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劳动实践的目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与此同时,长期以来,学生的暑期实践一直难以摆脱被作为廉价劳动力的命运。难道被当作廉价劳动力使用的学生就真的使自己得到了锻炼吗?当然,我们并不是要否认到饭店里端盘子、打扫卫生等一些所谓的暑期实践,诚然,这些工作也能是我们这些从小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得到一定的历练。但是,我们要时刻铭记,我们是学生,我们之所以要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就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课程、服务于我们的专业;将平日里课本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用实践予以检验;服务于对祖国、对人民有利的事业;但绝不是为一些不怀好意的商人所利用!不少商人早就扬言暑期是盈利的绝佳时期,这并非仅仅因为暑期是学生消费的黄金时期,更主要的是因为暑期会使大量的学生涌入这个劳动力市场。对学生来说,只要能找到一份工作,只要能够有点收入就已经满足得不得了了;而不少商人则认为: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我们现在看来其实多为盲目的打工),给他们的大规模盈利提供了廉价劳动力,只要稍微给学生一点甜头,这些傻学生就会为自己忙得不亦乐呼。因此暑期的市场上最不缺的的就是廉价学生劳动力。同时商家给学生冠以暑期社会实践的名义,一方面就可以少给学生工资,毕竟给了你锻炼的机会,你又怎好过多的跟人家多谈工资啊,既能实践了,工资嘛,有总比没有好吧,管他多少呢!另一方面,又可以逃避劳动部门的检查,我们用的是学生,是让其实践的,不是正式录用的,因此大可不必受相关用人法规、最低工资标准的约束了!对企业来说,既少花了钱,又合法,何乐而不为呢?从表面上看来,这是一件双赢的好事,但是细想下来,对企业来说毫无损失,而且大赚特赚;而对于学生来说,就成了毫无发言权的弱势群体了,为别人赚钱,自己却得不到应得的,到底冤不冤啊!
此外,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较多都是缺乏相应一些的保障的。例如最基本的安全保障,且抛开其他安全不谈,就工作本身的安全也难以得到应有的保障,一旦出了安全事故,企业还会不会管你的死活呢?可为啥不管啊?毕竟我们没有签订相应的合同啊!那当初又为什么不签的啊?那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又会问了,我为什么要跟你签合同啊?我又没录用你作为我旗下正式的员工,只是给你方便,让你有个社会实践的机会,这难道还不够吗?难道我做了好人还要我承担责任吗?这也太不合理了吧!乍一听,企业的老总们说得太有道理了,他们太冤了啊,可再细想一下,真是这样吗?难道我们的大学生暑期实践只是在消费你们的资源,没有给你们创造任何价值吗?我看未必吧!我们的大学生为企业创造的价值也许不如企业的熟练人员那么多,但是也远远足够企业盈利,更何况企业给学生的报酬远远低于他们的劳动所应得的!试问这么合算的事情哪个企业不心动,哪个学生不吃亏?
笔者和千千万万的大学生一样,一直在探讨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暑期社会实践道路!从发传单到餐厅打工;从做推销到做营业接待;从做家教到搞设计······可以说是尝试了不少路子,也许不少人会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不管做什么,只要自己辛勤付出、虚心学习,总会有所收获的”,但是,我要说,对于在读大学生来说,时间是十分紧张十分宝贵的。不要一直愚昧地认为:大学的时间是很多的,与其将大学生活视作高中艰苦生活的疗养,不如将时间花在打工上!笔者并不是反对大学生和准大学生们将暑期打工作为暑期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和载体,而是觉得大学生不应该盲目地选择打工,毕竟大学里还是有不少课程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和巩固的;毕竟大学里还是有各种考试我们必须去面对的;毕竟大学的生活对我们合理安排和规划时间的要求相当高,那么我们所剩的真正的空余时间其实就不是很多了,再去选择社会实践,我们就要学会有相对性的选择,选择和自己专业相关的一些工作去实践,这样也就为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了基础啊,至少这样会减少一些“书本无用主义”和“唯书论”者,让我们这些目的和理想不是很明确的学生找到学习的动力和方向;同时从一定程度上也能减少毕业后专业不对口的尴尬,至少能通过实践知道我们现在学的,将来有哪些工作自己可以去做。这样我们的暑期社会实践也就达到了其应有的效果了!超级秘书网
1.1拓展大学生隐性职业素养教育的理念、培养模式
在当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成为检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效果的重要途径。作为占职业能力70%的隐性职业素养,其培养的好坏也关系着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及未来的职业发展。通过社会实践让大学生了解社会所需,尽早确定职业目标,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提升学习创新能力的自觉性,不仅可以增长才干,也能因与社会加强联系,不断增长其社会经验和职业素养,以满足社会及用人单位的需求。高校需基于社会实践创新大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理念,探索出更科学、更合理、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的培养模式。
1.2帮助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提升隐性职业素养
当前,大学生面临着激烈的就业竞争,包含着隐性职业素养在内的职业素养是竞争至关重要的内容。社会实践是指大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社会环境,参加具体的劳动和社会生活,并在这过程中转变观念、培养技能、提高个人素质,这也是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接触和认识现实社会,了解社会各阶层,能促进其不断地调整职业心态,明确就业目标和发展方向,清楚社会对其除了知识储备、显性技能以外的隐性职业素养的需求,从而促使大学生提高自身隐性职业素养的自觉性。
1.3为社会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供有益尝试
个体隐性职业素养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导致大学生稳定就业和职业顺畅发展的难度加大,使得本就积重难返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是“雪上添霜”。社会实践活动作为“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能帮助长期在校园内的大学生逐步认识社会、融入社会、适应社会,锻炼其认识事物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作用明显,借力社会实践培养大学生隐性职业素养是缓解未来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有力举措。
2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提升隐性职业素养的途径
2.1培养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识,增强大学生提升隐性职业素养的主动性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的主体是大学生,提升隐性职业素养的根本也是大学生本人。要提高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和提升隐性职业素养的自觉性,首先要解决的是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问题。当前,部分大学生因为缺乏对社会或是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认识,抑或是惰性使然,不会主动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升自身的隐性职业素养。因此,培养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识,对增强大学生提升隐性职业素养的主动性尤为重要。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建立系统的培训、考核、激励机制,转变以往压力下被动参与社会实践的不良状态。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并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咨询等措施,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二是根据社会实践活动的实际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价反馈体系,对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进行约束;三是通过树立典型、表彰先进等方式,及时总结并反馈实践效果等信息,让参与的大学生了解社会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和需求,激励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四是通过加大对社会实践的意义和职业发展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形成向上向善、积极参与实践的良好氛围。
2.2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制度建设,增强大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规范性
健全的制度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运行的根本保障,加强制度建设有利于社会实践活动做到规范化,保证社会实践体系中的各主体正常履行自己的职责,做到各司其责、协调统一,从而促使社会实践的功能有效发挥。一是建立完善的组织构架。健全的组织机制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动力与发生机制的关键,是社会实践有效运行机制的重要保证。组织机制构建要将就业能力培养的有关人员纳入领导架构中,并确定明晰的职责分工。二是做好顶层设计制度。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形式内容、方法途径、时间要求、考核评价、激励措施等方面对大学生社会实践予以明确规定。三是规范动员过程。要让大学生认识到参加社会实践对自身发展成长的作用,尤其是隐性职业素养提升的内在要求;也要让就业指导教师认识到指导社会实践符合其职业发展的需求。四是制定科学规范的计划与方案。计划、方案的制定要突出导向性、前瞻性、全面性、操作性和完整性,并制定详细的安全预案,为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实施提供保障。五是健全基地建设制度。通过健全明确的制度确保实践基地的稳定建立,为大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提供合理的形式的依据和保证。六是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成立考评小组,对社会实践进行综合评价,将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考评、评奖评优等激励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 值班制度 规范 思考
职业教育目的曾在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被这样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真正办出特色。”职业教育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拥有某种职业技能的教育,其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提升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其培养目标是能够掌握从事某种社会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具有很强的职业针对性、社会性和实践性。我校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建立了图书馆值班制度,每周安排两个值班日,分配学生到各个部门进行劳动服务实践。
分配到图书馆值班的学生必须先熟悉本馆的规章制度以及岗位要求,在工作前先对他们进行技能培训,掌握馆内的规章制度、馆内分布、馆藏分布特色、各部门的工作内容职责、简单的检索知识以及对待读者的礼仪规范等,以便更好的服务师生,引导值班同学树立自立自强、爱岗奉献的理念。此外,大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活动的平台,学生的支持也能够有力地推进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给图书馆增添了新的元素,带来生机和活力,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
一、大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的意义
1、对于在校大学生的作用
(1)掌握多种技能 夯实社会基础。值班同学到图书馆实习,有助于培养学习的自我管理能力,也就是为其提供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工作实践空间,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图书馆为值班同学安排书刊排架、粘贴光标、光盘排架等技术性、专业性较强的岗位。通过自己的劳动,他们知道了整个藏馆的运作过程,使他们在藏馆工作过程中能够得心应手,此外,在他们日常的工作中或多或少的会遇到一些读者提出的各种问题,以及与不同的读者接触交流,这些与人交流的机会是课堂不能够完整提供给他们的,在这样的机会中通过自我的总结归纳,掌握属于自己的交流技巧,这是难能可贵的。当然,在图书馆工作是需要一个很大的团队才能支撑正常的运作,一个良好的工作团队需要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理解,每个人都需要发挥最好的作用,才能团队创造动能,才能更好地维持图书馆的工作。这些丰富的阅历势必为他们以后踏上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道德修养 提高自身素质。图书馆为值班的同学提供与人交往、提高社交能力的条件。他们在图书馆中充当不同的角色,与不用年级、不同专业、不同院系的各种类型的同学进行交流接触,能够掌握更多的交流技巧,能够在简短的时间抓住核心问题,能够在谈话中学习他人所长,这些都是自身素质有所提高的表现。此外,他们还积极开展各种活动,来增加交流机会,学校方面也做出了积极响应,时常组织值班同学在读者中开展专题讨论,让读者如何爱护图书,每学期开展一次“残损书展”,抓住典型开展工作,让读者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达到修正不良行为、提高自身素质,爱护书籍的目的,让同学们争做文明使者。
(3)体会思想精髓 展现自身价值。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一种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本身就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图书馆是知识的殿堂,身在其中可以使人感受到知识的神圣,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进而潜移默化地增强道德修养。学生们天天与图书、期刊打交道,对其进行清扫、整理、上架,也能促使他们更加爱惜图书馆的资源,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提高思想素质。此外,图书馆工作是体力和脑力劳动相结合的,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有双重的要求,同学们在工作的过程中都会以大局为重,服从老师的安排,相互协作,以热情、开朗的工作作风影响更多的读者和同学。在工作中,同学们的集体主义观念、责任心以及工作能力均得到加强,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得到提高,这都是以后生活的宝贵财富,对人生的认知态度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有很大的帮助。
2、对于图书馆管理的意义
(1)充当与读者交流的桥梁。大学生是高校图书馆读者的主体,而作为参与图书馆管理的学生管理员既是读者,又是管理员,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们能了解读者对图书馆的一些意见要求,并能及时进行反馈,能更好地改进图书馆的工作,提高服务质量;另一方面,他们又能将图书馆的各种信息下传给读者,赢得读者的理解、配合。通过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让读者进一步了解图书馆的服务理念、资源配置等情况,同时图书馆也能及时了解读者的想法,加强互相的理解和信任,真正提供以读者为本、以馆藏资源为纽带的全方位服务。
(2)缓解管理员的工作压力。随着高校扩招的进一步深化,图书馆接待读者的人数在不断增长,又加上图书馆员的年龄偏大,近两年又退休了几位,从业人员相对偏少,此外图书馆通过不断加大图书的采购力度、扩大阅览面积、增加阅览桌椅、延长开放时间来满足读者利用图书馆的迫切愿望。然而,图书馆管理人员却相对增长缓慢。
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增长,工作强度增大,人员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势必会影响日常的工作,其工作积极性也将降低。参与管理的大学生无疑为图书馆注入了新鲜血液,成为日常工作的有力补充,缓解了工作人员紧张的工作压力,保证了图书馆正常开放。此外,工作人员也能从日常繁忙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业务水平的提高和自身素质的提升上,提高服务层次。
(3)监督图书馆的日常工作。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让图书馆的日常工作时刻呈现在读者的监督下。一方面,作为老师,工作人员应以身作则,在学生面前言传身教,培养学生对工作的责任感和进取心;另一方面,也能促使工作人员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服务水平,更好辅导学生开展管理工作。
二、值班制度的确立需要规章来维护
1、加强对值班学生的管理
对于参与活动的学生必须加强管理。制定相应的纪律规章,建立了岗位签到、岗位考核制度。另外,还要求学生管理员挂牌上岗,一方面将他们与普通读者区分开来,督促自己认真工作;另一方面,学生管理员对于图书馆的书刊查询、书架排放等较为熟悉,在工作的同时,还能充当书库引导员。身为读者的同龄人,学生管理员相对于工作人员更具亲和力,更加能够帮助读者有效地使用图书馆资源。将每排书架分包给个人,实行承包制。学生在保证每天还书上架的同时,还对自己承包的书架进行精细排架和日常清洁。对于工作不努力、纪律观念淡薄的学生,图书馆要给予及时的批评教育。经教育仍不改者,坚决辞退。对于在工作岗位上干得出色的学生及时表扬。图书馆应该给予学生管理员相应的管理权利,让他们在独立自主的工作实践中锻炼工作能力,提高工作积极性,为他们将来走上社会打好坚实的基础。对于违反图书馆日常规范的行为,学生管理员有权向读者指出,要求其改正。定期召开座谈会,听取学生管理员的意见,鼓励他们为图书馆的日常管理献计献策,采纳好的意见并实施。
2、落实好培训工作,方便开展管理工作
岗前培训应包括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两方面。参与工作的学生应牢固树立服务读者的观念,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另外,要让学生了解图书馆的基本工作规程,了解书刊分类和简单的书刊制作流程。在电子阅览室工作的学生还要学习计算机、电子数据库等知识。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做好了这些前期培训工作,他们今后才能顺利开展管理工作。
三、由值班制度引发的思考
1、当前大学生时间存在的问题
(1)缺乏认知 盲目随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直接参与者和最大受益者是大学生,社会以及大学生社会实践所在地区和单位也是受益者。但现阶段各方面都存在一定误区。大学生受就业压力的影响,过分注重文化成绩。高校往往单纯考虑学校经费问题,忽视了在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同时还应努力帮助地方或单位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一些地方或单位甚至把接收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一种负担,而看不到社会实践的重要社会意义,不能主动、积极地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便利条件。
(2)流于形式 毫无建树。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目的是通过实际锻炼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发挥自己的特长,增长才干。但部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是走过场,有的根本就没有参加社会实践,只是找关系盖上公章,交一份单位的证明,调查报告东抄西凑。同时,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没有和教学计划内实践统一,没有规定学分,使得这些提高创造力的社会实践活动得不到应有的肯定,不利于规范化管理,从而流于形式。
2、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措施
(1)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对高校而言,大学生社会实践可以提高其知名度,扩大其社会影响;对大学生而言,社会实践具有个体完善社会化功能、成才的催化功能和理论的强化功能;对用人单位而言,可以通过接受大学生社会实践与高校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促使产、学、研结合,为用人单位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迅速推进,高校社会实践已经从学校为主的单边行为逐渐转化为社会多方参与合作的双向行为,培养目标逐渐从精英化转变为全员参与的个性化。高校必须逐步转变社会实践育人模式,努力构建适合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多样化、全员化、社会化、常态化、制度化的立体本位型社会实践教育新模式,让大学生在新的社会实践育人模式下充分了解国情、关注社会、感悟成长,真正发挥实践育人的功效。
关键词
社会实践育人模式;立体本位型;教育大众化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社会实践已经开展了30多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力地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了他们的才干,锻炼了他们的意志,无形中也增强了其社会责任感。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以及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高校社会实践本身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也逐渐凸显。传统的高校社会实践育人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社会实践育人模式亟须创新。
一、高校现有社会实践育人模式的局限性及创新的必要性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真理和生活需要分不开,探求真理不能脱离实践经验。“做中学”是他倡导并从哲学的认识中做出的推论,也是他对社会实践重要性的著名论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结构、就业方式及分配方式日益多元化。教育环境的深刻变革使大学生社会实践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加突出和重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育人模式亟待改进与创新。传统的高校社会实践育人模式主要以“主题式”为主,即各高校根据当年国家的重点选取一个主题,利用假期开展实践活动。这种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一是时间较短,仅有一周或者数周,学生不可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二是参与人数不多,没有达到广泛性;三是形式单调,学生收获较少。近年来,虽然各高校的社会实践也出现了多样化的倾向,但相对于培养学生能力来讲还远远不够,必须创新实践育人模式。创新高校社会实践的育人模式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与发展。时代的发展呼唤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创新与发展,呼唤作为锻炼大学生成长和人才培养重要平台的社会实践工作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基于此,高校必须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建构高校社会实践育人的新模式,使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加积极有效的作用。创新高校社会实践的育人模式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需要。目前各高校施行的“主题式”模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这种模式的局限性主要有纯粹精英化、时间的局限性及内容的单一性等。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迅速推进,使得高等教育必须调整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价值取向,努力构建社会化、全员化、多样化的新型育人模式,从而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可持续发展。创新高校社会实践育人模式也是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更能凸显社会实践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强调人才不仅在科学技术应用等方面要有突出的能力,而且应具备较强科研精神,在注重能力培养与发展的同时培养一定的开拓意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人才供给的层次和类型日益多样化,社会实践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如何正确认识、科学设计和推进社会实践育人模式的创新,是每一所高校都必须深度思考的问题。
二、“立体本位型”育人模式的构建原则
要构建新的高校社会实践育人模式,必须在客观分析当前众多高校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基础上,立足于社会实践从单向的学校行为逐渐转变为社会多边参与的双向行为,从培养精英化转变为全员参与、全方位参与的培养模式,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构建包括组织方式、实践内容、运行模式和保障机制为主要内容的高校社会实践育人新模式,努力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全程化、全员化、社会化、常态化、系统化。新的社会实践育人模式必须满足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实诉求,符合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价值取向,适合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指导性、科学性,既要考虑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一般性,又要考虑实践的特殊性,创新校内与校外、平时与假期、集中与分散的结合模式;既能锻炼能力、提高素质,又能关心社会、服务社会,确保大学生社会实践持续有效地进行。“立体本位型”社会实践模式符合了这一需求。新的社会实践育人模式必须能够深化对实践育人的认识。实践的观点是哲学的基本观点,实践育人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高校实践育人工作,2012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等七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文件),再次强调社会实践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的决定作用,明确提出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中心位置。新的社会实践育人模式要将实践放在人才培养的高度,紧紧把握人才培养这条主线,转变旧有的传统观念,树立实践观,把高校社会实践放到“关乎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关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关乎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学校形象的高度来认识”[1]。“立体本位型”社会实践育人模式就是在充分认识大学生社会实践在高等教育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立体本位型”社会实践育人模式是针对当前高校社会实践现状,在社会实践理论基础上提出的新的实践体系,是在总结以往研究基础上借鉴国外的经验而提出的,更符合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运行模式,更突出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主体地位,更能调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内在积极性,切实拓展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广度和深度。“立体本位型”社会实践育人模式能够体现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根据个体差异设计不同形式和内容的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
三、“立体本位型”育人模式构建思路
“立体本位型”模式是针对当前社会实践的框架结构而言的,力图构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立体的实践育人模型和体系。与其说它是一种实践育人模式,不如说是一种运行机制,即要实现活动载体基地化、组织结构全员化、实践内容多样化、实践过程常态化、运作模式项目化、导师指导制度化和保障机制激励化。活动载体实现基地化。教育教学是高校的核心工作,实践教学环节必不可少。因此,高校要加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充分依托社会实践基地,为大学生充分参与实践提供重要的载体和支撑。高校要积极争取社会资源,在广度和深度上加强与社会的广泛联系和交流,积极寻求地方各级政府和社会的广泛认可与支持,并主动与社区、乡镇、企事业单位等建立持久的联系,努力建设好各种类型的大学生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实践基地中接受锻炼,逐渐成长,同时给当地带来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高校要将校外实践基地与校内的实践点建设有机结合,促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三结合,这样更有利于社会实践的有效开展。在此基础上,高校实践基地逐步由单纯的实习基地向教学科研基地、创新创业基地等形式转化,即将单纯的社会实践基地与学校的创业基地、实习基地、科研基地相结合,“提升基地建设的层次”[2],从而把社会实践基地真正建设成为大学生迈出校门、走向社会和融入社会的实践平台。组织结构达到全员化。组织结构全员化主要是指促使高校大学生全员参与社会实践。全员社会实践是“高校要创设一种机制与氛围,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实践锻炼的内在积极性”[3],让每位在校大学生都有机会、有渠道、有意愿参加到社会实践中去,在社会实践的大潮中得到锻炼。全员社会实践是高校社会实践一直追求的奋斗目标。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远远没有达到全员社会实践。目前的调查显示,除了普遍的军训必须参加,大学生参与过社会实践的比例仍然偏低。在所调查的630名学生中,真正参与过社会实践的有386人,仅占61.3%。实现社会实践的全员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学校要高度重视,学校领导、社会实践的组织部门、二级学院、教师和学生都要将社会实践看作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一环,从制度、经费和组织上给予切实的保证。学校要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各种实践的机会。其次,学校要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切实参与有意义的实践活动,真正懂得社会实践不是应付了事,要有任务、有要求。最后,学校要积极做好宣传活动,让更多学生了解实践的意义和成果,激发更多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实践内容呈现多样化。
社会实践是新时期培养大学生健康成长、使之尽快适应社会的重要途径。平时我们谈到的社会实践,大多指团中央号召开展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际上,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个系统的工程,指的是大学生走出象牙塔,有组织地参与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并从中接受教育的一个过程。它“较之于校内实践,除了客观现实性、创造性、社会性,还具有社会参与性的特征”[4],包括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参观访问、志愿者服务(含公益活动)、生产劳动、社会调查、勤工助学、科技发明、军政训练等内容。在这些形式中,实践教学、军训、暑期“三下乡”以及调查研究是学生较为喜欢的。多样化实践形式的存在,丰富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爱好与特长参与到喜欢的实践活动中去,更加主动地利用资源,使得社会实践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实践效果更加显著。实践过程实现常态化。根据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暑期和寒假的社会实践活动仅仅是这一过程的组成部分,仅仅局限于暑期和寒假两个阶段,这样的社会实践多是走形式、走过场,很难达到实践育人的真正效果。大学生社会实践要常态化、日常化,必须在时间上有所保证,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管理运行、宣传和评估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助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常态化。这样长期稳定地开展下去,才能突破内容、时间和人员的限制,达到社会实践的真正目的。运作模式实现项目化。运作模式项目化是将大学生社会实践从开始到结束,从设计到开展,从经费的预算与使用,从人员的选拔与使用都采用项目的方式运作。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学生及团队进行申请,提出实践活动项目方案,由所在院系进行审核,并组织相关的专家、教师和有经验的学生组成评审组,对申报活动的意义、可行性、经费预算等方面进行评审。项目组成员进行答辩,通过答辩才可实施的一种方案。这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更有条理、更加规范化,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可以联络更多的社会有效资源共同对学生开展的活动给予支持帮助[5]。当然,并非所有的项目都要进行审核和拨付经费。但所有的社会实践活动都要有专人进行管理,要做好台账,要进行实践方案论证。社会实践活动不一定要有完整详细的方案,但要能够纳入社会实践的体系之中。以项目运作模式建立与新形势相适应的社会实践的组织管理、内容形式、评价方式,使社会实践活动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更加具有实效性[6]。导师指导趋向制度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广泛开展有赖于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无论何种社会实践方式都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够完成的,没有教师的有效指导,学生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学校要建立一支“由相关教授和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队伍,即社会实践专业委员会,给予社会实践以专业和技术上的指导和支持”[7]。
除了专业教师的指导,还需要聘请校外人士,如在实习基地的技术人员、工人师傅、社区的工作人员、公益事业的工作人员等,作为参与社会实践大学生的指导老师。要想实现社会实践的长期化,导师的指导就不能只是形式,而要固定下来,形成一种制度。校内教师作为导师的要进行考核,并给予一定的奖励;校外人员担任导师的要有聘任方案,更要有一定的指导经费。导师的指导有利于促进实践的专业性和科学化,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明确自己的方向,促进高校社会实践的有效展开,推动实践育人成果的转化。实现保障机制激励化。为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效,高校要积极探索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保障机制;要设立社会实践活动专项经费,并根据不同的实践形式给予不同的经费,保障逐年加大经费投入力度;要建立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激励机制,注重多种类型激励的有机结合,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要把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记入创新与实践学分,作为对学生进行考评和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之一;要充分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把教职工指导社会实践活动计入一定的工作量,作为工作业绩考评的重要依据;要将支持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纳入学校年度目标管理考核的体系中。“立体本位型”社会实践育人模式既考虑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普遍性,又考虑实践主体的特殊性和个性化,将平时与假期、集中与分散的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这种社会实践模式既能锻炼大学生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又能让他们积极地关注社会,灵活多样、务实有效,确保社会实践持续有效地进行,是新时期高校社会实践育人的有效模式,值得提倡。
作者:张绪忠 单位:浙江工商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参考文献:
[1]赵侠.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局限性及其超越[J].江苏高教,2007(5):109-110.
[2]王雪,王巧玲.关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模式的研讨[J].绥化学院学报,2009(1):165-166.
[3]袁伟菊.大学生社会实践全员参与的现状与实现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0(11):69-72.
[4]廖曰文.确保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参加社会实践———大学生全员参与社会实践工作的调查与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111-115.
[5]刘瑞明.突出育人主题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9-01-14(07).
一、结合创新教育进行社会实践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大学生长期接受传统教育,在观察力、想象力、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培养不够,尤其是缺乏质疑能力和批判精神的培养。社会实践给了大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会面对许多复杂、实际的各种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力、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思维,而这一过程正是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开发和培养的过程。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建设的关键问题
1.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的必修课程。、教育部、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等文件指出:“要把实践教学的要求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门课程和每一位教师,体现在专业培养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师的岗位职责中”。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学校专业实践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需环节,因此,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将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一门必修课程,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必要经费,是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制度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应该和大学生职业规划结合起来,在大学每学年的教学计划中都有体现,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能力发展和创新创业教育以分层次的形式体现,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方式。
2.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组织形式应该多样。由于大学生专业特点和社会实践课程资源不同,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也应呈现多样性。总的来说,社会实践应该体现“集中授课为辅,团队实践为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以思想政治教育和综合素质发展为主的实践课程中,课程具有把社会作为一个大课堂的特点,学生在走进社会、接触社会现实、参与社会活动的途径中,达到理解社会意识形态、人们的生活模式,积累社会生活经验,体验社会生活,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素质、劳动素质、心理素质和审美观、是非观。
3.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指导教师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他们自身具备学科和理论的前瞻性,能够指导实践活动围绕着教学目标开展。目前许多学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以辅导员和班主任为主,存在组成结构不合理、专业程度不足、稳定程度不高等问题。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的组织涉及多个部门(如教务处、学生处、学校团委),根据学生的专业不同又涉及多个学科,而实践主题的不同又造成实践地域分散、内容种类繁多,教学组织过程较为复杂的特点。
4.建立稳定的大学生社会校外实践基地。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场所,许多高校没有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大学生社会实践只能靠关系去联系实践单位,甚至是通过中介进行联系,出现了“教学实习打游击,毕业实习靠自己”的情况。实践地点的分散和不确定性不能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便利条件,社会实践无法深入开展,也不利于指导教师及时解决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因此,学校和学院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借助社会资源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专业学习实践的目的,社会各部门也应该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欢迎大学生参与到专业实践中来。另一方面学校同时也应该结合高校专业优势帮助社会各部门解决实际困难、促进接收社会实践的单位发展,实现共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