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病因病机的基本理论知识

病因病机的基本理论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病因病机的基本理论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病因病机的基本理论知识

病因病机的基本理论知识范文第1篇

在此,我们就对本教材在理论基础、学术发 展方面的认识和受到的启发作一叙述,与同道 交流,以进一步促进中医儿科学的教材建设和 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共 同为中医儿科学以及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而努 力。

1 突出中医传统特色,中医理论基础坚实

   教书育人,知识传承,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 能力,建立坚实的理论基础,发挥独立思考的能 力,增长灵活运用知识、技能的本领。为此,打 下良好的理论基础至关重要。在我们的本科教 育中,重视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培养已成为明 确的目标。本教材围绕这一目标和要求,十分 重视中医儿科学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全面系 统、详实准确地介绍了中医儿科学基本理论,即 以中医基本理论为依据,以中医儿科学‘五脏证 治”体系为中心;以外感、乳食、情志、脏腑虚实 等论述小儿疾病的病因病机;四诊合参以望为 主诊查小儿疾病;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审证 求因论疾治病;用四气五味、脏腑归经、制方选 药、内治外治处理各类儿科疾病。充分体现中 医思维方法,运用我国传统的诊治手段处理儿 科疾病,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中医儿科学理论 及防病治病方法的能力。

例如:教材介绍小儿生理特点是脏腑娇嫩, 形气未充,即吴鞠通言:稚阳未充,稚阴未长”。 概括地说明了小儿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其机体 脏腑的形态未曾成熟各种生理功能未曾健全。 脏腑柔弱,对病邪侵袭、药物攻伐的抵抗和耐受 能力都较低。小儿的脏腑娇嫩,虽是指小儿五脏六腑的形与气皆属不足,但其中又以肺、脾、 肾三脏不足更为突出,因此,相对于小儿的生长 发育需求,经常会出现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 常虚的特点。形气未充,又常常表现为五脏六 腑的功能状况不够稳定、未曾完善。如肺主气, 司呼吸,肺气未充,表现为呼吸不匀、息数较促, 容易感冒、咳喘;脾主运化,脾气未充,运化未 健,表现为食宜细软,饮食不知自节,易患积滞、 厌食、吐泻;肾藏精,主水,司二便,肾气未充,表 现为婴幼儿二便不能自控或自控能力较弱,且 青春期前女孩无月事、男孩无“精气溢泻”。同 样,心、肝二脏也未曾充盛,功能未健。心主神 明、血脉,小儿心气未充,表现为脉数易乱、易发 惊悸。肝主疏泄、主风,小儿肝气未充,经筋刚 柔未济,表现为好动,易发惊惕、抽风。小儿生 理的另一特点是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即《颅囟 经》所谓“纯阳”学说。“纯”指小儿先天所禀的 元阴元阳未曾耗散;“阳”指小儿的生命活力犹 如旭日初升,草木方萌,蒸蒸日上,生机勃勃。 都是对传统中医儿科理论的准确阐释。

再如分析小儿疾病的病因特点为外感、乳 食、先天、情志因素。诊法运用望闻问切四诊合 参,但因小儿不能正确表述病情,故四诊之中, 尤重望诊,望其神色、形态、苗窍、斑疹、二便、指 纹等,结合听声音、嗅气味、察二便、问病情、按 切诊等等。在处治疾病的方法上更是以整体观 点为指导,充分运用辨证论治、审证求因的方 法,对于各系统疾病普遍运用脏腑辨证、八纲辨 证等辨证方法辨证论治。如肺系疾病之咳嗽、 哮喘、肺炎喘嗽等,脾系疾病之呕吐、腹痛、厌 食、积滞、疳证等,心肝病证之汗证、夜啼、注意 力缺陷多动症等,肾系疾病之尿频、遗尿、五迟、 五软等。对于以感受外邪为主要病因的外感性 疾病如麻疹、风疹、幼儿急疹、水痘、猩红热、乙 脑等则运用卫气营血辨证和八纲、脏腑辨证相 结合辨证论治。在治疗中运用内治、外治或内 外并治的方法,介绍了经过历代医家证明确有 疗效的治法方剂,尤其是大量采用了张仲景、钱 乙、吴鞠通的经典名方,又荟萃当代医家的临床 。

     2 继承传统中医儿科学理论,创新认识优势病种

    本教材始终坚持继承传统中医儿科学理 论,论生理特点之“稚阴稚阳”学说和“纯阳”学 说,论生长发育之“变蒸学说”等;诊断之察指 纹、面部五色主病等;辨证之八纲辨证、脏腑辨 证等;治疗上除内治法外,擅长应用对小儿确有 疗效的熏洗法、擦拭法、热褽法、灌肠法、推拿、 针灸、拔罐法等外治疗法。通过教学,使同学们 充分认识和掌握中医儿科学基本理论和临床认 识与处理儿科疾病的方法,可以直接应用于指 导临床实践。在此基础上,本教材较之以前的 教材,对有争议的一些传统理论进行了科学的 认识和甄别;对一些古代有病名而论述较少的疾病及随着时代变迁而新发生的疾病,在临床 实践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探讨和 总结,形成理法方药较全面的创新认识,丰富到 教学之中,既培养了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又对应 用中医基本理论创新认识临床疾患做出了示 范。

例如,对于变蒸学说的论述。由于各家对 变蒸的认识历来不尽统一,造成学术论争不断。 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小儿药证直诀》“脏腑 变生次第说”的理角解这里的脏腑当然不能简单 化地理解为解剖学脏器,而应从“藏象”学说去 认识;二是变蒸时到底有没有发热等症状。本 教材结合小儿生长发育特点和国外研究(如盖 泽尔氏的枢纽龄学说)佐证,认为变蒸是我国古 代医家在实际观察儿童生长发育特点的基础 上,运用数量极化思路加以归纳总结,进而提出 的一种婴幼儿生长发育呈周期性显著变化规律 的学说。认为其思路、研究方法及研究结果是 基本正确的,应予肯定。它还可以为我们今天 开展科研提供借鉴,如通过对现代中国儿童的 实际观察总结,编制出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婴 幼儿智能发育评估系统,用于大规模筛选检查, 为提高我国人口素质服务。同时,以现代中国 正常婴幼儿智能发育水平与古籍中记载的当时 婴幼儿智能发育水平比较,还可以就我们这个这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与其他教材相比,本教材的一大特色是在 现代科研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增添了对不少新 病种的中医药认识和处理方法。如新写入了中医治疗具有特色和确切疗效的病种 胎怯。

胎怯,指初生胎禀怯弱之证。本病为新生儿常 见病证之一,现代关于本病的中医研究报道鲜 见。胎怯总因先天未充而患,因而初生便见形 体瘦小,肌肉瘠薄,面无精光,身无血色,目无神 彩,啼哭无力,吮乳口软,毛发黄少等一系列虚 弱证象。认为本病成因总是由于父精不足,或 母体气血供养不充,胎儿在宫内所受滋育不及 所致。病属先天禀赋不足,五脏皆虚,而关键在 于肾脾两虚,治疗以补肾培元为基本法则,提出 用调元散、补肾地黄丸作为常用治疗方剂。开 创了现代胎怯辨证论治方法的先河。

又如对新时期产生或有新认识的中医优势 疾病的增补论述。如厌食、反复呼吸道感染、营 养性缺铁性贫血、多发性抽搐症、手足口病、性 早熟等,从概念、病因病机、诊断辨证到理法方 药的全面阐述,突出了中医药的临床特色。引 用现代研究成果论厌食,提出病因一为饮食不 节,喂养不当;二为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三为多 病久病,伤害脾胃;四为暑湿熏蒸,脾阳失展;五 为环境变化,思虑伤脾。主要病机为脾运失健。 辨证分脾失健运、脾胃气虚和脾胃阴虚三证,常 用不换金正气散、异功散、养胃增液汤分别加减 变化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为在一段时间内反 复出现感冒、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 道感染。常见病因为禀赋不足,体质柔弱;喂养 不当,调护失宜;少见风日不耐风寒;用药不 当,损伤正气;正虚邪伏,遇感乃发。主要病机 为脏腑娇嫩,肌肤薄弱,藩篱疏松,卫外不固,邪 从外受,脏腑失调。分营卫失和邪毒留恋、脾肺 两虚气血不足及肾虚骨弱精血失充三种主要证 候辨证论治,常用黄芪桂枝五物汤、玉屏风散、 补肾地黄丸加减治疗等。这些都是使本课程教 学与时俱进、贴近现代临床的教学内容的充实。

     3启迪学习思路和方法,促进学术研究和临床应用的发展

    在以教材为主结合教师讲授的教学过程 中,通过以上理论知识、辨证论治方法和现代科 研成果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 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训中医思维方式,启发对 中医儿科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增强探求新知, 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掌握基本理论的 基础上,密切联系儿科临床实际,分析思考,探 讨研究,不断丰富认识,拓展应用,对于学生将 来更快地适应临床需要,并可能成为创新型研 究人才建立良好的基础。

病因病机的基本理论知识范文第2篇

这样的情景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避免课堂过于沉闷,增强师生互动,更重要的是学生掌握了问病荐药的基本步骤,明白了通过辨证提高荐药准确性的必要性,而且能将分属四诊、辨证、治则不同章节的内容,甚至将后期要学习的中药、方剂内容串联到一起,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初步建立起整体中医辨证论治、理法方药思维。

2利用身边案例创造情景

学生形成正确的辨证论治思维后,掌握问病技巧成了准确荐药的另一关键点。笔者针对常见的感冒、头痛、咳嗽、不寐、抑郁等病症,采用随堂情景教学法,即上课前先通过课代表了解班级身体不适的学生,将其作为课堂案例,围绕其所患病症进行备课。上课时先用一半课时对该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做理论讲解,然后用剩下的课时选取3~5名学生对身体不适学生进行病情资料采集,要求学生选出最适宜的中成药(或处方),最后笔者再对学生的诊治过程进行点评。

2.1设计技巧比如感冒,先让学生明白其有广义与狭义之别。广义指的是上呼吸道感染,它不是一个疾病诊断,而是一组疾病,包括普通感冒、病毒性咽炎、喉炎、疱疹性咽峡炎、咽结膜热、细菌性咽-扁桃体炎。狭义才是普通感冒,是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多呈自限性,发生率较高,成人每年发生2~4次,儿童发生率更高,可达6~8次。全年皆可发病,冬春季较多。病因以风邪为先,所以在中医上又叫伤风,随四季六不同多有兼夹。风邪伤及肺卫,肺气不宣,所以多有鼻塞、咳嗽、咽喉不适等症状,卫阳郁于体内不能温煦肌表,则见恶寒发热。辨证应根据四季六性质的不同,先分清风寒、风热、暑湿、燥邪犯肺之证型不同,分别采用麻黄汤(或桂枝汤)、银翘散(或桑菊饮)、藿香正气散(或十滴水)、桑杏汤(或杏苏散)进行治疗。在向学生介绍完感冒的全貌及通识治疗后,由学生根据身体不适学生发病在春季、症状以咽喉疼痛为主、兼有发热,做出风热感冒的诊断;然后学生从预备好的藿香正气水、维C银翘片、感冒清热颗粒3个中成药中,根据其药物说明书中的成分、适应证,做出选择维C银翘片的判断,并从预先准备好的甲方(麻黄、桂枝、杏仁、薄荷、石膏、防风、甘草)、乙方(银花、连翘、竹叶、荆芥、牛蒡子、薄荷、杏仁、桔梗、芦根、甘草)与丙方(藿香、苏叶、茯苓、生姜、大腹皮、淡豆豉、甘草)中做出选择乙方的判断。

2.2效果活用随堂情景教学法,利用身边案例创造情景,不仅可以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更重要的是解决了药学类专业学生见习机会少、与患者互动少等问题,在加深对中医知识印象的同时,还提高了与患者沟通、采集病情资料的能力。

3借助道具模仿情景

现实生活中,很多患者尽管抓到了好药,却因缺少煎药常识,如不知道如何选择煎药用具、如何浸泡中药、煎药要加多少水等而功亏一篑,煎药成了影响中药疗效的重要环节。因此学生在具备准确荐药能力后,要充分理解煎药的注意事项及要点,以便交待患者正确煎药,其中包括煎药器具的选择、煎前泡药、煎药火候、煎药时间、特殊煎法等多个知识点。

3.1设计技巧针对煎药知识,笔者在课堂上借助道具,准备不同材质的锅具、炉灶以及不同质地的中药材,再现煎药实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煎药要点。课前要求学生对该部分内容进行预习,课堂上笔者演示煎药操作过程,同时要求学生根据预习找出笔者演示中所犯的错误,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演示操作,相互找出操作中所犯的错误,最后笔者逐一分析、讲解,并进行总结。

3.2效果通过借助道具模拟情景,一方面拉近了课堂知识与实际操作的距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轻松而牢固地掌握教学内容,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小结

病因病机的基本理论知识范文第3篇

1.1设计技巧

可通过回忆学生看中医的亲身经历,将四诊与辨证论治、理法方药巧妙地融入其中,从而分析四诊与辨证的关系、辨证论治与理法方药的关系,使学生形成辨证论治的正确思维。课堂上,先让学生介绍自己看中医的经历,笔者结合之前已讲授理论知识对学生的介绍给予适当点评,对学生描述的看病过程存在的不足予以补充;然后播放一段患者看中医的视频,笔者以旁白的方式对“望闻问切”四诊、辨证(理)、论治(法)、处(方)、用(药)等各个环节进行说明;最后鼓励学生扮演患者,指定另外3~5名学生充当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资料进行采集,通过辨证提出治法,进而给出适宜的方剂。结束时笔者指出学生诊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重点讲解四诊,特别是问诊的技巧,并就如何把握辨证要点做进一步分析。

1.2效果

这样的情景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避免课堂过于沉闷,增强师生互动,更重要的是学生掌握了问病荐药的基本步骤,明白了通过辨证提高荐药准确性的必要性,而且能将分属四诊、辨证、治则不同章节的内容,甚至将后期要学习的中药、方剂内容串联到一起,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初步建立起整体中医辨证论治、理法方药思维。

2利用身边案例创造情景

学生形成正确的辨证论治思维后,掌握问病技巧成了准确荐药的另一关键点。笔者针对常见的感冒、头痛、咳嗽、不寐、抑郁等病症,采用随堂情景教学法,即上课前先通过课代表了解班级身体不适的学生,将其作为课堂案例,围绕其所患病症进行备课。上课时先用一半课时对该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做理论讲解,然后用剩下的课时选取3~5名学生对身体不适学生进行病情资料采集,要求学生选出最适宜的中成药(或处方),最后笔者再对学生的诊治过程进行点评。

2.1设计技巧

比如感冒,先让学生明白其有广义与狭义之别。广义指的是上呼吸道感染,它不是一个疾病诊断,而是一组疾病,包括普通感冒、病毒性咽炎、喉炎、疱疹性咽峡炎、咽结膜热、细菌性咽-扁桃体炎。狭义才是普通感冒,是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多呈自限性,发生率较高,成人每年发生2~4次,儿童发生率更高,可达6~8次。全年皆可发病,冬春季较多。病因以风邪为先,所以在中医上又叫伤风,随四季六不同多有兼夹。风邪伤及肺卫,肺气不宣,所以多有鼻塞、咳嗽、咽喉不适等症状,卫阳郁于体内不能温煦肌表,则见恶寒发热。辨证应根据四季六性质的不同,先分清风寒、风热、暑湿、燥邪犯肺之证型不同,分别采用麻黄汤(或桂枝汤)、银翘散(或桑菊饮)、藿香正气散(或十滴水)、桑杏汤(或杏苏散)进行治疗。在向学生介绍完感冒的全貌及通识治疗后,由学生根据身体不适学生发病在春季、症状以咽喉疼痛为主、兼有发热,做出风热感冒的诊断;然后学生从预备好的藿香正气水、维C银翘片、感冒清热颗粒3个中成药中,根据其药物说明书中的成分、适应证,做出选择维C银翘片的判断,并从预先准备好的甲方(麻黄、桂枝、杏仁、薄荷、石膏、防风、甘草)、乙方(银花、连翘、竹叶、荆芥、牛蒡子、薄荷、杏仁、桔梗、芦根、甘草)与丙方(藿香、苏叶、茯苓、生姜、大腹皮、淡豆豉、甘草)中做出选择乙方的判断。

2.2效果

活用随堂情景教学法,利用身边案例创造情景,不仅可以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更重要的是解决了药学类专业学生见习机会少、与患者互动少等问题,在加深对中医知识印象的同时,还提高了与患者沟通、采集病情资料的能力。

3借助道具模仿情景

现实生活中,很多患者尽管抓到了好药,却因缺少煎药常识,如不知道如何选择煎药用具、如何浸泡中药、煎药要加多少水等而功亏一篑,煎药成了影响中药疗效的重要环节。因此学生在具备准确荐药能力后,要充分理解煎药的注意事项及要点,以便交待患者正确煎药,其中包括煎药器具的选择、煎前泡药、煎药火候、煎药时间、特殊煎法等多个知识点。

3.1设计技巧

针对煎药知识,笔者在课堂上借助道具,准备不同材质的锅具、炉灶以及不同质地的中药材,再现煎药实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煎药要点。课前要求学生对该部分内容进行预习,课堂上笔者演示煎药操作过程,同时要求学生根据预习找出笔者演示中所犯的错误,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演示操作,相互找出操作中所犯的错误,最后笔者逐一分析、讲解,并进行总结。

3.2效果

通过借助道具模拟情景,一方面拉近了课堂知识与实际操作的距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轻松而牢固地掌握教学内容,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小结

病因病机的基本理论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方剂学;推理分析;图解法

1推理分析教学法又可称之为“方证分析图解法”

在方剂学教学中的运用,具有优秀的特点。它是在PBL学习法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适合方剂学教学一种学习方法。目前PBL已作为一种学习策略得到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医学教育组织的认可。但在方剂学教学中,则显得效率很低。无法保证预期的教学效果,更难以适应当今知识更新快、容量大的知识爆炸时代。

推理分析教学法是克服传统医学教育弊端、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学习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是通过对具体方剂所涉及的病证进行疾病发生发展情境模拟诊治,既建立一定的学习情境,以中医基本理论为基础,提出疾病发展趋势的各种可能性,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基本理论和临床医学知识。

2推理分析教学法的本质

推理分析是一种教学方法,它是在课程学习进程中,将学生置身于疾病发生、发展、诊断、治疗的模拟情境之中,以积极主动的身份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对问题解决的能力,同时使学生掌握课程要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推理分析建立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之上,它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一致。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而推理分析正是以映射真实疾病的本质为学习情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协同作业,并在协同作业中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推理分析中的教师不仅仅是知识所有者和传播者,更重要的是学习的引导者。教师的主要任务有: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激发学生思考;运用启发式教学,通过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情境的设计和引导,紧紧牵住学生的思维,将理、法、方、药全面剖析和理解,并询问学生的思考情况;促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在全面激发思维前提下,完成所学。

3推理分析学习法的目标

推理分析教学法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该学习法的应用使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载体,而是对知识的主动理解和吸收、融合和创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入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形成终生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培养学生的自身能力和对新问题的评价能力等等。

4推理分析学习法在方剂学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中医方剂学是中医基础学科,但方剂学又不同于中医基础、诊断、中药等基础学科,方剂学更象一座桥梁——将中医基础学科和内、外、妇、儿等临床学科联系起来。

方剂学的内容不但涉及基础、诊断、中药等基础知识,还涉及到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内容,方剂学中的每一首方剂就是一个完整的病案,是理、法、方、药的全面反应,是辨证论治的全过程,一首方剂就是一次完整的辨证论治的载体;因此方剂学所涉及到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还涉及到临床诊病时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因此单纯从理论上学习方剂学,只能是对所学基础理论知识平面的、单元的理解,而不能对各科知识全面的整合,并形成能独立进行辨证论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推理分析法引入方剂学教学,必然能增强学生将各科整合学习、融汇相关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对方剂学的学习从机械的死记硬背进入到更高的层次,即多环节、多学科的整合学习,比如在“逍遥散”的推理分析教学中,可以不按传统的从组成、功效、主治、病机分析、立法用药、配伍意义等层次进行讲解,而是选择合适的“逍遥散”病案,阐述发病过程,让学生自我分析病因病机、确立治法、组方用药、分析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从而达到对“逍遥散”这首方剂的全面学习和理解,而又从整体上把握的该病的辨证论治的全过程。而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解决不了或错误的问题进行必要的引导,并做必要的点评和补充;因此,从方剂学学科特点来看,将推理分析学习法引入到方剂学的教学中是可行的。从多年的方剂学教学中,体会到推理分析学习法是方剂教学最佳教学模式和方法,值得推广和运用。

5推理分析教学法在方剂学教学中应用的探索及心得

笔者从1986年在方剂学的教学中采用“方证分析图解法” ,即推理分析法,感觉此法具有简捷、高效、实用的特点。在同一板图中可实施“正推”即症、证、法、方、药;和“逆推”按教材顺序即方、法、证、症。并可借助图演过程提出很多问题。——例如“从气与血的关系探讨补气和补血的配伍特点” 围绕这个问题又提出可以促进学生深入思考的一些问题,如“补气时可以配伍少量的补血药吗?为什么?有什么理论依据” ,“补气时必须配伍少量的理气药吗?为什么?有什么理论依据” 等等。另外方剂配伍的君、臣、佐、使只是构成综合作用而逆其病理吗?例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均逆其病理。是否还可以采用符合脏腑生理特性的配伍,象逍遥散、其治疗需符合肝脏的生理特性“体阴用阳” 而养血舒肝,既白芍配柴胡;六味地黄丸的配伍需符合肾脏的生理特性“肾司开阖”而补泻结合,既熟地配泽泻; 即顺其生理特性而制方。经过讨论之后,由老师进行必要的点评,纠正出现的错误观点,将学生提出的新的但阐述不深的观点加以点评,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

通过推理分析学习法在方剂学教学中的探索应用,我们发现有以下几点值得总结。

(1)学生的积极性较高,该学法受到大多数学生的欢迎。大部分同学能精心思考。讨论热烈。过去沉默的同学也活跃了很多。

(2)通过这种学习方法,学生在课余查阅了较多资料,拓宽了学生对补气、补血等方剂的理解,对方剂组成原则的君、臣、佐、使也有了新的理解。起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3)推理分析学习法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的关键之处有两点:一是有效破解方剂学知识结构和难点;二是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日后解决工作难题做准备。

病因病机的基本理论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9)06-1243-02

中医学目前仍是大多数西医院校的必修考试科目,其教学目的旨在使西医专门人才了解中医学科的基本思想、中医诊疗疾病的基本方法;这不仅是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传统医学的需要,而且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化和病种变迁,中医学优秀的医学观点和在慢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康复医学、养生等方面的优势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但是,在西医院校,由于培养目标不同,中、西医又属于两套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中医教学内容多、课时少、教学周期短,而且大多安排在第3学年,既无前导课的预备知识,又无后续课的联系巩固,加上中医理论本来就抽象深奥,因此学生感到难懂、难学、难记、易忘,对中医也就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偏见。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质量值得思考和探讨。

1 中医学教学目前现状

1.1对中医学课程开设不够重视在中医学课程开设中,部分管理人员、教师重视不够,中医毕业实习取消,必修课转为选修课,影响了学生学习中医学的兴趣。造成中医学课程重视不够的主要原因是认为学生今后临床从事的专业是西医,在工作中不会或极少涉及中医的诊疗。但有文献显示:西医各科各级医师80%以上临床使用中医药,75%以上的医师使用中医药的原因出于临床的需要。因此,西医院校医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一定的中医药学知识和技能,这是我国国情和卫生保健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发展中医药学的重要途径之一。

1.2学习兴趣浓厚但精力投入较少在教学实践中感觉到,绝大多数学生对学习中医是有兴趣的,认为学习中医是必要的。下课休息时间,经常有学生咨询中医理论及治疗方面的问题。有调查显示,78.9%的学生认为,中医是有前途的;87.2%有兴趣学习中医;79.3%有兴趣或从事中西医结合事业,上述数字是令人欣慰的,但同时也有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中医学应设为考查科目,不愿意投入太多精力去学习。68.8%学生希望通过一学期的中医学习就能熟练运用中医诊治疾病,并普遍对中医学教学效果期望值过高。这种不切实际的目标容易使学生遭到挫折,进而灰心丧气,出现学习态度不够认真,甚至缺课。

1.3中医学教材内容繁多与学时减少的矛盾突出

现在通用的第6版《中医学》课程大体相当于中医药院校中医学基础、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及临床各科和针灸等多门课程的合编或精简,几乎囊括了中医学领域从基础到临床的全部内容,成了中医学专业各科教材的缩写版,这些内容在中医院校大约要花4年时间,上课时数不少于700学时;但中医学教学时数减少,授课学时由1985年100多个学时递减到现在的40~50学时,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尤显突出;教学中许多内容只能点到为止,大多数学生对中医理论感觉接受与理解困难,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由于课时安排少,通常理论讲完后,留给临床教学的时间就很少了,这样就难以做到学以致用,学生也会产生反正学了也看不了病的思想,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1.4教学方法滞后目前,大部分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遵循“灌注式”教学模式。缺乏课堂的活跃性,缺乏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学生是一种被动接受知识过程,缺乏学生的积极性。而中医学是从实践中来,以中国古代哲学为理论基础,并认为天人相应。同时在讲授中医学之前,学生头脑中已深深印上了西医理论基础的烙印。所以,不能再以“灌注式”讲授中医学,这样学生理解不了中医理论,就会产生逆反、拒绝心理,甚则认为中医学是伪科学。

2 中医学教学方法探讨

2.1合理设置中医学课程提高中医学教学地位从中医药学本身的价值、医学发展的前景、党的中医政策以及国情看,西医院校同样有对学生进行祖国医药学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在西医院校就应该将中医学课程统一为必修课,以提高师生的重视度和积极性。同时建议中医学课程的安排应在医学生具有一定的内、外、儿科等基础学科的知识后再开设为宜,这样有益于中医学的融会贯通。另外,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既要有充足的课堂教学时数,又要保证一定时数的临床实习,使学生深入中医临床第一线,亲身验证中医药的良好疗效及临床价值,使他们对中医药学产生兴趣和学习欲望。

2.2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明确中医学教学目的在主修西医的同时,让西医学生了解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有助于在宏观和微观对照中,形成自身的医学观,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就课程目标的具体内容、层次而言,根据学生的特点,从西医对中医的需要程度考虑,目标应定位在给学生以中医思维方法的启示,使其在今后从事西医和科研时开阔思路,具有以中医知识来补充西医之不足的意识,直接或间接增加治病防病的手段和方法。从而提高科研水平和临床疗效。因此,要求学生通过中医学的学习,能够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并能进行初步的辨证论治,具有一定自学中医的能力。

2.3充分理解教材精髓讲编结合优化教学内容

目前使用的第6版《中医学》教材,其“两大模块,两个结合,一条主线”的思路较前5版有了明显的创新,既结合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的特点,又较好地展示和反映了中医学科特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刻领会教材精髓,并进行严格细致的剖析,根据教学目的、教学课时、临床教学特点,选编、重组、加工知识结构与教学内容,用教师自己的教学语言传授最简单经济、最实用有效的知识;本教研室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对《中医学》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和课时数。(1)将经络与针灸学合为一章讲授,仅安排2个学时的理论课和4个学时的见习课;(2)将中药和方剂两章化整为零,分为2部分讲授。将中药的基本理论和方剂的基础知识合为一章讲授,时间为2学时;同时将中药、方剂各论的内容融入治法中讲授,安排2个学时;(3)将四诊和辨证合为一章讲授,其中四诊讲授理论课2学时,主要讲授四诊的主要内容望舌和切脉的主要方法和注意事项。辨证主要讲授八纲辨证和脏腑辨证,各占理论课2学时;再安排2次见习课共4学时。

相关期刊更多

山东畜牧兽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家庭中医药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包头医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包头市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