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博物馆调研方案

博物馆调研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博物馆调研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博物馆调研方案

博物馆调研方案范文第1篇

博物馆建筑设计

注重展陈空间营造的重要意义

衡量一座博物馆工程的优劣有多种指标,其中建筑设计所提供的内部空间是否适合后续的展陈内容是评判博物馆是否取得设计成功的关键。展陈工作是博物馆开展各项服务、教育工作的基础,建筑所提供的内部空间与展陈内容的是否和谐,直接关系到今后博物馆的正常运营。同时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博物馆也在逐渐转变自身的角色,现代意义的博物馆不止是收藏和科研的中心,更是公众主要信息来源、文化交流、接受教育的场所,而展陈空间做为展品与公众沟通的媒介,是博物馆建筑设计的重中之重。因此在博物馆建设中注重营造与公众直接对话的展陈空间,有利于实现展品与公众之间的交流、互动,让更多的公众接受博物馆并从中受益,以实现博物馆运营的目的。

二 忽略博物馆展陈空间营造

的建筑方案会带来诸多问题

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与展陈内容不符

过分强调设计概念、建筑造型的结果往往是以牺牲博物馆展陈空间的营造为代价。有些博物馆在建成后进行布展工作时经常会遇到展陈空间不连续、面积过小、跨度与高度不足等问题。面对与博物馆展陈内容不相适应的内部空间,整个展陈内容的编排、铺述及形象展示无论从总体构建到分项结构布局,都会受到即有空间条件的限制,很多构想难以实现,留下诸多遗憾。不理想内部空间同样影响着展陈线路的设定,很难妥当安置各类展品,使展陈设计经常面对展品丰富,但即有空间狭窄;或是展品缺乏,但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又过大的无奈境地,即便采用不同的改造补救措施进行空间调整,却最终让展陈效果大打折扣。

为改造不合理展陈空间所产生的能源浪费

建筑设计阶段疏于对展陈空间的考虑,使得博物馆在展陈设计时需对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重新进行改造。这种改造既有因建筑使用大面积玻璃幕墙所导致的内部光环境不适于布展,而重新进行的展示空间围合;也包括内部空间不连续发生的对既有墙体的改造等等,类似的重复建设都会造成博物馆建设资金的大量投入。另外因建筑追求场面宏大导致的内部公共空间体量的无节制,既浪费了有效使用面积,也加大了空调、照明的负荷,无疑容易让资金本就缺乏的博物馆在后期运营中陷入困境。

存在缺陷的展陈空间影响公众正常观展

有些建筑遗存的内部空间缺陷可以通过展陈设计过程中的改造得以完善,有些却无法解决,内部空间缺陷的无法弥补,让博物馆展陈工作完成后的对外运营很难取得良好收效。观展距离不足、交通拥堵、公众视觉休息空间的缺失都会影响正常的观展,特别是随着目前很多博物馆免费观展日的出现,让一些本就疲于应付的博物馆无法满足瞬间出现的观展人群高峰,这不但会造成公众观展的不适,影响观展效果,甚至会危及公众及展品的安全。为杜绝这种安全隐患的出现,在博物馆建筑设计时应将布展到观展的连续过程作为建筑内部空间设计依据,从而让博物馆设计提供的内部空间在展陈工作完成后便于公众观展,以吸引更多的公众来此驻足。

三 营造合理展陈空间的几个重要环节

博物馆筹建部门应尽早为建筑设计提出展陈文本

博物馆展陈工作出现问题的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博物馆筹建部门对自己的馆情及特点分析得不够,没有给建筑师提供详细的展陈文本,致使建筑设计提供的内部空间与今后的展陈内容不符。因此博物馆筹建部门应在立项之时,就应研究博物馆究竟要建成怎样规模、陈列哪些展品、各类展厅所需要布展面积多大、空间多高,这些都应以展陈文本的形式记录下来,然后将展陈文本提供给建筑设计单位。目前进行的博物馆建筑设计招投标过程中,博物馆建设单位通常只提供博物馆建设项目的用地红线图、总投资、总建筑面积以及简单的功能空间分配诸如陈列厅、库房、科研、办公、服务所占面积及数量,而很少将博物馆的藏品及不同展厅内将要展示的展品统计、归类以展陈文本的形式纳入建筑设计任务书中,这就使得建筑设计任务书过于笼统、目的性不明确,很难向建筑师清晰传达设计任务,从而造成建筑设计流于形式。须知展陈文本是博物馆布展的灵魂,同时也是建筑设计的重要依据,关系到博物馆展陈的总体水平。因此博物馆筹建部门应改变只对后续进行的展陈设计提供展陈文本的习惯做法,而将这一工作提前到建筑设计阶段,从馆藏实际出发确定基本陈列、精品陈列的空间中的展品类型及数量,并对临时陈列的展品大致设定方向,依据这些资料进行的建筑设计将会提供相对合理的展陈空间,将有利于提高博物馆今后布展工作与观展活动的顺利进行。在这方面做得较好的例子如湖南省博物馆,该筹建部门本着建筑为展陈服务的宗旨,在建筑设计招标之前就开始了对博物馆各个展陈项目的构想和具体要求进行筹划,将展陈的总体策划提前到了建筑设计阶段。如在重点项目马王堆汉墓陈列上进行了详细的策划与展陈空间构思,并站在公众的角度,精心设计展陈线路及公众视觉休息空间,使得建筑设计能够有很好的展陈设计依据,真正实现了展陈文本先行的原则,从而取得了良好的运营效果。

建筑师应将展陈空间的合理布局作为建筑设计依据

当前建筑设计界出现的过分注重建筑外观造型、刻意强化建筑的象征意义,片面追求视觉冲击力的风气,同样波及到博物馆的建设,致使很多建成的博物馆功能适应性差,建筑所提供的内部空间不能满足后期的展陈要求,忽略博物馆展陈空间的营造是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故此建筑师在进行博物馆设计时,除了通过了解当地文化及用地周边环境的分析提出设计概念,根据设计任务书进行功能划分及构建建筑形态,同时更应考虑如何为今后的博物馆的展陈布局提供合理内部空间,为了做到这一点,要求建筑师在设计之初就应将博物馆提交的展陈文本作为重要的设计依据,让博物馆的建筑设计与后续的展陈设计策划同步,尽可能消除阻碍今后博物馆顺利进行展陈设计的隐患,使建筑营造的内部空间更适合展品的陈列、公众观展、满足博物馆今后的实际运营,避免出现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与所需展陈内容不协调的尴尬局面。从这一点上看三星堆与法门寺博物馆建筑设计做得都很好,两个博物馆就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而言都比较适合后期的布展,之所以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为展陈设计提供了发挥想象和创造的余地,源自建筑师对博物馆的收藏实情及特性的充分了解,从而实现了“博物馆应按其所收藏的物品的性质进行设计”、“内部设计应足于外部设计”的博物馆建筑设计原则。

应使博物馆工作人员充分参与到建筑设计中

建筑的空间划分程式化、功能布局不合理,是后期布展时最难处理的问题。对博物馆展陈主题及其展品情况缺乏系统的了解,使得建筑师在进行方案设计时仅凭经验按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将各功能区填充到建筑平面内,而不去考虑博物馆展品的类型、数量、体量以及意欲表现的主题,这就势必造成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存在明显缺陷,给后期布展增加难度,对博物馆的运营十分不利,至于某些博物馆的建设实行所谓的“交钥匙工程”则更不可取。通常在博物馆建筑设计投标过程中,为了保证工程操作规范、体现公平及减少工程建设中的腐败现象,往往要求博物馆工作人员不得参与博物馆的工程建设,这种做法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却让建筑师失去了与博物馆工作人员合作的机会,相比之下博物馆工作人员更了解馆藏的展品,也有着对今后博物馆如何运营的构想,而目前这种将博物馆使用者排除在建筑设计之外的做法,很明显会让博物馆的设计因缺少使用者的合理建议而略显盲目,从而造成给后续展陈设计及运营带来问题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首都博物馆新馆在设计过程中,因建筑师不了解博物馆业务的特性,同时博物馆工作人员一直未参与建筑设计,使得建筑本身存在先天不足,遗留了很多问题诸如个别展陈空间安排不合理、缺少无障碍通道;部分展厅公众的通道不够便捷,自动扶梯和通道连接处的两侧存在安全隐患,如果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建筑初期介入,将会大大减少后期展陈布局和建筑装饰交叉施工矛盾,为布展的顺利进行提供方便。类似的例子再如长城博物馆,因其主题宏大、文化内涵深厚、文物展品丰富等优势,极可望做出上乘的展陈作品,但却因建筑师对展陈内容的忽略,出现内部展陈空间狭窄、且分割过碎的缺陷,而且跨度不大的展厅中居然出现了柱子,致使展陈设计颇感局促。因此在制定严格的监管制度的基础上,让博物馆工作人员尽早介入建筑设计中,将会减少博物馆建成后的的二次改造问题的出现,从而节约建设及运营成本,提高展陈水平。

提高投标建筑方案对展陈空间的重视程度

目前大型建筑项目方案的确定基本都采用公开的的投招标方式,博物馆建筑也不例外,博物馆筹建部门往往在方案投标期间成立专家组对各设计单位的建筑方案进行投票表决,最终选定一个得票最多方案作为最终实施方案。这种方案的选定方式虽然比较公平,但由于专家组的成员都是建筑领域的专家,几乎没有博物馆专家及展陈专家的参与,使得专家组在对建筑方案评审时,过多地从建筑设计角度出发去评判建筑形式与功能是否统一、与所处环境是否协调、设计风格是否反映地方特色等一系列建筑条款,而很少甚至忽略去评判是否便于后期展陈设计及运营,让选定方案的评价趋于片面。因此在博物馆筹备之初将博物馆专家及展陈资深人士纳入专家组,将会提高建筑师在进行方案设计时对展陈空间营造的重视程度,也会使专家评选的结果更趋合理,同时通过对中标方案从展陈设计与博物馆运营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使最终实施的博物馆建筑方案尽可能达到实用经济美观的标准。在这一点上做得较好的是良渚博物院选用的方案,由于建筑设计过程对展陈空间营造的重视,使建筑的总体布局和空间结构与博物馆的实际展陈需求很和谐,最大程度地满足博物馆的收藏、展陈和讲解服务功能。通过听取各方专家的建议,对原方案中平均跨度为18米的柱距调整为局部36米宽的跨度,将空间原为6米的高度调整为6-14米的不等高度,为今后的展陈提供了可变的空间;并将原设计中局部实体墙改成通透式的玻璃墙,以满足观展过程适当位置自然光和借景的需求。

结语

建筑所提供的内部空间在博物馆后期展陈与运营过程中的改造不可避免,但如果博物馆筹建部门及建筑师从博物馆的立项到前期的调研、从设计概念到建筑方案审核、完善乃至施工这一系列过程中,都将博物馆展陈空间的营造作为博物馆建设的重要依据去指导建筑方案,将会大大减少建筑遗留问题的产生,进而实现博物馆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与展陈内容的协调,便于后期公众的观展,最终实现博物馆传播信息、交流文化、参与教育的社会功效。

参考文献

1.王群,《寻找文化的契合契合点》,《北京文博》2004年12期

2.梅宁华,《关于首都博物馆新馆建设的总结与思考》,《北京文博》2006年4期。

3.陈军科,《博物馆陈列展示的文化效应与价值―博物馆文化形态研究的一个重要论题》,《中国文物报》2003年3月7日。

4.陈军科,《博物馆文化形态的新理念―全球化形势下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哲学思考》,《中国博物馆》2004年第2期。

5.解小敏,《对博物馆合理参观流量的初步分析》,《北京文博》2005年9期。

博物馆调研方案范文第2篇

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的“第二课堂”,无疑已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它较传统课堂最大的优势就是“物”的直观感悟,通过大量具体形象的展品,真实有趣地体验环境,激起青少年的求知欲,向青少年形象地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美国科学家、科普作家卡尔?萨根曾提到,“每个孩子都是科学家”,他的观点肯定了每个人从小就具有探索未知和求知的本能。就教育模式来讲,博物馆的教育更加容易让青少年接受、更有亲和力和视觉冲击力。如何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博物馆的优势资源,帮助青少年在实践和体验中学习科技知识,是目前博物馆人需要研究和探讨的事情。笔者结合中国铁道博物馆近四年的科普工作,谈一谈博物馆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的开发与运用。

一、博物馆开展青少年科普教学活动的特点

(一)孩子是学与玩的主体

博物馆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中,孩子具有绝对的主体地位,科普教育活动都是为孩子服务,不仅绝对尊重孩子学习的意愿,而且以孩子活动的兴趣度和强度作为科普教育活动组织者进行方案调整的指挥棒。

(二)多向互动

青少年、博物馆之间按照活动方案内容进行积极的多向互动,在活动中,博物馆以提供尽可能完美的服务为宗旨;必须尊重孩子和爱护孩子,积极与孩子互动,让孩子在“学中玩,玩中学”。这样他们才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科普教育活动中去。

(三)寓教于乐

科普教育设计活动需以“爱”作为活动原则。活动环节和内容的设计必须让孩子的学习激情具有生命力――让教育和生命一起成长。在教、学与习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对科普知识的热爱,并且促进孩子间的合作与关怀,互动和交流,以及博物馆与青少年间的交流与提升。

(四)活动具有连贯性,知识具有系统性和延伸性

青少年通过博物馆举行的科普教育活动,不仅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还给了他们,而且能针对某一知识点进行扩展和延伸。在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中,博物馆要进行有效的讲解和引导,不仅能促进他们对感兴趣的知识进行有选择的吸收,而且在活动互动过程中还能促进青少年进行有效的自我评价和自我管理。

二、博物馆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的开发和运用

青少年科普活动的形式应是丰富多彩的,活动的形式是由内容决定的。只有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才能吸引不同兴趣、不同年龄结构的青少年踊跃参加。根据活动形式的内在相似性,可以把科普活动分成五大类:一是会议类(主题班会、队会、团会等);二是传授类(专题报告、讲座、游艺等);三是实践类(参观、考察、调查、访问、实验等);四是竞技类(竞赛、评比、操作等);五是宣传类(演讲、展示、辩论、传播等)。

下面,笔者以中国铁道博物馆为例,举例论述博物馆开展的科普教育活动的开发和运用。针对青少年学生的学习特点,中国铁道博物馆科普教育团队以“铁路、火车”为主线,成功开展了周边社区、学校等各类青少年参与互动式的系列科普教学活动。

(一)“今天我来当动车组司机”主题科教体验活动

“今天我来当火车司机”属于会议类科普教育活动,其目的在于激发孩子的科学探究兴趣,通过他们亲自参与操作演示活动,亲身在一个模拟的场景中扮演一个角色,主动地了解现代化铁路的科技知识。

活动规则是:参加活动的孩子都可以充当一次“和谐号”动车组司机,体验模拟驾驶的乐趣,车速都可以通过模拟器来控制,这样的角色扮演让他们在游戏中真切了解司机作业流程、线路信号特点、司机操作设施等许多铁路科普的相关知识。从驾驶舱出来后,再给每个孩子一张“动车司机你来问我来答”问答卷,这张问答卷上包含了不少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比如“动车组有多快?”、“动车司机操纵台上的电话是干什么用的?”、“动车组有几节车厢?”孩子可以根据填写好的问答卷交到“司机测评通过站”。如果“小司机”们通过测评,博物馆会为他们每个人制作一张贴有孩子自己照片的,属于他们独有的“动车组小司机”的胸章。孩子们通过充当“动车组司机”这种实在的全身感官体验接触,自己操作、探索,让青少年体会到现代化铁路科技的乐趣和魅力。

(二)“铁路藏宝图”主题科教体验活动

“铁路藏宝图”属于传授类科普教育活动。活动规则:参加活动的孩子会领取到一份专门为青少年设计的“铁路藏宝图”。目前绝大多数的博物馆都会设计印刷展览的手册、折页,引导、方便观众参观学习。而“铁路藏宝图”则与成人的不同,它是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设计的,文字浅显易懂、图文并茂,符合他们的语言习惯。这张“铁路藏宝图”是根据博物馆的陈展情况,选择重点文物和展品制作的寻宝游戏,通俗讲就是一张博物馆的“藏宝图”,参加活动的孩子们拿着这张“藏宝图”参观博物馆,每找到一件铁路藏品就在图中标注一次,了解每件藏品的相关知识,直到他们参观结束时,可以数一数在博物馆一共找到了多少“宝贝”。这样的寻宝游戏无疑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在找寻文物、破解问题的同时,通过讲解员专业的解说掌握每件“宝贝”所涵盖的科技知识。找到全部藏品后,孩子们还可以根据这张“铁路藏宝图”标注的文物数量,到博物馆设立的“鉴宝处”领取一份火车纪念品。通过这种科普体验活动,引导孩子们去看、去听、去摸、去想,让他们在边看边玩边学的轻松愉快环境下获得趣味盎然的铁路科普知识。

(三)“动手拼装小火车”主题科教体验活动

“动手拼装小火车”是属于竞技类科普教育活动,活动规则:参加活动的孩子领取一份专门为青少年设计的“火车的家庭聚会”纸板,在这张纸板上分布了有火车的各种零部件,比如车轮、连杆、气缸、轨道、座椅等,每一个零部件都可以单独拆下来,并和其它的零部件拼装在一起,这份“火车的家庭聚会”纸板,不仅有古老的蒸汽机车,还有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和最新型的动车组。孩子们可以剪下“火车的家庭聚会”上的部件,涂上喜欢的颜色图案,再将它们组合成火车的立体模型,并且可以在每列拼装好的火车上写下他们自己的名字,变成“某某号”机车,让他们拥有属于自己的小火车。孩子们通过组装、拆卸这些结构简单的东西可以了解很多火车相关知识,这样的“动手拼装小火车”动手体验活动富有趣味性,让青少年们既能收获知识,又能玩得开心。

(四)“铁路趣味乐园”主题科教体验活动

“铁路趣味乐园”属于实践类科普教育活动,重在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探究欲望。活动规则:参加活动的孩子来到博物馆的多媒体互动区,这里是孩子们的铁路趣味乐园。火车头拼图互动设备,可以让孩子们在竞技游戏中了解动车组和电力机车的外貌和特点;火车调车演示屏幕能让孩子们充当一回车站列车调度员,体验调车、编组列车的乐趣,这种游戏可以自己设立货车到达不同地方的车站、自己编组列车、自己调车到站场的不同股道,有趣之中了解了铁路运输基础知识。博物馆里的百事通、电子翻书、火车头拼图等寓教于乐的互动设施也深受孩子们欢迎,百事通让孩子们可以查阅铁路各行业相关的知识及图片,他们只需用手在书上轻轻晃动,电子翻书器像书一样翻开每一页。通过这样的科学互动展览、丰富的游戏体验装置,极大激发了孩子们的热情,充分调动他们的动手能力,收到了良好效果。

(五)“探索.火车”主题科教体验活动

“探索.火车”属于宣传类科普教育活动,针对年龄较大的青少年,中国铁道博物馆开展“我心中的蒸汽机车”、“我的火车情结”、“如果我是火车司机”等主题演讲科普活动。活动规则:根据有关“探索.火车”的主题,针对中国铁道博物馆的某件藏品或某项铁路科技创新内容进行5分钟的演讲比赛。活动包括事先的准备和现场的表达两个阶段。演讲有四种方式:即席发言、凭记忆讲、有准备的脱稿讲、照稿宣讲。如果有一定的准备时间,最好选择有准备的脱稿讲。在这个活动的准备过程中,他们需要收集资料、查找文献、确定标题等一系列内容才能更好的完成本次活动,这对青少年的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极好锻炼,同时,对铁路知识的推广和普及无疑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此外,博物馆还可以整合学校教育的有效资源,走出博物馆,举办校外儿童课堂、例如中国铁道博物馆在2011年举行的“科普进校园”的系列活动,以“弘扬铁路文化,践行北京精神”为主题,根据不同的需要将不同的展览内容制作成幻灯片,配合专业有趣的讲解,在中小学巡回讲解。同时,利用“国际博物馆日”、“北京科技周”和学生寒暑假期,有针对性地举办主题参观、知识讲座等不同形式的科普活动,做一些深受孩子们喜爱的“小火车模型”,这些生动逼真的机车模型设备齐全,灯光设备完善,有的模型通电后随着道岔转动,还能前后不停的走到各条轨道线路上,使孩子们在博物馆中实现与火车进行零距离的接触,也让孩子感到非常新奇。在游戏的互动和欢笑中,孩子们逐渐熟悉和了解铁路,学到了许多书本上难以获得的科技知识。

三、博物馆青少年科普教学活动开展的重点

(一)活动设计要符合青少年的身心特点

要考虑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以及心理发展特点,让教育活动具有游戏特点,激发他们的发现、探索、创造的激情,最大限度的挖掘青少年的学习潜能。比如:针对低年级孩子需要激发他们参观博物馆的兴趣和愿望,在活动过程中要注重趣味性和可操作性;针对中年级的孩子要注重课堂知识与博物馆科普知识的结合和拓展,要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和探究潜力,培养对科普活动持久的关注;针对高年级阶段的孩子需要创造更加丰富的学习和活动环境,在科普活动中要注重社会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加强博物馆科普团队的建设,促进活动参与者的共同成长

博物馆是科普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实施者。不仅要求科普教育团队成员对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进行系统梳理,而且要仔细研究和学习青少年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对活动的开展形式以及活动内容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策划和设计,让“寓教于乐”成为青少年喜欢参与活动的重要原因。

(三)加强对博物馆青少年科普教学活动开展过程的把握

在活动中,要把每个活动环节的要求、目的、规则等提前告知孩子们,让大家在一定的游戏规则指导下开展活动。每个活动环节时间的长短要把握好,保护好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的生长点。活动过程中要充分调动所有参与者的激情,把青少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到最大,促进大家在活动中的互相了解、学习和交流,共同提高。

博物馆调研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鲁锦博物馆 展示设计

一、综述

鲁锦是鲁西南民间织锦的简称,她是山东省独有的一种纯棉手工纺织品,最早可以溯源至商周时期。鲁锦博物馆座落于鲁西南小城鄄城县境内,建筑为“新汉风”风格,设计方案从博大精深的汉代历史文化中吸取精髓,展现了古朴典雅,内敛而平和的汉代建筑风貌。作为博物馆室内设计的主案设计师,笔者经过与博物馆管理方的多次沟通,确立室内展示设计应遵循“新汉风”风格,做到简洁而不失个性与标志性。既能突出汉代文化特征,又兼具新颖现代的特征,使其成为中国鲁锦的文化艺术殿堂。

根据博物馆的建筑风格以及鲁锦的特点,我初步整理出博物馆室内展示设计必须符合的要求:1、博物馆为“新汉风”风格的建筑,我们将从汉代文化中浓缩、提炼艺术符号融入室内环境,使得内外风格统一,相得益彰。2、在色彩搭配与材质运用上,与展示内容紧密结合,最大限度地烘托精美的文化展品,达到最佳的展示效果。3、充分满足博物馆安全、坚固、耐用、易于维护等方面的要求,同时利于文物保护及环保节约的要求,设计好消防设备与通道。4、采用多种手法及声音多媒体技术,加强展示效果和宣传形式,能更有效地突出宣传性、知识性和趣味性。5、提倡节约型设计,在人流导向组织上力求简明便捷、视觉合适、参观路线最短;在灯光等处理上采用节能设备,人近灯亮,人走灯灭。

二、参观流程设计

参观流程设计是博物馆室内展示设计的基础和灵魂。通过对一些纺织类博物馆的调研与实地勘察,并根据鲁锦展示的具体要求,我与设计团队规划设计出初步的参观流程,以文物、图版、模型、象征性场景、多媒体等各种现代展示手段,生动再现中国鲁锦的成就及高超的手工技艺。

1、序厅

引导观众进入主题的序厅,起着凸现博物馆特性和主题的作用。大厅正中设置黄道婆传授纺织技艺的场景雕塑,其背后做文字说明;右侧墙面用玻璃版面简要介绍鲁锦年表;北侧墙面用壁画(汉代常见的艺术形式)展现鲁锦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到市场销售的整体过程。这样,观众在参观之始就对鲁锦生产及发展史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下一步的参观做好知识准备。

2、鲁锦文化厅

由序厅进入便是文化厅,其中的陈列分“前言”、“ 鲁锦的渊源与发展”、“绚丽多彩的中国鲁锦”三部分,展示鲁锦的发展历史和绚丽多姿的纺织珍品。“鲁锦的渊源与发展”区,通过“元代以前鲁锦的发展――元明之后棉花的普遍种植与鲁锦的发展――近现代鲁锦的融汇与创新”等子单元的展品与图版的有机结合,展现中国鲁锦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绚丽多彩的中国鲁锦”区分工艺流程介绍、图案意境、品质卓越三部分,首先介绍轧花、弹花、纺线、浆染等72道纺染工序;其次介绍色泽艳丽、千变万化的几何图案艺术,集中展示汉代以来出土的鲁锦图案石刻;最后介绍其无污染、透气性好、吸汗、富有弹性、柔软舒适等等优越品质,全面展示鲁锦的文化艺术魅力。

3、采棉厅

棉花的普遍种植促进了鲁锦的快速发展,采棉厅则主要是展示棉花的自然属性,讲解棉花的播种、护理与采摘过程,图文结合。鲁锦制作离不开采棉,根据近代农民采棉、脱棉的过程,制作蜡像人物置于工作场景中,并配备劳动工具,复原现实、典型的场景,人物与场景的制作都必须做到生动逼真。

4、模拟演示厅

模拟演示厅相对于其他厅来讲是一个动静结合区域,以鲁锦的织造流程为主线,用织布工具形象生动地让观众了解鲁锦生产过程。展览分“灯箱影像展示”、“蜡像模拟场景区”、“织布工具展示区”(分为弹棉器、脱棉器等小型工具展示区与复原的古老纺车、织布车等大型实物展示区)、“ 现场操作表演区”四部分。动态的表演展现了我国古代织机的先进,具有强烈的感染效果。此厅还设立“实践园地”,观众可在此动手制作鲁锦工艺品,切身感受纯手工制作带来的无穷乐趣。

5、连廊

过了模拟演示厅后一楼参观结束,连廊是连接一楼与二楼的楼道区域以及各厅之间的通道,在这些环境中做好文化意境展示与导向设计相当重要。在角落处做好局部装饰,连廊中的窗户用花窗进行装饰,古朴典雅又比较实用。

6、古代展示厅

二楼的第一个参观处是古代展示厅,其中区域分“礼尚往来――皇室贡品――民间日用”三部分,把收集的古代鲁锦工艺品分类别、朝代进行展示;并模拟古代民间婚房布置,配以鲁锦嫁妆,形象地展现古代与人们关系密切的衣、食、住、行中的各类鲁锦纺织品。

7、明清街

在古代展示厅后面便是“明清街”,它再现了明清时期鲁锦销售街区的市景状态,体现古代鲁锦繁荣的面貌与人们的热爱程度。路线虽不长,但是集中了当年的名牌老字号,精致且有代表性。

8、现代展示厅

“明清街”像一条连接古代与现代的通道,过了“明清街”就到了现代展示厅,它第一部分将展示现代鲁锦的精湛技艺、产品变异、国际获奖产品、能工巧匠、鲁锦名人介绍及菏泽鲁锦业发展的历程、菏泽鲁锦的国际地位等(图文介绍);第二部分将展示现代精美的鲁锦产品以及现代家庭的鲁锦配饰,让观众能够切身感受到鲁锦给居家环境带来的温馨与甜蜜。

9、多媒体厅

参观完前面的厅后,考虑到一些游客的身体状况便设置了多媒体厅,这里以多媒体视频演示鲁锦的文化历史与生产工艺等,游客在游览休憩之余可以更深一步了解鲁锦的相关知识。多媒体厅是展示鲁锦的动态区域,给人感觉耳目一新,视觉效果独特,能加深人们对鲁锦的了解与热爱。

10、鲁锦旅游产品厅

最后一处,鲁锦旅游产品厅位于博物馆内的出口处,这里将集中展示博物馆内设计师研发与生产的鲁锦产品。作为博物馆的附属展示厅,旅游产品厅还将配置有茶座休息室、讲演区、游客购买服务区等,使得鲁锦博物馆在宣传文化艺术知识的同时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三、“新汉风”风格设计要求

室内展示设计打造“新汉风”而不做新古董,它应是现代功能技术与早期文化特征的和谐统一。在设计开始前,我与设计团队认真学习汉代建筑室内设计在跨度、大空间的营造、采光、通风等方面的优点,加入现代设计理念,对传统人物、动植物、文字、装饰等纹样进行精炼改造,在局部运用这些再造的图形元素进行装饰,使建筑内部具有汉代的环境特征,再运用现代材料与技术,营造现代的室内环境。这样不仅使现代建筑与传统文化取得文脉上的联系,而且也给古老的形式注入了新的活力。

博物馆调研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物流线 功能节点 流线要素 形式功能统一

1. 文物流线简介

建筑流线是建筑中人员交通路线及物品运输路游,是建筑空间设计的重要组成元素。通过建筑流线合理的构建,形成建筑物的脉络,将各个功能空间有机联系在一起,从而达到划分、连接不同功能区域的目的。

文物运输流线是博物馆交通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的保存、研究、展出等的各项工作正常开展,都依赖于文物。因此在国家博物馆建筑设计中需要构建一个高效、安全、畅通的文物运输流线,提供通向各相关空间的完善的链接,使各功能区之间相互联系方便、简捷。同时避免文物流线与其他流线互相交叉干扰。

国家博物馆文物运输流线分为两支,一支是文物入库流线,文物入库包括文物接受、鉴选、登记、编目、入库前的摄影、消毒、入库等各项文物管理流程。文物入库流线是完成上述程序所经历的路游。在这条流线上,要求路线便捷,简短,平直,安全,同时有效地链接各个功能空间。另一类是文物出库流线,文物出库方向主要包括出展、研究鉴赏。文物流线在水平线路上不能设有台阶,坡道的坡度不大于1/12,同时与观众流线不交叉或者隔离,确保文物运输的安全。

文物流线示意图如下:

入库流线:卸货区库前区库房

出库流线:库房展厅或研究部门(文保科保等)

2. 流线上各功能节点介绍及联系

博物馆的各个功能区,从管理,保护,收藏,研究,展出,教育等,均围绕文物展开进行。根据文物流线上的各个主要节点-功能区的设置要求,通过文物交通流线合理设计,有效组织各个功能空间,使各功能区都位于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空间中,并与其他相关空间紧密有机联系。这些重要的流线节点有:卸货区、文物管理区、文物库房、展厅、文物科保中心等等。

2.1. 卸货区:

卸货区包括运送文物装卸庭院和装卸平台,这个流线节点是文物流线的第一步。在设计中,根据馆方提供的文物情况、尤其对宽、大、沉的文物及有特殊环境要求的文物的运输行为进行线路研究,确保文物流线的各个空间安全畅通。卸货区文物运输行为主要是特种文物运输车在庭院的停靠回转及在室内装卸平台的文物装卸。

通过对特种文物运输车的调研与博物馆对文物包装尺寸的要求,确定文物运输车的车体轮廓过8~10米X3.5米X3.7米(长X宽X高),确定车体的回转半径等数据,布置出货车文物车开进庭院开出庭院的路游以及文物车在庭院内的停靠位置。

根据馆方提出装卸重量,在卸货平台口部设置8吨液压升降平台。液压升降平台可以与文物运输车对接严密,平台安置在室内,即使在天气状况不好的情况下也能完成装卸工作,这亦是对文物的一种保护措施。室内装卸平台设置空调控制系统,为文物的所处空气环境提供可控措施。平台上部设置了电葫芦,以备运送重型文物之用。

2.2. 文物管理区:

包括征集接收鉴选、登记编目、消毒拍摄等房间。这些房间联系紧密,工艺流程与文物流线相统一,在布局上围绕的文物入库主干线排布。

对于工艺要求特殊的房间,如消毒室等,房间内部设置上下水,空调通风系统设置有害气体排风的措施,根据功能要求设置通风柜。在文物停放的房间设置气体灭火系统,以在火灾时最大限度的保护文物及重要资料。拍摄室馆方提出净高要8米,根据房间的尺寸,水专业的喷淋、空调专业通风、电气专业照明都进行特殊处理。

2.3. 文物库房:

该区域位于建筑的最底层,结合人防分成了四个库区,库区口部设置了风淋室和出、入库温湿度缓冲库房。为了确保文物,尤其是超大超宽的文物在运流线上的畅通无阻,从入口到文物库房的走廊的整体尺度保持3.5米X3.3米(宽X高)标准设计。

2.4. 展厅:

国家博物馆设有基本陈列展厅、专题陈列展厅、临时展览厅、常设国际交流展厅、捐赠品展厅等,分别布置在新馆和老馆。新馆展厅主要分布在-6.0米标高层、6.0米标高层、13.5米标高层、21.0米标高层的平面上,老馆展厅主要分布在老北馆的一二层。其中-6.0米展厅是基本陈列展厅,老北馆的展厅为专题陈列展。其余展厅均可临时布展,灵活性比较大。

博物馆内展厅的布局特点为新馆各展厅呈上下竖向分布,空间通过入口大厅相联系,文物流线通过竖向文物电梯相连接。老馆展厅通过入口大厅与新馆各展厅空间横向联系。

博物馆从文物库房到展厅的文物流线脉络构建具有竖向并联,横向串联的特点。

2.5. 文物科保中心:

这部分房间功能主要是对馆藏文物及外来文物进行保护、修缮、研究。房间布局尽可能的靠近文物库,文物库到科保中心的路游需要做到安全、简捷、畅通。同时根据使用功能要求,文物保护中心的临摹间和字画装裱间,文物修复室需要充足自然采光,因而设置天窗。

3. 文物流线的构成

3.1. 文物运输流线与各博物馆功能区的关系

在博物馆设计中,入库流线采用串联式组合,根据文物进库流程,由文物运输走廊将各功能区联系在一起。入库流线上的各个功能区均属于半开放区域,包括卸货区、文物管理区、文物库房等。

文物的出库展出流线是出展文物从库房出发通过南北两侧纵向文物电梯形成的竖向文物运输干线,到达文物库上部各层展厅,在各层展厅形成文物流线回路,文物出库流线呈并联式组合状态。

各大功能区分为:展厅区、研究区、文保科保、宣教区、文物管理区,他们与流线的联系见下图

3.2. 文物运输流线要素组成

就该项目来说文物流线涵盖了水平交通、垂直交通及他们的交汇处:工作间。水平交通包括上面提到的液压升降平台,还有-12.8米标高和-6.0米标高的“大环廊”,以及1.4北侧的文物走廊。它是文物进入展厅或文物保护、研究部门的重要通道。环廊及1.4米文物走廊的宽3.5米,高度根据不同位置的要求亦有不同,在重要的文物通行线路上吊顶净高保持在3米以上。

垂直交通是南北两部超大文物电梯,电梯载重6吨,速度0.3m/s,满足国家博物馆各类超大超重文物的运输。

在水平交通和垂直交通的交汇处,结合电梯前室,设置文物运输工作间,工作间在空间上联系着各层文物环廊、文物走廊、展厅入口大门,是竖向运输流线与水平运输流线的纽带。其中工作间与环廊的交汇处安置安防卷帘,在文物入库和出库时,文物无论从电梯出来还是进入电梯,此卷帘落下可形成独立的文物周转空间,保证了文物的安全,并且可以作为布展时或入库前的缓冲空间。另外工作间开向展厅的门属于超大超高的非标准防火门,在防火设防上有效保证展厅与文物电梯空间的隔断。

4. 文物流线设计过程中达到形式功能相统一的手段与方法

在文物流线的设计过程波及面广,涉及博物馆的各个功能空间,设计要求复杂,信息量大,需要建筑、结构、机电设备等全专业协调设计。

如何做好文物流线设计,首先需要明确设计目标,构建便捷通畅安全的文物流线;其次整合好来自各方面的设计信息,如各个使用单位的使用要求,特殊文物的运输要求,各功能区的联系程度,文物管理保护研究的流程等等;再次确定设计过程中的设计原则及标准,在设计过程中贯彻执行;同时建立各专业高效及时各专业沟通配合的工作方式。

4.1. 细致功能需求调查及严格的模数设计

在文物运输流线布局方案确定后,设计人员收集调研通过文物流线上所有与文物相关的尺度,这项工作尤为重要。如文物走廊上的各种防火门、卷帘门等,在保证文物走廊的限高限宽的要求下,这些超大超宽门自身的防火、安全、功能指标等各项方面性能如何保证,设计人员进行深入的调研及研究。

走廊宽度的确定,净高的控制,这些尺度数据的来源一方面是基于馆方的任务书要求,但更多的是大量的深入调研。得到这些尺度后,进行整合,将它们模数化,以求达到满足功能要求的同时,形式上得以规整,同时这也与室内精装修统一协调,这些统一协调包括:地面铺装的分缝与墙面、门的对缝,墙面石材分缝与吊顶总高的关系,墙面上各种机电末端的安装位置规整,吊顶模块化设计等等,这一协调的过程就是形式与功能相统一的过程,也是手段之一。

4.2. 各专业协调与关系综合

建筑交通流线是建筑的脉络,他纵横建筑内部,划分联系着各个建筑内部各个功能空间,不仅是人员交通货物运输的通道,同时也是机电设备主干管线敷设通路。因此对于文物流线内部空间的设计,不仅要考虑文物走廊的文物运输的尺寸要求、地面平整的要求、安全设防的要求和空气环境的要求,还要规划布置好走廊上部吊顶内机电设备的各类管线,使复杂多样的各类线路,在走廊吊顶中各就其位,合理畅通,以确保在实施时真正实现吊顶的控制高度。

各专业之间的管线综合是有效的协调统一的手段之一。国家博物馆项目,项目规模大,功能复杂,设备机电主要通廊与文物运输走廊路由同步统一,因此设计人员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针对文物走廊的下部空间及吊顶的上部空间进行全专业的设计综合工作,达到非常好的预期效果。

博物馆调研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电子影音;数字媒体;博物馆;应用

一、引言

电子影音频作为一种应用媒介进入现代博物馆,始之于20世纪80年代。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数字媒体的兴起,无论是传统的历史、艺术、自然、科技、还是其他新型的博物馆,其展览形态与以往相比,正在显现出更多的不同之处。这其中最为显著的变化,在于博物馆的管理者与展览策划人员,越来越多的开始考虑如何采用更具吸引力、更易与观众交流、视听效果更多元的互动技术,将更多的信息呈现给观众。这一变化的目的很容易理解,因为新兴媒介可以有效补充博物馆以往沉静固化的空间形态,并因此吸引更多的人,特别是那些对此感兴趣的年轻人群。相比传统以静态物品为主的陈设形式来说,儿童和年轻人群,也许更愿意去参观和体验有电子及数字交互媒介的展示形式,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将这些视为今日博物馆最大的魅力所在。不可否认,新兴媒介的应用,使原本也许有些沉闷和单一的博物馆展示形式变的更有活力,更具拓展可能性。尤为重要的是,从开始相对简单的声音、图像辅助,到现在数字影音、三维虚拟修复还原与演示,新兴媒体为呈现和阐释较为复杂的实物或抽象概念,提供了更多方式和途径。通过这些努力,进入博物馆空间中的人群与环境中的展示物之间,与以往相比有了更多的互动与交流,这一空间也因此成为一种重要的视、听、触觉多元体验场所。

二、新兴媒介的应用与争议

现代博物馆的空间形态与内容,为数字影音、特别是基于网络基础上的虚拟演示与浏览,提供了极具想象力的研究与实验场所。在具体应用上,比如触屏交互平台,这也许是目前最为观众熟悉的技术形式,它可以供简易的互动电子书以及活动影音、电脑游戏等媒介演示应用。进一步则有大型组合式LED视屏,它既可以演示数字影像,也可通过后台控制,形成数字信息系统中的重要环节。3D 动画以及新兴的VR虚拟现实系统,这些更为实验性的探索,近些年来也已经逐渐开始应用并得以推广。所有这些不知不觉中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改变了博物馆原有的属性,博物馆的功能与内容,已越来越超出其固有的范畴与空间,萌生出众多的拓展领域。这些改变,同时也使博物馆这一概念具有了极为丰富的内涵。正在发生的具体事件,也许更能说明这一点:近些年来推进迅速且渐具雏形的数字博物馆,使博物馆跨越原有的物理属性,与在线虚拟空间相结合,为观众提供了虚拟漫游的可能性。这种观览模式,使更多的人们无论距离远近,均可以方便的即时连线心仪的博物馆,按自己的爱好和节奏进行虚拟参观和漫游体验。

然而这种“寓教于乐”的新形式,却并非只有欢呼没有批评的声音。不仅仅是一些严肃的专家和学者对博物馆虚拟化进程表示担忧,普通人群中的许多人,也对这种越来越娱乐化“花里胡哨”的东西心生怀疑。也许有一点不得不承认,目前这种数字化的趋势,或多或少会干扰、或者吸引观众的目光到媒介本身,从而削弱实体展示物所应具有的不可替代的属性。这其中的原因在于,由于数字影音技术的强大表现力和便捷性,事实上无论传统的博物馆、新兴的主题公园还是大型娱乐场所,它们所使用的技术本质上是一样的。这一极具迷惑性的特征,使观众、特别是年龄较小的人群在无形之中模糊了公共博物馆、商业主题公园、游乐场之间的界限。比如现在城市中的许多科技馆、自然科学馆和类似欢乐谷这样的主题公园,数字影音媒介的应用,使它们之间有着诸多事实上的相同之处。避免这种可能的尴尬,从根本上来说,还是需要展示设计者对博物馆的功能、作用以及空间形态有更为清晰的认知,同时明确现代博物馆所负的使命与社会责任。也唯有如此,才有可能使电子及数字交互媒介在这一空间中,发挥其对特定陈列主题的辅助、阐释以及强化功能,而不是被用来满足商业性的娱乐与煽情。

三、设计理念与媒介实验

在对如上正面和负面两种因素的综合调研及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技术层面的介入与实验,也许更能帮助理解数字媒介与博物馆之间的关系。在此我们选择了将研究及实验的重点,投放在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的相关主题与内容上。这是因为:第一,它能够为课题的研究提供极具真实客观性的场所;其二,博物馆中的展品,为实验验证数字媒介的应用与展示物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极大的挑战和可能性。

在第一阶段的实验中,除去对电子及数字影音在博物馆这一特定空间中的应用情况的梳理与把握,小组成员选择了一个班级中的四组同学来加入此次实验,核心主题即设置为:展示物概念影像阐释。在这个过程中,前期的调研重点关注新媒体艺术应用情况。比如目前博物馆中较为常见的投影可翻页电子书,它的最早源头,甚至可以推溯至1901的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虽然当时它只是一种类似的雏形装置。在那个时候,观众可以把手伸进一个事先设计好的影像装置中,然后从一边控制,就可以翻起里面的模拟书页了。[1]在类似实例的激励和示范之下,结合民艺博物馆的藏品类型,四组同学分别确立了四种具体的民俗物件:油纸伞、皮影、布老虎以及民意博物馆标识。每组同学的最终目标为一个完整的数字媒介展示方案,它包括一部概念阐释小影片、一幅海报以及一套符合网络浏览要求、能够自动播放的互动演示平台模拟建构。下一步的工作,则是根据前期的概念,进一步确立影片的美术风格与图像形式。经过5周的努力,第一阶段任务完成,四部小短片虽然还很不成熟,但已达成预期的目标,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均基本符合博物馆演示影片所应具有的特征。

第二阶段的实验,重点在于民间工艺实物数字虚拟还原与影像呈现的结合方面,技术与表现形式上更为纯粹。比如其中一组同学采用了插画艺术的元素,用鲜艳明丽的色彩来呈现古老的油纸伞艺术。它采用了以画面为主的跳跃演示形式,故事也比较有趣生动,讲述的是一只蜗牛突然变成了一把神奇的伞,随后主人公在偶然间捡到了它,在打开之后随着伞飘向沙滩、海洋以及天空的奇妙历险记。当影片在模拟应用中按照设计要求投射于油纸伞实物时,旋转的蜗牛壳与圆形的伞合二为一,视觉效果令人赞叹。另外一组实验采用的是中国扇子的形式,制作出类似光雕效果的演示片。由于涉及到扇子的张合,团队采用了MAYA三维建模的方式来模拟这种形态还原,然后通过后期剪辑控制节奏变化。最终,团块化的色彩、三维动态图像、背景音乐共同作用,为观众营建出了实体扇面所无法达到的复杂演示效果。

经过实验可以看出,与传统较为单纯的呈现形式相比,数字影音的介入所带来的多元视听效果,会为不同年龄层面的观众提供不同的选择和体验。通常情况下,长篇大论的说教和文本、物件列举,并不能给观众带来多么深刻的印象,因为一般情况下,观众会按照自己的兴趣去进行选择,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早期的相关研究在这方面有较为详细的表述,比如在20世纪初,英国一些博物馆工作人员发现,当一群学生进入博物馆时,通常情况下都是简单掠过所有的陈设物,匆匆而过。事后的问卷反馈情况也显示出,这种浏览,并不能达到人们想象的博物馆应有的学习与探索意义。但当某种收藏品被单独陈列,并辅之以虚拟修复以及其他图像影音媒介时,这件物品仿佛迅速从沉静中苏醒,在众人眼前变得鲜活而富有生命力,并激发其强烈的兴趣,想要进一步了解这一物件相关的知识。[2]这也进一步说明,相比隔着玻璃小心翼翼的观看静止的陈列品而言,活动的影像、可以触摸、操控参与的环节设置,无疑会使博物馆的观众体验变得更加丰富和愉悦,博物馆这一概念也因此而更具开放性和扩展性。

四、不可知的未来

诚如上文所言,数字影音媒介在博物馆中应用的推进,事实上一直都是与争议相伴随的。在展示内容与展示技术之间寻找一种可能的平衡,也一直是一代又一身于这个领域的人们潜心钻研的核心所在。在这个过程中,技术上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在博物馆的空间形态中得到回应,比如在1904年左右,摄影作为当时的新兴媒介,开始在博物馆中得以应用。今天的人们也许无法想象,这一小小的变化,在当时曾引起了多大的争议,并使无数的人感到激动和兴奋。[3]这是最早使博物馆陈列方式脱离单一实物本身,初步显现出基本的多媒介多信息交互形式。今天,摄影早已变得如此平常,甚至成为了博物馆中不可或缺的展示辅助技术之一。

另一方面,博物馆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趋势同样不可忽视,这就是随着博物馆藏品越来越多、分类越来越细、空间越来越小甚至是私人化私密化,主题性的专项展览成为一种更好的选择。这一方面是为了分流大型博物馆中拥挤的人流,同时也是为了适应多元化的空间与类型区别,使观众不至于眼睛与体力均疲惫无比,而是有更多的选择和休息的可能。这样的趋势,也为数字媒体多元化的展示形态提供了更多的发展可能。

近些年来VR虚拟现实技术已开始试探性的在一些博物馆中开始应用,它为进入这个空间的观众提供了更令人感兴趣、更愉悦也更有效的观览方式。虽然只是在起步阶段,它依然获得了人们的高度关注。这种“虚拟重构”的空间形式,有效的丰富了一些传统博物馆的展览样式,更为重要的是,它为许多新兴的小型场馆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有效拓展了空间的可容纳性。这些类似的新技术的研发介入,还使得博物馆获得了另一种形式的吸引力,就像动物园对儿童的吸引力一样。它更接近真实情境的体验,因此使一些原本对于博物馆这种封闭空间兴趣不大的人群,也开始乐于进入和参与其中。

五、结语

从电子及数字媒介介入博物馆演示生态至今,来自普通民众、博物馆从业者、研究者以及其他领域的人员都在对这种变化发表各自不同的看法与意见,这其中既有欢迎的声音,也不乏审慎的批评。不可否认的是,这一趋势事实上正在从展示形态的新颖性、展示物的多维度性以及空间可操作性几个方面,彻底的改变着博物馆的固有形态。虽然如此,值得警惕的是,每一种新兴技术的介入,其最初的设想都只是为了丰富、而非替代原有的展示物。数字媒介全方位的介入是否会导致这一主次关系产生变化?随着网络技术的介入,博物馆虚拟性的进一步增强,原本互为辅助的两者之间,是否会变化为争夺空间与观众群的相互竞争者?目前主流的认识,首先是认同新媒介在互动式展览、知识传播以及教育活动等方面的作用。如何系统而全面的认识这一变化,也许还需要假以时日去观察。无论如何,享受和使用由电子媒介、数字技术带来的互动性的展品,业已成为这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事件,不妨放下一切复杂的思考,尽情的拥抱这种变化。

【注 释】

[1] 大堀哲,水岛英治.博物馆学概论[M].学文社,2012.23.

[2] 黑g浩.博物馆展示论[M].讲谈社,2014.56.

[3] 爱德华・P・亚历山大,玛丽・亚历山大.博物馆变迁[M]. 20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