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微观经济学的经济原理

微观经济学的经济原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微观经济学的经济原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微观经济学的经济原理

微观经济学的经济原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危机管理;预警机制;构建策略

随着高职院校不断的创新改革,高职院校的学生们的人生安全、心理健康等方面也越来越受到高职院校管理层们的关注。由此可见,建立健全关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危机管理预警机制,理应加快步伐。高职院校的危机管理机制是为了面向在校学生,减少其在受到各种危机时所受到的伤害。高职学校不同于其他的中小学校,生源来自全国各地,其中包括独生子女、贫困学生、行为表现偏常的学生等等各式各样的学生。改建和完善学校现有的危机预警机制,将学生们作为主体,纳入相应的预警机制当中,帮助学生们一同解决危机,保护学生们在校的人生安全、心理健康、财产安全等,都是各大高职院校应当做到的。可见在现今的高职院校教育中,仅仅做好教学的本职工作已经远远不够,建立健全各大高职院校的学生危机管理预警机制已经成为各大高职院校的当务之急。

一、高职院校危机预警机制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说到危机管理机制,现今的许多高职院校都存在着相应的这样、那样的问题。在校学生对于危机意识的单薄、危机意识教育的缺乏、院校安全机制的不健全等问题都存在着。比起危机的预警,学校做的更多的则是在危机发生之后的相应的补救措施。是什么使得高职院校无法建立、健全相应的危机预警机制呢?

一方面,校方低估了危机在学校会发生的几率,没能大力向学生宣传足够的危机意识,使得学生们都疏于防范。另一方面,许多高职院校现存的危机管理办法不够健全,许多规则都过于粗浅,危机管理的流程不够顺畅,许多信息无法在第一时间得到反馈,这就使得危机不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排除。

可见,高职院校对于学生危机预警机制的建设还需要大力的加强,重视危机的预警,才能为学生们创建一个更加美好的校园环境。

二、高职院校学生危机管理预警机制的构建

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危机预警管理机制的建立中,各个高校必须遵循“预警”二字,危机预警机制的意义并不在于事后如何解决,而是在事前如何预防。在危机发生之后,总会产生不安定的因素,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危机。而建立、健全危机管理预警机制,从源头上消灭可能会引发危机的根源,经过疏导、预防、解决等层层措施,才能真正的将高校危机“扼杀在摇篮之中”,才能将突发性的危机事件产生的概率降到最低。

1.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危机意识。学生们作为危机管理预警机制的主体,理应放在首位考虑。提高学生们的危机意识,加强学生们对于危机的防范,就能行之有效的减少危机的产生。例如:在校园中刊登宣传图画或者文章、不定期发放宣传期刊、拟定“危机意识宣传日”,请消防或警方的宣传员开展讲堂等多种方法,都能够帮助提高学生们的危机意识,让学生们在面对突发危机事件的时候不至于惊慌失措,使得学生们损失降到最低,最大限度的保障学生们的人生、财产安全。

2.加强高职院校的安全制度建设。危机往往就存在隐患之中,许多高职院校的危机多发地,往往就是在寝室楼的区域。寝室的安全管理制度的健全完善,也是能够帮助减少校园内发生危机事件的另一重要方法。例如:陌生人进出寝室楼必须进行登记、制定学生寝室电器使用规范条例、学生寝室张贴寝室楼结构图以便突况方便逃生、定期察看学生寝室是否有使用违章电器等许多方式都能够较为有效的减少在寝室内部可能会发生的一系列的危机。

3.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建设。校园中存在的危机总是多种多样的,其中,由于学生们一时产生的心理偏差而酿成的危机,在校园中也不是少数,可见对于学生们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也是相当重要的。例如:学校可以建立一个独立的心理咨询室,让存在心理疾病的学生在心理导师的辅导下得到舒缓。或是定期开展相应的心理课程,在课程上让学生们懂得相处之道、增长危机意识。通过对学生们的心理建设,从而降低因心理偏差而导致的危机。

三、总结

危机是无处不在的,我们虽然无法做到将校园中的危机“连根拔起”,一下子彻底处理干净,但是高职院校学生危机管理预警机制的建立、健全,在高职院校的正常管理运行中默默的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学校的安定和谐往往都离不开完善的危机管理预警机制。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应该把学生的危机管理预警机制的建设放在学校日常工作的首位,建立了好的危机预警机制,才能给学生们带来更好的校园和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甄珍,池卫东.论高职院校危机管理预警机制的建立与实施[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2]郭星宇,王.浅谈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危机管理[J].社会科学家,2006(10).

微观经济学的经济原理范文第2篇

 

《微观经济学》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也是高等院校非经济类专业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人才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既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侧重于有关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理论的教学,使学生对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一般原理和规范行为等方面的内容有详尽了解,并能运用一些数学方法和模型,分析解决现实经济问题,为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但在微观经济理论中数学知识运用频繁,许多经济理论的得出,都是用高等数学的知识证明和推导,对数学知识掌握一般且缺乏应用能力的学生来说,感到很抽象、深奥、难懂,使很多学生普遍感到经济学难学。因此,在讲解微观经济理论中如何恰当运用数学分析方法,增强其具体应用价值,促进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使微观经济学的变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变晦涩为通俗,变苦学为乐学,对增进学生学习兴趣,改革微观经济学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正确认识微观经济学课程中的数学分析

 

数学分析方法是现代经济学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经济学科学化的主要标志之一。在经济学分析中应用数学分析有助于清晰地表达思想,使论证富有逻辑性,避免曲解、混乱。但并非所有的经济问题都能用数学分析解释和解决,数学方法只是一种工具,在现实经济领域中,有不少现象很难用数学模型来解释和说明。因此,我们应对微观经济学中的数学分析持正确态度,经济学数学化与拒绝数学分析都是错误的。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数学方法在各章讲授中的使用量和难易程度。对于能较好地说明经济理论且实际应用价值较强的数学知识部分可重点强化,详细讲解推导过程及举实例讨论应用;对一般性理论可考虑简要说明,适当删减,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学习兴趣。

 

二、微观经济学课程中数学应用方法的一般思路

 

1、以应用知识为导向,坚持基础性、前沿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科学的分析方法与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为主,增强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适应能力。因此经济学知识在最大程度上应以职业应用知识为导向。在微观经济学讲授过程中的基础性是指要把基本理论的内容、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与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讲述清楚,从总体上构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前沿性,就是在坚持基础性的同时,及时将微观经济学的前沿理论、国内外经济前沿问题引入课堂,这样既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和激活课程的经典内容,又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实践应用性是指并不需要学生精通数学,而以应用为导向,并采用问题场景的方式展开叙述。每一章的数学分析过程都与某个具体问题如何运用及其对决策制定等出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演示和互动轻松掌握各种数学分析方法。如利用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中的供需原理以及弹性理论说明我国燃油税开征对燃油价格、社会福利的影响。通过数学分析方法证明燃油税开征确实短期内会抬高油价,抑制需求,有利于节能减排和构建节约型社会,促进新能源的开发。创新性,主要体现在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以培养创新型的学生。如案例讨论教学法及开展课外辅助教学等,鼓励学生参加课题研究、公开等。

 

2、全面推行多媒体教学,提高演示效果。使用多媒体和其他课辅软件教学,借助动画和数据图表能直观地向学生阐述有关经济变量的关系,当堂演示计算和推导过程,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有助于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

 

三、构筑微观经济学数学应用方法教学改革的教学体系

 

1、课程设置的改革。根据经济类专业与非经济类专业的不同,分层次设置经济学课程,应有普及与提高之分。非经济类专业主修初级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用比较通俗、直观的方法,讲述基本概念,介绍基本理论;而经济类专业主修中级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不仅深度、难度有很大变化,而且引入较严谨的数学分析方法;侧重工商管理类的专业可继续选修高级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课程,前提是学生必须具备较好的高等数学基础。

 

2、教材建设的更新。现有的微观经济学教材对于许多学生而言,无论从理解阅读上抑或习题练习上都存在一定难度。应根据学生可接受及实际需要的程度,进行教材的改革与更新,使其更适合中国理论与实践的要求,也有利于西方经济学在我国的流行、普及与深化。

 

3、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若真正能把微观经济学课程内容透彻地传授给学生,还特别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数学基础、外语基础及世界历史知识等,为此任课教师需进一步学习或进修。

 

4、加强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科学决策;宏观经济学研究市场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运行规律;计量经济学研究经济运行中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这3门核心课程构成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因此,对于经济类专业,应适当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可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掌握数学工具的运用。

微观经济学的经济原理范文第3篇

關键词:微观经济学;理论应用;会计学领域

Keywords:microeconomics;theoreticalapplication;accountingfield

中图分类号:F0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8)01-0187-02

0引言

微观经济学最早发源于西方,二十世纪初才渐渐传入我国。微观经济学理论的中心问题就是价格问题,并且主要研究个体或者个人的经济行为。微观经济学对所有权状况以及资源配置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并且在学术研究的深入下,微观经济学理论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实际的经济问题当中,例如:会计、金融、人力资源等。当前,着重讨论微观经济学理论在会计学领域中的应用。

1微观经济学理论研究

微观经济学又称小经济学,即所谓的个体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主要是研究以个体或者个人为单位的经济行为。在此基础上,还深入研究了现代经济社会中的市场机制和资源配置,并且提出了微观经济学理论对市场失灵的看法和纠正,积极关心社会中的个人和个体的经济过程。总的来说,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中心思想就是使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其中,微观经济学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了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成本理论、市场均衡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等。

微观经济学理论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市场中个体的经济行为,其中包括单个家庭、单个厂商和单个市场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总的来说,微观经济学的本质问题就是对于资源如何配置的问题,并且能够解释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科学的优化配置,来尽可能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消费的欲望,从而提高人们在生产方面的作用。在微观经济学中,不论是消费者理论还是生产者理论都是根据资源优化配置联系在一起的,而市场理论也充分的证明了政府无形的手的有效性,同时也讨论了市场失灵与政府的关系。在微观经济学主体中,主要包括了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等模块,这样分析就可以大体得出微观经济学的脉络。微观经济学从资源稀缺的方面考虑,认为所有个体和单位的经济行为准则都应该在充分利用有限资源的基础上,并且使有限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优化配置,从而获得最大的效益。当然,要想获得最大的效益也必须考虑个人和单位所需要的条件。在商品和劳务市场上,消费者及其家庭都要根据各种商品不同的价格来进行选择自己适合及偏爱哪一种产品,在自己有限的收入的条件下,能够有能力购买该商品,并且获得一定的收益或者说能够满足自己一定的需求和欲望。消费者及其家庭对商品的选择过程和结果都会影响商品的价格,而市场价格又处于一个波动的范围,因此,市场价格的变动又会对商品的生产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各种商品及其劳务都是由厂商决定的,因此厂商是商品的供给者,厂商的目的就是在于利用最小的投资和成本生产出最大的产品量,从而获得最大的收益,促进厂商的发展。一般来说,厂商的决策又会影响到生产要素,即生产要素在市场上的价格变动,从而间接的影响到家庭及个人的收入。不管是家庭和个人还是厂商都是根据市场的变化来执行最终的决策,也是这种决策在市场上通过供求关系表现出来,通过价格变动进行有效的协调。因此,微观经济学的最终任务就是研究市场机制和作用,均衡市场价格,考察市场机制是怎么通过个体和单位来进行资源最优配置并且取得一定的效益。微观经济学也是市场机制的经济学,以价格变动为中心,称为价格理论。除此之外,微观经济学还考察了市场机制失灵,政府是如何发挥其作用进行有效干预。例如:在经济学历史上,马歇尔计划,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和凯恩斯主义都充分的说明了政府的干预对市场机制的影响和作用。

2微观经济学理论在会计学领域中的应用分析

2.1产权和市场失灵在会计学领域中的应用

根据上文所述,在微观经济学的原理中,市场理论在理想的假设条件下对市场资源进行最优化配置,以便达到最大程度的收益。但是,在现实情况下,那些理想的假设条件往往是不存在的,所以市场机制也不能够正常运行,也不能达到有效的资源配置,实现最大收益,同时也导致了生产资源配置的市场失灵。一般来说,最严重的市场失灵源于有限的资源不能配置和资源的产权不够明确,产权理论的相关专业研究人员表明市场机制正常作用的基本条件就是明确产权,使产权能够明确并且可以转让。产权是有效利用、交换、保存、管理资源对资源进行投资的先决条件。产权理论表明,私有企业的常人有权享有剩余的利润,并且利用激励机制去不断提高企业的效益。没有产权的社会是一个效率低下、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的社会。当然,能够保证经济高效发展的产权具有明确性、专有性、可转让性、可操作性。

合理利用产权原理,能够清晰分析出企业中会计造假的一定原因。从企业的产权关系来看,我国国有资产处于一种特殊的状态下,整个企业没有明确的投资主体,也没有实现权利、义务和责任的统一,更沒有使资产、人、事之间进行合理规划的管理。由于产权关系界限的模糊,绿色会计理念应运而生,所谓的绿色会计就是将会计要素记录到会计报表中。绿色会计可以根据自然资源的特殊性,利用机会成本、边际成本等理论,采用成本和效益的分析法来进行会计表达。绿色会计的重点在于会计报表的记录上,只有进行严格的绿色会计披露,才能有效的对企业的资本支出和收入进行记录,并且综合分析。

会计市场的交易行为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交易,即会计信息的交易。会计市场出现市场失灵的现象主要有三个原因,包括:会计信息的公共性;会计信息的外在性;会计信息的不充分性。其中,会计信息的公共性,就是指会计信息在一定范围内属于公共物品,可以供所与人使用的东西。会计信息的公共性在证券市场上表现的尤为突出。另外,会计信息的外在性,也叫做外部经济的影响性,是指一个经济行为对其他的经济行为造成的影响。最后,会计信息的不充分性是指市场机制提供的信息,对交易事项能够有所帮助的信息要素。由于会计信息的特点和属性以及市场本身所具有的不完善机制,就要求政府必须进入会计市场并且充分发挥其作用,弥补市场的不足,保证经济的稳定发展。

2.2委托在会计学领域中的应用

在会计学领域中,委托关系是从事某种活动而产生的一种契约关系。在经济生活中,主体是人们,因此,在互相依存的经济整体中,需要某一个决策者做出相应的决策并且彼此产生影响。而在经济生活中最典型的就是委托关系。委托关系在会计学领域中的应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是与财务会计相关的委托关系;第二,是与管理会计相关的委托关系。在管理会计中,通过各个单位、成员和委托关系来充分发挥会计的作用。委托在会计理论中的作用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是表明了会计学在激励机制中的重要性以及对会计信息方面的能动作用,激励问题在委托中处于核心地位,包括了对人的激励,也包括了对委托人的激励。只有在委托人和人之间进行合理的激励,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双方的经营成果,达到最大收益,实现双方的共同目标;第二是在会计的相关制度中强调的风险分担的重要性,委托具有分享原则,也就是委托人与人之间必须共同承担风险和收益。但是,风险一般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很难被人们所预测或者控制,一般都是在人们完全没有预测的情况下发生。所以,当委托人把经营风险交给人时,要积极调动人的热情,不能对人实施压力作用,使人心理发生变化。正确的做法就是使风险和收益之间达成科学合理的平衡。另外,委托关系在管理会计中的具体应用有责任预算的编制、内部转移价格的确定、间接费用的分配、责任中心的业绩考评。总的来说,委托就是将左右着的资产根据其意愿和相关的条件委托给人经营,实质也展示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事实。

3结束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稳定发展,对经济的学术研究力度也在不断地加深,不管经济是衰败还是繁荣都属于一种经济现象,并且反映了一定社会的经济程度和经济发展状况。学术领域间存在着相互交融的现象,对于不同的经济情况和现象有着不同程度的融合和相互作用,在新形势下,微观经济学理论在会计学领域中更是相互作用、互相影响,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且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作者:周一然

    参考文献: 

[1]陈淑华.会计信息的经济学分析[J].财会通讯,2010(06). 

[2]王铁林.论会计信息质量研究与信息经济学理论的借鉴与融合[J].财会研究,2010(05). 

[3]陈汉文,董望.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研究述评——基于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范式[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3). 

微观经济学的经济原理范文第4篇

信息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分支,信息不对称是其基本假设之一。信息不对称是指拥有相关信息的市场参与者和没有拥有相关信息的市场参与者,前者通过利用不对称的信息诈骗以获得利润。通常把拥有相关信息的称作人,而没有相关信息的称作委托人。信息的不对称性的发生不收签约时间的前后的影响。事前信息的不对称研究一般称为逆向选择,事后信息的不对称被称为道德风险。在现实社会中,这种现象是真实存在的,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更有体现。

一、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信息经济学分析

(一)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委托关系。签订合同前后,市场参与者双方掌握的信息不对称,其经济关系就是委托-关系。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小微企业是委托人,员工是人,小微企业委托员工工作,为企业创造价值。

(二)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在小微企业人力资源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员工拥有的关于员工自身的信息较多,而企业对员工的信息掌握较少,双方信息不对称。企业对企业自身信息掌握较多,而员工对公司信息掌握较少,双方信息不对称。这就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对员工的信息掌握不足,会造成员工的不合理利用,奖惩不明,造成严重后果。高能力员工,不能发掘、利用,不仅挫伤其工作积极性,也限制企业发展。低能力员工,不能识别,不仅不能胜任工作要求,还造成员工间的负面心理,降低员工积极性。员工对企业信息掌握不足,导致员工消极悲观甚至辞职,工作积极性不高,流动性大,给企业带来不利影响。

(三)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逆向选择。小微企业实力不强、宣传不足,发展前景不明朗,对员工缺乏吸引力,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逆向选择现象,特别是在员工招聘时。小微企业招聘员工时,应聘者的素质一般不如应聘大中型企业的应聘者的素质,从而在根本上降低了企业的智力资源。

(四)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道德风险。一方面,为了应聘成功,会夸大其工作能力和积极性,上岗后,员工出现不积极的现象较多。企业没有完善的员工培训学习机制,员工学习性不高。另一方面,小微企业为了克服招聘中的劣势,会夸大企业。员工入职后,发现企业虚假宣传,因而辞职,给企业带来不小损失,企业损人不利己。

(五)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信号发送与信号甄别。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一方了解另一方,离不开信号发送与信号甄别。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信号的发送是双方的。员工需要向企业发送信息,在应聘阶段和日常工作阶段都要发送信号,传达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希望得到工作机会和上级领导的赏识,进而得到加薪升职的机会。企业同样需要向员工发送信号,传递企业的自身实力、发展前景、经营理念,吸引员工入职和积极工作,加强企业与员工的沟通。

二、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建理的议

(一)小微企业要重视和制定人力资源规划。小微企业与员工之间存在委托―关系,小微企业委托员工为企业创造价值,那么,小微企业需要做好人力资源规划,不仅明确小微企业需要什么的员工,还要明确怎样对员工进行管理。同时,制定人力资源规划,也是小微企业实现人力资源管理规范化的前提。小微企业要制定人力资源规划,首先要以企业战略目标为依据,分析企业内外部经营环境和人力资源现状,进而对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进行预测。其次,分析小微企业人力资源供需平衡并制定相应政策。最后,在人力资源规划实施过程中要进行及时跟踪和控制,要不断调整和修正人力资源规划,使其更有利于促进小微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小微企业要科学进行员工招聘。小微企业要招聘员工,根据信息不对称原理,在招聘之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首先要进行工作分析,明确招聘要求。小微企业要科学分析岗位,明确要发送的信息,这样才能招聘到适合要求的员工。第二,要利用专业的或有经验的招聘人员进行员工招聘。小微企业要对应聘人员的信息进行甄别,识别应聘者提供信息的真伪,判断应聘者能不能胜任本企业工作。第三,拓宽员工招聘渠道,不同的招聘渠道有各自的优劣势,不同的招聘渠道适合不同类型的员工招聘,因此,小微企业要避免单一的招聘方式,综合运用企业内部的员工推荐和企业外部的广告、人才中介机构、校园招聘和网络招聘等多种渠道进行员工招聘。第四,员工招聘时要尽量坚持科学招聘的原则。小微企业要结合自身成本等情况,在员工招聘时,尽量坚持因事择人等原则。小微企业不可向应聘者许诺空头支票,欺骗应聘者。

(三)小微企业要建立员工培训机制。小微企业要重视员工的培训。第一,树立科学的培训理念和观念,重视员工培训工作。认识到培训不是乱花钱,而是有效的投资。第二,建立和完善培训监督评价制度。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并不能如实掌握员工的培训效果。通过培训监督,能及时发现员工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控制和调整,进而提高员工培训的效果。通过培训评价,能了解员工培训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了解员工培训的实际效果情况。

(四)小微企业要建立科学的员工绩效考核体系。针对员工可能存在的道德风险和企业在信息甄别过程中的不正确,小微企业要建立员工绩效考核体系。第一,结合小微企业的实际,制定符合小微企业实际的员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标准。第二,应做到制度化、公开化、客观性,使其绩效考核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下来。第三,要根据考核内容的不同,结合企业的需要和成本考虑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绩效考核方法。

微观经济学的经济原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微观经济 用工荒 农民工

一 用工单位的微观原因分析

1.工资缺乏吸引力

工资是劳动力的价格,也是劳动力供需关系的重要信号。据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的相关调查显示,工资待遇与缺工有直接关系。月工资平均在1500元(含加班费)以下的企业普遍招工较难;月工资在1500~3000元的企业,招技工较难,但普通工基本可保证;月工资3000以上的企业招工没什么问题。当前民工短缺主要是因为民工工资的调整相对滞后,没有伴随物价特别是粮食价格的上涨而相应调整,这样,在短期内劳动力供应曲线并未发生变化,但在真实劳动力价格下,供给将出现增长不足(表现为平稳增长)而需求会放量上升,劳动力市场就自然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2.用工不规范,劳动权益缺乏保障

目前,珠三角地区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缺工问题最为突出。据调查,反映缺工严重的主要是从事“三来一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又集中在产品竞争比较激烈的产品加工行业。其中,部分台资企业和中小型私营企业缺工更为严重。这些企业和行业大都受到国外订货商的制约,利润空间较小,单件工价较低。此外,民工最担心的是在工作中受伤,因为企业老板不愿承担相应的医疗费,导致不少受伤民工最后只能放弃治疗,这些工伤者大多数都是农民工。企业的用工程序不规范是造成民工短缺的主要原因。

3.欠薪情况严重,缺乏契约保障

在工资低、用工条件恶劣的情况下,民工的合法权益还经常受到侵犯。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情况普遍存在,使得本就不高的收入也难以兑现,这也是珠三角地区用工短缺的重要原因。以深圳市农民工欠薪情况为例,2005年初,被调查的2838家企业中,有欠薪行为的仍达653家,差不多占了被检企业的四分之一。此外,企业主欠薪逃匿事件也时有发生,仅深圳龙岗区,2004年就发生150多例。企业的欠薪行为及缺乏制度保障的工资制度是造成民工短缺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 民工自身的因素分析

1.成本与收益的权衡

除了低工资、恶劣的工作环境、劳动权益不受保护等因素之外,计划经济体制延续下来的一些社会管理制度导致农民外出打工的迁移成本畸高,也是民工考虑是否外出打工的因素。由于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存在,使外出打工几年甚至十几年的青年农民,仍然不能把户口迁入到他们的工作所在地,不能融入当地社会;不合理的教育制度使民工的子女不能到父母工作所在地读书;不公正的社会保障制度使民工的工伤、养老、失业、医保等待遇都存在不少实际问题;农民工们抛家别子背井离乡,他们付出很高的打工成本却往往获得严重不对等的低回报。

2.新一代民工维权意识增强

以广东劳动力市场为例,2000年以后,劳动力主要供给者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的成长条件较为优越,对工作的期望自然偏高。年轻、文化程度较高、长期在外打工、对社会的认识更多更清楚,这是新生代民工的主要特点。他们诉求工资待遇的提高、工作环境的改变,诉求基本的尊严、基本的社会保障,诉求子女受教育的机会,归结到一点就是寻求公平的待遇。我国一二线城市基本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高新技术产业和采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在广东总就业人口中,专业技术人员仅占5.9%,初级以上技术工人仅占8%。技术岗位缺口大与部分新增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就业难并存,形成结构性矛盾,由于大部分民工缺乏相应的专业训练,劳动生产率低下,无法胜任更复杂的技术工作,因而导致出现企业高级技工人员短缺与大量民工无法就业的现象。

三 农民工短缺现象的本质属性分析

第一,从表象上看,珠三角的民工短缺是一种数量的短缺,这种数量短缺不仅包括普通工的短缺,更包括了熟练工、技术工的短缺。从本质上看,珠三角的民工短缺更表现为一种结构上和体制上的短缺,是一种用工制度的缺陷引致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的表现,是农民工制度长期不合理、不规范导致了各种深层矛盾的爆发,它提醒我们应好好重视人力资源尤其是要重视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