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节能降碳的途径

节能降碳的途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节能降碳的途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节能降碳的途径

节能降碳的途径范文第1篇

[关键词]能源 高校 现状 节能 途径

有资料显示,当前我国主要能源对外依存度的形势十分严峻。自1993年我国首度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对外依存度由当年的6%一路攀升,2009年突破50%的警戒线,2013年预计将升至59.4%;2007年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仅为2%,2012年对外依存度已达到29%,预计2013年对外依存度将上升至32%;2009年我国首次成为煤炭净进口国,当年煤炭对外依存度约为3%,可2011年也已达到了14%。我国是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目前年缺水量约300亿-400亿立方米,全国600多个城市中2/3供水不足,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

随着能源安全、资源紧张、生态危机的日益加剧,我国在“十五”规划中就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一项长远的战略方针和基本国策,也是当前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十二五期间,国家在促进节约型校园建设方面又相继出台了《节约型校园节能监管体系建设技术标准》、《节约型校园指标体系考核评价办法》、《节约型校园能耗统计审计公示办法》、《节约型校园节能监管体系建设运行管理技术标准》等相关政策规定。

然而高校在合理使用能源,严格行为管理,以及新技术产品的应用方面都存在许多不足,各种浪费现象仍较为普遍。

一、节水节电的现状

近十年来,高等教育愈来愈多地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高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师生人数也急剧增加,学校的教学设施、学习环境、生活条件有了显著的改善,但随之而来的高校公共财政支出也大幅提高,水电等资源的浪费现象也日益突出:

1、用水方面:一般学校对整个校区用水管理主要分为地面公共区域和地下管网的动态监测,前者耗水量较大的是游泳馆、洗漱间、卫生间和公共绿化,这也是节水的重点,而后者危害也不容忽视。

(1)、设备损坏后无人报修,没能及时更换,造成生活用水流失;

(2)、节水意识淡薄,人为的致使水资源大量浪费。比如在游泳馆的淋浴区、在洗衣服时,人离开后水龙头依然开启,洗涤衣服或用具时采用冲洗的方式等;

(3)、由于施工、车辆、自然灾害以及地下管网自身的锈蚀、损坏而造成的跑冒滴漏、资源浪费。

2、用电方面:通常情况下校园的用电管理主要集中在教学区、办公区、公共区(如路灯照明、图书馆、公共卫生间等)及生活区。而教学、办公及公共区的能耗则直接纳入政策性耗用的范畴,无回收可言。因此浪费较为严重的主要是在教学区和办公区。

(1)、教室、走廊、洗漱间和卫生间的“长明灯”现象比较突出;教室里只有几个人甚至是没有人,照明灯仍然是全部打开;

(2)、电脑、空调、取暖器、照明及其它办公、教学设备,在人离开后机器设备常常处于待机或开启状态;

(3)、供电网线、装备陈旧,老化严重,线损、电热及智能化管理程度落后,也是造成资源浪费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高校节能应多层并举、长抓不懈

高等院校聚技术、人才于一身,负培养、教育、树人之重任于一体,理当倡节约能源之风,尽节约能源之责,在构建节约型校园中更是责无旁贷,更应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在实践中,我们更多地是强调能源对教学、科研及生活的保障作用,而节能工作的力度则往往重视不够。因此我们必须从思想上、行为上和源头上狠抓落实:

1、倡导绿色校园,加大品德教育

(1)、要把节约资源做为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部分深入到教学、育人的环节中去,在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节约资源不仅仅是一种美德,而是我们每个公民、每位师生最基本的品质要求。

(2)、动员全校广大师生员工共同参与,形成良好的节能氛围,并充分利用广播、海报、传单、网络、演讲、征文、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开展节能宣传,让节能意识深入人心。

(3)、积极探索和逐步建立节能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完善德育约束及评价体系。

2、健全制度,强化行为管理

(1)、由学校牵头协调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明确管理员(物管、宿管等)对教室、走廊、洗漱间、卫生间及相关公共区域的水电节能管理范围,做到责任明确、细化到人;并加强人员管理和奖惩制度以提高管理力度。

(2)、要深入调研、科学论证,摒弃粗放的、模糊的定性管理,对由学校财政负担的水电使用量要进行层层分解,落实到户,稳步推进节能目标定量管理的

逐级考核体系。

(3)、积极倡导广大师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要让每个人都懂得节能常识,掌握节能方法和节能技巧,并真正成为节能的实践者和受益者。

3、推动新技术产品的应用

许多高校在建设绿色节约型校园的过程中,往往较重视行为管理和节能宣传教育,而在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方面则较为薄弱,因此依靠加大科技节能应该是今后一个时期高校节能降耗的重点。

(1)、要加大节水型用水器具的推广应用,对盥洗池、卫生间、泳池淋浴间、校区绿化和其它公共区域的老旧水龙头要进行清理淘汰,并全面采用红外线感应开关或节水型水龙头;

(2)、加大科技节能投入,定期对校区地下供水管网的探伤检测,以便即时发现和维修,避免水资源流失浪费。

(3)、积极探索水资源循环利用(如游泳用水)的有效途经,加强污水的无害化处理。

(4)、随着用电量的逐年增加,对陈旧落后的能效低、安全隐患突出的供、用电设备及线路应加快更新淘汰,积极推广使用节能变压器、照明灯和导电性能优、线损底的节能导线。

(5)、科学规划、设计,合理安排设备运行方式,逐步推广实现无人化、智能化管理;应采用先进、成熟、方式灵活的分布智能监控管理系统(如中央监控控制、区域控制、定时控制、红外码控制、光电控制等),加大学校节能控制技术对各用电单元的细化改造。

(6)、由于经费短缺等因素无法投入节能产品的高校,可尝试采取BOT模式引进,把每年节约下来的电费按合理的比例进行分成,即充分考虑了投资者的利益,也实现了高校节能减排的效果,实现双赢。

节能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只要有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参与,并以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去统领全局,高校在建设节约校园、绿色校园的实践中一定能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能源政策2012白皮书》 (2012年10月)

2、倪文 从高校后勤管理角度谈节约型校园的创建《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3、黄颖 黄凤琴 高校教室照明节能试验与对策分析 《四川环境》2009(6)

4、赵岚岚 高校节能减排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厦门科技》2011(2)

节能降碳的途径范文第2篇

1从源头避免高碳排放

在现代工业生产过程中绝大多数产品的原料都有多种来源,同时也对应着多种不同的匹配性工艺过程。不同的原料和工艺过程对应不同的CO2排放,针对具体的应用对象开发和选择适宜的原料和工艺,能够从源头上避免产生不必要的CO2排放。这是目前CO2减排最有效的途径,主要通过国家政策和税收、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以及合理的能源定价机制和能源产品价格来引导实现。以燃煤发电为例,选择低灰精煤和合理的过剩空气系数就能有效降低烟气量,减少无效热量外排,从而提高煤的利用率、减少CO2的排放。同样采用循环流化床燃烧发电、RGCC和多联产发电、超临界发电等均能达到上述目的。以合成甲烷工艺为例,选择褐煤和长焰煤采用燃气型的鲁奇炉气化和循环流化床分级热解气化要比合成型的气流床气化生产的合成气甲烷含量高(约10%左右)、氧耗低;合成甲烷时产生较难利用的低温热源减少10%以上。从整个合成甲烷工艺核算,前者煤的利用率高、能耗和氧耗低,同样规模的合成甲烷,自然就减少了CO2的排放。对于循环流化床分级热解气化,固态排渣相对换热容易,水封用水量较低,加之循环流化床分级热解气化相对鲁奇炉气化合成气不含煤焦油,不会产生含酚废水,因此循环流化床分级热解气化合成甲烷的工艺过程能耗更低,更有利于避免高碳排放。另外煤化工发展含氧化合物燃料和多联产工艺、民用燃料采用天然气、大力发展核能、水电、风能和生物能、化工行业大力实施循环经济、发展纯电动汽车等均能实现从源头避免高碳排放。

2过程减少碳排放

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开采、生产、使用和终端产品消费等各个阶段都需要能耗,都存在能源使用效率。我国目前万元GDP能耗水平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物理能耗水平约比国际先进水平高20%~30%左右。例如2007年,我国每千瓦时供电耗煤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4g标煤,每吨钢能耗水平比国际先进水平高58kg标煤,每吨水泥综合能耗水平比国际先进水平高31kg标煤,分别高出14%、10%和24%。另外生产的产品利用率偏低,又变相地增加了能耗。通过优化设计,使用高效节能的工艺设备、高效适宜的催化剂和合理使用优质产品均能实现节约能耗,减少终端产品的使用量。减少终端产品的使用量就是相应减少了产品生产量,避免生产这部分产品产生的能耗。节能降耗自然就减少了CO2的排放,这是目前CO2减排最容易实现、成本最低并且具有较大收益的途径,在国家政策强制下均能通过企业自身调整和改造来实现。对于现代煤化工的龙头———大型煤气化来说,空分是投资和能耗均占气化工艺50%左右的必不可少的过程,其产品主要是液氧,副产的液氮只需使用部分产量,其余的均被低效利用或排放。如果采用深冷分离为主的梯级分离工艺,大部分氮气组成在低压端就作为产品气外送,无需经过空气压缩机高能耗加压,最终产品主要是液氧和部分液氮,工艺所需的高压氧气通过泵液体低能耗加压即可满足。这样大大降低了空气压缩机的处理量和能耗,从而达到降低气化工艺投资和能耗的目的。利用化石能源花费巨大的能耗和成本生产的氮肥,由于我国化肥产品落后、使用工艺不当和不合理施肥,利用率仅有30%左右,不到发达国家的一半,不仅造成了浪费,而且造成了严重的面源污染。如将现有的化肥改造为缓控增效肥料,并采用相应的耕作模式,就可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以及化肥使用效率,从而减少了肥料的消费量和生产这部分肥料的所产生CO2排放。化工行业合理选择高效催化剂以及分离、反应、换热和泵送高效节能设备,采用调频技术等可以大幅度降低能耗。蒸馏是化学加工工业中首选的均相体系分离技术,也是目前总能耗最大的化工分离过程。如将梯形垂直长条帽罩与规整填料有机结合的NS倾斜长条立体复合并流塔板用于改造F1浮阀塔板,阀孔动能因子高达34,开孔率高达40%以上(国内外目前塔板最大开孔率仅为20%左右),提高处理能力2倍以上(目前国内外最高提高70%)、降液管通过能力3倍以上,降低板压降30%以上,同时提高板效率30%以上,操作弹性为4倍,解决了塔器大型化塔内件结构和安装难题,这在国内外尚属首例。各行各业节能降耗技术和产品枚不胜举,这是目前我国实现CO2减排的最有效途径,仅需要相关部门和协会优化集成,加大推广力度。

3终端的固定与储存

经济活动只要消耗资源和能源,必然会产生碳排放,没有绝对的零碳排放过程。由于化石能源使用量剧增,自然界碳循环每年出现约257亿tCO2的过剩,逐年累计引发了日益变化无常的全球气候问题。目前国内外相关企业和学者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普遍关注、研发和实施CO2的捕集与封存,这是迫不得已和最终解决CO2减排的方法,也是实施起来成本过高,并且技术不成熟,存在诸多的风险和次生灾害。

实际上,解决人为排放的CO2过剩,除了被动地减少CO2产生量,更为积极的措施是加快碳利用,增加CO2消耗量,主动减少CO2的过剩,从而在碳循环中实现碳平衡。这是突破碳减排对经济发展影响,实现工农业同时快速发展的积极有效途径。这既是个技术问题,也需要建立国内碳市场,通过合理的碳交易,对企业间、行业间和地区间CO2排放的不平衡,找到一个较好的解决办法。目前尽管中国GDP已超过日本成为第二,但人均很低,仍处于发展中,经济还不完善,生活还不富裕,然而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CO2排放国,并逐年递增。发展经济与减排成为我国两难的选择,加之存在国家能源安全、粮食安全、耕地与城镇化和工业化、以工哺农、三农问题和环境保护等战略性难题,被动采取减少CO2产生量的捕集与封存措施,将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上述诸多难题的解决带来限制和障碍。

针对我国的国情和发展的现状,结合国际碳减排的机制,不同CO2浓度的工业排放可采用不同的减排与固碳措施。现阶段,对于工矿企业主要排放源的低浓度CO2,可以采取低成本的异地生物固碳减排措施,加快碳循环和碳固定。这样不仅可以实现CO2实际排放量的减排,同时可以改良土壤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大量增加粮食和生物质能,从而在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前提下,低成本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同时兼顾解决国家能源安全、粮食安全、耕地与城镇化、以工哺农、三农问题、淡水资源不足和环境保护等战略性难题,满足我国今后较长时间的减排要求,提高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实际能力和国际地位。

对于如煤化工和石灰等行业排放的高浓度CO2(90%以上),采用捕集技术回收,通过制造干冰、用作合成尿素、水杨酸、环碳酸酯和聚碳酸酯等的原料以及CO2驱采油、农业大棚CO2气肥等,都是成本和能耗较低、减排和经济效益较好的方法。对于数量多、分布广的如发电和中小锅炉等排放的低浓度CO2(小于16%),工矿企业现阶段无需采用集中固碳处理,可以利用国内碳交易实现异地化低成本固碳。根据我国目前的土地分布、土壤组成、农业现状和生物能源地发展,以及工农业发展不平衡和剪刀差等具体情况,对于低浓度CO2烟气,工矿企业可按照CO2排放量,将用于集中固碳处理的投资和操作费用,拿出来反哺农林业。政府或相关机构把这部分资金集中起来,用于改造中低产田,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生物质产量;改良非耕地、盐碱滩涂、沙漠化和重金属污染等退化土壤,利用现代农业技术种植适宜的速生能源植物和农作物,发展碳汇林和牧草或改造退化草原,充分利用太阳能,加快碳循环,增加CO2消耗量,主动减少CO2的过剩,从而实现循环平衡。同时又大幅度提高有效耕地面积和生物质能源产量,热解生产生物原油,增加了农民的收入,降低了企业CO2减排的成本,从而实现工业、农业、政府和社会的多赢。这个方法可以简单概括为一条工艺路线:企业出资形成碳汇基金———投资农林业———改良土壤、增强碳汇能力———增加粮食和生物质产量———通过工业热解生产生物质原油———多方受益。将生物质转化为能源燃料时,无需考虑生物质作为食品时所需顾及的转基因和有毒有害微量物质问题,转基因物种在产量提高、种植地域和污染土壤修复中均能产生巨大的经济、环保和社会效益。生物质快速热解液化技术是最好的碳利用出路和产品,从而加快了碳循环,实现了碳循环平衡。

另外,利用生物质不到7d的快速腐化生产腐植酸,作为有机肥提高土壤的腐殖质,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和保肥保水性,进而提高农作物产量。将我国绝大多数土壤腐殖质含量不足1%提到2%左右,这也将是一个千亿吨级的土壤安全储碳方式。

4结语

(1)针对具体的应用对象和原料提出了开发和选择适宜的原料和工艺,从源头上避免产生CO2排放的措施,是目前CO2减排最有效的途径。

(2)提出在能源开采、生产、使用和终端产品消费全过程中节能降耗,从过程减少CO2排放的措施,是目前CO2减排最容易实现、成本最低并且具有较大收益的途径。

节能降碳的途径范文第3篇

碳足迹起源于生态足迹,其内涵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将其定义为人类活动的碳排放量,以排放量来衡量;二是将其视作生态足迹的一部分,即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CO2所需的生态承载力,以面积来衡量[22]。本文采取排放量来衡量碳足迹,选取的碳足迹指标主要为人均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和碳生产力,各本文所用的能源消费数据涉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一次能源。根据IPCC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估算CO2排放量,公式为:CO2=2mi@Di。式中,CO2为碳排放量;mi为一次能源的消费标准量;Di为i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本文参考陈诗一[24]采用的各类能源折合标准煤参考系数和各类能源CO2排放系数(表2)。根据自贡市盐化企业能源消耗及以上估算方法,得到人均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和碳生产力(表3)。从表3可见,自贡市盐化企业人均碳排放量从2007年的97.8069t人下降到2010年的79.3772t人,总体呈下降趋势。其原因是就业增长率大于碳排放的增加率,2009年比2007年就业增长22.46%,CO2排放2009年比2002年增长5.21%;2010年比2009年就业增长7.65%,CO2排放2010年比2009年增长1.69%。盐化企业碳排放强度从2007年的10.75t万元下降到2010年的5.62t万元,总体呈下降趋势,说明自贡市盐化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耗能有所减少,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节能降耗取得了一定成绩。盐化企业碳生产力从2007年的0.09万元t上升到2010年的0.18万元t,呈上升趋势,说明自贡市盐化产业用更少的物质和能源消耗生产出更多的工业增加值。通过对自贡市盐化企业碳足迹的分析可知,自贡市盐化企业人均碳排放量呈下降趋势。单位工业增加值耗能减少,盐化企业节能降耗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碳生产力呈现上升趋势,提高了单位CO2排放效益,盐化企业向可持续性发展方向迈进。但根据胡延龙等[25]计算的四川省十二五0期间能源强度结果可知,2010年四川省能源强度为1.041t标准煤万元,2011年为1.005t标准煤万元。从自贡盐化企业来看,其碳排放强度远远高于四川省平均水平。由此可知,自贡市盐化企业在发展时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属高排放企业。另一方面,2010年自贡市盐化企业SO2、氨氮的排放量在全市工业污染源中的占比分别高达83.20%和73.16%,COD占全市的13左右。盐化企业污染排放对环保的影响大,是环境重点污染源监控行业,也是自贡市污染减排的主要行业之一[26]。

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及存在的问题

京都议定书6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其中以清洁发展机制(CDM)为代表的基于项目的交易目前普遍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2006年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简称晨光0)三氟甲烷分解CDM项目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成为四川省第一家实施CDM项目的企业。2009年晨光0共生产5814.06tF22,实现焚烧可参与减排量计算的F23为174.068t,合计减排CO2达到203.66万t[27]。根据中国清洁发展机制网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2012年7月,晨光0已签发9330237tCO2e。目前自贡市盐化企业实施CDM项目的仅有晨光0一家,是以工业减排为主,并不具备区位优势。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高校之间尚未联合起来开发CDM项目,国内目前还没有完善的碳交易市场,不利于争夺碳交易的定价权。能效水平对标达标活动(简称能效对标活动0)是指企业为提高能效水平,与国际国内同行业先进企业能效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确定标杆,通过节能管理和采取技术措施,达到标杆或更高能效水平的实践活动。对自贡市主要盐化产品单位能耗(表5)进行分析可以得知,2010年自贡市离子膜烧碱98%的能耗指标为517.45kgcet,天然气制合成氨的产品单位能耗为1330.35kgcet,联碱法纯碱产品单位能耗为256.11kgcet,部分指标已达到或超过能效标杆指标或能耗限额,或已成为领跑企业。但2011年度能效领跑者自贡市盐化企业无一上榜,说明自贡市盐化企业节能的空间和潜力很大。就自贡整个盐化而言,总体上与国家先进水平、能效标杆还有一定的距离,自贡市盐化产品单位能耗的减排降耗任务仍然艰巨。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是产业链上游产生的废弃物,成为下游产品的原料或燃料,做到分级利用,减少资源浪费,降低废弃物的排放,提高产业整体附加经济价值。自贡市于2006年开展清洁生产试点,其中试点的盐化企业有鸿鹤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橡集团炭黑工业研究设计院、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久大盐业集团贡井分公司等,并计划到2010年工业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COD、氨氮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15000t和700t内,削减SO27300t,烟尘、粉尘各3000t[28]。2007年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相继投入近4000多万元,建成了从放空尾气中回收含氟化合物的四氟乙烯尾气、从残液中回收全氟丙烯、高沸物回收等20余套清洁生产和污染治理装置,经过污染治理,COD减排585.8t、CO2减排200万ta、尾气排放量减少20万m3a、酸性废水减排5.6万m3a,原材料节约1868.26万元年,回收副产品年销售收入达1426.6万元[29]。久大集团年产100万t真空制盐项目在2010年底开工,总投资3.28亿元,投产后制盐工序能耗为89.60标煤t盐,制盐冷凝水实现全部利用,可实现年节能5.86万t标煤,间接减排SO2852t、氯离子5500t,可重复利用水资源397.2万t,从而实现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经济社会效益突出[30]。自贡作为老工业城市,盐化企业较多,因此自贡市大力开展盐化产业循环经济项目,如中昊晨光研究院的全氟丙烯、全氟异丁烯等都作为有毒残液而焚烧。通过技术开发,这些物质或用于生产新产品或回收为产品;鸿化公司综合利用粉煤灰生产水泥技改项目,每年将消耗粉煤灰和石灰22万t,实现了废渣资源的综合利用,并将该装置产生的CO2气体作为联碱生产的原料,返回生产系统中。值得注意的是,自贡市盐化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还存在一定的问题:¹认识不足。除了企业领导、政府主管部门外,还应让广大市民充分认识到推行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需,是实现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º资金缺乏。资金问题是制约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重要因素之一。»缺乏可持续性。有些企业在审核通过后,企业的持续清洁生产工作却处于半停止或完全停止状态。目前,自贡市形成了以久大制盐为龙头的舒坪工业集中区、以昊华鸿鹤为龙头的沿滩工业园区、以晨光院为龙头的晨光工业园区,自贡盐化产业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从卤水、制盐到盐化工、精细化工、高分子材料化工全产业链的对接[31],工业园区的发展为企业集群发展提供了载体。舒坪工业园区主要以制盐及盐业配套加工产业、食品加工业和仓储物流业为特色的工业园区;以久大盐业为龙头带动的舒坪工业园区对自贡盐化工企业的带动,不仅是在前端提供丰富的原料生产,更大的意义在于带动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的集群发展。目前,久大盐业已经吸引二三十家企业为其日化产品生产进行配套[32]。舒坪工业园区已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关联企业集中、协作配套紧密的链式产业集群的态势。2003年富顺晨光工业基地成立,目前园区聚集了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浙江成华聚氨酯有限公司、广东硅氟新材料有限公司等生产性企业96户,其有机氟产业链是中国最大最完备的产业链[33]。园区已被列为四川省首批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四川省新材料出口基地、四川省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四川省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四川省15250工程特色园区[34]。2011年园区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目前该园区正在积极申报四川省循环经济试点园区。2011年中国化工昊华自贡产业基地0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成都签订。从2012年起昊华鸿鹤公司将高标准推进整体迁建至沿滩工业园区,陆续展开60万ta联碱升级改造、20万ta离子膜烧碱升级改造、1.1万ta五氟乙烷、3万ta五氟乙烷、3万ta二氟甲烷、14万ta甲烷氯化物配套联产8万taPCE等6个项目。同时,在昊华鸿鹤公司老区续建氯碱系统节能减排技改项目,第一期总投资571000万元,2012年计划投资185100万元[35]。自贡市盐化企业的产业集群与工业园区正在不断的建设中,产业集群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集群内没有进入世界500强的大企业,企业带动高新技术服务业不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联动需要加深研究,工业园区还没有升级为生态工业园区。

盐化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

节能降碳的途径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电弧炉 铁水热装 冶炼电耗

中图分类号:V35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5-073-01

0 前言

在现代化的“EAF一LF一CC”短流程炼钢工艺中,现代电弧炉已取消了传统的“熔化、氧化、还原” 三段式冶炼工艺,其功能主要体现在快速化料和升温上,要求冶炼周期短,以满足连铸快节奏的要求。节能降耗、高效生产也已成为当代电弧炉的主要技术发展趋势。随着电炉炼钢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超高功率电炉及相关技术、炉外精炼技术个连铸技术的发展及广泛应用,使电炉生产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电耗显著降低。莱钢特钢事业部50t电炉自2002年1月1日采用铁水热装工艺,在生产实践中通过不断优化工艺操作,使生产率、钢水的内在质量、电炉的各项经济指标得到了全面提高,降低了生产成本。

2 铁水热装方式及热装比例

特钢事业部50t电炉为偏心炉底出钢,留钢、留渣操作,如果先兑铁水,后加废钢,由于铁水碳含量高,与电炉内氧化性炉渣、钢水发生碳氧反应易发生喷溅从而影响安全,并冲刷炉底,为减少热停时间,缩短冶炼周期,选用加入废钢料后,直接兑入铁水,然后送电冶炼。自2002年开始实施铁水热装,铁水比例从20%、30%、40%、50%。自装上炉壁氧枪,提高了供

3 铁水热装后效果分析

3.1铁水兑入比例对冶炼周期的影响

全废钢冶炼时,大部分融化的能量靠电能输入,废钢的融化及形成熔池的时间较慢,平均冶炼时间达到65min,热装铁水后,铁水带入大量的物理热和化学热,利于废钢的快速融化和形成熔池,从而缩短冶炼周期。但实际冶炼时间与对铁水的比例并不成正比,除了配套设备的不完善外,主要原因还是在供氧强度一定的情况下,随铁水比例的增加,入炉料中的碳含量增高,导致熔清碳高(0.35-1.25%范围内均存在),为保证脱碳效果,需要停电吹氧脱碳,这将延长冶炼时间。

3.2铁水兑入比例对冶炼电耗的影响

兑入炉内的铁水温度一般在1250~1350℃,可带入的物理热约300~350kWh/t[1],同时铁水中的C、Si、Mn氧化时可释放出大量的化学热约200kWh/t,由此热装一定的铁水后,每吨铁水了带入热量约500kWh。从而随着铁水比例增加,电能的消耗越来越少,甚至可以出现零电耗。

3.3对泡沫渣的影响

50t电炉采用泡沫渣及留钢,留渣操作[2]。泡沫渣可使电弧埋弧操作,能使电功率和热效率显著提高。未兑铁水之前,全废钢冶炼时,形成熔池较慢,泡沫渣形成相对的较晚。而兑入一定的铁水后,铁水中的碳和氧枪吹入的氧气反应,产生大量的气体在熔池表面形成较厚的泡沫渣,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熔池,为提前形成泡沫渣创造好了条件。泡沫渣的提前形成对前期脱磷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工艺条件达到熔池温度1570~1580℃,炉渣碱度R=2.0~2.5,(FeO)=15%~20%,喷碳量9~10kg/t时,泡沫渣效果达到最佳状态,泡沫渣厚度可达到500~600mm。

3.4 对吹氧制度的影响

全废钢冶炼时,冶炼过程中全程送电,电耗大幅度增加,形成熔池的时间较慢,氧气利用率很低,热转部分铁水后,可以间接性的供电吹氧相结合。当铁水比例较高时,铁水中的碳含量就比较高,脱碳时间较长,所以在高铁水比时,加强供氧强度是缩短冶炼周期的最佳途径,莱钢特钢事业部经过一系列的优化措施,行成了一只炉门氧枪,四只集束炉壁氧枪的供氧模式,且供氧量大小可调。每只氧枪都采用可拉乌尔喷头,且与熔池表面行成43~45度的夹角,氧气流速都达到了1.7~2.0马赫,实现了稳定的超音速供氧,氧气流集中具有较高的穿透能力,增强了氧气对钢水的搅拌作用,促进钢渣反应,均匀钢液成分和温度减少喷溅,提高了氧气的利用率。在熔化期可停电,直接吹氧熔化冶炼,可使铁水中的碳大部分在熔化期就脱除掉。同时钢铁料也在碳氧反应产生的化学热中融化,从而缩短或是直接跳过了熔化期。

3.5对钢铁料回收率的影响

传统的全废钢冶炼时,钢铁料的回收率不稳定,采用铁水热装后钢铁料的回收率得到了提高。通过对电炉渣系成分的分析[3],兑铁水后,渣中SiO2在15%左右,MnO2占4%,其主要来源于铁水中Si、Mn被氧化,同时由于碳含量增加,减少了氧对铁的氧化。使渣中的全铁含量在15-20%,与全废钢时全铁25%-35%相比,铁损减少,金属收得率得到提高。如图三:

4 结论

4.1铁水热装比例的提高,废钢的用量在逐渐减少,入炉的钢铁料成本降低。同时钢铁料的回收率的到提高。

4.2冶炼周期缩短,产量大幅度提高,由原来的日产量18炉提高到33炉,年产量提高了26万多吨。

4.3热装铁水后,钢水纯净度得到了提高,从而大幅度提高了钢水质量,提高了产品竞争度。

4.4冶炼电耗降低,炉体耐火材料消耗减少,吨钢成本降低。

参考文献:

[1] 王淑华 50t电炉热装铁水工艺节能降耗实践分析 金属学报 2000(4)36

节能降碳的途径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低碳旅游 价值诉求 价值提升

旅游业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环境保护具有积极影响。特别是我国《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指出“旅游业兼具经济和社会功能,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更加明确了旅游业在环境保护中的突出贡献。低碳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对产业、社会及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将产生深远的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低碳旅游”的概念最早是在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中正式提出的。低碳旅游作为新兴旅游方式,不仅具有旅游业关联度高、综合性强、经济带动力大等特点,还具备科技含量高、涉及范围广、环保力度大等独有特性。探讨低碳旅游的价值诉求,实现低碳旅游价值提升,是推动旅游与社会和生态和谐发展的关键路径。从目前的旅游发展背景来看,已经具备对该领域的研究基础:第一,旅游高度发展的需要。伴随着旅游的快速发展,旅游业不再仅仅关注其经济效应,更加重视旅游发展方式的转变、旅游结构的调整和其社会价值的体现。低碳旅游应运而生,它不仅关注旅游者的体验过程,同时也将生态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对象纳入到发展目标中,将旅游所承担的社会、环境责任分解到旅游全过程,使旅游者在享受健康的环境同时,实现了保护环境健康的义务,全面实现旅游的“三赢”乃至多赢局面。第二,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近年来人们对全球环境问题越来越关注,特别是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所反映出来的温室气体排放过量、全球气候变暖、区域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骤减等等一系列连锁问题,让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经济发展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也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综合性经济产业,与环境状况更是息息相关。随着低碳经济的诞生,低碳旅游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发展低碳旅游成为政府、企业甚至是旅游者热议的话题。第三,国家政策的支持。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能源委员会,旨在加强能源战略决策和统筹协调,“低碳经济”越来越受到国家政府的重视,在这种背景下大力发展低碳旅游方式是非常有利的。特别2009年12月初,《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倡导低碳旅游方式,大力推进旅游节能减排,五年内将星级饭店、A级景区用水用电量降低20%。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主推低碳旅游的全面发展。低碳旅游是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

响应低碳经济的要求,发展低碳旅游,既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加快旅游产品创新,旅游产业结构调整,旅游产业素质提升,旅游产业功能有效释放,以及获得更大的旅游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重要途径。低碳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理念,它改变着国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全新的旅游观念。

二、低碳旅游的三维价值模型

价值主体的不同决定了价值诉求及主体的价值取向。从低碳旅游价值诉求的内涵来看,本文将低碳旅游价值主题从三个维度进行划分:结构优化、功能释放及素质提升,并构建了低碳旅游的三维价值模型(如图1)。

1、结构优化价值诉求

(1)业内整合价值。低碳旅游是对发展低碳经济的一种响应模式,将生态环保的理念融入到旅游过程的各个环节当中,运用低碳技术,融入碳汇机理,倡导低碳消费,实现对旅游各要素的低碳整合。主要体现在旅游吸引物的构建、旅游设施的建设、旅游体验环境的培育和旅游消费方式的引导四个方面。构建旅游吸引物,既可以运用低碳技术创新旅游吸引物的类型,也可以直接将低碳技术含量高的高科技产品包装成为直接的旅游吸引物;旅游各项基础设施、服务设施既可以通过运用各种节能、减排低碳技术,提高其设施水平,更应该直接使用低碳技术旅游装备,达到节约旅游运营成本、实现更大的旅游经济效益;在旅游体验环境的培育中,既要大力提高环境的生态化含量,增加绿色环境对碳的高吸收、高贮备能力,更应该通过高碳汇机制的创新,提高旅游体验环境质量,实现更大的旅游环境效益;在引导旅游者的消费过程中,既要降低个人的旅游碳足迹,更要倡导生态文明的新生活方式,实现旅游发展的社会效益。低碳旅游将会对旅游产业结构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以实现整个旅游产业价值诉求。

(2)业际互动价值。旅游业作为战略产业,本身就具备能源消耗低、综合带动性强、综合效益高等优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低碳旅游,更加有助于形成业际间互动效益,对相关产业部门可以产生有强大辐射和波及作用。特别是政府机构推出相应的低碳环保的鼓励措施,有力促进优势地区优先发展生态旅游、森林旅游、商务旅游、体育旅游、邮轮游艇旅游等,强化了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林业、环保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进一步融合。同时低碳旅游的发展将旅游产业由粗放式向集约式发展的转变、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增长的转变,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逐步淘汰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产业,加快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旅游业、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2、功能释放价值诉求

(1)理念创新价值。旅游企业要不断关注市场需求,并适时调整发展观念。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也从单纯的观光游览转向对高品质的生态环境、高质量的精神享受,低碳旅游便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旅游企业应以主动姿态迎接低碳时代的到来,引入碳汇机制的旅游环境培育理念,注重提供企业生态文明建设,改进生态方式,创新旅游产品和旅游体验,不断调整旅游产业结构,走绿色发展之路。

(2)质量创优价值。在旅游业界,游客满意度被认为是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树立旅游企业品牌,提升旅游企业社会影响力,保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为了推进低碳旅游的发展,旅游从业人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低碳旅游中,更多的采用旅游在线服务、绿色营销手段以及虚拟旅游等方式,采用互联网技术,将更多的旅游咨询等信息快速、准确、及时地传递给庞大的旅游者群体,帮助旅游产业开展灵活多样且具有针对性的业务,提高服务效率,间接降低损耗,降低整体碳排放量。

(3)技术创先价值。低碳旅游的核心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通过控制碳排放量来获得旅游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多重效益。旅游企业在发展低碳旅游的过程中,就是优先采用节能减排技术,把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作为工作重点,特别是景区、饭店等旅游企业“节能减排”和“减污降耗”技术、旅游业生态材料和节能材料应用、旅游业中太阳能、生物能、有机能等清洁能源应用、旅游生态补偿和生态保育建设,加快旅游企业生产及

经营方式的转变,提升产品的能源利用效率,以实现增长碳汇、旅游资源环境保护与企业循环经济良性互动的发展。

3、素质提升价值诉求

(1)绿色环保价值。低碳旅游的本质就是绿色旅游,必然会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业被称为“无烟工业”,但实际上旅游业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旅游资源不合理利用导致旅游区的自然生态失衡,造成水土流失、游览水体水位下降、奇山丽景惨遭破坏等;旅游规模不科学扩张,致使旅游活动中产生大量垃圾,碳排放量随之增加;公众环保意识缺乏更使得旅游目的地环境污染加剧。而低碳旅游恰好解决了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将旅游产业、旅游企业和社会公众都置于绿色环保的行动之下,树立低碳环保意识,为减少碳排放量承担责任,维护和创造清洁健康的环境,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意识提升价值。低碳旅游与以往奢侈的旅游消费不同,更加注重绿色环保的旅游方式。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而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环境问题的罪魁祸首,因此采取各种方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成为环境保护的当务之急。低碳旅游的发展不仅要求旅游产业、企业从生产、制造的源头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要求社会公众树立低碳环保意识,要求人们在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消费绿色、低能耗的旅游产品、选择低碳旅游交通方式、主动改变旅游过度消费的现象,建立起绿色旅游模式,甚至低碳消费的理念将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逐步形成节约能源、提高能效的健康科学的生活习惯,更多地利用清洁和可再生能源,提升人们生活、消费的环保意识。

三、低碳旅游价值提升的途径

作为一种实实在在的旅游发展方式,低碳旅游实现方式必须基于政府、旅游企业、旅游者等旅游各相关利益者的视角,从旅游规划出发,通过对提升服务质量、优化旅游管理和转变消费方式等环节进行低碳控制,最终实现旅游低碳化发展的目的。

1、以科学规划为导向,凸显低碳效应

随着世界范围内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人们对可持续发展认识越来越深入,旅游规划作为指导当地进行旅游开发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更要体现生态化的设计理念。因此,在旅游规划开发过程中要遵循生态学的规律,根据旅游地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趋势,对旅游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构筑旅游地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减少包括土地在内的资源使用,采用节能降耗技术,减少能源使用,尽量减少污染物的产生。生态化的旅游规划与开发就是要在保证旅游地开展旅游活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用生态平和的方式,努力使旅游者的活动及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与旅游环境融为一体,以实现保护一利用一增值―保护的良性循环。

2、以环保节能为特色,提升服务质量

旅游生态的节能化主要包括旅游“食、住、行、游、购、娱”六大环节中的提供各种相关服务和产品的旅游企业和整个旅游产品供应链。低碳旅游要求对旅游资源实现高品位、高效率开发,推进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节能效应。首先推动旅游产品的多元化发展。转变过去铺张浪费、粗放发展的思路,依托当地实际资源、特色、文化等丰富旅游产品类型。以旅游景区为例,应充分发挥当地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发展农业观光游、休闲度假游等,特别是开发绿色低碳型酒店、低碳农事体验园、绿色农耕节等产品,建设低碳旅游示范村,将产品主题与低碳旅游的宗旨紧密结合,使旅游者被绿色环保的氛围所感染,自觉践行低碳旅游。其次在旅游业中积极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将低碳技术广泛的应用于旅游企业中。倡导公共交通和混合动力汽车、电动车、自行车等低碳或无碳旅游通行方式。旅游酒店取消免费提供洗漱“六小件”;酒店的庭院灯、景观灯、霓虹灯、车库灯等均采用太阳能及风能产品和技术,甚至酒店内部的部分照明系统也可采用屋顶发电替代部分市电供应;酒店新建、改建和改造,应使用新型节能设计和新型建筑材料和设备装备等。

3、以高效运作为基础,优化旅游管理

实现旅游管理的低碳化,一方面要求相关政府部门制定节能低碳的管理制度,在宏观上进行监管。制定行业规范,明确工作标准,加强行业督导,特别要细化对降能降耗指标的分解和分配。制定企业节能减排管理措施,对节能减排成效好的项目和企业给予政策和资金倾斜,对污染环境的企业进行责令整改,严重者予以关闭。另一方面针对旅行社、旅游酒店等旅游企业的微观管理,按照节约能源、环境友好的方式经营。努力实现企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化的经营方式转变。旅行社作为旅游企业的重要部分,通过设计低碳旅游产品、低碳旅游线路,倡导文化旅游形式及徒步旅游线路等,引导旅游者低碳环保的意识,从而维护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旅游景区需要合理确定景区容量,保证景区的环境承载力,同时景点和服务设施也应遵循环保原则,尽量采用环保型材料,以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景区门票采用可重复使用的电子票等;对于旅游酒店必须坚持“绿色饭店”的管理模式,通过深入了解酒店内部的能源消耗情况,制定全方位的酒店能源管理计划,针对能源的性质进行相应的诸如时间、温度、压力、洗涤量等方面的控制,同时尽量减少办公用电、办公用纸等。通过精细化的旅游管理,把节能降耗渗透到旅游业发展的方方面面,使包括旅行社、景区、酒店在内的旅游业及相关行业真正由高能耗、高排放和高污染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增长方式转变的目标。

4、以低碳理念为支撑,转变消费方式

旅游者作为旅游活动的主体,是促进低碳旅游发展的主要力量。只有实现旅游者消费低碳化,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低碳旅游。首先要大力开展低碳宣传。加快低碳理念的普及推广,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公众了解低碳旅游的益处,增强公众节能减排、低碳消费的理念,自觉采取低碳旅游方式,营造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其次,应积极引导低碳旅游消费。倡导旅游者尽量选择低碳旅游方式,避免过多的碳排放。比如尽量减少乘坐飞机等、自驾车等大排量交通工具,乘坐火车等公共交通工具,增加步行和自行车在旅游活动中的使用;酒店住宿时,尽可能自备牙刷、牙膏、拖鞋等旅游物品;景区旅游过程中,不购买过度包装的旅游商品,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率,同时自觉处理垃圾,维护景区清洁卫生。旅游企业对旅游者低碳环保予以物质表彰等形式,加强旅游者自愿、自觉维护环境的意识。强化旅游者低碳环保的意识,使旅游者在在享受健康的旅游环境的同时,也创造了健康的环境,有利于促进低碳旅游的良性发展。

四、结束语

发展低碳旅游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应该充分认识到低碳旅游在结构优化、功能释放及素质提升等方面的价值,制定切实可行的低碳旅游价值提升策略,统筹旅游与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寻求科学低碳旅游发展模式,最终促进低碳旅游成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先锋和亮点。

(注:本文获得湖北省社科基金重大研究项目(2009087)和湖北省科技厅重点研究项目(2009DEA034)资助。)

[参考文献]

[1]刘啸:论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J]中国集体经济,2009(13)

[2]江丽芳、王晓云:从生态旅游到低碳旅游――旅游可持续发展实践的深化[J].中国集体经济,2010(18)

[3]梅燕:发展低碳旅游五大措施[J]商业研究,2010(9)

[4]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旅游学刊,2010(1)

[5]瞿葆:基于低碳概念的旅游业发展初探[J]北方经济,2010(10)

[6]李兴林: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大意义和对策建议[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

[7]周梅:我国低碳旅游及其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7)

[8]王勇强:低碳经济条件下的旅游业4E发展模式刍议[J]经济师,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