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微观经济的分析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 530021
[摘要]目的 对急诊危重患者采用经鼻气管插管和经口气管插管方法对治疗预后的影响进行比较和分析。方法 随机选择2010年11月—2012年11月在我院EICU接受治疗需要行有创机械通气的急诊危重患者78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经鼻气管插管(BC)组和经口气管插管(KC)组两组,其中BC组有40例患者,KC组有38例患者,对两组患者的行插管后的并发症情况、拔管情况以及死亡情况等预后进行统计和比较。结果 BC组患者有2例出现口鼻腔溃疡,2例出现院内感染,还有3例为气囊漏气或痰痂阻管,KC组有21例出现口鼻腔溃疡,10例出现院内感染,5例出现气囊漏气或痰痂阻管,两组在口鼻腔溃疡和院内感染率相比,P<0.0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BC组患者死亡8例,KC组患者死亡11例,两组相比,P>0.05,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在治疗过程中,BC组存活患者有3例患者强烈要求拔管或者自动拔管,KC组存活患者有12例强烈要求拔管或者自动拔管,两组比较,P<0.0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经口气管插管相比,经鼻气管插管固定的稳定性较好,插入器官后维持的时间较长,口腔护理时间短且效果好,能够有效减少吸入性感染的发生率,建议在急诊危重患者的抢救中推广应用。
[
关键词 ] 急诊危重患者;鼻气管插管;口气管插管;预后效果;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 R47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3(c)-0134-02
经鼻气管插管和经口气管插管是EICU对于急诊危重患者需行机械通气治疗中常用的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本文主要选择2010年11月—2012年11月在我院EICU接受治疗需要行有创机械通气的急诊危重患者78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经鼻气管插管(BC)组和经口气管插管(KC)组两组,对两组患者的行插管后的并发症情况、拔管情况以及死亡情况等预后进行比较,以期为急诊危重患者的插管治疗提供参考和依据,具体临床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0年11月—2012年11月在我院EICU接受治疗需要行有创机械通气的急诊危重患者78例,其中男性患者65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19~80岁,平均年龄(57.4±3.5)岁。经诊断有4例患者为重症肺炎,1例患者为肺结核,2例患者为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呼吸衰竭,3例患者为支气管扩张并肺部感染,68例患者为肺源性心脏病并肺部感染。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经鼻气管插管(BC)组和经口气管插管(KC)组两组,其中BC组有40例患者,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7例,年龄20~80岁,平均年龄(57.2±2.8)岁,KC组有38例患者,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6例,年龄19~78岁,平均年龄(57.8±1.9)岁。本组患者均属于重症患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病情等临床资料方面的比较,均有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在插管前对患者进行血气分析,对两组患者的插管均采用内径为6~8mm的进口高容无压气囊硅胶管(由东莞市冠昇硅胶制品有限公司生产)。对于意识比较清醒的患者采用1%的麻肤液滴鼻,也可以采用2%的利多卡因喷雾对鼻腔以及咽喉部进行麻醉,经鼻气管插管和经口气管插管都是在喉镜的引导下完成的,具体操作过程为:插管时右手拇指和中指呈剪刀手法,将患者的口张开,左手持喉镜沿口角右侧进入口腔,舌体向左推,喉镜片位于正中位置,慢慢推进,使喉镜顶端到达舌根部位,喉镜稍微上提可看到会厌的边缘,继续推进,使喉镜的顶端抵达舌根与会厌的交界处,并向前上方向使喉镜上提,会厌拉起,声门显露,此时由右手执导管,斜口对声门裂,在患者吸气的末时将导管顺势轻柔的插入。在插管成功之后将气囊充满气,将其固定在插管上并接人工呼吸机(采用德国万曼生产的Bilevel ST22无创呼吸机),这主要是为了满足在必要的时候辅助通气。在插管过程中对患者呼吸道的分泌物进行及时的清理,并对患者两肺的呼吸音对称性进行检查。一旦发现有患者出现烦躁等不良情绪或者状态,因该积极的寻找原因,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选择给予患者安定剂。另外,还需要给予患者引流、营养支持、气道湿化、抗感染等方面的支持,同时还要把握对患者各种并发症的处理。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行插管后的并发症情况、拔管情况以及死亡情况等预后进行统计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对统计所得的具体数据进行分析,所有计量资料用均t检验。所有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如果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插管前的血气比较
所有患者在插管前进行了血气分析,具体数据统计结果见表1,由表中数据我们可以知道,两组患者在呼衰程度上基本相似,血气的变化前后比较,均有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插管前的血气比较(x±s)
2.2两组患者插管过程中并发症发生情况统计结果比较
经数据调查显示,BC口鼻腔溃疡以及院内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与KC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且BC组优于KC组,而在气囊漏气或者痰痂阻管发生率的比较中则不具有显著差异。见表2。
表2 组患者插管过程中并发症发生情况统计结果比较[n(%)]
2.3两组患者死亡例数比较
BC组患者死亡8例,KC组患者死亡11例,两组相比,P>0.05,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
2.4两组存活患者拔管情况比较
结果显示在治疗过程中,BC组和KC组两种插管方式发生强烈要求拔管或者自动拔管以及病情稳定后拔管例次,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两组存活患者拔管情况比较[n(%)]
3结语
在急诊危重患者的抢救过程中,机械通气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它主要是在呼吸机的帮助下维持患者气道通畅,改善通气状态,为疾病的治疗创造条件,是治疗呼吸衰竭和急诊危重患者呼吸支持最为有效的手段[1]。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气管插管建立人工气道是为患者进行通气的关键。到目前为止临床上的插管途径主要有三种方法,分别为经口气管插管、经鼻气管插管以及气管切开放置套管[2]。其中气管切开由于对患者的造成的创伤比较大,合并症比较多,不能重复使用,在抢救中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也比较多,不利于患者的治疗,因此在机械通气中基本已经不再应用[3]。经口气管插管和经鼻气管插管都是无创伤性的气管插管,其中经口气管插管由于其操作快速、简便等优点,在急诊危重患者的抢救中比较常用,但是它的耐管性比较差,患者经常会出现吐管和烦躁的现象,并且口腔护理也比较困难[4]。与之相比,经鼻气管插管的导管固定性良好,很少发生脱管,且患者的耐管性比较好[5-6]。本次研究中,BC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7.5%,KC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94.7%,这与之前国内外其他研究成果的结论具有一致性。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发现,BC口鼻腔溃疡以及院内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比KC组低,两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而在气囊漏气或者痰痂阻管发生率中则无显著差异;BC组和KC组两种插管方式发生强烈要求拔管或者自动拔管以及病情稳定后拔管例次相比较,BC组低于KC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总的来说,与经口气管插管相比,经鼻气管插管固定的稳定性较好,插入器官后维持的时间较长,口腔护理时间短且效果好,能够有效减少吸入性感染的发生率,建议在急诊危重患者的抢救中推广应用。
[
参考文献]
[1] 刘俊,刘端绘,杨伟忠,等.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在ICU的应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5):93-94.
[2] 吴桂深,袁园,宁晔,等.纤维支气管镜经鼻气管插管用于院前急救41例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9(2):26-27.
[3] 林金表.两种气管插管方式在急诊抢救中的应用对比[J].吉林医学,2011(9):86.
[4] 贺学强,林鸿,黎光强,等.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在呼吸道危重症的急救应用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1(1):45.
[5] 吴桂深,袁园,宁晔,等.纤维支气管镜经鼻气管插管用于院前急救41例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9(2):86-87.
经济评价是项目评价的核心内容,是项目投资决策的主要依据,一个投资项目在整个社会中,既是一个单独的实体,又是区域经济不可分割的一个细胞,它在寿命期内的投入与产出,都会对区域经济产生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通过对项目的经济评价,可以使投资决策更加科学合理,并促使产业政策的实现、产业结构及规模结构的合理化,从社会范围内实现人、财、物等资源的优化配置。
一、经济评价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
微观层次的经济评价即项目层次的经济评价,其理论基础主要是根据微观经济学的有关“均衡”、“消费者支付意愿”、“消费者剩余”、“机会成本”等微观经济概念及理论,推导出反映项目所处特定区域的资源“真实经济价值”的影子价格体系,评价项目在特定区域的微观层次的资源优化配置状况,计算有关经济评价指标。宏观层次的经济评价,是从项目的宏观区域经济影响的角度的评价,对于特别重大项目应从整个国民经济的角度,评价项目对影响区域或整个国民经济的资源配置。
二、凡国家投资建设的所有项目,应重视经济评价工作
经济评价是从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来评价项目的经济可行性,而国家审批投资项目的目的就是要确保社会经济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配置。现代经济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经济资源的稀缺性及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性。我国是一个国有经济在整个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国家,国家对经济资源的配置具有强有力的调控手段和能力,因此更应该重视项目投资的资源优化配置问题,重视经济评价方法的研究工作。
三、对于不同类型的项目,经济评价体现其不同特点
1.对于通过市场手段能够有效配置资源的项目,不需要再单独测算影子价格进行定量的经济评价。经济评价的作用在于从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对投资项目进行分析和评价,资源配置的核心是充分考虑项目所在区域的特定资源禀赋差异,通过计算项目所在地区的各种投入物和产出物的真实经济价值的影子价格,评价项目的经济可行性。对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一种是采用市场手段,另一种是采用非市场手段。
2.对于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基础设施项目,应进行以“费用―效益分析”为核心的经济评价。在资源配置方面,市场手段并非万能,往往会出现一些“市场空隙”,即市场无法发挥作用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市场的微观利益驱动与政府的宏观经济目标可能出现偏离,需要政府采用各种宏观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进行调控;在一些特殊行业,对市场机制具有天然的抵制作用,从而使市场机制失灵,资源配置失当;对于一些公共服务产品,无法通过市场的力量进行提供,或者一些经济活动的外部效应,市场尺度难以准确衡量。对于这些单纯通过市场手段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项目,必须强调单独进行经济评价,以获得理想的资源配置效果。
四、应积极探讨经济评价的其他方法
经济评价并不等同于进行定量分析,定量分析也不完全等同于利用影子价格进行费用―效益分析。利用影子价格进行定量分析只是经济评价的众多方法之一。采用多指标法,一般根据投资项目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提出诸如环境质量、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社会公平等目标,评价每个项目满足这些目标的程度,并对计算结果加权汇总,进行项目排队和投资决策。
我国现行的项目评价方法中,不重视甚至排斥项目的产出效益在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如何分配进行分析。事实上,这种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它强调项目的有关利益群体之间的经济关系,分析不同的受益对象对项目的态度,从而对项目的实施往往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项目的经济评价,应包括不同利益群体的经济利益、经济关系和分配结构的评价。另外,在经济评价中,定性分析的方法也十分重要。针对某一项目,邀请各专业的经济学家从经济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评价项目建设的经济合理性,所得出的结论往往比定量分析的结论更具有价值。总之,不能将经济评价完全等同于利用影子价格进行的经济费用―效益分析。
五、经济评价参数
1.参数的选取应重视微观经济的分析
事实上,经济评价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微观经济学”,所从事的经济分析重点是微观经济分析,特别是非常重视对微观层次的人的行为及意愿的分析,并将这种微观经济分析贯穿于经济费用和效益计算的各个方面。
2.应按照可交易程度测算投入物和产出物的影子价格
经济评价主要分析资源的配置状况,其影子价格主要根据资源的配置范围来确定,主要分为三种情况:①一些资源具有天然的不可流动性,如房屋、土地、矿产资源;②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流动的资源,按照该种资源可以配置的市场半径空间来分析其经济价值,根据区域市场的市场均衡价格对资源的经济价值进行定价;③对于一些资源可以流动的市场范围足够大,以至于可以超越了国家的界限,这种资源就可以在国际市场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因此就可以按照国际市场价格来推算其影子价格。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各类资源影子价格的确定,都是以项目所在地作为一切分析的基点,以项目本身的特点出发,分析项目有关的各种资源可能进行的资源配置范围,及限制因素(包括经济的、政策的、法规的和人为的)。因此,要求由国家出面各种货物全国统一的影子价格,是相当困难的。
3.参数的取值应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
(一)宏观经济学中概念抽象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国家整体经济的运作情况,宏观经济学的鼻祖凯恩斯认为宏观经济不是微观经济的简单加总,研究宏观经济要从宏观经济总量出发研究,这也就产生立一系列宏观经济的概念和指标。宏观经济的概念和指标比较抽象,多数学生感觉看不见、摸不着,容易造成误解和困惑。
(二)教学内容体系难懂
宏观经济理论是一门有争议的理论经济学,流派颇多,每一个流派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我国流行的本科教材多以西方萨米尔森等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者主编的经济学教材为依据。为了体现宏观经济学教学的完整性,我国教材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基础上,吸收西方其他宏观经济流派的理论内容,希望能够把西方其他宏观经济流派的理论融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形成一套能够全面反映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教科书。但是这也增加了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难度。宏观经济学体系庞杂,争论颇多,虽然在本科生教学中教师主要讲解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但是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宏观经济学,还是会涉及到众多经济学派,由于学派之间的学术排斥和对立,造成学生的疑惑与费解。
(三)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
学生学习宏观经济学主动性较差,主要因为:(1)认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国家宏观经济问题,与自己以后的工作和学习相关性不强,学好宏观经济学对就业和生活关系不大,学习积极性不高。(2)在学习宏观经济学的过程中,由于没有深入理解宏观经济理论,认为该学科对以后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基础作用不大,认为应付考试过关即可,故没有下一番苦工奠定一个良好经济学理论基础的决心,学习过程草草了事。(3)由于宏观经济学理论概念抽象、体系庞杂、争论颇多,学生对宏观经济理论理解混乱,更无法运用宏观经济理论来分析现实经济问题,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4)本科生宏观经济学一般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很多学生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还停留在中学时代的上,不会自我学习。学习方法单一,仅限于课堂上听教师讲解。因为上述原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为学习不努力,课前不预习,上课不思考,课后不复习和进一步阅读相关书籍,被动地接收老师传授的知识。
二、教学改革的方向和对策
1.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较好的掌握知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对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起到决定性作用。
所以,教师在教授宏观经济学时,第一堂课应该把学好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作用介绍给同学,以提高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首先,宏观经济学是对一个国家宏观经济的理论分析,它提供了人们了解、研究和分析宏观经济的基础工具,学好宏观经济学为以后学习财政理论、货币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金融等理论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学生们宏观经济学基础没有打好,以后在学习涉及宏观经济的许多理论时会出现对这些理论认识不清、理解不了、难以进行更深入地学习和研究的情况。所以一定要让学生们认识到宏观经济的理论基础地位和作用。其次,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宏观经济问题,仿佛对一般个人的经济生活现实指导意义不大,学生们意识不到学习宏观经济理论对他们显示经济生活的指导作用,所以学习积极性不高;同时宏观经济理论较为抽象,学生们对宏观经济理论理解不到位,更谈不上应用宏观经济理论分析现实经济,所以学习兴趣不浓。要想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应该把宏观经济理论的应用简要介绍给学生。告诉学生们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宏观经济范围内,一个国家宏观经济和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宏观经济是繁荣期还是衰退期将大大影响着学生就业情况,一个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将影响每一个家庭的收入增长速度,物价水平高低影响着每一个居民的生活等等。如果学生们能够运用自己学习到的宏观经济理论分析现实经济,对学生们的毕业后的就业、买房、结婚和理财等一系列经济生活问题有重大的指导意义。通过介绍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作用价值让学生们了解宏观经济学,提高学生们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2.宏观经济的概念和指标比较抽象,教师在开始讲授宏观经济学时应该把为什么宏观经济理论要应用这些抽象的概念和抽象概念表达的具体经济现实介绍给学生。
要介绍给学生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国家整体经济的运作情况,宏观经济学的鼻祖凯恩斯认为宏观经济不是微观经济的简单加总,研究宏观经济要从宏观经济总量出发研究,但是宏观经济总量是无法直接在现实经济中观察到的,这就要求定义一些宏观经济总量的概念和指标,并通过宏观经济统计来求得这些指标,用以反映宏观经济总量。宏观经济学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讲授的正是宏观经济理论中与产出水平有关的宏观概念和指标,但本人在教学过程中认为这一章仅仅讲授与产出水平有关的国民收入核算概念和指标是不够的。本章的目的是为学生在接下来的理论学习中提供一个宏观经济概念基础,应该把宏观经济中的其他概念和指标也放到这一章讲授。教材如此安排是因为秉承了国外凯恩斯主义学者编写教材的习惯,因为凯恩斯和早期凯恩斯主义学者在研究宏观经济时只讨论产出问题,不讨论物价等问题。他们的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和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理论只研究一个国家产出和国民收入如何决定,故没有讨论物价等问题,给出国民收入核算理论概念即可,没必要给出与物价水平等宏观总量有关的概念。但是,我们现在讲授的宏观经济学包括讨论物价水平和失业等问题,应该在讲授宏观理论之前,把这些概念都介绍该学生,并且这样也有利于介绍清楚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具体做法如下:首先介绍给学生微观经济学主要讨论的是价格和产量问题,宏观经济学同样也讨论产量和价格问题。但是微观经济学讨论的是某一具体产品的价格和产量,价格和产量在市场中可以直接观察到,但宏观经济讨论的是总产量,它在现实经济中无法直接观测到,一个国家的总产量反映的是该国一定时生产产品的总和,但是由于产品各不相同不能简单地在数量上加总,例如不能一个鸡蛋加一斤猪肉,这样就要求创造一个概念来反应一个国家的总产量,经济学家们认为一个国家产出的产品虽然在数量上无法加总,但是可以在价值上加总,于是提出了国内生产总值等国民收入核算概念。在宏观经济理论中价格也是一个问题,微观经济学中价格反映的是某一个产品的价格,可以在经济中直接观测到,但宏观经济讨论价格是所有产品的价格,这就要求创造一系列反应价格水平的概念和指标,于是有了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和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和GDP折算指数等概念和指标。与失业有关的概念也应该在这一章介绍,并且应该介绍失业和国内生产总值是相联系的,因为一个国家在资本和技术短期内一定的情况下,国内生产总值主要有就业来决定,失业率高则国内生产总值小,失业率低则国内生产总值大。如果处于充分就业水平,则该国国内生产总值也就处于潜在国内生产总值水平,同时一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处于潜在国内生产总值水平,该国也就处于充分就业水平。那么研究国民收入的决定也就等于研究失业问题,即如果该国经济决定的国民收入小于潜在国内生产总值水平,该国必然存在失业问题,解决国民收入向潜在国内生产总值水平收敛的经济政策也同样解决失业。
3.宏观经济教学内容体系繁杂,学生学习起来晦涩难懂,其原因在于宏观经济学教材中涉及的内容不是出自一个理论体系。
宏观经理学流派颇多,各自有各自的理论体系。本人认为教师在讲授宏观经济学理论内容时应该按照个宏观经济流派的各个体系来分开讲解。
三、结语
关键词:西方财政学;财政学理论;理论基础
Abstract:Since1892Bastable(Bastable,CF)publishedinthe"publicfinance",morethan100years,WesternFinancehasdeveloped,buttheirtheoryonthebasisoftheproblemistherearealwaysdifferences.Thisarticle,fromthefinancepointofviewbelongstothefundamentaleconomics,butcontainsacertaindegreeofpoliticalscience,economicsandpoliticalscienceofcross-disciplinary;thefinancialactivitiesofmajorandfundamentalisthemicro-economicactivities,butalsoincludesderivativeMacro-economiccontent.
Keywords:Westernfinance;financialtheory;theoreticalbasis
财政学仅是经济学,还是政治学和经济学交叉学科?
最初的专著性西方财政学是从经济学角度展开论述的,巴斯塔布尔指出,“从最初意义上看,财政科学是经济研究的产物。”(注:Bastable,C.F.PublicFinance.London:Macmillan&Co.,1892,P7.)汉特(Hunter,M.H.)1921年《公共财政学大纲》第一章第三节标题就是“公共财政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注:Hunter,M.H.OutlineofPublicFinance.NewYork:Harper&BrothersPublishers,1921,P4.),尽管作者接着于下一节“公共财政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中,也指出了财政学与政治学、历史学的密切关系,(注:Hunter,M.H.OutlineofPublicFinance.NewYork:Harper&BrothersPublishers,1921,P4,PP5-7.)但并不否定他的关于财政学是经济学分支的观点。
与这种经济学观相反,西方财政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开始出现了经济学与政治学交叉学科观。道尔顿(Dalton,H.)1922年的《公共财政学原理》一书,第一句就指出,“财政学是介于经济学与政治学之间的一门学科。”(注:Dalton,H.PrinciplesofPublicFinance.London:GeorgeRoutledge&Sons,Ltd.,1922,P3.)不过,由于英美早期财政思想传统的影响,直至本世纪50年代末为止,认为财政学是经济学分支的看法在西方财政学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这种主张随着社会抉择理论从60年代开始逐步被纳入西方财政学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社会抉择论从威克塞尔开始,就是主张政治程序进入财政分析视野的。为此,作为社会抉择学派代表人物的布坎南,在1960年《公共财政学:教科书导论》一书“前言”中就指出,财政学是涉及经济学与政治学两个方面的学科。(注:Buchanan,J.M.ThePublicFinances:AnIntroductoryTextbook.Homewood:RichardD.Irwin,Inc.,1960,pvii.)此后尽管许多财政学著作不再指出财政属于何种学科,但由于它们所包含的有关社会抉择论的内容,总或多或少涉及到政治学的分析。所以,现代西方财政学尽管从根本上看属于经济学,但又具有经济学与政治学交叉学科的性质,将其视为纯经济学科的看法,显然是缺乏说服力的。
财政学仅属于微观经济学还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学兼有?
宏观经济学是本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出现之后的产物,在此之前西方财政学是谈不上以宏观经济学为基础的。财政政策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财政政策的成功运用,它逐步进入西方财政学中而成为其重要内容,就很自然了。这样,西方财政学除了原有的微观经济分析之外,同时出现了宏观经济分析的内容,威廉斯(Williams,A.)1963年的《公共财政与预算政策》一书,就鲜明地体现了这点。该书体系分为两大部分,即“A编:微观经济学”和“B编:宏观经济学”,前者分析的内容包括税收、政府支出和预算范围等问题,后者则分析了经济结构、经济稳定与增长、预算与经济政策等问题。(注:Williams,A.PublicFinanceandBudgetPolicy.NewYork:PrederickA.Praeger,Publisher,1963.)纽曼(Newman,H.E.)1968年的《公共财政学引论》指出,公共财政学所分析的政府三大任务,即穆斯格雷夫所指出的效率、公平和稳定,前二者属于微观经济学,而后者即稳定任务则属于宏观经济学。(注:Newman,H.E.AnIntroductiontoPublicFinance.NewYork:JohnWiley&Sons,Inc.,1968,P223.)温弗雷(Winfrey,J.C.)1973年的《公共财政学:公共抉择与公共经济》,也将财政的微观与宏观问题分开论述,即该书第三篇为“微观经济学与公共部门”,分析税收与公共支出;第四篇为“宏观经济学与公共部门”,分析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等的财政政策。(注:Winfrey,J.C.PublicFinance:PublicChoicesandthePublicEconomy.NewYork:Harper&Row,Publishers,1973.)此外,其后还有许多西方财政学也包括了财政政策的内容,表明传统地只局限于微观经济分析的西方财政学,已开始接纳宏观经济内容了。
但与此同时,许多西方财政论著仍坚持了原有的微观经济分析传统。这点,只要看一看许多西方财政学仍然不包括财政政策的内容就可明了。布朗(Brown,C.V.)和杰克逊(Jackson,P.M.)1978年的《公共部门经济学》就明确指出:“……公共部门经济学的发展,是限制在微观经济学理论的知识范围内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尤其是一般均衡分析的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使公共部门经济学发生了质的飞跃。目前公共部门经济学的理论发展,应直接归功于微观经济理论。”(注:Brown,C.V.&P.M.Jackson.PublicSectorEconomics.Oxford:MartinRober-taon,1978,P7.)瓦格纳(Wagner,R.E.)1983年的《公共财政学:民主社会中的收支》一书,也将财政学研究对象归入微观经济学中。他指出:“公共财政学的研究有两个主要分支:公共抉择和运用微观经济学。……运用微观经济学,检验的是公民个人对公共抉择的反映。”(注:Wagner,R.E.PublicFinance:RevenuesandExpendituresinaDemocraticSociety.LittleBrown&Co.,1983,P4.)罗森(Rosen,H.S.)的《公共财政学》在1995年的第四版中,仍未将财政政策内容包括在内,并且也如同其他许多主张财政学仅属微观经济学的财政学论著一样,设有专门的微观经济学基本内容的篇章,作为全书的理论基础。(注:Rosen,H.S.PublicFinance.4thed,Homewood:Irwin,1995.)这些,都清楚地表明了作者的财政学属于微观经济学的主张。
进一步看,就是并不反对财政学也包括宏观经济分析内容的许多学者,也仍将财政学的分析基点和重点放在微观经济分析上。在西方财政学界有着很大影响的阿特金森(Atkinson,A.B.)和斯蒂格里兹(Stiglitz,J.E.),在其1980年的《公共经济学教程》引言中指出,“最认真地说,(本书)不打算包括稳定和宏观经济政策内容。……在穆斯格雷夫时代,他可以在其《公共财政学理论》(1959)中包括210页的有关稳定政策的内容。然而,自那时以来,经济学出版状况变了,人们在文献中对该问题作了大量的精彩描述。所以,我们的重点仅放在(政府)目标而不是稳定政策上。”(注:Atkinson,A.B.&J.E.Stig-litz.LecturesonPublicEconomics.NewYork:McGraw—Hill,1980,pxv&P4.)尽管这段话表明了作者并不反对财政学也包含有宏观经济学的内容,但至少表明了作者仍是将财政学重点和基点放在微观经济学上的。对此,米尔利斯(Mirrlees,J.A.)在奎格里(Quigley,J.M.)和斯莫琳斯基(Smolensky,E.)1994年主编的《现代公共财政学》中总结性地指出:“在穆斯格雷夫的《公共财政学理论》中,他以三个政策目标:配置、分配和稳定等术语,概括了他的主题,……。该书以超过200页的篇幅研究了稳定问题,即我们现在称之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问题。在较后的教科书即阿金森与斯蒂格里兹的《公共经济学教程》(1980)中,宏观经济政策问题被排除了。……公共经济学,甚至公共财政学,被认为仅涉及配置和分配问题。而稳定问题则被留给宏观经济学及其教科书。”(注:Quigley,J.M.&E.Smolensky,ed:ModernPublicFinance.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4,P213.)
然而,西方经济学关于微观和宏观的划分,本身就存在许多问题而争论不休,这造成了西方财政学的争论和困惑。也是在奎格里与斯莫琳斯基主编的《现代公共财政学》中,由戴门德(Diamond,P.)撰写的第八章名为“配置与稳定混一的预算”,资源的配置属于微观经济学问题,而经济的稳定属于宏观经济学问题,因而该标题清楚表明了作者将宏观经济分析和微观经济分析两大内容统一于财政的意图。(注:Quigley,J.M.&E.Smolensky,ed:ModernPublicFinance.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4,P213.)
附带应指出的是,即使在主张财政也应包括宏观经济学内容的西方财政学著作中,其体系内容的大部分以及基础部分仍然是微观经济分析。因此,西方财政学在这一问题上的分歧,不在于有没有包括微观经济学基础,而在于有没有包括宏观经济分析的内容。
总之,尽管现代西方财政学已或多或少地加入了宏观经济学的内容,但从根本上看,它沿袭的仍然是微观经济学的传统。此外,西方财政学在其上百年的发展过程中,还随着微观经济学的变化而变化。早期西方财政学专著已包含了福利经济学思想,这在道尔顿《公共财政学原理》第二章“社会利益最大化原则”中就有反映。作者在该章中批判了萨伊的“金律”,即“最好的政府是支出最少的政府,最佳的税收是数额最低的税收”的观点,反对了传统的“税收邪恶论”,提出了财政和税收的社会利益最大化原则。(注:Dalton,H.PrinciplesofPublicFinance.London:GeorgeRoutledge&Sons,Ltd.,1922,PP7—15.)此后,作为微观经济学分支的福利经济成为西方财政学的理论基础,关于公共产品最佳供应问题的分析,最终落实到社会福利函数所确定的最大效用点上。这使得西方经济学关于公共经济学的效率分析,与私人经济学的效率分析一样,都统一到福利经济学基础上来了。这是西方财政学完全建立于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理论表现。
西方财政学的价值理论基础
不管是主张财政学具有何种学科性质,西方财政论著都必须对财政问题进行大量经济分析,因而必然要受到当时流行的经济学价值理论和概念影响,必然或迟或早地按照已变化了的经济学价值理论和概念来修正与重构自身的理论体系。
在英语财政学专著出现之前,西方经济学上的“边际革命”已经发生,边际效用价值论很自然地成为西方财政学的价值论基础。道尔顿的《公共财政学原理》鲜明地体现了这点。他在该书第三章第二节提出,私人分配支出所应遵循的边际效用相等原则也应运用到公共支出的使用分配上来,指出:“除了法律上的意义以外,公共当局并不是一个人,难以象一个人那样预计各种支出的边际效用。但政治家们据以开展行动的总原则仍是相同的。对于公共当局来说,各种公共支出的边际效用应该相等。从理论上看,既定支出总量在不同项目之间分配就是这样决定的”(注:Dalton,H.PrinciplesofPublicFinance.London:GeorgeRoutledge&Sons,Ltd.,1922,PP17—18.)
在1928年的《公共财政学研究》一书中,皮古也有相同的表述:“就如一个私人应当通过在不同支出类别之间保持平衡,从而以其收入获得更大的满足一样,作为一个共同体通过其政府的活动也应如此。”(注:Pigou,A.C.AStudyinPublicFinance.London:Macmillan&Co.,Ltd.,1928,P50.)皮古接着还运用这些原则,去解决公共部门如何决定哪些公共服务应予提供的难题,指出“支出应当用于战舰还是用于济贫,应按此种明智的方式,即由它们各自所提供的最后一先令所产生的相同的真实报酬来决定。”(注:Pigou,A.C.AStudyinPublicFinance.London:Macmillan&Co.,Ltd.,1928,P50.)按皮古的看法,这一方式可用来得出某一精确的社会平衡点,即如果共同体是一个统一的存在体,“支出就应在各方面逐步增加到这一点,此时花费的最后一先令所获得的满足,应等于由于政府服务而相应要求的最后一先令所损失的满足。”(注:Pigou,A.C.AStudyinPublicFinance.London:Macmillan&Co.,Ltd.,1928,P50.)皮古所建立的这一模型被称为皮古模型,是现代西方财政学关于公共产品最佳供应若干著名模型中的一个。这样,皮古就从边际效用价值论出发,在理论上界定了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资源配置的最佳点。
不过,皮古等人引入西方财政学的,是当时通行的可测度的、可比较的、同一的基数效用函数。这一效用函数在本世纪30年代,随着帕累托新福利经济学取代了皮古的旧福利经济学而被否定,取而代之的是主观的个人评价的序数效用函数,等效用曲线等帕累托概念也被运用到财政学上来。其后西方财政学对于公共产品最佳供应模型问题的分析,对于税收以及其他各种财政效率问题的分析等,也都建立在效用无差异曲线上了。
这样,私人经济分析所能适用的价值理论和其他基本概念,都被运用到公共经济分析上来了,公共财政学不再是与经济学的其他分支相抵触的一门学说了。与西方经济学在价值论上的统一,无疑为西方财政学在本世纪60年代及其以后的大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论条件。
西方财政学理论基础分析的借鉴意义
第一,财政学从根本上看是一门经济学,但又具有与政治学交叉学科的性质
关于财政学仅是经济学分支,还是经济学与政治学交叉学科的问题,我国财政理论界也曾有过类似争议,即关于“财政是上层建筑还是经济基础”问题的争议,这是本世纪60年代初由于财政本质问题争议而引发的。此后,在后的80年代初,我国财政理论界结合着新的历史背景旧话重提,又一次以财政本质问题为中心形成了对此问题的争论。这些争议大致形成了三大类不同的观点:(1)主张财政属于经济基础,仅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认为只能从经济的角度去分析财政问题;(2)主张财政属于经济基础,但又兼有上层建筑的性质,或者主张财政既是经济基础又是上层建筑。这就不能仅从经济角度来看待财政问题;(3)主张财政属于上层建筑。在我国财政理论界,持第三种观点的人数很少,大部分持第一、二种观点,并且第一种观点还有逐步占据优势的趋势。但如同财政本质问题一样,这一争议在当时被视为是一种纯学术的探讨,经过那两次争议之后,至今已极少有人问津,除了在高校教学中作为一种理论问题介绍外,似乎已被人们遗忘了。在实践中,人们则是将财政作为经济工作来对待的。
然而,财政作为政府的分配活动,它采用的不是市场自愿等价交换的方式,而是由政府以强制形式完成的;它不是以市场为媒介和通过市场渠道来完成的,而是由政府在国家预算的形式下,通过政治程序的安排与运作来展开的。这样,财政的运作过程就直接表现为是对市场的否定,具有强烈的政治内容和因素。对于计划经济来说,由于其本身就否定着市场,本身就政企不分,因而财政这种非市场性与计划经济本质上是相通的,只提财政的经济性而不提政治性,并不影响问题的实质,即不影响人们实际上从经济和政治两重角度去考虑财政问题。
但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不同。由于此时政企必须分开,这样财政所包含的两重属性合一的问题就凸显出来了:财政作为一种分配,它是经济活动的一部分;但作为通过政治程序直接安排和操作的活动,它又与政府的具体政治制度和规则密不可分。此时如果只谈论财政的经济性,其结果只能是忽略政治程序在财政活动中的作用,忽略政治权力凭籍财政分配介入和干预企业正常市场活动的可能性,这显然是不利于根据财政的特性去指导财政实践的。
我国财政理论否定政治程序是财政活动的内容之一,在实践上导致了忽视乃至否定建立科学规范合理的财政制度与程序的结果,使得我国实际财政工作缺乏必要的制度和程序的规范、制衡与监督。随着市场取向改革的进展,由于缺乏自我约束能力的政治权力本身的不规范行为,导致了我国财政新老问题和弊端的急剧膨胀与扩大,是目前我国财政经济工作分配秩序严重混乱,腐败浪费低效猖獗的关键原因所在。因此,承认基本上是一门经济学的财政学,具有一定的经济学与政治学交叉学科的性质,正视财政活动中所具有的政治性质与内容,在实际的财政工作中相应地从整顿规范与财政相关的政治程序和规则入手,使之从原有的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基点转到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基点上来,才是对症下药之举。为此,在以经济学为基础理论的同时,也有必要从政治学角度来开展我国的财政研究。
第二,财政学以微观经济学为理论基础,也包括着宏观经济学的内容
关于财政学以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问题。我国财政学从未讨论过这一问题,但由于我国财政理论强调财政是国家作为社会中心组织进行的一种分配,是从整个社会角度进行的活动,因而人们理所当然地视财政为一种宏观经济活动,而否定从微观经济的角度来看待财政问题。在最近的政府机构改革中,财政部被列入宏观部门之内,就充分地说明了这点。对此,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下是无关紧要的,因为当时正是以否定企业的独立自主性和以国家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直接安排国民经济活动为体制特征的,并且此时的财政是国家从整个社会角度安排经济建设资金的主要和基本手段。但在市场经济下则不同。此时社会的经济单位已不再是国家而是企业了,此时财政从宏观上调控经济尽管是其极为重要的内容,但尊重企业的独立市场运营主体地位,确保国家不干预企业正常的市场活动,则是我国政府和财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学会的崭新内容。
西方财政学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看待财政问题,对我国是具有重要借鉴作用的:
1.西方财政学从微观角度分析财政问题,是隐含着这么一种涵义的,即此时的政府参与社会资源配置,其地位如同企业和个人一样,都是身份相等的市场活动主体,即企业和个人是处于市场有效运行领域的活动主体,而政府则是处于市场失效领域的活动主体,它们进行的都是同等的资源配置活动。这样,它们之间除了依法正常交往如照章征税纳税之外,只能是互相尊重,互不侵犯和干预,而不能是国家凌驾于企业和个人之上,可以随心所欲地干预它们的市场正常活动。
2.财政活动除了作用于宏观经济的内容之外,仅就其本身对于社会资源的配置来看,则应视为是一种微观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界定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否则的话,将财政活动等同于宏观调控,而财政干预企业市场活动也就等于政府的宏观调控活动,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政府的宏观调控又是必要的,其结果实际上是为政府和财政随心所欲地干预企业的微观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些年来,人们在财政经济工作中总会情不自禁地干预和插手企业的正常市场活动,其理论根源就在于此。这点,在防止政府和财政随意干预企业问题上,是可资借鉴的。
关键词:企业投入产出表;编制方法;实际应用
中图分类号:F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6-1096(2003)01-0081-03
一、
问题的提出
投入产出法是以有关经济理论为基础,利用高等数学和电子计算机综合考察有联系的各经济 活动之间数量依存关系的方法。自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列昂节夫提出投入产出法 以来,由于它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世界各国纷纷研究和编制投入产出表,研究投入 产出数学模型的应用。1968年联合国经济社会事务部公布市场经济国家采用的《国民经济核 算体系(SNA)》把投入产出表作为其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我国政府也非常重视投入产出法的研究和应用。1987年3月,为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的需要, 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进行全国投入产出调查的通知》,决定从1987年开始每5年编制一 次全国范围的投入产出表。在国务院全国投入产出调查协调小组的领导下,我国已成功地编 制了1987年、1992年和1997年的投入产出表,现在正着手编制2002年的投入产出表。
应该强调的是,投入产出法不仅可以应用于宏观经济分析(在这一方面,人们研究得比较多 ,方法也比较成熟),而且也可以应用于微观经济的分析与研究。例如在一个企业内部,各 生产环节之间都存在较复杂且有序的联系。在这样的情况下,一般的会计方法、统计方法都 不便于全面考察这种联系。而编制企业投入产出表确实是研究企业内部微观经济现象的有效 手段。但是编制企业投入产出表又存在诸多技术上的问题,又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供参考。笔 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考虑这方面的问题,现在把这些思路整理出来。
二、研究编制企业投入产出表的原则
在研究如何编制企业投入产出表的过程中,我们主要遵循了如下三项原则:
(一)符合投入产出法的一般原理
"投入产出法"有三层含义,即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数学模型和投入产出数学模型的应用 。投入产出表不同于一般的统计表或财务报表,它要系统反映企业的各生产环节、各种"产 品"(这里所说的"产品"是对于各生产环节而言,实际上是企业的半成品)的内在联系, 还要照顾到各方面的平衡关系,满足建立数学模型以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需要。
(二)符合企业的实际需要
通过编制企业投入产出表,能满足企业多方面的需要,如:
1测算企业内部产品的结算价格;
2对自产产品和外购产品进行预测、规划和控制;
3预测目标利润、本・量・利分析、控制成本及对成本的构成进行因素分析等。
当然,通过我们的尝试,仅仅通过一张投入产出表想满足企业各方面的需要是困难的,应该 根据不 同的目的有多种编表方案可供选择。每一种编表方案都有一个主要功能和一些次要功能,这 是可行的。
(三)与现行企业统计、企业会计等资料相衔接
编制企业投入产出表涉及企业的各个方面,工作量较大。如果现行企业会计、统计资料能直 接(或经过稍微加工)为编制投入产出表采用,就会极大减轻编表工作量,使企业投入产出表 在企业推广开来,并成为一项经常性的管理活动,从而提高了投入产出表的时效性和应用价 值。
三、各种编表方案的优劣比较
这是一张传统的投入产出表。该表的优点是:对研究、分析和预测企业各种自产产品的需求 量与构成、研究、分析和预测各种外购产品的需求量与构成,起到较好的作用,同时还便于 计算各种产品的增加值等。该表的缺点是:表中项目的内容与现行会计核算资料不配套。如 "外购产品"不仅包括"直接材料"的外购,还包括了"制造费用"、"期间费用"中有关 材料的外购。而"直接材料"、"制造费用"是构成产品成本的项目,"期间费用"不构成 产品的成本,这样就对分析和测算产品的成本带来了某些不方便。再如"固定资产折旧"、 "劳动者报酬"等项目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三)方案三:测算企业内部产品结算价格的投入产出表(实物型)
这是专门为测算企业内部产品(或服务)的结算价格而设计的投入产出表。在市场经济的条 件下,企业内部各责任单位之间贯彻经济责任制,转移中间产品或提供服务都要进行严格的 经济核算,以评价各自的经营业绩,明确各自的经济责任。然而这时的经济核算是否合理, 关键就在于其中间产品(或服务)的价格是否合理。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发生"买卖" 的双方的经济利益。合理的价格会使企业内部具有协作关系的各责任单位之间等价交换,使 之各得其所,从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否则,就会使"买卖"双方苦乐不均,同时造成不 合理的连锁反映,不能正确评价各自的业绩。
在现行工作中,企业内部产品的结算价格是这样确定的:
1参考市场价格。但是由于是企业内部的产品,实际上是企业的半成品,因而往往市场上 没有相应的产品价格作参考。
2协商价格。就是各责任单位之间转移产品或服务的"买卖"双方共同协商,确定一个双 方都能接受的价格。但在协商过程中双方易于出现讨价还价的现象。由于争执不休,造成矛 盾。
3双重价格。即同一种产品"买卖"双方采用不同的价格:"卖方"可按较高的价格确定 其收入,而"买方"可按较低的价格确定其购买成本。
4成本加成。即以产品或服务的成本为基础加上合理的利润为内部结算价格。然而,这个 作为基础的"成本"又是怎样确定?它易受各责任单位占用资产多少、消耗原材料多少以及 购入前一道工序的产品的价格是否合理等因素的影响。
总之,目前确定企业内部产品结算价格的方法缺乏客观性,带有主观性。要解决这个问题, 编制下面所示的投入产出表可发挥其独到作用。
设Pi为第i种产品的结算价格。这是以企业附加成本为基础确定的产品价格。所谓附加成 本 ,是指产品在企业内部各环节生产过程中由于追加活劳动(包括直接和间接)而增值的部分 。以企业附加成本 为基础确定产品的结算价格可以不受企业外部条件的影响,也不受企业 内部各生产环节占用生产资料和消耗生产资料等条件的影响。所以,以此作为企业内部结算 价格的基础,评定各环节的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就比较客观合理。
"以企业附加成本为基础确定产品的结算价格",就是在考虑了附加成本的基础上,又考虑 了各产品应负担企业利润及上交的税金。因此,这种结算价格等于单位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消 耗的其他产品的用结算价格计算的价值和新追加这种产品上的活劳动及利税额。测算产品结 算价格的投入产出模型为
P=(I-A)-1([AKV-]+[AKW-]+[AKM-]+[AKT-]+[AKR-])
式中,A为实物型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KV-]、[AKW-]、[AKM-]、[AKT-]、[AKR-]均为系数 矩阵(列向量)。
方案三的缺点是没有考虑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的划分,不能为核算各产品的边际贡献、从而 用变动成本法进行核算和分析提供方便。
(四)方案四:按"成本性态"编制的企业投入产出表
这种投入产出表的第I、II、III、IV象限结构同方案二,"自产产品"用实物单位," 外购产品"用成本价之外,第V象限的项目应分别列出"直接人工(Vj)"、"其他直接支 出(Hj)","制造费用(Kj)"其中,"变动制造费用(Kbj)"和"固定制 造费用(Ngj)"分别列出,"期间费用(Nj)"其中,"变动期间费用(Nbj )"和"固定期间费用(Ngj)"也分别列出,"税金(Tj)"和"利润(Rj) "等项目。
这是考虑到按成本性态分类而编制的投入产出表。这种投入产出表的优点是:所提供的资料 完全与现代管理会计中把成本按性态分成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相适应。可为测算各产品的边 际贡献、测算各产品的盈亏平衡点、预测各产品的产量和利润提供方便。因而可以用现代管 理会计的专门方法对各责任单位进行规划、控制和业绩评价。
所要说明的是,以上4种方案实际上后3种是我们的研究结果,还存在进一步改进的问题。编 制企业投入产出表的方案也不只是这些,还可以在坚持编表的原则下,根据企业管理的目的 和要求,设计出其他形式的方案来。
参考文献:
[1]钟契夫,等投入产出原理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 2
[2]国家统计局中国1997年投入产出调查及编表方案[Z](内部)
[3]徐兴恩管理会计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Research on Input-output table of enterprise
Hu Guo-qiang1,Chen Fu-chang2
(Henan Institute of Finance and Economy, Zhengzhou,450002,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researches the problem that how the inpu t-output table serves enterprise economic management, and develops three kinds o f input-output tables, respectively input-output table based on cost function, in put-output table determined enterprise internal product price and input-output t able based on cost habits.
Keywords: input-output table of enterprise, compilation, applic 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