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产统计分析报告

生产统计分析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产统计分析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产统计分析报告

生产统计分析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统计分析方法;基层统计;统计人员;统计学;数据收集;数据整理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16-0195-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16.096

1 统计分析方法概述

统计学研究主要是以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与特征为研究对象,是关于数据收集、归纳、整理、研究与分析的方法论科学,是实证研究的有效手段。统计分析法主要是研究与分析研究对象的数量、范围、速度、规模等各类数量关系,并将事物间的规律、联系以及发展正确地揭示出来,从而为事物的正确预测与解释提供可靠依据。在统计分析法应用的过程中,主要是采用数学模型、数学方式来统计与分析收集到的资料、信息以及数据,从而得出正确的定量结论。相较于其他方法而言,统计分析法更为客观、准确与科学。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统计分析时,必须确保历史统计数据与资料的准确性、连续性与完整性,并正确选择分析方法,以保证统计分析结果的真实性与有效性。于统计分析法总体而言,其具备咨询功能、信息功能、监督功能以及辅助决策功能,当前已于我国基层统计工作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 统计分析方法应用于基层统计工作的意义

统计分析是统计部分与统计人员所需完成的首要任务,在我国基层统计工作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具体来说,在基层统计工作中应用统计分析方法的意义主要有如下四点:(1)统计分析是基础统计工作的重要环节,完整的统计调查活动主要包含了调查、设计、分析、整理以及资料开发与利用等内容。所以在调查工作完毕后,应进行统计分析工作,只有写好统计分析报告,才能顺利完成统计工作任务,因此,统计分析工作质量的优劣与整体工作任务完成情况息息相关。(2)进行统计分析,可以有效提升统计工作的社会地位。大多数人都对统计工作存在着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其往往会认为统计工作无非就是数据计算、报表填写,更有甚者认为统计工作无关紧要。这些认识误区都使得统计工作的社会关注度与重视程度偏低。因此,只有提升统计工作水平,将统计咨询、信息以及监督功能全面发挥出来,才能有效提升统计工作的社会地位。(3)分析统计数据,精准的统计报告是领导正确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从数据信息着手编写统计分析报告,其反映出来的问题与情况要远比统计表要更客观、清楚,并且方便理解、阅读与利用。(4)统计分析可以促进统计人员工作水平的提升。在统计分析时,特别是在写统计分析报告时,统计人员可以在此过程中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这就会促使其不断努力学习,从而提升自己的工作水平。

3 统计分析方法在基层统计工作中的应用

3.1 选题

选题是统计工作的首要环节,同时也是统计工作的难点之一。总的来说,进行选题的方法多种多样,笔者结合自身统计经验,对如何选题做出如下总结:(1)积累统计数据,对其进行比较,分析数据间的不同,并从中发现一些问题,进而明确选题方向;(2)了解与掌握工作动态、实际情况等内容,并从平常的生活与工作当中确定选题。统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应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工作与生产中所遇到的问题,比如领导层的有关决策等内容,并能够实时、有效、有针对性地填写统计分析报告,以满足工作与生存所需;(3)通过了解时事、新闻等途径来进行选题确定,以自身单位的生活与生存中的大事件为题,切实了解与落实国家政策和政治方针,并综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来进行选题,让统计分析工作得以充分发挥其自身价值;(4)对统计方法与经验进行不断分析与总结,并对统计方法不完善的地方进行改革与创新,从而确定选题。该类选题与统计工作息息相关,相关人员可以针对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从而促进统计工作水平与统计事业的发展。

3.2 收集资料

统计资料是统计分析的重要依据,正确的统计分析离不开大量和选题相关的统计资料。因此,资料的收集工作显得非常重要,并且应确保收集资料的真实与可靠。一旦收集到的资料与数据缺乏完整性与准确性,将会影响整体统计分析工作的正确性。所以只有真实、详细、大量的统计资料为支撑,才能编写出内容详实、观点明确且材料与观点相一致的统计分析报告。收集资料不但要有效利用已有的资料,还要不断分析与调查与选题相关的新资料。具体收集方法有如下五点:(1)有效利用统计报表资料。因为统计报价具有连续性、系统性与完整性等特点,因此将其当作统计分析的主要依据是一种较为快捷、有效的方法;(2)充分利用以往制作好的专题资料。该类资料往往较为详细,而且附带有详细的文字说明,因此在资料收集时,应注意利用往期与选题相关的专题资料;(3)应对与选题相关的业务部门资料进行分析与收集。与统计部门相比,业务部门资料要更为全面与详细,特别是财务部门,其资料大多数都是初始资料,这对于统计分析工作的开展而言会有很大帮助;(4)参考与收集全球同行业的相关资料,并与全球范围内同行业的平均水准做一个横向比较,将国内外先进水平作为一个工作目标;(5)统计人员可进行实际调查,可亲自去了解与访问和选题有关的人员,通过该种方式,不但可以确保收集资料的真实可靠,还能收集许多在报表中没有反映出来的典型材料。

3.3 资料整理

通常情况下,初始数据与资料往往不能进行直接汇总,还需结合统计分析的实际需要,从而再对原始资料进行整理与加工。在以往的统计工作中,统计人员通常是利用计算器、算盘等手工计算工具来进行数据的整理与加工。然而,在计算机技术高度普及的今天,计算机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统计工作当中。例如,使用光电输入法、语音识别或键盘输入法将数据录入到计算机当中、采用Excel软件来进行数据统计与处理等。如果在统计分析过程中出现数据欠缺的情况,可采用平衡推算、均值插补、推理插补、因素推算等方式来进行估计推算,从而提升统计数据的精准度。此外,依据具体统计分析的需求,来对分类与排序已录入完毕的数据,并进行筛选、汇总与计算。制作统计图表,将事物间的关系通过分析表与图表客观、清楚地反映出来。

3.4 统计分析

要想达到预期的统计分析目的,则需要借助统计分析方法来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在企业生产与经营中的各类数据都有着一定的联系,如质量与成本、质量与产量、质量与材耗、材耗与成本等。因此,在编写统计分析时,必须保证收集到的数据的精准性。而统计分析则可以对数据的质量进行校验与监督,并及时发现数据中存在的差错。如在分析中,常常会通过材料成本来检查材料单耗,并可以有效发现导致生产材料单耗增加的原因,采取相应措施,以降低材料消耗与成本。除此之外,撰写统计分析还有利于当地政府宏观掌握当地的经济形势,为当地政府决策提供依据。通常情况下,以分组分析法、平均分析法、动态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为统计分析方法中最为常用的几种。在统计分析过程中可以从中选择一种适当的分析方法,也可以结合多种方法进行使用。(1)分组分析法。该方法是利用统计分组力量,把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现象划分为不同的组别与类型,并对其比例关系、内部构造、分布情况、依存关系以及变动情况等内容进行分析;(2)平均分析法。该方法是采用平均指标来对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变化情况以及水平来进行研究,并对现象的构造特点与依存关系进行分析;(3)动态分析法。该方法是以发展的观点来对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过程以及确实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来预测其发展趋势;(4)对比分析法。该方法是把具有联系的经济量来进行对比,并对其变动程度与数量联系进行说明。

3.5 统计分析报告的编写

统计分析报告是统计人员的认识由感性到理性升华的过程,是统计人员的个人观点。但是统计分析报告并非统计人员单方面认为正确可行即可,还应获得别人的认同,最后才以报告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统计分析报告可以有效检验各个环节的统计工作,及时发现其存在的不足,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进与完善。根据分析报告,企业统计人员可以准确把握市场动态,试试了解企业发展情况,并将所掌握到的资料与信息通过整理与加工,发现企业生产与经营过程中所存在的内在联系,从而找到企业的发展规律,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企业的发展策略。在这一过程中应注意如下四点内容:(1)主要以说明为主;(2)在报告中,统计数据最主要,统计图与统计表次之,并应将事物间的各类联系清楚地表达出来;(3)分析报告应以大量的调查数据为支撑,不但要对问题进行详细分析,还要进行有力的概括与综合,以正确阐明报告的重要论点;(4)在报告中,不但要说明情况与原因,还应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建议,这也是统计分析工作中极为关键的步骤。

4 结语

总而言之,统计分析方法在基层统计工作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基层统计人员要想将统计分析工作做好,应在日常工作中注意数据资料的收集与积累,留心工作生产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勤于思考。在资料完整、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清晰的基础上做好统计分析工作,科学地编制出具有价值的统计分析报告。

参考文献

[1] 孙艳虹.如何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做好基层统计工作

[J].中国证券期货,2012,(4).

生产统计分析报告范文第2篇

统计分析有利于帮助决策者搞好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本文依据统计分析工作的前提条件和特点,详细论述了如何做好统计分析工作。

关键词:

统计分析条件步骤

1、引言

统计分析是统计人员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最有效手段,它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好的统计分析,有利于决策者发现和解决当前生产经营中的主要问题、主要矛盾;有利于帮助决策者搞好企业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作为企业的统计人员,有责任和义务履行好职责,在做好统计分析上下功夫,发挥统计分析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2、做好统计分析工作的前提条件

2.1培养个人兴趣。态度决定水平,对所干的工作有兴趣,才会用心思考、用功写作,进而才可能写出好的、有用的作品。

2.2要有责任感、有主人翁意识。做统计分析,要积极主动去寻找企业管理中涌现出的经验和不足,经过系统、周密的调查与研究,进行分析,提出问题之所在,不应敷衍了事。

2.3平常注意多收集素材。平时注意多看多写,多观察,多思考,掌握第一手材料,善于积累,在日常工作中发现“闪光点”。日常的锻炼与积累,必将厚积而薄发,水到渠成。

2.4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加强理论学习,学习观察、分析问题的立场和方法,多看新闻、报纸、企业有关政策、规定等;多了解生产技术知识,掌握必要的生产技术资料;多看别人的分析文章,包括专家学者的理论文章,也包括同行业、同部门的分析文章,从中借鉴分析技巧,提高分析水平;理论联系实际,注意收集文件、会议资料,深入现场,掌握尽可能多的生产经营情况。

3、统计分析的特点

3.1准确性。准确是统计分析报告乃至整个统计工作的生命。失去准确性,再精心准备的“实招”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统计分析要坚持客观公允态度,讲实话、报实情,以科学求实的精神,对当前生产经营运行状况提出恰当的分析。统计分析的准确性除了数字准确,不能有虚假之外,还要求论述有理,观点正确,不能出现谬误,建议要可行,不能脱离实际。

3.2目的性。统计分析是统计设计、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的延续和深化,目的就是为管理者服务。通过分析,帮助管理者正确认识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自身的生产经营秩序,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保证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行,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3.3可操作性。提出的建议要有可操作性,就是把“想实招”落到实处。它不只是简单的提出问题和局限在数字化、文字化的表述上,要在深刻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有一定量化依据和可操作的具体实施意见。

3.4针对性。要针对企业当前生产经营的重点、难点、热点、焦点问题进行分析,才能有的放矢;要在“新”字上下功夫,分析要有“新鲜感”。切忌没有自己主见的“对策建议”,不能过多重复一般概念和别人说过的话,对问题要与时俱进,有新角度;要有独到见解,不仅立题要“新”,而且见解更要“新”。

3.5时效性。瞬息万变的经营形势,决定了统计分析的时效性。统计分析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越强,就越要快速反映,适时为管理者送上“及时雨”。统计人员要敏感,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成分析报告的撰写,迅速及时地向管理者发送各种动态信息和经济运行状况,以便管理者及时掌握情况,指挥全局。

4、统计分析的基本步骤

4.1收集数据、发现问题。收集数据是统计分析的前提和基础。收集数据可通过生产、研究部门测量、观察、实验、调查等获得直接资料,也可通过文献检索、阅读等来获得间接资料。通过数据收集来找出问题、发现问题。

4.2整理数据、提出问题。整理数据就是按一定的标准,对数据进行归类汇总的过程。这就需要按照研究问题的目的和要求以及报告的内容对数据进行核实,剔除不真实、不需要的部分,再分组汇总或列表,从而使原始资料简单化、形象化、系统化,并能初步反映所报告内容的基本特征。

4.3分析数据、分析问题。分析数据指在整理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图表、分析方法、统计运算等等,得出结论的过程,它是统计分析的核心和关键。通过数据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达到分析问题的目的。

4.4反馈信息、解决问题。将以上数据分析结论、发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方案,形成统计分析报告,及时汇报决策层,根据新的决策实施改进。

5、统计分析的具体步骤

5.1明确目的、确定题目。选题要切合实际、有针对性,同时要具有写作可行性。标题应做到确切、简洁、新颖。统计分析题目的三种形式:任务题、固定题、自选题。要注意紧跟“注意点”选题,抓住“矛盾点”选题,注重“时效性”选题。

5.2周密构思、拟定大纲。在明确了目的、确定了题目的前提条件下,就要针对分析的具体问题,对拟完成的专项或者综合统计分析进行认真思考,初步形成写作构架,完成写作大纲。

5.3收集、鉴别、加工资料。作为统计人员要注意各种统计资料的分类、审核、加工和整理,包括生产、经营、销售、投资、财务以及外部信息等。

5.4进行综合分析。逻辑要清晰,结构要严谨,层次要分明;反复修改,认真提炼观点;注意“五项内容”:事物发展的预估、变化特点、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新情况新问题、趋势预测。

5.5归纳分析结论,形成论文。通过收集数据,在鉴别、加工资料的过程中,找出问题的关键之所在,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分析得出结论,从而形成论文(报告)。归纳分析形成的结论一定要结合统计分析的特点、分析方法,要有目的性、针对性、准确性,同时也要注意时效性。

6、结论

在今后的工作中,应注意统计数字的运用,统计分析必须用统计数据说话,靠数字说明观点、支撑立场;实现数量到质量的转变,统计分析中适当运用数字的同时,要树立“重点”意识,提高统计分析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在更广的范围内捕捉相关信息,注意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从不同的侧面去描述问题,从不同的思路去研究分析问题,从而取得良好的分析效果;在选择主题时应该主题鲜明、文题相符、言简意赅、形式多样,增强统计分析的可读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生产统计分析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企业统计 人员素质

一、企业统计水平难以提高的原因分析

1.企业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有待提高。企业统计数据是监测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晴雨表”和“化验单”,而企业统计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不仅把“化验单”搞准,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诊断”,写出分析报告,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科学依据,发挥统计参与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独特作用。这就应要求企业统计人员既要有较强的统计专业知识,又要根据不同岗位掌握其他相关岗位知识,还要有灵敏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但相当一部分统计人员对比较简单的传统统计分析方法如时间序列分析、因素分析、简单相关与回归分析等都知之甚少,对现代统计分析方法如方差分析、生产函数分析、层次分析、各种经济预测技术等几乎没有人运用过。现有企业统计人员中,虽有不少是大中专院校统计专业毕业,但由于现行统计教育在课程设置、学科内容、考核方式与统计实践的衔接不够,因而很难胜任新形势对企业统计工作的要求。统计部门每年也多次举办统计人员岗位培训,但培训内容基本上还是指标解释、软件使用等,缺乏典型案例的解析及系统统计理论知识的学习,参加培训的人员很难受到系统的培训,业务素质很难得到实质性提高。

2.对统计工作的认识未有根本性的转变。迄今为止,还有不少企业统计人员没有意识到企业统计是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的参谋,其工作重点应是为企业领导提供全面、系统、准确的各种生产经营信息。因此缺乏主动服务的意识,不认真研究数字及相关资料,分析各因素变化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有利及不利影响,发现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而是被动地应付上级布置的统计报表,只是填填数字、算算总数,写简单的数字分析。有不少企业领导也还没有意识到,统计是其掌握生产经营决策信息的主渠道,而认为企业统计工作不能创造效益,不重视企业统计工作,使统计人员身兼数职,负担较重,影响了统计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也造成了企业统计在企业中地位低下。

3.企业缺乏有效的鞭策激励机制。或者是由于对企业统计认识不足,或者由于企业统计水平较低而没有及时为决策者提供所需信息、合理化建议,大多数企业默认了企业统计水平的现状,没有建立一套有效的鞭策、激励机制,使不少企业统计人员满足于统计工作现状,缺乏进取的精神,不能刻苦钻研业务,更新知识,主动出击寻找企业生产经营的薄弱环节。虽然也有些企业要求统计人员定期提交统计分析报告,但由于上述原因以及自身素质所限,其统计分析报告大都流于形式,水平较低,不能引起决策者们的重视。

4.统计理论研究存在导向偏差。一是统计理论与统计实践脱节。近年来大量的新的统计分析方法不断涌现,但这些方法如何被运用于企业统计实践,一直未能妥善解决。先进的统计分析方法成为空中楼阁。二是理论研究中严重存在重宏观、轻微观的现象。过去对微观统计的研究是不够,不少统计学家在提到今后一段时期统计学需重点研究的课题中,绝大多数也是宏观的统计理论问题,极少是关于包括企业统计在内的微观统计问题的。这种状况也不利于企业统计水平的提高。

二、提高企业统计水平的对策与思考

1.提高企业领导运用统计信息进行决策的能力。从统计界外部来说,企业领导对统计工作的作用的认识不到位,运用统计信息进行决策的能力欠缺,是困扰企业统计工作在低水平徘徊的关键因素。因此首先要改变对企业领导对统计的片面认识,从思想上感受企业统计的重要性,形成统计信息是了解企业经营运作情况的主渠道,是科学决策的基本依据的观念,主动学习有关统计知识,提高利用统计信息进行系统分析并做出决策的能力,使企业统计工作出智慧,见效益。这样才可以促使企业领导主动为企业统计创造良好条件,建立有效的鞭策激励机制,尽可能地吸收、引进高水平专职或兼职专业统计人才,改善企业统计工作外部环境。

2.加强微观企业统计分析的研究。企业统计是整个社会经济统计的“基石”,以企业统计为主体的微观统计水平不上新台阶,永不能改变统计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统计理论界及统计教育界应克服“清高”“浮躁”的心态,深入企业统计第一线,研究当前企业统计的问题、出路,针对不同的行业、岗位,创新企业统计分析、预测方法。绝不应光把统计研究的着眼点只放在宏观统计分析上。

生产统计分析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工业统计;能力;创新

中图分类号:C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3-0182-01

工业统计创新,是对工业统计活动的整体或者部分进行变革,对工业统计的不断拓展和提升过程。其本质不是复制,而是积极进取,关键是要解放思想。而工业统计创新能力是统计人在工业统计创新活动中表现出的潜在的心理品质。

1 统计数据处理能力创新

二十年前,县级工业统计还是“一支笔、一个计算器、一张报表”的手工汇总时代,工作效率低,误差大。随着计算机技术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这一现象已不复存在。计算机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最大限度减少再生误差。其强大的数据库功能和现代化的网络传输手段为工业统计由逐级汇总到超级汇总,以至于联网直报和最近开展的“企业一套表”制度的建立推广提供了硬件保障。

2 统计制度创新

在一九九八年以前,工业统计调查实行是全面统计。隶属关系乡及乡以上工业全面上报报表,村及村以下工业不报表,仅在汇总表中体现。随着民营经济异军突起,原制度弊端逐步显现,一方面,规模较小的乡办企业统计机制不健全,难以完成报表任务;另一方面,一些大的民营企业游离于制度之外,其生产活动不能纳入国家统计调查。统计制度大胆创新,实行规模以上工业全面统计和规模以下工业抽样调查相结合的调查方式。有效整合现有统计资源,提高工业统计调查能力。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其特有的数据库和网络功能,使得各级统计部门都可以掌握到各名录企业数据。这在“手工汇总,电话报表”时代是难以想象的。强大的网络功能大大提高了数据传输速度和准确性。联网直报和“企业一套表”制度的实施推广突破了层级报送的弊端,使各级统计部门和直报企业在同一平台上见面。计算机技术提高了统计信息化能力,开创了统计资源共享的可能。

3 统计人员素质创新

新制度的建立,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对统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工业统计人员要适应这一变化,就要解放思想,不能因循守旧。要坚持政治理论学习、业务学习与工作实践并重,不断加强统计业务能力建设。只有业务能力提高了,才能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4 统计执法工作能力创新

在新报表制度实行初期,部分乡办企业和民营企业难以适应这种变化,甚至抵触新统计制度。针对这种情况,统计部门提出“一要数量,二要质量”的执法新思路。首先解决报表回收难问题,针对拒报和屡次迟报企业,专业人员配合执法检查,加大查处力度。对正常报表的企业在提高数据质量上狠下功夫。经常性执法检查使报表回收率达100%,并大大提高数据质量。创造性开展的统计执法检查工作,提高了统计执法工作能力和工业统计数据质量,提升了统计部门形象。

5 统计分析能力创新

在笔者所在的山西省临猗县,近几年,县域经济长足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时期。工业经济总量年增幅均在二成以上。经济越发展,统计越重要,统计工作对经济工作的指导作用不断深化,不但要求描述经济社会现状,更要解释经济现象形成的原因,还要回答应对经济发展中的新问题。针对以上情况,政府和社会都要求统计部门给出客观合理的有说服力的回答。但由于我们工业统计工作者掌握的知识不够多,不能得心应手,拥有的信息太少,不能信手拈来,提供的数据量不够多,无法运用自如。工业专业统计工作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常常力不从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显得尤为迫切。笔者近几年写了不少统计分析报告,但大都是数字文字化,侧重理论研究,可操作性较差。

工业统计人员必须解放思想,提高驾驭统计数据的能力,提升分析经济形势的高度和深度。近几年,上级统计部门提出了“精品”工程建设,笔者有几篇统计分析报告得到统计界同行的认可,被评为优秀统计分析报告。在县政府提出的“抓经济、办实事、强管理”活动中,笔者对山西青山化工有限公司生产、销售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进建议,得到该企业的好评。这说明,只有下大力气提高统计分析能力,延伸统计分析链条,拓宽统计分析领域,才能进一步创造性地开展工业统计工作。

6 统计服务能力创新

生产统计分析报告范文第5篇

首先,我们来看看目前企业统计存在的问题。

1、目前大多数公司的统计还是主要是为政府和上级部门服务为主,工作职能主要是在报表数据的搜集并进行简单的加减和汇总,统计工作就是应付上级部门的工作,统计工作习惯于简单的数字说明而缺少有系统的深层分析,习惯于确定性分析而缺少对不确定性的分析,满足于做总结而缺少有参考价值、有远见的建议,这些都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制度对统计的需求。

2、企业统计的信息质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对统计的需求,统计信息的质量包括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大量的统计数据来自基层,而企业基层单位出于企业效益的考虑,很少配有专职统计人员,这些兼职的统计人员大多对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统计法规意识都较薄弱,认为统计就是估计,因此数据不可避免地产生主观误差;还有企业统计信息滞后,也影响统计信息的质量,基层统计人员大多兼任统计工作,常因其他工作而延误了统计数据的上报,而同级的各职能业务部门上报的统计资料都比综合统计部门要快,综合部门收集到的统计资料都滞后于各职能部门,这些都严重影响统计数据的质量。

3、统计分析量少、质低。虽然大多企业都给综合统计人员配备了计算机等硬件设施,具备了很好的条件去改进和提高统计分析的水平和质量,但由于统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没有掌握先进的统计方法和手段,就无法去利用企业配备的计算机对收集来的数据进行深加工,加之统计人员服务意识不强,不积极主动利用自身的岗位优势和计算机网络等手段去收集领导和职工关心情况的有关数据进行整理、加工,主动提供服务,写一些对企业管理有参考价值的分析,而只是被动地收集一些上级部门报表要求的数据,这不可避免地造成统计人员因收集的信息量少、范围窄,掌握的统计分析方法不先进而无法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也就不可能写出对企业的经营、生产及领导的决策有参考价值的统计分析,企业配备的先进的硬件设施也没有发挥其在统计分析中的作用,计算机系统也只是取代了算盘而已。

现代的企业制度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企业管理组成部分的企业统计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使企业统计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才能确立企业统计应有的地位和作用。那么只有彻底改变企业统计的上述问题,才能更好的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对企业统计的要求,才能让企业统计有效地参与企业经济管理,成为企业经济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才能使企业统计在企业管理中充当重要的角色。

首先,合理定位是现代企业制度对企业统计发展的前提条件。企业统计必须打破只为上级服务的思想,必须从过去应付式的统计工作,转变到为本企业服务的方向上来,实现报表型向企业经营管理型转变。统计人员应采取符合本企业的统计手段及先进有效的统计方法去了解外部环境的信息,再结合本企业从各专业渠道获得的综合资料中吸取精华,为领导提供详细的分析报告,为企业各级领导当好参谋和助手。

其次,要转变工作职能,统计工作不能局限在报表数据的搜集,简单加减和汇总,只是完成任务式的上报工作,没有进一步的分析,不能提供对企业经营发展有用的市场信息。企业统计适时转变职能,通过积极主动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发挥统计信息资源优势,努力把统计方法运用到市场营销、财务分析和企业管理、决策上,使统计信息与其他信息融合在一起,开展综合或专题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才能为企业的生产管理及经营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第三,要做好统计分析。企业统计主要是为领导提供决策服务的,除了及时、准确、全面编制各种统计报表外,最重要的是统计分析。首先,统计分析要有针对性,由于企业从下到上管理分多种层次,工作性质和职能不同,因此对统计分析的需要也各不相同,如公司决策层领导,需要使用计划信息和决策信息的分析报告来制定企业计划、战略决策、经营方针、奋斗目标,所以需要以综合分析、预测分析为主。而中层领导则担负计划和控制,而以控制为主,使用的主要是控制信息,需要以进度分析,专题分析为主的统计分析;其次,统计分析要有时效性,信息的价值既决定它的内容也决定它提供的时间,反馈速度越快时间愈早,价值越大,反之将失去其价值。因此统计人员要有超前意识,对领导即将要抓的工作要主动地提供超前服务,力争到在领导决策之前。这就需要统计人员思想敏锐,善于捕捉充分的可靠的适时的信息,紧跟市场形势,作出正确的分析报告来提供给领导。再次统计分析要有科学性,统计分析采用的数字要准确,要真实,有科学性,这就要求在数据收集过程中,要减少数据误差,尽量采取计算机网络传输数据,以避免人工录入中造成的一些误差,还要求统计人员要经常深入基层,了解企业的生产情况,使自己对基层上报的数据有基本的了解,对基层上报数据的准确性有基本的判断能力,也可以检查基层上报数据的真实性,只有根据这样的数据写出来的统计分析才有生命力。总之,统计分析一定要做到有理有据,有分析、有建议、有深度、有广度、有高度,这不仅是为领导决策需要,也是统计人员展示自我的一个很好的手段。

第四,企业统计人员要全面提高素质,我认为企业统计要更好的适应现代企业制度,最关键的因素是人的因素,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要求综合统计人员不仅要收集企业内、外部信息,同时还能应用各种新的统计方法和技术手段开展深层次的综合统计分析,并不断总结适合本企业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创新。目前很多企业统计人员都配备了先进的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领导对统计工作也较支持,所以只有统计人员转变观念,认识到企业统计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地充实自己,加快业务知识的更新,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及工作水平,同时要增强服务意识,并把掌握的新的统计理论、方法等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同时要提高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整理、深加工及分析能力,才能彻底改变以前应付式、报表型的统计工作模式,写出有对企业经营、决策有价值的统计分析。对于基层统计人员则要加强培训及对统计法规的宣传工作,让基层统计人员掌握一些基本的统计理论和方法知识,了解统计法规的严肃性,以确保基层上报的数据质量,因为统计数据的质量直接影响统计分析的科学性和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