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机械行业市场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国机械技术的现状
通过我国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会给机械行业带来更大的压力和生存状态,如在长期开发的一个集中机械行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长期,短期,做空机械行业仍然,具有机械产品技术含量高,高品质的产品机械,整体水平的经济和技术品质水平的影响。我国已经逐步集成到了全球化经济的产业,在实施全球采购,已经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我们应该有足够的条件为短期和长期的措施,以改善在中国的工程机械产品,工程机械行业的步伐,产业结构的调整的质量,这业界广泛水平是唯一的办法,以进一步改善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它是非常必要的。抓住发展的实际和改善,认真完善行业内部形态,是一个良好的机会,也是一种紧迫感和危机感,竞争和品质在业界的共同努力意识的感觉,关键现在是要进一步提高的水平。我国的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在世界上,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给予国际先进水平的机械动力,一方面,科技,品质,国内机械产品,是很大的突破。之间的差浓度生产和业务效率是自我发展能力和公司盈利能力突破依然较大,但还缺乏在国际市场上,品牌的竞争力。市场经济经过多年的指导,通过引进技术,合资经营,合作生产与致力于为,实施ISO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和技术要求,在业界广泛的跨国公司,提高产品的质量的整体水平,但在我国建设机械产品水平,仍然没有满足质量等利好因素,使的市场竞争力,我国的机械行业是一个一定的立场,在国际市场,但在美国,欧洲国家和发达国家是仍然水平一般,但实际的情况也是很一般。从品质量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仍然非常严重,主要是可以依靠的的比较少,低生命,早期出现的故障,沉闷的外观包装,市场的地步设计的产品,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而在国际市场上,发达国家其在工程机械市场反应非常不同的。在同一时间,由于有限的国内市场,对其数量上加以研究,部分工程机械行业的产能过剩危机,使机械产品的生产,尽管实施了一些政策和计划,在产能过剩在某些条件下,逐步降低百分之七十九以下,百分之二十的产能过剩,仍然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但是这意味着不仅是低效率的国内企业,另一方面,表明国内企业不得不面对赖以企业生存和最佳化发展困境。
我国机械技术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工程机械机器人的发展,总的趋势在二十一世纪的发展,各种工程机械的重要标志。不同的要求,跨平台的开发对社会的深入发展,以及广泛的行业,越来越严格和优秀的产品设计的需求和要求的机械产品,以适应产品的设计,必须是能够满足不同需求的客户,应该也可以提部门的改革议程,通过近年来的市场分析,机械工程机械产品,工程机械产品未来的发展特点。工程机械的发展一般趋势为:工程机械的迅猛发展,高级别,工程机械的产品具体规模化、系统化、广大化的发展趋势。控制集中控制队的发展,工程机械的发展,设计的断路器检测仪器的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电气控制发展到手动控制的液压动力革命。开发的产品已经经历了一个过程,从工程机械的机电一体化开发的机器人。可靠型,安全型,舒适型,并会给予非常关注,系统的设计工程机械产品的生命周期,将得到广泛应用,并会继续加强施工过程为导向的研究。电子型,信息型,智能型,水平的持续改进,几个高度交叉集成,将促进增长方式转变,环保和新能源,节能技术之间的界限。改变一个单一的,功能齐全,操作设备的功能。建筑机械的操作来完成工作职能,工作职能将会尽可能多地拓展,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移,扩展应用开发和建设的系列工程机械。众所周知,外国公司逐步实现其序列化过程中,从微观加大尺寸,各种不同规格。在同一时间,产品更新换代的循环是明显较短的,在同行业中,以方便,成长为更具体,更现实的工作环境,不同层次的用户需求,逐步发展的小型和微型指导。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型工程机械基本上没有大的发展,近年来,有下降的趋势。然而,小型工程机械的快速增长和快速发展一种潮流,尤其是在欧洲和美国。很明显跟不上市场的资讯是一个主趋势。控制和资讯科技的发展,多行业跨创新将会不可避免地导致新的技术的应用,以满足各方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顾客在不同的行业的发展需要。智能化系统的出现,为机械产品,资讯技术产品设计被广泛应用于工程机械,建筑机械,智能化的方向前进了一步,工程机械,高技术含量,推动工程机械的开发,凭借完美的连续施工技术的发展,较高的市场需求,为工程机械及设备,工程机械工作过程的在线条件监测和故障自动诊断,预报并排除用户的智能化系统,也许会出现在故障发生前在机械行业最新的发展情况。
本文作者:杨柯工作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正文目录 第一章 道路工程机械相关概述 1 第一节 道路工程机械基础概述 1 一、道路工程机械特性 1 二、道路工程机械组成 3 三、安防告警系统应用 4
第二节 道路工程机械行业产业链分析 7 一、产业链模型介绍 7
二、安防产业链发展现状分析 8 三、智能家居市场产业链分析 10
第三节 道路工程机械生产工艺技术进展及当前发展趋势 14 一、基于CPLD的智能安防报警系统发射模块设计 14 二、基于GSM模块TC的智能门控安防系统设计 17 三、安防报警系统中通信模块的设计实现 19 第四节 安防报警技术发展分析 21 一、防盗报警系统技术发展过程 21 二、智能无线防盗报警器的设计 23
三、北京奥运推动我国电子安防专利崛起 24 四、2013年3G技术引入安防监控设备 26 五、RFID技术面临的问题、发展趋势以及前景 29 第二章 2013年中国安防报警模块市场运行透析 33 第一节 2013年中国安防报警模块产业运行总况 33 一、我国安防报警模块行业呈现快速发展 33 二、安防报警模块产业生产规模 35 三、安防报警模块生产区域分布 36 第二节 2013年安防报警模块销售情况 39 一、安防报警模块市场规模 39 二、安防报警模块市场销售数量 40 三、安防报警模块市场销售增长率 42 第三节 2013年安防报警模块的经销模式 46 一、国外产品经销商分析 46 二、国内品牌产品经销商 49 三、以项目为主的经销商 51 四、以批发为主的经销商 52 五、渠道创新策略 54 第*章 2011-2013年中国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经济运行数据监测 第一节 2011-2013年(按季度更新)中国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行业数据监测回顾 一、竞争企业数量 59
二、亏损面情况 60
59 59
三、市场销售额增长 62 四、利润总额增长 65 五、投资资产增长性 67
六、行业从业人数调查分析 68
第二节 2011-2013年(按季度更新)中国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行业投资价值测算 71 一、销售利润率 71
二、销售毛利率 72 三、资产利润率 74
四、未来5年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盈利能力预测 77
第三节 2011-2013年(按季度更新)中国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行业产销率调查 80
一、工业总产值 80 二、工业销售产值 82 三、产销率调查 85
四、未来5年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产品产销衔接预测 87
第四节 2011-2013年(按季度更新)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出货值数据 89 一、出货值增长 89
二、出货值占工业产值的比重 91
第四章 2013年中国安防报警模块下游应用市场透析 94
第一节 家居防盗报警系统市场分析 一、家庭住宅安全防范设施的现状 二、门禁系统家庭防盗报警器分析 三、智能家居市场的发展潜力分析
94 94 97 99
四、民用安防市场现状及前景 100 五、家庭安防需求及前景分析 102 第二节 车辆防盗报警系统市场分析 106 一、汽车电子防盗系统的应用 106 二、汽车电子防盗系统的发展特点 109 三、中国汽车防盗器市场的发展现状 111 四、中国汽车电子防盗系统市场预测 112 五、汽车防盗报警系统发展方向 114 第三节 其他应用领域 118
一、监所领域安防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118 二、公共场所安防系统功能及监控平台应用 121 三、金融领域安防系统的发展及建设新特点 123
四、高铁领域安防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124 五、企事业单位及小区安防报警系统的应用 126 六、企业领域安防技术热点及发展趋势分析 129 七、校园领域安防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131 八、农村领域安防市场前景及发展趋势分析 132 第五章 2013年中国主要生产企业财务数据分析 136 第一节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136 一、公司基本情况概述 136
二、2011-2013年公司成长性分析 138
三、2011-2013年公司财务能力分析 141 四、2011-2013年公司偿债能力分析 143 五、2011-2013年公司现金流量分析表 144 六、2011-2013年公司经营能力分析 146 七、2011-2013年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149
第二节 同方股份有限公司 152 一、公司基本情况概述 152
二、2011-2013年公司成长性分析 154 三、2011-2013年公司财务能力分析 157
四、2011-2013年公司偿债能力分析 159
五、2011-2013年公司现金流量分析表 160 六、2011-2013年公司经营能力分析 162 七、2011-2013年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165 第三节 深圳市同洲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168 一、公司基本情况概述 168
二、2011-2013年公司成长性分析 170 三、2011-2013年公司财务能力分析 173 四、2011-2013年公司偿债能力分析 175 五、2011-2013年公司现金流量分析表 176 六、2011-2013年公司经营能力分析 178 七、2011-2013年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181
第四节 中山市达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184
一、公司基本概述 184
二、公司主要经营数据指标分析 186 三、公司竞争力分析 189 四、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191
第五节 洛阳市康联电子有限公司 193 一、公司基本概述 193
二、公司主要经营数据指标分析 195 三、公司竞争力分析 196 四、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198
第六章 2013年中国安防产业运行态势分析 203 第一节 2013年中国安防产业运行总况 203 一、中国安防产业迅猛发展 203 二、安防技术的前沿和趋势分析 204 三、安防产业快速发展中的隐忧 206 四、对安防并购联盟的思考 209
第二节 2013年中国安防产业新形势分析 212 一、中国安防行业进行数字化变革 212 二、中国安防行业的IT化发展进程 214
第三节 中国平安城市建设对安防产业的影响分析 一、平安城市建设的背景 218
二、平安城市建设整体概览 221
218
三、平安城市建设的投资规模和设备需求分析 223 四、中国主要地区平安城市建设调查分析 224 五、平安城市安防建设面临的挑战 226 第四节 2013中国安防企业发展概况 230 一、中国安防企业生存状态分析 230 二、中国安防企业发展的思考 233
三、中国安防企业发展壮大的战略 235 四、中国安防企业的经营方向 236
第七章 2013年中国安防报警系统发展分析 240 第一节 2013年中国安防报警系统市场分析 240
一、防盗报警系统市场亮点分析 240 二、国庆前后防盗报警市场动态 242 三、防盗报警系统供应商布局情况 245 四、防盗报警系统面临机遇和挑战 247
第二节 2013年中国防盗报警系统运营服务市场分析 249 一、我国防盗报警系统运营服务业发展历程 249 二、防盗报警系统运营服务企业发展特点 251 三、我国防盗报警系统运营服务市场需求状况 252
四、我国防盗报警系统运营服务企业发展现状 254 第八章 2013-2017年中国安防报警模块产业前景预测 259 第一节 2013-2017年中国防盗报警系统行业发展趋势 259 一、技术整合加速趋势 259
二、产业集中化与产品标准化趋势 260 三、商业模式变革预测 262 四、开放、合作呼声渐高 265
第二节 2013-2017年中国报警产品市场趋势预测 268 一、用户需求趋势 268 二、渠道发展趋势 270 三、服务发展趋势 273
第三节 2013-2017年中国防盗报警产品发展趋势 276 一、产品与技术发展趋势 276 二、凸显人性化需求趋势 278 三、周界防范趋势 281 四、集成与应用趋势 283
五、多种报警联网方式并存趋势 284
第九章 2013年中国安防报警模块产业投资环境分析 288 第一节 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288 一、中国GDP分析 288
二、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析 290 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析 293 四、进出口总额及增长率分析 295 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96
第二节 2013年中国安防报警模块产业政策环境 299
一、中国安防产业政策导向 299
二、中国安防行业工程商管理现状及其未来 300 三、零零年防盗报警新版CCC规则及影响 302 四、中国安防产业的标准与认证 305
第三节 2013年中国安防报警模块产业社会环境分析 308 一、社会结构和社会治安都日趋复杂 308
二、居民的自我防护意识加强 310 三、恐怖袭击事件影响 313 四、中国流动人口规模分析 315
第十章 2013-2017年中国安防报警模块产业投资前景预测 318 第一节 2013-2017年中国安防报告模块产业影响因素探析 318 一、移动互联网时代安防行业的发展前景 318 二、3G技术与安防结合后安防前景分析 321
第二节 2013-2017年中国安防报警模块产业投资机会分析 324 一、万亿投资带给防盗报警产业的机会 324
二、平安城市建设给防盗报警系统带来的商机 326 三、视频监控中的行为识别迎来发展机遇 329 四、世博会带给安防行业的机会 331
第三节 2013-2017年中国安防报警模块产业投资风险分析 333 一、宏观调控政策风险 333 二、市场竞争风险 335
三、技术风险 336
四、市场运营机制风险 338 第四节 专家投资建议 342
-------------------------------------------------------------
【报告价格】 [纸质版]:5300元 [电子版]:5500元 [纸质+电子]:5800元
(部分用户可以享受折扣)
【交付方式】 EMIL电子版或特快专递(付款后24小时内发报告)
【企业网址】 cninfo360.com/yjbg/xjhy/gcjx/20130624/294845.html 图表目录(部分)
图表:安防行业垂直供应链 图表:安防行业横向协作链 图表:发射系统原理图 图表:发射系统硬件电路
图表:控制模块的顶层模块设计 图表:转换密勒码程序
图表:密勒码编码器的结构框图 图表:系统仿真波形图 图表:系统结构框图
图表:单片机与TC35模块、PC机连接图 352 图表:单片机程序流程图
- 5 -
(点击看正文)
图表:AT指令功能
图表:GMS通信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图表:短消息接收中断程序流程图 图表:短消息发送程序流程图 图表:系统硬件电路总体结构 图表:中央控制器电路图 图表:DTMF收发电路 图表:语音电路 图表:电话接口电路
图表:主程序流程 图表:电话报警流程
图表:远程控制子程序流程
图表:2013年中国安防产业集群分布
图表:2011-2013年中国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行业企业数量增长趋势图 图表:2011-2013年中国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行业亏损企业数量及亏损面积 图表:2011-2013年中国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行业总体销售额增长趋势图 图表:2011-2013年中国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行业总体利润总额增长 图表:2011-2013年中国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行业总体从业人数分析 图表:2011-2013年中国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行业投资资产增长性分析 图表:2013年中国各省市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行业企业数量统计表 图表:2013年中国各省市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行业企业数量分布图
图表:2013年中国各省市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行业销售收入统计表 图表:2013年中国各省市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行业销售收入分布图 图表:2013年中国各省市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行业利润总额统计表 图表:2013年中国各省市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行业利润总额分布图
图表:2013年中国各省市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行业利润总额增长最快的省市对比图 图表:2013年中国各省市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行业资产统计表 图表:2013年中国各省市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行业资产分布图
图表:2013年中国各省市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行业资产增长速度对比图 图表:2013年中国各省市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行业工业总产值 图表:2013年中国各省市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行业工业销售产值
图表:2013年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行业产销率(数据均可更新至最新月份) 图表:2011-2013年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长性分析 图表:2011-2013年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财务能力分析 图表:2011-2013年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效率分析 图表:2011-2013年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偿债能力分析 图表:2011-2013年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现金流量分析表 图表:2011-2013年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经营能力分析 图表:2011-2013年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图表:2011-2013年同方股份有限公司成长性分析 图表:2011-2013年同方股份有限公司财务能力分析 图表:2011-2013年同方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效率分析
图表:2011-2013年同方股份有限公司现金流量分析表 图表:2011-2013年同方股份有限公司经营能力分析 图表:2011-2013年同方股份有限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图表:2011-2013年深圳市同洲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成长性分析 图表:2011-2013年深圳市同洲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财务能力分析 图表:2011-2013年深圳市同洲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效率分析 图表:2011-2013年深圳市同洲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偿债能力分析 图表:2011-2013年深圳市同洲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现金流量分析表 图表:2011-2013年深圳市同洲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经营能力分析 图表:2011-2013年深圳市同洲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图表:中山市达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盈利指标情况 图表:中山市达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资产运行指标状况 图表:中山市达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资产负债能力指标分析 图表:中山市达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盈利能力情况 图表:中山市达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销售收入情况 图表:中山市达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本费用构成情况 图表:洛阳市康联电子有限公司盈利指标情况 图表:洛阳市康联电子有限公司资产运行指标状况 图表:洛阳市康联电子有限公司资产负债能力指标分析 图表:洛阳市康联电子有限公司盈利能力情况 图表:洛阳市康联电子有限公司销售收入情况
图表:洛阳市康联电子有限公司成本费用构成情况 图表:2011-2013年全球安防电子产业规模与增长 图表:2011-2013年中国安防电子产业规模与增长 图表:2013年中国安防电子企业结构 图表:中国安防电子产业链演进趋势
图表:2013-2013年中国安防电子产业规模与增长预测
图表:2011-2013年中国安防和监控市场主要应用领域所占份额预测 图表:防盗报警产品竞争的突破策略 图表:防盗报警产品进入报警中心的门槛 图表:应用端选购防盗报警产品时的考虑因素
图表:当前在实际工程中应用较多的入侵探测器类型 图表:红外入侵探测器工程中被考虑最多的功能
图表:2013年安防产品不同区域的平均销售额增长情况 图表:2013年安防产品不同区域的平均利润增长情况 图表:2013年安防产品不同区域的毛利率增长情况 图表:2013年全球安防50强销售额增长率前十名 图表:2013年全球安防50强区域分布情况 图表:2013年全球安防50强新上榜者
图表:2013年全球安防50强产品类别分布情况
图表:2013年安防产品不同产品类别的平均销售额增长情况 图表:2013年安防产品不同产品类别的平均利润额增长情况
图表:中国铁路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目标 图表:安全防范国家标准目录 图表:安全防范行业标准目录 图表:移动视频监控系统结构
随着客户对于工程机械的产品性能、人机工程、安全性和环境适用性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必须具有满足客户群体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和个性化要求的能力。针对工程机械产品品种多、批量小、交货时间短等特点,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必须从设计源头入手,在现有模块化设计的基础上寻找出一条更为便捷而迅速的设计策略,努力缩短个性化定制产品的开发时间,快速响应市场需要,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本文从优化现有工程机械设计模块的角度出发,引入大规模定制的理念,分析在应用该理念进行产品设计时,模块化设计思想的新变化,提出一套工程机械模块化设计的新策略,并根据工作实践分析和验证这种新策略的应用效果。
一、工程机械大规模定制化特性
以小批量、低成本、高效率为特征的大规模定制(Mass Customization,MC)诞生于1987年,其核心目标是以大批量的生产效率以及与其对应的最短的设计周期,实现客户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与制造企业大批量生产的有机结合,即最大限度地解决客户的“产品定制”与“大规模生产”之间的矛盾,实现客户和产品制造企业的双赢。
工程机械产品大规模定制的基本思想是针对此类产品多品种、小批量的特点,通过对产品组成结构、制造过程、销售过程的优化,在充分满足客户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基础上,实现设计和生产过程的最大批量化。大规模定制需求的源头一部分来自客户多样化、个性化市场需要的压力,另一部分来自工程机械制造企业产品设计周期、生产周期和交货期限等带来的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
在进行工程机械大规模定制的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性需要。
(1)必须考虑产品平台化的设计思想。
产品平台化的设计思想并不是简单地对现有模块(包括系统、部件和零件等)的重用,还应该包括对一系列模块集合的共享和重用,即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产品族的平台核心,使其具有产品族内所有产品的共性特征。以产品平台为基础,设计人员通过添加或修改不同的个体模块,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对产品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符合大规模定制重用性和标准化、模块化、系列化等“三化”的基本要求。
(2)必须考虑客户的配置选择。
相似性是大规模定制的另一个基础特性,它包括面向客户定制需求的系统、零部件的几何相似性、结构相似性、功能相似性、性能相似性和技术相似性。相似性需求一般从市场分析和对顾客的需求调查开始,充分分析客户在各种典型工况、典型环境、典型安全性需要和典型人机工程性能下的各种需求,对其中的相似部分进行总结,形成客户相对集中的可能的配置选择,并进行技术上的归类总结,其中相当一部分需求来源于对设计历史的经验总结。
(3)必须预留客户特殊需求的接口和空间。
对于一些虽然设计历史上出现过但发生几率比较低的特殊用户的需求,一些无法预知的特殊用户的新的特殊需求,需要设计人员在设计整机产品的时候尽最大可能性预留必要的接口和空间。这些预留的接口要满足国家或行业通用的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要求;这些预留的空间要尽可能地充足些,并提前制定安装形式和安装方法的预案和计划。
图1所示为工程机械产品大规模定制设计响应系统框图。首先产品定制系统对工程机械客户的需求进行分解,符合大规模定制重用性和相似性要求的技术选项(标准配置和可选择配置)进入快速生产通道进行零部件的生产和组装,不属于标准配置和可选择配置的特殊描述化配置走订单响应流程,由技术开发人员进行技术准备后走特殊订货响应通道进行零部件的生产和组装;标准配置和可选择配置的区分以及技术方面的准备由技术开发人员在产品设计期间完成,该模块化产品开发过程中的模块划分必须满足可选择配置和特殊描述化配置的基本需要,应有利于产品的大规模定制体系要求;标准配置和可选择的配置应提前以宣传资料的方式向客户进行告知,引导客户尽量不去选择或少选择特殊的描述化配置需求,以求缩短产品的交付时间,同时也降低客户的购买成本。
由于标准配置和可选择配置各模块之间可能存在复杂的排列组合或逻辑关系,如果任由客户随意选择可选择配置中的各个技术选项,可能带来技术开发的高难度和复杂性,对制造和销售也会带来极大的不便性,因此,按照高、中、低三档或多档对客户的可选择配置进行模块的组合是十分必要的。可以在客户购买工程机械时,向其宣传这种组合,尽量减少由于可选择配置之间的相关性和复杂性带来的技术、制造和销售方面的困难。
二、模块化设计策略的改进
模块化设计是对不同功能或相同功能不同性能、不同规格、不同接口的产品进行功能分析的基础上,分解出一系列的相互独立的模块,并通过模块的单独设计和有机结合,形成整机产品的新型设计方式。在大规模定制的环境下,模块化产品设计中的模块划分必须适应大规模定制的需要,必须有利于提高产品的生产率,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和难度,方便制造和销售部门的工作,带来低成本、高质量的良好效果。由此,制订工程机械设计的模块分布策略就显得十分重要。
图2所示为大规模定制环境下的工程机械模块分布策略图,该策略图将工程机械整机产品的模块划分工作分为5层:模块分类层、模块形态层、处理方法层、设计模型存储层和定制过程层。根据大规模定制的要求,将工程机械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模块)分为直接重用模块、间接重用模块和不可重用模块三个类型,分别对应可提供配置、可接受配置和可开发配置三种设计处理方法,分别储存在通用零部件库、定制零部件库和特殊零部件库之中。其中,直接重用模块是指产品平台或产品族核心部分模块的集合,存储在通用零件库中,属于系统可提供的标准配置,重新设计时基本不做改动。间接重用模块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已经技术准备完毕的可配置的选项,另一部分与可配置选项具有高相似性的近似可配置选项,它们已经或需要存储在定制零部件库中,重新设计时选择使用或简单更改后使用。不可重用模块是指那些历史上很少出现或第一次出现的特殊需要和配置要求,技术开发人员经过分析后认为其具有可开发性的,技术准备后存储在特殊零部件库中,供后期设计时参考。
在上述工程机械整机产品各个模块的分类过程中,无论是直接重用模块、间接重用模块还是不可重用模块,其模块的形态可以是传统意义上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功能系统,也可以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部件或者是零件,还可以是经常需要设计变化的功能接口等。需要进行产品定制的要点包括部件装配点、局部加工定制点等,全部归属于定制过程层。划分各个模块的基本思路和目标如下。
(1)符合大规模定制的特性要求,打破固有的独立系统即为独立模块的思想,一切以设计、制造和销售的方便性为根本目标。单独的零部件也可以作为单独模块。
(2)各个功能模块设计BOM的层次尽量保持在三层范围以内,保证设计BOM不至于太过复杂,而影响采购BOM、制造BOM等功能性BOM的运作。
(3)产品定制要点是产品模块划分的关键点,产品定制要点的确认与产品模块的划分需要同时进行。产品定制的要点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存在于一级BOM之中。
(4)无论是直接重用模块、间接重用模块还是不可重用模块,进行划分时要打破专业技术和管理体制上的限制,消除产品设计过程中的专业技术“保护主义”,必要时同一模块可以由来自不同专业的几个设计主体共同设计和管理。
三、案例分析
某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在新型ERP和PLM系统的上线工作中,根据大规模定制的理念,将某型工程机械产品的设计模块进行了重新的优化,其优化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直接重用模块就是形成产品平台的基础性模块,在重新设计中基本不进行改动。
(2)间接重用模块由设计人员在产品开发的概念阶段开始就进行并行开发。
(3)不可重用模块在产品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尽量预留接口和空间。
(4)子系统中的特殊配置选项需要有效地归纳成几个互相独立的选项模块组,降低设计BOM的复杂性。
(5)为提高设计工作的效率,需要将特殊配置较多的零部件从原系统中独立出来设计。
(6)尽最大可能保证设计BOM、生产BOM和采购BOM的一致性,降低生产管理的难度。
与传统的模块划分方式比较,进行大规模定制环境的模块划分以后,该型工程机械产品的客户定制响应时间缩短了20%~30%,设计、制造和销售的成本降低了15%左右,新产品设计的模块重用率增加了10%以上,新产品的交付周期平均缩短了20%左右。
综上所述,按照大规模定制特性的要求进行设计模块的重新划分以后,可以有效提高新产品的生产率,缩短产品的交付期限,降低制造企业的成本。
[关键词]钢铁固废 综合利用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S609.9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4-260-2
钢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冶金固体废弃物数量庞大,种类繁多。一般全流程钢铁企业吨钢产生固废约0.6吨。2012年我国粗钢产量7.165亿吨,年产生固废约4.3亿吨,这部分固废如不能有效利用,不仅会增加社会环境负荷,同时也会造成钢铁企业的资源流失。目前宝钢约25%左右的工业固废在公司内部循环利用,其余固废都流入社会。十一五期间我国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在40%左右,主要大宗固废物的利用途径和水平有待提高,目标到十二五末总体水平达到50%以上,目前在大宗固废中煤矸石、粉煤灰、冶金渣的利用率超过40%。
1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发展趋势
1.1建设规模化、集中化的固废综合利用园区
早期综合利用产业化程度低,资源以销售为主,加工点分散,物流不合理,随着技术进步、市场化程度提高以及综合利用产业自身的关联度提高,特别是建材产品相互关联度提高,固废就地、集中加工、布置可以降低物流成本、降低污染、降低投资;建设统一规划的综合利用示范园区成为一种趋势,可利用主业的能源介质和公辅设施的富余能力,降低加工成本,实现节能减排。
国家“十二五”期间目标在全国范围内重点培育和扶持百个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基地)和百家资源综合利用骨干企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整体水平提升,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1.2开发利用新途径、新工艺,培育新市场
十一五期间我国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在40%左右,主要大宗固废物的利用途径和水平有待提高,目标到十二五末总体水平达到50%以上,目前在大宗固废中煤矸石、粉煤灰、冶金渣的利用率超过40%,利用方向、产品技术和市场化应用体系比较成熟,其它四种大宗固废物的综合利用有待突破与发展。
“十二五”期间在矿山尾渣生产土壤改良剂、矿山尾渣生产新型建材、冶金渣生产肥料、粉煤灰利用、含铁尘泥利用、赤泥利用、建筑垃圾、城市矿产开发等方面将成为固废领域的关注点,需加快和加大科研力度,争取在技术上、产品应用上、市场化方面有所突破,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与应用。
1.3产品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已由传统生产模式向高科技方向发展,一批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项目陆续投产,尾矿生产复合肥、冶金渣生产高档建材等国内外已有工程业绩,其产品附加值成倍提高;尾渣生产高档建材、氧化铁皮生产还原铁粉和永磁材料、氧化铁红生产磁性材料产品附加值是返回钢铁生产附加值的5-10倍,有较为广阔的市场前景;含锌含铁尘泥生产金属化球团,在回收铁素的同时回收金属锌资源;废油生产基础调配油、燃料油技术已成熟;电子废弃物提取贵金属;含有色金属废料提取有色金属的技术等等,其产品的附加值大大提高。
1.4商业模式灵活
综合利用产业受技术、市场、资金等因素影响较大,为降低风险,稳定收益,与具有技术、资金、市场优势的企业合作,与下游产业合作,降低项目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以前采用外卖资源的方式,现采用合资、合作方式等多样化(有BOO、BOT模式、合资公司等模式),目的是在合作共赢的前提下发展产业。
1.5钢铁企业固废综合处理机会与市场前景
“十二五”经济转型下钢铁企业固废处理迎来新的机遇,环保细分行业固废处理及综合利用产业面临着空前发展机遇,2009年底国家共固废处理相关法规35部,目前我国固废处理行业尚处于初级阶段,产业化程度和市场集中度很低,在政策驱动下,预计未来十年为高速增长期,未来投资规模约占环保总投资的30%,最终比例将提高到50%。
环境综合服务业时代来临,环境综合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内容之一,国家鼓励发展并给与政策支持。
2钢铁固废综合利用市场分析
“十二五”期间,高炉渣利用率由80%提高到90%,有2200万吨以上的高炉渣利用项目上马,钢渣利用率由21%提高到50%,有3000万吨以上的钢渣利用项目上马,总计带来120亿以上的投资市场。
一座千万吨级钢厂有约20万吨的含锌含铁尘泥需处置,全国7.5亿吨产品,有60套左右的处理装置待建设,投资额约120亿左右。
2.1尾渣利用石材产业
2010年全世界天然石材消费量约5亿平方米,全国每年消费约1亿平方米天然石材和43亿平方米瓷砖。如果微晶玻璃装饰板材取代10%天然石材或瓷砖,其市场需求量将十分可观,目前我国微晶玻璃装饰板材生产量约为500万平方米,预计到2015年微晶玻璃市场需求可达2000万平方米以上。总计带来40亿以上的投资市场
2.2磁性材料市场
世界磁性材料市场以15%的年增长率飞速发展,其中以软磁产业的发展尤为迅速,我国2011年软磁铁氧体材料产量38万吨,2015年预计达到50万吨。总计带来20亿以上的投资市场。
2.3粉末冶金市场
利用轧钢和连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氧化铁皮生产还原铁粉和磁性材料(永磁),是钢铁行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技术的重要方向。
目前粉末冶金零件广泛应用机,枪械,摩托车,家庭轿车,汽车,农机等各种机械行业。到2011年中国的铁粉产量达到34.78万吨,超过了北美地区的32.04万吨,跃居世界第一,可见随着国际制造业向中国转移以及国内汽车等产业的快速增长,还原铁粉市场空间较大,预计带来5亿以上的投资市场。
2.4肥料产业
硅是植物体组成的重要营养元素,被国际土壤界列为继氮、磷、钾之后的第四大元素,硅肥是一种很好的品质肥料、保健肥料和植物调节性肥料,是其它化学肥料无法比拟的一种新型多功能肥料。
氮肥在中国推广用了20年,磷肥用了15年,那么硅肥将成为继氮、磷、钾之后的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第四大营养元素,推广所需要的时间也会缩短。
根据预测国内硅肥需求量在3000万吨--4000万吨之间,而我国现有40余家硅肥厂产能约100万吨,产能缺口很大,发展硅肥产业潜力巨大。
“十一五”期间,我国缓释肥产业发展迅速, 2005年各类缓释肥产量约为3-5 万吨,2007年产量约为35 万吨左右,而到2010 年已超过100 万吨,2007-2010 年年均增长超过60%,预计到2015年市场需求370万吨,而同期化肥年均增长率约为3-4%,复合肥年均增长率为7-8%,缓控释肥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化肥和复合肥的增长速度。
3钢铁企业固废利用的实施路径
3.1高炉熔渣微晶化、矿棉化关键技术及装备集成
重点研究热态安全、稳定取渣技术、调质技术,开发成套装备,加强微晶玻璃、矿棉等新材料研究,开发高档产品,提高高炉渣综合利用附加值,形成宝钢的一体化自主集成技术。工艺开发必须与材料开发研究紧密结合。
3.2钢渣熔渣提铁及后续利用技术及装备集成
钢渣后续利用仍然是冶金渣综合利用的难题之一,目前仍然以钢渣微粉、型砂、路面材料等利用为主,应重点研究钢渣生产高档建材、土壤改良剂及硅肥等高附加值产品。重点开发熔渣后续再提铁技术及资源化利用一体技术及装备。
3.3含铁尘泥的脱锌提铁技术及装备集成
重点开发转底炉脱锌及金属化球团生产成套装备,重点解决烟气余热利用系统换热器粘结、堵塞等问题,从系统设计、清灰设施完善等方面来改进转底炉技术。
3.4电子废弃物湿法冶金、生物吸附提取贵金属技术及装备集成
目前电子废弃物处置主要有四种处理技术:机械处理技术、热处理技术、湿法冶金技术、生物技术等。在此方面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国内只有少数机构在研究此项技术,技术只能提取其中的金、银、铂、钯等四种贵金属,而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可以提取二十二种金属及稀土元素,具有冶金背景的工程公司在湿法冶金、电解工艺技术方面有一定的技术积累和储备,具备进入该领域的先天条件。重点是开发经济、高效、环保的提取技术及成套装备。
3.5煤矸石综合利用技术及装备集成
2010年我国煤矸石发生量近6亿吨,综合利用率约60%,在扩大煤矸石制砖水泥等建材化利用的同时重点研发煤矸石生产增白和超细高岭土、膨润土、聚合氧化铝、陶粒、无机复合肥、特种硅铝铁合金等高附加值利用产品、工艺技术及装备。
3.6冶金渣生产肥料、土壤改良剂技术及装备集成
重点是按渣的成份类别有针对性地开发复合肥、缓释肥、硅肥、土壤改良剂等产品。肥料及改良剂的加工工艺不复杂,关键是配方及农田试验,加强与农科院合作。
【关键词】先进制造;机电设备维修技术;专业特点;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提出,我国提出了鼓励重大机械技术国产化,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的方针,使机械行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机械制造技术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品的质量、效益和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已成为衡量一国产品制造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先进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其结果导致全国性数控编程、数控加工和CAD/CAM软件应用及机电设备维修技术等方面的技能型人才短缺严重。
一、人才需求分析
基于CAD/CAE/CAM/PDM应用的先进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机械制造企业逐步在生产组织方式上发生了5个转变:从传统的顺序工作方式向并行工作方式转变;从金字塔式的多层次生产管理结构向扁平的网络结构转变;从按功能划分部门的固定组织形式向动态、自主管理的小组工作组织形式转变;从质量第一的竞争策略向快速响应市场的竞争策略转变;从以技术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现有的制造技术水平向先进制造技术的过渡战略和措施,是我国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据劳动部门调查统计,模具企业对数控技术和CAD/CAM各学历层次人才的需求情况如下:中专学历占21.8%,大专学历占42.6%,本科学历占25.5%,硕士学历占1.63%,博士学历占0.32%,中专以下学历占8.04%。据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一项调研结果显示,目前我国数控机床的操作工短缺60多万。这些数据表明:先进制造技术的运用对大专学历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巨大。先进制造的高技能人才应能掌握设置、跟踪和控制制造工艺流程的生产技能,不断改进制造工艺流程的加工设计及开发技能,还需要掌握扎实的计算机技能,具备理解复杂生产工序的能力,以及有效进行团队合作的能力。因此,我国要从设备和模具的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迫切需要一大批数控和模具方面的高技能人才。迫切要求高职教育办出自己的职教特色,并能大幅度提高人才培养的质与量。这就为我们的高职应用技术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更为苛刻严格的要求。
(一)先进制造特点
1.重视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敏捷、绿色生产的经营目标,尤其强调了提高制造企业及其产品对动态多变市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发展目标。
2.覆盖市场分析、产品设计、加工和装配、销售、维修、服务以及回收再生的全生命周期,而不局限于制造工艺及其生产过程。
3.重视技术、管理、信息和人的重要作用及其相互关系,重视和加强多学科交叉,多技术融合和多系统集成优化。强调制造系统是一个由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组成的相互作用的整体。
(二)机电设备维修技术特点
机电设备维修技术涉及机、液、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的基本思路、方法、技术,包含机电设备故障及零部件失效机理、机电设备故障诊断、设备维修方式与修复技术,典型机械设备修理、液压系统维修、机床电气设备维修、数控机床维修、机电设备维修管理等内容。
(三)人才培养需求的调研
1.学生主要的工作岗位(群)技能要求
学生主要的工作岗位(群)技能要求主要包括:
(1)能利用计算机绘图软件进行机械工件设计与制造,能设计并绘制二维、三维工件图。
(2)能利用机械结构设计知识使用计算机机械设计软件进行模具、钣金结构设计以及绘图工作。
(3)能按图纸或工艺编制相应数控机床能识别的加工程序,操作数控设备进行工件切削加工编程。
(4)能利用机械加工专业基础知识与CAPP软件应用,进行制造业信息化相关工作。
(5)熟悉数控机床、数字化加工中心工作过程、掌握机电设备操作技能,机电设备的管理和维护。
(6)机电设备电气安装与调试、数控机床、数字化加工中心电器线路现场使用仪表的维护保养、维护检修前准备工作、维护检修故障分析排除、检修收尾工作、资料整理。
(7)维修电工维修前准备、维修工作、收尾、验收。能识读电路图、正确使用仪表(保养)、机电设备的操作、设备保养和维护、检测,现场设备维修。
(8)机电类质量检测以及机械设备维修、管理、销售、日常供电系统的维护和检查等工作。
由上看出,先进制造与机电设备维修技术高技能人才涉及的工作领域包含了机电设备的设计与操作、维护与维修、加工工艺设计编制与质量检控、成本核算与销售后服务等。企业对设备的操作、电气维修、机械维修和机电设备安装、操作,调试、维护保养等方面的人才技能要求较高。普通机械加工、机电维修、设备运行检测与设备保养、维护,设备安装、调试与维修等岗位人才需求较多。
通过调研,对机电设备的技改、营销与服务以及在计算机控制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方面的能力,传统制造型企业要求较低,而设备技术先进、现代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在这方面有一定的要求。在新标准、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应用及产品研发方面,小企业用人要求零培养的上岗能力,规模较大企业则看重专业运用和发展后劲。
2.不同企业及不同岗位对人才使用要求的调研
(1)对一线生产岗位,要求能按照图纸工艺要求操作或装配技术熟练,具有设备维护与维修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根据设备运行初步判断设备发生的故障原因。
(2)对产品销售后服务环节的调试、维修等岗位,要求仪表的使用、故障在线诊断与测试、系统分析或产品故障分析的技能要强。
(3)中、大型企业工艺设计岗位配有专门的工艺编程人员,对机电设备的操作工只要求能熟练操作,并掌握基本维护方法。但小企业没有专门的工艺编程人员,对自动化设备和生产线等机电设备操作工,要求既能根据加工的技术要求进行工艺编程,又能熟练操作。
二、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企业对先进制造的重视,对工艺型、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以及对善于经营管理的专门人才的引进需求迫切,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应当培养体现出职业性、生产性特点的“应用型”人才。
1.适应企业需求的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
(1)注重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岗位相对接
虽然我们现在专业教学过程教师采用了挂图、幻灯片、视频、模型、实物、多媒体课件等来辅助教学,但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与企业岗位实际情况脱节,专业课程教学实践环节薄弱,常使学生感到抽象、学习效果差、效率低,使教师感到专业课难教,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就业能力不强。
与理论教学学时相比,教学实训职训所占比例较少,针对企业各工种、岗位需要安排的操作技能训练较少,毕业生在生产第一线不能适应“较熟练的操作要求”。教学组织上,局限于传统的每天6节课,使得实习场地和设备无法充分地利用。课程设置没能突出“一技之长”、“一专多能”、以及适应“一人多岗”需求,不能满足企业人才需求。
(2)注重教学内容与企业的技术进步相适应
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机电设备维修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培养人才的知识技能结构、市场人才规格、企业岗位需求及教学成效评估不断提出改进完善课程设置、及时调整所用教材,改进教学内容等要求,发挥好企业专家的重要作用,创造企业生产环境与学校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岗位实际工作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职业基础。
2.注重适应应用技术发展需求与不断改善师资队伍结构相融合
机械制造专业的师资普遍新教师多,高职称高技能型教师少,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与培养能工巧匠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不相适应。采取企业引进、定岗锻炼、定期培训、举办讲座、校企双向培养等拓宽双师型教师来源,从“学历+文凭”提升到“素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模式,逐步形成以高层次人才为引领、双师型教师为重点、中青年教师为后备的多层次高素质人才梯队,满足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3.注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多元化相并行
高新技术的不断运用,传统的制造技术、工艺和设备正在产生质的变化。社会劳动力转移与培训需求呈现出不同层次的多样化趋势。而现有高职院校多数专注于在校生培养,机械制造实践教学基地仅用于校内的实践教学,部分可以承担对外的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很少具备高新技术推广应用,技术咨询和科研开发的能力。由于现代制造企业分工的细化,企业设备配置和人员配置趋于单一化,一些贵重的超精超高速数控设备和高精度的测试设备一般企业无力配置,企业技术人员也没有能力和时间从事企业技术攻关。因此,迫切需要社会提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满足企业技术研发,产品测试等方面技术支持和服务的需要。
三、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多年从事高职教育实践与研究,我们认识到,优化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教学结构,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完善教学模式及质量效能评估,建设并培养专业的高技能人才、管理人才相结合的人才队伍,是满足制造业大量人才需求并实现转型升级的前提条件。推广“订单式”培养模式,企事业单位与高职院校签订人才培养培训合同,优先录用“订单”毕业生,实现培养主体多元化,“教、培、用”一体化。
(一)不断完善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的实践教学体系
1.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1)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原则。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新技术、复杂技术的选择与整合,实施相对完整的职业技能培养目标。
(2)课程知识和技术运用综合的原则。以目标培养的实际需要作为课程体系内容取舍和结构组合的标准,突出综合知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3)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原则。以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协调发展为核心、整合优化基础课程、核心课程、特色课程、支持课程、实训职训实践运用。
(4)专业理论“必须、够用”。以高技能人才就业为导向创建特色课程,构建产学结合的课程模式,对特定要求的应用型人才特色课程,形成动态、开放、更加合理的课程体系。
2.先进制造与机电设备维修技术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要求
(1)具有信息技术、控制技术、微电子技术与现代机械工程融合,体现机电一体化、机、液、电综合技术应用能力。
(2)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其课程应注重市场应用,注重技术能力,以培养综合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的理念为依据,采用“基础宽精结合、模块迭代交集”,多层次递进、分步实施构成。
(二)不断完善适应于先进装备制造与机电设备维修技术工作的实践教学课程设计
结合行业企业用人需求,构建较为紧密的校企合作平台,着手:
1.教学思想、目标的改革与创新。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这是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中要解决的问题。
2.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创新,包括知识型课程、技能型课程、综合型课程。
3.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
4.校本课程开发。
5.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6.评价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包括考试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7.教师培训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包括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
8.实行合作办专业,合作办班,补充完善专业实训设施设备的建设。
实践课程设计以学生技术知识体系、掌握职业技能需要与学生综合素养形成因素为最佳结合点:一是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的现有发展水平,是课程构建的起点;一是学生学习的心理、态度、情感方面的最近发展区,是课程构建的阶段性目标。在课程体系构建中注重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技术运用表达与实践的机会,让每个学生懂得怎么做,且能做、会做,在参与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四、应当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以就业为向导,以行业,企业为依托的校企合作
及时跟踪先进制造与机电设备维修技术相关技术的发展,注重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前瞻性以及与职训的针对性和适应性,职业岗位分析紧贴企业需求,以企业用人的能力本位调适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突出以就业为导向,结合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运用,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1.专业基础及知识方面:要求培养政治思想端正,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及敬业精神,掌握机电工程的基本理论、设备构造和数字控制的基本原理,计算机CAD/CAM的基本理论及应用能力,并有较高的英语水平,熟悉有关法规、企业购销活动的知识及较好的写作能力。
2.专业能力方面:能较熟练地编程并操作,有较强的机电设备安装、调试、运行和维修的基本能力;具备较强的企业管理和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3.专业综合能力方面: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团队精神,在动手能力和语言能力方面有较强的实力。
(二)以科学的劳动观与技术观为指导,搭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1.着力实习职训基地建设与高技能"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并重,紧贴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实行严格的教师“先培训,后上岗”。搭建专业教学资源库,实现应用技术专业教学资源的共享,为高职教师教学提供一个交流平台。
2.培养并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劳动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价值观,充分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已有知识、技能、经验和兴趣,以“模块化,组合型,进阶式,双证制”课程体系,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的需要,具备先进制造装备与机电设备维修技术技能,具有系统维护和管理、有从事机电生产、营销企业的管理工作的能力。为构建高技能人才终身学习体系搭建一个公共平台。适应于先进制造与机电设备维修技术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构建先进制造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开展实践教学职训的一个核心问题。企业存在着许多活跃的因素,适应企业需求始终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向综合职业素质发展,在强调共性技能达标的同时,创造条件使个人绝技得到创新和发展。因此,与企业需求为导向进行教学改革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我们进行高技能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还会遇到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这都需要我们继续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赵晓冬.先进制造技术在我国发展状况的分析.中国煤炭地质总局,2009.
[2]盛晓敏,邓朝晖.先进制造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3]郭峰,陈建平.浅谈国内先进制造技术[J].科技资讯,2011(17):1.
[4]李志江.机电设备维修技术[M].科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