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教育的痛点

传统教育的痛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教育的痛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统教育的痛点范文第1篇

1、“土”“洋”结合相得益彰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语言、文字配合教师的表情、动作传递教学信息,所以很容易酿成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的惨局。而电化教学则通过电教媒体与其他媒体恰当地结合传递教学信息,使学习者通过电教媒体的形象信息和符号信息自然而然地获得知识,这样就扩大了教学的时空领域,增强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加速了学习者的“内化”过程。

“在现代化教学中,没有美育就是有缺憾的教学。”选入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大多是思想性、艺术性较强的作品,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感受和探究文本的美。如果单纯地靠老师讲解,那么就很难达到这一目的,而且学生的理解有的是模糊的、浅显的、抽象的,而借助电化教学则能化抽象为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取丰富的知识享受愉悦的教育。

在分析《林黛玉进贾府》这一文本时,理想的做法是将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三人的外貌的图像定格在电子白板上,让学生对照课文揣摩曹雪芹既具体细腻地刻画人物外部特征,又通过外部描写来透露人物性格特征及心理世界的艺术匠心。比如,在分析王熙凤的服饰时,学生边看课文描写,变欣赏电子白板上定格了的镜头,就能水到渠成的归纳出王的性格特征和心理世界:贪婪、俗气、内心世界空虚。如果没有电子白板上的人物形象,恐怕学生是比较难理解这一点的,或者说这一教学效果的实现也是缓慢的抽象的,学生在观看电子白板的同时也提高了审美能力,有效地实现了智育与美育的同步达成。

电化教学可利用录音、幻灯进行,也可利用广播、电视、电影、电脑、电子白板、网络等使用电的设备进行。正因为电化教学的手段的多种多样,所以,随着科学的进步和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它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在各科教学中,备受师生的欢迎。

2、借助电教寓教于乐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动机,运用电教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能轻而易举的实现“寓教于乐”,

特别是在诗歌单元的教学中,利用录音机参与学生的朗读训练,可以为学生创造情境,诱发学生的朗读欲望,激发他们的朗读激情;同时,借助名家名师的示范朗读,启迪学生模仿练习,从而掌握朗读方法,获取朗读技能。

在教学舒婷的《致橡树》这首当代新诗时,笔者先告诉学生将播放配乐诗朗诵,学生一听呀,那表情简直是乐开了花,“激趣”的目的就这样轻松达成。听第一遍,全班鸦雀无声,每一个人都沉浸在诗的美妙意境中,为木棉与橡树“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的形象所陶醉,为诗中所叙述的崇高爱情所感动。然后由学生总结出诗中批驳了哪些世俗的爱情观,确立了哪些正确的爱情观,学生都能够很快归纳出来。听第二遍,学生自觉地跟着朗读,边读边领会了朗读要领:节奏技巧、停顿处理、语调高低(这在诗歌朗读中是难点),无需教师再过多过烦的讲解。又听读第三遍,学生边欣赏音乐,边体会感情的起伏是怎样通过乐曲表达出来的,这也正是学生感兴趣的动情之处,学生含泪而诵。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不仅领悟了诗的意境美,而且树立了正确的爱情观,自然而然的实现了“文道统一”的教学原则,一举多得。

3、直观形象不离电教

教学《林黛玉进贾府》,对贾府环境描写的理解是难点,以往笔者在分析贾府雄伟的外观及精巧讲究的布局、华丽贵重的摆设、甚至“不同凡响”的吃穿用度这些特点时,学生只能被动地、抽象地理解,教师也只能采取平面图示法和抓住主要字、词、句分析,耗时又费力,学生脑子里更无立体感。可是在引导学生观看电视剧《红楼梦》的片头及前几集后,效果就不同反响了。跟着黛玉的行踪,学生很快就领会了贾府布局的特点,对贾府环境描写的作用也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在分析王熙凤见黛玉这一节时,课前笔者布置学生复习戏剧单元中的有关知识:人物的内心活动往往是通过外部动作、语言动作来表现的。如果光靠教师的一味讲解,就无法领会到人物内心活动描写的妙处,此时此刻播放电影片段,学生“图文结合”,对王熙凤的察言观色、机变逢迎的性格就会有自然而深刻的理解,从而突出并解决本课“用人物自己的言谈、举止与情感变化完成对人物性格的塑造”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同时又为学生课外阅读小说、分析人物打下了基础。有的学生对笔者说:“初读课文,不觉得有这么美,通过老师的分析和看电视,越看越觉得好,越读越有味,我真想多看几遍《红楼梦》!”

4、教学相长功在电教

电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可以把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和学生的主动思考、积极领悟、独立发现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扭转过去学生学习被动事倍功半的局面。同时,电化教学恰到好处的创造了教学中的愉悦情境,达到了激趣、解难、启思的效果

传统教育的痛点范文第2篇

1 存在于传统常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的缺点

1)传统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结构相对复杂,其可靠性较低。在传统的变电站中,其二次设备、自动和远动装置等,大多数都采取了小规模的集成电路或者是电磁模式,自检功能缺乏,结构复杂,而且其可靠性极低。

2)配置采取固定的模式,灵活性低。在传统的变电站中,其二次设备多半是依赖足够多的电缆,再加以空触点的利用,以模拟信号为载体进行信息的交换,这样就造成信息量小,灵活性能较差的缺点,同时也无法实现其可靠安全性能。另外,改变接线较难,只稍稍的进行部分改动设计,需要更改的接线就非常之多。

3)配置相对来说较多,且占地面积大。传统的变电站,其较大的占地面积和大量电缆的使用,加重传统变电站的电压和电流互感器的负担,存在较多多余的冗繁二次配置。

4)远程控制力低。在传统变电站的远程监视能力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其对总控制中心所提供的信息少,而且精度非常差,再加上变电站内部的自动调节以及控制的手段还不够全面,协调配合能力较低,不能实现电网实时监测,不能满足电网控制要求。

5)维护工作难度高,工作量大。电磁型,或者是小规模的集成电路,其调试和维护难度大,工作量大。其自动化不能够满足定值的远方修改,无法实现工作状态的检查。还有一些设备,极其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6)处理信息的速度和准确性能较差。传统的变电站,其监控系统依靠人实现,人作为监控系统核心,由于个人能力的局限性,难以保护之呢过信息的处理正确性及可靠性。

7)仪表和仪器等,存在着较大的误差。传统变电站监控系统所使用的仪表模拟式较多,这种将被测大小以改变指针机械位置来展现的模式,考虑到指针的位置与被测之间的对应关系误差的存在,加之人在观察中难以避免的误差,都降低了信息的准确性。

8)传统变电站的灯光和音响等,难以提供全面信息。传统变电站的事件发生,多半是由音响和灯光来展现的,但对经验的要求较高,需要通过经验才能去判断具体事件的信息。不利于事故的正确处理,不能全面去考核继电保护,以及自动装置动作。

9)不利于节约资源。传统变电站的监控系统的表计采用,其信号牌、指示灯等在运行中将耗费大量能量,其体积大也决定了其较大的控制面积。

2 相对于传统变电站来说,数字化变电站的优势

1)便利性。在数字化变电站中,被检测的一次设备的信号回路,以及操作驱动回路的被控制全面采用光电技术和微处理器。以光来代替电,加强电磁的兼容特性。光电数字与光纤的采用,替换了传统强电模拟信号以及常规控制电缆。数字化变电站设备之间,采用了高速网络通信模式,其运行管理系统的高度自动化也得以实现,为运行管理提供了便利。

2)存在于数字化变电站的数字优势。

① 由于数字化变电站的功能能够实现统一信息平台的共享,从而较大程度上避免了重复设备投入。在传统的变电站中,其装置和系统都是功能单一的、独立的,如监视、保护、控制和测量等,硬件的重复配置,信息不共享等,造成资金的浪费,成本的上涨。数字化变电站由于采用了统一传输,不同规约间的转换采取了巧妙的避免。原本二次系统装置较分散,这样一来就具备了信息集成,以及对功能的合理优化和整合。

② 数字化的变电站有效地将设备的退出时间和次数进行了减少,将设备的可用性大大地提高了。

③ 数字化变电站将自动化设备的数量有效地减少了,实现了二次接线的简化,也实现了信息的自检,提高了可靠性。

④ 数字化变电站,其采用光纤,放弃了电缆的使用,具备了较强的电磁兼容性能,保证了信号的安全可靠。少量的光纤能够代替大量的电缆,将变电站内电缆的数量减少了,从而避免了电缆的电磁兼容、交直流的无碰撞以及两点的接地等等一些列问题。这样就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安全可靠,将模拟信号转为数字信号,增加了在传输中的带宽以及信息量。

⑤ 设备间的互操作性,利于维护和更新设备,是投运时间减少,有效地提高了工作的效率。而常规变电站,一次和二次设备电缆的连接与调试,一般完成在现场后,进行调试的周期也比较长。在数字化变电站,一、二次设备在现场后,相关调试工作量极小,缩短了投运周期。

⑥ 有效地减少了中间的步骤和环节,将测量精度明显提升。数字化变电站电流以及电压的采集环节,数字化电气测量系统的采用,实现了无饱和,实现了无CT 二次开路,最明显的例子是电式互感器。有效隔离了一、二次系统电气,提高了电气量测量精度,增大了测量范围。

3)存在于数字化变电站的经济优势。

① 数字化变电站,实现了运行系统与其他系统间的信息资源共享,最大程度的减少了建设的重复现象,以及资金的投入量。

② 缩小了必要的占地面积,减少了基建的一部分投资;降低了变电站在寿命周期内所需要的总体成本,这里包括初期建设和后期维护的成本。另外,简单易行的二次节点,使安装和维护的成本也得以节约。

③ 与传统变电站来说,数字变电站的造价是在一个档次内的。数字化设备和传输的采用,在电磁的干扰史上划了句号,从而也有效地预防了漏油和渗油,将安全和可靠性能提高了。所以说,其具有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以及节约成本的优势。

3 存在于数字化变电站中的问题

1)数字化变电站的间隔层,于一个体系中成为一个重要环节,不再是独立体系。这样一来,增大了对过程层设备以及相关的网络设备的依赖程度,而且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光纤网络通信的可靠性。网络若出现故障,变电站所有的保护及控制的相关功能会失效,引发严重后果。要求网络设备要具备极高的可靠性,含有间隔层保护、检测和控制等装置设备。

2)研究并采用更加晚上的闭锁机制来实现保护和控制功能。网络对跳合闸命令发送的实现,难以完全保证在非法入侵时的信息安全,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其中至关重要的就是枢纽变电站,尤其不能出现半点差池。信息安全性,直接决定了变电站系统可靠性如何,系统复杂,则通信频繁,信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重要之处就凸现出来。IEC61850协议,其开放性和标准性,也对电力系统的安全带来了威胁。尤其要保证二次系统中,相关信息的完整性及确定性,考虑并采用二次系统安全防护的措施,适应变电站信息安全防护的要求。另外,我们要结合电力系统相关的运行特征,以安全标准为根本要求和最终的目的,制定安全防护的相关策略,参考闭环网络和只读访问,密码和防火墙等等。最后,也要充分地考虑到对系统性能,以及宽带网络的影响。

3)鉴于电子式互感器的自身结构以及工作方式,直接或间接地致使难以进行互感器角差、比差的现场试验,更可能无法开展极性的相关试验,待到设备投运带电状态之后,才可以对接线准确性进行相关检验。

4)考虑到数字化变电站,其保护和校验都比较复杂,而在变电站的运行状态下,想要检验部分间隔保护的难度极大,所以,在目前不能提供所需的数字化保护电流量和电压量,常规继电保护的校验装置满足此需要。由于电流量和电压量想要进入保护装置,必须经过合并器,试验的完成也需要自带合并器。所以,母差保护这一类保护校验的完成,需要大量电流和电压量,难度系数很大。

4 总结

在电能质量以及可靠性运行的水平等方面,数字化变电站所拥有的优势是传统变电站无法比拟的。很快,就会实现综合自动化以及数字化变电站的普及,考虑到数字化变电站的建设过程中,涉及了较多的部门,高技术含量,以及大量的资金等等,在普及的过程中会有很多预见性或不可预见的问题存在。必须从设计、施工和监理等每一个环节都加强管理力度,对各部门的关系进行积极协调,不断地总结经验,定期培训,加大标准化建设的力度,按照高要求和标准化等来提高电网的安全性能。

参考文献:

[1]高芸菲、黄伟,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新发展[J].科学大众,2008年,02期.

[2]王刚,浅谈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J].科技创新导报,2008年,30期.

[3]陈飞林,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新发展[J].大众科技,2008年,12期.

[4]张旗、李兆琪,从大石桥变电站看数字化变电站的技术发展方向[J].信息技术,2011年,07期.

传统教育的痛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柱式; 西方古典柱式; 建筑文化; 比较; 差异

中图分类号:TU-8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03-0082-04

中国传统建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木构建筑体系,各个时代的印记也鲜明地烙在建筑上:秦汉时期的建筑从“秦砖汉瓦”中看出古拙朴素的风格;唐宋时期的建筑主要表现出宏大深远的“唐风宋韵”;元代的建筑虽然保留了宋代的遗风,但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简化;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则偏向复杂琐碎……中国古代建筑几千年以来的一脉相承,形成传统,各个时期的建筑均是在这个“传统”的前提下有所变化。

西方古典建筑发展的主线源自爱琴海沿岸,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爱琴文明中的建筑,古希腊时期的古典建筑在公元前四到五世纪时达到了高峰,涌现出大量的建筑杰作,主要体现在宗教建筑上;而古罗马将古希腊的古典建筑的柱式、形制继承并发展下去,并且创造出拱券结构用于沉重,建筑的种类大大丰富了,出现了大量公共建筑。至此,西方古典建筑体系基本确立。古希腊、古罗马的众多古典柱式也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成熟和完善起来。

本文将中国传统柱式和西方古典柱式进行比较,意在从造型、材料、功能等方面探寻它们之间的差异。

1中国传统建筑的柱式

中国自古以来就在建筑中使用木柱与石柱,其中以木柱的使用最为广泛。参照西方古典建筑中柱式的定义,本文也借用“柱式”来描述中国的木构建筑体系。需要说明的是,中国古典建筑分台基、墙柱和屋顶三个部分,为了使比较更有针对性,文中选取了墙柱部分中的柱式作为研究对象。柱式包括了柱头、柱身和柱础三个部分,中国传统柱式中的柱头部分即是“斗”。中国柱式经过长期的发展,已形成一个完整系统,本文以宋《营造法式》中的柱式作为对象进行探讨研究。

1.1 《营造法式》中的柱式

关于柱式的记载,在《营造法式》(以下简称《法式》)中分为若干卷分述。其中卷一是总释上部分,引用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从历史范畴角度上诠释柱式各部分的含义。卷三是壕寨制度和石作制度,其中包含了柱础部分的说明。卷四和卷五即为大木作制度,主要是斗和柱身的制定。卷三到卷五是从技术范畴论述了柱式的各个部分,相对于卷一的历史范畴,这部分更侧重于做法和规范制定。

1.1.1斗

宋代的斗外形上硕大雄健,尚存唐代的遗风。斗的做法,《法式》分为造之制、造之制、造昂之制和总铺作次序。以栌为例,栌建在柱头之上时,它的长与广都为三十二分。如果建造在角柱之上,则面径为三十六分,底径为二十八分,高二十分。栌的开口广十分,深为八分。《法式》对的具置、尺寸大小、高宽比例都有着规范的制定,宋代的材制度也已经贯彻到做法中(图1)。

从结构和力学的角度上看,斗是一组融结构与美学于一体的构件。其中主要是作为承担屋面荷载之用,而是一段横木构件,为求屋面出檐深远,采用层层向上出挑的方式保持与屋面相吻合。而昂的力学作用在于下昂的后尾挑起,以承下平椽,或压于下,起到杠杆的作用。斗各构件都依照结构力学原理穿插搭接,咋看之下混乱无序,实则蕴藏着高度的理性精神。

1.1.2柱身

从外观上看,柱身横断面大多为圆形。此外,《法式》中还记载了对柱身卷杀的处理,称之为“杀梭柱之法”。文中规定:“随柱之长,分为三分,上一分又分为三分,……又量柱头四分,紧杀如覆盆样,令柱项与栌底相副。其柱身下一分,杀令径围与中一分同。”这里可以看出,《法式》记载的柱身“杀梭”将柱身等分为三段,在上段做三瓣卷杀时,至上径比栌斗底周遍大出四分时,作覆盆形收束,柱身中间一份和柱下一分柱子的径围保持一致。

关于柱径和柱高的比例(细长比),《法式》中尚未有记载说明。但依据现阶段对宋代建筑的考证,大体是檐柱仍保留1/8~1/9比例,外观比较粗犷雄健;内柱则较为细长,约为1/11~1/14(图2)。

1.1.3柱础

宋代的柱础都有“覆盆”,并且将“”加于其上,“”是柱身与覆盆或底座的过渡部分,这部分的纹理为横向平置,可有效防止水分顺纹上升,增强了柱的耐久性。装饰方面,宋代柱础覆盆部分的雕刻繁复精美,这些雕刻花纹大多以植物花草、神兽图腾等作为象征隐喻,有着浓厚的中国传统装饰风格。

对于柱础的规定,《法式》中的标准柱础作出如下定义:“其方倍柱之径,方一尺四寸以下者,每方一尺厚八寸,方三尺以上者厚减方之半,方四尺以上者,以厚三尺为率。若造覆盆,每方一尺,覆盆高一寸;每覆盆高一寸,盆唇厚一分。”可以看出《法式》中造柱础之制,规定础方为柱径之倍,覆盆高为础方十分之一,盆唇厚为覆盆高的十分之一(图3)。

1.2 中国传统柱式的特征

1.2.1建筑材料

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斗和柱身的材料(包括)为木质,柱础为石质,分别属于古代建筑营造工艺中的大木作制度和石作制度。木材有施工速度快、效率高、节省原材料的长处,而石料有坚固、耐久性长的优点,两者相辅相成,才创造出灿烂的古典建筑文化。

1.2.2建筑构造

在建筑构造的组织上,各部分组织构造变化并不很大,基本仍然保持了其层层出挑,“斗”、“”、“昂”和“枋”四类构件遵循结构力学原理相互叠加穿插,斗中各部件的比例关系,仍基本保持宋代的制度。

1.2.3建筑外观

在建筑外观的效果上,宋代柱身的断面大多为圆形,基本维持着树干的形态。柱身比例上看,中国传统柱式柱身存在柱径和柱高之间的比值问题,宋代建筑檐柱一般为1/8~1/9,外观比较粗犷雄健;内柱则较为细长,约为1/11~1/14。

1.2.4建筑细部

在建筑细部的处理上,宋代柱础的覆盆装饰较为繁琐复杂,存有大量丰富的石作制度,如压地隐起牡丹华、宝相华、仰覆莲华、水等,这些浮雕装饰存在一定的象征隐喻。此外,宋代柱础中独有的“”也承担了防腐耐久的功能。

1.2.5建筑模数

在建筑模数的运用上,宋代柱式中已充分体现。宋代以“材”、“”、“分”构成了材制度的基本单位,斗各构件的比例尺寸,均以此材分为度量单位。模数制的使用不仅提高了建造效率,而且保证了材料使用的规范化,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

2西方古典建筑的柱式

西方古典柱式的范畴大体包括古希腊三柱式和古罗马五柱式,其中以爱奥尼柱式在古典时期运用最为广泛、最具代表性,可称为西方古典柱式的典型范例。本文主要以维特鲁威(Marius Vitravii Pollinis)著作《建筑十书》(De Architectura Libri Decem,公元前1世纪)中记载的爱奥尼柱式作为研究对象来论述。需要说明的是,西方古典柱式由檐部、柱子和基座三部分组成,这里只选取了柱子部分研究,包括柱头、柱身和柱础,这三部分与《营造法式》记载的中国传统柱式一一对应,使比较更有针对性。

2.1 《建筑十书》中的爱奥尼柱式

关于爱奥尼柱式的记载,主要体现在《建筑十书》的第三书当中,第三书分为五个章节,分别是神庙的均衡、神庙的种类、柱间、神庙基础的建造方法、爱奥尼式神庙的均衡。柱头部分、柱础部分及细部的制定记载于第五节爱奥尼式神庙的均衡中,柱身的间距、收分及卷杀则记载在第三节中。《建筑十书》较为详细地规范了爱奥尼柱式的形制,对以后古典建筑的建造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作用。

2.1.1柱头

古罗马爱奥尼柱头包括了柱定垫板、涡卷以及卵箭纹装饰部分,根据《建筑十书》中记载柱头的做法规范:柱顶垫板把其纵横做成柱下径的粗细加上十八分之一,厚度加上涡卷做成柱径的一半。柱头厚度分为九个半部分,其中一个半留作柱顶垫板的厚度,其余八个部分定为涡卷。至于涡卷,则是先定眼圈的大小,再以此向外画圆弧连接线。《建筑十书》中对柱头的规范都依据数字和比例,大体以柱下径为基数,其他构件的大小皆与之相联系。

从形态上分析,古罗马爱奥尼柱头更偏重于装饰性。两涡卷间原本作为结构用的弧形体托板被水平走向的沟通线取代。并且由于柱头涡卷的缩小,使得它与极为修长的柱身相比显得有点微不足道,涡卷的变化有可能是为了与多立克、科林斯等柱式保持外观上的协调统一,但同时爱奥尼柱式的典型特征也因此受到削弱。究其原因,是由于古罗马时期创造出券拱技术用于承重,柱头多数不作为结构之用,而仅仅是一种装饰品,强调装饰的华丽程度(图4)。

2.1.2柱身

古罗马爱奥尼柱身横断面有二十四道凹槽,柱身细长比一般定为1/9。但根据不同类型的神庙,细长比也会发生变化,据《建筑十书》的记载:在离柱式神庙,柱子要做成其粗细为高度的八分之一,宽柱式中为1/8.5,窄柱式中为1/9,在密柱式中定为1/10。这样从离柱式到密柱式,柱间距越小,柱身细长比越小,柱子越为纤细,因而保持比例的和谐,因此,正如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所说:“必须按照建筑物的种类追求特有的平衡。”

关于柱身的收分,《建筑十书》中将柱子高度从十五尺到五十尺分为四种情况说明,其中柱高十五尺时,应把下部的粗细分为六个部分,把它五个部分确定为上部。到了柱高为四十到五十尺时,应分为八分,在柱子上部柱头下面缩减为七。其后按情况以此类推计算,来确定柱子的收分,柱子越高,在柱身上便要划分更多的部分来达到整体的比例协调(图5)。

2.1.3柱础

《建筑十书》中记载的古罗马爱奥尼柱础有两类:一为阿提卡式(Attic),也称雅典风格的柱础,它由圆凸线、平凸线和圆凹线三部分组成,柱础的高度为柱径的三分之一,除去础座,剩下的部分再划为四部分,圆凸线、平凹线和圆凹线三者交替堆叠,形成几道凹凸相间的圆盘。第二种是爱奥尼亚式(Ionic),它由圆凸线、窄平凸线、上部圆凹线、小圆凸线和下部圆凹线组成。柱础高度等分为七分,比例不似阿提卡式均衡,最上层的圆凸线占了三分,剩下的部分由其它线脚按比例分别细划。对于柱础的出挑长度(ecphora)也作了相应规定,阿提卡式柱础的出挑距离为柱径的四分之一,爱奥尼亚式柱础出挑距离较为短些,为柱径宽度的十六分之三(图6)。

2.2古典爱奥尼柱式的特征

2.2.1建筑材料

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古典时期的爱奥尼柱式的柱头、柱身、柱础材料皆为石材。虽然最初也曾尝试木制,但人们对于建筑耐久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且伴随着石材加工技术的发展,使得最终石材淘汰了木材,成为主要的建筑材料。

2.2.2建筑装饰

在建筑装饰的构成上,爱奥尼式的柱头极富有装饰性,涡卷成为象征柱式的典型构件。古罗马时,由于大部分公共建筑利用承重墙承重,古希腊时期柱式作为结构的作用淡化了,柱式更多的表达为装饰含义,因此柱头的形态就成了装饰程度优劣的关键因素。

2.2.3建筑比例

在建筑比例的制定上,柱身细长比运用贯穿到爱奥尼柱式体系中,古罗马爱奥尼柱式柱身细长比定为1/9,根据不同类型的神庙,细长比也相应会发生改变。这样规定的原因是要求柱式保持一定的比例协调,使神庙在视觉上不致于失衡。

2.2.4建筑外观

在建筑外观的效果上,柱身一般自1/3向上开始产生收分,以获得更好的视觉效果。爱奥尼柱身中部有增大的做法,使柱身呈凸肚状,但并不显著。《建筑十书》中称之为恩塔西斯(entasis),类似于中国宋代柱身的“卷杀”。

2.2.5建筑细部

在建筑细部的处理上,爱奥尼柱础都由数道圆盘堆叠组成,富有弹性,装饰效果比较强,与爱奥尼柱式典雅轻盈的气质是相吻合的,并且对柱础各个线脚部分都依据几何计算进行详细的制定,数字比例的理性精神无一不贯彻其中。

3中国传统柱式和西方古典柱式的差异比较

3.1 柱头

3.1.1形态与构成

中国柱式的斗从单层发展至多层,由最基本的四铺作乃至发展到八铺作,形成一种十分精巧独特的构造,外观上给人复杂多变、神秘莫测的感觉。斗的构件又都是一些较小的部件,如“”、“”、“昂”等。将这些较小的部件以榫卯形式搭接咬合,组成一组整体性的空间框架体系,使人叹为观止。而西方爱奥尼柱式的柱头,则不如中国斗般复杂琐碎,它的整体感十分强烈,并且有着形态上的象征意义,两个装饰性的涡卷让人联想到女子的卷发、贝壳、卷曲的羊角等图案。爱奥尼柱头上的各个细部,如涡卷,卵箭饰花纹等都是在整体中逐渐雕琢出细部装饰。抽象的隐喻、具象的象征以及从局部组合为整体、从整体细化为局部是中国斗和西方柱头在外观上和工艺做法工序上的显著不同。

3.1.2功能与用途

中国斗的雏形为“栌栾”,“栌”为柱头栌,“栾”是的意思,后来“”发展为弯曲的“曲”。从文献记载情况来看,“”在《说文》中注释为:“栌,柱上也。”,“”在《苍颉篇》记载:“,柱上方木。”而西方的爱奥尼柱头居历史考证,它的前身则为一种称作“托架帽”(bracket cap)的构件,也是柱头冠板的一种变形,类似于中国的“”。根据香港建筑师李允的著作《华夏意匠》中的观点,中国的“曲”为了结构承重,担负起悬挑出檐的任务,曲向上弯曲,层层出挑,承担荷载。而爱奥尼柱头中的冠板向下弯曲而发展成涡卷,涡卷形态华丽优美,主要作为装饰作用。向上、向下的弯曲走向产生了不同构件的发展形式。

3.2 柱身

3.2.1外观与工艺

从柱身造型上看,中国柱身上一般不做任何雕饰,依据原有树干的体态,仅仅强调几何轮廓感,由于树干断面也为圆柱形,这种做法可以提高建造的效率,木质树干可以经过打磨工艺处理后便可使用。而古典爱奥尼柱式不同于中国柱式光滑,依据树干形态的处理,它的柱身刻有二十四道凹槽,数量较多,其间的棱线通常被磨为弧面,而非尖锐的棱角,整体上看,这些棱线使得柱身轻盈挺拔,不显单调之感 。光滑和具有凹槽的柱身,反映的是中西对待柱艺术加工的态度不同,中国传统柱式柱身加工中强调自然形态,不求在柱身上做太多雕琢,这和处理斗时的繁复做法是完全不同的。而西方的爱奥尼柱身则更多加强细节的塑造,凹槽的数量及圆弧角度需要计算才能确定,再通过雕、刻、凿、磨等加工手法来达到他们心理上的艺术理想方向。

3.2.2材料的选择

从材料选择上看,中国传统柱式往往采用木材建造,西方古典柱式则选用石材。其实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历史上也曾出现过石柱,代表性实例有:南朝梁萧景墓神道石柱,北齐义慈惠石柱以及一些寺庙建筑中常见的石经幢。但由于中国古代注重“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和谐共生的理念为主,加上木材施工速度快,材料可以很快规范化制定使用以及加工技术的成熟,因此很自然将木构作为首选的建造方式。西方古典柱式在早期发展中也是率先采用木材,但随着文化心理上对石材的认同感,石材拥有坚固耐久的特性以及石作工艺技术的不断成熟,古典时期的建筑和柱式逐渐淘汰了木材而选用石材。随着时代的不断演进,中西的建筑分别沿着不同的方向主线各自发展,因此中国的柱式最终选择了木构,而西方柱式选择了石造。

3.3 柱础

3.3.1功能与用途

中国宋代柱础存在一特殊构件,称作“”。它是柱身与覆盆或底座的过渡部分,安装“”的原因是中国的柱子基本是木制,水分易顺着竖向的木纹上升而影响木柱的耐久质量,而“”的纹理为横向平置,可有效防止水分顺纹上升,起到保护柱身的作用。而西方古典柱式的柱础部分不存在这样的构件,一般柱础以数道圆形或弧形的线脚来刻画,增加其立体感和丰富感。西方柱式由于采用石材建造,石料的耐久性大大强于木材,因此西方古典柱式柱础不存在使用功能上的顾虑,更注重柱础形态上的美感。

3.3.2装饰与细部

从装饰上看,中国宋代柱式的柱础覆盆部分都雕刻着花纹装饰,题材通常为植物图案或神兽图腾等,这些图案仍保持中国装饰风格的复杂琐碎,繁缛的花纹卷曲环绕,视觉上看显得极为精美华丽。而西方柱式的柱础不存有中国柱础浮雕式装饰,利用多重线脚堆叠是西方古典柱础的主要特征,这些线脚主要由圆凸线、平凹线和圆凹线等组成,更强调雕塑感和轮廓感,虽然柱础仍为装饰所用,但比较简洁大方。

4结 语

本文把中国传统柱式和西方古典柱式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中国传统柱式例举了《营造法式》中所记载的宋代柱式,西方古典柱式主要以《建筑十书》记载的古罗马爱奥尼式为例,整理出中西柱式各自的特征,再分别从柱头、柱身和柱础三个方面对中国传统柱式和西方古典柱式进行了比较,总结出若干的差异点,这些实则暗示了中国和西方在建筑观念、社会文化大背景下所存在的巨大差别。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建造技术、不同的理念文化促成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柱式体系。柱式自身就是结构和美学上的和谐统一,任何没有结构依据的形式美都会被淘汰。中国传统柱式和西方古典柱式分别从造型结构、建造材料、细部装饰等方面诠释了各自的柱式特征,解读出两柱式体系中的特征要素,并比较出它们的差异点,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和西方的柱式文化和建筑文化,进一步说,为我们现在利用不同的建筑材料表现不同的艺术效果也有着一定的借鉴和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1] [宋]李诫.营造法式[M],P7-P8, P21, P27, P35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 李允.华夏意匠[M].P230, P233, P236-P237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3] [意]维特鲁威.建筑十书[M].P70-P71,P73-P75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4]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5] [法]罗伯特・杜歇.风格的特征[M].北京:三联书店,2003.

传统教育的痛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职生;德育教育;践行;榜样;潜移默化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007-01

思想道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精神品质和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标准。要加强对中职生的德育教育,在学校形成以传统文化促进学生修身养德及良好学习氛围的好风气,下面就德育教育谈几点看法。

一、选择一个操作性较强的传统文化典故作为抓手,推进德育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教育,把德育教育置于一个很崇高的地位,德育教育的典故也数不胜数,为了达到教育的目的,所以在典故的选择上,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内容上一定要符合我们国家中学生德育教育的要求

虽然古今中外德育教育的典故很多,但是,由于每个国家的文化发展情况和国情情况各有不同,所以我们应该选择适合我们中国国情的传统文化典故,比如《弟子规》。

2.思想上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中职生正是处在一个思想比较叛逆的时期,他们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盲目崇拜,比如打架、抽烟、上网玩游戏、染发烫发、留奇怪的发型、穿奇装异服、顶撞老师、更有甚者打骂父母等等,如果没有一部能够指导他们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典故,他们将来可能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弟子规》对学生的一些行为规范的养成就有明确的说明,比如《弟子规》中关于教育学生孝敬父母的句子有:“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诚信教育的句子有,:“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等等。

3.选择的传统文化典故在推进德育教育时可操作性要强

我们对传统文化典故的学习不能单单停留在纸上、嘴上,那样又就成了思想品德理论课,我们要让它 “重在践行,体验过程”。能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比如亲子共学《弟子规》活动中孩子给父母洗脚、给父母写一份感恩的信等,以此增加父母与孩子的了解与沟通,增进他们之间的感情,还有通过一些活动让学生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以及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正确而深入的理解。

二、创建一个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

学习效果的好坏,除了个人主观努力外,外在的环境也是重要因素。要用传统文化教育学生,那么我们就要先要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在学习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应该注重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比如说,我们学校在通过传统文化推进德育教育时,设立了一个专门的教室,并且课桌、椅子都是仿古的,在教室的墙壁上挂有古圣先贤的肖像,还有圣贤留给我们后人的名言警句,还给学生顶做了汉服,当我们一走进教室,仿佛回到了古代一样,激发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典故的兴趣。

三、学习传统文化典故推进德育教育要有计划性

在学习传统文化典故的时候,我们要注重计划,不能盲目,更不能凭靠三分钟的热情,我们要有计划性,我在组织我们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典故《弟子规》时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背诵,以小组为单位,坚持每天早晨和晚自习前诵读,以达到背诵的目的、第二阶段理解,利用课余时间围绕传统文化经典故事组织讲故事比赛,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进一步加深对传统文化典故的理解、第三阶段践行,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学习古圣先贤的优良品质、培养自己良好的习惯。第四阶段验收效果,通过一段时间的践行,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克服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以此推进德育教育稳步发展。

四、建立一个合理的考核机制,巩固学习传统文化典故推进德育教育的成果

为充分调动学生践行传统文化《弟子规》的积极性,应建立一个比较人性化的班级考核制度,对《弟子规》践行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在评优树模时优先考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践行《弟子规》的积极性,对巩固《弟子规》的学习效果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在潜移默化地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

五、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

人是最富有模仿能力的生物,人的大部分行为是模仿行为,而榜样则是模仿行为发生的关键。古语云:“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中国人在两千年前就开始懂得榜样的重要性,榜样有着感染、激励、号召、启迪、警醒等功能,所以作为教育者在组织学生学习践行传统文化《弟子规》的时候,不能把自己置身于事外,首先老师要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时刻做到以身示范,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向老师学习。比如老师的仪容仪表、老师的言谈举止,都应该严格按照教师职业规范要求自己,做好表率作用。其次,老师还应该利用家长会的机会让传统文化《弟子规》进家庭,家长不良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也有一定的影响。俗话说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的父母思想道德水平不高,行为粗鲁,动辄爆粗口,有的家长没有责任感,坑蒙拐骗无所不能,这些都给孩子产生了极坏的影响。所以也要让家长一起学习、践行《弟子规》,避免5+2=0的现象出现。

传统教育的痛点范文第5篇

2014年9月10日,在第三十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在在北师大考察时说 “我很不希望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可见古代的经典传统文化已经引起了中国当代最高层的重视,毫无疑问,包括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在内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华夏儿女的魂,弘扬传统文化就是要把中华民族精神道德的精髓植入每个人的心里,尤其是要植入到我们祖国的花朵-----孩子们们的心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中,要培养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教学是担负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大职能的。我们这些语文老师们应该还一块传统文化的净土给学生,夯实他们的语文基础,提升语文能力,积淀文化功底,提高人文修养,打好传统根基。作为一名一线的初中语文老师,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也分外重视抓住每一个教学机会,让迷失在名牌、追星和攀比的学生能更多的去领略传统文化的美丽和魅力。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创设适合语文课堂的教学情境,同时希望能以课文中的“点”带动学习传统文化的“面”。比如在文言课文《陈太丘与友期》中出现“君”“家君”“尊君”时,趁机为学生介绍一下中国古代的称谓文化;在学习《苏州园林》时可以讲讲传统园林文化和传统建筑文化;在讲到《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人物对话时,可以讲讲传统礼仪文化。这样不仅可以丰富课堂内容,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还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好的语文课堂的文化环境。如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或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或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像资料等等。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例如在教授《济南的冬天》时,我是这样导入的: 同学们,宋代文学家苏轼有首诗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杭州的西湖是我国十大旅游胜地之一。她的春天尤其美丽:十里长堤,烟雨蒙蒙,远山近水,尽在画中。漫步湖边,荡舟湖上,令人如在画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真正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同学们知道哪儿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这就是我们著名的“泉城”济南。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一文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 ,把春天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在作者的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今天,我们先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让学生在苏轼的诗和老舍的文中体会杭州西湖的春意盎然和济南冬天的温情脉脉。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还充分利用语文课本中的经典诗词作为传播传统文化的平台。在教学琳琅满目的古典诗词中,我与学生一起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初步感悟诗人写这首诗时的心境。学生不但了解了一些作者相关的作品,拓展了知识,更为理解这首诗奠定了正确的情感基调,有利于更深入的理解诗境体会诗情。渐渐的学生喜欢上了古诗词,自觉进行课外阅读,认识了许多著名诗人,积累许多好词佳句,成为他们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有的学生认识了范仲淹,被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所折服;有的学生认识了李清照,懂得了一个女词人一样可以拥有大丈夫的胸襟;有的学生读懂了李商隐,被“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所感动??同时,我们还一起探究民俗民情,尤其是在八年级下册当中,我们不仅领略了《黄河颂》和《三峡》中的旖旎风光,还在《春酒》、《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中领略到别具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更是致力于从课文注释,阅读提示入手,挖掘有关文化常识;从课文字词句入手,挖掘相关的文化背景、哲理内涵;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著作的特定文化内涵;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从学生的质疑入手,挖掘文化意趣。在教授莫怀戚的《散步》时,我从“分歧”这个情节切入,让学生通过换位思考在“走大路”和“走小路”上进行选择,从而深化学生的思考,挖掘其中蕴含的民族伦理道德的理念,以及浓浓亲情中寄寓的“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这样的互动中,我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细致而系统的认知和了解。

同时,我也充分运用语文综合活动,渗透传统文化意识。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新课程语文教学的一个亮点,也是一种全新的课型。语文综合性学习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等特点。同时,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渗透了众多对传统文化的探求,如七年级的《戏曲大舞台》、《黄河,母亲河》,八年级《古诗苑漫步》、《到民间采风去》,九年级《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等。

例如七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其目标定位是多方面的,涉及文学、戏曲、表演等内容,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可以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我们努力指导学生在戏曲文化上开展一系列学习活动,如搜集地方剧种、著名表演大师、剧作家等。通过这次学习活动,一方面培养搜集、筛选和整理资料的能力,提高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探究名人成才奥秘的精神。这样也就自然兼顾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