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基本理论知识

基本理论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基本理论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基本理论知识

基本理论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知识产权;知识产权经济;研究对象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633003)。

作者简介:郭民生(1955-),男,河南孟津人,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河南财经学院硕士生导师,河南省知识产权局局长,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主要从事知识产权经济、知识产权战略和知识产权优势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7)03-0020-03 收稿日期:2006-12-03

在“知识经济化、经济全球化和经贸规则国际化”(郭民生,2005)的背景下,知识产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显著,国家、区域的繁荣和产业、企业的竞争优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越加依赖创造、管理、运用和保护知识的能力及效率。因此,知识产权经济正逐步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郭民生,2004)。知识产权经济理论是知识产权与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的交叉学科,有必要把知识产权经济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进行深入研究。

一、关于知识产权经济的内涵分析

“知识产权经济”的确切定义还众说纷纭。它既不是知名度很高的知识经济,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信息技术(或网络经济、信息经济)和高新技术;它既与知识经济相关,又与知识经济不同,更与传统经济相距甚远。我们可以从以下不同的角度去理解知识产权经济:即研究对象、内在规律、经济活动过程、资源配置效率、经济社会效果等5个方面。

1.作为一种特殊生产要素来表徵的知识产权经济

如果从一种经济理论的研究对象上来理解,那么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分别研究农业、工业和知识的生产、消费等活动及其规律;而知识产权经济不仅要研究知识、信息(狭义的知识)等无形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一系列新问题,以及它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而且更重要的是要研究知识的人、人的知识、以及多种经济形态共存条件下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特殊关系,研究如何改革和完善现行法律法规、管理体制和市场组织,优化资源配置,有效运营知识产权,并在传统经济社会的基础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体制转轨、经济转型、结构优化、科学发展。

2.作为一种揭示特殊经济活动规律的知识产权经济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种生产要素可以实现跨国流动,知识产权成为重要的竞争工具和基本经贸规则,知识产权资源成为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在这样一个日益互联的世界经济体系中,知识产权的创造、占有、传播、使用、运营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相关的经济社会活动规律明显不同于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现有的价值理论、交易理论、增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等都将不能圆满地回答现在经济社会实践中的种种问题。知识产权经济将成为研究认识这种经济现象、揭示这种经济现象内在规律的一个新的经济理论体系。

3.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形态的知识产权经济

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飞速发展,知识产权保护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保护的范围、领域越来越宽广,并且日益渗透到传统经济的方方面面。知识与信息产品的生产、运营、消费、存储、传播与竞争越来越广泛,围绕知识产权各个领域的创造、占有、使用、运营以及产业化活动越来越多,知识产权相关领域的某些产业迅速发展,形成独立的产业部门,如以专利与标准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文化版权产业、创意设计产业、计算机软件产业等等,并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或者这些活动渗透在其它各种传统产业的发展过程之中,对传统产业起到关联、辐射、带动和提升的效果;在这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下,逐步形成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形态。

4.作为一种资源优化配置的知识产权经济

从资源配置的效用角度来看,知识产权经济也可以理解为:依靠现代知识产权制度和世贸规则,通过创造、占有、使用、运营知识产权资源等方式,对资本、人才、自然及其它有形资源进行市场配置、集约经营、管理创新和创造财富的活动或过程(郭民生,2006)。

5.作为一种社会经济效果的知识产权经济

从知识产权经济所达到的经济与社会效果看,随着知识经济化、经济全球化和知识产权国际化的不断扩展,对知识产权的创造、占有、使用、运营导致社会主要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化,通过有效地创造、占有、传播和运用知识,能有效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能有效地发挥人力资源和知识产权资源的作用,从而大大提高了资本运用的效率,提升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从上面的分析看出,知识产权经济的理论研究有其独立的研究对象、范围和分析方法。同时,从人类历史的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和演变情况来看,知识产权经济是知识经济时代不可逾越的、过渡的、亚经济形态。知识产权经济与传统经济和知识经济有着本质的、明显的差别。

二、知识产权经济的要素和功能

在把握知识产权经济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下列概念有必要进行深入讨论。

1.知识产权经济的要素分析

除资本、资源等传统的经济要素之外,毫无疑问,知识产权人才、知识产权文化、知识产权制度是知识产权经济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要素。由于知识产权经济的特殊性,以人为本、信息公开、学习借鉴、诚实信用、明晰(无形)产权、激励创新、规范竞争等都是知识产权经济不可或缺的运行基础;知识产权的创新、创造和创作是发展知识产权经济的动力要素。有市场意义的创新成果与特殊信息是知识产权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产权经济赖以发展壮大的源泉;知识产权运营是知识产权经济形成良性循环的关键要素。

发展知识产权经济就是要彻底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减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过度依赖,鼓励公民和法人围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力“宝藏”――知识产权资源进行创业发展,并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知识产权保护是知识产权经济发展的保障要素。

2.知识产权经济的功能分析

知识产权经济是建立在市场经济体制、知识产权制度、知识产权文化等基础之上的新经济形态。因此,知识产权经济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在市场体制下,资源的稀缺性普遍存在,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战略经济资源,在各种资源的跨国、跨地区流动和重组时将始终处于核心的、关键的和支配的地位,大大提高了全社会资

源配置的经济效率。

(2)激励知识资源创造的功能。自然资源终究是有限的,惟有知识资源才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知识产权制度依法对授予知识产权创造者或拥有者在一定期限内的排他独占权,并保护这种独占权不受侵犯。有了这种独占性,就使得知识产权创造者或拥有者可以通过转让或实施取得经济利益、收回投资,并取得市场竞争的优势,这样才会形成有利于创新和知识再造的良性循环。知识产权制度既保护了知识创造者的利益,有利于调动人们从事发明、发现、创造、创作、创业的积极性,从而为国家和社会提供更多的、有效的创新成果和知识产品;又激励了社会公众和市场竞争对手在高起点上去创造新的知识,大大减少了社会成本,兼顾了社会公众的利益,实现了公平、公正与合理;

(3)调整经济结构、保障经济运行的功能。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之后,全球经济社会的发展很不平衡,各种经济形态相互交错,经济运行的规则存在差异。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时代的今天,一方面创新可以无所不在,知识信息可以免费共享;另一方面,知识财产价值连城,知识信息难以控制,知识复制无须成本。愈是有市场前景的智力成果,就愈是容易被任意仿制、假冒或剽窃。因此,知识产权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对知识产权等无形财产的创造、加工、传播、流通、应用、消费等全过程的法制化、规范化的基础之上。大力发展知识产权经济,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国家必须运用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只赋予和保护第一个申请、注册、登记和采取保护性措施的知识产权创造者的合法权益,通过保护专利、商标、版权、新品种、服务标记、厂商名称、货源名称、商业秘密等专属权利和制止不正当竞争,维护知识产权权利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并用法律正确规范人们的行为,促使人们自觉尊重或被迫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使全社会形成尊重(智力)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环境,从而保障多种经济形态有序、合理、公平、公正的运行;

(4)促进国际间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功能。知识产权经济在本质上是一种全球化的经济。在知识经济化、经济全球化和经贸规则国际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日益互联的世界,即使像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也不例外。知识产权已成为市场经济主体最重要的致富工具、竞争手段和战略制高点,也是国家最重要的战略经济资源。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国际专业化分工渐趋明确,国际贸易明显增加,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不断加强,尤其是在众多跨国公司全球化布局的驱使下,越来越多的、形形的知识产权经济活动跨越国界,知识、信息、技术、劳动力、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全球化流动日趋加快。如果没有一种规则,没有知识产权制度,知识、信息、技术、品牌的引进、合作、交流、许可就难以进行。

可见,在知识经济时代,国际间双边、多边的知识、信息、技术、品牌以及资本的交流与合作,都必将更加依赖于知识产权制度、规则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更加依赖于知识产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以上4个主要功能既与市场机制密不可分,又与知识产权制度和知识产权资源的市场配置、集约经营、管理创新、财富创造的过程密切相关。

三、知识产权经济的研究对象、范围、目的和方法

1.知识产权经济的研究对象

知识产权经济不仅要研究知识、信息等无形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一系列新问题,以及它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而且更重要的是要研究无形产品与有形产品结合而形成的共存共荣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特殊关系,研究人的知识、知识的人、人的全面发展和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和谐发展的问题;研究如何改革和完善现行法律、法规、制度、资源、技术和市场组织,对知识产权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有效运营;研究由知识产权经济要素而引起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方式、市场体制和国际规则发生的重大变化,并在传统经济社会的基础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转型、结构优化、科学发展。

2.知识产权经济的研究内容与范围

由于知识产品的双重属性(既有私人产品的性质,也有公共产品的性质)、知识与权利的可分离性,以及无形产品与有形产品的共生性,知识产权经济的研究内容与范围不仅涉及专利、商标、版权、商号、生物新品种、服务标记、货源名称、商业秘密等知识产品和有用信息专属权利的运营和规制(如制止不正当竞争、反垄断等),还要涉及包括研究开发、创意设计、(、律师等)中介服务、信息加工、传播应用等支撑其发展的产业链上的各环节;不仅涉及知识产权的客体,还要涉及创造、创作知识产权的主体;不仅涉及知识产权的经济效用,还要涉及知识产权主体和客体的社会效果以及国家利益;不仅涉及知识产权事业本身的发展,还要涉及包括影响知识产权经济活动的政策、法律、制度以及科技、文化、教育和产业发展等方面。此外,知识产权经济既需要从宏观方面研究探讨知识产权体制改革和法制建设,研究产业结构提升、演进、发展和变化的趋势,研究政府管制、预警和调控等,更需要从微观方面研究探讨市场主体运用知识产权制度、规则的典型,以及他们运营知识产权的策略、经验、模式和绩效等;既需要积累大量的可供定量研究的统计数据和公开数据,并运用经济学的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和手段进行实证研究,也需要利用定性研究方法,对知识产权经济的基本理论进行基础的、系统的、科学的研究和探讨。

3.知识产权经济的研究目的和方法

传统经济学都是以物为中心,研究如何以最小的劳动和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物质利益报酬和最大的经济产出,目的在于增加国民生产总值,提高经济效益。知识产权经济的研究目的将主要围绕人的知识、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由以“有形物”为中心转向以人和“无形物”为中心,研究如何不再主要靠消耗物质资源,而是通过发挥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的作用,以尽量少的自然资源消耗,生产出更多的有效产品和服务,把经济与社会发展单纯对自然资源的依赖转变为对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依赖,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而知识产权经济的研究方法概括起来有:抽象分析法、实证分析法、规范分析法和数学分析法等。

四、知识产权经济的理论框架体系

知识产权经济理论是知识产权与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的交叉学科。其基本的理论架构应该涉及以下诸多方面。

1.知识产权经济的基本理论研究

主要包括经济形态的分析与演变、知识产权经济的基本概念、知识产权经济的基本理论、评价标准、评价及统计指标体系研究等。

2.知识产权各领域的产业发展研究

如专利产业,商标产业,版权文化产业,创意设计产业、生物品种产业,计算机软件产业,传统文化,遗传资源和民间文艺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运用现代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

究知识产权各产业发展的特征、趋势、问题及其运行规律;探讨知识产权各产业发展运行的宏观体制、微观机制和产业政策,探讨知识产权各产业发展的运行方式、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和企业组织形式,探讨现代科技、经济全球化对知识产权各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发展的影响等;有针对性地提出知识产权各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管理创新等应对措施。

3.知识产权运营模式研究

结合知识产权经济的发展特点,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宏观上主要研究国家及政府对知识产权制度与规则、知识产权战略运用、知识产权资源配置和知识产权经济发展政策措施等;微观上主要研究知识产权经济市场主体的经营与管理模式等,重点体现在企业模式、经营管理、资本运营与市场策划等方面:比如在企业模式和经营管理方面,需要研究知识型企业与传统型企业、国内企业与跨国公司的组织及管理差异;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需要针对我国不同类型的企业,提出再造企业竞争新优势的战略管理模式;在资本运营方面,需要研究传统的资本运营与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资本运营的根本区别、运营方式和基本策略等;在市场策划方面,需要研究国际和国内市场规则的变化趋势以及市场国际化、市场细分化引起的品牌许可、专利联盟、专利与标准的交叉许可、跨国重组等一系列操作性较强的市场策划问题等等。

4.知识产权优势理论研究

结合我国体制转轨、经济转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需要,分析知识产权经济与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理论和知识产权优势理论的相互关系,研究知识产权优势理论的内涵、特征、分类、作用、定位及其应用,研究和探索适应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自主新型创新模式(郭民生,2004;程恩富,2003)。

5.知识产权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在知识经济化、经济全球化和知识产权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分析我国过去实施的一系列重大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得与失,探讨推进体制改革和观念创新――知识产权制度建设,调整和制定新的发展战略――国家知识产权发展战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知识产权经济,不断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国家、产业和骨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制度基础、市场基础、人才基础和文化基础,研究和探索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战略目标的基本途径。

6.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研究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力发展知识产权经济的关键在人。分析如何发挥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的作用,如何围绕人的知识、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为目标,研究如何形成人才洼地、发挥人才的能动性、激励人才创新创业创富政策措施,研究和探索培养知识产权紧缺人才、实用型人才和战略型人才的途径,形成优化知识产权人才资源配置的工作机制、以及制度和文化保障等。

基本理论知识范文第2篇

(二)产业价值链管理1.供应商的价值链管理。在该管理中要求要与供应商建立起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明确战略优势地位,抓住成本降低的契机。充分了解供应商实际的盈利能力,深入分析和评估供应商价值链与企业价值链之间的合理性,强化与供应商之间的协同关系,将开发设计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确保企业成本效能的稳步提升。

2.竞争对手价值链管理。要求要对竞争对手进行细致深入的调查与分析,理顺竞争对手产品的成本水平与成本项目支出情况,深入对比同自身企业产品成本的差异,结合存在的差距制定相应的完善策略,以便于获得更高的成本优势,实现自身企业的成本目标。

二、基于价值链理论的企业成本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一)数据收集工作有着较大的难度性在价值链成本管理过程中,企业内部数据收集工作存在着较多问题,价值链成本管理模式需要建立以价值链活动与流程思想为主的会计系统,然而现行的会计系统并不符合现代企业实际管理需求,造成了价值链成本管理在实施过程中的数据收集限制。(二)尚未明确作业及作业增值分析作业成本法在企业中得到了普遍的运用,在企业内部价值链管理过程中,作业难以确定下来,作业遗漏和重复现象较为严重,而且在对作业的增值分析和效益分析时,过于注重定性方面的衡量,并没有对定量方面的研究方法进行深入分析,严重阻碍了企业作业成本法的实施。(三)难以获得实施标杆管理中的行业同类信息企业对横向价值链进行标杆管理过程中,企业竞争对手信息是重要的内部资料,外界很难获得准确的同行业信息。同时,竞争对手的成本核算方法与自身企业有着较大的区别,企业在获得竞争对手信息过程中,由于方法的差异很难与自身企业信息进行对比,进而对标杆管理的实施产生了极为不利影响。三、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的优化措施(一)构建价值链核算体系的会计核算系统企业要结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构建以价值链核算体系为主的会计体系,为企业的价值链管理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结合价值链会计目标、核算程序以及核算方法等方面。做好企业财务数据的收集、传递与整理工作,确保价值链成本管理的顺利实施。(二)加强间接估测法的运用,获得行业信息对于同行业信息难以获得这一问题,要加强对间接估测法的应用,为同行业信息的获得提供相应的便利条件,争取取得标杆管理良好的实施效果,了解竞争对手税收、产销量等情况,保持与供应商和客户的来往与沟通,以便于获得竞争对手的价值活动等相关信息,稳步提升同行信息的准确性与可对比性。(三)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降低库存商品成本1.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的构建,要配备完整的成本信息资料,而以往传统的信息资料很难满足成本信息资料的实际需求,企业必须要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的实施优势。现阶段,erp系统得到了广泛地应用,企业成本信息的采集与处理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企业要投入一定的人力和物力来进行信息化建设,利用价值链条上的供应商、经销商以及客户积极整合在一起,增强企业外部信息向内部相关部门的传递速度,构建出动态开放的价值链成本信息系统。

2.在企业成本管理模式的构建中,要加强先进网络信息系统的应用,实现零库存管理。借助于大数据、云计算等网络信息技术,利用好数据分析与开放平台的手段,充分了解客户消费实际需求,提前将商品运送到当地的仓库中,进而将库存商品的存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有效降低库存商品的成本。(四)加强上下游企业间价值链的联系在“波特五力模型”模型的影响,可以确定企业的竞争优势,能够准确分析出企业外部发展环境,在一些企业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但是该模型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比如难以正确分析企业与供应商、客户以及合资企业之间的关系。在实际商业发展模式中,企业之间可以进行良性循环的竞争,利用联盟合作形式来创造更大的价值空间,做到互利共赢、共同成长与进步。此外,要进一步强化企业战略联盟,不断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企业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资源依赖性,资源和价值活动在联盟中能够全新的优化整合,保证企业交易成本的合理性,增加潜在利润值。在价值链的分析过程中,要加快整合各个成员企业技术、管理、资金以及市场资源等重组效率,创造出全新的协同优势。

(五)制定出完善的激励考评体系价值链成本管理需要企业价值链条员工高度的参与度,要充分认识到成本管理对企业整体发展的重要意义。对员工开展一系列的业务培训与指导,确定适宜的成本管理方法。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激发企业相关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定期对成本管理效果进行考核,对于表现良好的人员实施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反之,要实施大力的惩处。

基本理论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产权人力资本产权人力资本产权交易保障机制

一、 产权与人力资本产权的概念

1.关于产权

在经济学分析中,科斯通过对“交易费用”的研究最早对产权的含义进行了探讨,他认为产权是行为权,而不是所有权,是实际交易中的财产权利。这在理论上首次将所有权和产权区分开来,并被后来的产权经济学家所继承。产权是一种排他性权利,是一组权利束,包括所有权、使用权、转让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等。在现代社会理解的意义上,产权是“对价值的权利而非对物的权利”,这样伴随着财产概念的重新阐释,其他一些新的财产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这种新的财产是非物质的,不是由支配物的权利所组成,而是由有价值的权利所组成”。因此,产权已从单纯的物权转化为一束关于人的利益和行为的经济权利,它是人与人之间在经济活动中相互关系的反映。

2.关于人力资本产权

国内关于人力资本产权的定义主要有三种:一种是把人力资本产权理解为人力资本所有权。另一种是从企业产权角度理解人力资本产权,认为人力资本产权问题是人力资本所有者能否拥有企业所有权,即企业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以上两种理解存在明显缺陷就是只突出强调人力资本产权的某一方面,而忽略了其他内容。前者强调了人力资本产权的所有权,后者实际上强调了人力资本产权的收益权。正如在介绍产权概念时指出的,产权具有比所有权更广泛的内涵,它既首先包括所有权,即物权,又包括使用权、支配权、收益权等。因此,第三种根据产权的概念而得出的定义就是:“人力资本产权是市场交易过程中人力资本所有权及其派生的使用权、支配权和收益权等一系列权利的总称,是制约人们行使这些权利的规则,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二、人力资本产权交易

1.人力资本产权交易的本质

把交易作为比较严格的经济学范畴建立起来并做了明确界定和分类的是旧制度经济学家康芒斯。在1934年出版的《制度经济学》一书中,他以法律的观点来解释社会经济关系,认为经济关系的本质是交易,整个社会是由无数种交易组成的一种有机的组织。他认为交易是本身含有“冲突、依存和秩序”这三项原则的人类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并且交易“不是实际‘交货’那种意义的‘物品的交换’,它们是个人与个人之间对物质的东西的未来所有权的让与和获得。”可见,康芒斯的交易是在一定的秩序或集体行动的规则中发生的、在利益彼此冲突的个人之间的所有权的转移。

既然交易的本质是权利的交换,人力资本交易的本质显然也是权利的交易。人力资本交易就是通过人力资本的转让而实现的人力资本产权权利束的分解和转让。人力资本产权的这种交易性质是提高人力资本配置效率的充分条件和实现人力资本产权功能的内在条件。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机促使人力资本所有者通过交易主动地出让一部分权利。

2.人力资本产权交易的特征

人力资本产权交易的特征可以从资产专用性、交易的频率和交易的不确定性这三个维度来分析。

首先,人力资本产权交易具有高专用性。人力资本的专用性是相对于特定交易、协约关系或特定企业或组织来讲的。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就是雇员在某企业工作的过程中,通过学习和经验积累形成了一些特殊知识,这些特殊知识仅适用于该企业的特定环境,一旦拥有这些资本的雇员被解雇,其拥有的特定知识就会贬值,这对企业和雇员双方都是损失。这种专用性决定了人力资本产权交易一般只能锁定在某一固定的领域或范围,而且这种专用性要大大高于物质资本。

其次,人力资本产权交易具有重复性。人力资本产权交易首先要在市场上进行,市场上的交易契约只对人力资本的使用作了一般性的规定,而细节则要留待进入企业以后再说。由于人力资本交易契约中的一些权利和义务的细节尚没有详细确定,所以,在企业内部还必须进行人力资本产权的再次交易。

第三,人力资本产权交易具有不确定性。我们知道,在人力资本产权交易实现后,虽然在形式上人力资本的使用权已归交易客体,即买方所有,但在实质上,人力资本的使用权仍然由人力资本交易主体即卖方控制,他随时都可以不“兑现”使用权。作为交易客体的人力资本的本质,不是人力资本载体本身,而是凝结在其身上的一种能力。

3.人力资本产权交易的费用

人力资本产权交易费用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第一, 信息费用。一是搜寻费用,即人力资本产权进行交易时寻找交易对象所发生的人财物等的消耗。二是调查了解费用,即交易双方采取各种可能的措施去了解、搜集对方的各种信息的费用。三是决策费用,即交易过程中就需要对交易各方进行综合比较分析,最后做出决策。

第二, 交易过程费用。交易过程费用包括两部分:一是交易中发生的费用。主要包括谈判费用、协议费用、执行费用,以及其他辅助保障费用等。二是指交易偏离了一致性后所产生的不适应费用、双方矫正事后不一致性所产生的讨价还价费用、与规制结构有关的设立与运行成本,以及实现可信承诺的保证费用。

第三, 再交易费用。人力资本产权在市场上完成交易后,还要在企业内部进行多次交易。这是由于企业经营者必须考虑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意愿和要求,允许其重新交易,即讨价还价,以充分发挥人力资本所有者的积极主动作用。另外,由于人力资本的价值是不断变化的,企业对人力资本的要求也是不断变化的,所以,这也客观上要求人力资本产权交易要不断进行。

第四, 交易后费用。人力资本产权交易完成后,还会产生交易后费用,即威廉姆森所说的事后交易费用。事后交易费用是指契约签订后,为了解决契约本身存在的问题而改变条款或退出契约所支付的费用。

三、人力资本产权交易的保障机制

交易总是包含着“冲突、依存和秩序”三项原则。要保证交易出现冲突时保持秩序,就离不开一定的保障机制,作为人类社会最特殊的一种物品(资产)的人力资本的交易更是离不开一定的保障机制。它主要由契约保障、法律保障和社会保障三大机制构成。

1.契约保障

契约,又称合约、合同或协议,“是一个或一组承诺,法律对于契约的不履行给予救济或者在一定意义上承认契约的履行义务。”契约源于交易并对交易进行规范。人力资本交易是一种为了获得未来权利的交易,而未来权利是通过契约来体现和约束的,每一次交易都有一个契约安排与之相对应,因此,契约是人力资本交易的核心。同任何交易一样,人力资本产权交易也会受到交易双方机会主义行为的困扰。为了追求自己的更大收益和逃避损失,人力资本供给者或人力资本需求者都有可能采取机会主义行为。为了达到既做成交易又规避风险的目的,人力资本的产权交易过程中需要契约机制,来预先约定交易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以及人力资本的收益分配和使用条件。

2.法律保障

人力资本产权制度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制度之一,与国家紧密相连,国家在人力资本产权交易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突出表现在为人力资本产权交易提供了法律保障机制。人力资本产权的法律保障主要有以下功能:第一,维护人力资本产权主体利益。人力资本相对于非人力资本而言,在社会中处于劣势地位,在缺乏法律保护的条件下,更容易受到侵害。法律制度一般明确规定了人力资本产权主体的权能空间和利益限度,从而避免侵权行为的发生。第二,规范人力资本产权运行,促进人力资本产权交易。人力资本产权能否顺畅运行,关键是能否建立和完善产权运行规则,以便约束交易双方的行为,减少不确定性,帮助双方形成交易的理性预期。第三,人力资本产权一旦得到法律制度的明确界定,人力资本产权主体和其他产权主体将相互构成法律关系,即权利和义务关系,一方在行使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这有利于全社会树立人力资本产权保护的意识。

基本理论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工程;施工;成本控制

中图分类号:F04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一、工程施工项目成本的含义

工程施工项目成本是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所有费用的总和,是工程从招标到竣工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全部资源支出,是工程施工过程中使用的原材料、各种配件的费用,施工设备租赁费,发给工人的工资、奖金等费用。整个工程项目的施工成本是通过各个施工单位的成本核算来实现的。

二、工程施工成本控制的含义

工程施工成本控制是贯穿施工的整个生命周期,是施工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成本控制主要是指在施工过程中,对施工成本的控制和管理,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使施工过程中的各项费用控制在成本预算范围内,同时要对财务显示的各种费用进行审核,对实际支出成本和预算成本之间进行对比,找到差异部分,为避免施工材料的浪费提供依据,从而提高工程施工成本的管理水平,达到节约工程施工成本的目的。工程施工成本控制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施工工程中的浪费。

三、工程施工成本控制的原则

工程施工成本控制原则是施工成本控制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准则。下面主要介绍一下工程施工成本控制的原则。

1.成本最低原则

工程施工进行成本控制的目的是为了降低成本支出,从而增加利润。相关单位要从工程的整体进行考虑,制定相关的管理措施,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使工程施工实现成本最低化。成本最低原则是对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经济支出进行限制和监督,可以避免浪费现象的发生。

2.全面成本控制原则

工程施工成本控制是对整个施工过程的成本控制,包括从投标到工程的施工,最后到工程竣工,它的每一步都涉及到成本的支出,因此为了控制成本,必须对施工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成本控制。若成本控制只是针对部分部门,部分施工环节,则必然会引起其他施工环节的浪费,不利于整个工程的成本控制。因此,需要将成本控制贯穿到工程的每一个阶段,保证各环节都能严格控制成本、保持最低成本,才能保证整个工程的成本控制。

3.成本责任制原则

成本责任制是将成本控制的目标进行分解,最终能够落实到每一施工环节的每一个员工身上。在各施工单位承担成本控制的义务的同时,他们也具有控制成本的权利,能够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对施工费用进行合理的支出,从而提高工程成本实质性管理的方式。另外,建筑企业要对各个施工单位的员工进行责任制考核,对于考核优秀的员工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员工,要进行学习,直至考核合格,这种激励方式可以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施工成本控制的水平。

4.全员控制原则

工程施工过程需要每一个员工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全员控制原则是采用合理的激励手段,让每一个员工都能了解并具有成本控制的意识,并发挥这种意识,使员工能够在日常工作中更加主动的加入到成本控制的队伍中去,保证了施工成本控制的有效进行。

四、加强工程施工成本控制的方法

每一个工程都有自身的特点,这就导致了每一工程都有各自的成本构成,因此需要根据工程的特点,制定合理的过程成本控制的方法,来提高成本控制的水平。

1.优化施工方案

工程施工方案的质量决定着施工的质量,同时对施工成本和工程的利润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工程中标后,要根据施工现场的情况,制定出经济和技术方面都合理的施工设计,对施工成本进行合理的预算。然后根据最优的施工设计,降低施工成本,提高工程的进度,保证工程的质量,最终实现工程投入少、收益高的目的。

2.制定完善的成本控制标准

完善的成本控制标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工程成本控制的有效实施。成本控制标准是从制度领域规范施工人员的行为,尤其是材料采购、工程设备、管理费用等支出方面,是成本控制的重点,因此需要加大重视的程度。成本控制标准的制定要简洁、清晰,可操作性强,并要有利于员工的掌握。成本控制标准需要将成本责任制落实到实处,实行有效的措施来激励员工,提高全民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

3.强化成本控制意识

强化成本控制意识,首先要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的企业文化,培养员工的成本意识,让员工在耳濡目染中了解成本控制的内涵,使员工将个人的命运和企业的命运联系到一起,使成本控制理念成为企业员工内在思想。企业要加大对成本控制的宣传力度,树立全部员工节约的意识,让员工意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从而使全员树立成本管理的意识,增加全员的成本控制意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4.建立全过程的成本控制

首先是事前控制。在工程施工前期,要对目标工程进行预算处理,确定各施工单位的责任成本,为后续的成本控制工作提供基础。其次是事中控制。对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各项经济支出进行统计并控制,并与预算支出进行比对,对于超出预算的部分要进行核查,从而采取一定的措施去控制成本的合理支出。最后是事后控制。在正确核算成本的基础上,对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支出进行全面的分析,找出成本控制中的问题所在,将问题进行记录,并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为以后的工程施工提供理论依据。在对工程施工进行全过程的成本控制的同时,要加强企业内部的监督工作,进一步的避免成本的不合理支出。对施工全过程的成本控制和对企业内部的监督是成本控制的双重保障,能够有效的提高工程施工的成本控制水平。

五、结语

工程施工成本控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投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施工成本控制贯穿在整个施工的生命周期中,涉及到参与工程的每一个员工。施工单位应该制定相关的制度来规范员工的行为,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限制和审核工程的支出,减少工程的浪费行为,同时依靠先进的管理方式,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景龙.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的管理与控制研究[J].建筑经济,2007(12):76-79.

[2]陈尚军.浅谈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方法[J].四川建筑,2010(01):75-77.

基本理论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 成本管理; 成本控制; 措施

    在市场经济下,成本管理控制对一个企业尤为重要,对建筑施工企业的重要性也一样。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施工成本管理和控制被提高到重要的地位,无论对国家、企业和个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建筑公司,加强成本管理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因为成本与利润是两个互相制约的变量,因此,合理降低成本,必然增加利润,就能提供更多的资金满足单位扩大再生产的资金需要,就可以提高单位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1.建筑工程成本管理及控制的作用

    (1)成本管理的本质作用。项目成本管理的本质特征就是千方百计地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作为我国建筑市场的独立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的建筑施工企业,之所以要推行项目管理,就是希望通过施工项目管理,彻底打破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所形成的传统管理模式,将所从事的经营管理活动由单纯以完成国家下达的指令计划转向以工程承包合同为依据、 以满足业主对建筑产品的需求为目标、以创造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方面上来。项目成本管理,是施工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和转变新经济增长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是提高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

    (2)成本控制的核心作用。我国建筑市场发展到今天,已进入了规范化阶段。施工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因此,一个施工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既要为业主提供优良的服务和优质的产品, 又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严格控制成本支出,以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换言之,一个建筑施工企业所表现出来的管理水平,就是在实现最佳利润率的目标中,以低于同行业平均成本水平,取得最大的回报。施工产品的价格一旦确定,成本就是决定因素,而这个任务,是由施工项目来完成的,要完成这个任务,没有以成本管理为核心的全部有效率的管理活动, 企业很难得到利润,更别提企业的发展,所以项目成本控制是企业项目管理的核心。

    2 .建筑工程成本管理

    建筑工程成本管理是指为保障工程实际发生的成本不超过工程预算而开展的工程资源计划、工程成本估算、工程预算编制和工程预算控制等方面的管理活动。建筑工程成本管理也是为确保工程在批准的预算内按时、保质、经济、高效地完成工程的既定目标而开展的一种工程管理过程。

    建筑工程成本管理包括工程计划资源的编制、工程成本估算、工程成本预算计划的编制、工程成本预测与偏差控制等步骤。

    (1)工程计划资源的编制通过分析和识别,确定出工程需要投入的资源种类(人力、设备、材料、资金等)资源的多少和何时投入这些资源,从而确定出能够充分保证工程实施所需的各种资源的清单和计划安排。

    (2)工程成本估算是指根据工程的资源需求计划和各种工程所需资源的市场价格或预期价格信息,估算和确定出工程各种活动的成本和整个工程全部成本的工程成本管理工作。工程成本估算的方法有类比估算法、参数估计法、工料清单法和软件工具法等。

    (3)成本预算就是为了确定测量工程实际绩效的基准计划而把整个成本估算分配到各个工作项上去的过程。工程成本预算计划是按照时间阶段给出的工程成本的预算计划,这也是工程成本控制的基线。

    (4)工程成本预测与偏差控制是指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努力将工程的实际成本控制在工程成本预算范围之内,并且随着工程的进展,依据工程成本的实施发生情况,不断预测过程成本的发展变化趋势,不断修订原先的工程成本估算,并对工程的总成本进行合理预期的工程成本管理工作和过程。

    3.建筑工程成本控制

    建筑工程成本控制,就是在施工过程中,运用必要的技术与管理手段对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进行严格组织和监督的一个系统过程,即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物资资源、人力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纠正将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偏差,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的范围之内,以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施工企业应以施工项目成本为重心进行成本控制。项目成本控制的方法很多,选择好方法的标准就是只要满足质量、工期、安全的前提下,能够达到成本控制目的。但是,各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缺点,究竟在什么环境下,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是由控制内容确定的。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环境和控制内容来选择成本控制的措施和方法。项目成本控制有以下几种方法:

    (1)以项目成本目标控制成本支出法

    在项目的成本控制中,可根据项目经理部制定的成本目标控制成本支出,实行以收定支,或者叫量入为出,这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具体的处理方法为人工费用的控制、材料消耗量的控制、施工机械使用费的控制、构件加工费和分包施工费的控制等。

    (2)偏差分析法——典型的执行情况测量法

    在测量执行情况时主要运用的是偏差分析法,又称挣值法,是评价项目成本实际开销与进度情况的一种方法,它通过测量和计算计划工作量的预算成本、已完成工作量的实际成本和已完成工作量的预算成本得到有关计划实施的进度和费用偏差,从而可以衡量项

    目成本执行情况。

    (3)费用变更控制系统法

    变更控制系统是一套修改项目文件时应遵循的程序,其中包括书面文件、跟踪系统和变更审批制度。在多数情况下,执行组织通常采用变更控制系统,然而当出现新的情况使原有系统不能满足需求时,项目小组就应该开发一种新的程序以适应新的环境。从原有系统到现有新系统,都需考虑措施、信息和反馈三大要素,并且这三大要素应形成循环关系以保证对项目变更的控制。

    (4)用成本分析表法控制成本

    成本分析是成本控制的有效途径之一,包括月度成本分析表和最终成本控制报告表。最终成本控制报告表主要是通过已完实物进度、已完产值和已完累计成本,联系尚需完成的实物进度,尚可上报的产品和还将发生的成本,进行最终成本预测,以检验实现成本目标的可能性,并可为项目成本控制提出新的要求。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成本管理控制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成本管理控制则是对成本计划的实施进行监督,保证决策的成本目标实现,进行建筑工程成本管理控制需要强化成本效益观念,利润的提高一方面是通过有效地控制项目成本,另一方面是通过提高项目质量,缩短施工工期等手段实现的。

    参考文献:

    [1]宋胜利.浅谈建筑业成本管理及控制[J].中国城市经济,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