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络素养内容

网络素养内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络素养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网络素养内容

网络素养内容范文第1篇

【关键词】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安全;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

国内外各种不良网络文化内容的传播对青少年的影响日益深入,引发了很多问题。面对因上网而引发的各种问题,通过强制的办法使青少年拒绝网络是不切实际的,只能理性面对,对其进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提高他们的网络媒介素养。网络媒介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已是网络信息时代对人才教育的要求。

一、网络文化和网络文化安全

网络文化指以网络为平台,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支撑,以数字化形式为表现形态,对人们的思维方式、生产生活方式及其价值观念产生影响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安全指网络文化中包含的各种信息内容的安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网络文化内容(特别是多媒体内容)缺乏严格的监管和监控;二是对网络文化内容的消费缺乏正确的引导。

二、网络环境下对青少年进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W络媒介素养是指儿童与青少年接近、分析、评估网络媒介和利用网络媒介创造信息的能力。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是媒介素养教育中的重要部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能够增强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提高其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的辨别、分析、解读、批判和利用能力。其核心是强调青少年要积极利用网络媒介,教会青少年对网络信息进行正确的识别、树立起批判意识并且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青少年是网络媒介的主要受众之一。从身心发展特点来看,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快速发育期,具有旺盛的知识欲求,强烈的好奇心,极强的模仿性,因此,他们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但是他们的道德信念和价值判断标准尚未成型,对外界的认知以及辨别能力也不够完善,这决定了未成年人极易被大众传媒所带来的负面信息、消极因素以及价值观念各异的信息所影响和浸染。这不仅会影响青少年道德观念和稳定的价值观念体系的形成,甚至还会影响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

三、网络文化安全视角下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的培养

网络文化安全分为三层,即网络物质文化安全、网络制度文化安全和网络精神文化安全。从网络文化安全的角度来看,构建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网络媒介素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积极构建我国网络文化安全预警平台和评价指标体系。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我国网络文化迅猛发展,网络文化呈现出多样性,其管理对象趋于复杂化,而社会问题也趋于网络化,这给我国的网络文化环境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由于网络立法不够健全和完善,网络法规的可实施性不强,网络文化安全缺乏必要的检测和管理,使青少年深受网络文化负面价值的毒害,如“网瘾”、“网恋”、“网络孤独症”等。应将网络文化中的不健康内容采用技术手段过滤掉,给青少年创建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我国在这方面已经做了一些努力:2007年国家八部委在全国各网吧强制推行网络防沉迷系统,以挽救日益增多的网迷少年;2009年7月份工信部在全国正式推行“绿坝”软件,以屏蔽不良网络信息。但这还是不够的,我们在重视网络文化的弊端、抑制其负面影响的同时,还应看到网络文化的正面价值,使其发挥积极的功效。因此,要充分认识我国网络文化的特点、功能和发展趋势,建构我国网络文化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我国网络文化安全防范体系的政策建议,用于指导我国网络文化安全的政策法规建设、安全防范系统体系结构和系统平台的开发、网络文化监控系统的研制和网络文化安全预警平台的研发。

(2)加强网络监管力度,出台保护青少年的网络法律法规。健全和完善网络法律法规,规范网络行为、加强网络管理,是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性保障。据《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到3.24亿,同时《2011年度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指出,大约60%的网络游戏玩家是青少年。因此,要给青少年一片洁净的网络天空,首先应该从办网者做起,要加强对网络信息传播和网络游戏的监管力度,在全社会范围内兴起网络文明之风。其次,要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网络行为,使青少年在网络时代能够健康成长。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出台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已迫在眉睫,并让其成为网络行为的一种硬性外在约束。但是要将这种外在约束促成青少年网络行为规范的内化,以形成良好的网络媒介素养,使青少年成为自觉维护网络社会文明的网络使用者,还需要借助网络管理的约束力,因此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还必须和网络管理相结合。

(3)利用多渠道加强网络文化安全教育,培养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国家和政府部门应该通过大众传媒,而学校则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积极宣传网路文化安全知识,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安全教育,让网络信息时代的青少年应具备计算机网络和使用网络检索信息的基本知识,对网络信息具有判断、筛选、解读的能力。因此网络文化安全教育的首要内容应是加强网络知识教育,让青少年掌握最基本的网络技术;其次是加强网络安全教育,使青少年正确认识网络价值、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关系,注意保持健康的网络心理和防止来自网络的威胁;三是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特别是在中小学及大学课程中要设立网络道德教育课程,使广大公民在网络社会中能够遵纪守法和道德自律,同一切“黑客”和“黄、毒、赌”非法网民划清界限,进行坚决斗争。尤其要把网络技术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鉴别分析和解读能力,在利用网络媒介的过程中成为媒介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4)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学校是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主体,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更应大力推广和普及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让媒介素养教育走进学校课堂。除此之外,还需要借助社会的各界力量辅以学校教育,如家庭、媒体和社会组织等。家庭方面要充分发挥家长的积极作用,因为家长是孩子的最佳保护站。对于家长在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方面该做些什么,研究员卜卫也给我们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要树立适合儿童的计算机教育观念;不要怕孩子利用计算机玩电子游戏;要帮助孩子们利用计算机满足自己的特别需要;和孩子一起学习网上安全规则;指导孩子采用过滤软件;鼓励孩子使用作出安全承诺的网站;对孩子进行网络素养教育,提高他们判断信息、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同时,要积极利用媒体、社会组织,发挥其传承社会文化和教育的功能,加强对青少年的引导,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和社会氛围,给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提供一个良好的导向。

当今时代网络环境复杂,树立网络文化安全意识,构建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提高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的任务已经摆在我们面前。而了解网络文化和网络文化安全对青少年的影响,对开展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融入学校课程体系,起着重要作用。这是网络时代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有助于促进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谷志远,梁俊娟,杨文阳.信息素养教育的网络文化安全视角.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7(5):21

[2]卜卫.媒介教育与网络素养教育.家庭教育(中小学家长),2002(11):17

网络素养内容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基本内涵;作用;问题;措施

1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基本内涵

大学生网络素养主要指的是大学生在利用网络获取信息时,正确的理解、分析以及评价相关信息的基本能力,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1]。良好的网络素养可以使大学生在利用网络的过程中促进自身的进步和发展,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身的价值。在进行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时着重培养大学生利用网络获取、分析以及评价信息的能力,强化大学生对于网络的认知,从而使其具备正确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大学生网络素养主要包括网络认知能力、网络行为能力、网络操作能力以及网络信息能力,强化大学生的这些能力可以使得大学生更好的学会利用网络,可以有效避免受到其中不良信息的影响。

2对大学生开展网络素养教育的作用

2.1有助于大学生增长见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所包含的信息和所能实现的功能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完善,这就为大学生增长自身的见识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渠道。互联网作为目前全球范围内最大的信息数据库,其中涵盖了各个领域、各个学科的知识,同时还能使世界各地的时事信息得到快速的传播,这对于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和认识了解世界有着重要作用。相较于学校的教材,互联网中所涵盖的专业知识更加全面,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到所学专业的最新发展情况,这可以使得学生的见识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2.2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网络本身所具备的开放性和自主性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在网络环境中得以最大化的发挥,网络平台可以成为学生展示自我个性的有效平台[2]。在网络环境中大学生所受到的限制相对较少,学生在其中可以将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付诸实践,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此外,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也可以和其他人进行讨论交流,相互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使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充分展示,促进其健康发展。2.3有助于缓解压力。当前,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使得高等教育逐渐普及,大学生的数量在逐年上涨,这一方面体现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造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大学生数量的增加使得社会上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承担极大的学习压力,同时还面临这就业压力,此外,由于大学生已经初步成熟,在大学期间往往还会面临一些感情压力[3]。如果这些压力长期得不到释放和宣泄,就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而网络的匿名性和开放性可以使大学生在其中排泄自身的心理压力,展示自身的真实情感,同时也可以通过与其他人交流排解压力,这为大学生提供了释放自身心理压力的渠道,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3当前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3.1高校和大学生缺乏对网络素养教育的重视。目前,由于大学生数量的大幅增加,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陡然上升,为了确保在大学毕业后可以顺利就业,大部分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对所选专业的专业知识进行学习,着重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或者注重参与各类竞赛、竞选学生干部等,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确保就业。这就导致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网络素养教育从根本上缺乏重视,所谓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也就无从谈起[4]。此外,高校本身在教育过程中也缺乏对于网络素养教育的重视,在教育方面存在缺失,对于大学生网络素养的理解不够全面,这就导致在开展网络素养教育时,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3.2网络素养教育缺乏针对性。目前,在我国高校网络素养教育当中,尚未对网络素养教育形成统一的认知,还处于发展和研究阶段,这就导致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实际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目前在国内的网络素养教育主要是针对于青少年所提出的,因此,部分高校在进行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时,直接将教育内容迁移到大学教育当中。虽然大学生和青少年在心理特点上存在部分相同,但是整体上仍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其教育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4当前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4.1强化高校和大学生对于网络素养教育的重视。在大学网络素养教育中,首先高校要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网络已经成为了当代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高校要充分认识开展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必要性[5]。只有高校本身重视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创造相应的教育环境,才能有效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接受网络素养教育。此外,高校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的观念,促使学生自身认识到网络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发动大学生内在的驱动力,是大学生在主观意识上重视网络素养教育,激发其参与网络素养教育的内在需求。通过高效本身和大学生观念的转变,促使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发展。4.2明确网络素养教育的核心。明确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核心是当前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重中之重,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针对性。对此,高校首先应加强对于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研究,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以及当前网络环境的具体情况确定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内容,并形成统一的认知。在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可以部分借鉴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的内容,主要还需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这样才能切实有效的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水平。

网络素养内容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网络媒介素养;培育策略

信息化时代迎来了网络强国的思想潮流,在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努力营造出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为学生打造健康多元的网络交流空间。高校辅导员作为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施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特点。辅导员网络媒介素养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辅导员承担的大学生网络涵养提升的教育任务,要通过正确的教育引导,让学生健康有序地参与网络生活,助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一、高校辅导员网络媒介素养培育的意义

(一)与媒介发展相适应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新媒体的发展扩展了信息获取的渠道,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交往方式。思想教育不能局限在日常生活中,还需要充分利用网络教育的便利性。要想全面提高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就需要顺应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结合媒介发展的必然要求,提高辅导员的网络媒介素养[1]。新媒体作为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工具,其主要形式和内容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认知。互联网资源十分庞大,不同类型的社会思想,通过网络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学生是网络使用的主体,辅导员需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走进学生的网络世界,了解学生所处的网络舆论环境,调整学生的社会认知,根据学生的思想动态发展情况传达正确的价值观念。新媒体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对网络思想问题进行排查和处理,降低学生的思想误差,提高辅导员的网络媒介素养。让高校辅导员从容地应对新媒体时代所带来的教育冲击,当学生产生思想问题时,能够在第一时间调整工作状态,通过新媒体的运用,进行复杂的网络舆论处理工作[2]。

(二)充分发挥辅导员的引导性作用高校辅导员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需要在学生所处的网络环境下发挥出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环境十分复杂,主流的舆论引导能力不断丧失,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冲击着学生的思想认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带动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西方的主流思想逐渐渗透到大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中,大学生的思想意志不坚定,通常会受到西方思想观念的引诱,对其盲目崇拜,导致思想根基动摇。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者,在关注学生日常生活状态的同时,还需要充分了解学生所处的网络舆论环境,通过新媒体技术的有效应用,勇于指出西方思想政治观念的片面性,让学生认识到光鲜亮丽的西方政治理念下所蕴含的发展隐患。对大学生开展正确的舆论引导,将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地,在学生心目中树立权威的引导者形象,提高高校辅导员的教育感染力,为今后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三)弥补欠缺的媒介素养教育在新媒体发展的环境下,需要不断完善辅导员所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当前的知识教育体系过于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培养,缺少针对媒介素养提升的教育课程。大学生的判断能力较弱,信息处理能力不强。因此,要想在当前新媒体发展的环境下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需要辅导员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主动承担媒介素养教育的任务,不断积累与新媒体相关的知识,建立与媒介素养相关的知识教育体系。与学校沟通开展辅修课,定期在校内举办媒介素养讲座,组织大学生共同参与到媒介素养知识的学习中。辅导员要身体力行,起到示范性作用,通过网络与学生建立良性互动关系,自主开展健康舆论讨论,提高学生的新媒体适应能力。

二、高校辅导员网络媒介素养培育的策略

(一)西方经验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西方的媒介素养培育经验较为丰富,并且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教育体系,在高校辅导员网络媒介素养培育的过程中,需要结合中国实际发展情况,借鉴西方的优秀的前沿的培育经验,形成本土化辅导员媒介素养培育策略,让媒介素养培育工作的开展符合中国教育理念与传统文化元素相适应的发展要求。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发展体系,中西方的媒介产业正处在不同的发展环境上,因此,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媒介素养培育方案,要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本土化媒介素质教育内容,高校辅导员作为特殊的教育群体,承担着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任务。媒介素养的培育需要由技术型向素质型转变,实现对辅导员日常生活、工作内容、理论教育的综合化培育。高校辅导员的文化水平较高,对新媒体的接受能力较强,能够为针对性媒介素养培育策略的实施提供有利条件,加强高校辅导员对新媒介信息运用能力,对网络舆情进行客观评价,形成批判性思维。

网络素养内容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素养;多维路径;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3-0083-02

2015年两会上,总理提出制订“互联网+”计划,随后“互联网+”立即成为网络热词。该理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12年11月于扬在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的发言:“在未来,‘互联网+’是我们所在的行业目前的产品和服务,在与我们未来看到的多屏全网跨平台用户场景结合之后产生的这样一种化学公式。”

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当互联网促进了产业升级之后,各种新媒体将产生无比巨大的信息量,各种新闻消息、娱乐节目和广告等的信息量就开始以指数型的方式倍增的周期越来越短,“信息爆炸”越来越明显[1]。大学生由于受过比较良好的教育培养,对待海量信息是相对理性的,具有一定的辨别真假的能力。但由于缺乏社会阅历,大学生存在过度依赖新媒体的问题,同时其信息甄别能力和自控能力还有待提高。

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有着重要意义。(1)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客观需要。新媒体平台上的信息具有开放性、密集性、全面性、虚拟性的特点。大学生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情感特征、社会阅历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面对舆论多元化甚至是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很可能不能正确甄别、解读和处理。(2)优化高校网络环境的必要条件。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剧烈转型的时期,网络上泛滥着各种社会思潮。国内外社会热点、校园生活、校内突发事件等经过网络传播,就能迅速引起大学生的关注和参与。如果引导不当,在一些网络媒体歪曲炒作下,很可能会对学校的教育管理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从多方面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是值得高校学生工作者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分析

大学生网络素养是指当代大学生对网络资源的价值有良好的了解和判断,能轻松熟练地利用检索工具搜寻网络上的特定信息,并自如地处理和利用的能力。

(一)“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的积极方面

大学生作为新媒体的主要群体,对待新媒体平台的使用相对理性,有一定的信息甄别能力,即有一定的网络素养。这是得益于多年良好的教育。

第一,大学生对于网络信息具有一定的甄别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分别网络信息的真假。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每个人都可以平等自由地信息,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因此信息的真实度得不到保证。大学生接受过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对于各种信息有一定的甄别能力,能够对不实信息提出怀疑。

第二,大学生已养成较为良好的网络素养,对网络事件能够给出理性选择,不随波逐流。面对来自社会的不良情绪,大学生不会轻易被煽动,会保持住理性,并且会主动发声,起到舆论引导的作用。

第三,大学生善于利用网络信息主动学习,自觉地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自媒体时代各种社交软件拓宽了大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大学生更容易自觉或不自觉地学习到对自身发展有利的信息。从这方面来看,新媒体平台的确是很好的交流与学习的平台,人们可以免费从中获取知识。

(二)“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消极方面

由于大学生多数缺乏社会经验,所学知识多限于课本,加上处于青少年到青年的过渡阶段,容易受到不良情绪的影响,因此当前大学生的网络素养还是有不少消极方面的。

第一,新媒体平台成为大学生最主要的信息来源,但是海量信息不仅使人注意力分散,大学生从中所获取的信息大部分是无用信息,甚至是虚假信息。以新浪微博为例,该平台上数亿用户每天可以产生几万G的信息,庞杂的信息会分散大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他们容易接受并相信虚假信息。

第二,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对新媒体平台的依赖性逐渐增强。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5%的微博用户平均每天用6小时甚至以上的时间浏览微博[2],网络上戏称这类用户为“微生物”。由于微博对内容有不多于140字的限制,造成了阅读的碎片化、浅层化。与此同时,海量的信息和浮光掠影式的阅读方式破坏了深度、连续的系统性阅读。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处于一个“鼓励粗略的阅读、匆忙和心不在焉的思考和肤浅的学习环境”[3]。

第三,大学生在新媒体平台上的信息行为具有随意性的特点,使得信息的真实性缺乏保证。在新媒体平台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更加的平面化,从而的信息很多都带有自己的感彩,使得新媒体平台成为大学生个人情感宣泄的场所。渐成习惯的随手发、随时转、随意点的“网络书写”,使得大学生成为了重要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但与此,容易造成“跟风”与“网络围观”。

二、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多维路径

根据美国学者麦克库劳的描述,网络素养由两部分组成:(1)了解网络资源及所得信息的使用方法,以及网络信息在学习生活中的定位和作用;(2)能够熟练地通过搜索工具,提高所获信息的使用价值[4]。

(一)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养目标

第一,能够独立地对自己的网络消费行为做出判断:作为网络素养培养的首要目标,具有良好网络素养的大学生应该能够独立地对自己需要阅读、观看、收听的内容做出选择,而不是随波逐流。

第二,能够了解网络信息传播的基本原理:在这方面,大学生需要了解网络信息传播的目的、过程、受众和结果。

第三,能够知道网络信息对个人及社会的影响:如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涉及个人隐私的伦理道德问题等。

第四,对于网络信息,具有分析和判断的能力:面对不同来源的网络信息,尤其是意见或态度相左的网络信息,能够保持批判性思维。

第五,对于庞杂的网络信息,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新媒体的各种社交行为,能够从中获得有益于自身发展的信息。

第六,能够以负责任的态度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行为,即不发表虚假、煽动性、违法等网络信息和评论,保持网络环境的洁净。

(二)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提升路径

1.开展网络素养教育,以此为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将其纳入必修课范围。高校学生工作者可以以此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授课内容,我们不仅要教会大学生如何正确使用新媒体,还要让大学生知道网络文化的发展和本质,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观念。因此,高校学生工作者须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倡导正确的网络观、媒体观[5],打造积极健康的文化内核[6],传递网络正能量。

2.以学业为主,搭建有宣传影响力的新媒体舆论平台。如建立班级微博微信学习平台,让新媒体成为学业辅导的有力推手。首先,新媒体平台能为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答疑解惑提供便利,有利于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之间的衔接,促进师生交流和教学互动。其次,新媒体平台是同学们广阔的互动交流平台,如通过新媒体平台与党员“一帮一”、班级“一帮一”、学长制等项目的结合,并积极扶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理念的合作学习小组和学习型团体建设,加强线上线下互动,实现不同年级班级之间和不同年级同学之间的互助学习。

3.构建高校网络舆情监测系统[7]。构建联动协调机制,要建立一支分工明确、科学管理的舆情掌控队伍,在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时,各个部门通力合作,互相协调,整合资源,化解危机;构建监测研判机制,密切关注重点网站和新媒体平台上的言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网络安全防护、信息过滤等系统,构建校园网络安全技术防控体系;构建宣传教育机制,充分占领网络宣传和教育阵地,把握互联网的优势,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构建引导干预机制,加强关注校园网络舆情,及时回应,积极引导;构建分析甄别机制和自我管理机制,大学生群体应该具有为自己传播的信息负责任的态度和精神,学会用理性甄别、判断和分析,实现大学生网络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形成良好的校园舆情氛围。

当前,高校大学生虽然有较好的网络素养基础,但是面对“互联网+”浪潮下信息爆炸的局面,大学生越来越依赖各种新媒体平台上的碎片化阅读,不断挤压系统阅读的空间和时间。加之大学生社会阅历尚浅,容易受网络上不良意见和情绪的影响和煽动。因此,在“互联网+”时代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客观需求和优化高校网络环境的迫切需要。针对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养目标,笔者提出高校学生工作者应该以积极推进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搭建以学业为主的新媒体宣传平台和构建校园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等多维路径不断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

参考文献:

[1]黄鸣奋.后信息爆炸时代的数码阅读[J].福建论坛:人

文社会科学版,2015,(2).

[2]2010―2011年中国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研究报告[Z].2011.

[3]薛巍.止于肤浅[J].三联生活周刊,2010,(34).

[4]C.McClue,R.Charles,Network literacy:a role for

libraries?[J]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

ries,1994,(2):115-125.

[5]Hans C.Schmidt,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from

Kindergarten to College:A Comparison of How

Media Literacy Is Addressed across the Educat-

ional System[J]Journal of Media Literacy Educa-

tion,2013,(1):295-305.

[6]Ling Lee,Der-Thanq Chen,Jen-Yi Li,Tzu-Bin Lin,

Understanding New Media Literacy:The Development

of A Measuring Instrument[J].Computers & Educa-

tion,2015,(85):84-93.

网络素养内容范文第5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技术正以迅猛的发展势头全面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青少年成为网络世界的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网络已经注定成为他们生活、学习不可或缺的内容。学生只需轻轻点击鼠标就可以随意获取自己的需求,通过浏览网页认识世界,了解时事新闻、科技动态……他们习惯与数字媒体一起成长,数字环境成为他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二、调查目的及方法

本次问卷调查目的是评估城郊高中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网络素养现状(技术、认知、道德三个层面)及个别因素对网络素养三个层面的影响程度。调查结果为信息技术一线教师开展网络素养教育实践提供一手资料,为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调查问卷主要由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和学生电脑与网络使用状况两大方面组成。通过调研,笔者发现“中学生媒体素养水平评估”课题组研发的量表是专门用来评估中小学生媒体素养水平的。这一测试工具大部分涉及调查中小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因此,本调查采用这份问卷作为测试工具。

调查工具由35道精心设计的题目组成。从题型角度看,这些题包括不定项选择、判断和内容配对三种类型。从内容角度看,这些题从技术、认知和道德三个层面考察学生的网络素养。本次调查对象为江苏省南通市第二中学全体高一学生。南通市第二中学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来自各种家庭,包括外来务工子女、城市子女和地处郊区的农村子女。选择该校的高一学生有一定的代表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前城郊高中生网络素养的整体水平。本调查采用面向该校高一学生全面发放纸质问卷调查、收集调查数据。问卷发放440份,回收425份,有效问卷405份, 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2.0%。回收的问卷经过批阅,结果的统计和比较由SPSS软件来完成。

三、调查结果分析

总共405名学生(187名男生、218名女生)参与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322名学生(79.5%)在家里可以上网,113名学生(27.9%)平时经常上网,213名学生(52.6%)偶尔上网,47名学生(11.6%)很少上网,32名学生(7.9%)不上网。调查结果表明:随着我国电信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水平的逐年提高,一般家庭都已经购置家用电脑,开通上网业务,因此当代城郊高中生已经广泛接触和使用电脑和互联网。

(1)学生网络素养调查结果分析。本次问卷35题分别从技术、认知和道德三个层面评估学生现有的网络素养。本次问卷总分35分,学生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分别为31.33、8.27、21.16,正确率分别为89.5 %、23.6%、60.5% 。技术层面共16题,学生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分别为16、2.32、10.02,正确率分别为100%、14.5%和62.6%。认知层面共13题,学生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分别为11.75、2.00、7.37,正确率分别为90.4% 、15.4%、56.7%。道德层面共6题,学生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分别为6.00、0、3.77,正确率分别为100%、0%、62.8% 。

(2)个别因素对中学生网络素养的影响。个别因素包括“性别”“家里有无电脑”“家里有无网络连接”“平时使用电脑的频度”“平时使用网络的频度”五个方面。

①对整体情况的影响。在统计意义上,“性别”因素对网络素养整体水平产生显著影响,t(403)=9.69,p

②对技术层面的影响。在统计意义上,“性别”因素对技术层面产生显著影响,t(403)=7.42,p

③对认知层面的影响。在统计意义上,“性别”因素对认知层面产生显著影响,t(403)=6.16,p0.05),个别因素(除“家里有无电脑”“性别”)对技术层面产生显著影响(p

④对道德层面的影响。在统计意义上,“性别”因素对道德层面产生显著影响,t(403)=6.20,p

四、调查结论

网络素养的三个层面是相互关联的,任何一个层面的缺失都会导致其他方面的不足。通过调查了解到该校学生具备一定的网络素养,但整体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具体结果表明技术与道德层面答对率刚好合格,而认知层面答对率没有合格,说明学生网络素养的认知层面水平普遍缺乏,对网络有较强的接受力,但是理性运用网络的能力却十分薄弱,存在一定的盲区。总体来说,当前对城郊高中生的网络素养的培养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