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智慧冷链物流的概念

智慧冷链物流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智慧冷链物流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智慧冷链物流的概念

智慧冷链物流的概念范文第1篇

中间产品与半成品运输

在物流运输上,星巴克选择和冷链要求极高、被誉为“冷链之星”的某物流公司合作,展开从原材料供应地向各门店运输的工作。星巴克采取经济订货批量模型的定期订货与定量订货结合的方法,为小食选择每日定期,而其他产品则是定量订货,即库存水平降低到安全库存以下时订购固定批量。最终产品制作销售普通门店咖啡及相关衍生品(比如文化杯)是星巴克传统供应链的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环。进入中国以来,星巴克一直保持着店内点单,即时制作即时喝的销售模式,并尽量避免人工操作带来的失误,保证其价值的成倍增长。智慧供应链时代智慧供应链时代已然到来,各个行业因其各自的特点,重塑供应链,搭建更加便捷的销售渠道成为趋势。聚焦咖啡领域,星巴克要想保持一如既往的强势劲头,必须在供应链信息化、智能化上下功夫,如图2所示。

在途产品信息化运输

信息化运输其实依靠的是数字化连接,商品出入库依靠RFID射频识别技术,通过EPC编码系统,构成远端的信息即时传递,能够有效抑制牛鞭效应的产生,对整个供应链管理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这里的在途产品包括了采购的原材料(生咖啡豆、生鲜牛乳等)、半成品(烘焙后的咖啡豆等)、其他原料(糖浆、调味粉等)、中间产品(浓缩固体饮料等)、其他产品(周边杯子等)。虽然在途产品种类繁多,但是并未涉及太多咖啡行业独有的物流运输要求,因此与其他餐饮业的物流运输系统升级并无太大差别;每天根据各门店的报送需求,由计划部门通过供应链管理系统对实时库存进行数据分析,决定进货量和生产量,在采购需求信息之间做到高效协同,再通过专业化的物流中心,把餐饮及时配送到各个门店,以便形成高效的供应链模式。最终产品多元化销售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撑下,星巴克先后在最终零售环节增设了两个服务,专星送和啡快。2018年,星巴克官方线上订餐平台——专星送正式推出。在专星送服务范围内,门店派送单系统会智能分析周边门店运能后派单,并根据实时数据为每个订单优化配送路线,确保饮品尽快配送。2019年,星巴克又增设啡快服务,致力为顾客带来便捷高效、又兼具高品质的星巴克体验。这两个服务均是基于强大的物联网支撑和云计算的数据支持,进行第三方物流的全程监控,使得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可追溯;星巴克的员工操作也是通过第三方QA进行抽查监控,保证了饮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智慧物流与大数据

智慧物流利用包括大数据、物联网、智能硬件等技术以提高物流系统的分析决策和智能执行能力,对其正确应用可以造就连锁咖啡业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和更灵活的扩张模式。事实上,随着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咖啡消费也日益发展起来。基于大数据支撑,ERP仓储管理系统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不但能分析出具体的饮品杯数、糖浆瓶数的订购量,更能通过店铺盈利情况的数据传递,系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深度的数据挖掘,自我评估出市场的饱和情况,对企业决策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比如,星巴克“臻选”店的酒吧设置等,就是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客户细分的拓展,开拓适应新客户群体的产品和服务,以探寻出多元化的盈利模式。与此同时,星巴克打造的咖啡公园、烘焙工坊、概念店、旗舰店等,也是依靠信息系统的“智慧决策”分析出传统店铺已经足够饱和了,使得其标榜的灵活的扩张模式真正实现“灵活化”。

参考文献

[1]吴晓兵,李眩.智慧物流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2(02):44-46+54.

[2]张一鸣.智慧物流或成中国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N].中国经济时报,2021-06-25(002).

智慧冷链物流的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物联网 港口物流 RFID信息采集技术 应用实践

1.对物联网概念本质的几点认识

目前我对物联网给出一个清晰的定义仍较为困难,但对物联网本质的认识基本形成。物联网是通过各类传感装置、RFID技术、视频识别技术、红外感应、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自动采集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根据需要实现物品互联互通的网络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智能网络系统。物联网主要有三层架构:即: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物联网的本质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互联网特征,即对需要联网的物一定要能够实现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络;二是识别与通信特征,即纳入物联网的“物”一定要具备自动识别与物物通信(M2M)的功能;三是智能化特征,即网络系统应具有自动化、自我反馈与智能控制的特点。

物联网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多项现代信息技术的聚合性应用与技术提升,将各种感知技术、现代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技术聚合与集成应用,是信息技术系统性的创新与革命,是现代物流发展到高级阶段不可或缺信息技术

物联网技术集成将借助于新的传感技术、RFID技术、GPS技术、视频监控技术、移动计算技术、无线网络传输技术、基础通信网络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现代物流发展。

2.港口现代物流应广泛采用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技术雏形实际早已在港口物流中得到应用,有些港口物流系统采用了红外、激光、无线、编码、认址、自动识别、传感、RFID、卫星定位等高新技术,已经具备了信息化、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柔性化、敏捷化、可视化等先进技术特征;新信息技术在物流系统的集成应用是物联网在物流业应用的体现。目前物联网在港口物流领域应用主要为:

(1)物流过程的可视化智能管理网络系统:这是基于GPS卫星导航定位技术、RFID技术、传感技术等多种技术,在物流过程中实时实现车辆定位、运输物品监控、在线调度与配送可视化与管理的系统。

(2)智能化的企业物流配送中心:基于传感、RFID、声、光、机、电、移动计算等各项先进技术,建立的全自动化的物流配送中心。借助配送中心智能控制、自动化操作的网络,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全面协同。目前一些先进的自动化物流中心,基本实现了机器人队码垛,无人搬运车搬运物料,分拣线上开展自动分拣,计算机控制堆垛机自动完成出入库,整个物流作业与生产制造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与网络化系统。

(3)企业的智慧供应链;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面对着大量的个性化需求与订单,如何精细化管理、全天候满足客户产品部件加工供应需求,使生产企业物品“零”库存,需要智慧物流和智慧供应链的后勤保障网络系统支持。

(4)产品的智能可追溯网络系统;目前,在港口滚装船商品汽车、钢材、水产品、农产品、食品等物流领域,产品追溯体系发挥着货物追踪、识别、查询、信息采集与管理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目前,港口企业积极探索物联网在物流领域应用的新模式,随着物流业一体化的发展使得企业的采购、仓储、销售、配送等协作关系日趋复杂,企业间的竞争已不仅是产品性能和质量的竞争,也包含物流能力的竞争。利用物联网信息技术代替实际操作,减少浪费,节约时间和费用,从而实现供应链的无缝对接和整合为实现物流流程信息化管理,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对公司的仓储、物流信息等进行一体化管理,以促进数据共享、货物和资金的周转率、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与现代化物流企业管理同步的信息化流程。

3.RFID信息采集技术在港口物流中的应用实践

RFID技术和传感技术和是物联网中重要的物流信息采集技术,在现代物流领域应用较广。采用远距离RFID射频识别技术及网络信息技术对企业物流货品进行智能化、信息化管理,可实现自动记录货品出入库信息、货物配送、配载出库、卸货中转、货品盘点信息。物联网RFID信息采集技术在广州港新沙公司、新港公司及珠海港达供应链有限公司物流企业已成功应用与实践;主要技术方案及功能如下:

(1)RFID信息采集技术系统组成。RFID信息采集技术系统是集射频自动识别技术、无线通信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网络技术于一体的集成。

系统硬件主要由固定式阅读器、平板天线、货物电子标签、无线手持式阅读器、管理服务器组成。固定式阅读器与天线一起安装在仓库出入口处,以获取物品上电子标签的信息并通过局域网(或者RS485总线)把所读取到的电子标签信息传送到管理服务器上进行处理,手持式阅读器用于物品盘点时,读取物品电子标签信息,并通过无线方式把电子标签信息传送到管理服务器上进行处理。

(2)RFID信息采集技术在港口物流实践中实现的功能。

①物品入库货品入库前,在其外包装上粘贴一张柔性电子标签,并写入物品信息,物品入库时通过阅读器读取后,通过局域网讲这些信息显示在屏幕上,让操作人员根据其信息进行存放。

②散货配送。散货在收货称量完毕后,通过无线手持式阅读器在管理中心数据库寻找空闲车辆的信息,为该货品分配运输车辆。车辆到达并装货后,再通过无线手持式阅读器输入车辆信息、货品信息、到达目的地及时间、货主名称等信息,并通过手持式阅读器的无线功能传送到中心数据库中进行确认和保存。

③配载出库;操作人员根据客户的出库计划制作出货清单,同时通过车辆的GPS信息找到空闲车辆,分配运送该清单上的货品,然后在仓库中找到所需货品进行出库作业。

④卸货中转;货品达到目的地(或中转地)卸车后,采用手持式阅读器读取货品上电子标签信息。了解产品的情况。

⑤货品盘点;盘点时,工作人员可采用手持式阅读器,在仓库内采集物品上的电子标签信息,完毕后,把所采集到信息通过无线方式传送到中心数据库上进行对比、保存,形成盘点报表。

广州港新沙公司通过RFID信息采集技术实现跨区域集中式管理、分布式操作和实时监控功能;高效地完成各种业务操作,改进仓储管理,提高物品出入库过程中的识别率,确保实物与单据数量保持一致,提高出入库效率。

4.物联网技术在现代物流中的应用发展趋势

物联网技术在现代物流领域中将会广泛应用,其应用发展趋势:

①智慧供应链与智慧生产融合;随着RFID技术与传感器网络的普及,物与物的互联互通,将给企业的物流系统、生产系统、采购系统与销售系统的智能融合打下基础,而网络的融合必将产生智慧生产与智慧供应链的融合,企业物流完全智慧地融入企业经营之中,打破工序、流程界限,打造智慧物流企业。

②智慧物流网络开放共享,融入社会物联网;物联网是聚合型的系统创新,必将带来跨行业的应用。如产品的可追溯智能网络就可以方便地融入社会物联网,开放追溯信息,让人们方便地实时查询、追溯产品信息。今后其他的物流系统也将根据需要融入社会物联网络或与专业智慧网络互通,智慧物流也将成为人们智慧生活的一部分。

智慧冷链物流的概念范文第3篇

向卫民:“绿电”时代与节能环保社会责任

本刊记者 赵明

“空调发展趋势体现在高效化、D C 化,以及各种环保新制冷剂的应用。”2015 中国家电产业链大会的举办引起业内广泛关注,G M C C 美芝作为战略合作伙伴,成为本届大会最大亮点。G M C C 美芝总经理向卫民在会上发言说,“从家用空调十几年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国家用空调的导入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之间最大的变化就是以高效节能为代表的高端需求日益扩大,最突出的表现是变频空调占比越来越高。目前,变频空调的市场份额已接近60%,这是市场和产业链共同追求高效节能努力的结果。”

面对经济增速放缓、家电市场不景气,向卫民表示,目前家电产业正处于低潮期,G M C C 美芝将从追求高速规模增长向集约化经营去努力,围绕技术进步,在节能、环保等课题下开展企业经营活动。在家用空调未来发展的新阶段,确保G M C C 美芝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发展务必要以绿色技术、绿色制造为核心。为此,GMCC 美芝提出“绿电”概念。“绿电”是指,通过各种创新技术,使家电在质量合格的前提下,实现高效节能,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不对人体和周围环境造成伤害,在生命期结束后,还可以回收再利用。据介绍,在这方面,G M C C 美芝不断做出技术突破,已将发展“绿电”作为企业的立足之本。

作为产业链上游的配套企业,GMCC 美芝推崇“绿电”得到整机厂的认可。目前,G M C C 美芝空调制冷压缩机年产量达到4500 万台,变频压缩机累计产销量达到3000 万台。向卫民介绍说:“在绿色科技开发方面,G M C C 美芝注重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利用包括科研院所、外籍专家以及各种科研、实验、监测资源,进行‘智慧冷链’整合,从而缩短产品从研发到量产的周期,加快GMCC 美芝旗下新品市场化的进程。

G M C C 美芝一直强调对研发进行持续投入。向卫民介绍说:“G M C C 美芝的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3%。在研发实验中心,光是硬件设备的投入就超过1.2 亿元,在G M C C 美芝各项工作中,永远都是优先满足研发工作的需要。”

在打造绿色制造体系方面,G M C C 美芝正在构建数字化工厂,通过持续自主地改善生产流程,加强节能降耗安全管理、品质改善及成本管理,以信息化为手段,通过价值流的拉动,坚实精益化生产基础、健全精益化管理体系。

在绿色合作方面,G M C C 美芝拥有客户导向型的技术研发体系,当产品研发出来以后,会开展一些联合营销活动,从客户的角度出发,使客户的产品能够更好地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美的集团副总裁

胡自强:白色家电创新体系搭建与智能战略规划

在产业链大会上,美的集团副总裁胡自强

与大家分享了美的转型和创新的体会。他说:“创新的含义应该从两个维度理解。第一,企业应该注重产品的精细化,如何把产品的体验性做到极致是创新成败的关键。消费者对家电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前只关注功能和使用性,现在则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家电使用感受层面,即用起来是否很舒服、是否能给日常生活带来更大的便利等,企业只有在满足这一点的基础上才能谈产品的突破和颠覆;第二,目前,尽管国内企业生产的家电在中国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在全球市场却大多集中在较低的消费层次。虽然国际市场给了我们更多的扩展空间,但是参与全球化市场竞争,中国家电生产企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因此国际市场带给我们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在大数据时代,通过手机、可穿戴设备,人们的消费习惯、收入水平等信息实际上已经公开化。对于家电产业来说,创新要用全新的思路,产品策略必须有所转变。美的一直很看重成本竞争力,考虑更多的是模具、厂房。然而,在大数据时代,美的的战略和以往大有不同,追求对消费者需求的深入研究,围绕时代变化重新制定战略规划、技术规划,将研发重点更多地落在前瞻性技术拓展上。”胡自强反复强调,智能化大潮来袭,家电企业必须积极应对。他补充说,“数字化本身不是最终目的,重要的是通过数字化实现生活‘个性化’。家电放到哪个房间,用户喜欢什么风,习惯什么温度,生活中很多东西都变得数字化了,因此,未来的家电很可能会与现在完全不同,企业的产品创新要利用大数据来寻找灵感。”(赵明)

诗道芬(上海)商务咨询有限公司高级咨询师

Rene Galbavy:工业4.0背景下中国家电“智”造升级

诗道芬(上海)商务咨询有限公司是一家咨询企业,主要为企业提供精益管理和智能制造方面的规划。在产业链大会上,该公司高级咨询师Rene Galbavy 用一口流利的中文告诉大家关于工业4.0 的秘诀。出人意料的是,Rene Galbavy最先提到的不是企业如何进一步实现自动化,而是精益管理。他说:“精益管理对于企业实现工业4.0,实现智能制造来说至关重要,如果制造的主要管理流程、生产线布局本身就不合理,那么即使用先进的技术、工艺或者机器人来实施这些步骤,达到的效果也不会是智能化的。”

Rene Galbavy 指出,建造一个智能化的工厂要从3 方面统筹考虑。他说:“首先是工厂本身,强调的是工厂内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更好的配合。第二个很重要的环节是产品设计,运用模块化理念让新品开发和投入生产的过程更高效、顺利,很多执行模块化战略的企业都在市场上取得了成功。最重要的是第三点,也是诗道芬帮助企业设计智能制造时最为关注的——供应商合作伙伴的配套能力。是否能为企业提供品质稳定可靠的产品,以什么样的方式完成供货,怎样配合整机厂开发、生产产品,供应商的配套水平是整机厂能否实现智能制造的决定性因素。怎样在合理范围内,让供应商承担包括设备开发在内的一部分工作,这些在中国是经常被忽略的。”“家电制造领域竞争激烈,中国企业只有跳出盲目生产,成功实现转型升级,才能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Rene Galbavy 说,“诗道芬接触过很多家电企业,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其中,海尔的例子值得借鉴。从精益管理、生产自动化角度来说,不管是智能MISS 系统、工业4.0,还是产品模块化,海尔冰箱沈阳工厂已经拥有领先的智能制造水平,这是中国企业实现智能制造的成功案例,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赵明)

威灵控股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总经理

周向阳:转型是产业链发展的新动力

“威灵的转型,是壮士断臂式的转型。”作为家电核心零部件生产企业,威灵电机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空调电机、洗衣机串激电机制造商。谈到转型升级,威灵电机董事会主席、总经理周向阳表示出决心,“新形势下,家电制造业,特别是上游配套企业,如果墨守成规不思变革,终将面临被淘汰。”

威灵电机业务主要聚集在空调、冰箱、洗衣机3大领域,十分关注整机制造的发展趋势。周向阳认为,全直流变频时代已经到来,相关概念和产品的普及速度超过行业内部最初的设想。与此同时,智能家居互联互通已经成为家电整机发展的必然趋势,零部件生产要向系统集成化转变。此外,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与健康相关的家电发展态势良好,一些新兴产品领域值得关注。

周向阳说:“对于威灵电机,家电制造的大环境经发生变化,传统制造模式优势已经不在,整机厂的诉求是更高的品质、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这一点永远不会变,威灵电机的转型升级将有突破也有保留。”“威灵电机在2011 年下半年提出转型,事实上,这是非常痛苦的决定。从2011 年下半年到现在,已经过去了4 年,目前,威灵电机的转型升级还在进行中。”据周向阳介绍,威灵电机的转型主要围绕3 方面展开,“第一,专攻全直流变频电机。2014 年,威灵电机生产微电机1.43 亿台,绝大部分还是交流电机,目前,威灵电机已经对生产线做出调整,专攻全直流变频电机。

威灵电机研发团队60% 的研发人员从事全直流变频电机的研发。第二,成为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直流变频时代已经到来,电机制造必须把控制、风轮、离合器等相关制造环节打通,为整机直接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第三,采取有效措施,应对人力资源成本不断上升。”(赵明)

华意压缩机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吴巍屿:全球化视野下的轻型商用压缩机发展路径

“单台制冷量在200W ~ 10k W 之间,主要用于商用领域的压缩机叫做轻型商用压缩机,华意压缩看重这片市场,加强战略部署,积极参与全球化市场竞争。”华意压缩机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吴巍屿在产业链大会上说:“中国轻型商用压缩机的市场规模在1600 万台左右,在冰箱制造增速放缓的背景下,轻商领域非常有诱惑力。在中国,冷链物流业才刚刚起步,市场保有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从最近几年的市场分析数据来看,整个冷链物流的发展速度非常快,这也是华意压缩谋求进一步发展的好机会。”

谈到华意轻型商用压缩机的发展目标,吴巍屿总结为“二三四五”。他进一步解释说:“‘二’就是两大目标,华意压缩计划从2014 年到2016 年,实现产销量倍增计划,到2016 年轻型商用压缩机全年完成300万台产销任务。另一方面,华意压缩希望通过3 ~5年的市场运作,在轻型商用压缩机制造领域将华意品牌打造成世界级品牌,成为行业领跑者。”

智慧冷链物流的概念范文第4篇

一、我国发展物联网产业的潜力巨大

加快培育和发展包括物联网在内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背景下,继实施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之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又一重大思路,是适应经济科技变革、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增强综合国力、提升生产效率和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据世界银行对120个国家的计量经济分析表明,宽带服务普及率每增长10个百分点,能带动1.3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从增加就业看,据IBM和中国有关部门的联合分析,如果中国在智能电网、宽带、智慧医疗上投资1000亿元,将带动就业人数超过150万。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重点产业调整转型升级”课题组测算,2015年我国信息网络及应用市场规模至少达到数万亿元,数字电视终端和服务未来6年累计可带动近2万亿元的产值,我国发展物联网的潜力巨大。

(一)国家高度重视对物联网技术的研发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物联网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应用工作,早在1999年,中科院就与世界主要国家几乎同步启动了传感器网络相关技术研究。

尽管我国目前在物联网产业领域的技术研发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基本保持了同步,在世界传感网领域,我国是标准主导国之一,专利拥有量相对较高,但总体而言,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我国在无线智能传感器网络通信技术、微型传感器、传感器终端机、移动基站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已形成从材料、技术、器件、系统到网络的完整产业链,典型的示范性应用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国的物联网技术研发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基本同步。

我国已具有自主开发生产低频、高频与微波电子标签与读写器的技术及系统集成的能力,其中,低频和高频RFID的产业链已经比较成熟。在高频领域,国内厂商在产品精度和性能稳定性上均已达到国际水平;在超高频领域,国内的产业链仍处于一个逐渐成熟的阶段;在微波领域,国内企业还多处于研发阶段,成熟的产品和批量化的产品都比较少。

在芯片设计与制造、标签封装、读写器设计与制造、系统集成与管理软件、应用开发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市场培育和应用示范初见成果,物联网相关企业总数已有数百家。

(二)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在物联网体系中,射频识别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形成全球物联网的基础。自2004年起,国家金卡工程每年都推出新的RFID应用试点工程。项目涉及电子票证与身份识别、动物与食品追踪。药品安全监管、煤矿安全管理、电子通关与路桥收费、智能交通与车辆管理、供应链管理与现代物流、危险品与军用物资管理、贵重物品防伪、票务及城市重大活动管理、图书及重要文档管理、数字化景区与旅游等。

科技部“863”计划第二批专项课题中就包括了超高频射频识别技术空中接口安全机制及其应用,超高频读写器芯片的研发与产业化,超高频读写功能的移动通信终端开发与产业化,适用于实时定位系统的射频识别产品研发及其产业化,射频识别标签动态信息实时管理软件的研究与开发,在旅游景区、展览馆、博物馆的应用以及在出口商品质量追溯与监管中的应用等七个课题。

铁道部射频识别应用已基本涵盖了铁路运输的全部业务。截至2008年底,在全国铁路1.7万台机车和70.8万辆货车上安装了电子标签。在机务段,局分界站、编组站、区段站、大型货运站、车辆段(厂)安装了地面识别设备2000多套,并开发了综合应用系统,实现了对铁路列车、机车、货车的实时追踪。

卫生部射频识别主要应用领域为卫生监督管理,主要是医保卡、检验检疫等,已完成了“948”国家牛肉质量追溯系统建设,正在开发建设冷链物流(冷鲜水产品及出口菌菇)示范项目等对食品药品安全的监管,以及医院对病人、医疗器械、药品及病源的实时动态及可追溯管理,以及电子病历与健康档案管理等方面开展了试点工作。

交通运输行业在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多路径识别、城市交通一卡通等智能交通领域也有所突破。

我国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正在从以身份识别、电子票证为主,向资产管理、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电子文档、图书馆、仓储物流等物品识别拓展;从低高频的门禁、二代身份证应用逐步向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交通车辆管理等超高频、微波应用拓展。

据2010年5月6日在天津的《中国RFID与物联网2009年度发展报告》的成果,作为物联网主要技术的射频识别技术已在我国形成产业链。目前,我国已在上海、天津、无锡、深圳、沈阳、武汉、成都等地建立了RFID产业园区。统计显示,2009年,我国的RFID市场规模已达85.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3%,在全球居第三位,仅次于英国、美国。

(三)网络能力不断增强

我国的电话和宽带用户、互联网网民数均达到世界第一,行政村99.9%通电话,91.5%同互联网,形成了世界一流的全球最大网络,无线通信网络和宽带的高覆盖率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设施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成功实现了大规模商用,在网国产设备和自主技术应用比例大幅提升,信息网络战略性基础作用日益突出,电信业对GDP直接贡献率平均达到1.8%,资费不断下降,服务惠及广大人民。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实力显著提高,有能力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雄厚经济基础。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问题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物联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驱动力。虽然我国同发达国家在物联网技术方面差距不大,有着同发优势,但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基础仍较薄弱,在基础平台和关键技术方面存在差距。

2、标准体系的建立问题

物联网概念,所涉及的技术和包罗的对象十分丰富。物联网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即使在全世界范围,都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出台。虽然当前世界上有相当数量的国家和技术力量正在积极地从事着物联网方面的研究工作,但要真正实现物联网的互联互通,亟待建立一套完整的标准体系。

3、信息的合法有序使用问题

信息是有价值的,物联网中所包含的丰富信息也不例外。基于射频识别技术本身的无线通信特点和物联网本身所具备的便捷信息获取能力,如果信息安全措施不到位、或者数据管理存在漏洞,物联网就能够使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无所遁形”。可能会面临黑客、病毒的袭击等威胁,嵌入了射频识别标签的物品还可能不受控制地被跟踪、被定位和被识读,这势必带来对物品持有者个人隐私的侵犯或企业机密泄漏等问题,破坏了信息的合法有序使用的要求,可能导致人们的生活、工作完全陷入崩溃,社会秩序混乱,甚至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安全。

4、产业化及商业模式的完善问题

物联网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虽然前景广阔、相关产业参与意愿强烈、发展很快,但其技术研发和应用都尚处于初级阶段,且物联网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种技术、资金、政策的融合及物联网对产业链上所有涉及节点的整合,目前物联网应用的商业规模还不大、建设成本仍然较高。虽然物联网在上海建设的浦东机场防入侵系统、停车收费系统以及即将服务于世博会的“车务通”、“e物流”等项目实现了一些小范围的实践应用,但是物联网本身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和推广应用体系,且国内的物联网系统不但没有与国际接轨,而且国内智能交通高端市场的70%以上的份额均被国外企业所占领,地址资源缺失严重。

二、加快发展我国物联网的对策建议

(一)制定物联网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思路

目前,我国在物联网基础技术方面与国外差距较大。2010年2月初,中央政府成立了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等20个部委或单位负责人组成的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部际小组,其负责起草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已于10月10日由国务院公布。物联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学习日本、韩国和欧盟的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经验,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已上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专项规划也在制定之中。通过物联网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的制订,使“感知中国”有更具体的目标和措施、我国物联网产业在基础技术研发方面有所突破、物联网企业被引导进行更为合理的投资、相关的终端和设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在技术和市场方面加快追赶物联网领先国家的发展步伐。

(二)实施重大专项,大力推进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

物联网作为下一代信息网络的主体,其包括应用技术、网络技术、感知技术等众多技术融合的综合体,关键技术包括因特网技术、EPC/射频识别技术、实体标记语言(PML)开发技术、传感器网络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嵌入式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等。在物联网产业的起步阶段,由于收益不明朗,研发投入大,民间资本投入动力不足,政府的作用非常重要。国家“十一五”期间已将“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列入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究领域,力图由财政投入资金为主支持无线传感器网络及与无线移动网络互联的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在物联网产业的培育阶段,国家实施的重大专项应以大力推进物联网关键技术为重点,围绕物联网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加强自主创新,突破核心技术。与此同时,着重推出一批支持物联网制造业发展的重大专项,并依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开展物联网区域试点应用,积累技术发展、产业应用、经营管理、政策实施等方面的经验。

(三)加快制定物联网技术标准,力争主导制定物联网国际标准

我国物联网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只有少量专门的应用项目,零散地分布在独立于核心网络的领域,它们采用的是私有协议。尽管我国的“传感器网络数据描述规范”、“传感器网络节点中间件数据交互规范”、“传感器网络网关技术要求”、“传感器网络协同信息处理支撑服务及接口”等4个传感网标准计划项目已经列入工信部《2010年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征求意见稿)》,但统一协议标准的缺失仍然严重制约了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壮大。针对国际上物联网统一的标准体系还没有形成的现状,我国应尽快制定符合我国发展需求的物联网技术标准,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并积极参与国际物联网标准制定,力争主导制定物联网国际标准,以掌握产业发展的主动权。

(四)加快推进应用示范工程建设,推进物联网产业化和规模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