,加大旅游整体形象和品牌的宣传促销力度;不断创新载体,注重宣传实效,充分利用开游节等重大节庆活动的宣传效应,整合资源,合力推介,不断扩大**知名度;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加大会议高端市场的专题宣传促销力度,积极拓展以杭州、上海为主的长三角地区的会议市场,抓住**年奥运会和2010年世博会的机遇,推广以**为旅游目的地之一的黄金旅游线,进一步开拓境外旅游市场;加快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电子商务系统和网络营销系统,推进与沪杭苏甬等主要客源地城市的旅游网站互联,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五)加强管理,优化服务。建立“风景旅游一体”的行政管理机构,理顺旅游管理体制,健全旅游行业服务标准体系,促进旅游行业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法制化;坚持依法治旅,加强旅游执法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旅游质量监督机构,形成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的市场治理联动机制,完善旅游投诉处理工作制度和旅游市场综合治理机制,切实保护旅游消费者和经营者的权益;加强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加大中高级旅游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强导游队伍建设及旅游从业人员的管理培训;深化旅游行风建设,建立完善行风督导制度,规范旅游服务行为,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四、工作步骤

(一)准备动员阶段(**年1月—**年4月)

1.**年3月底前,完成专项调研,制订创建实施方案和发展政策。

2.**年4月底前,出台实施方案和发展政策;召开动员大会,部署创建工作,分解工作责任;建立工作机构。

(二)创建省旅游经济强县阶段(**年5月—2009年12月)

1.制订方案。**年6月底前,各责任单位要对照《中国旅游强县评分标准(试行)》、《浙江省旅游经济强县检查标准》、《浙江省旅游强镇检查标准》、《浙江省特色旅游强村检查标准》,结合本单位实际,认真做好评估分析,制定创建工作方案,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

2.组织创建。2009年3月底前,各责任单位要根据创建工作责任分解和本单位创建工作方案,分阶段有步骤地落实创建工作任务。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要定期组织对创建工作的检查指导。

3.巩固自检。2009年8月底前,组织专门人员严格按照《标准》对所有考核项目自检打分,查漏补缺,建立台帐,保质保量地完成创建任务。

4.迎接验收。2009年底前,迎接省旅游经济强县创建工作考核验收。

(三)创建中国旅游强县阶段(2010年1月—2011年12月)

1.组织实施。2010年6月底前,各责任单位在创建省旅游经济强县的基础上,制订本单位创建中国旅游强县工作方案,分阶段完成创建工作任务。

2.巩固自检。2010年9月底前,在完成组织实施阶段工作的基础上,开展考核项目的自检打分,查漏补缺。

3.迎接验收。2011年12月前,形成工作台帐,迎接中国旅游强县创建工作考核验收。

(四)总结提高阶段(2011年底前)

总结表彰旅游强县创建工作。

旅游产业调研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旅游产业集群 存在判定 演进风险 曲江

引言

旅游产业集群是以旅游产业为主导,具有一定的产业规模和较长的旅游产业链,拥有较强的竞争合作创新能力,以旅游消费需求为驱动力的相关和支持性产业在一定地理空间上聚集(Sara Nordin,2003)。旅游产业集群演进的前提是集群的存在,而产业规模和专业化则是判定集群是否存在的标准。旅游产业集群的存在具有独特的经济效益和竞争优势,研究其演进过程有利于集群的治理和升级。但集群在演进过程中势必会存在如拥挤成本、竞合失灵、创新动力减弱和锁定效应等风险,会阻碍旅游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只有深刻理解并有效规避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演进中的风险,才能使其顺利渡过演进的每一阶段,提升发展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

旅游产业集群的存在性判定

旅游产业在特定区域的集聚程度高低与产业规模的大小决定着其是否趋于集群化。旅游产业集群是客观存在的,“空间集聚”和“产业关联”是成熟的旅游企业集群化发展的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即旅游产业集群演进必须建立在成熟的旅游企业在空间集聚和产业关联的基础上。只有大量的旅游企业集聚才能产生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行业间的整合与分工,吸引相关配套机构和政府政策的扶持,形成交流频繁、具有竞争优势的旅游产业集群(冯卫红,2008)。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使得旅游产业具有更大的产业规模和更长的产业链,集群内部竞合关系明显、形成共享的规范和行为准则,集群的竞争力将进一步加强。

目前,对于旅游产业是否存在集群化现象,国内外学者多选择区位熵法进行判定。区位熵也称为地区规模优势指数或专门化率,表示该地区某行业的规模水平和专业化程度,是明确各部门或产业活动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差异、重点和薄弱环节,以及评价和判断地区优势产业时行之有效的方法(孙慧等,2011)。

区位熵计算公式为:

式中,Eij指i地区产业j的产值;Ei指i地区的总产值;Ekj指国家(地区)k产业j的产值,Ek指国家(地区)k产业的总产值。

当区位熵比值越大,则表明该地区该产业专业化水平越高,比较优势越明显,从而使得集群化程度越高。此时,该产业不仅能满足该地区居民的需求,还有能力扩大规模满足外部市场需求。这些产业在当地属于较为典型的产业集群,那么它们在当地雇佣的劳动力也会高于全国水平,为所在地区解决更多的就业问题,创造更多的财富,促进所在区域经济繁荣发展(赵军、时乐乐,2012)。

旅游产业集群演进风险分析

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意味着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旅游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不断延伸、专业化不断加强,集群竞争优势明显。然而,旅游产业集群在演进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往往伴随着一系列风险,严重制约着集群的发展,这些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拥挤成本导致演进受阻

企业在特定区域的聚集会有一个成本约束问题,亦即随着外部规模的扩大面临着“拥挤成本”的负面影响(贾明江、蔡继荣,2004)。无论集群处于哪个发展阶段,这种“拥挤成本”对空间集群都具有一定离心力作用,当离心力大于外部经济效应产生的向心力时,许多企业会选择转移到更有集群经济优势的区域,这时产业集群演进就会受阻(王福涛、钟书华,2009)。旅游产业集群演进过程中出现的拥挤成本,主要体现在游客较高的消费水平引致的旅游地地价上涨和物价抬高。拥挤是不可避免的,其产生的离心力阻止其它企业的进入。如果在增加基础设施的供给、扩张周边或重新规划发展空间等方面的拥挤成本发挥作用,就会导致集群扩张受限,阻碍其演进发展、削弱其竞争力。

(二)竞合失灵导致企业矛盾凸显

由于旅游企业进入集群的门槛低且速度快,所以市场均衡极易被打破,导致集群内各博弈者之间形成典型的非合作竞争博弈,博弈者彼此处于完全不信任的状态,企业间放弃了协同均衡而各自为政,造成集群内低水平重复建设、旅游市场恶性竞争、旅游设施不健全等问题。部分旅游企业的非理的累积容易导致集群互惠合作机制的缺失,使得旅游资源得不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服务质量因内部矛盾而大幅下降,最终导致集群利益受损。这种非扩展信任和合作很容易破裂,导致企业重陷恶性竞争,造成“囚徒困境”和“两败俱伤”,最终影响集群演进(蔡宁等,2003)。

(三)创新动力减弱致使集群陷入困境

集群内企业发展时所谓的“最理性的行为”是采用不率先创新的跟随或模仿战略,这种战略虽能加快集群创新的整体优势,但同时也会削弱单个企业的创新动力,最终容易形成“集体无效率”。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无形性、生产和服务过程的外显性使其创新难以得到专利保护而更易被模仿。这样就导致大量“搭便车”现象出现。成功的发展战略容易被竞争者模仿,从而失去竞争优势(伊贻梅、刘志高,2006)。非创新的单纯模仿是旅游企业在创新能力薄弱的情况下常采用的战略,当这种战略所带来的机会主义行为得不到惩罚时,就会使企业失去创新动机和动力,容易造成集群内企业陷入低成本、低价格和过度竞争的恶性循环困境。

(四)“锁定”阻碍集群健康发展

Grabher(1993)提出了产业集群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锁定效应,锁定的存在会阻碍产业结构重组。产业集群演进中风险因素的负面效应,会使集群出现发展动力不足、集群衰退等结果,即为“锁定”。旅游产业集群内企业和产业链被集群所形成的固定战略模式等锁定时,就会导致产业集群对外界环境反应的灵敏度降低,不能及时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发展而调整内部结构,使集群陷入固定的演进路径中;当旅游产业集群进入发展阶段时,如果未能在设施服务、相关及支持性要素、主客观环境以及外部联系等方面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时,就会导致集群活跃受限,使其呈现出消极的锁定路径,逐步困死在过去成功的发展路径上。

陕西曲江旅游产业集群的演进分析

(一)曲江旅游产业集群演进现状分析

曲江旅游产业集群的诞生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1992-1997年是曲江旅游产业集群的诞生阶段,在这一阶段,西安市政府决定开发利用曲江旅游资源,兴建曲江旅游度假区。1993年10月陕西省政府正式批准曲江旅游度假区为省级旅游度假区;1998-2002年是曲江旅游产业集群的成长阶段,在这一阶段,曲江旅游产业集群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对大雁塔南广场、大唐芙蓉园等重点项目进行建设,曲江新区被定位为以旅游业为主导的开发区;2003年至今是曲江旅游产业集群成长的加速阶段,西安大雁塔·大唐芙蓉园景区在这一阶段成功晋升为全国5A级风景旅游区,2007年被授予“中国最受欢迎旅游目的地”荣誉称号后;2013年荣获“首批中国文化旅游新地标”称号。曲江旅游产业在原有历史、文化旅游基础上进行品牌创新,塑造文化旅游的新亮点,极大提升了西安的城市形象、文化知名度,有力地推动陕西文化复兴事业的前进发展。

(二)曲江旅游产业集群存在性判定

文章根据《陕西统计年鉴》中有关GDP和旅游业产值等相关数据,利用区位熵公式来判定曲江旅游产业集群的存在性(见表1)。为了排除区位熵高低不定的偶然性,文章采用5个年份的数据,更好地呈现出曲江旅游产业的专业化程度。

计算中Eij代表西安市旅游总收入,Ei代表西安市GDP总收入;Ekj代表陕西省旅游总收入,Ek代表陕西省GDP总收入。

当 LQ 大于1时,意味着该区域的产业相对专业化;大于1.12即表示高水平的专业化。在产业集群存在性判定过程中,LQ大于1,该产业就具备了形成集群的优势。从表1中可以看出,曲江旅游产业集群区位熵从2008年的1.22上升到2010年的1.33,旅游产业高度集聚。从2011年开始曲江旅游产业区位熵有所下降,这一趋势似乎说明产业集聚度在下降,但纵观陕西和西安宏观经济环境,不难分析得出,这一趋势是伴随着西安产业结构的不断完善、各项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化,其他各项产业产值不断上升而产生的必然结果。但是从长期发展趋势来看曲江旅游产业趋向于高度集聚。

曲江旅游产业集群如今已经进入了成长的加速阶段,集群内各行为主体密切配合,通过集群的协同效应和辐射效应不断促进曲江旅游产业扩大规模、延伸产业链、加强专业化程度。2012年,西安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7978.35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654.39亿元。曲江各景区2012年共接待游客约45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0亿元;同年,曲江旅游景区在西安A级景区接待人数前十位中占有绝对优势。作为曲江旅游产业集群的核心企业,西安曲江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前三季度就已实现营业收入8.2亿元,同比增长40%,实现净利润6397万元,同比增加26.8%。其中三季度单季实现营收2.94亿元,同比增长29.4%,实现净利润2967万元,同比增长38.1%。曲江旅游产业集群对西安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正逐渐增强,其发展规模与态势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

(三)曲江旅游产业集群演进中的风险

曲江旅游产业集群如今已经步入集群演进的整体发展阶段,对其自身和区域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但从长期发展来看,其未来演进也同样会出现前述拥挤成本、竞合失灵、创新动力减弱和锁定等负效应,导致演进存在诸多发展风险。

1.宏观规划集群方案不足。从曲江新区成立至今,虽然曲江旅游产业在发展和推动区域经济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发展过程中缺乏比较系统科学的集群指导方案,影响其可持续发展。同时,曲江旅游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过于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忽略相关旅游企业、从业人员等利益共同体不可替代的主体作用。这就导致集群内的多数旅游企业处于一种离散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发展阶段,企业间缺乏交流和联系,没有形成有效的分工合作,从而使集群在粘合和支撑效应缺乏的情况下出现路径锁定、发展受阻现象。由于曲江旅游产业规划的缺失,没有确立集群发展原则,也没有制定宏观发展的目标体系和战略,致使曲江的旅游产业发展无论先天后天都显得营养不良(吴彦蓉、曾锐,2009)。

2.相关及支持性要素不完整。根据波特的钻石理论,产业集群想要完整的存在于演进过程中,不仅需要生产要素、需求条件、政府、机会、企业战略和竞争结构支撑,还需要相关及支持性要素的密切配合。到2012年曲江共聚集了11大旅游景区(点)、10大星级宾馆酒店和比较健全的公共基础设施,此外就只剩下正在建设和将要建设的主题旅游区,相关及支持性要素严重不足。旅游产业链短不足以满足游客需求,游客通常在游完主要景区(点)后,就基本上会出现无处可游、无物可购的旅游与消费脱节的窘况。另外,尽管曲江旅游产业集群的旅游商品地方特色很明显,但相关的旅游工艺品、纪念品等附属产业并没有与集群做到密切配合,绝大部分产品品种单调、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市场效益差,这就降低曲江旅游业的整体档次,阻碍其健康发展演进。

3.创新惰性的存在。旅游产品和服务不断创新是集群持续演进的动力。虽然近几年曲江旅游产业集群在产品和服务创新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企业大都把创新作为提高竞争力的手段,但目前支撑其持续创新的要素还较欠缺。曲江旅游总体不集中,旅游经济主体比较分散,这与集群内各旅游企业间联系较少、旅游线路串联和组合创新缺乏灵活性有很大关系。另外,曲江旅游产业集群在旅游产品开发存在持续性的创新缺失,以观光型产品为主的旅游产品设计使得游客的主体参与、互动明显不足。这样的旅游观光点很快会变成一个“空壳”,其后果就是吸引力从未提高或一度明显但又很快减弱。如果没有新的“生长空间”接替集群内旅游企业,极易出现拥挤成本,集群的顺利演进就会受到很大影响。

陕西曲江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方向

曲江旅游产业集群未来几年处于发展的加速阶段,从集群的长期演进发展来看,吸引更多数量游客,解决拥挤成本、创新惰性、路径依赖等对曲江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限制以及协调旅游功能与居民的游憩功能等问题,还依赖于旅游产业集群更大范围的拓展和曲江旅游产业整体功能的提升。

(一)合理布局并整体规划,建立战略联盟

在旅游产业集群“生长空间”受限和缺乏新产品潜力的情况下,集群所在区域的联系和合作是延续集群生命周期的重要手段之一。旅游产业与区域内其它产业的密切联系是旅游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重中之重。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关系能促进产业集群内的有序竞争,激活企业创新能力(王兆峰,2011)。故必须关注集群内合作网络的建立和维护。因此,应从整体上把握旅游业与其相关支撑产业及其他相关产业间的关系,促进产业间的分工合作,通过实施曲江旅游产业集群战略,建立旅游活动与企业间的战略联盟支持和参与曲江旅游产业集群的规划、建设和治理,这样旅游产业链条各节点间的联系与互动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形式与实际的统一。

(二)优化产业链结构,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要使曲江旅游产业集群继续演进发展,就必须不断对产业链条上各种类型企业的结构进行优化与升级。集群内各行业的数量、结构比例要合理,如在景区周边应该配备一定比例的旅游配套设施,加强产业链横向的合作,同时,这些旅游配套设施应根据游客类型、特征的不同分为不同的等级,更好地适应不同需求层次的游客。另外,应提高集群中各要素的质量结构,尽量避免因任何一环节服务质量存在缺陷而影响旅游产品的消费,最终会影响旅游产业链的建立和延伸。重点推进各景点、景区的合作,在各景区之间形成集群内聚力,这样才能使曲江旅游发展为集旅游、休闲、商贸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产业集群。

(三)积极创新并推动集群与城市互动,促进集群可持续发展

旅游产业集群创新不仅体现在旅游发展理念创新方面,更体现在旅游产品生产与服务创新、旅游经营与旅游市场营销创新等方面(卞显红,2012)。曲江旅游产业集群应通过区域建设以资源优势吸引商务旅游市场,进一步地依靠西安文化旅游产业集群的品牌,创新自身的旅游品牌,突出旅游产品形象、丰富内涵,将产品进行重新组合和改良,如创新旅游路线、深化游客互动效果、开展产业横向合作和建立旅游产业集群特色品牌等,更好地吸引国际旅游市场的游客在西安驻留。同时,深层次提升集群的度假功能,这势必将成为未来曲江旅游产业集群在进入成熟阶段后的升级途径。这也将会在更大程度上拓展集群的生存空间,同时也必然会延长集群生命周期,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结论

旅游企业的集群化发展可以实现降低成本、规模效益、资源共享等效应,但旅游产业集群在演进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系列风险因素,只有合理规避风险,才可以更大程度地提升集群竞争力。文章通过对陕西西安曲江旅游产业集群的存在性判定,可以看出其在产业链、专业化分工、企业合作、竞争和创新等方面具备了形成旅游产业集群化的条件。重视西安曲江旅游产业集群在演进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并及时采取规避措施,以打造区域旅游品牌,使其迅速跃升为我国西部重要的旅游集散地和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标志性区域之一。

参考文献:

1.Sara Nordin.Tourism Clustering and Innovation.http://miun.se/upload/Etour/Publikationer/Utredningsserien/U200314.pdf.2003

2.冯卫红.旅游产业集群判定和识别探讨[J].经济问题,2008(2)

3.孙慧,李小双,李苑.产业集群识别方法综合使用及其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1)

4.赵军,时乐乐.中国产业集群绩效评价—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J].经济问题探索,2012(9)

5.贾明江,蔡继荣.企业集群发展阶段的探讨[J].软科学,2004(6)

6.王福涛,钟书华.创新集群的演化动力及其生成机制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8)

7.蔡宁,杨闩柱,吴结兵.企业集群风险的研究:一个基于网络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3(4)

8.尹贻梅,刘志高.旅游产业集群存在的条件及效应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6)

9.Grabher,G.The weakness of strong ties; the lock-i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Ruhr area In Grabher,G.(Ed.),The embedded firm;on the socioeconomics of industrial networks.London,NewYork:Rout-ledge,1993

10.吴彦蓉,曾锐.西安曲江主题公园建设及其旅游产业分析[J].旅游经济,2009(21)

11.王兆峰.基于产业集群的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动力机制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1(10)

12.卞显红.创新网络集群品牌视角的旅游产业集群升级研究—以杭州国际旅游综合体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