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筑设计基础理论知识

建筑设计基础理论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设计基础理论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建筑设计基础理论知识

建筑设计基础理论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基础;反思;改革

Abstract: the architecture design basis "as the enlightenment of architecture course has a vital role. The author with your own teaching experience,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design foundation" the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goal and homework evaluation system profound reflection, and from the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evaluation system, puts forward some reform strategy.

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basis; Reflections; reform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前言

《建筑设计基础》作为建筑学的启蒙课程,既是建筑学课程的第一门专业课,也是学生迈入建筑学领域的第一步,更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如何通过《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讲授来引导学生学习兴趣,初步培养设计、创造及创新能力是每一位讲授《建筑设计基础》的老师需要深思的问题。

目前,国内绝大部分高校建筑学专业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还是沿用传统的教育方法,课程以绘图基本功训练为主,同时配合一些理论知识介绍。这种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学生往往感到内容枯燥乏味,缺乏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在我国各建筑院校的建筑教育中一直占较重要的位置,历来也是各建筑院校教育改革的重点,特别是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几乎所有的建筑院校都针对该课程进行了改革,有的进行局部调整,有的全面更新,各有特色,对该课程的关注度也日益热烈[ ]。虽然经过了多年的教学改革,但改革的重点多数仍在作业内容上,跳不出模式化教学的框架约束。仍不能很好的解决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如教学内容的整合和提炼、教学方法的创新、学生专业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业评价体系的合理性等。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2 对传统《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模式的反思

2.1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建筑学是一门综合了建筑设计以及与其相关的建筑艺术和技艺的学科,需要兼具能力、学识和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反思传统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过程,其重“基本功”轻“设计思维培养”的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建筑综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

首先,受传统西方“学院派”建筑教学模式的影响,现在多数高校《建筑设计基础》教学以锻炼学生绘制线条、水墨水彩渲染、临摹等基本功训练为主要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迅速掌握专业绘图表现手法有一定的帮助,但是枯燥的学习模式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且容易使学生的思维僵化、模式化。对培养学生创造、创新意识形成了一定的不利因素。

其次,多数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是理科生,这些学生有着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空间感、尺度感相对较弱。而从建筑学角度而言,空间创造力是在空间认知和空间想象的基础上对空间进行创造。实现一个新空间从无到有、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是充分调动各种空间要素,组合构建一个新的空间的过程[ ]。因此加强《建筑设计基础》课程过程中空间理念的培养尤为重要。

2.2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建筑设计基础作为建筑学的启蒙教育,大多数人认为该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画图能力,经过相应的训练,每个人都应具备扎实的“画图”基本功。然而经过多年的改革和研究:“建筑教育强调培养具有广博的知识、扎实的基本功、高度的文化艺术修养、关注建筑与生态环境、有较高社会责任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未来建筑人才[ ]”的认识逐步得到认可。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包含更广泛的内容。

建筑设计基础应包含建筑概论、建筑设计的基础理论、建筑设计的技能和建筑设计意识几部分内容。力求培养除建造表现能力之外的创新能力、造型能力、抽象能力、构图能力、动手能力等建筑表现技能,树立正确的建筑设计意识,包括理性设计观、环境意识、整体意识、经济意识、技术意识、安全意识等。

2.3对作业评价体系的反思

作业评价环节也是课程的重要环节。在作业的过程和最终环节往往被老师根据个人主观意识进行否定或者修改,并通过刻板的分数呈现出来,甚至会直接完全否定学生的方案。这样的做法势必会约束学生的创造创新意识、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因此作业评价环节应由传统的“关门打分”的评价模式向开放公开的定性评价转变。同时在评教过程中,充分倾听学生的设计理念、合理的鼓励与肯定必不可少。

3 《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模式改革策略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应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方法)和作业评价三部分内容,仅仅对其中一个环节进行改革是不够的。

3.1对教学内容的改革

3.1.1目标驱动,完善教学内容体系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体系是一个开放式的教学体系,本着以学为主、个性教学以及创造能力培养的思想,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教的互动环节[ ]。课程以培养设计基本功为途径,树立正确的建筑观和设计思维,顺利对接二年级的建筑设计课程为主要目标。课程内容体系应包含三部分的内容,培养不同的能力:第一,知识与理论体系,通过一定的理论介绍,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建筑,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建筑形式美学、历史知识、空间理论、色彩知识和历史知识等基础理论。第二,建筑设计的技能,通过一定的绘图训练、空间训练和模型表达训练,使学生初步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构图能力、动手能力、造型能力等。第三,设计意识,通过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结合建筑的基本特点,形成一定的创造性意识、安全意识、理性意识等。结合合理的作业训练和教学方法,进而形成结构完整的体系,教学内容体系如图1。

3.1.2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训练内容

建筑设计基础的培养目标不仅是训练技能,也不等同于建筑设计的能力培养。而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设计基础理论知识和设计意识,熟练掌握基本设计技能,具有一定设计基础的基本能力,更好地与二年级的建筑设计课程相对接。各高校的建筑设计基础的训练作业也形式多样,涵盖了各个方面的内容,大都以多为主要特征,反复训练,单个作业时间短。如墨线练习,每个作业都要画正图,重复训练。2个学期的课程,大作业近20个,作业周期短,使学生没有时间做深入思考,便草草结束了作业。优化作业内容可以从培养目标出发,以理论教学为引导,着重技能和思维训练。通过不同的技能训练,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培养设计意识。

3.2对教学过程的改革

建筑设计基础理论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建筑专业制图 “1+3”教学模式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教材建设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c)-0185-01

建筑制图课程是一门技术和技能要求较高的课程,不仅要求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读图和绘图的技能,读图技能尤为重要,它直接影响后面专业课的学习。在前期研究中笔者将建筑制图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划分为画法几何、制图基础、土建设计常识、专业制图、计算机绘图和课程实训六个模块,具体内容见文献[1]。其中画法几何、制图基础、土建设计常识为基础理论性质的教学内容,是读图的理论基础;专业制图模块是介绍应用基础理论知识去读懂建筑专业图的关键部分,是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结合;课程实训模块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应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平台。本文专门研究专业制图模块和课程实训模块下教学方法和思路。

1 建筑专业制图部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制图课程是建筑类学科学生必修的主干专业基础课,是后续课程以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基础。而建筑专业制图部分(包括专业制图模块和课程实训模块)是整个课程内容的核心,也是学生能否真正掌握读图方法和技巧的关键部分。但在现阶段建筑专业制图部分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仍旧按传统方式来授课,就是按教材内容,由前到后逐章逐节教授。对于专业制图部分,一般教材都按施工图的种类,分设成如下章节,包括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建筑装修施工图和设备施工图。各章节是分别独立的系统,各章节都有独立的概述和背景介绍,因此,按章节授课势必会浪费很多不必要的时间,也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事实上,由于学时有限,教师的授课只能针对相对重点的知识讲授,忽略了许多细节知识点,造成课堂效率低。这样也容易导致学生不能系统掌握各章节的知识点,学习目标不明确,对重点专业知识掌握不扎实,在处理实际问题时,无从下手等问题。

第二,课程教材的内容与设计实践脱节。比如平面整体标注法,很多教材都没有介绍或介绍很少,而实际设计中绝大多数都采用此法标注。再比如国家规范不断更新,但教材却需要延迟数年后才能作出相应的修改,导致学生将来不能零距离就业。

2 关于“1+3”教学模式[2]

2.1 “1+3”教学模式

1--指基本工程实例,该实例要有代表性。3--指同基本工程实例紧密结合的教学三方面,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材建设三方面。“1+3”教学模式是以基本工程实例为主线,围绕工程实例建设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材三方面,使之有机结合,从而构建出完善的教学模式。基本工程实例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它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材建设紧密结合。

2.2 “1+3”教学模式的特点

首先,“1+3”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按照逆向原理,先选择实例,再使用任务分解法,建立新的教学顺序;其次,以实现基本工程实例的任务为驱动来完成教学内容,使得学生从被动接受理论知识转化为任务驱动下的主动学习;再次,由于首先建立了基本工程实例形象,而且原本分散的理论知识被穿插在完整的基本工程实例中教授,这样就增强了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另一方面,教授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例要解决的问题相对应,使得学生自动理解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由于学习驱动性大大增强,原本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而有趣,同时理论知识直接与实际问题相联系,也解决了学生在处理实问题时,无从下手的情况。

3 “1+3”模式下的建筑专业制图教学改革

根据建筑专业制图部分教学内容的性质特点,笔者采用“1+3”教学模式的思路,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材建设三方面作了具体的研究。

3.1 理论教学

(1)选择有代表性的实例。第一,要求这个实例在校区内真实存在,或者通过计算机建模构造出工程实例的形象,该实例是可以看得见或摸得着的;第二,要求实例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比如:可以选择框架结构的教学楼。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在脑海里建立基本工程实例的工程形象。(2)提出任务。以实现该基本工程实例施工图的阅读和绘制作为任务,并将其分解,具体可以按施工图的种类分为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装修施工图和设备施工图等,这恰与一般教材的各章节理论内容相对应,这样各个任务就与各章节理论相挂钩了。(3)针对提出的任务,教授理论。将理论知识的教授融于实例中,对于学生是为了完成工程实例的任务而学习理论内容。

3.2 实践教学

理论知识学习之后,需要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此,设计了课程实训环节。课程实训环节也要紧紧围绕着基本工程实例而展开,具体实训任务可包括抄绘和补绘基本工程实例的各类图纸,还可单独选取楼梯部分,进行测绘楼梯平面图和补绘楼梯剖面图等实训练习。实训结束后,还要将所完成的实训任务与基本工程实例相比较。这一环节至关重要,它是一个学习再思考的过程,能让学到的理论知识重新升华沉淀,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的读图能力逐渐提升,从而转化为一种职业技能。

3.3 教材建设

具有与基本工程实例配套的教材,是保证“1+3”教学模式下教学效果的必然要求。设计教材编写大纲时,应以基本工程实例为主线,以对基本工程实例提出的任务和问题为主要出发点,紧密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来进行。在教材的具体编写过程中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注意与建筑设计的实践相结合,比如采用最新的规范和平面整体表示法等方面;第二,注意结合本校专业设置方向和学生特点[3]。建议针对建筑专业制图部分编写校本教材。校本教材具有更新周期快,与实践紧密结合,针对性强的特点,所以更适合“1+3”模式下的课堂教学使用。

4 结语

建筑制图课程的教学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有限的课时中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课题。本文从“1+3”教学模式的思路出发,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材建设三个方面对建筑专业制图部分的教学进行了探讨。

参考文献

[1]李春柳,金喜平,李冰心,等.基于工程能力培养的职技高师土木工程制图教学——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为例[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25(4):67-70.

建筑设计基础理论知识范文第3篇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性专业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使毕业生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1]。《园林建筑设计》是高职园林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进行小型园林建筑方案和施工图设计的能力,培养景观设计员、监理员、施工员、预算员等方面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不考虑高职教育的目标和高职学生的特点,一味照搬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缺乏基本的操作技能,不能满足企业、市场的需求。

而项目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各项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教学活动[2]。在教学过程中,与项目工程融为一体,围绕项目工程的需要构建课程体系,组织实施教学。教师以项目为纲,引导学生分析、设计,学生则通过具体项目的实践,学习掌握各个知识点,并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来获取职业岗位的各项能力。

本文采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教学进行教学方式的应用和实践,探索适合高职园林专业课程的项目化教学的具体实施模式。

1《园林建筑设计》项目化教学的思路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学过程中应该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3]。因此,《园林建筑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总体设计思路是,在能力目标指导下,基于职业教育的教育理念,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体的项目化教学模式[4]。基于工作过程,从企业岗位需求调研结合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来制定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内容,然后应用实施,最后听取学生以及毕业生的教学评价及反馈,再适时的进行调整。先根据学生将来面临的工作任务,来设计学习情境,布置相关工作任务;然后根据工作任务中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来选取和组织教学内容;根据任务流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保证教学程序的有序化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实践能力。

以公园茶室设计这部分内容为例,先布置任务,然后根据任务中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来讲解理论知识,让学生对园林建筑进行实测或者抄绘著名园林建筑,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下一步,通过工程项目设计,结合绘图软件,CAD,SU,PS的应用,让学生绘制建筑设计图纸;最后将成果进行汇报,师生之间相互交流。

2《园林建筑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实践应用

2.1课程对应岗位群

通过对园林就业市场的调查,本课程对应的岗位群及各岗位对应的知识技能见表1。

2.2教学内容的项目化处理

根据本课程相关的职业岗位需要作为组织教学的依据,选取实际工作典型案例,设定如表2所示内容。

2.3教学设计

根据表2中9个项目内容进行教学设计,通过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2.3.1根据项目内容,布置任务

布置茶室设计的任务及具体要求,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相关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2.3.2教师讲授理论知识

教师讲解工作任务中需要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教师的说明、分析、描述、设疑、解疑等教学语言,让学生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教学方式,使课程教学生动、形象、直观,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3.3学生动手,完成任务

学生通过完成多个项目任务,可以了解社会新的岗位需求,主动去适应市场和企业的变化。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成为主体,以完成项目任务作为主要的途径,始终处于主动地位,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和技能,从而能够在较短时间里掌握学习内容,达到学习目标。然后让学生作为茶室方案投标会中的投标单位代表,汇报方案。通过工程项目中的角色扮演、情境体验等模拟方式创设情境,让师生更直观地感受现场,激发兴趣,调动情绪,引发观察和思考,进而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

2.3.4学生评价

让学生分别扮演甲方、乙方、评委等对完成的项目任务进行评价,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可以让学生从方案设计、建筑构造、工程造价等更多的方面来理解职业岗位,更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2.3.5教师总结

总结本项目任务中的知识要点及学生出现的问题,完善和梳理知识要点。

这样的教学程序设计,运用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他们的职业技能,为从事相关岗位工作打下基础。

3《园林建筑设计》项目教学效果

笔者通过两年项目化教学的应用和实践,发现学生对项目化教学非常感兴趣,课堂气氛积极活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1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目的性更强

由于选取的案例都是基于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跟就业岗位所需要的技能紧密相关,符合实际工作需求,学起来积极性更高,目的性更强。且项目教学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有机结合,能让学生更系统的建构知识体系,不容易遗忘。

3.2实现了实践和理论教学更好地衔接

通过典型的项目任务,使枯燥的理论教学内容变为生动的实际项目,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更好的衔接,实现了学科教学体系和行动教学体系的有机融合,更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3.3学生岗位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项目教学法将教学过程与工程项目充分地融为一体,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工作岗位。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学生提前了解了社会需求,在就业时,已经熟悉了相关工作的流程,提升了就业竞争力。

建筑设计基础理论知识范文第4篇

一、高职院校园林建筑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1.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失调

目前,由于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园林建筑设计类的课程内容比较偏重于园林建筑发展史、中西方园林建筑文化、园林建筑设计原理和方法等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只增加了少量的实践实训课程,从而形成了“以理论教学为主体,实践教学为有益补充”的局面(和本科教学内容类似)。高职学生接触实践的机会比较少,形象思维得不到培养,动手制图和设计的能力得不到提高,毕业后面对自身学历不高,实践能力不强的严酷现实,很难在市场上找到适应本专业需要的工作岗位。

2.教学模式和手段单一

与传统文化课重视逻辑思维和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不同,园林建筑课程需要学生以大量的感性认识为基础,以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为重点培养内容。而有些教师上园林建筑课程基本保持“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学生见的照片图片和方案实例比较少,即使所讲授的知识很新颖很生动,因为头脑中没有形成印象,所以听上去也还是感到难以理解。

3.教学思路狭窄

教学缺乏系统化,没有体现出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联系。比如:有些园林建筑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撇开园林,就建筑讲建筑”的现象,只是就园林建筑的自身结构和特点进行分析讲解,并没有把它视为园林设计中的一个基本要素,与山石、水体、道路、植物等其他园林构成要素以及周边环境结合起来,教学思路缺乏整体性。

4.教师实践教学水平不高

高职院校要想培养过硬的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就必须要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近些年由于高职院校的新建和学生大规模扩招等因素,师资力量比较短缺,教师队伍以中青年教师为主,有的甚至是“出了校门就进校门”,没有太多企业工作的实践经验,又缺乏去企业学习锻炼的机会,所以自身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不是很强,想培养适合行业和企业需求的园林人才难度比较大。

二、高职学生在园林建筑课程教学学习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学生的基础比较差

许多高职学生入学前对园林建筑的专业相关内容比较陌生,并且在校期间的外出实践机会不多,所以对园林建筑的感性认识没有很好的建立起来,加之自身综合素质不是很高,在课程学习中热情不高,兴趣不大。

2.学生学习缺乏主人翁意识

大学的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主要的是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许多学生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把自己作为一个有主导性的个体去参与到园林建筑的设计和制图里,而是在一种“不得不”的被动状态下学习,所以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强,学习效果也不会太好。

3.学生“拖图”现象较为严重

园林建筑的图纸绘制作业是反映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指标。而许多学生对于老师布置的制图和设计作业总是前松后紧:前面不认真下功夫努力做,等到后边快交作业了再挑灯夜战熬通宵赶图,结果变成了随便应付交差了事,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高职院校园林建筑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和对策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

传统教学过于注重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忽视了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更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主人翁责任感的培养。尤其是像园林建筑设计这样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师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意识到他们自己设计的思想火花,引导学生把部分设计想法有效结合并通过图纸、模型的形式表达出来。在动手操作和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经验,这对学生自信心也是很大的提升。

2.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

高职的职业性教育特点决定了实践性教学成为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最主要途径。课程设置上,增加实践课在教学中的课时比例,浓缩和提炼园林建筑课程的理论知识,考虑到高职学生对于理论知识接受能力一般低于本科专业学生,所以在课程的深度、广度和难度上尽量浅析化,以便于高职学生有效学习。根据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园林专业应用的广泛性和教学的需要,增加AutoCAD,3Dmax等内容在园林建筑课程实践教学中的讲授与训练,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平立面图纸的绘制和三维图纸的制作能力,这也是用人单位和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的领域之一。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加强园林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参加园林企业项目的实践操作,同时通过组织教师利用假期参加企业顶岗实践、外出考察实践、邀请园林企业项目负责人和专技人员到校讲座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更好的指导教学。

3.教学以市场为导向

在教育体系中,教学培养目标十分重要,它是对学生几年教育方向的把握。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以市场调研为基础,经过对企业人才岗位要求分析之后制定的。作为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园林专业更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深入企业调研,根据园林企业具体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制定教学培养目标,并把目标分解到园林专业的各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中去。同时,积极与用人单位联系的过程也是学校向企业推荐自己产品的过程。

4.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ACDsee、powerpoint等多媒体软件是园林建筑课经常使用的软件。它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看到较多的图片信息,增加感性认识。将它与“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有机结合,交替使用,可以使学生从多角度接受知识和信息,从而增强记忆力。E-Learning软件的使用,为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提供了网上资源建设的共享平台,可以通过观看一些园林建筑方面的视频文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四、高职院校园林建筑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1.理论教学做到精简实用在理论教学中,尽量缩减中外建筑发展概述、中外建筑文化等理论内容,补充一些实用的建筑构造知识。比如:地基与基础、砖墙结构、楼底层、门窗尺寸等,这些知识为后面的实践课学习奠定基础,也是实践中经常用到的,对学生学习很有帮助。

2.实践教学采用“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将园林建筑设计具体的任务或项目交给学生自己完成的一种比较新颖的教学方法,是学生在实地调研、收集资料、方案构思、草图绘制、修改、详细方案制定、汇报方案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懂得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比如:课程学习任务(项目)茶室建筑设计。在设计前期调研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空间的围合和体块的拼接,完善建筑空间的平面组合,调整建筑平、立、剖面设计和平面细部设计,并以口头表达和设计说明的形式表述设计构思与分析。具体的教学环节和流程如图1所示:通过课程实习,使学生了解将来所从事工作的特点和企业对他们的要求,掌握一定的岗位操作技能和检验技术,全面提高职业素质。通过展示和交流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实践证明,这种“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确实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

3.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将讲授法、师生互动交流法、讨论法、演讲辩论法和体验式教学方法相结合,运用到课堂教学环节中来,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充实教学的内容。(如图2)讲授法是教学中的传统方法和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可以直接有效的拉近彼此的距离,学生能够及时解答自己的疑惑,而教师也能很容易的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讨论法主要是对于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大家各抒己见,交流探索,目的在于形成一个共识;方案汇报通常是演讲与辩论相结合的过程。学生通过演讲汇报实训实践方案,而对此有分歧的同学则发表不同的见解,学生之间互相辩驳。通常对设计过程思考深入,理论知识掌握牢固的同学观点被承认和接受,因为主角是学生,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展示学生的才华。体验式教学是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一些课堂练习,如:让几个学生同时依据某段景观文字描述,绘出平面图。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很容易让学生在娱乐和练习中获得灵感和收获。

建筑设计基础理论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民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工民建专业是实用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专业,在教学和学习方面不同于其它专业。如何使学习者能够掌握建筑专业知识,使学生毕业能熟练掌握企业所需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并积极探讨的问题。

1 制定切合实际的课程内容和课程模式

现行的教材内容存在知识滞后及脱离实际问题,交叉学科的内容存在不同的教材里重复出现,浪费了教学教时,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我们必须对教材内容及教学模式进行大胆及必要的改革。理论教学坚持“少而精”,大胆删除那些过深过繁的理论知识;将重点放在应用性、实践性的教学内容上,讲那些在实际工作中最常用、最实用的知识。在教学内容中,基础知识教学应以职业岗位应知应会为标准,按照实用、够用、先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重新取舍教学内容,突出技能教育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2 更新教育理念,明确培养目标

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学校能否生存发展,关键在于培养的人才规格能否适应社会需要,能否找准自己的岗位群。办学一定要走向市场,培养的人才才能够适应经济建设的要求。在知识层次上,理论知识可以浅一点,少一点,操作技能要多一些、精一些,到了施工企业要马上能顶岗操作,来了就能干,干就能干好。 因此,必须主动适应建筑企业的需求,打破旧的传统教学模式,明确新的阶段培养目标,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观念,努力将培养预备型人才向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社会急需的实用型人才转化。

3 改革考核方法

在考试内容上加强对学生理解知识,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核。在卷面上出一些灵活性大、知识面宽、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题目。改革标准答案式的考试成绩评价方法,注重考查学生的解题思路和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考核方式、方法上,要改革单一的闭卷笔试的方法,分别采用开卷笔试、作业、课堂提问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实践证明,只有面向市场,加大实践性教学力度,根据市场需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才能使职业学校真正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

4. 结论

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作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生产一线受过专业学历教育的技术人员比较少, 相当一部分只是受过短期培训的民工,严重缺乏能够工作在生产第一线的、精通实践技能的基层技术人才。因此,教育要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全面推进专业教学改革,针对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在进行充分调查和论证的基础上,本着“宽基础、活模块、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原则,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 骆长里. 培养工民建专业学生建筑设计能力的尝试[J]. 高等建筑教育, 1990, (02)

[2] 穆峰, 肖营, 胡云芳. 关于工民建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 高等建筑教育, 1988,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