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产品检测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消防管理;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1、我国消防产品质量状况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新科技、新材料逐步应用于消防产品之中,促进了我国消防市场的繁荣与进步。可是,消防产品的整体质量却不是很高,这主要是因为有些生产与加工消防产品的企业法律意识淡薄,没有认识到火灾危害的严重性,为了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生产消防产品的过程中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工程建设与施工部门安全责任意识淡薄,为了缩短工期,降低成本,对建筑内部的消防施工应付了事,故意购买价格低廉的不合格产品。由于以上原因,现阶段我国的消防产品存在严重质量问题,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还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重大安全隐患。
2、消防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消防产品品牌越来越多,部分企业为了提高产品的竞争力而采用低价策略。可是为了降低成本,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他们生产出来的消防产品存在严重质量问题,而这些产品之所以能够流入市场,主要还是因为质量监督管理上存在一定的不足,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2.1 法制不健全
近年来,我国消防产品市场发展迅速,可是法律法规方面却不是很完善。传统的消防产品监督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第一、《消防法》中的市场准入制度明确规定,只有经过技术鉴定的产品才能进入市场,可是由于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技术鉴定方法,所以很多新的消防产品无法进入市场;第二、消防所涉及的部门众多,但分工与职责不够明确;第三、未明确规定消防产品生产、销售和使用各质量相关方的责任和义务,导致消防产品质量主体责任难以得到落实,制假、售假、用假情况严重。
2.2 技术手段不足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在进行消防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过程中也要不断提高技术手段,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可是现阶段我国的监督管理手段仍然比较落后,严重制约了消防部门的监督管理水平。第一、基层消防部门消防产品现场检查仪器设备配置严重不足,对产品质量的现场检查和质量判定缺乏有效的工具;第二、缺乏对消防产品各环节的信息跟踪手段,导致对产品生产企业确认难;第三、各地消防产品质检站检测能力薄弱,检测产品单一,大部分消防产品需送国家检测中心检验,检验周期长。
2.3 监督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监督管理人员是进行消防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主体,他们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以经验,还应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样才能保证监督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可是,目前我国所从事监督管理工作的人员普遍整体素质不高,严重影响了监督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第一、监督管理人员专业知识不足,经验有限,很容易让一些不法商贩钻了空子;第二、部分监督管理人员职业道德观念不强,甚至存在道德品质上的问题,为了获取不正当收入,而与不法商贩勾结,放任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市场。
3、加强消防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对策
3.1 正确解读《消防法》,进一步理清消防产品质量监督的思路
各级公安消防机构要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深刻领会《消防法》对消防产品监管规定的精神实质,进一步理清消防产品质量监督的思路,紧紧抓住消防产品使用领域这一环节,认真履行职责,进一步加强消防产品使用领域的监督检查工作。
3.2 不断完善质量监督的内容和程序
第一、要了解和掌握消防器材技术标准,在质量监督方面拟定计划。第二、进行测量。采用计算器具、测量仪器和工具,对设备进行检验,从而可以对器材的质量进行一系列测量得出数据,以数据来获取信息。第三、进行比较。就是把检验结果与质量标准进行比较,判别器材质量特性值是否符合规定的标准。第四、做出判定。根据器材检验比较的结果,来判断器材是否合格,对合格的器材产品进行评定,不合格的产品进行维修或者进行报废处理,对不合格的产品要及时更换。
3.3 加强消防监督管理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整顿和规范消防产品市场环境,需要各部门集中时间、集中力量,联合行动。既分工明确,又形成合力。针对消防产品质量监管工作技术性和专业性较强的特点,各部门在日常工作开展中要积极加强沟通交流,定期召开监管工作联席会议,相互通报各自监管领域内的工作情况,共同研究解决监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定期举行相关部门参加的消防产品质量联合整治行动,理顺部门联合执法程序,增强部门联合监管合力,严肃查处各类制假、售假、用假的违法行为。
关键词:质检中心;检测仪器;设备管理
检测仪器设备直接决定着质检中心的产品检测能力和检测数据的准确度,检测仪器设备既是产品检测的技术支持,也是产品检测准确性的关键所在。面对近年来一系列的产品尤其是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我们应该进行反思,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市场产品的质量一定要得到优先的保障。因此,国家及质检中心应该在检测仪器设备和设备管理上下功夫,提高产品质量检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要降低数据评估时的误差,做到产品质量评定结果的公平性和准确性,为创建一个安全诚信的产品市场而努力。
一、检测仪器设备管理的现状分析
1.检测仪器设备管理的内容
检测仪器设备的管理包括设备的选购、使用、维护和更新等多方面,检测设备是质检中心质量检测的技术基础和核心。在选购上,要注意仪器设备的生产厂家和仪器的各项性能指标,合理选用仪器设备能够提高检测设备的实用性。使用设备时,检测人员获得取样的产品,并通过操作一起来进行产品质量的检测。由于产品检测有多个指标,而且检测的精度有限。所以产品质量检测所消耗的时间较长。检测人员将得出的检测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判断产品质量的好坏。另一方面,要对检测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更新,调整仪器检测的指标和根据回馈的信息设置指标相应的合理范围。
2.检测仪器设备管理中的问题分析
虽然检测仪器设备是质检中心的核心,但是在日常质量检验工作中,往往由于各种原因,而使得检测仪器的管理趋于松懈。如在管理制度建设方面上,不合理的管理制度使得检测设备的管理没有一个合理和完善的方针;同时,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也使得管理工作的松懈和检测人员的怠慢;还有就是,旧设备没有很好的更新使得检测水平的下降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总的来说,设备管理中的问题主要是因为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以及管理理念上的落后。比如说,在对维护设备时,就有不少人认为设备维护是多余的环节,其实仪器设备的购买虽然是已经耗费了较多的经费,但在设备的维护上也不能舍不得,只有维护好设备,才能保障检测设备的正常工作。因此,质检中心应该在管理模式上多下功夫,创新管理理念,实现好检测设备的管理。
二、检测仪器设备管理的策略
1.实现好设备管理模式上的创新
设备管理模式的创新,要求对设备管理环节的精简和优化,实现好检测设备从购买到使用和维护的一体化。具体来说,就是要提高设备管理的效率。在设备的购买上,不要过分注意仪器设备的价格,而应更多地注重仪器的性能指标和各项参数,要做到仪器以实用为目的,以适用为基础。在使用和维护保养等环节上,做好日常维护,检查设备的运转情况和外观等等有无异常,同时做好设备的定期维护,检查设备的内部结构是否有异常变动,更换老化和破损的零部件,实现仪器的再生。同时,隔年进行设备的升级,对于新产品和新指标要及时记录在设备的检测项目里,做到产品检测的完善性。
2.抓好仪器设备的质量管理
要保证检测设备的质量,就必须在仪器设备管理的各个环节中考虑清楚,包括对设备采购前的市场调研和检测仪器设备的采购,其中考虑到政府的参与和市场价格的变动等多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采购后的设备安装、设备调试以及设备运行所需的配件的质量,都要有保证才行。要与购买公司签订合同,设定设备的试用期,在试用期及时发现问题并反馈给公司,如果出现重大设备问题,则要考虑退货和更换设备供应厂商。在检测设备的使用过程中,建立检测设备档案库和数据库,方便日后仪器的维修以及定期维护计划的制定。同时,设备管理的数字化,即建立设备数据库等等,能够提高仪器检测设备的管理水平,为质量管理提供了保障。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设备的管理,还应加强设备使用人员的培训,提高设备使用人员的仪器操作水平和应对事故的能力,如此才能真正的实现仪器设备的质量管理。
3.把握好设备管理的风险管理
检测仪器设备管理中,最后的步骤就是将得出的数据进行处理然后得出结果。在这个过程当中,往往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比如数据的不确定性以及检测结果具有一定的误差。一方面,要提高设备的精确度,以尽可能地减少数据处理过程中的系统误差;另一方面,也是更为关键的是,要降低数据处理的随机误差和偶然误差。合理考虑设备的不稳定运转情况和检测指标的漂移情况,将质量检测中的风险降至最低。可见,设备管理能够保障检测设备的正常使用,而风险管理则是直接关系到质量检测中心的声誉。只有在风险管理上把好关,合理处理系统误差风险和提高操作的规范性以降低随机误差,才能保证好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的不断发展,要进一步完善市场管理体制,就必须在产品检测上做好工作,只有合格的产品质量才能保障市场的正常运转。这就对质检中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质检中心也有责任管理好检测仪器设备,保证产品的质量监督。质检中心应该不断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做好检测仪器设备的维护和更新,积极应对市场产品的变化,才能实现产品质量检测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从而保障好人们的生活安全和国家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
参考文献:
[1] 郑保销.技术经济评价指标以及应用[J].中国设备管理,2001,(3):5-18.
[2] 李葆文.设备管理新思维新模式[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404-405.
计量是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实现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在企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重点分析了计量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并对如何提高计量管理工作作了重点阐述。
企业要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提高产品质量就要保证生产和经营中的计量测试方法准确,设备齐全才能有效准确的进行经济核算;才能控制过程产品质量和终端产品质量。计量在企业生产中起着基础性作用。
1.企业要发展离不开计量管理
1.1计量管理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大部分企业把计量管理工作作为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推动技术进步的基础工作来抓。完善计量检测手段,加强计量管理,使资源合理有效的配置能避免资源浪费,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有一些企业由于产品开发制造管理等各个环节计量检测手段和生产管理不配套,计量器具配备不齐全,量值不准确使制造工艺失去控制,造成产品质量差、消耗高、效益低。科学合理的计量管理方法和工作模式可以保证计量量值统一。是测量数据准确可靠的基础,能为产品的正确计量提供保证。保证了企业最佳经济效益的实现。
1.2计量管理是提高产品质量的保证。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而计量是产品质量最基本的保证。因为任何质量特性都以一定的计量特性为表征。一切要用数据说话而数据必须准确可靠。这就要依靠完善的计量检测来实现。假如企业使用的计量器具不合格,产品的几何尺寸就不可能合格。压力表不准就可能毁坏设备、分析天平失准就会造成产品配料不准。从而影响产品质量。因此产品质量必须经过精密的测试来控制。
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从原材料进厂的检测分析到生产工艺流程中各工序的质量监测控制,直至成品半成品检验都必须有计量测试层层把关,严格控制。如果没有计量的测试、监督保证,产品质量就无法得到保证。要使企业的产品质量达到先进水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加强计量检测手段。没有计量检测,就没有产品质量。
计量管理是以完备的计量作为技术基础的,产品质量最终要体现在产品的技术特性和质量特性上。产品质量的最终检验集中表现为表征产品技术属性和质量技术参数的测量。技术特性和质量特性一般都是以一定的计量特征为表征,是用技术手段可以测量的物理量和化学量。有些暂时不能直接测量的性能,也能用这些特征的转化量,模拟量导出量来代替,从而能科学的用计量来定量分析和评价产品质量是否符合技术标准要求。
2.如何提高计量管理,促进企业发展
计量管理工作是企业基础技术工作之一,它关系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只有完善计量管理制度,加强计量器具的控制管理,合理的分析计量数据,才能充分发挥计量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
2.1建立完善的计量管理制度。企业应根据生产经营和计量管理的需要,建立必要的计量规章制度,并不断地完善。只有完善的计量管理制度才能保证企业计量检测工作的有效实现,使企业计量工作在提高产品质量,节能降耗,增加经济效益上发挥重要作用。
要建立合理完善的计量管理制度必须包括以下几点:①企业领导及有关人员的计量培训教育制度。②计量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③计量器具采购、入库和流转制度。④计量器具周期检定(校准)制度。⑤计量器具配备、使用、维护和保养制度。⑥不合格计量器具的管理制度。⑦计量检测管理制度。⑧计量工作的定期审核与评审制度。
2.2对计量器具进行科学管理。从企业管理角度出发,对计量器具进行科学管理,能确保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中数据信息的真实可靠,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的风险。有效地控制了不合格产品的产生,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和质量成本。对计量器具进行科学管理应如何实施呢?首先企业应根据材料检测、经营管理、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能源计量、产品检测等方面的需要确定计量检测点,配备符合使用要求的计量器具。其次编制本单位计量器具管理账册,制定计量器具分类管理方法和周期检定计划。属于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登记造册,向当地县(市)级计量行政部门备案,并向其指定的计量检定机构申请周期检定。对非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可自行开展非强制检定计量器具的检定工作。自行检定(校准)的计量器具应合理确定鉴定(校准)周期。周期的确定应有文件作出规定,并经领导批准。对不能自行检定(校准)的计量器具,应将其送有资格开展检定(校准)的计量检定(校准)机构进行检定(校准)。
2.3对计量数据进行有效管理。准确有效的计量检测数据对企业的安全生产,产品质量检测,生产工艺监测和控制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它不仅能考核装置或设备的工作能效也能判断计量点是否准确。还能为企业的技术革新提供有效的技术来源。生产操作人员最熟悉装置流程的关联性、设备的负荷、计量器具的稳定性以及物料的损失情况,让他们确认生产控制计量数据是最合适不过的,但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相应的计量职能部门应对他们进行监督执行。
从产地和市场两个环节入手,坚持“分级负责、分工协作、逐步推进”原则,通过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和产地准出制度,逐步实现农产品检测机构、检测人员、检测设备、检测场所、检测结果公示、检测结果网络化管理的六到位,推行合格农产品挂牌销售及进货验证或现场检测档案管理制度,增强广大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自觉树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最终使上市农产品达到无公害的质量安全标准。
二、检测机构和检测项目
一检测机构
1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化农贸市场、超市均由市场主办方设立农产品检测点、检测室,配备符合检测要求的速测仪器和检测人员,并制定完善各项监测制度,每天对检测结果进行公示。
2蔬菜产销企业、农产品购销合作社要购置速测仪,配备1-2名检测人员,对基地的农产品开展日常检测工作
3各检测点(室)检测人员及协检员统一由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持市农牧部门颁发的上岗证上岗,并接受县农牧部门的管理指导和监督。
4对各检测点(室)检测结果逐步实行网络化管理,做到即时检测,对所获得的数据要即时传输给县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确保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和时效性。
二检测项目
1例行检测:对蔬菜、水果、食用菌、畜禽产品、奶蛋产品及水产品按照农业部的检测依据进行。
2日常检测:蔬菜水果类重点检测有机磷类、有机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及重金属含量;食用菌类重点检测荧光增白剂;畜禽产品重点检测瘦肉精、磺胺、三聚氰胺及激素类含量;水产类重点检测孔雀石绿、氯霉素及硝基呋喃类。
三、建立市场准入和产地准出制度
一实行市场准入管理制度
1凡进入我县市场销售的农产品,必须具备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有资质的检验检测机构出具的产地证明和持有具备国家认可资质检测机构出具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合格报告单或县农畜产品检测站抽检的合格报告单。
2对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或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的出具由认证单位颁发的认证证书复印件并加盖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公章,可作为进入我县市场销售农产品的质量证明,并对获证农产品实行入市抽检制度。
3国外进口农产品进入我县销售的应具备我国政府认可的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单、检疫证明。
4凡经营本县农产品的经营者必须对同一天、同一类购进的农产品在速测点进行检测或送样复检,经检测合格的准入市场销售,并接受市场抽检;检测不合格的禁止进入市场销售。
5对未取得相关证书但出具有产地证明书和检测合格报告单进入我县市场销售的农产品要实行入市抽检、现场检测和入市登记。经现场抽检不合格的农产品禁止销售,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置;已销售出的农产品造成人身隐患和事故的由经营者负全部责任。
二实行产地准出管理制度。县内各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其成员生产的农产品上市,应在自检或委托检验合格的基础上,经县农牧部门委托或授权机构开具产品合格证明后方可上市销售。县农业执法大队(农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站)负责县境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检工作。外销外运的农产品必须依据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品合格证明、产地证明签发“外调动植物检疫证”并享受“绿色通道”优惠政策。
三实行不合格农产品退市制度。农产品经营者应对其经营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负责,自觉接受有关部门监督。对同一产地、同一产品连续三次抽检不合格的其产区的该农产品六个月内禁止进入我县市场销售。
四实行质量安全结果公示制度。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和农贸市场,应在场内显著位置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公示牌”对进场销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进行公示。公示内容包括农产品的品名、产地、质量安全状况等信息。
五实行农产品包装管理制度。具备包装条件的农产品在上市销售前要按照农业部《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办法》规定进行包装销售,包装上要标明品名、产地、质量等级、产品检测合格证、联系电话等事项。获得无公害、绿色农产品食品和有机农产品食品证书的要加贴相应的标签标识。应包装而不进行包装的一律不得上市销售。
六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农产品经营企业和门店要建立销售档案,详细登记进货地点、产地、品类和销往何处、姓名、联系电话、检验合格证号、检疫证号等内容,要切实做到进货、批发、销售时时有记载,件件有着落,为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提供可靠依据。
七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制度。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要向消费者就其生产、销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作出承诺,建立市场质量安全责任告知承诺制度。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化农贸市场和超市对进入市场经营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负责配备专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人员,要建立农产品流通档案,开展检验检测和组织生产经营人员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等,并对所经营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负责,向管理部门作出承诺,保证达到安全卫生质量可靠的要求。
八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等级评定制度。生产者要向经营者、经营者要向消费者就其生产、销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负责,从守法经营、规范经营和不合格农产品的善后处理上进行综合评定,分级管理。要建立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数据库,根据生产者、经营者的生产记录、经营档案、检测结果等信息评定信用等级,颁发标志牌,逐步建立良好的市场信用体系。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保障农产品市场准入和产地准出工作的顺利开展,县上成立由政府分管副县长任组长,政府办、农牧、工商、财政、质监、环保、公安、卫生、药监、商务、畜牧及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场准入和产地准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牧局,农牧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加强协调,通力合作,共同抓好农产品市场准入和产地准出制度的实施。
二明确工作职责。做好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农畜产品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农产品的认证和产地认定资料的审核、申报工作;加强农业标准化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组织农产品经营人员进行产品质量安全培训;强化种子、农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的市场监管工作,探索建立农资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从源头上保证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商部门负责批发市场、标准化农贸市场和超市准入农产品规范交易秩序的管理和进入流通领域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依法查处假冒伪劣农产品,并对退市农产品进行依法处理。质监部门负责农产品生产加工环节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组织地方农业标准、技术规范的制定、备案和工作,会同农牧部门对标准实施情况进行监管。畜牧部门负责畜产品的监督管理,要加强对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的监管和畜产品的检疫工作,推行饲料市场准入,加大养殖、经营企业、个体户及广大农民的培训工作。商务部门负责市场准入过程中商品流通领域农产品的指导、管理和质量承诺制度的管理,开展各种农产品诚信经营评比活动。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食用农产品引起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置工作,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及督查指导工作。财政部门负责落实市场准入和产地准出工作经费。环保部门负责对影响农产品治理的生产环境和污染源的管理。公安部门负责协助农牧、工商等部门做好市场准入中的治安环境工作。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对农民进行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工作,积极动员教育专业合作组织进行农产品一体化认证,并对农产品产地证明进行管理。
三加大宣传力度。要充分发挥县电视台、政府网站、新农村资讯等新闻媒体的正面宣传引导作用,对农产品市场准入相关信息、法律法规、制度措施进行全方面的宣传,提高群众对农产品市场准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营造人人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农牧部门要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分级分类定期对生产基地管理、技术、检测人员和农产品经营者进行培训,增强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质量安全意识,引导消费者安全消费,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副研究员孙宝忠表示,中国人均肉类消费已达到60千克/年以上,已远超2013年《全国膳食营养纲要》2020年29千克/年发展目标,消费需求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
牛肉进口市场潜力不小但挑战巨大
中国肉牛产业发展已进入重质量发展阶段。全国牛羊肉生产发展规划(2013- 2020)显示,牛肉产量由1980年的26.9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647.5万吨,增长23倍,年均增长10.8%;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由2.2%上升到8.1%。而2010-2020年牛肉消费总量预计增长2%,2010-2015年人均牛肉消费量增长1.28% 2016-2020增长1.13%。
孙宝忠认为,从生产成本上来看,我国牛肉生产成本为38元/公斤,高于国际平均水平一倍以上,严重影响了我国产品的竞争力,而产品的进口量逐年持续快速增长。
但与此同时,冻品走私也很猖獗。据国家海关总署缉私局处长关向应介绍,2015年全国海关共查获走私冻品犯罪案件215起,查获涉案冻品57.08万吨。青岛海关组织开展的3・16打击冻品走私专项行动、刑事立案14起,案值10.27亿元;福州海关查办的15.4.21 特大走私冻品案,全案案值约4亿元;广州海关3・23专项行动破获一起案值约6亿元的冻品。
国家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副处长夏谦介绍了国家质检总局对于不合格进口产品,从产品、企业到国家不同的层面各有应对措施。不合格产品产品按规定退运、销毁或技术整改;对于出口不合格产品的企业,国家质检总局加大抽样比例,暂停其出口资格,根据整改情况进行评估包括实地考察验证;从国家的层面,则要求所有对华出口肉类的国家要求提供检测报告,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回顾性检查、暂停出口等。
夏谦认为,目前中国牛肉进口市场有四大挑战:贸易量大、市场潜力巨大、全球食品供应链愈加复杂、非传统食品安全问题凸显、世界各地食品安全问题被频频报道。究其原因,她认为,在于标准不断完善、检测能力提高、社会透明度高、信息传播速度快,以及消费者媒体社会的关注度高。随着社会和贸易商对于通关和安全的要求同步增加,监管难度也越来越大。
入境监管实行多种举措
2016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加快完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到2020年农兽药残留限量指标基本与国际食品法典标准接轨;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和源头治理,实行严格的农业投入品使用管理制度。
夏谦表示,目前对于进口肉类产品监管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如建立较为完善的进境肉类检验检疫制度。
入境前准入:输华食品国家或地区食品安全体系评估制度、生产企业注册管理制度、境外出口商备案管理制度、进口商备案管理制度、进口商对境外食品生产企业审核制度、随附合格证明材料制度;进境动物源性食品检疫审批制度;
入境时查验:进口肉类指定口岸制度、输华食品检验检疫申报制度、进口食品口岸检验检疫监管制度、输华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检验检疫风险预警及快速反应制度、输华食品预先检验检疫制度、输华食品合格第三方检验认证机构认定制度;
入境后监管:输华食品国家或地区及生产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回顾性检查制度、进口和销售记录制度、召回制度、进口商和生产企业不良记录制度、自愿优良食品进口商管理制度、进口商或商责任约谈制度。
把好国门 及时消除食品安全隐患
目前,中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入境肉类检验检疫制度,和多个国家签订了多个双边议定书、合作备忘录。其中,申请对华出口肉类国家和地区70多个。截止 2016年2月,中国已与44个国家/地区签署了115份双边合作备忘录/议定书;涉及产品种类有猪肉、牛肉、禽肉、羊肉、马肉、兔肉、马肉、驴肉、袋鼠肉、蛋制品等10余种;与美国、加拿大、法国等24个国家签署42份双边合作备忘录、合作安排;与蒙古、南非等国家就相关产品签署了进出口双向协议。
据夏谦介绍,国家质检总局还强化了出入境检验加以机构承担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严格了各项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管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明确了境外源头监管制度、完善了口岸检验检疫监管要求、强化了监管部门之间的联动。
除此以外,国家质检总局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新规新举措来应对进口食品的安全问题。
进一步完善进出口食品安全法规体系,不断完善进口食品安全监管制度体系;修订进口肉类产品检验检疫监管工作手册,如下放检疫审批权限,调整了国外肉类产品证书审核、查验和放行等重点内容,这样使得流程更顺畅、管理更科学、放行更快速。
着力建设进出口食品安全智慧监管大数据平台,其核心为风险评估模型;采用四翼即准入系统、追溯系统、监督抽检系统、风险预警系统实行“互联网+进出口食品安全”的把控。
同时,还加强建立科学的进口食品安全支撑体系,大力推动构建食品安全国际共治格局。例如,促使美国、加拿大等国根据我国要求实施“无莱克多巴胺官方认定计划”,淘汰一批不合规企业,美输华猪肉企业从近千家锐减至18家。
据夏谦介绍,国家质检总局积极推动与沿线国家建立食品安全合作机制;加快推进准入进程,促进与沿线国家食品进出口贸易健康快速发展;加快推进口岸监管模式改革,打破原来只能从沿海沿边地区进口肉类的做法,允许内陆地区建设进口肉类指定口岸,推动内陆地区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探索区域一体化通关模式,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与东欧班列沿线有关国家开展务实合作,推动解决肉类过境等问题,促进贸易发展和中欧班列提质增效;全力支持自由贸易区战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