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区教育管理

社区教育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区教育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区教育管理

社区教育管理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社区教育;管理创新

社区教育是一项涉及到居民群众学习利益诉求的社会事业,社区教育管理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管理创新的理念,不仅对社区教育管理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对社区教育管理创新指明了基本思路与发展路径。

一、社区教育管理的理念创新

理念是事物本质的抽象,在认识事物中具有先导、指导的作用。而这里所说的理念创新,又主要指关于社区教育管理的本质,管理者之间、管理与被管理者之间关系及价值的诠释与定位。

结合我国的国情和社情、民情,在社区教育管理中,究竟要创新并树立哪些新的理念呢?笔者以为:

一是要树立多元主体的理念。政府、社会、市场都是推动一个国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又是互相平等的主体。要从历史上单纯重视政府作用、单纯采取行政管理、轻视社会主体作用、排斥市场取向的传统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树立多元主体的理念,从一元独进向多元协同管理转变,这是适应时代要求、与时俱进的理念创新。

社区教育管理,要改变过去单一行政管理的状况,首先就要在思想上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看作相互平等的主体,树立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思想,居民是社区教育真正的主人,要尊重居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相互平等尊重,确立共同愿景,努力实现共同目标。

二是树立公共治理的理念。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治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合作,政府与非政府的合作,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治理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良性互动、合作协商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治理所拥有的管理机制,主要不是依靠单一政府的权威,而是多元主体合作的权威;其权力向度是多元的、相互的,而不是单一的和自上而下的。

社区教育原本就带有较大的自治色彩,是居民群众自发参加、自主管理、群体享受的事情,因此,在社区教育中,引进治理的理念,既有现实的民众基础,又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治理当然包含管理的意涵,但治理是在主体之间平等尊重理念指导下所实施的行为,只要居民群众真正发动起来,集思广益,献计献策,就能开创社区教育的新局面。

三是树立社区教育主体性发展的理念。根据科学发展观的精神,笔者理解,以人为本,就是以民为本、以发展为本,居民是社区发展的中心,社区发展的主体,社区发展的目的。社区教育原本就是群众性、平民化的教育事业,为了居民,依靠居民,成果惠及居民。只有切实提高居民的认知度、认同度、参与度,居民广泛发动起来了,参与到社区教育中来了,居民的智慧力量贡献给社区教育,把社区教育办成为居民满意的教育,社区教育才能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没有居民积极主动的参与,社区教育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四是树立管理即服务的理念。领导就是服务,管理也是服务,服务居民是社区教育的根本宗旨和目的。发展社区教育是为了居民,居民自己的事情,要支持居民自己来管,而不是只靠自上而下、自外而内的管控。政府也好,教育及相关部门也罢,办好社区教育,从本质上讲,并不是一个恩赐,而是一种服务,一种服务惠民。如果居民不能从社区教育服务中得到实实在在的素质提高、学习快乐、精神享受,社区教育就是南辕北辙、本末倒置。

二、社区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

在我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传统的管理理念往往把政府视作惟一的主体,带有较大程度的行政指令色彩,具有自上而下管制的内涵,而被管理者则是政府的附属,两者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价值存在着不言而喻的不平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政府行政管理必须与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社区管理与单位管理有机结合,综合运用多种管理手段,逐步形成管理与服务融合、有序和活力统一的多元治理、共建共享的新思路、新模式。

我国的社区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实验探索,业已形成“政府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新格局,为社区教育管理改革创新奠定了制度基础。

要深化社区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下一步要着力研究解决的问题是,政府作为社区教育的领导主体,如何创新执政的理念与方式,从直接管理、具体管理中解放出来,着力培育并发挥社会组织、自治组织作用;社会、社区要成为一个主体,如何改变目前组织化程度以及素质均不够高的现状,提高参与管理的素质与能力,从配角变成主角,从而取得与主体地位相称的话语权;社区教育本质上是一项公益性事业,而市场则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私益性行为,但公益并不等于无偿或免费,如何在公益性和私益性之间找到恰当的结合点,适度引进市场机制,促进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进一步从制度体系、政策法规方面,明确规范政府、社会、市场几个主体的权利义务与职责功能,都需要假以时日予以解决。

管理不是控制,但也不是不要管理。在体制改革、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许多社会成员从单位人变成社区人,经历了或正在经历着依附—游离—组织的变化过程,管理和秩序是必要的。但管理的理念与价值观需要变革更新,在平等尊重引导的观念指导下,帮助与支持人的发展。特别在城镇(市)化迅速推进过程中,更要通过社区教育的管理与服务,把农民转化为市民,进而做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公民。

三、创新社区教育管理载体,实现教育惠民根本宗旨

坚持重心向下,推进社区自治、居民主体的社区教育发展。社区自治,这是我国基层民主政治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社区自治的本质特征,主要不是依靠政府的直接管理与干预,而是依靠居民及其组织的力量,自主解决自己的问题;居民组织起来,民主选出代表,自信自立自律,带领居民发展;调动居民积极性创造性,运用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与途径,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建设社会文明,促进社会和谐,建设居民自己的精神家园。

成都市锦江区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对社区教育实行网格化管理,坚持重心下移,注重基础建设,从去年开始,在居委社区层面建立居民学习点的基础上,又往下延伸,分期分批建立“院落学习室”,拓展社区教育服务空间,配备服务设施,提高供给能力,扩大服务覆盖面,把社区教育学习送到居民院落、家门口,形成方便居民的“学习服务圈”,使居民群众从社区教育服务中,得到更多实惠。

上海嘉定区多年来,通过实验项目的形式,注重创新社区教育载体,初步形成了五种社区教育新的学习载体:一是嘉定工业区于2005年启动了 “百姓学习中心户” 建设项目,将教育学习重心下移到了具有一定素质和能力的中心户,带动周边居民的学习;二是嘉定镇街道2007年由草根团体发展而来,建立了以学习为动力,扩及邻里互助的“睦邻点”组织形式;三是华亭镇2006年建立“农家书屋”,形成了一个方便居民学习和培训的园地;四是徐行镇借助“村组党建”平台,建立了社区教育的基层学习载体“村组家园”;五是马陆镇在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小区,2007年建立“社区学习中心”,形成了又一种新的新市民学习组织形式。总体上看,上述几种教育学习的载体,深化延伸了社区教育三级网络的覆盖面,走出了一条重心向下、方便居民、教育惠民、特色鲜明的发展新路子。

从社区教育的本质看,民间组织是居民主体性的价值追求,是居民主体性的组织表现。总的看来,社会成员必须通过提高其组织化程度,来表达意志、反映诉求、体现参与、贡献才智的。在今后的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中,民间组织将作为一个主体,包括代表公众利益的社团,或代表部分群体利益的社团,与政府合作,共谋发展。特别是在强调社会管理创新的新形势下,在地方性、社区性的社会治理中,民间组织(包括志愿者组织)更可以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起到政府不能起到的作用。

在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各类以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生活休闲为主体的、居民自发性的社区民间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在发动和组织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教育活动,已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但尚难以承担街镇乃至区县一级社区教育的任务,距离一个社会主体的角色要求还要继续历练与攀登。

四、搞好支持服务,重在教育惠民

社区教育管理的现实要求,是创造一个稳定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秩序,根本宗旨则是教育为民、教育惠民。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管理的本质是服务,更要追求优质服务。搞好社区教育中的服务,主要表现在:

(一)调查需求,满足需求

社区教育是以成人为重点的全民终身教育,必须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满足需求为宗旨,因此,坚持经常性的需求调查,以需求作为制定社区教育计划、决定学习内容与形式的重要依据,应当成为社区教育治理第一位任务。

(二)建设学习资源,搞好资源供给

教育资源供给与群众对教育资源需求之间的矛盾,是我国教育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主要矛盾。搞好社区学习资源供给,就要整合优化现有各类资源,特别是社区内学校教育以及各类文化资源,开放共享,扩大效益。目前,已经成立了全国性的学习资源建设指导委员会,加强全民终身学习资源建设的统筹协调,有计划地整合、建设、推介、评优,给居民群众提供尽可能适需对路、特色优质的学习资源。

(三)搭建学习平台,搞好支持服务

社区教育治理,要突出重点,重心向下,方便群众,为居民搭建学习资源平台,打造便民学习服务圈,逐步做到居民有什么需求,我就提供什么服务,你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需要,我就随时、随地提供,居民有什么学习障碍或有求助,我们就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提供帮助。

社区教育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社区教育;社会稳定;发展

1当前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法律法规的不完善

从当前的社区教育构建中来看,社区的教育与发展中存在着很多政策方面的问题,比如法律指定的不完善,政策缺乏公信力、民主的参与度不够等等。目前社区教育中的很多政策性文件大多数都是以宣传号召的模式为主,虽然有一定的约束力,但是强制程度不够,社区教育发展中的各项秩序需要法律部门的完善以及政策的指引。此外,政策制定的过程中需要广泛吸纳公众的意见,制定出来的法律法规也应当符合民心,尽量倾听公众的声音。我国社区方面的政策制定尚且缺少规范指引,而过程的制定并不够公开,目标的制定过于随意,这为政策的制定带来了不少困惑。

1.2社区教育队伍的人员素质不高

一支高素质的社区教育队伍对于教育目标的提升意义重大,但是当前我国社区教育资源匮乏,人员素质不高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当前全国范围内从事社区教育的工作人员学历多以本科与大专为主,研究生学历的凤毛麟角。而社区教师的素质方面也有一定问题,其中的问题主要包括缺乏职业认同感,知识储备量不够,能力有限等。因为社区工作与学校的学习教育还有很大的差距,社区的专职教育需要教师具备专业的管理、教育方面的知识,教育者应当承担社区工作人员与教育者的重任,进一步发掘自身的潜能。

1.3平台的建设不够成熟

在信息化时代,资源的更新非常快,而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也不再是原来的书本上进行信息的查找了。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了,但是当前我国的社会教育中的学习平台功能有很大的局限性,比如在搜索功能中很多平台都提供了站内搜索功能,而我国的社区教育平台中提供的信息非常有限,很多浏览者对于自身的信息获得并不能完整的描述,这增加了浏览者的信息搜寻难度。教学资源是社区教育的重点,但是当前我国的市区网站的构建中一些教学资源还是不够充足,课程的类型也比较单一,而且受众群体的年龄比较局限。

2如何解决社区教育管理中的相关问题

2.1建立多中心的治理模式

在社区的教育与管理中,无论是初级发展还是后来的稳步推进,政府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社会发展初期,政府可以组织办学;在发展中期,政府应当逐步改变自身的职能,变身引领者,促进多元化的管理与互动,把握战略方向与意义。而各个企事业在教育资源以及文化生活中的影响不容小觑,单位参与社区管理的方式包括提供资金、岗位等等,找到共赢的那个点,重视企业的市场开发。而由社区居民组成的民间组织作为多中心的主体,应当借助自主功能发挥政府的作用,依靠组织力量实现社区教育以及资源的融合在多中心的治理中,首先应当有很强的服务意识,以人为本,主动参与社区的教育与合作。其次,应当是建立约束机制,明确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加强监管。再者,建立好协调机制,各个部门针对联席会议进行合作与交流,通过第三方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然后建立网络化的办公机制,将政务公开,避免信息重复。

2.2加强宣传培训,优化相关政策

目前很多的社区管理者对于社区的教育功能了解的并不是很充分,因此需要对各组织领导者进行培训,使得管理者能够对社区的教育功能了解的更加全面。一方面应当对各个教育管理者进行专业的培训与管理,而一些相关的政府单位可以定期举行社会论坛,对社区的教育进行引导,强调社区发展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应当加强跨区域的学习,提高发展社区教育的信念。而对居民的舆论引导与宣传包括借助街道宣传栏宣传,借助电视媒体的影响力进行引导,在网络平台上宣传,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在社区教学管理中除了加强宣传教育,政府各部门还应当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加强法制化的教育,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借鉴国外的先进案例,找出自身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并进行相关政策的管理与优化。社会的教育工作者应当有着坚定地立场,充分了解社区教育的历史发展现状,从时代的发展角度制定相应的方案与计划,将社区教育放置于宏观背景进行考量。

2.3增加融资渠道,发展网络平台

经费是社区发展与生存中的重要部分,当前应当从多个渠道构建筹资方式。筹资机构可以由财政部负责,筹资方式也尽量多种多样,可以包括政府、社会、个人这几个方面,以发行证券、市场租赁、减免税收的方式等进行筹资。此外,应当强化经费的立法保障,因为当前的经费来源不够稳定,以立法明确拨款的方式保障经费的来源、经费的配比意义重大。在建立政府分担模式中,需要各级政府分层分担,从各个地区的人口比例以及财政能力方面考虑各个地区的社会发展,比如发达地区的教师公司由省政府分摊;而欠发达地区的公共经费可以由国家与各个政府部门合力分摊,这样能够缩小各个地区的经济悬殊,缓解财政分配不平衡的状况。

社区教育建立是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资源的优化与配置,实现资源的共享。社区网络化建设可以减少政府部门的财政投入,重复利用资源能够提高资源的社会与经济效益,使得人们能够获得平等受教育的机会。我国当前的社区教育平台存在着资源重复、功能不全等方面的问题,针对此类情况应当构建统一的标准实现资源的共享。这个标准应当使得用户之间,用户与计算机之间实现流畅的信息资源共享,合理的处理计算机系统平台,实现好资源的共享。在保障机制的构建中,应当建立灵活的合作方式,在学校、图书馆、科研所、实验室等机构实现信息交流平台,使得各方面的资源能够实现共享,方便人们的生活,使得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资源建设中的一份子。在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中建立网上认证系统,能够方便学员参与培训,提升数字化的信息质量。

3结束语

社区教育作为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其发展影响着我国事业的壮大。而社区管理作为一种手段,其目的在于保障公民的权利,实现终身教育,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当前,我国的社区教育事业与其他国家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我们应当借鉴国外的先进案例,找出当前社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推进当前社区教育事业的壮大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冬枝.我国城市社区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09,(14):329-330

[2]殷小青.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0(9):232-233

社区教育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糖尿病 社区健康教育 社区护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271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244-01

1 糖尿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成为一种富贵病,近年来发病率直线上升,糖尿病是一组比较复杂的代谢紊乱症候群,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2 社区健康教育内容

2.1 饮食注意:①少食多餐,既保证热量和营养,又可避免餐后血糖增高。②碳水化合物按规定吃,均匀吃。③甜点心和咸点心没有区别,均会引起血糖升高。④吃糖尿病食品的量与吃普通食品的量要相等。荞麦,燕麦虽然消化吸收的时间较长,但是最终还是会变成葡萄糖。⑤所谓的无糖食品实质上是未加蔗糖的食品,但是也不能随便乱吃。⑥以淀粉为主要成分的蔬菜应该算在主食的量中,如土豆、白薯、藕、山药、芋头等。⑦除黄豆以外的豆类,如红小豆、绿豆、芸豆、蚕豆、它们主要成分也是淀粉,所以也要算作主食的量。⑧如果血糖控制的比较稳定的话,什么水果都可以吃一点,放在两餐中间吃,血糖波动大或者控制不好,可以吃点西红柿、黄瓜之类的替代水果。

2.2 自我监测保健:①自我监测血糖,建议买个血糖仪,误差少测量准确的,时时监测血糖浓度,以调整药物剂量。②日常生活中应高度警惕低血糖症状(心慌、饥饿、出冷汗、颤抖)身边应备有糖块,点心,等含糖食品,如果发生低血糖反应,应及时采取措施。③适当参加社会活动,根据体力量力而行,可以打打门球,跑跑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2.3 正确认识预防并发症:①眼底出血,糖尿病可以引起视力下降,视网膜病变,平时要注意营养,规律服用降糖药。②心脑血管并发症,控制好血糖是关键,注意经常检查血脂,血压,保持愉快的心情,适量运动。③糖尿病足,由于免疫力低下造成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容易感染,而且伤口不易愈合,表现为缺血、溃疡、肿胀、麻木等症状,平时要注意减轻体重,保证营养,增强抵抗力。④四肢麻木关节疼痛,一般5年以上的患者如果血糖控制的不好,没有服用预防并发症的药物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手脚麻木疼痛,主要是并发了周围神经病变和微循环障碍,平时要注意血糖调节稳定,改善微循环,服用维生素B1可有效缓解。

2.4 科学用药。

2.4.1 用药原则:降糖药的应用根据血糖水平来调整,对于不同年龄、不同身体状况,不同的血糖浓度,药物剂量遵循个体化原则。

2.4.2 用药时间:对于需要用降糖药物控制的糖尿病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不可擅自换药、停药。需饭前服用的磺脲类降糖药,应饭前30分钟服用。需饭后服用的双胍类降糖药应饭后立即服用,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需与第一口饭同时服用的糖苷酶抑制剂如拜糖苹,服药的同时强调“嚼服”,此药主要通过抑制肠道碳水化合物的分解和吸收速度,使饭后血糖浓度下降,在第一口饭时嚼碎服下,效果最好。如忘了一次降糖药没吃,下次服药应按平常那样服用,不要把上一次没服的药补上,否则会引起血糖过低而产生低血糖反应。

社区教育管理范文第4篇

[摘要] 目的 探索社区内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管理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本社区2015年1―6 月自愿接受健康教育管理糖尿病患者50例为实验组,同一时间选择本社区没有接受健康教育管理糖尿病患者50例为对照组,将两组进行比较。对两组患者每周结合血糖仪采集空腹,三餐前及三餐后2 h末梢的血糖水平,3个月检查糖化血红蛋白指数,半年检查并发症的发病情况,以此作为评判健康教育在社区糖尿病管理当中应用效果的依据。结果 结合健康教育管理方法以后实验组患者餐后血糖,空腹血糖比对照组明显要低(P

[关键词] 社区糖尿病管理;健康教育;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09(b)-0160-02

随着现今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的生活及饮食习惯不断改变,在该种环境背景之下糖尿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可以说糖尿病已经成为了现今医疗机构常见病症[1]。糖尿病为一类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导致常见疾病,并发症中致残与致死也较为常见[2]。伴随医学模式逐渐变革,社区健康教育管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其对糖尿病管理与治疗方面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为了进一步探索社区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管理的效果,该文选择采取健康教育管理和未采用健康教育管理患者进行对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中选取2015年1―6月期间江宁淳化社区100例自愿接受实验糖尿病患者作为实际研究对象,依据计算机随机分配方式将其划分为均等数量的两个小组,分别是实验组以及对照组,每组分配50例患者。其中实验组50例患者中有23例男性患者以及27例女性患者,年龄集中在30~75岁之间,病程时间集中在1~5年。对该组患者在护理管理中在常规糖尿病管理模式上结合健康教育模式;而对照组50例患者中有24例男性患者以及26例女性患者,年龄集中在31~75岁之间,病程时间同样集中在1~5年。对该组则实施常规糖尿病管理模式。两组患者在性别以及年龄等临床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实验组50例糖尿病患者在常规糖尿病管理模式上结合健康教育模式,对照组50例患者不采取健康教育管理模式。实验组具体健康教育方法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①患者情况评估与基本疾病知识教育。相关护理人员需要对刚刚入社区接受糖尿病管理患者的实际社会需求以及基本状况等进行全面的了解以及有效的评估。同时还需要向患者进行糖尿病的知识等方面的介绍,如糖尿病定义、病理、诊断、临床特征、分型与流行病学等。②饮食方面教育。相关护理人员需要对实验组患者日常热量进行良好摄入控制,其中在总热量中脂肪占比需要控制在22%左右,而碳水化合物占比则需要控制在57%左右,蛋白质实际占比则应该控制在21%左右[3]。此外,护理人员还需要多鼓励患者在日常饮食中加大对新鲜蔬菜以及水果的有效摄取,严禁饮酒以及高盐饮食。③运动方面教育。相关护理人员需要向患者宣传运动对于病症康复的积极意义以及必要性。促使患者明白运动对于心肺功能以及血糖或者是血脂方面的有效改善作用。此外还需要教育患者要进行持之以恒以及循序渐进的运动,一般在饭后0.5 h运动最佳,而运动时间最好是保证在20~25 min之间。1周可以进行2~3次运动,而随着病症的实际改善可以相应增加运动次数[4]。④用药方面教育。相关护理人员需要教育患者学会对常用药的不良反应以及疗效观察。如教育患者怎样进行胰岛素的有效注射以及出现低血糖等不良反应的及时处理方法。⑤心理方面教育。通常糖尿病患者需要经历较长时间的治疗,因此对于治疗是否能够康复信心较低。针对该种状况护理人员就需要对其心理进行安慰教育,尤其是需要教育患者对自身忧郁以及恐惧等心理进行积极调整。同时社区对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每周结合血糖仪采集其空腹,三餐前及三餐后2 h末梢的血糖水平,3个月检查糖化血红蛋白指数,半年检查并发症的发病情况。本社区自行设定糖尿病患者问卷调查,内容包含糖尿病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糖尿病的治疗情况还有健康行为的实施情况等,对病患具体情况予以掌握[5]。

1.3 统计方法

该研究实际利用统计SPSS19.0软件对实验组以及对照组不同糖尿病管理模式相关数据予以严格有效的统计分析。

2 结果

该结果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病患血糖检测结果:我们通过结果发现实验组餐后血糖与空腹血糖明显要比对照组低(P

3 讨论

糖尿病从其本质上讲属于长期慢性病症,其对于健康造成危害主要为慢性并发症致残或致死,并且也会造成较高的医疗费用。对于该种疾病的护理不仅仅建立在用药方面,而且还需要从饮食以及运动等诸多方面进行全方面的综合性良好护理教育[6]。健康教育管理模式则是将饮食教育以及运动教育和相应的用药教育全部包含在内。而该研究中50例实验组糖尿病患者经过健康教育管理模式护理之后餐后血糖,空腹血糖比对照组明显要低(P

综上所述,对社区糖尿病病患结合健康教育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提升糖尿病患者对于疾病知识知晓率,提升病患治疗的依从性,进一步提升社区糖尿病管理水平,在社区糖尿病管理中应当得到大力推广与使用。

[参考文献]

[1] 曾钊辉,杨秋娥.健康教育对社区糖尿病管理效果的影响[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3):36-37.

[2] 孙明芽.对社区糖尿病高危人群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分析[J].健康研究,2012(3):191-193.

[3] 黄海玲,陈小敏,曹结芳.社区糖尿病自我管理模式健康教育效果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16(1):20-23.

[4] 李华锋.健康教育对社区糖尿病病人管理的影响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5(5):234-235.

[5] 王晓静,王旭红,李爱华.医联体联动模式下的糖尿病健康教育对社区糖尿病患者管理的效果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22):3413-3414.

社区教育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社会学习理论;个人;社区;自我效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9-0207-02

大学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在这里,学生可以独立地建构自己的社区交往。总的来看,社区的概念多从地域、人口和社会互动三个方面来界定,概括地讲,社区即指生活于同一地区的人口、经济、社会的基本单元,居民之间相互联系、彼此依赖是社区存在与发展的基本特征[1]。个人与其所在的空间关系可以反映出两方面的问题:个人成长的独特性与空间安排的特殊性。班杜拉将认知、行为、环境结合起来看待社会学习,注重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学习理论主要包括观察学习、环境交互作用、自我效能三方面的观点。本文只重点研究环境交互作用和自我效能对社区交往空间布局的影响。

传统心理学界对人的行为认识主要有两种的观点:行为主义强调人的行为由环境因素决定,人本主义倾向于个人因素决定。班杜拉不赞成这两种看法,他认为个人和环境的因素并不能独立发挥作用,两者是相互决定的,而且人也不是独立于行为之外的[2]。个人认知与环境共同决定个人的行为,行为反过来会改造个人的认知和周围的环境。另外,大学生对于其能否控制、影响其生活环境的结论是通过对自我效能的评估得出的。自我效能,实际上是一种生成能力,它将认知、社会、行为子技能组织成整合的行动过程,服务于多种目的[3]。它的形成主要受四种因素的影响: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和生理状态。学生社区交往空间的布局最终有赖于自我反思,经验的积累和自我效能的形成。

下图为某同学华师石牌校区社区交往布局图。

下表是该同学的社区交往空间分布次数与时长比较表。

一、校园社区交往空间转变三部曲

(一)学习

大一时该生的活动范围比较有限,一般滞留在东区宿舍。后为提高学习效率常去课室自习。由于课室占用情况严重导致该生将自习地点转移到图书馆。用社会学习理论可以解读为:认知上,该生比较重视学习;行为中,该生在课室自习不便,同时又常需借阅图书;环境上,图书馆资料丰富,空间充足,自习舒适。该生在学习空间选择上产生的自我效能有两个方面:成败经验,该生在课室与图书馆之间辗转体验,亲身对比两地的环境后发现选择去图书馆更为有利;替代性经验,该生听取了他人关于图书馆自习室环境较好的意见,亲身经历后发现事实如此。

(二)消费

生活消费:大一时,该生的校内消费主要集中于离宿舍较近的东区,后转移到西区。这种交往空间格局的形成解释如下:认知上,西区超市物价较低且质量有保障,适合采购食物;东区市场价格可议,适合采购日用品;行为上,该生一般在下课或自习后选择距离较近的西区进行购物;环境上,西区的道路较东区安全,路面平坦,有街灯照明。饮食消费:该生就餐地由陶园转移到沁园,几乎未涉足西区雍园食堂。认知上,该生由追求快键、实惠转为饭菜的营养可口和就餐环境的舒适;环境上:陶园距离最合适,开放时间长,容量大,沁园饭菜可口,就餐环境较好。以上因素使该生形成了就餐在东区的格局。

这种稳定的消费空间的形成,从自我效能角度来分析:成败经验,该生大一时在雍园(西区)的就餐效果明显较差;替代性经验,同学之间生活习惯的相互感染使该生的一些行为得以改变,如与该生结伴就餐的同学对其喝汤习惯的影响。

(三)人际交往

大一时,该生的人际圈主要集中于宿舍附近。文科类是该生社团活动地,在这里该生可以与不同部门、专业、年级的人一起交流,但是仍然局限在本学院内。大二自主选课开始以后,该生与其他学院的同学进行了接触,但持续时间仅为一两节课,课后没有更深一步的交往。这是因为合作任务一般是短时性的,不同专业同学的上课和住宿地有极大的差异,没有密切的相关利益,无交往的迫切性。大三时该生对周边环境的新鲜感降低,主观上没有了扩大人际圈的欲望和需要。在人际交往中,该生内向的性格已经限制了交往的范围;行为上,由于认知和环境的共同影响使交往失去主动性和持续性。在经验方面严重不足,该生对短时性的交往不易把握,不知如何巩固。在情绪上,该生不喜欢主动。生理上,该生不擅长户外运动,精力欠佳。因此该生人际交往的自我效能比较低,人际交往圈比较萎缩。

二、结论

综上所述,可见该生的社区空间交往布局是由个人主观条件与外在客观环境影响共同促成的。认知、能力、情感等决定了个人对外在条件的认识和利用,而外在环境的格局又会决定个人主观认知、能力的形成。当然主观的行动并不是悲观地依赖于客观环境。因此,在这里的建议是应当转换个人的思维角度,合理并充分利用有限的社区空间;学校应当加强校园设施的合理布局,为学生创设一个更加方便舒适的环境。

自我效能在整个社区交往中具有关键性作用,不论环境提供条件与否,自我效能最终决定了个人是否可以建立起广泛稳固的空间交往布局。一个人相信自己在哪里会感到满足,那么他就会选择哪里。当听到其他人的一些消极评论以后,他也会变得消极起来。但事实上,别人的感受不能代替自己的感受。所以,构建自我效能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这也是社区交往空间布局因人而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把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与社区交往空间布局结合起来理解时,应当注意这种理论不可能精确的预测,只能适当的解释。

参考文献:

[1] 伍学进.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宜居性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