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微观经济效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管理;困境;改革策略
绩效管理制度是社会主义的新型分配制度,能够使卫生服务供求双方的激励政策相互协调。当前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落实绩效管理制度时,面临很多困难,如:硬件技术落后、绩效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制度失衡等,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为了充分发挥该制度的优势,必须落实好以下几个工作:改进传统的约束机制、协调绩效管理制度与医疗卫生机制、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等,从而为绩效管理制度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绩效管理的困境
1.绩效管理制度不完善
当前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制管理制度面临的困境为:绩效管理制度被单纯地划分为工资分配制度。从内容的层面来考虑,该制度侧重点为物质产品,而忽略了对精神层面的建设;从方法论的角度来分析,重视激励制度,而轻视了约束制度;从流程的层面来看,侧重考核制度,而忽略了奖励与惩罚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技校管理制度上虽然能够从一定程度上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但是其制度优势不明显。
2.绩效管理技术落后
当前医疗卫生机构的绩效管理技术较为落后。其技术的参考对象为准绳、信息数据。落后的绩效管理技术会影响考核报告的公正性,不能正确体现出真实的技校考核信息,如:业务水平低的医生,其考核结果为:优秀。业务水平高的医生,其考核结果是:合格。一般情况下,绩效管理技术应用于:获取绩效信息、确定考核指标。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技校管理而言,其重要的依据为:考核指标,当考核指标缺乏科学性时,考核目标将违背考核结果。在当前环境中,某些行政部门的卫生医疗机构设置了绩效指标:门诊量、均次门诊费。该指标能够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在维护基层医疗公益性的基础上,满足病人们的需求。从健康的层面来考虑,医疗服务数量需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门诊量在考核期间,需要设置相对合理的机构数量、工作人员数量。同时门诊每次平均费用应结合当地的经济指标进行合理设置。考核医疗服务的最终指标为:其性价比的高低。
3.绩效管理机制不合理
由于医疗绩效考核主体不同,其考核模式也具有差异性。绩效管理制度包括:管制体制、治理机制。当管理者从监管部门的层面衡量,机构体制常为前者。从付费者的层面来考虑时,医疗结构为后者。从属性的角度出发,两者的差异为:奖惩模式、考核模式的差异性。从绩效治理机制的层面来考虑时,模式主要为付费制度。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绩效管理的改革策略
1.完善绩效管理制度
为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卫生机构需要落实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坚持精神层面与物质层面相结合,从而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的经济属性优势。医疗结构可以把员工的福利、职称测评等归于绩效管理制度,有效防止绩效管理制度的功效减弱;将绩效工资与文化建设相结合,文化精神作为医院的软实力,应保障医疗绩效与实际工资相协调,从而充分发挥绩效管理制度的作用。其次,部署激励工作。绩效管理制度不仅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而且能够约束员工的不规范行为。一旦绩效管理形成重视前者忽视后者的习惯,将会为医疗机构的公益带来负面影响,不利于病人看病。当机构重视后者忽略前者时,会导致员工的积极性降低。所以,为了保障基层医疗机构积极性与公益性的良好协调,绩效管理工作必须具备科学性。对于传统的绩效管理而言,考核作为整项工作的目标,奖惩能够保障工作环节的公正性。但是,由于当前的绩效管理越来越复杂,涵盖了绩效辅导、计划、反馈、改进等模块,其重要原因为:延伸绩效管理对部门、员工的利益。包括:应用绩效管理模式,能够加强机构的体制建设,从而提升总体服务质量。
2.加强绩效管理技术应用
当考核指标不规范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完善医疗服务信息平台,该平台能够获取丰富的医疗行为信息,该信息具备真实性的特征,属于考核对象医疗行为的历史记录报告;完善分级医疗体系,主观部门通过该体系,能够掌握患者的医疗质量信息,使就医模式更加规范,从而提供给患者更好的就诊需求。当地机构还应加强硬件设施建设,为绩效考核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激励理论而言,设立分级医疗体系、完善医疗信息平台能够获取更多的医疗信息,但并非必要条件。主要原因为:考核部门在获取真实的数据信息时,具有一定的主观因素,一旦缺乏主观因素,绩效考核制度的优势将不断减弱。在政策环境下,绩效考核所花费的经济成本需要由医疗机构承担,导致多数卫生医疗结构不愿意使用该策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医疗卫生机构需要及时设置激励约束机制,该机制的模式包括:当考核主体是医疗卫生保鲜机构时,约束机制为机构与参保人员间的交易制衡机制;当考核主体为基层医疗卫生行政部门时,约束机制属于民众制约机制。其次,医疗服务体系包含较为模块,具有一定的繁杂性与难度性,分级医疗体系、信息平台难以收集隐性数据,仅能获取显性的公共数据,对于医疗卫生机构而言,隐性数据具有较高价值,其直接关系到其绩效考核报告。为了避免考核对象侵犯患者的权利,并且保障考核对象在获取隐私数据的基础上,能够为其服务。对策为:建设考核对象与患者间的激励机制。从卫生经济的层面来考虑,医疗服务供给竞争机制在保险预付费模式中,能够有效达到双方的平衡。另外,当考核主体不能收集到患者的隐私信息时,考核对象依旧能认真工作。因此,当考核主体获取详细的医疗信息时,能够从很大程度上保障考核结果的真实可靠性。为了获取该信息,分级医疗体系能够对其做出有效的保障。其次,当考核主体未获取隐私信息时,也应设置激励机制,使考核对象能够认真工作。
3.完善绩效管理机制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设置市场化机制与治理相协调的模式,能够促进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具有公益性与可持续发展性。因此,绩效治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西方发达国家设立了竞争首诊机制,并且获得了成功。我国应结合当前国情,适当借鉴其经验,绩效管理模式与治理型市场化机制相结合后,能够有效解决当前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出现的普遍问题。在该机制下,考核主体、对象具有独立性,同时,考核对象与服务对象间具有激励相容机制,可以保障绩效考核结果的真实性,维护了绩效奖惩的公平性。当考核对象未能获取隐性信息时,依旧能够认真工作。虽然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处于初级阶段,市场化机制改革历程有30多年,多数地区应用了绩效管制体制,但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机制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如:考核主体与考核对象的粘性强,考核对象、服务对象、考核主体的激励关系难以协调,导致绩效管理制度难以充分发挥其作用,不符合激励约束机制的发展目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当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管理制度而言,存在问题的根源为:制度问题、技术问题。当技术出现问题时,绩效管理效率将降低;当制度出现问题时,绩效管理将失去作用。因此,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管制型市场化机制应及时转型为治理型市场化机制,并且落实好绩效治理机制,从而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云,曹军,张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绩效管理的困境与策略[J].卫生经济研究,2013,(4):6-10.
加强企业异地经营行为监管必须从规范登记和监督管理两方面人手,两手齐抓,双轮并驱。企业异地经营现象才能得到有效遏止。
第一。设立分支机构,主动将异地经营企业纳入监管范畴。对于保税区内资企业设立分支机构应按照企业类型有所区别。针对大部分贸易性企业仅在保税区或开发区内的商务楼中租赁一两间办公室,作为办理营业执照时的住所,实际却在区外运作的情况,贸易性公司异地经营设立分支机构,除了需向当地工商部门提供该企业的营业执照复印件外,还须提交区内工商部门签署的意见。这样,不仅有利于区内工商部门严格把关,掌握企业动向,而且便于区外工商部门有的放矢地加强监管。
第二,严格“两个规范”,着力从源头上规范企业异地经营行为。应该遵循《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凡是涉及到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宏观调控、生态环境保护、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公共资源配置等事项的企业,都应考虑到相应的“行政许可”。据此,保税区企业到区外设立分支机构,只要其经营范围涉及到上述事项,不论保税区工商局对该企业的经营范围采用何种核法。区外的工商部门对该企业分支机构的设立,都应参照相应的“行政许可”予以规范。
第三,突出关口前移,始终把日常监管当作基础性工作来抓。保税区工商部门对注册登记的企业要认真把关。对存在异地经营苗头的企业,及时提醒申办者办理分支机构。对构成异地经营事实的,不能满足于年检等常规监管手段,而要积极采取互联网办公、挂名企业座谈会等形式,大力宣传法律法规,引导他们依法经营。同时,严格落实企业回访制度,组织监管干部对注册登记满6个月的企业进行现场勘查,重点检查经营地址。对注册地址查无下落的,通过海关、商检等部门及时了解去向。对存在异地经营行为的,采取媒体公告和电话、书面通告等方式告知企业办理变更登记和设立分支机构的登记,否则依法进行查处。充分发挥经济户口在日常监管中的功能,以分局为单位,将异地经营企业的各种信息及时录入电脑,建立详细的异地经营企业档案,确保监管人员对异地经营企业做到户数清、行业清、地址清、经营状况清,不断提升监管效能。
第四,结合企业特点,扎实推进分类监管。对经营场地隐蔽、监管难度较大的贸易性企业,必须突出重点监管区域,除了开发区和镇区范围外,市区写字楼集中区和商业配套设置完备的区域、拆迁地区、高科技园区和部分居民住宅楼也是监管的重点区域,对这些区域必须提高监管频次,加大监管力度。同时,对化工、煤炭等需要相关部门审批的国家专控行业,考虑到办理前置许可难度大且需要专门经营场所,可由当地政府与保税区、开发区主管部门协商,专门在区外划出场地,把在区内注册的企业集中起来,由区内外工商部门进行同步监管。
1.1煤矿企业后勤管理简介
煤矿企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尽管曾经因计划经济因素的制约而减缓了发展的进程并降低了经济效益,但是煤矿企业并且因此而退出我国的市场舞台。煤矿企业发展至今,其后勤管理工作除了为企业的生产与运营提供保障,还涵盖了企业员工生活方方面面的需求。后勤管理工作在煤矿企业中需要为提高企业员工开展工作的积极性而创造轻松舒适的环境,促进员工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中,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既要做好煤矿管理工作,又要提高经济效益是现代煤矿企业应该积极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1.2煤矿企业后勤管理具有的特点
众所周知,煤矿企业在进行地下深处开展业务活动是一项既艰辛又充满危险的工作。尽管清楚这样工作环境,仍有不少的热衷为人民服务的群众和工作人员积极投身该项事业中,为人民生活增添一缕光和温度。因此,煤矿后勤管理人员也应像这些工作人员一样,为人民生活服务,做好与之有关的工作,让员工拥有安全的工作、生活环境。我国煤矿企业往往是远离闹市区,且处于较偏僻的山区,后勤管理工作存在服务内容单一、固定的特点。而作为后勤管理工作人员应结合员工的需求以及该项工作的特点,有目的性地进行服务工作。煤矿员工心里所想的主要是吃、住、娱乐等方面的问题,所以结合员工内心真正的想法,后勤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做好每一项工作任务,不能因其看似简单与单一而追求速度而不讲求效果。有效地将矿区周边的环境与氛围之间保持合宜的连接性,充分展现后勤管理工作在实际中具有的连贯性,树立企业的形象。综上所述可知,煤矿后勤管理工作在企业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对于提高经济效益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换言之,后勤管理工作与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存在密切的联系。
2煤矿企业的后勤管理手段进行改善能够提高经济效益
2.1采取企业化管理手段
煤矿企业在开展业务活动时,全力推进企业后勤管理向企业化管理方向发展,驶向市场化运行道路。这种管理方式具有多种特点,其中市场化运行特点表现在向矿方交纳每个月的租赁费与水电费,在开展煤矿工作时招聘临时工可以表现出煤矿企业具有自主经营的特点,对煤矿生产相关的各项设备组织检修,能够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并且流露出煤矿企业具有的经济责任。采取企业化管理手段,能够便于后勤管理工作人员管理员工,促进员工之间的竞争意识形成。因此,提高后勤管理手段改革后,能够大幅度地提升管理质量,大力发展生产力,从而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提升。
2.2煤矿安全投入
企业对煤矿进行安全投入主要是指煤矿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保障安全而投入的人力、物力以及各种费用。企业在煤矿生产时加大安全投入,可以有效提高煤矿生产中对防灾减灾的应对能力。由于安全投入不能实现立竿见影的效果,为企业直接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所以一般情况下,煤矿企业难以感受到这种举措的必要性。这就导致部分的煤矿企业对煤矿安全投入的力度不够,而在实际的煤矿生产中,人员伤亡直接造成企业的经济受到损失是不可估量的。根据现有的不完全数据统计,我国每年因煤矿开采导致人员死亡直接造成企业经济受损程度逐渐呈上坡趋势。因此,煤矿企业加强安全投入能够间接地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从而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
2.3采取科学化管理手段
后勤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不容忽视,它能够为企业带来升级与活力,使员工拥有一份良好的工作环境与居住环境。因此,后勤管理工作应该采取科学化管理手段,促进企业经济发展,在必要时还应该对后勤管理手段进行创新,使之更符合煤矿企业的实情。后勤管理工作中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应该清楚本身的责任与任务,然后在煤矿生产活动中,根据不同的区域分别指派后勤管理工作人员深入其中,并将责任直接实行到个人身上,保证岗位没有留下空缺或是重叠的状况。企业还应对后勤管理工作采取监督管理机制,促进员工之间相互监督后勤管理工作人员,并且每一位后勤管理人员都应该持证上岗,且身心健康,切实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在员工宿舍管理方面,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管理机制与内容条款,约束员工在宿舍的行为,并保障后勤管理人员在管理中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此外,企业最好是在员工上岗前,组织一项业务培训学习,加强后勤工作人员对制度的熟练程度以及学习相关的管理技能,保证后勤管理工作能够有效开展,从而在后续使企业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3结束语
【关键词】 上消化道异物;胃镜;对策;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830-01
上消化道异常是一种常见的急症,患者一般为吞咽和呼吸困难以及发生上腹部疼痛等症状[1]。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采用胃镜对患者进行上消化道异物取出,具有创伤小、操作方便等优点。我院对收治的上消化道异物患者采用胃镜治疗,同时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护理干预,取得显著成效,以下是详细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和收治以及护理的66例上消化道异物患者,均为我院在2012年5月――2013年7月期间收治。其中男性32例,女性34例;年龄在8-70岁之间,平均为(49.5±1.2)岁;患者的临床症状:吞咽困难和疼痛以及上腹部疼痛等。患者异物进入上消化道到胃镜治疗的时间在3.0-45.5h之间,平均为(8.0±2.0)h。异物种类:18例骨性物质、20例塑料物质、17例金属类物质、其他类11例。异物位置:胃部异物11例、食管异物55例。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将这些患者分组为试验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年龄以及性别等资料,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采用胃镜治疗前6h需禁食,对于异物需要立即取出或者患者食管狭窄可以不需要禁食。对患者进行钡餐和胸腹X线片检查,术前对患者采用利多卡因进行表明麻醉。患者处于左侧卧位,胃镜进入到患者的食管中,观察是否存在异物和黏膜损伤等情况。一旦发现就可以使用胃镜将其钳夹,同时注入气体,以便让管腔扩张,有利于胃镜的退出[2]。体积比较大的,可以先进行切碎,然后再将大部取出,小部随胃肠排出即可。对于锋利的尖锐物体,再取出后要观察黏膜的损伤情况,出血多的患者,可以对其表面喷洒药物止血。之后,对患者进行一般的常规护理。
1.2.2 试验组 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如下:
1.2.3 术前护理 对患者的情况核实之后,让患者禁食、禁水、同时了解患者的病史和异物吞食的时间和形状以及大小、是否有胃镜禁忌证等。
1.2.4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会产生不适等情况,导致患者的情绪不稳定,同时胃镜进入到患者的体内,会产生排斥感,进而患者会产生恐惧等情绪[3]。因此,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安慰和心理疏导,同时耐心而详细地将手术的原理和优点给患者进行讲解。取得患者的信任,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1.2.5 术中护理 要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的监测,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喉头水肿和窒息等严重不良反应情况。在对患者治疗的过程中,要指导患者有效地配合医生治疗。
1.2.6 术后护理 在患者出院时,根据异物产生的原因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避免和防止再次发生类似情况[4]。主要指导的对象为儿童和教师。要告诉儿童不能将细小物件放入到嘴中,同时要提醒家长要将钱币等细小物件放置在儿童不能触摸的地方。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采用X2检验,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结 果
2.1 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 经过胃镜检查和治疗以及护理之后,患者的上消化道异物被全部取出,成功率为100.0%。在66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出现嵌顿部分的黏膜损伤,1例患者在取出异物过程中,黏膜出现轻度划伤,经过使用黏膜保护剂和H2受体拮抗剂治疗3-6d之后,患者痊愈出院。没有出现上消化道大出血和穿孔等严重性的并发症。
2.2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情况 在患者出院之前,通过发放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给患者进行填写,护理人员要进行解释和指导。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84.8%(28/33);试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3.9%(31/33);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在临床上,主要采用胃镜治疗上消化道异物患者,通过对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和询问病史等,明确患者异物发生的原因和位置以及性质之后,对患者进行快速地清除,解除患者的痛苦。此外,通过患者进行相关的护理,消除患者的恐惧等情绪。术中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指导,术后观察患者的病情和进行健康指导。有效地保障了手术的成功。通过此次的研究发现,采用胃镜治疗上消化道异物的成功率为100.0%,并且没有发生严重性并发症症状。
总之,在临床上,对上消化道异物患者采用胃镜治疗,具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同时胃镜治疗还具有微创、快速、住院时间短、安全等优点,此外,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有效地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护理中进行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永平,向青山.160例上消化道异物胃镜诊疗体会[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1,(03):279-280.
[2] 贺克俭,张阳德,程春生,等.急诊取儿童上消化道异物回顾性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2011,(03):310-312.
一、思考之一:如何深入准确地分析学情
我曾在教学“认识钟表”一课做过一次课前调查,发现班里大部分同学对钟面有一定的了解,大约90%学生能准确认读整时,70%左右学生能认读几时半,只是到底是4时半还是5时半呢?这种类型容易混淆,这一起点已远远高出教材所设定的教学起点。由此可见,深入细致、准确分析学情是找准教学设计起点,提高教学设计有效性的不可或缺的前提。
如何准确分析学情呢?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即学习新知前学生已达到何种水平?已经能做什么、说什么、想明白什么?本节课教学起点应定位在哪个高度?本节课中哪些才是真正需要我们点拨与引导的?二是明确本节课的教学落脚点。即在学习活动结束后,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预期应该达到的水平。只有当教师的对教学前和教学后这两种水平的差距做到心中有数时,才能有效地优化教学内容,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合理选择学习方式,预设弹性教学路径,才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设计出最佳的教学方案,为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提供用力的保障。
二、思考之二:如何创造性地优化教学内容
对学情有充分的了解后,我们会发现教材上的内容和我们学生的现状有一定的出入,有的是起点太低,有的是内容连贯性不够,有的地域特点不明显,还有的和时代不接轨了,根据这样的一个情况我们要创造性地优化教学内容。
(一)扩充教材。《新课标》指出:数学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知道一个结果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对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的探索与体验。新课程教材中许多情境图与例题都蕴含着这一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但因受篇幅限制也仅仅是提供了基本线索而已,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扩充,以便学生在数学知识的探索中实现有效建构。如:在“商不变规律的简算”中教材例题只呈现了750?0。而商不变规律的简算内容除了被除数和除数末尾0个数相同外,还应有被除数和除数的末尾0个数不同的;去0简算后留有余数的;把除数25、125、50转化为整百、整千的简算。而且后三者的思维难度更高。因此在教学设计时需扩充9600?0、630 ?0、8000?25,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不断的变化中走向深入。
(二)更换题材。新课程教材为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验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所选的题材都是学生听过、见过或经历过的事物。但部分题材并不适合学生,实际操作起来并不方便,这就需要我们从实际出发选择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题材组织教学。如北师大版第四册教材第29页是借助数小正方体认识计数单位“千”与“万”,认识万以内的数,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找到这么多的小正方体做教具绝非易事。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把小正方体替换成人民币为题材,这样既便于准备,又便于操作,而且学生非常的感兴趣,同样能达到教材所期望的教学效果。
(三)整合内容。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让教学更适合学生知识的链接、衍生,老师要勇于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裁剪与组合,使全体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如在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前,我调查发现班里大部分学生都能计算,但方法多而杂,计算速度极不均衡,与要达到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而学生则认为自己已经会做了。根据教材按部就班进行教学,肯定激不起学生学习热情,于是我把本单元的8课时教学内容整合为5课时。第一课时:重在让学生自主探究“20以内进位加法(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算法呈现多样化。第二课时:优化算法,学习讨论“凑十法”(或破十法),感悟它的优越性,并能用它较快较准确地进行计算。第三、四课时:巩固20以内进位加法(或退位减法),分层次练习。第五课时:归类练习,查漏补缺。实践证明这样的整合是行之有效的,使学生实现了从会一种算法到会多种算法,从算法的随意性到算法的择优性。学生学得开心,没有重复感。
三、思考之三:如何精心设计学习方式
新课标提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倡导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发现与提炼数学材料,教学设计中以合适的方式、合适的时机为学生提供从事操作、探究、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的机会。为充分发挥动手操作的功效,提高自主探究的质量、提升合作交流的效益,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注意做到:
(一)按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合理选择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有效学习。马芯兰老师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因此我们在设计时要让静态数学知识的学习活动化,特别是“空间与图形”板块内容,以及第一学段的学习要多为学生预设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动手中创新、活动中体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设计第一册的“1~10的认识和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时,每堂课都让学生用学具数一数,摆一摆,既能极好地理解1~10各数的意义,学会2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又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对于那些后续性的知识,学生已有丰富生活经验的起始知识,则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利用旧知自主探索。如设计“多位数加减法、乘除法”“小数加减法”“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的大小比较”等教学时,都可以采用先尝试、后交流、再总结的形式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主探索、主动建构,实现知识与方法的顺利迁移。这样既能让学生乐学、爱学,又能轻松达成教学目标,发展学生探究能力。学习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互动过程,通过学生间的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完成知识建构,促进学生共同发展。因此在教学重难点处,知识易混淆处,探究与归纳概念、公式、规律的过程中,学生的见解产生分歧时,确定解决问题的策略时都可以采用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展开教学。
(二)根据学情预设有效的学习方式
追求实效是教学设计永恒不变的主题。学习方式在什么时候使用,怎样使用,都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精心预设,才能真正发挥效益。问题或主活动的预设要能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又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并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其次还要对合作探究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加以预测,为它们预设好通道,预留足时间。在设计学习方式时,还可以把全班教学、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等学习方式整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充分发挥不同学习方式的效益。
四、思考之四:如何构建利于学生“学”的教学设计
以往教师往往对自己如何“教”进行精雕细琢的设计,“以学为本”环境下教师还应多多考虑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既能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又利于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我们提出了“板块式、非线性”的教学设计模式,效果颇佳。板块式、非线型的教学设计重在全程大环节的关联策划,把教学中每一个环节都设计为一个可随时移动的板块,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随机呈现相应的教学板块,同时在每一板块中又预设多个方案,为课堂中可能出现的“节外生枝”预设好通道。
下面试以 “20以内数的复习”一课为例加以阐述,“20以内数的复习”所涉及的五个知识点内容设置成五个板块,每个板块的下面一般又预设了学生能顺利生成的教学方案及生成有困难时的教学构思。
上述的复习环节5个板块每个板块预设了“顺利”“受阻”的两个方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特定表现,作教学流程的随机调整,实行板块式移动,进行“粗框架”教学。而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复杂过程,随时都可能出现脱离教师教学设想之外的“意外事件”。作为教师不但要有处理“意外事件”的经验和机智,更要“藏”有对付“意外事件”的策略――多样化的教学路径。本案例所构建的教学路径有两种:(1)如果学生自己能主动构建知识网络,较好地再现所学知识,该怎样施教(即方案一);(2)如果学生不能主动构建知识网络,再现知识有困难或有盲点,老师又该如何引导(即方案二)。多途径非线型的教学设计改变了传统的单一性、直线性的教学路径,为课堂的有效动态生成提供了可能。
新授课中教学设计的弹性化、可调整性则主要体现在“探究新知”“拓展应用”板块。教师根据学情的分析,教材的解读,要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可能会出现什么状况有充分的估计,并预设出与之相匹配的方案。如:当学生的思维与预设同步时应如何进一步深入;当学生的思维受阻时该如何点拨;当学生的反应与预设完全相左时又该如何引导或怎样调整自己的思路等等。粗线条、多路径的块状弹性结构,为课堂的动态生成提供了更大的灵动空间与弹性余地,给学生的探究空间、体验途径、感悟深度提供了更为宽阔的平台。
五、思考之五:加强课后反思,提高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不应仅仅停留在课前的规划与预设上,还应在课后进行不断地反思与完善。教师可以用教学随笔的形式记录下来,并站在理论的高度加以分析与阐述,长此以往,教师的设计能力定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一)从设计理念层面进行反思
设计理念是教学设计的灵魂与精髓,可谓是有怎样的理念就会设计出怎样的课堂。因此,我们上完一堂课首先应站在设计理念的层面反思:本教学设计运用了哪些先进的教学理念?是通过什么形式得以体现,是否合理有效?还需作哪一些更新或补充?如《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片段练习设计:1.基本练习:先说说下列算式的运算顺序,再计算。(1)8.4+3.5-2.7;(2)8.4+(3.5-2.7);(3)8.4-(3.5+2.7);(4)8.4-3.5+2.7。2.综合练习(略)课堂上学生虽然说对也做对了,但做得索然无味。课后我陷入了深思:新课标要求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富有挑战性的,内容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此题可以如何运用这一理念改变现状呢?经过一番琢磨后我设计如下:(1)你能用8.4 , 3.5 , 2.7 , + , - ,()编写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式子吗?(2)教师有选择板书。(3)说说运算顺序。(4)看谁算得快。结果这一小小的改动,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效果。学生情绪高涨,学得非常开心。
(二)从实际效果层面进行反思
反思的内容主要包括:原先的设想是否符合学生实际?在课堂教学中哪些环节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哪些环节没有?是什么原因?有什么困惑?成功在哪里?不足在哪里?怎样改进才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能力的发展?例如:可以总结设计中的精彩之处,积累经验,不断提升;可以采撷学生思维的“火花”,对原教学设计进行不断地补充与完善;还可以查找不足,分析对策,对原来的整个教学设计或某一环节进行二度设计,使其更具科学性、合理性,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能力的发展。
(三)类推到后续教学进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