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程机械行业标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再制造;问题;方向
绿色,节能,环保是当前国民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建设目标,作为装配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机械行业面临同样的发展要求,如何在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中实现节能,节材,优质高效,环保对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上世纪90年代徐滨士[1]院士在国内首先提出了再制造的概念,继而明确了再制造未来将是工程机械行业的重要方向。但是,由于我国再制造产业较欧美等发达国家起步比较晚,技术层面的工作虽然进展迅速,但实际运用及在行业的推广仍然处于起步阶段[2],且受到思想观念,旧件回收机制,行业标准滞后,质量控制及检测等因素影响,我国的工程再制造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工程机械再制造
1.1国外现状
再制造工程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相对成熟,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就建立了国家再制造与资源回收中心、再制造工业协会及研究所。90年代末期就已经拥有专门从事再制造的企业超过7.3万家,主要生产46种各类型的再制造产品,年销售额超过530亿美元,再制造的从业人数多达48万人。近年来,日本加强了对工程机械的再制造至2008年,再制造的工程机械中,58%由日本国内用户使用,34%出口到国外,其余的8%拆解后作为配件出售。小松,日立建机等工程机械厂商纷纷开设专业的工程机械制造厂,与再制造零部件销售商建立联营网络,开拓经营门类,弥补新产品销售不旺造成的利润损失。而在欧洲国家,以沃尔沃为代表的工程机械企业,再制造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在全球共有十多家再制造中心,每年可以生产百万件再制造产品[3]。综上所述,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再制造起步较早,技术相对成熟,产品门类丰富,在工程机械行业中已经形成一定程度的产业规模。
1.2国内现状
再制造在我国起步较晚,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企业及科技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发展较为迅速,再制造基础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应用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从1999年徐滨士院士在国内首次提出“再制造”概念以来,国家相关部委,国务院等先后出台政策,大力发展和支持再制造研究。2000年国家自然基金委将再制造课题列为优先发展领域,2005年将“资源循环型制造与再制造”又被列为“十一五”优先发展领域。自2009以来,先后出台和通过若干法案和政策从宏观层面来支持和引导再制造业的发展。除此之外,在再制造引入我国的十多年时间中,一些专业化的再制造企业不断涌现,如济南复强,二汽康明斯,广西玉柴等三十多企业借助国家大力发展再制造的东风,纷纷挂牌成立。同时,在国内用于再制造的表面工程技术,如纳米工程及自动化工程技术的大力发展和推广,使得我国在技术层面上已经走向世界先进水平,为工程机械再制造技术难题解决了后顾之忧。
1.3“再制造”———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必然选择
(1)我国工程机械保有量非常大。我国工程机械共有18大类,2000多个品种,总保有量约有800万台左右,随着产销量的不断增加,保有量仍然有较大的提高余地。(2)表面工程技术,毛坯快速成型技术,自动化喷涂技术等先进的再制造技术已经成熟运用于我国的再制造领域。(3)广阔的市场和庞大的用户需求推动了工程机械再制造行业前进的步伐。再制造产品本身是指采用先进的再制造技术,较低的成本,制造出比新机器性能更加优越,价格更加低廉,并且享受新机同等售后服务等这样的一种产品。这样的产品无疑对用户是一种巨大的诱惑和刺激。同时厂家采用“以旧换新”等灵活的销售机制来吸引客户。随着再制造的推广,产品被用户逐渐接受,未来再制造产品的市场将是企业的一个重要的利润来源。
2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工程机械再制造标准缺失。再制造工程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配套一系列的标准来支持该产业的发展和良好运行,目前存在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都极不健全,造成了有些再制造企业打“擦边球”,产品质量标准缺乏依据,导致再制造产品在用户心目中地位不高。目前我国只有一个再制造基础标准的委员会。(2)旧件回收机制的不健全。国家法律法规对旧件回收利用有一定限制,规定再制造原料只能来源于工程机械旧件及固定用户,这样就导致原来的数量远远不能够支撑行业的需要,缺乏对外交易旧件流通的灵活机制。(3)技术创新和制造创新缺乏活力。工程机械再制造目前的自主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仍然显得薄弱,主要表现为:关键的技术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国外,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核心技术很少。对于国外引进的技术仍然停留在国产化的较低层次上,不够深入,创新动力不足。(4)市场认可度不高。尽管再制造行业发展速度迅速,但是我国工程机械再制造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高。同时由于主观偏见,及产品质量等原因,工程机械再制造产品的市场培育仍然需要一段时间。
3对策分析
(1)政府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现阶段我国工程机械产品旧件强制报废机制亟待完善,用户往往通过修补,换件等勉强方式作业,减缓旧件报废周期,不仅具有较大的安全隐患而且产生一定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利用资金支持等手段鼓励工程机械厂商开展自身产品再制造业务,并规范旧件回收和强化强制报废制度,保证再制造产品的可持续性和质量稳定性。(2)企业加强宣传力度。通过宣传让客户了解再制造产品不是二手机也不是翻新设备,而是基于高技术手段实现的较新建价格低廉,性能优越甚至可以超越新机的改造产品。通过合理的宣传抓住潜在客户的需求,向他们多宣传再制造产品的优势,扩宽再制造市场。通过价格机制规范和引导用户,结构以旧换新等创新购机机制来吸引客户。企业可以尝试建立再制造产品的体验场馆,加强用户体验,消除客户偏见,提高再制造产品的可信度和市场接受度。(3)行业推进标准规范,健全。工程机械再制造产品市场反应冷淡和客户质疑主要原因除了思想观念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国内工程机械再制造产品缺乏标准规范,质量得不到较好的保证。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再制造的行业及国家标准。仅在2008年成立了再制造基础标准技术委员会。目前广泛认可的再制造产品的标准:“再制造产品的性能和保质期不低于原型机新品”。每个企业也仅仅关注新品的企业标准。但是行业对某一具体工程机械类型并无统一的再制造标准可以参照。因此行业应该结合各主流工程机械企业现状,尽快出台能够规范和健全该行业主流工程机械再制造产品的质量标准。(4)科研机构及企业联合技术创新。我国再制造技术在汲取西方等先进技术基础上,积极开展自行研发,在表面工程及剩余寿命评估方面均有突破,并得到工程应用。但是技术研发,主要还是以企业为主,科研力量较为薄弱,导致整体进度仍显缓慢。因此,应该积极改变现有状态,积极和科研资源丰富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合作,发挥合作有效,采取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实现共赢。
【关键词】工程机械设备;管理;标准化
加强工程机械设备管理是提升工程机械设备使用效率、控制管理成本、突出经济性的关键举措。现阶段,随着各类工程建设项目的日益增多,工程机械设备管理的各类问题逐渐显现。本次研究围绕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展开,以标准化为重点,结合塔式起重机等设备展开具体分析,研究具有一定实效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1工程机械设备管理标准化概述
工程机械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最为重要的一类机械设备。根据现有技术标准体系,我国在机械设备管理标准化方面,将工程机械行业分为了土方机械、建筑施工机械与设备、升降工作平台、工业车辆、凿岩机械气动工具五个专业领域。我国工程机械标准化工作研究起步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在标准化方面,我国已经经历了五十余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套涉及数百项工程机械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同时也形成了千项以上的内部标准。工程机械标准化在行业发展和产品进步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关键性作用,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工程项目的增多,工程机械标准化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快速发展,作用也更加突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作用。第一是确保机械质量和使用效率。工程机械设备质量取决于日常的保养和养护,而机械管理的重点在于提升设备的管理水平和效率,进而确保设备能够保持良好工作状态。在塔式起重机这类设备管理中,积极落实标准化,能够使管理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维护机械状态,使设备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第二是有利于节约资源和控制成本。随着工程机械管理的专业化和技术化应用、发展,更多管理行为得到创新和优化,管理的标准得以落实,标准化管理的实际价值也得以凸显。一些大型设备的管理只有落实标准化才能确保管理的实效,使设备能够保证一个良好的状态,进而确保各项投入更加合理,体现管理的经济性。第三是有助于落实项目管理标准化。机械设备标准化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中之重,只有实现标准化,才能更好地控制管理成本,进而提升生产作业实效性。塔式起重机的购置价格高,日常管理成本高,因此更需要实现标准化。总体来看,设备标准化管理也有利于提升生产作业标准化水平。生产作业的标准化源于各个管理环节的标准化,通过机械设备标准化管理,能够进一步实现项目标准化管理,激发管理潜能,实现生产作业的长效化。
2工程机械设备管理标准化尚存问题分析
2.1工程机械设备使用与保养维护脱节
在实际的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依旧存在工程机械设备使用与保养维护脱节现象,工程机械设备保养维护标准得不到有效落实。按照管理规范要求,塔式起重机这类大型机械设备的使用管理单位都要制定和落实相应的设备维修维护制度。制度当中应包含塔式起重机维护保养重点、管理使用程序,同时要突出对重点受力结构件的检查和维护规范要求,进而避免各类安全事故,将问题消除于萌芽状态。现阶段,部分设备使用单位并没有及时有效落实塔式起重机等设备的日常保养维护标准,导致设备使用与维护脱节,影响到设备使用效果,带来一定安全隐患。
2.2工程机械设备管理人员素质能力问题
工程机械设备管理标准化的科学、有效落实,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设备实际管理人和操作人员素质能力。目前一部分机械设备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标准化管理意识,尤其是在塔式起重机这类设备的管理上得过且过,在设备安装前缺乏必要规范性检查,进而使得机械设备在安装拆卸过程中引发安全事故,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2.3工程机械设备管理标准化严谨性不强
工程机械设备管理标准化严谨性难以得到保证,进而使得工程机械设备管理标准化效果不突出。工程机械设备管理标准化是一个持续性工作,只有切实体现出标准化严谨性才能确保管理能够具备针对性和专业性。在实际的标准化落实过程中,不严格、不到位问题突出,导致工程机械设备管理成为空谈。
3工程机械设备管理标准化实施策略
工程机械设备管理标准化的有效实施,能够切实提升工程机械设备管理的整体水平,突出其经济性和实用性。工程机械标准化需要从强化落实、增强人员综合素质、建立动态标准化管理体系等几方面入手。
3.1强化管理标准化的落实
确保管理标准化的有效性是工程机械设备管理的基础。在制度和规范要求体系下,围绕落实做文章才能确保塔式起重机等各类机械设备的管理实效性。有了相应的管理标准,切实落实标准是目前工程机械设备管理的必然之举。现阶段,在塔式起重机日常维护、维修、安装、使用等各方面都有详尽的管理标准作为参照,企业只需要落实标准即可以实现标准化管理,因此强化落实是标准化的基础和必要先决条件。
3.2增强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工程机械设备管理标准化成效如何很大程度取决于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与低。因此增强设备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进而提升管理水平已成为当务之急。企业需要强化日常培训教育,使设备管理人员能够具备良好的标准化意识,能够主动有效地完成各项管理工作,把标准化工作具体落实到实处,取得标准化管理应有效果。
3.3建立动态标准化管理体系
围绕动态标准化实现工程机械设备管理是一项关键之举。动态标准化能够切实提升管理的实效性和专业性。对于塔式起重机这类常见设备的标准化管理而言,动态标准化使管理的要求随着设备自身发展和管理实际要求而变化。动态标准化能够使设备管理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同时也能够促使最新的管理标准和规范要求得到及时有效落实,进而提升设备管理的整体水平和质量,确保设备使用管理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惠洪,李艳霞.加强机械设备管理为公路建设做好后勤保障[J].财经界(学术版),2014(02).
[2]张以庆.浅谈加强机械设备管理在公路工程施工管理中的重要性[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3(04).
[3]谭日雄.公路工程中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的研究[J].科学之友,2013(04).
[4]马剑华.海外项目施工中的机械设备管理[J].中华建设,2012(01).
0 引言
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迅速,目前中国在科技制造业上已经处于优势状态。就目前而言,各种大型机械的自动化生产流线,可以代替手工完成,给大家带来了不少方便,也节省很多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机械化制造更会迈入另一个新时期。
1 背景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设计都是从新生到成熟,然后慢慢完善的。当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完善,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而产生的自动控制器,结合机械设计,从而生产出无需人工操控的计算机控制自动化。机械自动化的采用,不但为当代社会的生产需求提供了充足的生产效率,还减少了人工生产的工作量,使人类工作强度大大降低。机械自动化的使用,最直观的结果是提高了生产率和生产量,更重要的是使其他产业相应的也跟着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最早是从20世纪的20年代开始发展,在近一世纪的发展过程中,都是外国的先进技术引领发展,在中国的发展中,使用的机械自动化技术远远未能替代手工,从而使得应用的产业分布不均,机械设计产业的层次较低,所以中国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是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因此,随着科学发展,高新产业兴起发展,我国机械设计制造是远远跟不上高新产业需要的制造要求,一方面是机械设计制造的落后,另一最重要的方面是高新产业设备的精密化。如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其所需的机械设计制造要求已经到了肉眼难测的毫厘之间,而落后的机械设计制造已经成为了限制技术、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相反,先机的制造技术则成为了社会发展的最有力保障。
(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特点。机械设计制造在多种行业领域的使用中,都体现出了一种先进性,符合绿色发展的需求,不但在功能化、效率、材料、能源的使用上不断满足社会的生产需求,更为多元化的高新技术发展需求提供了充足的保障。与传统设计制造产业的区别,是现代的机械制造设计技术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人性化、智能化。而且为了充分的满足生产需求,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的机器设备是将多种技术的整合,但是,无论什么机械设备,一定会在某种程度上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而这,恰恰就是要机械设计制造根据产品功能性及产品的具体使用情况来设计产品的功能。因此,智能化和人性化的机械设计制造已经不是粗糙的将技术累加,反而要结合具体特性融合技术,将技术的整合和使用。
(2)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优势。1)近年国家要求中国从传统的加工制造业向高新产业转型和发展,相比较于发达国家的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产业的先进,我国还处于一种较落后的水平,因此我国的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产业在国内市场需求极大,相对于国外成熟技术的价格,国产技术价格优惠;2)面对国内越来越高昂的人力成本,机械自动化的成本随着机械制造技术的成熟越发降低,机械设备的自动化及智能化工作,极大的将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提高,而机械生产,能够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中高效迅速生产;3)与电子信息技术结合的机械制造自动化,在故障发生时可以根据程序的自我检测,直接指出故障,采取自我保护机能,与传统机械制造相比减少了工作故障的检测维修,为生产提供了稳定性和可靠性,更可大大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4)越发成熟的机械设计制造操作流程简单,只需输入相应的指令,生产即可自动化,更因其的复合功能,能够满足各行业不同的发展需求。
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方向
(1)机械的智能化。当今社会,机械发展智能化是社会的主要发展方向,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更是将智能化作为主要发展方向。智能化不仅应用在机械的产品设计和生产,最重要的应用是提高机械设计成产中的自动化,提高机械设计制造的科技含量。例如社会的工程施工技术的提高,对工程建设机械的要求更是大大的提高,因此,智能化的工程机械能根据智能体系排除故障,从而大大提高生产效率的智能化机械是未来机械行业的发展方向。
(2)机电一体化。机电一体化,是指机械集合电子信息技术,传统机械设计技术是将机械和电子技术分离开两个,而未来,机械工业将会是结合机械和电子信息技术为一体,真正实现机电一体化。
(3)机械的模块化。随着机械自动化发展,自动化产品生产商家增加,研制和开发行业标准的产品单元就变得尤为重要了。只有制定了行业标准,才可迅速的利用标准化研发、生产产品,也为行业扩大规模提供了基础。模块化对生产机械的企业来说,是一个制定行业标准化,为行业带来良好发展环境的基础。
3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发展
(1)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需要注重实际。应用,是制造技术的意义所在。特别是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更是要以社会生产的需求、条件为主导,只有采用合适的技术,制造相对应的自动化生产,才是企业追求的技术效益和成本效益。
(2)发展低成本机械自动化技术。由于研发技术需要大量投资和时间,因此,追求低成本自动化技术,是市场及国情的需要,只要是投资少,见效快的技术,都可以判断考虑是否具有市场前景,只有这样,才能最快的形成一个技术发展的循环。
(3)发展配套机械自动化技术。机械自动化技术,不是单一的生产一个机械,而是以机械生产为主题,从而融合多种如电子信息技术、自动控制理论、微型技术等,使得机械自动化技术形成一个配套,只有这样,才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设计的主要技术基础。
得益于汽车行业快速发展
2000年至2009年,我国汽车产销量一直保持增长趋势,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3%。2009年,受益于国内积极的产业政策,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1,379.10万辆和1,364.48万辆,同比增长48.30%和46.15%。汽车市场的良好表现主要得益于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得力措施以及对汽车行业实施的各项促进政策。
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保持快速发展,2008年,全国汽车零部件销售收入5,153.50亿元,其中,内资与外资零部件生产企业各占据50%左右的市场份额。随着整车市场的降价,整车制造商必须降低成本,国内零部件生产企业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
1992至2008年,各车型复合增长率分别为:重卡21.70%,中卡0.07%,轻小卡11.81%,客车15.51%。2008年除轿车外传动轴需求达到8,226,853套,到2011年估计将达到12,505,341套。
高效的非等速传动轴龙头
远东传动近三年实现净利润分别为7,422万元、9,359万元和13,060万元,实现每股收益分别为0.57元、0.67元、0.93元。远东传动在民族汽车工业的发展进程中茁壮成长,获得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赞誉,得益于公司独有的竞争优势:
1、规模和产业链降成本、提效率
公司是行业标准的制订者之一,拥有专业化的生产、检测设备600多台套,已形成完整的非等速传动轴产品系列和齐全的产品规格。全资子公司中兴锻造专门为公司供应毛坯件(锻件),与公司位于同一工业园区,这有助于降低公司采购成本和提高物流效率。同时,中兴锻造拥有自己的模具车间,模具的研制可以与产品的设计开发同步进行,有助于节约成本和缩短新产品的开发周期,提高了公司对主机制造商新产品开发要求的快速反应能力。
2、技术和工艺保证高质量
公司是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的技术中心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能力。公司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对生产线的流水设计和各环节的匹配计算,完善“U型数控化一个流生产线”,优化工艺流程,减少加工工序,培养多能技术工人实现一专多能和一人多机,优化现有设备的使用效率,逐步形成公司特有的先进工艺流程。
公司建立了产格的品质控制和保证体系;公司通过了ISO/TS16949:2002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TS16949:2002是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等级最高的质量保证体系,在注重要素管理的同时注重过程管理,该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通过,表明公司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管理和营销服务创品牌、引客户
公司拥有一支成熟、稳定、专业的管理团队。公司以客户的需求为生产起点,采用新型生产设备,研发先进生产工艺,推行精益生产管理。公司推行“精益生产零距离,汽车基地办分厂”的策略,提供优质服务,进一步巩固与客户的战略合作关系或一级供应商地位。
公司已与国内汽车和工程机械行业近百家主机制造商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公司成为多数主机制造商非等速传动轴的独家供应商和一级供应商,已拥有的广泛客户资源为公司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募资项目完善产业链
公司募集资金投入本部年产100万套商用车传动轴、潍坊远东年产50万套商用车传动轴、中兴锻造年产2万吨传动轴零部件锻造等三个项目。近几年,公司商用车传动轴销量连年增加,但仍无法充分满足传动轴市场旺盛的需求。为了进一步扩大生产能力,提高公司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公司急需扩建新的生产线,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达产后,将新增150万套商用车传动轴的产能,进一步巩固公司在商用车传动轴市场的龙头地位。
一、外资并购在我国的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国外资并购从开始起步到日趋活跃,已有长足的发展,这主要得益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世界经济总体上保持稳定增长,全球产业结构加速调整,跨国公司整体盈利状况趋好,为全球外资并购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国内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国内外市场加速融合,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为外国投资者实现跨国并购提供了机遇。可以说,外资并购已成为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值得我们关注。
首先,外资并购在外商直接投资中的比重明显上升。长期以来,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以新建投资为主,外资并购在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起步,并在外商直接投资中所占比重相对较小。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1996―2002年,外资并购额占我国当年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保持在3―5%左右(1998年除外,当年为1.7%)。2003年以来,我国外资并购与全球外资并购呈现同步发展趋势,增长速度有所加快,并购额由38.2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55.4亿美元,占当年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由7%提高到18.6%(其中外资并购额为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数据,当年外商直接投资为国家统计局数据)。
其次,外资并购领域不断拓展。从产业看,由制造业向金融、房地产等领域逐步拓展。多年来,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投资额占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比例保持在一半以上。但近几年,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随着开放领域的不断扩大,金融、房地产领域的外资并购步伐明显加快,成为投资额仅次于制造业的外商直接投资重点行业。比如,外商投资企业年末外方注册资本,房地产业由2003年以前的500多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235亿美元;金融业2003年之前还没有外方注册资本,到2007年注册资本已有143亿美元。又比如,外商投资企业年底登记户数,截至2007年底,房地产业达14741家;金融业达301家,参股、控股中资银行、保险业已成为国外投资者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重要手段。从制造业内部看,外资并购从一般消费品行业向装备制造、原材料等基础性行业拓展。在钢铁行业,印度米塔尔公司购买了华菱管线36.67%的股权(欧洲阿塞洛集团拟收购莱钢公司32.5%的股份),成为并购企业的第二大股东。在装备制造业,美国卡特彼勒公司已收购山工40%股权;德国博世公司控股了无锡威孚公司。在水泥行业,海螺水泥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向摩根士丹利和国际金融公司出售了14.33%的股份,豪西盟公司通过定向发行方式增持华新水泥股份26.11%。
第三,外资并购的独资化倾向明显。近年来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路线非常明晰,往往是先选择建立中外合资企业,进而谋求外方控股,最后通过外资并购,转为外商独资企业。一些跨国公司甚至在建立合资企业时就谋求控股地位。比如,法国达能对乐百氏和娃哈哈所持股份分别达92%和51%,并持有上海梅林正广和饮用水有限公司50%的股份;世界最大的轮胎生产企业――法国米其林公司控制我国轮胎行业龙头企业上海轮胎橡胶集团70%的股份;近期可口可乐公司拟全资收购我国果汁饮料第一品牌汇源果汁。统计数据显示,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独资化程度明显上升。1984―2007年,外商直接投资中外商独资企业所占比重由3.8%上升到78%,而合资、合作经营企业所占比重分别由40.3%和55.8%下降到20.2%和1.7%。
第四,外资并购的战略意图增强。近年来,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主要动机已不仅限于投机性收益,而是旨在通过并购垄断商品与投资市场,抢占物资技术及人力资源,推进全球经营战略的成功实施。可以说,跨国公司的并购动机呈现出战略化的态势。从并购对象来看,近年来被并购的国内知名和规模企业甚至龙头企业增多,这些企业或拥有可观的市场份额,或具有优良的生产资本,或拥有受过良好培训的技术工人,或经营管理状况良好,或拥有垄断性资源等,已成为外资并购青睐的对象。比如,国内最大的柴油燃油喷射系统厂商无锡威孚、国内唯一的大型收割机厂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中国最大的电机生产商大连电机厂等,纷纷被外资控股并购;工程机械制造业龙头企业――徐工集团也曾被外资列入并购行列;中国前五大水泥企业都已打上外资的烙印。虽然到目前为止,跨国公司仅是分别对一些骨干企业进行并购,尚未能够实现战略性、系统化的并购(即对国内不同地区、同一行业若干骨干企业的并购),尚未构成对关键行业、主要领域的威胁,但并购有向系统化、高规格的战略并购方向发展的趋势。如美国卡特彼勒并购山工机械后,谋求并购厦工、潍柴动力、上柴等国内工程机械行业的骨干企业,就反映出这样的趋势,表明外资具有较强的产业整合意图,对国内市场的影响也更为显著和深远。
二、外资并购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合理引导和利用外资并购等方式的外商投资,在提升中国开放型经济水平,激励自主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就推动国内产业发展而言,外资并购的积极作用突出表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有利于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改革开放初期,投向我国的外资大多热衷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是看重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单项外资项目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外商投资行为发展到外资并购后,跨国公司可以更方便地控制企业的生产要素,放心地将先进技术逐步转移到国内。近年来,一大批高新技术项目、资金密集型项目投资大幅增加,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中心也明显增多,促进了我国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支柱的形成。
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国内产业的国际化。外资并购后,跨国公司为提高当地化程度,会加大当地采购的力度,且对配套企业提出相应的技术标准,从而带动和促进了一批配套产业的发展,形成以跨国公司为中心的新型配套产业群。同时,国内企业可以更好地利用跨国公司营销渠道,使我国内产品进入跨国公司的采购系统,进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国际化。
在看到外资并购活动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外资并购日渐向我关键领域和重点企业渗透,其意图已很难说是完全商业性的,而是具有明确的战略指向。从长期看,外资并购特别是恶意垄断性并购,对我产业安全乃至国家经济带来的隐患不容忽视。具体来说,外资并购特别是垄断性并购的不利影响和潜在威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形成对国内某些行业的垄断,挤压民族企业和先导性幼稚产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外资在某些产业的垄断性并购使国内相关产业失去成长壮大的机会,影响未来的产业竞争力。一方面,外资在有关产业的垄断性并购提高了产业进入的门槛,使国内企业和资本被挡在大门之外。另一方面,外资垄断性并购加深了我经济发展对外资的依赖性。跨国公司通过对品牌、核心技术、行业标准的垄断,控制了整个产业链的最高端,而国内厂商只能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在跨国公司划定的规则下亦步亦趋。
二是强化对相关产业核心技术的控制,影响我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长期以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是利用外资的重要目标之一,“以市场换技术”是基本策略。但从我国外资并购的实践看,中方企业被跨国公司并购后,企业的自主技术研发受制于跨国公司的战略安排,往往只进行适应市场变化的适应性研发,而难以开展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创新性研发,致使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三是造成国有资产价值低估,国有资产流失现象时有发生。与其他国家外资并购案相比,我国外资并购最大的区别在于,许多外资在中国的并购目标是国有企业。目前外资并购方式多为财务性并购,而中方企业急于解决资金紧张和推进改制,往往出现资产价值评估方法的不科学、土地定价脱离实际、协议收购价格低于企业实际价值的现象,造成国有资产缩水甚至流失。有的国有企业在出售过程中,内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缺乏和外资企业公平竞争的条件,并购程序不规范,并购价格没有经过充分的竞争,在部分外资并购案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此外,也有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给外资企业争相让渡优惠政策,放弃必要的审查和监管,也是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之一。
四是某些并购案涉及敏感性战略产业,给国家经济安全埋下隐患。目前,外资已开始并购我一些重要行业,虽然其在股权上尚未形成控股地位,投资规模不大且国别较为分散,但如果开放过度,将会削弱国家对重要战略产业的控制力,甚至可能对宏观经济稳定运行产生冲击。如不加以科学合理的引导和控制,长此以往,很可能危及我国家经济安全。
三、规范外资并购行为、维护国家产业安全的对策建议
外资并购已成为我利用外资的一个重要方式,未来还将对国内经济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我们在积极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要客观分析、理性引资,努力避免和消除对我产业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的不利影响,不断提高开放质量。针对外资并购的实际情况,当前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发挥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制定针对外资并购的产业指导政策,随着外资并购在外商直接投资中的比重日渐增大,有必要在制定《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基础上,使产业政策与外资政策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细化外资并购的相关产业政策,突出鼓励外资并购的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重点地区,并制定相应配套政策,合理引导外资并购方向。比如,侧重吸引技术含量高,有利于提高全行业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外资;重点吸引跨国公司的区域研发中心落户,带动我国相关产业研发水平的提高;引导外资流向发展相对滞后的农业和服务业,流向中西部地区,等等,真正使外资为我所用,更好地发挥对国内产业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针对地方政府追求短期经济利益,盲目引入外资并购本地企业的问题,在运用经济、行政手段的同时,要注重发挥产业政策对地方经济的引导作用,增强地方政府的全局意识,促进中央和地方政策目标的协调一致,防止地方政府对外资并购的盲目性偏好。
二是加快完善法律法规体系。近年来,随着外资并购在我国的发展,我国对外资并购的监管也不断调整,出台了一系列规范外资并购的法律法规,但总体上看,这些法律法规对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产业和领域规定尚不明确,且各个法规之间系统性欠缺,可操作性不强。应抓紧对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必要的梳理,明确国家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和重点行业,对涉及这些领域和行业的外资并购方式、并购规模等作出具体的禁止或限制性规定。针对国有资产流失问题,要尽快出台有关外资并购国有企业资产评估的准则,规范国有资产评估程序,完善评估方法,及早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特别是要注重对无形资产、账外资产的评估,最大限度地防止外资并购中国有资产和本土品牌价值的流失。
三是尽快建立有效的监测预警体系。要研究建立外资并购的定期评估制度,对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重要行业的外资企业进行市场占有状况进行评估,设定分领域、分行业的外资并购风险等级,及时预警信息,通过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协调相关产业管理部门,及时动态地跟踪战略性产业的发展。要注重分析外资并购的具体形式及其可能的效应和影响,分析外资并购的溢出效应和我国的配套能力与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在实现最佳外资并购效益的前提下,有效防范并购带来的经济安全风险,把握对重要战略行业、重点企业的控制力和发展主导权,确保产业安全。针对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向纵深发展,国际资本异动频繁的问题,要加大对并购资本尤其是财务性并购资本的监控力度,严密防范并购资本“大出”对我产业安全造成的冲击。要从国家产业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层面设定更为严格的审查标准,对重大并购及恶意并购制定更严格的审查制度,对可能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敏感行业的外资并购要重点关注,采取更严格的限制或惩罚措施。
四是采取综合措施防止外资并购形成行业垄断。一方面要坚决贯彻落实《反垄断法》,创造有利于实施《反垄断法》的体制机制环境和社会氛围。尽快出台《反垄断法实施细则》,提高《反垄断法》的可操作性。加大《反垄断法》宣传力度,培养市场主体主动利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充分发挥《反垄断法》在制止垄断行为、保护市场竞争和维护市场秩序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要降低部分行业的“进入门槛”。要在法律、行政法规等方面实行宽松政策,放松经营许可证的发放,放宽经营范围和经营条件,努力降低有关行业的“进入门槛”,增加竞争者,使竞争机制更有效地运行。同时,要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在反垄断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当前部分地区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一系列困难的情况下,要在融资、进出口信贷、技术引进、税收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对中小企业进行大力扶持,充分发挥中小企业有利于活跃市场竞争、防止垄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