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贫困生扶贫心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你们好!
首先,感谢市政府助学金对我们贫困大学生的关怀和关爱。我是职业技术学院XX级机电学院物流双专[1]班的学生。
我很幸运地来到这所学校,因为它不仅帮助了我实现了大学梦,而且庆幸自己可以在这里安心地学习,不必因为家里贫困的经济状况而为大学的生活费发愁,从而成为我学习的一个绊脚石。因为市政府帮助了我,我不必太拮据地生活着。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是因为,进入大学是我终于放下高考的重担,第一次开始追逐自己的理想、兴趣。这是我离开家庭生活,第一次独立参与团体和社会生活。这是我不再单纯地学习或背诵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第一次有机会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亲身实践。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是因为这是我一生中最后一次有机会系统性地接受教育。这是我最后一次能够全心建立我的知识基础。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可以将大段时间用于学习的人生阶段,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可以拥有较高的可塑性、集中精力充实自我的成长历程。这也许是我最后一次能在相对宽容的,可以置身其中学习为人处世之道的理想环境。
大学也是成长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所有大学生都应当认真把握每一个第一次,让它们成为未来人生道路的基石;在这个阶段里,所有大学生也要珍惜每一个最后一次,不要让自己在不远的将来追悔莫及。在大学四年里,大家应该努力为自己编织生活梦想,明确奋斗方向,奠定事业基础。
我知道上大学的不易。因此我勤奋努力,从不敢懈怠,也从不奢在物质上的满足,我不能跟其他同学一样,买名牌衣服和随意消费等等。我只知道我要一心学习,争取在大学期间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以便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回报我在大学期间帮助我的那些好心人,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在学习上我态度端正。努力刻苦,严于律己,始终坚持学习第一的原则。为了自己的目标与理想,我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大量的有关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技能的书籍。
在生活上,我省吃俭用,尽量减少家庭负担,在空闲和休息时间不影响自己学习的同时,我还参加了勤工俭学等活动以解决我的部分生活费,这样不仅减轻了家庭负担,还学会了一些书本上不曾有的知识。
鉴于以前的学习生活,我不是幸运的,但又是万幸的,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对于之后的生活有了更明确的目标追求,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增加自己的社会经验打下基础,使自己变得更成熟。国家助学金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实现了我的梦想,而且大大减轻了家庭负担,我会合理运用这些钱,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一份力量,感谢你们,感谢市政府。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努力,争取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走好未来路使我的勇气和自信的见证,我会用青春的激情和毅力创造更加炫丽灿烂。第二份2011年10月,我以一名大二学生的身份申请了学校为贫困学生提供的助学贷款。申请书交上后不久,我便接到通知:学校已经通过了对我的资格审查,正式接受了我的申请。我成了一名接受学校贷款补助的学生大员之一。起初,心中总有一份忐忑不安,不是因为自己出身寒门,为家里没有能力供自己读书而自卑,而是学校和东湖分行对我的信任让我感到自己肩上有了一份重担。我想,学校为困难学生提供这样的平台不仅仅是响应国家号召,更重要的是,通过督促我们努力学习,按时还款,让我们明白自己不再是一个不需要为自己行为负责的少年,而是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成年人。
还记得刚拿到录取通知书时,爸爸妈妈脸上的欣喜和随之而来的忧愁。作为家里唯一的大学生,他们为我而自豪,但是,高昂的学费也成为家里沉重的负担。虽然有学校老师和亲朋好友的资助,可家里无论如何也拿不出第二年的学费。正当我和家人为此发愁时,老师突然提出让我申请助学贷款,虽然以前曾经听人提起过,收到入学通知书时,也看到学校有这项政策,但始终有点担心,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当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向老师询问时,老师给了我肯定的答复,并且告诉我家里的条件和个人成绩都符合申请的要求,我终于放心了。从写申请书到得到贷款,解决学费问题,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让我感觉到国家和学校对我们这些寒门学子的关怀和支持,让我们有机会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学改变自己的命运。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很感激学校和社会能这么支持我的学业,我也明白,当我接受了国家助学贷款时,也不可否认的承担了还款和督促自己成才的责任。最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知道个人信誉对自己以后人生道路的重要性。申请贷款期间,老师对我的叮咛和嘱咐更让我深深体会到了诚信做人的道理,诚信不仅是现在对自己的要求,更是我未来工作和生活最基本的精神支柱,失去了诚信,就失去了做人的道德基础。
同时,我也学会了负责和担当。曾经有一位朋友和我说过,大学是我们成人的地方,我们要在那里学会一个成年人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现在,我知道身上肩负着学校和社会的期望,我不仅要对自己负责,对生我养我的家庭负责,更要为帮助我的学校和社会负责,努力学习,报效国家,就是我的使命。
我承诺,大学期间,一定努力学习,争取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毕业之后,一定早日还清贷款,不辜负学校和社会对我的期望。
>> 层次分析法在高校贫困生认定中的方法和运用探析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谈个案社会工作在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参与式”在高校贫困生素质拓展中的应用探析 高校贫困生教育工作中的创新途径 高校贫困生资格认定中的伦理困境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高校贫困生管理中的应用 朋辈教育在高校贫困生教育管理中的探索与思考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高校贫困生管理中的应用 试述高校学生社团在贫困生中的助困育人作用 数据挖掘技术在高校贫困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综合幸福问卷在高校贫困生中的应用分析 高校贫困生“贫困心理”的探析与干预 社会工作的价值与方法在高校 贫困生精准资助中的应用 爱心教育“法则”在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数据挖掘技术在高校贫困生管理工作中的路径分析 高校贫困生能力资助模式的构建探索 抗逆力视野下的高校贫困生社工服务实际运用 在精准扶贫背景下广西高校贫困生奖助学金监督意识的研究 试论高校贫困生助学机制的完善与创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认为国家的助学金就是“免费午餐”,只享受权利,不履行义务,大量资助无偿化。更为严重的是得到资助后盲目追求消费,大肆挥霍,得到手中的助学金没有发挥到应有的积极的作用。
二、思想负担重、心理压力大
由于家庭经济贫困难使他们终日面临很大的压力,为了缓解经济上的压力,很多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还得为了维持生计而奔波,他们必须在学习之余去冒风险找机会打工赚钱,不懂得利用自己特有的专业特长去合理地进行劳动力的支配,由于社会经历缺乏,经常会上当受骗。产生很大的思想压力,甚至出现心理疾病。
三、自卑,自我封闭,情绪低落
贫困生中大部分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对自己的评价过于偏低,缺乏自信心,有些贫困生因为自卑而变得过度自尊。胆小怕事,自我封闭。不轻易向他人表白心底,他们常常内心设防很多,担心背后别人讨论自己的不足。这一点是贫困生中最为常见的困扰情绪,不会排解情绪的就会发展成抑郁状态。
四、文化生活缺失。人际交往困难
时下大学生出手阔绰,炫耀性消费心理活跃,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过于社会化,贫困生由于受到经济上的限制不能和同学打成一片,文化活动缺失,人际交往受到严重困扰。心理上时常会想象将来有一天通过自己的勤奋与努力来彻底改变家庭经济状况,心里总背负着自己个人和家庭对未来的期望值,然而摆在自己面前的现实却又非常实际和残酷,随之就伴有厌恶、失误、痛苦、悲观等消极情绪体验。
除了上述贫困生自身的原因外,已存在高校资助工作制度的不完善:目前部分高校在进行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单纯地只重视为学生怎样创建更多更好的资助平台,提高学生的补助,而对于完善资助体制着力不足,忽略了受资助贫困生权利和义务平衡机制的设计,规范和评定后的监督机制不到位,由于资助机制不完善忽视学生后的全方位感恩意识的培养等等。
高校培养大学生不仅要有健康的生理机能,更重要的还具备健全的心理品质,国家对贫困生的帮助主要是物质帮助,而心理方面的辅导则需要我们高校自身对学生进行教育。从上文对贫困生进行心理特点分析得知,加强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一)贫困新生入校时的激励教育
在新生刚入校时,大多数贫困生从各个渠道得知国家有系列资助政策,辅导员要将这一政策转化为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动力,邀请高年级评学兼优的贫困生事迹进行励志教育,通过他们的励志事迹来正确引导新生评定助学金的积极心态,消除只有贫穷就能得到国家资助的消极心态,彻底消除等、靠、要等心理。
(二)将助心和助身有机结合,加强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提前做好心理辅导工作,使他们从心理上有所准备,就可以有效的降低心理贫困的指数。如在高年级学生中选拔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通过教师长期培训后对心理问题的重点对象进行一对一的朋辈心理辅导,促使他们在平时密切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积极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实践证明朋辈心理辅导在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三是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心理普查和测试,查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三)切实开展“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的教育。
在贫困生中要进行形式多样的感恩教育,通过主题班会、团日活动,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来引导贫困生进行感恩教育。学校要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到敬老院、社会福利院或农村贫困家庭,用自己所学到的相关知识为当地农村经济献计献策,感恩教育的开展不仅停留在我们平常所说的亲情层面,而要深化为一种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引导大学生要有健康向上、文明正义的感恩认识。做到在平凡中奋斗,在平常中坚持,在平时努力,要让贫困生在实践中感受他人的关爱和服务精神。在高校贫困生中深化落实感恩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因势利导的培育学生的感恩意识。
(四)助学金评定之后的监督约束机制
建立助学金跟踪监督机构,有了后续的约束监督机制,贫困生中自控力较差的这一部分就不会松懈下来或者出现骄傲、自满的情况,相反,拿到助学金的同学如果还是一如既往的表现优秀要及时给予表扬,并且要当做同学们的典范来学习,贫困生中表现优秀的典范一个条件来激励。
五、充分开展“授人以渔”的工作
(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充分开展“授人以渔”的工作对高校贫困生脱贫尤为关键。勤工助学就是一个最好的捕鱼方法,学校加强勤快助学的工作力度就是“授人以渔”最好体现。PaperPass-VIP专业版一检测报告/htmls/sentence_detail/101.htm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为他们创作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寒暑假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学生在外兼职时,督促用人单位与学生签订有关的劳动用工合同,避免学生上当受骗的后顾之忧。
关键词:辅导员 贫困生 心理健康 知识
一、高校思政辅导员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工作有必要更新知识结构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公布的《中国贫困高考生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高校贫困生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例如,在北京高校中,60%的贫困生对自己的经济状况感到“羞愧难当”;22.5%的贫困生感到很自卑,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并不可抑制地抗拒师生善意的同情。报告说,多数贫困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人际关系上趋于封闭;40%的贫困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因为贫困受到打击;更有近20%的贫困生由于贫困而对社会持极端的观点,影响了心理健康,而贫困生们并不懂得该如何去化解。
贫困并不是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充分必要条件,但相比起非贫困生,贫困生更容易具有以下心理问题:受挫感、自卑感、畸形自尊、抑郁、交际障碍、盲目攀比、不安全感、偏激和心态等。这些心理问题的成因来自其贫困家庭的影响、贫困生源地的影响、学生群体的影响、高校改革的影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等。
解决贫困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是高校思政辅导员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和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和工作条件有关的。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面对任重道远的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辅导员的知识结构有亟待更新的必要。高校思政辅导员虽然自身都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其前期的知识结构、能力储备、技能培养也许并不能使之马上胜任相关工作。
1.解决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需要辅导员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首先是个心理问题,但思政辅导员大多数并非心理学专业毕业,另外,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又不仅仅只是个心理问题,其成因分析和措施选取需要多学科的专业素养。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思政辅导员知识的综合性。只有不断加强各方面的学习,才能应对不断变化的形势。
2.辅导员的年龄决定其相关能力有待积累
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和思想政治问题一样,都是关于人的心灵的工作,需要相当的经验和阅历。虽然高校思政辅导员一般自学生时代起就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但毕竟作为基层辅导员时一般都还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由于年龄的关系,他们的相关经验和能力都还有个逐步提高的过程。
3.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新凸显的问题
计划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由政府为其支付教育和生活成本,而且毕业分配制度使之对未来预期稳定良好、对前途充满乐观,并且具有身为“天之骄子”的自信,相对而言,那时候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不突出。现在高校改革使大学贫困生不仅承担巨大的经济负担,而且前途未卜,焦虑因素增多,并且大学生对自身的整体评价开始降低,自我肯定不足,庞大的学生群体也使学校的管理和服务难以应付,种种变化导致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容易发生而且恶化。由于该问题是新凸显的现象,所以包括知识体系建构在内的各方面应对举措都还有待完善。
总之,目前高校思政辅导员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工作时有必要更新知识结构,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形势需求。
二、高校思政辅导员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工作知识结构更新的内容
高校思政辅导员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工作,需要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才能胜任相关职责。具体而言,高校辅导员尚需系统补充以下各类知识,以便建构较合理的贫困生心理健康知识体系。
1.心理学知识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为解决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高校辅导员首先应该成为心理学方面的内行。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在于:
(1)可以运用心理学知识加深对贫困生的了解
在面对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时,首先需要研究贫困生为什么会做出某些行为,这些行为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心理活动,以及贫困生的个性、脾气等特征又是如何形成的等等。只有了解了贫困生的心理,才能有针对性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
(2)可以运用心理学知识调整和控制贫困生的行为
学好心理学知识,不但有助于了解贫困生,而且有助于对贫困生的行为进行调控。运用心理学知识,思政辅导员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对贫困生的行为进行预测和调整,可以知道如何改变各种内外在因素实现对贫苦生行为的调控,可以尽量消除其心理上的不利因素,创设有利情境,引导其积极行为。
2.统计学知识
统计学在贫困生心理健康工作中的运用意义在于:
(1)对相关科研的意义
贫困生心理健康工作既是个日常管理工作,也是个学习型、研究型的工作。既要以高度的热情、爱心、政治觉悟和责任感来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工作,又要做到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且,相关工作的知识体系构建目前尚在探索过程中,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这是项研究型的任务。为了做好相关科研,就一定要具备统计学知识。统计作为人类在质的规定性前提下定量认识和学习的一种技术工具,对科学研究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运用统计学知识,可以进行贫困生心理健康科研工作的指标体系设计,也就是可以界定能够切实反映对象特征的数据质的规定性。
其次,统计学提供了研究贫困生心理特征的数据量的处理知识,即能够切实揭示贫困生心理健康数据量的特征和规律的数据处理技术。
(2)对相关管理的意义
有必要建立高校思政辅导员贫困生心理健康工作目标管理体系,在该体制的运作中,数据统计是必需的技术支持。只有运用统计学知识,才能设计好该目标管理体系的架构,并通过精细的数据管理保证体系的正常合理运转。
因此,高校辅导员为做好贫困生心理健康工作的科研和实务,有必要掌握统计学原理,并能熟练操作统计学软件,如SPSS,SAS,STATA等。
3.经济学知识
贫困生心理问题由贫困而生,所以为了正确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就有必要学习经济学知识。贫困生由于暂时的经济困难而引发心理问题,其症结还是在于其对经济预期缺乏信心。思政辅导员在进行相关心理辅导和思想教育时,应该善于用于经济学思想帮其分析未来的经济能力和经济状况。只有当贫困生对其经济预期产生信心时,他才能正确面对暂时的经济困难。我们并不是要鼓励贫困生一味地以苦为乐、下定决心一辈子安贫乐道。恰恰相反,我们应该帮助贫困生走上致富的道路。为此一定要帮助他们树立起致富的信心。思政辅导员要善于了解国家的经济形势和贫困生个人的经济前途,帮他们摆脱经济上自卑的阴影,将他们引导到积极的人生规划中去。
4.管理学知识
(1)将管理学知识运用在组织工作中
贫困生心理健康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引入科学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能够更有效率地组织相关工作。笔者正在研究高校思政辅导员贫困生心理健康工作目标管理体系的构建,就是在进行相关的尝试。
(2)将管理学知识运用在个人工作中
管理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其科学性和艺术性的交汇点就在于管理的心理成分。对人的管理就是对其心理的管理。具体到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中,思政辅导员对贫困生个体的相关管理必然是针对其心理活动而开展的,同时,思政辅导员不仅仅是兼任心理医生,更重要的是干好其本职工作,即学生管理工作。通过科学的管理引导和规范贫困生的行为,避免其心理失控、行为失常。可以说,对思政辅导员而言,心理学知识和管理学知识应该是兼备的,只有这样,才能分析问题,又能有效地处理问题。没有丰富的管理学知识和管理经验,面对贫困生个体,思政辅导员也很难开展相关工作。
当然高校思政辅导员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心理学知识、统计学知识、经济学知识和管理学知识。面对复杂的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辅导员要承担教育、管理和服务的综合任务,可以说必须充当多面手,掌握多学科技能,成为复合型人才。在此,笔者通过个人的工作总结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引同行之玉。
三、结语
面对凸显的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高校思政辅导员必须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才能做好相关工作。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既是一项科研型工作,也是一项务实型工作,这需要思政辅导员培养综合素质和多学科技能。具体而言,目前高校思政辅导员亟待补充的知识包括心理学知识、统计学知识、经济学知识和管理学知识等。只有搭建起合理的知识结构,辅导员才能有效地分析和解决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为此,我们尚需进一步研究,对辅导员知识结构更新的有效措施提供方案。
[关键词]心理健康;应付方式;相关研究;贫困生
1 前言
高校贫困生处在校园特殊的环境里,处于人格尚不成熟的年龄阶段,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带来的压力而普遍存在心理失调现象,影响到他们学习、生活、交往的健康发展。本文主要通过研究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应付方式特点及二者的相关性,旨在为提高其身心健康提供一定的参考。
2 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随机抽取福州大学法学院、人文学院、化工学院、机械学院、土建学院、物信学院2002级、2003级、2004级学生共1181人:剔除无效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162份。其中,贫困生321份,非贫困生841份。贫困生的界定:本文根据2004年11月福州市政府办公厅正式下发的《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提高城区城镇及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通知》中的规定:城镇多人户每人每月210元、单人户230元;农村多人户每人每月155元、单人户175元,把家庭人均月收入较少,有一定数额债务,只能缴纳部分学杂费,基本生活费接近于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学生(如上规定,本文以230元为基准)定为“贫困生”。
2.2 研究工具
2.2.1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采用由Derogatis,L.R.编制(1975)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5级评分制,共计90项,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等10个症状因素。
2.2.2 应付方式问卷(肖计划修订) 共62个条目,分为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6个分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指标,各题的因素负荷值均在0.35以上,6个因子重测相关系数分别是:r1=0.72,r2=0.62,r3=0.69,r4=0.72,r5=0.67,r6=0.72。
2.2.3 统计分析 结果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分析。
3 结果
3.1 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见表1。
表1可以看出。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低于非贫困生。躯体化、人际敏感、焦虑、恐怖、等方面呈现出一定的显著性差异,且各项均高于非贫困生。
3.2 贫困生的应付方式特点 见表2。
从以上各因子的均分和差异性检验来看,在应付方式上,贫困生与非贫困生除了在解决问题、幻想两因子没有差异外,其他因子均达到差异显著,且自责、退避和合理化方面,贫困生得分均高于非贫困生,说明贫困生经常采取不成熟和混合型的应付方式。
3.3 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其应付方式的相关研究 见表3。
可以看出,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其应付方式有显著相关。其中,SCL―90的各因子和解决问题――求助这一成熟型的应付方式呈负相关关系,和退避、自责、幻想、合理化等不成熟和混合型的应付方式呈正相关。这也证明了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就越倾向于采用不成熟及中间型防御方式。
4 讨论
4.1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非贫困生,这与前人研究结果是基本一致的,充分表明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应予以足够的重视。近年来,我国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数量有较大增加。目前全国普通高校近1200万在校生中,贫困家庭学生约占20%,人数在240万左右。这些学生由于经济上的重负造成了心理上的“贫困”,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业进步。应从心理上帮助他们适应环境,提高应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力。
4.2 高校贫困生的应付方式特点 应付(copying),本是个体面临应激情景时减少压力或伤害而做出的认知或行为努力,对于缓解或调节环境压力,保持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个体应激环境或事件之后为平衡精神状态所采取的方法。应付是应激与心理健康的中介机制,对人的身心健康起着调节作用。在应激状态下,采取何种应付方式来缓解是至关重要的。
研究结果表明,两者在应付方式上有显著性差异,且贫困生在自责、求助、退避、合理化方面得分高于非贫困生,这说明,贫困生在面对各方面压力时,常采取消极和不成熟的应付方式。而这类应付方式,既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又易于使人沉浸于某种不良心境中,产生一种化不了解不开的情结,从而导致某种心理问题的产生。因此,加强引导贫困生的应付方式是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4.3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应付方式的相关研究
本研究表明了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极高,这也验证了Vail―land等提出的防御方式作为应激与健康的中介机制,对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的观点。
贫困生需要更多的理解和支持,由于强烈的自我封闭心理,较少采用正面解决问题的应付方式,这反映出他们求助模式处于不完善、不理想的状态。贫困生在应付方式上的不合理性也导致其抑郁心理的产生。因此,引导贫困生选择积极性的应付方式是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干预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作为教育工作者,在解决贫困生各种实际生活问题的同时,更要注重对贫困生的“心理扶贫”。应着重加强心理素质方面教育,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自信心教育、人格教育、耐挫力训练等,帮助贫困生掌握积极的应付方式,进行自我调节,提高自身耐挫力。其次,高校应构建多元的资助体系。某些高校在对经济困难的学生实施援助时,实行“隐蔽”的方法,即对贫困生救助实施不公开制度,避免“贫困生”标签产生的消极后果,这种做法很值得借鉴。高校还应注重营造团结互动的集体氛围,这能对贫困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产生良好的刺激作用,并使其学会利用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选择积极的应付方式来对待各种困难。
(一)家庭维度家庭是我们最早接触的环境。家庭物质生活水平、父母教养模式和家庭文化等,这些都将影响大学生的人格品质和认知水平。首先,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社会地位低下,会使得个体成长期间得不到应有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压抑心理聚集,贫困生会常处于愤恨、焦虑等不愉快的情绪状态。其次,家庭的教养方式和生活方式过于简单粗暴。贫困生家庭一般采取专制型和放纵型的教养方式,少部分为民主型。一则由于父母受教育程度不高,往往渴望能从子女身上实现知识改变命运的可能,对子女进行专制型教育,导致子女背负太多压力而郁郁寡欢。二则父母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子女的教养问题,听之任之,放纵式培养,导致子女极其缺乏安全感和自控力。再次,贫困家庭内隐着的价值取向和三观认识等也会造成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比如穿衣打扮、言谈举止等各种有形无形的表象,都折射出家庭的若干情况。贫困生长期在物质和精神生活较为落后的环境下耳濡目染,自然很难融入同学的生活圈和校园文化氛围,往往表现出孤僻、冷漠和内向。
(二)社会维度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科技的加速进步和国际化程度的加剧,在社会意识和社会风气方面,引发了诸多社会矛盾:比如拜金主义、奢靡之风、享乐主义、价值观的衰败和信仰的迷失等不良因素,充斥着校园里的贫困生。由于对物质利益的狭隘理解,人与人之间相互攀比,盲目消费,人际关系势利等,冲击着贫困生的价值观,扭曲了良好的人性品格。加之在严峻的就业压力下,贫困生心理负担更是日益沉重,出路难寻。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剧增,大学生回乡种地等报道屡见不鲜,使得越来越多的渴望通过上大学摆脱贫困的学子对上大学产生了质疑,对读书能否改变命运感到一片茫然。
(三)个人维度影响和制约贫困生心理健康的主观原因:⑴自卑心理:部分贫困生由于家境贫寒而立志脱贫,但现实生活的种种制约又难以实现,故当理想与现实矛盾时,自卑感骤然而生。⑵心理调适能力差:有些贫困生在面对压力的情况下,往往怨天尤人,感情用事,总是对自我心理缺乏恰当的调适,日积月累后便情绪悲观、心理失衡。⑶性格内向:由于自卑心理作祟,他们常不敢轻易与人交流,往往对自我信心不足,做事小心翼翼,使得贫困生更加的漠视自身潜能,长此以往,便会产生压抑、孤僻等不良情绪。
二、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以传授心理健康知识、优化心理素质、适应社会环境为核心内容的心理素质教育。从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上可将其分为三个内容层面:调适不良心理、预防心理问题发生和促进心理发展。针对贫困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提出以下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具体方向:
三、提高贫困生的认知水平
由于大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处于发展的过程当中,在对人对事的全部认识上必然会存在一些不成熟的观念,难免会造成对自我和社会的认知偏差。因此,高校应客观积极地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贫富观和培养其健全的自我意识。健全的自我意识是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着重培养贫困生自强、自信和自尊的主体意识,能够学会自主独立地分析和确定自我发展计划,树立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贫困生不能因经济的压力而把自己全盘否定,抹杀自我优势,将其与整体的自我评价等同起来,造成心理贫困。牢固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始终坚信暂时的贫穷并不意味着一辈子的潦倒,只有拥有了知识的财富和健全的自我意识,才能走出贫困的阴霾,创造属于自己的财富。
四、建立和谐的人际交往能力
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大学校园里,应以和谐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为基础,以师生、同学之间的和睦相处为主体,形成团结互助、宽容友爱的良性互助关系,使得贫困生得到心灵上的慰藉,情感上的满足,从而产生幸福感、安全感和归属感。在日常教育管理中,通过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来调动贫困生的参与性和能动性,比如:培养贫困生的社会兴趣和团队合作意识;参加社会实践,主动帮助和关心别人;热心公益事业,主动帮助有需要的群体,从中彰显自我价值,也赢得了他人尊重。努力为贫困生创建一个和谐平等的环境,使之在人际互动中感受集体的温暖,增强自我信心,克服自卑消极心理,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五、增强贫困生对抗挫折能力
加强贫困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是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培养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力量。在大学生活中,多数贫困生往往因对新环境的不适应、过大的学业和就业压力、感情和人际交往受挫等原因,备受打击,情绪低落,甚至从此一蹶不振,这样对个人对集体都是不利发展的。高校应有效开展挫折教育,培养他们坚强的品格和顽强的意志力,全面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注重家庭正面教育和学校联合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学会辩证地认识挫折,正确的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在挫折和失败中用积极向上的态度去调整自己,提高自我抗挫折能力。
六、培养贫困生健全的人格
面对知识经济社会的挑战,当代大学生应保持头脑开放、胸怀宽广,同时具备广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使身心得以平衡,思维更加活跃,才能拥有健康、自主、创造、和谐的人格特征与素养。高校应正确引导贫困生了解并正视自己的人格现状,指出其人格发展中存在的缺陷,教会贫困生重塑健全人格的方法,从而推动他们人格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以良好的状态去迎接未知的考验。
七、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关注贫困生成长,使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助人自助的过程中进行,使其提高人生质量,增强适应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从而实现全面发展。高校应积极主动地在贫困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针对贫困生这一弱势群体的心理发展特点,采取有力措施,通过有效途径,培养和改善贫困生的心理素质,提高贫困生的综合能力。
(一)外部引导与自我调适相结合学校应组织开展针对贫困生的团体训练和个案咨询,比如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帮助贫困生克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在外界的引导、支持和帮助下,以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为主体来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建立良好的自我教育的心理机制,主动掌握一些自我调适情绪的技巧、方法,以减轻内心的冲突和不安,缓冲心理负荷。
(二)扶贫与扶志结合目前,高校贫困生工作已然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学校通过设立奖、勤、助、贷、补等方式来帮助贫困大学生,社会企业、个人也设立各种爱心奖、助学金来鼓励芸芸寒门学子。但大量研究表明,物质扶贫效果甚微,反而容易纵容他们养成等、要、靠的惰性思想。高校在充分利用好现有资助政策为贫困生解决经济问题的同时,还要积极主动地探索如何将扶贫资助与励志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因势利导,因时制宜,结合思想教育、心理疏导、能力培养、学业辅导和就业指导等方式,使他们树立信心,引导其正确看待逆境和贫穷,注重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感恩教育和自立自强教育等,在调适贫困生建立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发愤图强,自强不息,在逆境和困苦中成长成才。
(三)助人与自助结合在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我们往往侧重“外部给与”,而忽视了贫困生“自主造血”的功能。要实现高校贫困生群体“助人自助”,首先要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增强自主独立能力和探索精神,加强责任意识和健全自我意识。首先,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主体意识,从思想上正视现实和困难,树立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其次,经济扶助与自我成才有效结合,比如在劳务型勤工助学的基础上,大力扩展技术型岗位。将勤工助学与教学、科研工作紧密结合,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最后,经济资助由暂时性的“他助”转为可持续的“自助”。有意识地向贫困生灌输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教育,深化感恩教育,变社会的爱心为他们成才的动力,使他们明白今日人人助我,他日我助人人的观念。
(四)家庭、社会和学校结合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将家庭、社会和学校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高校贫困生的全面发展成才,使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最强合力,达到最佳效果。创建良好的社会关爱环境,争取各界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利用媒体优势大力广泛宣传资助政策,抓住典型报道贫困生自强自立的先进事迹,倡议校企合作,鼓励社会资助资金等;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良好的平等互助的人际交往教育,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搭建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沟通平台:协调发挥教育的互补作用,保证三者关系中教育要求的一致性原则,加强三者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保证能步调一致的帮助贫困生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