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统计分析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变压器;经济运行分析;系统
中图分类号:TM41文献标识码:A
实际网络中变压器的供电负荷多为一随机变量。变压器的实际负载系数仅具有“瞬时”的概念,它随着负荷的变动而变化。所以,对于大量存在变动负荷的变压器,其考核指标应是在一定时间段内是否处在经济运行。近年来,配变容量的选择方法是供、用电部门和科研单位探讨的课题之一。其选择的方法主要有功率运行损耗最小原则、经济负荷法、年运行费用最低等方法。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有的与供电部门坚持节约能源的原则相悖,有的与用电部门的实际利益相矛盾。因此,合理地选择变压器的容量,既满足节能要求,又能在经济区域内运行。
本项目主要解决配电变压器经济运行方式的优化、负荷调整的优化、配变运行电压分接头的优化和配电变压器容量选择的优化问题,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综合各种节电方法使配电变压器在合理的经济区域内运行。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经济运行操作方案。以神经元网络方法进行负荷预测,根据负荷预测趋势采用两段时域法进行变压器经济运行的各种优化,采用区域上限法选择配变容量,并以图形的方式直观的给出各种条件下的变压器经济运行方案以及运行曲线和参数报表。
1 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变压器经济运行的基础理论最初是由德国的魏德曼教授在1920年提出的,1934年前苏联彼德洛夫教授在《变压器》一书中仅给出了变压器经济运行的两个领域。而在我国,自70年代以来,教授级高工胡景生逐渐给出了一整套较完整的动态计算公式,在定量计算上取得了突破,开拓了变压器经济运行的新领域。该理论用其科学性扭转了某些误把浪费当节约的传统观念和习惯作法,用其实用性挖掘了降低变压器损耗的节电潜力。变压器经济运行的理论,通过科学计算,用准确的量值,判别变压器技术特性的优劣,从而使技术特性优的运行,劣的备用;用定量计算对变压器并列运行方式进行优化;用定量计算对变压器分别运行进行优化;用定量计算提高负荷率、削峰填谷达到节电效果……该理论发展了前人的理论最突出的一点就是给出了一系列动态计算公式。变压器经济运行理论不仅注意有功电量的节约,而且注意无功电量的节约。由于变压器是强感性电气设备,因此变压器经济运行的无功节电潜力远大于有功。更重要的是该理论开拓了变压器综合功率经济运行新领域。
变压器经济运行的理论基础已非常成熟,实行变压器经济运行的节电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但在供电系统内应用不多,主要是由于不同的计算方法与各部门的实际利益相矛盾,因此实施的积极性不高。但近年随着各种节电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家对变压器的经济运行逐渐重视起来,特别是数量和容量最大的配电变压器的经济运行。
2 技术关键分析
变压器之所以可以经济运行,是由于存在以下原因。
2.1 变压器之间技术参数存在差异。每台变压器都存在空载损耗、短路损耗、空载励磁功率和额定负载漏磁功率四个参数。由于变压器的容量、电压等级、铁芯、绕组材质、设计和制造工艺等的不同,使变压器的四个技术参数存在大的差异,即使是同一生产厂家、同一时期生产的相同容量、相同电压等级、相同材质的变压器,其四个参数也不会完全相同。正由于变压器技术参数存在差异,在供相同负载的条件下,必然存在有的变压器损耗大,有的变压器损耗小的情况,损耗小的变压器就为优,损耗大的变压器就为劣。因此,单台运行的变压器,就存在着选择技术特性优的变压器经济运行方式。而变压器并列运行相当于一台组合式变压器,由于变压器技术参数的不同,不同组合的并列运行变压器的技术参数也存在差异。因此变压器并列运行方式间组合技术特性就存在优劣之别。在多种可供选择的运行方式中,从中选择损耗最小的运行方式就是经济运行方式。多台变压器分列运行时,由于变压器技术特性存在差异,就可按照变压器的技术特性调整负载分配来实现经济运行。
2.2 变压器的功率损耗和损耗率的负载特性曲线存在着非线性特性。在某一时间段内(例如1年、1月等),由于负载曲线波动,导致变压器总的电量损耗不同,因此提高负荷率就可以降低变压器损耗,实现变压器经济运行。由于变压器功率损耗负载曲线的非线性变化特性,决定着该时间段内变压器的负荷削峰填谷就可以降低变压器损耗,实现变压器经济运行。由于变压器损耗率负载曲线的非线性变化,变压器存在着损耗率最低(效率最高)的负载系数,称为经济负载系数;同时也存在着损失率较低(效率最高)的负载运行区间,称为经济运行区。因此调整负载就可使变压器运行在经济区间。
3 技术方案
3.1 体系结构
整个系统分为模块:负荷预测模块、经济运行方式优化模块、配电变压器容量选择模块、负荷调整优化模块、配变运行电压分接头优化模块、单体变压器经济负载系数及经济运行区计算模块、数据维护模块和报表曲线分析模块。
3.2 负荷预测模块
每日实际负荷曲线可能要穿越最佳运行转折点多次,由于安全及设备寿命等原因,不允许每次都切换变压器选择经济运行状态。因此,如何预测当日负荷曲线以确定最佳的控制时段参数TA、TB,成为能否进行最优经济运行控制的关键。采用神经元网络法进行负荷预测和确定高峰低谷控制时段。选择七组不同时间负荷数据,它们分别为:(1)上周当日该时刻负荷值;(2)上周当日该时刻前一小时负荷值;(3)上周当日该时刻后一小时负荷值;(4)上日该时刻负荷值;(5)上日该时刻前一小时负荷值;(6)上日该时刻后一小时负荷值;(7)上日全天负荷平均值。每组数据144个,即每隔十分钟一个测点。由于采集样本的数据矩阵不断刷新,使得网络中各个神经元的权重和阈值每天更新一次。
3.3 电变压器容量选择模块
根据配变供电半径、变压器和线路投资折旧、电能损耗、运行维护管理费用、负荷发展、经济负荷系统以及电压允许要求等按年费用较小的准则计算配变容量的选择方案。
3.4 经济运行方式优化模块
在负荷预测的基础上,在变压器不同运行方式下(并列运行和分列运行)计算其经济运行方案,对双绕组和三侧绕组变压器分别计算。
3.5 负荷调整优化模块
在负荷预测的基础上,计算变压器提高负荷率和消峰填谷方案以及各台变压器间负荷经济分配方案。对双绕组和三侧绕组变压器分别计算。
3.6 变运行电压分接头优化模块
根据实际运行电压和工况负载,用定量计算式计算出损耗最小的电压分接头运行方案。在负荷预测的基础上,自动选择最优方案。
3.7 单体变压器经济负载系数及经济运行区计算模块
根据变压器各参数计算其有功损耗、无功损耗及有功无功综合损耗,以此确定其经济负载系数和经济运行区。
3.7.1 配电变压器经济负荷系数
配电变压器经济负荷系数变压器所带实际负荷(P)与额定功率(Pe)之比称为变压器的负荷系数(β)。不同负荷时功率因数近似不变,则有:
P=P/Pe=S/Se
Pe=SeCOSφ
式中 Se─变压器的额定容量,kVA;
COSφ─变压器的功率因数。
变压器的损耗(P)包括铁芯损耗(Pfe)和绕组的铜损耗(Pcu)。铁损可认为不随负荷变化的空载损耗(P。),铜损与负荷电流(或负荷系数)的平方成正比,即: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从(2)式可看出,当功率因数不变时,变压器的效率将随负荷系数的大小而变化。取极值: dη/dB=0
β即为效率最高或者就是损耗最小的负荷系数,称为“最佳负载系数”,用β0表示。根据数据可计算出SL7系列低损耗节能配电变压器的β0为0.4,此时,尚有60%容量末被利用。初投资大,是浪费。经济合理的负荷系数应考虑综合效益,即年费用最低。考虑损耗又考虑初投资最出的负荷系数为βn,年电能损耗费用为1-βn,增加的初投资与认可的电能损耗相等时,可认为是最经济合理的。即:
(Pn-P。)・τ・K=(1-βn)・Ζ・α (4)
式中:Pn─负载系数为βn时的有功损耗,kW;
Po-负载系数为βo时的有功损耗,kW;
τ─年电能损失小时数,时;
K─电价,元/kW.h;Z─变压器的初投资,元;
α─变压器的综合年费用系数,包括折旧系数、大修和投资效益系数。
只有综合考虑投资和损耗等因素所得到的负荷系数才是经济合理的。
4 负荷预测模块
每日实际负荷曲线可能要穿越最佳运行转折点多次,由于安全及设备寿命等原因,不允许每次都切换变压器选择经济运行状态。因此,如何预测当日负荷曲线以确定最佳的控制时段参数TA、TB,成为能否进行最优经济运行控制的关键。采用神经元网络法进行负荷预测和确定高峰低谷控制时段。选择七组不同时间负荷数据,它们分别为:(1)上周当日该时刻负荷值;(2)上周当日该时刻前一小时负荷值;(3)上周当日该时刻后一小时负荷值;(4)上日该时刻负荷值;(5)上日该时刻前一小时负荷值;(6)上日该时刻后一小时负荷值;(7)上日全天负荷平均值。每组数据144个,即每隔十分钟一个测点。由于采集样本的数据矩阵不断刷新,使得网络中各个神经元的权重和阈值每天更新一次。
5 配电变压器容量选择模块
根据配变供电半径、变压器和线路投资折旧、电能损耗、运行维护管理费用、负荷发展、经济负荷系统以及电压允许要求等按年费用较小的准则计算配变容量的选择方案。随着负荷密度的不同,所选配电变压器容量也不同,配电变压器容量应取相对的经济合理的容量。根据负荷密度选择接近或稍小于经济负荷系数为优。
6 经济运行方式优化模块
在负荷预测的基础上,在变压器不同运行方式下(并列运行和分列运行)计算其经济运行方案,1)S7系列的变压器带额定负荷的50%~60%时效率最高,损失率最小。2)根据负荷损耗曲线看出,当SS1时高电压运行,SS3时应并列运行,S
7 负荷调整优化模块
在负荷预测的基础上,计算变压器提高负荷率和消峰填谷方案以及各台变压器间负荷经济分配方案。对双绕组和三侧绕组变压器分别计算。
8 变运行电压分接头优化模块
根据实际运行电压和工况负载,用定量计算式计算出损耗最小的电压分接头运行方案。在负荷预测的基础上,自动选择最优方案。
9 单体变压器经济负载系数及经济运行区计算模块
根据变压器各参数计算其有功损耗、无功损耗及有功无功综合损耗,以此确定其经济负载系数和经济运行区。
10 数据维护模块和报表曲线分析模块
数据维护模块包括变电站模型(各参数、接线图等)、计算公式、基础数据的维护。
报表曲线分析模块包括各种报表(参数报表、各种方案报表等)和曲线(各种运行曲线、比较曲线等)以及不同计算方法(功率运行最小原则法、经济负荷法、年运行费用最低法等)下经济运行分析。
11 经济效益预测
11.1 直接经济效益:
节电:保守预测可节约电量1%-2%,如果配置合理可达到5%。
降低年运行费用。
配电变压器的数量和容量都很大,损耗也是各级电网变压器中最大的一块,因此节电潜力非常大。实行变压器经济运行可在2-3年内即可收回投资,并为以后的电网改造和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节电基础和手段。
11.2 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包括对电网安全生产、经济运营、现代化管理和保障社会供电等方面):
控制变压器在合理的经济区间内运行,可以延长变压器寿命、降低变压器故障几率。变压器经济运行还能提高功率因数,提高电能质量。因此从长远角度看实行变压器经济运行对电网的安全生产和保障社会供电上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12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按三层逐步实施:将变压器经济运行方式的优化,即全系统的优化放在第一位,变压器向调整负荷的优化,即分系统的优化放在第二位,而将变压器经济负载系数与经济运行区,即变压器的单体优化放在第三位。
首先对配电变电站的整体负荷情况、发展趋势、供电半径进行预测,以此为前提综合考虑各种变压器性能、价格、建设投资、运行费用和线路建设投资定量计算配变的容量选择及各经济运行方式(并列、分列或一开一备)的优化。然后对每日负荷进行实时预测,依据现有的设备参数、运行方式给出变压器投切方案和负荷调整方案。最后计算单体变压器的经济负载系数和经济运行区,保证变压器在合理的负载系数下和经济运行区间内运行,并给出变压器运行电压分接头经济位置方案,达到降低有功和无功损耗、提高功率因数、延长变压器运行寿命的目的。
参考文献
小学二年级数学学科质量分析报告
一、试题评价
此次数学试题较好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目标体系。整个试卷将本学期的知识整个融合进去,把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融于试卷之中,注重了学科的整合依据学生操作能力的考查,基本做到不出偏题、怪题、过难的题,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增加灵活性,又考查了学生的真实水平。
1、内容全面,覆盖广泛,各部分分值权重合理。
课程标准指出:人人获得必须的数学知识,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本卷注重考查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能力的培养情况,也适当考查了学生学习过程。试题内容全面,共计五个大题。
2、取材比较贴近生活,评估了学生联系生活的能力。
学习素材应来源于自然、社会和生活。本试卷题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况和知识经验出发,选取源于孩子身边的事和物,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这些现实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便于学生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也就需要孩子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3、体现了灵活性。
在考察学生“数的运用”的内容多是以不同形式出现的,显示了学习方法和学习思维的灵活性,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
4、题型简约。整套试题题型分为“填空、判断、选择、计算、操作、解决问题”,题干简约晓畅,降低学生审题的难度,有利于学生发挥水平,真实检验学生的实际知识与技能。
5、难易适中。整套试题基础题占90%,难度题占10%,较好地体现这次命题的指导思想。
二、考生答题情况及错误原因分析
第一题是填空题,分为11个小题,每空1分,共26分。
第1、2题考查质量单位和单位的换算,题型简单,多数学生能按要求作答,少数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不能正确区分重量单位克、千克,不会应用克与千克的相互转化。第3、5、6题考查除法的初步认识,包括平均分、除法算式的读写、有余数的除法,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是读算式:把除以的“以”和“等于”写错,还有部分学生把“除”和“除以”混淆,导致失分现象,一个完整的除法算式读作什么,70%的学生作答成乘法口诀。第4题考查运算顺序,得分率较高。有部分同学,知道先算加法,再算乘法。但是不会写字,有些是同音字,有些是错别字。第7题属于有余数的除法,考查学生对“余数小于除数”的认识,多数学生能回答正确,少数人不理解这个知识点。第8、9题为万以内数的认识,包括万以内数的读写,数位的认识、数的组成等知识点,很多学生在读数的时候,把阿拉伯数字与汉字混在一起,导致失分较重,这些课堂上重点训练的题型,真是不该出现这样的错误。第10题考查近似数的知识点,这题是最容易出错的,因为学生对“四舍五入”的理解不够,近似数的应用,35%的学生不会做,还有部分学生答成汉字。第11题考查判断推理,因为学生还没学过小数大小的比较,只有少数学生能作对,但阅卷时按超纲处理,统一给分。
第四题是计算题。都是考察学生的计算能力,总体还是不错,但是都有因为粗心算错的。第22题是口算,正确率较高,只有少部分人在整百整千数相加。有一部分少写0。第23题是竖式计算。有一部分同学数位没有对齐,有的等号后面没有写答案,少部分不会算。导致失分。第24题,脱式计算,有几个同学没有写等号就直接算、有部分同学不会混合运算,不知道运算顺序。导致失分。第25题,第(1)和(2)小题出错的人相对较少。第26题,大部分同学不明白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不了解这个数就是被除数。导致失分。
第五题是认识统计表。失分的人数不多,多数同学都及格了,只有少部分同学对统计表中的文字理解不透彻。导致失分。
第六题是解决问题,分为五个小题,每题5分,共25分。第27、28题考查学生对平均分知识点的掌握,题型简单,大部分学生能按要求作答。有部分学生算式写对了,但是答案不正确,可能是乘法口诀还记不住。第29题考查学生对“几个几是多少,谁比谁多多少的问题,”大部分同学能够解答,部分学生只写了第一个算式,第二个问题没有解答,这部分同学对题意的理解不正确。第30题考查学生对“比一个数多几是多少,全天共收了多少千克?”好多同学只解答了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没有解答,对题目没有认真理解题意。好一部分同学700加200都算错,说明三位数的加法还有困难,这个知识点还没有完全掌握。第31题考查学生对“三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好些同学都把100减46算错了,说明数位上连续是0的减法学生还很吃力,还得加强。部分同学只解答了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没有解答,说明没有认真读题目,或者理解不了题意。
三、教学建议
1.加强对平均分的理解,对除法算式读写的训练,练习算式中一些难写的字如“除以”“等于”“加、减、乘、除”,降低错误率。
2.课堂上重点讲解除数与余数的关系,这有利于后面三年级除法的教学。
3.万以内数的读写,应重点强调读书应该写成汉字,写数写成阿拉伯数字,不要出现两者混淆的情况,另外,加强“四舍五入”概念的导入,让学生理解什么时候该舍去,什么情况该进位。
4.出试卷的时候,多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11题,课本上没有小数的比较,同步指导上面也只是简单提到,如果同步指导习题没讲解完的话,那么学生就会觉得陌生,甚至老师也会说是超出教学大纲了。
5.部分学生的计算方法没有掌握。在测试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计算很慢,出错率较高。
6.口算能力的培养不是靠一朝一夕的强化训练就能成功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经常的有效的训练。而口算的训练又比较枯燥乏味,学生不感兴趣。容易形成惧怕口算,逃避口算的心理。口算能力自然得不到提高。
7.基本知识必须抓实、抓细、抓紧,并强调书写的态度一定要认真。
8.培养认真读题、细心做题的习惯及灵活解题能力。二年级各种题型的种类在增多,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细心习惯(细心读题、细心思考、细心计算)也很重要,它直接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成绩,也对以后的数学学习有很大的影响。所以今后在平日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读题、做题的方法指导,严格要求认真仔细,培养学生良好的做题习惯。
9.培养学生做完题认真检查的习惯。特别是计算题和解决问题的题,让学生通过检查可以发现自己抄错的数,找错的信息和计算结果的错误,以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10.抓好后进生的辅导工作,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一、加强宣传引导,形成良好的创建氛围
(一)思想上形成共识。国库统计分析是国库会计核算的延伸与升华,而各部门数据收集难度大成为统计分析质量提高的“拦路石”,数据资源的整合具有很强的必要性。人行益阳中支国库多次召集财政、国税、地税、行内调统等部门召开碰头讨论会,并通过建立分析人员交流微信群、QQ群等渠道宣传平台建设的必要性,努力使各部门认识到资源整合的重要性,从而在思想上形成共识。
(二)行动上形成共振。人行益阳中支国库科不等不靠,把平台建设纳入国库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7月,组织召开了财税库半年度工作联席会,讨论研究了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工作构想。并相继出台了《统计分析信息共享平台方案》、《益阳市财税库国库统计分析联合协作机制》,这些文件明确了平台建设的具体内容,以打造国库统计分析优质品牌为目的,以数据共享为切入点,以平台建设为着力点,努力推进现代化服务性国库建设。具体目标包括加强财税库横向沟通联系,建立财税库统计信息收集长效机制,补充完善信息库;强化常规分析,建立定期会商机制,多维度、深层次分析数据变化产生的原因,挖掘真实情况;丰富和完善统计分析指标体系,建立科学的反映当地经济特征的分析框架;结合有关焦点、热点问题,跟踪财税政策变化,共同研发具有特色的信息产品,提高调研的决策参考性。
(三)机制上形成合力。人行益阳中支国库科积极与各部门协调沟通,赢得广泛的理解和支持,建立了平台建设的长效机制。成立了统计信息共享平台建设领导小组,由国库副主任任组长,人行国库科、财政国库科、国税计财科、地税计财科科长任副组长,各部门数据分析人员和相关科技人员为成员,明确了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要求。领导小组下设技术组,具体负责统计分析平台开发与运维;业务组,负责各部门数据归类整理和上传共享。从而形成了一个人行国库牵头组织、财税库各部门分工协作的有效工作机制。
二、以集中支付系统为基础,搭建数据共享平台
(一)分步骤实施。第一步实现数据的传输与共享。主要通过利用财政集中支付系统,将各部门分行业、分产业的数据进行数据上传,完成数据的存储与共享,建立统计分析数据集中库,达到便于查找、提取的目的。第二步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将平台分为五个模块。分别为基础数据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图表展示模块、分析共享模块、政策解读模块。通过模块对数据进行深加工和深入分析,形成最终的高质量分析报告。
(二)[KG(01mm]找准突破口。一是借助集中支付系统。通过该系统实现数据的初步传输与共享,获取一手数据资料;二是完善数据库。科技部门协助将财政、税务、统计、房产信息数据进行分类序时汇总,加工获取分税种、分行业、分产业的全口径数据以及各类经济数据,并根据数据制作相关图表,通过图表挖掘数据运行趋势与规律,最终形成集数据与图表为一体的序时数据库。三是数据资料移植。将所形成的数据移植到集中支付系统平台,实现数据的初步存储与共享。[KG)]
(三)搭建共享平台。以集中支付系统平台的数据为依托,对数据进行深加工,最终实现数据的充分共享。平台分为基础数据模块,用于导入各部门的基础数据如国地税的分行业、分产业、分税种数据、财政收支数据等)。数据处理模块,该模块具体加工处理各部门数据,自动生成所需要的分行业、分税种等汇总数据。图表展示模块,通过数据形成相关表格、图形,更直观地反应各类数据趋势。分析共享模块,将各部门形成的分析报告进行上传共享。政策解读模块,各部门将本部门的相关政策变化内容进行共享,提高分析人员的政策敏锐度。
四)建立会商制度。按季度组织财税库、行内调统、货币信贷等部门召开统计分析例会,由以上部门负责人和分析人员参加,半年度和年度例会邀请财税库分管领导参加,例会在季度末前一个月中下旬召开,由国库部门负责召集,财税库轮流承办。例会各单位针对平台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通报预算收支执行情况及特点,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对财税的影响,提出预算执行中的问题及建议。
三、提升平台建设内涵,增强国库服务功能
统计分析交流平台的建设与国库服务职能的提升,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统计信息交流平台的创建为国库服务职能的深化奠定了基础和前提;同时随着国库服务职能的延伸,统计分析交流平台的资源共享范围越广,内容越充实,国库服务的核心作用越突出,对宏观经济决策和财税政策实施的支持作用越大。
(一)统计分析“三突破”。一是信息采集面的突破。通过采集财政、税务、统计局的信息,以及金融统计指标、宏观经济指标等信息的采集,突破了以往仅以国库会计核算业务数据为信息源的统计分析模式,建立起信息丰富、内容完整、层次多样的国库统计分析报表体系;二是服务对象的突破。人民银行内部相关部门、政府、财政、税务等非国库用户可以访问系统,查询所需的国库数据,改变了以往统计分析系统只为国库内部服务的局限,充分满足了政府、财税等部门以及行内相关部门对国库资金运行相关信息的需求;三是统计分析方法的突破。系统不但有基础数据模块和数据处理模块,而且统计分析人员能根据分析研究需要,自己指定分析指标和设计报表模式,通过不同的组织,进行个性化分析,改变了以往只能依赖TMIS报表的局限,实现了数据的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提高了数据加工效率和处理能力。
[关键词]交通运输 统计 运输管理
中图分类号:F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1-0118-01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交通运输事业也是日新月异,成绩辉煌。交通运输统计工作作为管理工具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进步。经过多年的发展,交通运输统计工作的方法有了很大改善,工作效率明显提高;统计分析工作逐步加强力度,服务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大,各项统计工作都在不断朝着规范化和合法化发展。但是,随着交通运输行业多种经济成分、多元利益主体的发展,多年来交通运输统计工作还是相对滞后,面对新问题和新情况的不断出现,我国交通运输统计工作仍然需要不断的完善提高。
一、完善统计网络,细化统计职责
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交通统计网络体系,根据交通运输管理的工作职责,按照交通统计工作的要求及交通统计网络有效运行的需要,明确统计网络、各部门的统计工作职责。
二、强化落实工作责任
交通统计工作是交通运输经济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各部门(单位)应正确处理好微观和宏观的关系,强化交通统计工作责任意识,落实交通统计工作责任。各单位应将统计工作经费列入年度经费预算,以确保各项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严格执行报告制度
统计报告是反映统计工作成果的重要途径和载体,是统计人员劳动成果的体现,更是上级部门和领导决策的重要依据。严格执行统计报告制度是交通统计工作的基本保证。统计报告制度既包括了“条”上的统计报告制度,同时也包括了“块”上的统计报告制度。
四、强化统计管理,优化统计手段
随着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交通统计工作面临巨大挑战,传统的全面统计手段已无法适应统计工作发展的新要求,必须不断强化统计管理,优化统计手段。
现行的统计管理和手段主要有:
4.1传统手段。全面统计方法能确保统计数据的完整、准确,是统计工作的重要方法之一。各部门应根据统计工作实际,采用相应的统计方法,以提高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4.2科技手段。信息技术在统计中的应用为统计工作提供了快捷高效的途径。各部门应积极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扩大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范围,提高工作效率,满足本部门管理和上级部门工作的要求。
4.3行政手段。在统计工作中结合行业管理要求,对交通统计工作开展不力的部门,采取适当的行政手段,确保数据被采集对象及时、高效、高质上报。
4.4考核手段。建立统计工作考核评比制度,组织对各级交通相关部门统计工作开展及任务完成情况实施考核评比,对评比获胜集体或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对评比位次落后的单位在交通运输系统予以通报,年度内多次评比位次落后的,取消年度评优资格。交通统计工作的考核评比按照交通运输局的相关规定执行。
4.5经济手段。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一些针对性的经济手段,调动数据被采集对象的积极性,确保统计工作顺利开展,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应在经费上予以保障。 以上各种手段必须同时并存,共同发挥作用。各部门应紧密结合实际情况,不断优化和创新管理手段,更有效地开展统计工作。
五、提升统计分析质量
交通统计分析是统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的统计分析对领导的决策意义重大。统计分析和专项调查分析,是统计工作的重要环节,要克服重数据轻分析的不足,将交通统计分析更深入、更精细、更具针对性。
5.1建立交通统计分析制度。各部门在上报统计报表的同时应按要求上报各类统计分析报告。交通统计分析报告作为考核评比交通统计工作的重要内容。
5.2深化交通统计分析。各部门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不断提高交通统计分析质量。一要以统计数据为依据,切忌无数据支撑的空谈;二要有数据有分析,切忌就数据论数据;三要透过数据深入实际分析,切忌轻描淡写回避实质问题;四要在分析问题的同时提出建议,切忌无自身观点。交通统计分析按统计网络逐级分析和上报。
六、建立稳固长效机制
交通统计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必须常抓不懈,长效管理。针对交通运输系统统计工作存在的不足,应着重做好以下的工作:
6.1重视和加强统计队伍建设
1.加强人员配备,保持相对稳定。要制定明确的统计职能并落实履职部门;要配备专职或专门的统计人员,并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履行统计职能;要保持统计人员的相对稳定,不宜频繁变动。
2.强化业务素质,提高履职能力。配备的统计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加强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做到持证上岗;注重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总体要求是主观能动性强、工作责任心强,创新意识强。
3.强化考核,奖惩并举。交通统计工作实行奖惩考核制度。要进一步充实完善交通统计考核管理办法,扩大考核覆盖面;严格按照考核管理办法的要求实施;对考核结果实行通报制度,并根据考核结果实施奖惩。各部门也要结合各自的实际,建立部门内部的统计工作考核奖惩制度。
6.2重视和加强统计成果应用
1.建立统计信息制度。统计信息制度,包括统计信息的时间、范围、内容、密级等;明确综合统计部门是本部门对外综合统计信息的归口部门(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相关科室要密切合作,确保统计信息渠道顺畅,确保统计信息及时。通过统计信息制度的建立,促进统计工作的长效管理。
2.强化统计报告在决策中的应用。统计数据有质量,统计分析有份量,确保统计报告量质并重,具有较强的参考作用;部门决策要把统计报告作为重要的依据之一,形成决策与统计报告间的依赖关系;要加强统计作用的宣传,肯定统计工作的成果,不断鼓励和激发统计人员的工作热情。
6.3建立统计工作问责机制
建立统计工作问责机制是确保统计工作长效管理的重要手段,有利于统计工作不断强化。问责的程序是:建立工作责任机制,在明确职能的基础上明确责任,责任要落实到人;要建立履职考核机制,考核相关部门及责任人员的履职情况;建立问责机制,对工作敷衍、履职不力的人员必须受到问责。交通统计工作的问责按照交通统计网络结构由问责对象的所在单位落实,上一级单位负责监督。
交通统计信息工作要跟踪和把握好交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的工作规律和特点,创新理念、理清思路、完善方法、更新体系,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交通统计调查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为各级政府部门科学决策、加强管理、服务社会提供及时有效的统计信息支撑。这是我们统计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也是统计信息工作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统计分析;企业生产管理;决策
一、生产统计分析在经营活动中的重要性
生产统计分析是统计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与现有的统计数据处理相比,生产统计分析更有优势,统计数据处理提供的是统计工作中并不完善的一种数据处理方式,其提供的数据并不能完全精确地反应经营生产中的重要信息,而统计分析则是提供统计工作的终极产品,对经营生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看来,生产统计分析是统计工作及统计资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以某生产企业为力例予以说明,某企业对2005年1月―6月的生产与销售的状况做出统计分析,统计分析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生产与销售基本数据分析图表”,二是“生产与销售对比分析柱状图”。
生产与销售基本数据分析如下表1所示:
表1 生产与销售基本数据分析
据“生产与销售基本数据分析图表”所示,该企业在一月份至二月份的生产持续增长,增长率达到17%,这一阶段的销售量与之相适应,也出现5%的增长率,在增长幅度上略低于生产的增长。但是在三月与四月生产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这两个月份的生产量基本持平,然而销售量却下降的幅度较大,五月份较之于四月份生产量有了29%的增长,达到3012.900,同期的销售额度从2009.832直接跨越到2809.100,这与生产是同步的。再从生产与销售对比分析柱状图来进行分析。如下图1所示:
图1 生产与销售对比分析柱状图
从整体上来看,该企业的生产与销售基本持平,虽然在二月份出现生产高于销售的情况,但是在其他的月份却并未超出预期。总起来说,通过统计分析能够使生产量与销售来量保持合适的比例,从而避免资源浪费问题的发生。
从以上某企业统计分析实例可以看出:统计分析是完整统计工作的最后阶段,它以生产过程中实际采集的数据为依据,因而其具有较高的真实性,且其运用数理统计中的科学方法,揭示了经营过程中数据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找到解决现有以及潜在问题的方法,为管理者制定科学的决策提供了依据。而这里所说的企业统计分析,与一般的分析报告概念不尽相同,其通过研究经营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实现合理规划企业经营过程,利用较少的生产成本来争取最大的收获。开展统计分析工作不仅可以有利于企业自查制定目标的完成情况,而且还对过去、现在和未来均起到分析或控制作用,可以使企业借鉴过去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并未未来发展汲取力量。此外,使用统计分析方法有利于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
以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为例,过去的生产水平为3σ质量水平,随着劳动力的发展与生产器械水平的提高,目前的生产水平已经基本发展到6σ质量水平。在3σ水平下均值无偏移不合格率为,与此相对比,6σ水平下均值无偏移不合格品率为,两者的差距达到一百多万倍。而3σ质量水平下均值偏移1.5σ的不合格品率为,6σ质量水平下均值偏移1.5σ的不合品率为,这里,均值偏移在1.5σ是由当今的科技水平并综合考虑了经营中的大量影响因素决定的,故两者之间相差了两万倍,因此依照定义已经达到了非常严格的质量要求。6σ与3σ的比较如下表2所示:
表2 6σ与3σ的比较
二、生产统计分析的特点
生产统计分析的特点是充分应用科学数理统计中的分析法对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但是文字等定性描述在该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二者相辅相成,且作用十分密切相关,而生产统计则是取其精华,将二者的优势结合在一起,因此,做好生产统计分析不仅要求收集某一经营过程中的真实数据,并进行归纳与整理,而且必须对现象的起源与发展趋势均进行深入的专题调查,以生产经营过程为主体,充分发挥统计分析法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生产统计分析是实现统计优质服务的重要方法。统计的目的在于随时让各级管理部门了解目前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并及时地反映出各个岗位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可以起到实时监控,及时纠偏的作用。生产统计分析和统计表在生产组织中是互补的。首先,一张生产统计表是反映某一固定时期的生产过程的量的关系,它仅仅是表征了一个独立的量,与此相比,生产统计分析是对整个生产过程的分析,它的作用是可以将各个生产过程联系在一起,从而动态地分析某一阶段或时期所表现的量的关系以及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并在此基础上对今后的生产过程进行进一步的改进。以某生产企业1―8生产车间的产量统计分析为例进行说明。
某生产企业1―8生产车间的产量统计分析如下图2所示:
图2 各车间个人产量和总产量统计表
第三车间的总产量达到32000,居于首位,但是在人均产量方面却并超过第二车间,这就说明第三车间应该在提高个人生产技能方面着力,以效率的提升促进产量;第一车间的人均产量最低,适度采取激励性措施将有利于第一车间总产量的提升;对于第六至第八车间而言,人均产量基本持平,总产量不高,这就需要合理调整人力资源的配置。通过统计分析得出各车间弱势原因,根据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其目的就在于促使各车间均衡化发展。
从更深层次来说,通过生产统计分析,企业决策者能够在及时掌握生产数据资料的基础上,抓住生产过程中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从而把握企业的运营方向。其次,与一张生产统计表所反映的产量等相关内容相比,生产统计分析可以详细地扫描很多环节和角落,只要与分析对象有一定联系,就可以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将其与所分析的对象综合起来进行评价与分析。如果为了追求统计优质服务的数据性特点,而凡事都已数字进行表征,忽略了生产统计分析数据的综合加工运用的功能,那么统计数据能够发挥的作用也较为有限。因此,只依靠固定的指标体系是不科学的不全面的,它难以反应出生产中的实时情况,对生产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作用较小,因此各大企业应该采用生产统计数据分析来及时的反映、弥补统计指标的不足,实现优质的管理与决策。
例如在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过程中,数理统计知识尤其重要。其中正态分布和T分布是两种典型的数学模型。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方程记作:
和是正态密度函数中的两个特征参数,
其中,为反映工件质量特性的尺寸,n为样本总数。
μ决定了曲线在坐标系中的位置,但不影响曲线的平缓程度;而σ只决定曲线的平缓程度,σ的值越大,曲线的平缓程度就越高,数据之间也越离散。反之,σ的值越小,曲线的平缓程度越低,即曲线越陡峭,数据之间更加贴近,因此尺寸精度就越高。
当μ=0,σ=1时,正态密度分布变为标准正态分布,其表达式如下:
标准正态分布主要具有四个性质:
(1)关于数据的平均值左右对称;
(2)正态分布曲线在士∞方向均向x轴无限延伸,在士∞处,y的值为0;
(3)正态分布曲线与x轴所包围的面积为1;
(4)不论和取何值,正态分布曲线在一定范围内的概率始终是相同的:
之间曲线与x轴所包围的区域的面积占总面积的68.26%;
之间曲线与x轴所包围的区域的面积占总面积的95.45%;
之间曲线与x轴所包围的区域的面积占总面积的99.73%。
上面介绍的几个性质是经营过程中的常用性质,μ和σ的取值并不影响产品特性相关数据的分布,产品质量特性值落在范围内的概率总为99.7%,这是经过科学数理统计计算后的值,由此推算出,产品质量特性值落在范围外的概率为1-99.73%=0.27%。通过这些生产统计数据的计算,可以清楚地掌握一个生产线生产具体情况,经营者可以根据此情况对生产和销售情况做出相应的工作计划,这样更加有利于生产线的顺稳运行。
三、生产统计分析的重要性
开展统计分析工作,可以对有效地监督企业各个阶段的各项经营活动,其效果十分显著。在一个企业之中,当一项经营活动发生以后,其销售额、成本、利润等统计指标就会随之产生,企业可以依据这些指标判断制定目标的完成程度,并了解整个经营过程看,及时掌握情况,发现潜在问题并找到应对方案,监督和有效控制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保证经营活动按照预定的目标的方向前进,而非一直处在纠偏的过程之中。具体地说,一是通过日常的统计分析,可以监督各项统计指标的计划执行情况,及时发现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并找出发生偏差的原因,提醒企业采取纠偏措施,使企业一直运营在正轨上;二是通过经营过程中统计分析工作,可以有力监管经营过程中的不合理支出,使企业人员严于律己,恪守节约准则,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三是通过统计分析工作使企业不断升级其各项管理措施,增加管理强度和针对性,从而更好地服务与经营活动。
此外,开展统计分析也可以改进目前企业过多依赖于经验管理的现状,从而引导企业走向科学的管理模式。首先,经营过程中统计分析工作是以经营活动中收集并整理的各项真实数据为基础,而非经验,这将会使结果产生很大的不同。它由统计核算发展而来并和会计核算以及业务核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统计分析有着与核算一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而统计分析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有利于使企业从经验管理向科学化管理转变。其次,企业的统计分析工作为企业管理部门人士了解经营状况,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收益的重要手段,它是一套较为独立的科学体系,无论是对经营活动的各个阶段(经营活动之前或经营活动进行之中)进行分析,都是以统计指标为基础的。即便是对某项经营活动进行事先的预测与分析,也是以所掌握的信息和趋势,利用数理统计的科学知识,经过精确地计算、论证和比较以后得出的结论。因此,以此为依据指定的经营过程中的决策与措施,也必然具有较高的科学性。
最后,开展统计分析工作,也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所谓管理通俗地说就是如何发动其他人去工作并且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实践证明,一个成功企业的管理工作,管理人员必须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总结和规划。用统计分析报告恰好能够促使管理人员把思想具体化,其指标可以对管理人员起到较好的警醒作用,因此统计分析工作对管理人员具有督促和指导的作用。
四、如何发挥生产统计分析在企业运营中的作用
1.企业管理者、决策者需要将统计分析工作落到实处。企业决策者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决策者重视统计分析工作,一方面需要督促相关职能部门有效落实统计工作,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另一方面应加强统计员对统计数据的分析能力,多举办相关培训,保证他们制定出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
2.对统计员进行综合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培训培养起职业道德意识。统计工作人员是统计工作的核心,其素质越高,职业操守越好,则统计分析的质量也越高,因此,企业应加强统计人员的培训。
3.企业中的相关原始资料需要认真整理。对于原始记录的要求,应该是有生产经营的地方就必须有记录。在记录的基础上,必须加强对数据的整理,才能增加数据的有效性,因此原始资料的整理工作应该长期坚持,这样才能为最终的统计分析工作做好准备; 另一方面,企业需要积累外部资料。企业若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始终保证收益,除了收集好本企业的数据之外,还应该将整个行业动态与市场信息收入囊中,并促进信息在企业各部门之间的交换,从而增加横向对比的广度与深度。
4.发挥统计分析在产品质量管理中的作用。在现代生产过程中,为了保证产品质量,但同时减少人员的劳动力,提高检测效率,一般采取抽检方式,以样本来估计整体,从而了解产品质量状况,若发现产品不合格率较高,立即进行相应整改;产品质量改进是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必然要求, 最后应采用科学的数理统计方法,计算确定产品的合格率与可靠性。
5.建立统计信息库。随着IT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化已经成为了企业统计分析工作的一个趋势。企业统计分析工作应以IT技术为基础,充分发挥IT技术的优势,建立一套具有采集、整理、分析、提供结论的信息数据库,以便系统科学地管理统计数据,并保证所得结论的前瞻性和有效性。
五、结束语
企业统计分析工作以客观真实的企业运营数据为依据,运用了科学的数理统计方法,客观地揭示了企业运营过程中的本质,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了清晰、有力的决策依据,因此企业生产统计分析在生产经营过程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工具。随着现代管理技术的发展,企业经营人员逐渐意识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是帮助企业走出困境,以最小成本实现最大收益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而充分把统计分析融入到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阶段中又是强化管理的一个最有效、最实用的方法。企业采用生产统计分析能为企业带来较大收益,其必定是未来的趋势之一。
参考文献:
[1]刘泊.浅谈统计分析对企业管理品质的提升[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