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网络素养的重要性

大学生网络素养的重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网络素养的重要性

大学生网络素养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

一、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的概述

随着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互联网已经跃进继广播、报纸、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2015年2月3日,中国互联网的第35次报告中显示,我国的网民规模已经达到了6.53亿,互联网的普及率达到了50%。数据调查显示,青少年成为了网络的主力军。但是,由于青少年涉世未深,缺乏相应的判断、自制能力,容易受到网络的负面影响。大学生网络事故频发,因此,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法制教育。在我国,网络法制教育有计划的进行开展有助于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还能加强我国的法制宣传。网络法制教育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借助网络的快速传播发挥传统法制教育的功效,二是将与网络有关的条例、法律、法规等规章制度作为依托,将公民的网络行为作为对照,提高公民的网络法律修养作为最终的目标展开一系列的网络法制教育活动。大学生的网络法制内容应该从网络知法教育、网络安全教育、网络守法教育、网络维权教育等方面入手,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网络法制教育。

二、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的影响因素

(一)网络法制教育的师资力量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配置有专业的法制教育师资团队,对于传统法制教育而言已经足够。随着社会进步,网络迅速普及,法制教育中的网络法制教育地位逐步提升,对于高校传统法制教育师资队伍而言,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网络法制教育的教育者稀缺,教师队伍的网络法制教育理念不明确,网络法制教育素养不足,相关网络法制教育的研究和探讨停留在浅层面,无法对大学生网络法制起到引导教育的作用。

(二)网络法制教育的教育内容

充实网络法制教育的教育内容是提高网络法制教育实效性的基础。由于我国的网络立法时期较晚,现阶段关于网络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影响了公民个人权利和义务,同时,相关专业性质的法制教育仍然以传统法制教育为主,网络法制教育受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网络法制教育内容单薄。另外,仅有的部分网络法制教育过程,停留在理论说明阶段,缺乏实际实践内容,与网络时代大学生的需求相悖,降低了当代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的实际效果。

(三)网络法制教育的环境因素

网络法制教育的环境因素对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实效性的影响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社会网络环境存在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传播内容良莠不齐的特点,作为网络法制教育的适用范围,对大学生法制教育造成了困扰,缺乏对网络环境系统的控制,因此在网络法制上存在各种不足和纰漏,降低了网络法制教育的教育效果;其二,大部分高校的法制教育网络的构建都很基础,网站内容乏善可陈、界面单调,与大学生鲜活阳光的形象不符合,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进而降低大学生对网络法制教育的接受度,加上社会网络大环境中诱惑性内容对大学生造成冲击,又没有健全的管理机制,学生本身也没有完善的网络法制意识,极其容易受到蛊惑,降低学习效率;其三,大学生的网络法制教育还受学校资金投入的因素影响,坚实的经济基础是构建网络环境的关键,也从侧面证实了学校对于网络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为形成良好的网络法制教育氛围提供经济基础。

三、增强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的应对之策

(一)加强网络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的紧密联系

上文已经分析过,网络环境对网络法制教育的重要性,随着电脑和移动终端的普及发展,网络已经进入了我们的生活,未来还会更加深入我们的生活,影响生活中工作、学习等各方面的点点滴滴。因此,加强网上阵地建设时十分必要的,强化对网络环境内容的管控,保持网络传播信息的健康性,提升开展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的紧密联系,比如中国科技大学的网络法制教育工作,在教育网络法律法规的同时,进行德育教育,引导大学生成为网络信息时代健康成长的标杆,倡导文明上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样,清华大学在1999年的时候成立了一个思想教育网站,名字叫做“红色网站”,网站建设之后反响巨大,是一次成功的网络法制与德育教育实践活动。

(二)提高法制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

法制教育涉及到众多的法律法规条文的教授,要求教师具备相当的专业素养,真正受过系统的法学教育。同时,网络法制教育是法制教育中的一个分支,数量上专业研究网络法律的教师队伍人数较少,内容上网络法律是网络普及之后才兴起的一个法律范畴,因此要加强对学校内部法制教育教师队伍的培训,强化教师的专业素养,避免出现教学过程中法律条文讲解不通,实际法律问题处理不当的失败教学,好的教师是学生受到好的教育的前提条件,教师队伍都不齐又怎么谈对大学生的网络法制教育呢?

(三)加强学校主导地位

在思想政治上确立正确的教育方向之后,要落实可行的教育内容,也就是强化学校的教育地位,增强学校教育功能,学习基础的网络法律法规条文,培养大学生系统的网络法制认识。在教育方法上,要做到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做到校内生活方方面面都贯穿着网络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同时,加强学校的主导地位,意味着学校对于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要足够重视,将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提上进程,加强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提升大学生网络法制意识。

(四)健全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管理机制

1.健全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监督机制:健全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管理机制分为健全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监督机制和健全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保障机制。高校设立网络法制教育监管部门,采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对生源信息进行整理和保存,负责校园网的日常维护,网站信息的更新替换等工作。另外,网络法制监管部门对大学生还起到一个安全保护作用,阻止不良信息的入侵,维护安全健康的校园网络环境。

2.健全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保障机制:健全的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保障机制的设计,主要是基于政府在网络安全方面的规章制度,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所设立的,分为制度保障机制、师资队伍保障机制和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制度保障机制是通过加强大学生上网规章,完善相应的奖惩制度,保证网络法制教育的规范性;师资队伍保障机制是完善教师的考核和培训制度,保证网络法制教育队伍的权威性;资金投入保障机制是指加大学校网络法制教育的资金投入,同时利用政府政策、社会力量等多方面的资金征集,提高网络法制教育的硬件实力。

(五)营造课内课外法制氛围

大学生的网络法制教育工作,需要结合课堂、寝室、社团、校园等多个不同途径和方式方法来进行,组织各种法制教育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去法院旁听庭审过程,强化法律意识,同时还能营造出课内课外的法制教育氛围,激发大学生对于网络法制教育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同时,好的网络法制教育氛围,能够细致影响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使大学生在生活学习过程中也在不断受到网络法制教育的影响,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大学生的网络法制教育具有互动性和参与性特点,增强法制教育效果。

四、建议

在大学期间,学生不仅仅要学习知识,还要注意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将自己培养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学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意识培养,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但是,目前我国很多的高校都忽略了法制教育这一块。针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化,加入法制的相关素材。虽说不能对法律进行全面的学习,但是也能够使学生加深自身的法制意识。针对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适当的进行教材的改革。对法律基础部分的内容进行增加,在理论知识的讲解的时候,还应该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深度的剖析,让学生意识到身边的法律实事。

2.在进行学生的法制意识培养的时候,要以学校为主,家庭为辅的方式进行培养,达到双管齐下的目的。学校也应该重视这类课程的开展,很多的理工学校对于这种政治理论课程不够重视,认为这是不必要的教学,应该改正这种错误的意识。

3.对教师进行素质培养,很多大学没有专业的法律老师,很多法律课程的讲解都是在文科类老师中进行抽取的,教师缺乏专业的知识技能,对教学的开展也相当困难。因此,学校应该重视这方面的人才引进,同时也要重视内部人才的培养,在优秀的教师中可以选择一两个进行这方面知识的进修。

五、结语

大学生的网络法制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首先要对大学生的网络法制意识进行培养,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大学生法制观念的培养。对大学生的网络法制教育并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学生本身、家庭、社会都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各方面共同努力,致力培养大学生的网络法制教育。学校的法制教育在社会法制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是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的最佳场所,学校应该教材内容、师资力量、学习氛围等方面进行加强,让大学生受到良好的法制教育,树立正确的法制意识。

参考文献:

[1]甘玲.加强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若干问题辨析——关于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法制教育内容教学实效性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2007(9).

[2]黄艺羡.加强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的思考.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3]徐敏.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浅析.文学教育(上).2015(10).

[4]武丽丽.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西南财经大学.2008.

[5]凌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调查及对策研究.湖南科技大学.2011.

[6]刘小艳.大学生网络行为法律规范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西安科技大学.2012.

大学生网络素养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德育大学生大学生社团网络社团

大学生社团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群体,是高校德育的重要载体。然而,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个人电脑的逐渐普及,高校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网络社团增多、跨校活动增多、与社会联系增多等新情况和新趋势。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兴起和逐渐增多的趋势,既为高校德育带来了机遇,也使高校德育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应对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兴起给高校德育带来的影响,就成为新时期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课题之一。

一、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内涵以及现状透视

1、大学生网络社团内涵界定

对大学生网络社团内涵的界定不能做简单的处理,必须进行综合思考,多层面考察大学生网络社团的构成,否则就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大学生网络社团由三部分构成:一是现实社团的网络化。随着网络在高校的普及,大学生现实社团纷纷触网,实现网上网下联动,以增强影响和扩大活动空间,促进大学生社团在网络技术条件下的健康发展。二是基于网络本身而建立的大学生社团。网络作为新的媒体,对人们的交往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其本身所固有的虚拟性导致网络空间出现了许多不道德甚至是违法行为,基于此,关心网络社会健康发展的部分大学生成立了网络文明协会,旨在倡导广大网民健康上网、文明上网;网络技术的高端性以及日新月异性,也吸引了部分大学生对网络技术本身的强烈兴趣,他们纷纷建立网络爱好者协会等,这些都是基于网络本身而建立的大学生社团。三是基于网络的超时空性和适应现代社会开放性要求而建立的跨校园、跨地区的大学生网络社团。渴望交往是处于青年期大学生的典型心理特征,网络的超时空性刚好可以以低成本满足他们的这一心理,大学生社团也就从象牙塔内纷纷扩展至校园外,致使跨校园、跨地区的大学生网络社团如雨后春笋般产生。

总之,大学生网络社团就是大学生在认清网络影响和本质的条件下,在网络空间基于兴趣、爱好的基础上而建立,旨在满足大学生自身需要、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群体。

2、大学生网络社团现状透视

在网络发展的初期,网民主要是高校的师生和各大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经过十年多的发展,网民的主体构成在质和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网络本身也逐渐变成了人们的生存方式之一,线上生存和符号世界对部分网民来说已不再陌生而是不可或缺。所以虚拟社区就理所当然地成为网民的网上家园,论坛、聊天室、博客、新闻组等是他们经常采用的交流形式,也是大学生网络社团的诞生地和寄居地。

由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日前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59.7%的大学生参加了校内社团,平均每人参与的社团数为1.8个。而同时参加跨校社团和网络社团的大学生比例分别达到6.5%和14.0%。,平均每人参与的跨校社团为1.76个、网络社团为1.99个。调查结果显示,从大学生参加社团的平均数来看,大学生参与的网络社团数多于现实生活中的社团数。由此可见,网络社团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娱乐的重要组织形式,已经对大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必须加紧对网络社团的研究,积极探索对大学生网络社团的监督、管理和引导对策。

虽然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开放性为大学生建立各种网络社团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在客观上丰富了大学生社团的多样性。但是,由于社团成立的动机之一是大学生的需要,所以,大学生网络社团也是基于大学生的需要这一重要的基础而兴起。现代大学生的突出需要是成就需要、就业需要、创新需要、情感需要等。相应的大学生网络社团也主要是考试类、职场类、学术类、情感类。

随着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的成就动机纷纷增强,于是考各种职业资格证、英语等级考试、考研的重要性得到了越来越多大学生的认同,基于此,他们纷纷在网上建各种以此为中心内容的社团。如寄居于著名的虚拟社区----天涯社区的“考场加油站”,腾讯聊天室的“英语角(四级、六级)”等。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大学生人数的增加,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为了在严峻的就业环境下实现就业,大学生纷纷利用网络的广泛性、交互性、及时性等特征,在网络空间建立了各种围绕就业这个主题的社团。他们在社团内部共享各种就业信息,谈论各种就业技巧,交流就业的酸甜苦辣,既可以丰富就业的信息,又可以缓解就业的压力。

学习是大学生的天职,然而随着社会开放性发展程度日益提高,大学生的学习也呈现出开放性特点。他们不再满足于与本校师生的交流,而是渴望与名师、名校的学生交流,而网络的低成本性和信息共享性刚好为他们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爱好科研的大学生主动在网络空间建立了“报告厅”社团,专门收集名师的学术讲座,然后就讲座内容展开交流,以达到开阔思维、丰富知识和增长见识的目的。

大学生处于青年期的特殊心理特征,决定了情感生活对他们的重要性。为了更好地结识异性朋友,大学生自发地在各虚拟社区和聊天室建立了诸如男生夜话、女生夜话、青春杂言等版快,与同辈群体在网络空间交流与异往的技巧和心得,抓住机会寻觅自己的另一半,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

二、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兴起对高校德育的影响

大学生网络社团是服务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群体,高校德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可见,二者具有共同的使命??服务于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但是,二者也存在差别。大学生网络社团是大学生自发在网络空间设立的,并且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使得当前的大学生网络社团在一定程度上处于管理的真空。而高校德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大学生进行的旨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所以,积极的大学生网络社团会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与高校德育一起形成合力;消极的大学生网络社团,会削弱高校德育的实效性,阻碍高校德育效果的发挥。

(一)大学生网络社团对高校德育的积极影响

首先,增强了高校德育主体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学生既是高校德育的客体,又是高校德育的主体。大学生网络社团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群体,有的大学生网络社团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如网络文明协会、网络志愿者协会、网络伦理协会等。网络文明协会本身的宗旨就是倡导大学生文明上网,做一个合格的网民。网络志愿者协会,就是以网络为媒介,把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大学生集中起来,以自己的行动服务于社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网络伦理协会,就是爱好网络道德研究的大学生在网络空间通过讨论、交流,致力于网络伦理的研究的大学生网络社团。可见,不管是以德育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网络社团,还是以德育理论研究和学习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网络社团,在客观上都增强了高校德育的覆盖面,壮大了高校德育主体的队伍,提升了高校德育工作者的网络素养。

其次,丰富和提升了大学生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高校德育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任务之一就是启发和提升大学生的需要层次,扩大大学生的社会关系。各种网络社团的建立,以其低成本性、便捷性、交互性、广泛性等,丰富和提升了大学生的学习需要、情感需要、交往需要、就业需要等;促进了大学生社会关系的扩大和发展,大学生从校内走向了校外,从地区走向了全国乃至全世界。大学生网络社团内的信息具有面广、量多、传播快的特点,因而网络社团成为大学生获得社会信息、沟通与社会联系的重要渠道。这种信息沟通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学生缺乏知识和经验的缺陷,为丰富大学生的社会生活、开拓知识层面提供了途径。网络社团成员之间相互传播信息、沟通情感,客观上起着补充校内信息沟通的网络作用,为情感的双向交流提供有利的条件,满足同学的交往、友谊、自尊等心理需要。

再次,发展了高校德育的载体。大学生社团是高校德育的重要载体,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一直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助手。大学生网络社团的成立,一方面适应了网络社会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推动了现实社团在网络条件下的发展。大学生网络社团是适应信息化校园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是现实社团在网络空间的延伸、扩大和变形;是大学生社会关系扩大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大学生社会性本质的发展。所以,大学生网络社团的成立,是对高校德育载体的发展。

(二)大学生网络社团对高校德育的消极影响

首先,大量消极网络社团的存在会抵消高校德育有效性的发挥。大学生现实社团,不管是正式群体,亦或是非正式群体,都需要向指定的主管部门申请,经过主管部门的批准方可成立,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并且还配备一定的指导老师。所以,现实社团的活动,基本上都在高校德育工作者可以监控的范围之内,从源头上保证了社团的健康性和积极性。然而,网络社团与现实社团相比要随意得多,且主体构成要复杂得多。没有了规约,一些消极的网络社团就会在网络空间大肆开展非法的活动,甚至延伸到网下。一些在现实校园没有活动空间的消极社团也纷纷把阵地转移到隐蔽性强的网络空间。如,考试团体,团体,网络传销团体等,他们的活动违反校园的纪律,甚至是触犯国家的法律,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负面的影响,甚至是扰乱了校园的正常运行秩序。

其次,大学生网络社团的自发性存在,使得高校德育工作者难以把握好这个载体。德育载体是指德育主体在德育过程中所运用的,能承载、传导德育的内容信息,并对德育的客体产生影响、对德育的内容信息进行反馈的一种可控方式和外显形态。网络所固有的数字化效应,导致了大学生网络社团的隐蔽性存在,再加上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大学生网络社团基本上是一种自发性存在。大学生网络社团的自发性、隐蔽性存在,导致德育主体难以发现社团的存在,无法预测网络社团对社团成员的影响,从而也就难以有效控制和利用网络社团开展德育工作。

再次,大学生网络社团成员的复杂性、多样性,增加高校德育的引导难度。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大学生主体本来就变得异常复杂。而大学生网络社团的成员,又是来自全国各地、各个不同高校的学生,有的甚至是已经毕业的学生。由于每所高校的校园文化的独特性,客观上决定了社团成员的素质的不同,异质性程度太高的成员聚集到一起,客观上增加了高校德育引导的难度。大学生网络社团把全国各地的大学生集中起来,同时也就把大学生对社会问题反应快、易偏激的特点高度凝聚化,在一定条件下就会猛烈爆发。尤其是在某种错误思想或舆论的导向下,通过校园文化中从众和集体规范的压力,胁迫大量的青年学生参与抗议社会的行为,有时会造成一种铺天盖地的潮流。形成社会和学校难以控制的恶性政治影响和政治后果。“由互联网为诱因生发出来的大量的社会性互动、聚会和某种意义的自发的结社行为对我们现有的校园社会框架不可避免地蕴含着一种解构性的威胁。”

三、高校德育应积极探索应对之策

网络已经成为当今绝大部分大学生的生存方式之一,物理世界和符号世界在他们的生活中早已合二为一,他们是最先实践卡西尔所论述的人的符号生存的。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学生网络化生存的趋势还会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网络社团也会更加多样和复杂。在当前学界研究已经大大滞后于大学生网络社团发展现状的情况下,高校德育只有下大力气积极探索和实践,才能管理和引导好大学生网络社团,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高度重视大学生生活社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育效果。”“在新形势下,各地各高校要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要通过创新工作内容和形式,适应学生需求,增强学生社团和社团活动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努力形成新形势下通过学生社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手段、新方法。”

管理和引导大学生网络社团的主体应实现社会化。大学生网络社团作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体,社团成员自身必须能真正做到自我管理,尤其是社团的负责人,一定要牢牢把握社团的正确方向。其次,大学生网络社团都是寄居在特定的网络空间,而网络空间和现实空间一样,也是有主人的。因为网络是实行的域名管理和IP地址管理,所以网站、网页的所有者,一定要密切监视网民在自己的空间内进行的活动。大学生网络社团一般是设在各大论坛和聊天室,当前论坛都有自己的版主,聊天室也设有管理员。所以,版主和管理员要自觉充当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引导者和管理者。再次,今年年初,我国又实行了互联网备案制度,即所有的网站都要到主管部门备案。而备案的内容之一就是网站经营或者宣传的内容,所以相应的主管部门要严格落实互联网站备案制度,不能流于形式,对各大网站传播的内容进行方向上的管理,让非法的、的大学生网络社团没有立足之地。最后,高校德育工作者作为对大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主体,应主动深入大学生网络社团,以社团成员的身份积极引导大学生网络社团健康发展。

高校德育工作者应加强横向交流,形成合力。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广泛性,所以大学生网络社团的突出特征就是跨地域性和跨校园性。也就是说,网络社团的成员是来自全国不同的高校,或者是同一地区的不同高校。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说明网络社团已经超越了实体校园的限制。这一特征,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加强校园之间的横向交流。应该说,网络已经为高校德育工作者之间进行超时空的交流提供了可能的条件。高校德育工作者要主动地加以利用,可以在网络空间建立讨论和交流专区,分享引导社团工作的经验,交流各自发现的大学生网络社团的新动向,共同商讨引导和管理的对策,从而在网络空间形成引导和管理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合力,尽量减少大学生网络社团管理的真空。新晨

加强网络社团文化建设。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扩大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学生社团日益成为高校中具有重要影响力和凝聚力的群众团体。开展“网络进社团、社团进网络”建设,是校园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高校德育的客观要求。针对网络社团所固有的特征,加强网络社团文化建设,促进网络社团的健康发展。目前,各高校为了应对网络化对校园的影响,纷纷采取措施加强信息化校园文化建设。针对网络社团的蓬勃发展,高校在建设信息化校园文化的同时,一定要把网络社团文化纳入到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以克服网络社团文化的自发性,从而保证大学生网络社团的方向性,以减少大学生网络社团的消极影响。

注释:

[1]《调查显示:59.7%的大学生参加校内社团》2005-5-915:26:00,新华网

[2]万新恒主编:《信息化校园:大学的革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1页

大学生网络素养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学生网民比例的不断攀升,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在构建“平安校园”,保障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等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高校大学生面临的主要网络安全威胁,网络安全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总结仰恩大学富有实效性的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提出了通过“警校共建”模式创新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警校共建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更是深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据教育部2012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显示,73.1%的学生获取社会信息最主要的渠道是“网络”“搜索信息、查阅资料”“了解新闻”和“聊天或交友”在学生“通过网络主要进行的活动”中占据前三位。微博在学生中的影响进一步扩大,59.9%的大学生使用微博①。正是因为大学生与网络的高度黏合,国内不法分子及国外敌对势力充分利用网络,对大学生施行网络诈骗,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如何在思想活跃的青年大学生群体中开展扎实有效的网络安全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网络安全素养,使其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保护其利益不受或少受侵害,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校园安全工作中一个常谈常新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使用网络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

大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等因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处于逐步形成期,对事物的善恶美丑、是非真假判断未能正确把握。而网络世界犹如万花筒,网络信息技术神秘莫测,众多信息内容似是而非,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说,置身其中面临着多方面的安全威胁。

(一)从网络安全认知角度看。

大学生由于对网络安全认知不到位,使用网络容易受到两个方面的侵害:一是硬件使用上,有的学生的手机或电脑不懂或没有安装有效防御和杀毒软件,存在较大安全漏洞,浏览钓鱼网站等被安装插件或感染病毒,留下安全隐患;有的学生使用移动设备,随意接入端口,没有采取杀毒等必要的防护措施,导致木马、病毒在多个网络终端传播,个人信息在不经意间被盗取;二是软件使用上,一方面相较中学时期,大学自主学习的时间较为宽裕,有的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规划,脱离了父母的监管,自身又缺乏自制力,深受网络游戏、BBS、各类新奇网站等的吸引,陷入网络泥潭不能自拔;另外一方面互联网上海量的内容,纷繁复杂、良莠不齐,涉毒、涉黄、涉赌、暴力等信息充斥,如何鉴别真假、好坏,避免受不法分子诱惑,掉入网络诈骗陷阱等,严重危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从法律安全意识角度看。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用户的迅速增长,我国互联网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对网络安全方方面面从法律法规层面逐步进行了规范。对于频繁使用互联网的大学生来说,由于互联网法律法规意识淡薄,在使用网络过程中,有的受利益驱使使用病毒盗取数据贩卖;有的随意转发微博、微信虚假、造谣信息;有的因为意见相左,发帖对个人或组织进行攻击诽谤;有的利用互联网组织黄赌毒活动;有的利用翻墙,浏览并传播境外敌对势力的不良信息。这些大学生因为不了解互联网法律法规基本常识,触犯法律,为自己的不懂法付出惨重的代价,身心受到了极大伤害。

二、网络安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加快,互联网在高校得到普及运用,但因为网络引起的校园贷致死事件,网络购物受骗事件,网络暴力事件频发,这些都显示高校网络安全教育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对网络安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日渐提上高校工作的议事日程,但却未能根本上打开该项工作局面,主要是没有从根本上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没有处理好网络安全教育与育人目标的关系。有的高校对网络安全教育在顺利实现育人目标中所扮演的角色认识不到位,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提高学生网络素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应有之意。一个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除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过硬的专业技能,更需要具备较高的安全素养。这也是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否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和做出多大贡献的重要影响因素;二是没有处理好网络安全教育与其他教育教学活动的关系。导致网络安全教育被边缘化。有的高校认为网络安全教育可以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计算机基础知识课程予以替代,开展网络安全教育甚至停留在应对上级文件要求的层面,网络安全教育时间被学校其他教育教学活动挤占,处于边缘化的境地。

(二)网络安全教育体制机制不够健全。

开展系统性的富有成效的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离不开良好的体制机制。虽然一些高校建立了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工作体制机制,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管理体制不够健全。虽然成立了大学生网络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但由于规章制度、措施保障等不够到位,没有打通宣传、学生、网络、保卫、教学单位彼此间的壁垒,加之职责分工不够明确,导致工作开展困难重重,打折扣、拖拉、推脱、应付,甚至不落实等情况时有出现,领导小组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运行机制不够顺畅。没有形成自己的网络安全教育体系,工作开展存在力量分散,各自为阵,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等现象,对教育的内容、时间安排、教师教学等没有统筹规划,按计划、分步骤实施。有的高校仅仅停留在开展简单的宣传活动层面。

(三)网络安全教育内容、方式方法因循守旧。

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网络终端设备更新更是日新月异。轰动全球的“维基揭秘”和“棱镜”②等网络安全事件警醒我们,网络安全教育开展要切实取得实效,就必须紧跟时展潮流,不仅要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更要与时俱进地及时改变教育的具体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有的高校注重计算机基础应用,忽略网络安全教育这一模块;有的高校忽视了当前最大的网络终端智能手机的安全运用教育;有的高校则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效果无法保证。在宣传教育中,有的高校则简单的进行横幅宣传、主题班会宣讲、传单分发等,形式单一、内容呆板,无法吸引广大学生主动积极参与。

三、构筑网络安全教育体系的探索

创新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体系,切实从思想上筑牢大学生网络安全防线,增强网络素养,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需要。2015年4月,仰恩大学与泉州市公安局共同举行“警校共建”启动仪式,拉开警校共建助推“平安校园”创建的帷幕。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作为“平安校园”创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式纳入共建活动。双方经过一年多的合作建设,探索出了一套符合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新方法。

(一)加强顶层设计,建立运行高效的管理机制。

仰恩大学将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纳入学校议事日程,建立领导、制度、责任“三大机制”。一是建立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成立以分管校领导为组长的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领导小组,并将泉州市公安局网安支队有关负责人吸纳进来,对学校网络安全教育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形成分管校领导负总责,党委宣传部、教务部、学生事务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治安处(泉州市公安局洛江分局派驻机构)、保卫处等单位协同抓的工作格局,进一步明确了分工职责;二是建立层层落实的责任机制。学校与二级学院、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签订网络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对年度网络安全教育管理责任进行层层分解落实。同时,建立了安全责任与绩效工资、评优评先相挂钩的考核机制;三是建立警校协调联动工作机制。成立由公安局网安部门,学校党委宣传部、教务部、学生事务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治安处、保卫处等构成的法制与安全教研室,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承担组建专业师资队伍,编定网络安全教育教材,研判网络安全工作形势,分析网络安全教育成效,开展科学研究探索网络安全教育的新路径、新方法等。

(二)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平台和队伍建设。

一是开设《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让零散的、单一的、随意的网络安全教育变得规范化、制度化和系统化。仰恩大学在大一新生中开设该课程,坚持网络安全教育从“新”抓起,力争将学生面临的网络安全威胁程度降到最低。网络安全教育作为该课程的模块之一纳入其中。课程共16个课时,设定1个学分,作为必修课纳入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进行统一的教学管理。同时,为确保学生学习效果,搭建了相应的师资队伍和实践平台。依托法制与安全教研室,组建相应的网络安全教育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自编与时俱进、符合学生需求的网络安全教育教材。聘请来自网安、国保等警务部门的优秀干警为兼职教师,配合承担《大学生安全教育》课中互联网管理反网络诈骗、网络舆情管理、计算机网络安全、心理预防与疏导、法制教育等教学模块的授课任务。授课教师采取“1+1”的模式,即一名校内理论基础扎实的专业教师+一名来自警营的优秀干警共同为学生授课,协调配合,相得益彰。校内专业教师充分发挥了理论教学的优势;优秀干警丰富的“新鲜”的实践经验对理论进行鲜活的运用,增强的授课的效果。这样有效破解了目前众多高校承担网络安全教育的教师实务经验不足,教学内容无法跟上行业前沿,相关网络安全知识欠缺,导致授课效果无法保证的突出问题。挂牌成立实践教学基地,辅助校内课程教学,在洛江公安分局网安大队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利用周末、寒暑假等时间点,分批次带领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体验学习。在近两年暑期,一批的学生以暑期社会实践的形式参与到教学实践基地所在警营的工作生活中,了解基层警营文化,参与网安警务工作,不仅进一步强化了自身的网络安全意识和法治意识,而且以学生的视角向社会各界传递了基层警营的满满正能量。2015年,仰恩大学警营暑期社会实践基地入选为福建省第三批省级暑期社会实践基地。二是加强学校网安警务室建设。在“警校共建”活动的推动下,省内首个“高校网安警务室”———泉州市公安局洛江分局仰恩大学网安警务室建设得到加强,进一步发挥了其在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中的作用。泉州市公安局洛江分局派驻专职网安民警和安全员,除了积极开展联网备案、安全技术指导、案件线索协查、网络安全培训等工作,还定期为师生开展互联网安全主宣传咨询活动,强化对校园网络舆情监控和各类不稳定因素的掌控,并与学校党委宣传部、网络中心、学生事务部等单位负责网络安全的工作人员组成网络安全工作小组协同开展工作,做到提前预警、有效处置。三是成立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站。与泉州市公安局洛江分局共建舆情引导工作站,并组建了由党员教师、学生为骨干的网络舆情工作队伍,下设网络舆情收集、网络评论,网络文化作品创作等小组,并以课时补助、勤工俭学补助、创新学分认定等形式为工作开展提供保障。该工作站在学校党委宣传部与网安警务室的双重指导下,根据学校网络安全教育总体规划开展工作,对涉校、涉生的较为敏感性、不实的校园网络舆情信息进行收集、报送,对形成的网络舆情进行正面有效的引导,对网络安全常识进行形象化的生动传播。

(三)创新宣传教育形式

充分利用校内宣传阵地,统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线上和线下宣传,做到校园网、校报、校广播电视中心、新媒体中心等协同发力,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做到网络安全教育宣传全年不断线,重要时间节点有加强。学校除了利用校园网、校报、校广播电视中心、宣传栏等传统宣传阵地开展网络安全教育,还搭建新媒体平台,开设网络安全教育官方微信、微博平台、QQ空间等大学生极为活跃的平台,将宣传网络安全教育的软文、公益短视频等与其他文化创意作品结合推送到移动终端,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如春风化雨般不知不觉的接受教育。同时还着力拓展这些平台的校园服务,增强学生与平台的黏性,吸引学生关注平台内容,促使推送的内容的宣传效果最大化。在新生入学、“双十一”、就业实习、寒暑假前等时间节点,通过线上线下集中开展了网络安全专项教育,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四、结语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是高校是维护学校安全稳定,创建“平安校园”,实现育人根本目标的需要。仰恩大学以“警校共建”为抓手,协同推进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在具体的实践中得到了检验,对于提升大学生网络安全知识、意识、能力具有积极的效果,为当前高校在网络安全教育中普遍面临的问题提供了一条有效解决的路径。

作者:陈章祧 单位:仰恩大学

注释:

大学生网络素养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网络舆论 大学生 特点 引导策略

一、引言

舆论是公众对某一焦点话题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网络舆论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具有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大学生网络舆论则特指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网民的意见的或言论。高校网络舆论是当前影响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新兴力量。网络舆论目前最为广泛的是以各类评论性信息为主,互联网出现之后,各类网站上的公共论坛、各个高校的校园BBS以及个人网站、博客网站、朋友圈等为个人观点的自由表达和传播提供了公共平台,针对各类事件的评论成为每一个上网者都可以参与的事情。因此网络舆论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尤其是对作为互联网主要用户群的大学生而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受到网络舆论越来越深入的影响。

二、校园网络舆论的特点

(一)舆论门槛开放性

网络舆论产生于网络虚拟平台,网民是这一虚拟共同体的主体,只要控制能够连接互联网的上网终端,任何人都可以成为网络舆论的主体,网络舆论环境对所有网民平等开放。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上网的技术成本日益降低,网络终端日益普及,网络舆论门槛的开放性进一步呈增强趋势。所以,任何大学生在技术条件允许下,都可以成为网络舆论的主体力量。

(二)信息来源多元性

作为网络舆论对象的客体,相较于传统舆论客体更为多元和复杂。以信息规模而论,基于网络平台的开放性和公共性,其所承载的信息量似乎尚无理论边界,而网络搜索技术的不断发展又使海量信息的处理成为可能,进一步促进了网络信息总量的膨胀。

(三)参与主体互动性

互联网是一个虚拟化的个体社会,但其行为主体更多为平面化的个体符号而非立体化的个人。这种情况下,互联网是多个“计算机信息网络”的松散组合,而所谓“计算机信息网络”指把处于不同地理位置并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连接起来,用必要的网络软件实现网络资源共享的信息系统。

(四)舆论影响难控性

作为网络舆论的媒介,网络平台中的舆论媒介呈现出个人化色彩:相较于传统舆论媒介工业化的运作和运营模式,网络为小众媒体乃至个人化的自媒体的话语权提供了有效的生存空间,特别是随着博客、微博、视频网站发展的新浪潮,来自媒体逐渐参与对公共议题主导权的争夺,网络舆论影响越来越难以控制。

(五)网络舆论速成化

网络舆论相较于传统舆论其议程的设定和议题的形成、发酵更为速成。一般来说,传统舆论议程设置的效果开始呈现对公众议程的影响是在新闻报道后的5―7周,对公众议题冲击最大的时间是在出现此类报道以后的8―10周。而互联网作为开放、即时、互动的平台,一旦信息引起关注,同步、动态的追踪和反馈会第一时间源源不断地,代表性意见一经问世便会迅速扩散并形成公共意见,其速度基本消除了舆论与事件间的时间界限。

三、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策略

基于当前我国高校管理体制和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基本特点,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才能真正落实以人为本,实现大学生与网络舆论环境的共同进步。

(一)认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转变教育观念并充分认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首先,要持续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确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代信息观念,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第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对网络舆论信息规模与管理能力间的矛盾问题必须保持清醒、冷静的认识。最后,要端正对互联网的态度和认识,网络舆论不是洪水猛兽,网络不仅是大学生获取信息、参与舆论的平台,也能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

(二)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网络世界是一个区别于真实世界的虚拟环境,对于成长中的大学生个体而言,掌握一定的网络素质、正确认识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的辩证关系并有效地使用互联网,至关重要。首先,开展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通过校园广播加强积极引导等形式的活动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自我网络意识,强网络道德价值观教育,规范网络道德行为,引导大学生文明上网。其次,利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舆论热点问题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强化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以巩固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为了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确立网络时代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信念,论坛、博客、微博、电子信箱等工具都是值得探索的重要思想政治教育武器。

(四)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高校专业网络工作队伍是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事业的组织者、实施者和调控者,对弘扬先进的网络文化,引导大学生网络舆论科学发展负有重要的责任。因此,建设高素质的高校网络工作队伍是保障大学生健康学习生活、建设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邹军.试论网络舆论的概念澄清和研究取向[J].新闻大学,2008(2)

大学生网络素养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一、高校网络道德现状

(一)道德意识淡薄,价值取向混乱

大学生道德意识淡薄的表现是由多方面组成的,在互联网中,虚拟操作世界促使高校学生自由行为的习性,也滋长了大学生不良人格倾向的出现。经研究高校一些大学生认为现实社会拥有道德规范和约束,虚拟社会却是一个自由自在的世界,在网络上可以肆无忌惮,随心所欲。目前网络交往中脏话连篇,恶意人身攻击屡见不鲜,大学生作为一个心理年龄不成熟的群体对于新事物新思想极少具有极强的判断力。

(二)虚假信息泛滥,失去甄别能力

早在互联网建立之初,人民就发现了这种新型的世界会存在若干种缺陷,“技术绝不仅仅意味着由所谓科学真理决定的正确无误的应用,科技的发展使风险内在于现代技术的构成要素。”,大学生们大都过多依赖电脑网络,他们享受其中的“快餐模式”带来的便捷,失去起码的信息判断能力。在高校中,往往个别事件会被大量传播转帖,此类QQ空间,微博爆料屡见不鲜,大学生过激的行为被煽动,在某些层面上照成高校的不稳定因素。

(三)网络沉迷严重,阻碍身心健康

少部分同学他们能够把所有的精力、时间都花费在网络世界上,聊天,网络游戏对于他们来说才是生活的必须品,学习、参加社交、校外兼职都不是他们所考虑的,日常毫无规律可言,学习成绩差,身体素质弱,情绪化严重。调查显示,20-35岁是上网成瘾的易发人群。连续长时间、无节制的上网,不但浪费了许多宝贵的学习时间,更严重的是影响了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出现了一些人神经衰弱、失眠、头疼等症状。大学生沉溺网络事件居高不下,高校学子对于互联网这把双刃剑的使用一直颇具争议中,越来越多的负面报道牵动家长们的心。

(四)网络剽窃频发,学术造假盛行

网络给与了师生们丰富的学术信息,在互联网上可以找寻几乎国内外现行研究课题,吸取前人的宝贵经验拓宽自身问题思考视野,都是无可厚非的,而且非常有益于学术研究,然而,在给师生极大方便的同时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复制抄袭,通过剽窃和抄袭既有的作品和研究成果,此类现象在老师和学生中都层出不穷。

二、加强高校网络道德建设的建议和举措

(一)健全校园网络监督预警治理机制

高校要大力致力于校园网络监督资源的研究,在技术方面构建“防火墙”,抵制不良网站的渗透,真正筑造铜墙铁壁,防止和杜绝大学生网络不道德行为的滋长,健全的网络监督预警体制不仅能够从根源上减少不道德行为,也可以防微杜渐,从过程中调整。同时设置网络监管办公室,加大在校园内对有不当行为的“顽固分子”进行跟踪调查。

(二)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教育

针对高校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处理一定要从源头抓起,尽管有些极其特殊的情况,但是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教育从意识上正确引导重中之重,对于广大师生的网络道德教育需要加强,开展多样化方式达到教育目的,整合课堂资源,让大学生们身临其境的体会网络道德失足的不良后果,从长远来看,则可以考虑专门开设大学生网络道德的课程提供学生选修,国外者这方面也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如开设“伦理学和互联网”、“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律”等专门课程。

(三)重视网络道德教育师资队伍培养

加强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面对大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迷失方向不能自拔,一支网络道德素养过硬,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网络技术水平扎实,具有知识渊博的网络操作水平的教师队伍便凸显重要性,这只专业队伍应该熟悉网络特点和大学生应用领域,又能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在学生中又能有广泛的号召力,能和学生打成一片,以高尚的网络道德和独树一帜的网络水平感染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