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职学校教师培训方案

中职学校教师培训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职学校教师培训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职学校教师培训方案

中职学校教师培训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物业管理专业;培训教师;评价指标

一、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确立的依据和原则

(一)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确立的依据

1.政策的指导

2002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国务院下发文件《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2]16号),提出建设一支适应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的总要求。教育部为贯彻落实这一要求,印发了《关于“十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和《中等职业学校重点专业师资培训方案、课程和教材开发项目实施方法》,指出: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比较差,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要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为中心,建设一支专兼结合,数量充足,品质优良,结构合理,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为全面提高中职学校教师的队伍,2006年9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教职成[2006]11号),同年12月,教育部又颁发了《关于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意见》,并于2007年正式启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

中职学校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旨在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完善自身素质。实施质量评价的目的,在于及时发现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最终目的是切实提高中职学校教学质量,正确处理好中职学校发展过程中的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数量与质量、效率与效益的关系,实现我国中职学校可持续发展。

2.教师需求

目前在中职学校,物业管理专业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据我校对全国22所中等职校调查显示,我国培养的物业管理专业学生(包括毕业生和在校生)共7801人,并且在校生数量曾增长趋势,特别是随着物业服务企业的发展,预计近几年内每年约有10%以上学校将开设物业管理专业或相关专业(如物业保安、物业维修等),对专业教师需求量也会相应提高。并且,目前中职学校物业管理专业大多数教师为跨专业改行而来,且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高校毕业直接分配的,并没有相关工作经验。他们自身对物业管理行业的认识较为模糊,对行业运行机制、规律的把握存在偏差,从而造成在专业建设、教学内容选择等方面与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存有差距,对人才需求层次和能力要求的定位也显得不够准确。中职学校物业管理专业教师需求状况决定了教师培训的必要性,从而决定了教师培训质量评价的重要性和方向性。

3.教师能力标准

教师能力标准是制定中职学校物业管理专业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直接依据。教师能力标准可分为理论教学能力标准和实践教学能力标准,对此,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也分为教师理论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教师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教师理论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操作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主要包括课堂实践教学能力、校内实训基地教学能力和校外实习教学能力。每一部分都含有二级相关能力指标,教师培训质量评价体系即以此为依据构建二维评价指标体系。

4.培训方案

培训机构制订的中职学校物业管理专业教师培训方案亦是构建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依据。在培训方案中,各培训机构制订出相关培训目标、培训内容等计划,这些都将成为构建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依据,尤其是培训目标。一般而言,目标具有导向作用,既为培训指明方向,同时又是评价的依据。为此,中职学校物业管理专业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围绕各机构制定的培训方案展开进行。

(二)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确立的原则

1.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评价体系要体现中职教育教学规律,能对教学质量做客观、准确的评价。构建的评价体系必须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每项指标力求能准确而全面地反映出中职教育的实际水平,这是保证评价结论客观、真实的重要前提。可操作性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要适合评价的目的与功能,能在实际环境中具体操作,有明确的指标分类,有便于操作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使评价过程能为多元评价主体接受和认可,并正确操作。

2.全面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的原则

全面性原则指的是在质量评价中,应该从多种角度、运用多种方法对教师培训质量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而不能以点代面,以偏概全。具体而言,全面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评价内容的多维性,即在评价中应该考虑到教师教学能力各个方面,包括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其次要评价标准全面,尽可能包括教学目标的各项内容,防止突出一点,不及其余;再次要把握主次,区分轻重,分析各个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它们之间的联系,根据各自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效应,确定指标及其权重。同时,评价指标还应注重实际效果,使被评价者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明确优势和不足,确定发展的方向。

3.体性与多元性相结合的原则

质量评价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培训教师教学质量,因此,在评价中可遵循评价的主体性与多元性相结合的原则,在自评的同时重视他评。在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中,评价主体往往是研究者和教育管理者。缺少教学主体的充分参与。而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要求评价主体既有课堂教学之外的人员,如专家和实践基地,也有课堂教学内的被评教师或学生,同时还可以考虑同行在评价过程中的参与,改变原来单纯以他评为主的方式,重视自评和互评。

4.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由于评价体系各项评价指标有具体数量规定,并分为不同的等级,分别定为不同的数值,因此,对培训教师个人,根据体系要求可以进行量化评价,它在评价过程中能够尽可能地保证评价的公正性。但有些评价内容,如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等是不能量化的,则可采取定性评价,如采取观察、成长记录袋、真实性评价等方法进行多方面的评价。对此,中职学校物业管理专业教师培训质量评价体系可采取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二、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一)针对教师教学能力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1.教师知识的构成

以往评价受传统观念重理论轻实践影响,注重对培训教师专业理论教学能力的评价,忽视教师实践教学和教学技术能力的评价。我们认为,以能力为本位

的教师知识由三部分构成:实践知识、技术知识、理论知识。(如图1)理论知识是实践的背景,实践内化和提升理论。过去,物业管理专业教师实践经验缺乏。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不能提供全程的监督和指导,难以对实践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常规问题和突况加以即使解决,直接导致教学内容与行业实践严重脱节。造成教学质量偏低。同时,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各种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出现在中职学校课堂教学实践中,挑战中职教师的技术知识。然而,在中职教育课堂上还普遍存在着技术知识薄弱的问题。不少教师忽视甚至放弃对这些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应用,导致学生降低学习兴趣,磨损学生应对未来实际工作的能力。特别对于中职学校物业管理专业,其实践操作能力要求偏高,劳动力市场需求大,更加要求专业教师拥有较丰富的实践知识和技术知识。对此,在对物业管理专业培训教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我们要将教师的实践知识、技术知识和理论知识三种知识成分纳入,分别对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教学手段及课堂教学能力三个维度进行评价。

2.教师教学质量的基本因素

经过查阅,目前大多数质量评价将教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四个方面进行评价,但其中未能体现中职学校物业管理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教学能力和教学技术必备的“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及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提高方面的要求。因此,必须紧密结合具体的评价对象和具体的评价内容的个性特点,从实际出发,构建个性化的多元评价指标体系。

首先,对构成教师教学质量的基本要素应按照以下内容进行剖析(如图2):

(1)教学素质标准。反映教师基本素质的指标,包括专业素质、师德素质等基本职业素质。如教师的仪表、言行、师德、教风、责任心等。

(2)教学技能标准。反映教师工作状况的指标,包括课堂组织能力、实施能力、研究能力等能体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开展方面的相关能力。如教师的教学设计、讲课水平、教态仪态、教学技能、教学设施运用等。

(3)教学效果标准。反映教师工作成效的指标,包括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如教师课堂管理、师生关系、课堂气氛、学生状况、科研成果等。

其次,在保证评价指标体系完整性、合理性的前提下,对以上三个基本要素进行细化,分解出15―20个二级指标。这就避免指标的重叠和相互包容,便于确切区分和把握,使结果更客观、公正、真实、有效。

(二)根据评价主体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1.专家评价

一般而言,专家掌握教学的客观规律和评价理论,了解本类课程的性质、教学目标和教学特点。因此专家评价在整个评价中应占很重要的地位。他们一般接受培训部门的聘请,能较好地掌握评价标准,专家的工作方式比较灵活,有权查阅相关资料,可以在不同的群体(如学生、同行教师和管理者)中展开调查。所以,制定客观、科学的专家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指标体系,是科学开展专家课堂教学评价的关键。专家评价的最大优点是能够比较广泛、深入地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评价,受评教师在讲授内容上是否突出重点、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把本质的内容讲透;是否应用最佳教学方法;是否符合教学基本要求、达到教学目标等,专家都一目了然。

2.教师自评

教师自我评价是教师对照评价内容,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表现做出评价。教师自我评价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激励和自我提高的过程,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他们熟悉所授课程及其教学特点,比较清楚自身的教学状况。组织教师对本人教学状况进行自我评价,可以促使教师认真研究理解教学目标,严格执行教学任务和要求,以此反思自己的教学,并利用评价结果来改进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评价本人目标的达到程度、教学技能的改进程度以及知识的增长程度等,通过自我评价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因此,建立教师自我评价机制,更有利于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科学术水平的提高。

3.同行评价

同行是本专业、本课程的内行,对专业和课程有更深刻的理解。他们大多与被评教师来自于同一学科,甚至教授同一门课程,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经历。因此,他们在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方面有较大的发言权。为了改进教学,同行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从而谋求共同发展。同行们的客观评价对促使教师更好地改进教学工作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同行评价活动,教师能增进相互了解,推广教学改革经验及优秀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师教学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进程。教师互评教学效果是一种较科学的评价方式,同行评价有利于增加授课教师的压力,迫使授课教师认真备课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有利于同行之间交流、切磋教学方法以及学术见解等问题,进而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培训教师质量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学生评价

学生评价就是通过学生系统地收集教师在教学中的表现情况,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否满足学生自身需要,是否达到教学的计划目标做出判断的过程。学生是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师教学效果的直接体现者,学生参加课程的全部教学过程,他们对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的感受最深,最有发言权。作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评价对教师的教学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通过学生评价,建立“教”与“学”信息沟通的桥梁。学生的信息反馈,能使教师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对教学方法的认可程度,从而及时发现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促进教师改进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客观评价,从某个侧面能真实地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与其他评教方法相比,学生评教数据采集面较大,从统计的角度来看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5.实践基地评价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教育教学质量的最终标准。中职学校物业管理专业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物业管理方面人才。检验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的最终标准,是看学校所培养人才的质量高低。而人才质量如何,最具有发言权的不是学校而是用人单位。因此。教学质量评价必须打破学校围墙的界限,变封闭性评价为开放性评价。积极引进教学质量的社会监控、评价主体――实践基地,将更有利于推动中职学校物业管理专业教学质量。

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可将评价指标体系分成五个方位:专家评价、教师自评、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和实践基地评价,每个评价主体分别对教师的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进行评价,这样就形成中职学校物业管理专业教师评价指标体系(见图3)

三、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施

(一)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上文论述,我们可构建中职学校物业管理专业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由于不同的主体对于评价对象有不同的评价要素,如专家评价、教师自评、同行评价中,有执行大纲和教学文件的要求,而学生评价就没有这个内容。再如实践基地评价中,侧重对培训教师实践能力的评价,而无培训教师理论能力的评价。对此,本文拟构建三种评价体系:专家评价(教师自评、同行评价)评价指标体系、学生评价指标体系、实践基地评价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对培训教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评价,以教学素质、教学技能、教学效果为一级指标,再分解出各个具体的二级指标,见表1:

(二)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

专家评价指标体系、教师自评指标体系、同行评价指标体系、学生评价指标体系可在培训教师培训过程中、培训过程末施行,通过培训教师培训考察内容中的“完成教案并试讲”这一环节进行,并可追踪调查培训教师返回工作岗位后的教学能力状况,以形成对培训教师的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培训基地评价指标体系可在培训教师实习见习阶段由培训基地(或称用人单位)完成,综合评价培训机构的实践教学准备、教学技能及教学效果,评价培训教师经过培训后是否掌握并熟练物业管理相关技能知识和实践知识。

建立一个由专家评价、教师自评、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培训基地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可避免评价的片面性,使评价达到全面、科学、客观的目的,提高培训质量的有效性。通过评价,我们可以检查培训教师经过培训是否达到培训目标,是否提高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并及时将评价信息反馈,以形成动态、开放的评价过程,最终促使我国中职物业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中职学校教师培训方案范文第2篇

摘要: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职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逐步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

关键词 :中职 教师 专业技能 提升

国务院在2014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该决定指明了我国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但中职学校教师的现状影响和制约着中职教育的发展。《决定》指出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中职教师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就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一、中职学校教师专业技能水平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职教育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但教师的专业水平影响和制约着中职教育的发展速度和质量的提高。整个学校中“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较低,具有专业技能实践性指导能力的教师严重匮乏。这些状况严重影响和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要逐步得到提高。

二、教师专业技能水平提升的途径

1.建立师资长效培训运行机制

教师专业化成长是学校教学改革的中心,也将是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生力军。学校要为教师的可持续成长、发展搭建平台,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类培训。为此,学校应成立专门的教科研室,主管教师的培训工作。根据市场导向结合本校实际,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师长效培训计划,构建“普通教师骨干教师名优教师特级教师”的人才阶梯成长平台,使教师的培训工作常态化、管理制度化、评价科学化,逐步培养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开拓进取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2.以校内活动为载体,加强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一直以来都是提高教师素养的主阵地。学校可以按专业成立不同的校本研修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校本培训。校本研修的主要内容有:

(1)制订专业教科研的工作计划,根据市场专业需求结合学生个性化发展要求,制订专业课程计划,规范专业教学内容,探究新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

(2)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研讨、校本培训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育新师、铸名师,造就一批专业骨干教师。

(3)指导各学科具体的教学实践工作。

通过这些活动,为教师创造交流互动、学习共进的机会,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

3.借助国家培训政策,加大骨干教师培训力度

以前,学校由于经济条件限制,教师外出学习机会少,近几年来,国家对中职教师的培训在资金和培训形式上都给予了大力扶持,学校可借助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及企业实践计划等,争取更多的培训机会。老师在这类培训中既可以学到新的教学理念,专业技能知识,又能提高实践操作水平,对老师的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老师培训回校后,再通过校本培训方式传导于其他专业教师。

4.强化校企合作机制,开拓专业教师培训基地

教师到企业实践,是教师培训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专业技能水平提高的非常有效的途径,是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的迫切需要,对于优化教师的能力素质结构,促进学校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在企业的生产实践中,才能真正了解生产设备、工艺流程,生产与管理及行业发展的动态信息,学习生产实践中应用到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及今后的发展趋势等,积累教学需要的实践操作技术和企业生产的实践经验。学校可以以参观、考察、下企业进行生产实践等形式实行校企合作。教师通过下企业学习、实践,不断改善教学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5.技能大赛强素质

技能大赛是对选手综合素质的考查,要求非常规范严格,对教师在操作流程、规范性及技能技巧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考题中通常还涉及新技术、新工艺,这就要求老师能充分应用专业知识发挥创新能力。学校应投入足够的资金和设备,为老师提供可靠的参赛保障,在平时的训练中严格按照大赛要求操作,减少随意性。通过技能大赛的备战、实战,可以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

三、小结

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是长期逐步渐近的过程,是时展的需求,我们要积极探索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的途径和方法。学校和教师要共同努力,建设一支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备优良职业素养、足以承担起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重任的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谢玲.浅析提高中职学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做法[J].职业技术,2010(11).

[2]柴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初探[J]. 职业技术,2009(6).

中职学校教师培训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模式;中职汽车营销教学;应用

如今,人们对汽车营销教学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汽车营销教学的实践性非常强。在新形势下,校企合作模式被广泛应用于中职汽车营销教学中,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呢积极,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日后就业奠定基础。但是,很多中职院校教师还没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汽车营销教学中依旧存在角度问题。对此,中职院校必须加大校企合作宣传力度,并加强中职院校教师培训,加大教师培训方面的资金投入,提高教师的专业性和综合素质。校企合作模式已经广泛应用于中职汽车营销教学中,中职院校就必须对校企合作模式有深入的分析研究,并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制定教学方案,并发挥出校企合作模式的作用,为学生日后就业奠定基础。

1校企合作模式分析

校企合作模式实际上是以学校为基地,然后社会企业为中职院校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和场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提高中职院校资源利用率。校企合作模式成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中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校企合作模式有以下几种:一是学院主导式,二是共建共享式,三是企业学院式,四是教学工厂式,五是教学工厂式,六是基地集群式。校企合作模式可以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共赢,并实现互补。

2中职院校汽车营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汽车营销教学定位不准确

中职院校的教学方向就是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但是,从中职院校汽车营销教学现状来看,中职院校对于汽车营销教学定位不够准确,甚至认为汽车营销课程主要就是传授学生销售的技巧,这样就弱化了汽车的专业知识。除此之外,中职院校汽车营销教学过于形式化,忽略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对于知识的讲解不够系统,无法实现有效教学。

2.2汽车营销教学内容过于陈旧

从中职院校汽车营销教学现状可以看出,汽车营销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如今,汽车行业的发展速度非常快,但是中职院校汽车营销教学内容并未及时进行补充和更新,无法紧跟时代步伐,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于学生日后就业是十分不利的。

3校企合作模式在中职汽车营销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3.1加强校企合作建设

要想实现校企合作目标,中职院校就必须认识到开展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对校企合作模式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从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层面来说,政府必须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这也是开展校企合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校企合作的物质保障。从中职院校的层面来说,中职院校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大校企合作的宣传力度,增强学生的就业意识。中职院校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从企业的层面来说,企业必须配合中职院校,为中职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

3.2提高中职院校教师的专业性

要想实现校企合作目标,中职院校教师的作用不可小视,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就业的辅导者和引导者。对此,中职院校必须认识到加强教师培训的重要性,加大教师培训方面的投入,丰富中职教师的实践经验,注重校企合作。除此之外,中职院校可以不定期邀请企业优秀人员来院校开展知识讲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缩短学生和企业之间的距离,为学生实习和就业奠定基础。

3.3中职院校建设实训基地

在开展汽车营销教学的过程中,实践教学是不可或缺的环节,而实训基地是开展实训教学的重要场地。对此,中职院校必须加强实训基地建设,购买先进的实训设备,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有亲自动手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中职院校要在明确汽车营销专业方向的基础上,借鉴4S店的营销结构组建实训中心,提供全套模拟训练,包括客户进入汽展厅后车辆基本情况介绍,购买和结算流程演练,售后服务及维修接待等,让学生们通过分组演练并模拟具体问题及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还应该牵线多家4S店与学校开展合作培训,这对于学生、学校、合作企业而言是可以实现共赢的:一方面可以为汽车品牌营销和宣传扩大影响力,另一方面还为学校减少了实践成本,4S店经销商提供真实的车辆和展厅,为学生的全面实践提供更多的平台,培养出的营销人才也会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和市场定位;第三,在顶岗实习过程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可以直接去汽车营销企业进行实习及安排就业工作,保证了毕业之后的就业。校企之间的合作教学模式,使得中职学校可以汽车4S店企业更好的接洽人才培养需求,共同制定汽车营销人才培养计划、组织教学,妥善保证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和择业。

4结语

中职院校必须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加大实训基地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为学生提供实习的场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国家相关部门也要给予一定的支持,为校企合作的开展提供资金保障,以实现校企合作目标。中职院校必须明确校企合作的目标和方向,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制定校企合作方案,并合理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提高汽车营销教学水平,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和企业的用人需求。

参考文献:

[1]洪诚.高职汽车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03):131.

[2]李军.中职汽车营销教学中校企合作模式的应用[J].现代商贸工业,2017,(06):167-168.

中职学校教师培训方案范文第4篇

一、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教师专业化主要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持续不断的、终身的专业学习与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品质,逐渐提升从教素质,完成从新手到专家转变的专业成长过程。即一个人从普通人变成教育者的专业发展过程。中职学校教师有别于普通学校教师,其专业化标准主要有:(1)要具有服务意识和职业道德。(2)要具有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是教学活动的基础。(3)要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4)要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要求中职教师具有双师素质。(5)要具有长期、连续的专业训练。(6)要具有反思能力,成为研究型教师。(7)要实现专业自主,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二、中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从职业学校教师的构成上看,一是中职学校的原有教师。由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变化,部分教师不断离去,但仍然留下了一些专业教师,而且这些教师仍然还在挑大梁。二是从普通中学转入的部分教师。这部分教师从事职业教育是新手,缺乏相应的职业教学经验,对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严重缺乏经验。三是从普通高校分来的年轻教师。这部分教师虽然学历高,但教学经验尤其是实验或实训经验明显不足,且有一定数量的人思想不够稳定,随时有跳槽的可能性。四是外聘教师。部分学校虽然外聘了一些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但他们缺乏教学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利于形成结构合理、稳定的教师队伍。从文化课和专业课教师的结构上看,文化课教师比重偏大,专业课教师的比重偏小,且专业课教师中的双师型教师数量更少,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且在短时期内难以扭转。同时,教师年龄结构也不尽合理,年轻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职业教育所要求的知识结构不相适应,缺乏必要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如何加速培养双师型教师、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并留住其人其心,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为中职学校认真思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双师型教师和专业带头人,会直接影响中职教育实验或实训环节的教学,技能教学的质量无法保证。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专业教师紧缺的问题日益严峻。在很大程度上,教师问题延缓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

三、中职教师专业化的培训策略

1.加强中等职教师资基地建设,形成相对稳定的培养渠道。依托综合性大学教育学院来专门培训师资。在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部分地方开始尝试依托普通高等学校和部分条件好的中等职业学校建培训基地,来培训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但到目前,这些基地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一方面国家要加大扶持力度,完善基地评估制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加强管理职教基地,发挥桥梁作用,推动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另一方面职教师资基地也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改善培养培训条件,采取有效措施使基地建设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

2.建立严格的职业教师招生制度,提高我国职业教师的入学标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致使职业教师的吸引力也逐渐丧失,造成了我国职业教师来源单一。全国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的数量也很少,这远远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政府及其教育部门采取了一些措施,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来鼓励和吸引普通高校毕业生到中等职业学校工作。为保证新增师资的数量、质量,需要建立一定的招生标准和职业教师招生制度,不仅考察知识基础,还要重视工作经验、心理健康程度、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等方面的考察,对学生严格筛选,确保吸引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

3.建立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制度,完善师资培养方案。国家教育部门应尽快出台较为完善的、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师资格制度及实施办法,以规范教师资格为起点,提高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质量。此外,还要开发一套有不范性的、高质量的职业教师培养培训课程方案以及相关教材,使其富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我国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不断完善,提高职教师资基地的培养培训能力。

4.促进理实一体化发展,培养职业双师型的师资。由于缺少双师型教师,相当程度上导致我国目前职业教育水平不高。实习指导教师的理论水平比较低,专业课教师也缺乏生产实践经验,致使理论教学和技能教学严重脱节。我国高技能型的教师严重不足就是突出表现。吸收大量的大学毕业生、硕士生、博士生及一些企业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培养双师型的师资为导向,提高教师的理论教学和技能教学水平,不断优化职业教师队伍素质结构,造就一批高水平的职业教育教学专家。

5.完善职业教师继续教育制度,激发教师参加进修的积极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专业设置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师资的教学方法和知识结构等也应不断充实和不断更新,以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国家及地方政府应注重职业教育师资的进修提高,以政策为导向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在增加对职业教师培训投入的同时逐步建立完善职业教师继续教育制度。

中职学校教师培训方案范文第5篇

1.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组织全省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深入推进十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认真贯彻落实教育惠民政策,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结合的道德教育网络。

2.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严明党的纪律,加强对中央和省关于教育改革重大决策部署和各项惠民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行政监察,深入推进廉政风险防控,强化对权力集中的重点领域的监督。加强机关党建,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力度。

3.加强机关作风和行风建设。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实施办法”,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基层开展调研,进一步精简会议活动和文件,厉行勤俭节约。进一步加强教育系统行风建设,继续开展教育行风民主评议,深化教育收费专项治理工作。加强教育宣传工作,为教育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扎实推进教育综合改革

4.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为龙头,推进各级各类教育的衔接和完善。扎实做好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两个综合改革试验区项目,支持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和等市开展的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等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实施。

5.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加强招生计划管理,推进研究生培养高校退出专科层次教育进程,进一步扩大对口招生和五年制高职招生规模。扩大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规模,分批将技能型特色名校纳入高职单独招生范围,积极开展应用基础型特色名校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工作。建立完善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优秀选手注册升学制度。推动市级教育部门建立统一招生平台,统筹管理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保持职普比1:1。深化普通高中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加强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工作,适时开展普通高中同等学力认定,规范普通高中学生学分认定程序。积极创新人才选拔标准,不断改进和完善录取批次,推行平行志愿等。加强考试环境综合治理,维护公平公正。

6.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实施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加强对高中课程实施的管理和监督,落实课程公示制度,强化薄弱课程的开设。深入实施普通中小学“1751”改革创新工程。坚持能力本位,全面推行职业教育理论实践一体化、做学教一体化教学。出台管理办法,加强省级职业教育集团建设。推动落实校企合作财税激励政策,吸引行业企业全面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和完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行业、企业广泛参与的人才培养新机制。进一步完善双专业、双学位教学改革,深化学分制改革,加强高校开放合作。积极推进卓越工程师等卓越系列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强化实践育人,积极开展创新性实验教学。

三、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7.完善规范办学行为长效机制。宣传、贯彻《省对违规从事普通中小学办学行为责任追究办法》,进一步完善规范办学行为长效机制,严格教育行政问责制度。进一步完善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公告制度。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制度。编制并实施学校体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切实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规定。抓好学校卫生、艺术教育及国防教育工作,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较好的艺术素养和较强的国防意识。强化教材、教辅材料建设和管理,完善义务教育教材政府采购工作,组织开展高中教辅材料的评议推荐工作。

8.着力推进普通高中多样、优质发展。出台特色高中建设方案,启动普通高色创建活动,努力转变同质化倾向。出台“普通高中与高等学校联合育人计划”,促进人才培养创新。探索推动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融合发展。落实“选课制”,推行“走班制”,扩大学生通过选择课程来选择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的自主性。

四、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9.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探索建立防止辍学监控机制,完善学生辍学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制,支持农村教育发展。明确义务教育学校设置标准和办法,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布局专项规划编制工作。严格规范学校撤并程序,避免因调整过度造成学生入学困难。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中阶段学校升学考试的办法。推动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少年关爱和服务体系。继续做好控制义务教育学校规模和班额工作。结合各市推进教育现代化经验,研究和论证县域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加强省级规范化学校建设和管理,逐步实现由重条件向重内涵、重配备向重使用转变。重视发展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

10.推进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211工程”、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建设工程,积极落实项目资金,实施全过程跟踪审计,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加大初中探究实验室试点力度。启动农村中小学就餐条件改善和体育器材更新工程,改善农村中小学食堂和学生体育健身条件。

11.全面完成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幼儿园2607处。加大对城市新建居民区配套幼儿园管理力度,扩增城市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继续推进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建设及认定工作,落实乡镇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加大贫困村幼儿园建设力度。出台《省幼儿园管理办法》,规范办园行为。

五、有效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基础能力建设

12.深入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计划。组织全省分市编制职业教育规划与布局方案,推进以市为主统筹规划各类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优化职业学校布局和专业布点,确保区域内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大体相当。启动中职学校规范化建设工程,签订责任书,采取奖补结合方式,在全省建设一批规范化中职学校。全面推进中职学校和专业点分级认定,继续规范学校名称,清理不合格学校和专业点,确保所有中职学校年内达到合格标准。完成第一批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计划,推进第二、三批建设,确保顺利通过检查验收。继续建设一批中职学校多专业示范性实训中心、国家级实训基地。探索建立中职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水平监测机制。

13.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完成56个中职学校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开发,启动部分中职教育新专业和五年制高职教育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开发,建立以典型工作项目为主体的模块化新型课程体系。建立健全教材编写、选用与审定机制,启动中职教育专业教材、课程资源开发并探索建立共享机制。开展中职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加强与行业部门协作,分专业类别完成省级中职教育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组建;建设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专业联盟。启动建立学生实习责任和校方责任相统一的保险制度。坚持以赛促改,完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制度,成立高水平技能训练协作组织,提高组赛、竞赛水平。

14.全面推进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有效衔接。积极推进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组织完成五年制高职教育举办主体和专业点论证、审核和备案,进一步扩大培养规模、扩大教学联盟试点范围。研究出台应用型人才对口贯通培养实施办法,推动中职、高职、本科学校积极实施基于专业接续、课程衔接、学分认可的联合培养模式,推动高校建立完善招收中职毕业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探索按专业长线贯通培养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抓好试验区“3+4”应用型本科试点,组织实施高职和本科学校联合举办应用型本科教育试点。扩大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双证互通”试点,支持职业院校学生取得多项职业资格证书、技工院校学生取得学历证书。促进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沟通衔接,探索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学分互认、学历互通机制。

15.扎实推进继续教育和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启动全日制与非全日制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一体化建设及学分互认试点,探索继续教育改革发展新途径。成立全省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完善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平台。推进成人高等教育15个品牌专业和80门特色课程建设。落实乡镇社区教育中心设置与评估标准,统筹城乡社区教育一体化发展,建设一批社区教育示范区和示范乡镇。推进社区教育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建设,创建一批数字化学习型社区。建立全省继续教育信息化资源联盟。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依法推进民办学校规范管理,出台《省非学历教育培训管理规定》,完善民办学校年检制度,探索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机制。

六、全面推进高校分类建设

16.切实优化高校布局和人才培养结构。完善教育服务蓝、黄两大发展战略、推进服务业跨越发展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教育的服务支撑能力。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各层次人才的需求,调整优化高校办学层次和学科结构,出台《加强高等学校分类管理和分类指导的意见》。继续做好普通高校更名和升格、民办专科学校升本工作。以调整和优化高职教育结构为重点,严格控制设置数量。积极探索高职与技术(技师、高级技工)学院优质教育资源融合发展的路子。加强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保证平稳过渡。按照高校分类管理和内涵发展的要求,核定高校在校生发展规模。

17.继续实施名校建设工程。引导高校根据自身实际,科学定位,特色发展。研究探索对高等学校实施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分类考核,遴选第二批名校工程立项建设单位。起草出台《特色名校建设管理办法》。

18.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实施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强化专业办学特色,实施精品课程工程。加强教学评估工作,制定本科教学审核评估规范,开展专业合格评估试点,进一步完善高校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和院校合格评估工作。全面提升学生工作水平,创新管理、服务机制。积极推进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做好学籍学历管理,规范办学秩序和行为。加强就业工作队伍、指导课程和就业市场建设,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继续做好免费师范生就业工作,完成大学生入伍预征和选拔大学生应征入伍任务。

19.提高科研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评审认定20个左右“2011协同创新中心”,并遴选申报2013年度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进一步实施高校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工程,加强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对“十二五”重点项目进行中期评估,争取更多科研平台进入省级和国家级行列。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对“十二五”重点学科进行中期评估。加强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能力,促进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

七、将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中心任务

20.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推进省教师教育综合改革,继续实施省教师教育基地建设工程,资助建设4所省级、20所县级教师教育基地。推进省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建设。制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管理办法、基础教育教师培训专家团队管理办法。制定中小学教师转学科培训实施办法,并抓好实施。继续组织实施名师、名校长建设工程、万名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工程等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系列工程,组织开展骨干教师海外研修、中小学教师全员远程研修,建设高层次骨干教师队伍。创新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加强骨干校长队伍建设。把师德教育渗透到职前培养、教师准入和职后培训的全过程,健全师德考评和奖惩制度。进一步加强农村和薄弱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探索符合农村中小学特点的管理办法。协调有关部门出台特教学校教师编制标准。进一步深化中小学职称制度改革,落实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方案,突出以师德、业绩、能力为导向,建立健全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评价规律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评价标准体系。启动教师资格制度改革试点,严把教师职业入口关。完善特级教师考核管理制度,组织好第八批特级教师评选。进一步加大中小学教师城乡轮岗支教力度,督促市、县(市、区)建立完善城乡教师定期交流制度。

21.构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长效机制。以提高“双师型”专业教师比例为重点,推动出台中职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职业学校专业兼职教师聘用管理办法,支持学校将20%的编制员额用于聘任专业兼职教师。研究出台职业学校教师准入制度实施办法,将专业工作经历、职业资格等作为准入条件。改革职业学校教师职务评聘办法,将专业经验、技能水平、教学实绩、技术开发能力等作为专业教师职务评聘的重要依据。全面实施齐鲁名师、名校长(中职教育系列)培养计划,造就一批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的职业教育领军人物。进一步推进“能工巧匠进职校计划”,建立知名专家、技师、技术能手等定期到学校授课制度。以提高教师动手操作、实践应用能力为核心,进一步改进专业教师省级培训工作,扩大、调整、认定省级中职学校教师培训基地,组织骨干教师、校长等各类培训3000人次,建立中职师资信息数据库。

22.努力建设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深入实施“省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增长计划”,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扎实推进高校领域泰山学者和省优秀创新团队建设,通过“泰山学者工作室”“泰山学者主题沙龙”“泰山学术论坛”等,推动学科横向交融,激发创造活力。推进实施高等学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制度。大力推进“青年教师成长计划”二期工程,重点实施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评选表彰100名省级教学名师,100个省级教学团队。扎实推进高职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工作。开展省属高校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促进人才工作政策措施有效落实。做好高等学校职称评审工作,进一步发挥导向作用,形成更加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环境,引领健康学术风气。协调省编办制定高校编制标准并核定编制。做好高校绩效工资改革工作。

八、加强教育保障能力建设

23.落实教育经费投入政策,提高教育经费保障能力。严格落实教育法定增长和规划纲要要求,继续巩固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20%的成果。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严格落实经费分担责任,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发放《新华字典》。将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提高1200元。建立普通高中教育公共财政保障体系,研究制定普通高中学校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合理确定新增教育经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将中职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制定中等职业学校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确保教育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投入比例。扩大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项目,支持规范化、示范性中职学校建设工程。进一步提高高校经费保障水平,加大专项经费投入力度,推进高校内涵发展。省属高职生均经费定额提高1000元,全省公办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拨款水平达到1.2万元以上。建立高校化债长效机制,防范高校财务风险。完善中职学校助学金制度,把中职教育免学费范围扩大到所有农村学生,以及涉农专业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城市学生。

24.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落实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方案,完成全省926个义务教育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推进农村中小学宽带接入与网络条件下的教学环境建设。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普遍应用和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启动建设教育管理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教育管理水平。启动全省数字化校园试点工作。加大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力度。

25.切实推进依法治教。加强教育立法工作,进一步完善地方教育法规体系,推动修订《省教育督导条例》和制定《省普通中小学素质教育推进条例》工作。完成《省幼儿园管理办法》《省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省高等学校安全管理办法》的制定、修订工作。落实教育普法规划,开展教育系统法制宣传教育,组织开展“法律进学校”活动。推进高校章程建设,为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奠定基础。

26.扎实推进教育督导。学习贯彻国家《教育督导条例》,创新教育督导体制机制,不断完善逐级督政机制。筹备成立省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召开第六届省督学换届大会。启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坚持督政与督学并重,督促指导市、县搞好学校督导评估工作。出台《省中小学校素质教育督导评估方案》和《省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实施方案》。继续完善督导责任区制度,建立教育督导数据信息平台,积极发挥督导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