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构主义教育思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是在20世纪末产生的全新的一种教育理念,建构主义与学习和英语教育之间的关系在当前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英语作为我国当前课程中一门核心的课程,在教学改革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英语教育中融入建构主义思想的方法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 新课程;英语教育;建构主义思想
建构主义始终认为知识是在不断发展的,存在内在的构建,是将文化和社会的方式作为中介的,学习者要在解释、认知、理解世界的这个过程中对自身的知识进行构建,学习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社会性的协商来构建社会知识。根据这样的知识哲学观,教育所要关注的重点也从教师的教学上面转变为学习与学生知识的构建上。在英语教育之中,可以运用下面几种建构主义思想的教学方法来构建学生的知识。本文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英语教育中融入建构主义思想的方法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一、建立平等的交往机制,使英语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之间进行交往、发展的过程
在进行英语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人格都是完全平等的。建构主义认为教师不是对教师的权威性进行消弱,而是要师生之间可以进行平等的对话,新课程中明确的提出学生是当前进行学习的主体,所以也要求师生平等,这样就能进行智慧和经验的共享。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放弃在课堂上的主宰权,要以学生的伙伴和引导者的身份在课堂上进行教学,以此来引导学生能够大胆的应用英语,并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错误和失误采用宽容的态度,以此来构建课堂中平等交往的机制,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独立的进行思考,以此来全面的发展。
二、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制定学习内容,使学生树立起自信心
建构主义思想认为语言的功能和意义对情境有一定的依赖性,在对英语教育进行设计的时候就要符合学生当前心理和生理上的特点,遵守语言上的学习规律,以此来满足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生需求,将英语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兴趣与自信心上。这是因为学生学习并不是将一门专业技能或是专业知识完全掌握,人这一生在学校的实践可以说很短,所以在学校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就必须要对所学的课程产生学习的兴趣,并树立良好的自信心,这样学生离开校园之后,就能够在这种对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的作用下继续进行学习。很多的学生在刚刚接触英语的时候对英语都非常的感兴趣,但是在进行一段时间后就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学生的智力,也与教师与教材没有任何关系,这一切的根源就是在于学习的兴趣与自信心。所以,想要进行英语教育,就必须要先让学生产生对英语进行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喜欢学习,之后才是对学习能力的培养。
结语:
英语作为当前的世界语言,是一种大的趋势,是不可转变的,这样的情况下,对英语教育就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英语教育中融入建构主义思想,就是要学生能够在建构主义思想的引导下从学生学习的兴趣、生活的经验以及认知能力入手,进行英语教育方式的变革,提倡体验、参与、实践、交流、合作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对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得到发展,使学习英语的这个过程成为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创新精神以及情感态度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以及自主的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构建知识,使学生能够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孝红,唐德斌.试析新课程英语教育中的建构主义思想[J].教育探索,2006(08).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思想政治;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220-01
一、建构主义的理论探析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认知理论,它提出了一种与传统的客观主义不同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学习过程就是知识的建构过程,这一建构过程提倡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是学生的自主构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换句话,建构主义提倡以教师为引导,以情境、协作、会话等方式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的一种学习方法。
二、建构主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
现在的思想政治课教学阵地的教育目标是正确的,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是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接受的是高尚的道德情操熏陶,这是现代人所应该具有的素质。然而,纵观思想政治教学的现状,思想政治教学还需很大的改进。思想政治理论比较繁琐枯燥,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授思想政治内容时把学生的思想统得过死,不感越雷池一步;在教学方法上也始终是填鸭式教学。但是,学生一旦接触社会,被五彩缤纷的世界所包围后,往往经不住外界的诱惑,此时,老师讲的一些理想信念和道德观念如空文白纸。此外,现在的学生家长特别是农村的学生家长中相当一部分人的思想、文化素质从整体上看是较差的,这就制约了家庭教育水准的提高。现在的家庭主要是以呵护、代劳式为主的教育,多数家长都认为孩子在校受苦了,回家要吃好喝好玩好,教育自己子女只要成绩好,不要多管闲事等,严重影响了学生思想品质的健康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观理论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应该是一个主动的、自主的建构活动。而教师的教学应从学生对思想政治知识的主动建构需要出发,利用情境、协作,提供良好的思维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使之有效地实现对所学知识建构新的、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将建构主义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在知识建构过程中也提高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有效性,因此,将建构主义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三、建构主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1.教育理念的转变; 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的理念至关重要,只要以建构主义为核心指导,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探索出一条开放型、多元型的教改思路,构筑起全方位的教学格局,那么,思想政治课教学就会出现“驿路梨花处处开“的可喜局面。教师的教育理念应该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把学习的主动建构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自学、理解、说明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时刻明确自己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自身作用主要起激励,组织、点拨的作用。
2.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即“活动中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不确定的,知识的学习过程就是知识的建构过程,这一建构过程必须由学生主动地去完成。所以教师在设计思想政治课程时要时刻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能够让大多数学生受益为前提,要从以前的表演者转化为指挥者。例如:在教授时政时,一味地读教很枯燥。老师可以通过引导――分组讨论――热点分享――报纸阅读(视频观看)――集中讲解和分析。老师将整个传授知识过程变成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构建知识的过程,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3.创设问题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生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需要一定的学习情景。因此,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精心设计,把学习的内容转化为问题或转化为学生感兴趣、乐于参加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从而创设一种问题情境和学习情景。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渗透这一思想,创设符合学科特色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此情境下愉快的学习,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我们可以借助现代技术来实现,以多媒体为代表的教学方法就能轻易做到这一点。比如,在教授某一内容时,把教学的问题、知识点通过多媒体文本语音、图形、图像或一段活动影像等信息源,将所有内容联系起来,创设出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的情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创造协作互动的空间;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协作学习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交流对于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是至关重要的手段。因此,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我们要大力提倡这种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在提高学生协作、交流的能力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
四、结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可见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的教育必须摆脱以往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通过改变理念、注重学生主体性、注重情境设置、注重协作式教学等方式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建构主义 初中英语教学设计 语用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英语教学是启发式和交互式的教学、情景教学,是对学生个人经验的再现和个人知识意义的建构,而不是知识的简单累积。
结合目前国内外近年来中学英语教学研究的实践,本研究将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的方法与步骤做如下表述。
一、教学目标分析
在以“教”为中心的英语教学设计中,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目的是要从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总教学目标出发,逐步确定出各级子目标并画出它们之间的形成关系图,从而确定为达到规定教学目标所需的教学内容。而在以“学”为中心的英语教学设计中,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目的是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由于主题包含在教学目标所需的教学内容,即知识点之中,通过教学目标分析得出总目标与子目标的形成关系图,即意味着已经列出为实现该教学目标所需的全部知识点,据此可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
二、情境创设与信息资源设计
初中英语教学需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赋予新知识以某种个人意义。例如,初中英语学习者在学习“Wh-”疑问词时应从学生的个人经验出发,与其当前的学习生活实践相联系,创设情境,设置疑问,与学生进行互动,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而不是对句型进行简单、机械的操练。因为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知识的输入(input)通过注意(notice)变成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并最终转化为输出(output),因此,其语用能力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我们可以借鉴课题式教学的做法,即针对课程内容设计出一个个学习单元(课题),每个课题都围绕一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展开。如以“How to organize a class trip?”为课题,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景点,人们旅游前的筹备工作,以本地所有的景点为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提出任务目标,小组合作。当然,在任务的提出中要有意识地造成某种信息差,每个人都拥有对方或他人不知道但需要的信息,促使学习者在交流和合作中完成任务并最终解决某一问题。
教师应为学习者提供自然的语言情景,当然应多鼓励其走出课堂寻找机会,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还可以想方设法为学生设置模拟的语言交流情景,形成学习英语的良好环境。运用课件、录音、录像、实物等创造出模拟的语言情景,不失为较好的教学手段。
三、自主学习设计与协作学习环境设计
自主学习设计是整个以“学”为中心英语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在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常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支架式教学法”。
支架式教学应围绕事先确定的英语学习主题建立一个相关的概念框架,将学习者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其独立探索。在这种自主学习设计中,教师应站在学生可能发展的水平之上,起到“支架”(scaffolding)的作用,以便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随时提供咨询与帮助,真正提高学习者的知识储备量,实现自主学习。
以初一英语七上Unit 4 Let’s celebrate!为例,本单元我帮助学习者了解并学习世界各地的节日。我让学习者对各类节日进行描述,之后让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其充分发挥想象,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创造自己理想中的节日,并回答:What’s your dream festival? When is your dream festival? Who celebrates it? How do people celebrate this festival? Why do you want to celebrate such a festival?我刚开始时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引导,如一些提示或提供一个示范。学习者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协商和讨论,独立探索,最后无需教师的指导,在此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和创造。
设计协作学习环境的目的是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应认真、专注地倾听每位学生的发言,仔细注意每位学生的神态及反应,以便根据该生的反应及时对他提出问题或对他进行正确的引导;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发言中的积极因素;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都通过发言暴露出来的、关于某个概念(或认识)的模糊或不正确之处,并及时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予以指出。
四、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包括小组对个人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过程中做出的贡献;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应设计出使学生不感到任何压力、乐意进行,又能客观地、确切地反映出每个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法。在“教”的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分析和理解,给学生以想象的自由,而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结果或答案,限制学生的思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即教师要培养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
作为中学英语教师,我们必须以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把英语教学大纲精神落到实处,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英语人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参考文献:
[1]Marcelo Fernandes,Using Digital Technology to Automate Instructional Design,Educational Media International,Vol.32,No.4,1995.
[2]shwu-ching Young,Situated Learning in a Hypermedia-Supported Environment,Proceedings of ICCE 97,155-164,1997.12.
[3]乌美娜,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0.
【关键词】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学习观;建构主义教学观
随着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兴起,学习理论、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也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并取得了有效成果。建构主义极大地推动我国科学教育研究的发展, 尤其是对探索基础科学学习方式, 促进科学课程多元化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导和支撑。 因此, 只有全面认识建构主义学习观和教学观,才能将其有效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一、建构主义研究的心理学来源
教育心理学理论中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的理论发展脉络,从总体上反映了20世纪心理学理论的整个发展过程。”各理论学派林立、各持己见,分析各理论的片面性到各理论相互吸收、相互融合、不断完善。要想全面了解一个理论,探索其理论基础是非常有必要的。“当今的建构主义是建立在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和维果斯基的智力发展理论的基础上的。本文主要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维果斯基心理发展理论进行分析。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皮亚杰将认知结构称为图式,认为图式是人先天遗传所得,表现为对外界的一般反射,在外界的影响下,经过行动和经验使图式得到丰富和完善,图式的丰富和完善过程又包含同化、顺应和平衡。个体认知发展包含认知结构和认知机能,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知,认知结构就是图式,认知机能包括组织和适应,适应又涵盖了同化和顺应,通过“同化于己”和“顺应外物”产生了认知结构,因此个体认知发展是经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实现的。之后,同化、顺应的图式理论又进一步发展成为认知建构主义理论。
(二)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关于教学和发展关系的最近发展区,指出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唤醒或促进位于最近发展区内处于成熟状态的机能。该理念揭示了教学的本质特征,从而创造出儿童全新的心理活动形式。最近发展区强调社会活动意义建构中的作用,学习者在能力较强的他人帮助下跨越发展区,实现对意义的建构和知识的学习。在心理发展理论的基础上社会建构主义理论随之发展, 并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着极大的指导作用。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 该理论建立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是对先前各种理论的完善和创新。
(一)建构主义学习思想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萌芽于20世纪30年代皮亚杰关于儿童智力结构以及智力结构发生、发展的研究。该理论强调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 认为学生是意义的建构者,学习者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对知识的新的理解。它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个体的主动行为,是以先前建构的知识为基础的,重视学习者先前所建构的知识和经验。 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是建构自己的意义的过程,个体固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其建构意义有重要的作用,同时社会情境中的交流对学习者构建意义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学习是在特定情境中的主动建构意义的行为。
(二)建构主义学习范例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范例有:任务驱动学习,情境性学习,主动合作学习,内在驱动学习等。无论何种学习范例,都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建构主义学习活动是在真实的情境中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性思维,进行研究和创新。
三、建构主义教学观
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强调课程应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布鲁纳的结构主义理论强调课程要符合学科的结构特征。二者都只强调了一方而忽视了另一方,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建构主义理论则是Χ者的综合,既强调学科结构也强调儿童心理特征。
(一)建构主义教学思想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以学生的自我控制为中心, 为学生创设基于真实情境和任务的学习环境,教师是起监控者、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使学生有效地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成为能够自我控制学习、正确认识世界的终身学习者。
(二)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 随机通达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模式,自上而下式教学模式。这四种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同的指导方式。
随机通过教学模式,以“认知弹性理论”为基础,关注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教师通过呈现情境、随机进入、发展思维、合作学习、效果评价等环节引导学生学习。支架式教学模式,强调教师为学生提供一种概念框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抛锚式教学模式,强调以技术为基础的学习,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真实、完整的情境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交流合作进行探讨从而达到学习目标。自上而下式教学模式,主张教学前呈现整体性任务,同时提供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帮助学生进行问题解决的尝试。
四、反思
与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相比,建构主义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更加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但是,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易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过于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自我建构意义,易忽视知识的客观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兼顾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作用, 避免在教学过程中有失偏颇,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为了使建构主义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能够更加科学合理的实施, 还须不断地对该理论进行研究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高文,徐斌艳,吴刚.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莫雷.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吉丹如.建构主义教育观与中学数学素质教育[D].扬州:扬州大学,2001
[4]钟启泉 主编,汪霞,王文静 副主编.课程与教学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建构主义 高职专业 教学改革 课程设计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浪潮下,中国的高校入学率快速增长,大批非研究型学生进入应用型大学或高等职业学院接受工程技术教育。通过什么具体措施,将这些成千上万的“需要工作的人”,培养成“工作需要的人”,是高等学校非常现实和急迫的问题。本文依据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对高等技术教育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探讨现代学习理论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得出了有参考价值的结论。
一、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
建构主义于20世纪90年代在欧洲兴起,其哲学理念由认知主义演化来。建构主义认为,内在心理表征建构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两者是同步进行的。学习的过程并非简单地将外界知识搬到大脑中,而是指获取和建构新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建构主义对学生的要求体现在:第一,知识的意义需要通过学习过程中的探索法和发现法去建构;第二,搜集和分析有关的大量信息和资料要持续在意义建构的整个过程中;第三,认真思考新旧知识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通过培养学生的认知兴趣,帮助其形成可持续的学习动机;第二,通过情景设计,建立与教学内容相适应,与新旧知识点均有联系的学习场景,帮助学生建构新学知识的意义;第三,尽可能组织团队协作学习,让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沟通交流,了解彼此的想法,从而提高意义建构的有效性。
二、基于建构主义的高职专业教学模式的探索
1.以学生为中心,开发和设置专业课程体系。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认为,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前应具有广泛的知识和经验。对于要学习的内容而言,这些知识和经验既有与其相关的,也有一般性的日常生活常识;既有与新知识相融合的,也有与新知识相冲突的。当学生遇到问题时,他们对于问题的解决方案都是基于旧的经验和知识,而从建构主义的观点看这些经验和知识就是新的知识的生长点。所以,在教授新知识的过程中,要首先了解学生自身具有的旧知识和经验的情况,根据这些基本情况,去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学生对现象的理解是其新旧知识和经验共同作用的结果,应当引起教师的重视,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引导学生充实和调整自己对所要学习的新知识的解释。由上可知,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中心地位,高等技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开发目标自然是学生的就业需要,标准就是满足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所以课程开发的源头应当是学生就业的岗位或岗位群,应当通过对职业岗位群的能力需求的综合分析,确定专业课程的选择,重构知识、技能、素质教育体系。这个过程可以借鉴加拿大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教育模式中“倒推式”的DACUM(Develop a Curriculum)课程开发方法、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和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等。这些模式的核心是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课程,教学过程所传授的知识是为能力培养服务的,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也不是以专业知识的掌握,而是以获取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能力为标准。
对于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总体思路应该是:围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整合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深化教学改革。同时改善教学方式,改革考核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围绕这一思路工作,首先需要确定专业的人才定位和职业岗位群,其次把岗位群应完成的工作分成若干模块,最后根据每个模块确定所需的技能和知识,建立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其中理论教学体系中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理论突出服务技能培养的针对性、实用性,并对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修订,使之在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实践教学体系则要突出岗位技能培养的主线,不断加大实践学时比例,提高技能培养质量,增加综合技能实训项目。
2.以学习为中心,加入阶梯性、职业性的质量评价。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知识的建构和学生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知识的获得不是由教师传递到学生,而是需要学生自己建构。建构主义者通常认为认知结构发展变化的途径是同化和顺应,认知水平发展的过程就是从同化到顺应,再到同化,不断循环、丰富、发展的过程。所谓“同化”指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与此同时,根据建构理论观念,学习的环境应该是开放的、充满意义解释和建构的情境。学习环境具有四要素,即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其中基本条件是情境,意义建构的过程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协作和会话,目的是意义建构。综上观点,有学者提出了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六个核心特征,即积极的学习、建构性的学习、累积性的学习、目标指引的学习、诊断性的学习与反思性的学习。
笔者所在的焦作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试点,建立以职业能力培训和评价为中心的渐进式“4A”模式。“A”代表“achievement”,意为有成就感和达到、完成某种目标。“4A”代表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从一年级开始,渐次通过与职业能力培养和社会职业考核相关的课程学习、技能考核、综合练习和顶岗实习,获得4次掌握岗位技能的职业成就感,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积累职业经验,从而胜任就业的岗位工作。具体构成是:一年级,主要在计算机工程制图课上培养计算机绘图能力;二年级,主要在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课上培养数控机床编程操作能力;三年级上学期,主要由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完成专业综合技能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三年级下学期,由顶岗带薪实习完成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岗位综合技能的考核。“4A”模式的尝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与热情,受到了教育部专家的肯定,该校机械制造专业目前是教育部第二批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河南省第一批高等职业教育示范专业。
3.营造满足职业素质培养要求的软硬教学环境。学习环境和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是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中对教学设计的重点,学习环境特别强调学生基于情景的合作式学习和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式学习,而且要求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因而十分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建立新的理论、技能、素质三大人才培养体系是教学改革的形式结果,要适应职业素质的培养要求,相应的软硬环境也应当改革。具体包括营造和模拟职业场景、管理制度、社会环境、人际关系,完善教学实训设施,建立健全师资梯队等。学校应当特别注意的是,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必须包括职业素质的培养标准、培养途径和培养条件,这项内容对于学生在选择专业不对口的就业岗位时显得尤为重要,甚至是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极端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冯・格拉塞斯费尔德指出:“教师的作用将不再是讲授事实,而是帮助和指导学生在特定领域中建构自己的经验。”因此,“给予”不应该再是基于建构主义思想的教师职责,教师也不再是“掌握知识和仲裁知识正确性的唯一权威”,而应该是角色模拟者或咨询者、调解者、对话者和质问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方面要尽可能创造真实的与学习主体有关的学习环境,以此展示与现实生活相似的学习情境;另一方面,要组织和引导学生讨论,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恰当评价,成为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创造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过程的合作者。
三、小结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提倡以学习、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高等技术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的理念和取向十分吻合,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自我发展性。通过近二十年的探索与实践,焦作大学在国家级试点专业建设的带动下,一批新兴的省级、校级示范、试点专业建设已全面展开,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必将取得教育教学改革的丰硕成果。
[参考文献]
[1]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2).
[2]柴慧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述评.科技咨询[J],2010(33).
[3]李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