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光伏发电系统设计步骤

光伏发电系统设计步骤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光伏发电系统设计步骤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光伏发电系统设计步骤

光伏发电系统设计步骤范文第1篇

新能源是21世纪人类解决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两大关键问题的钥匙,未来50年是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新能源的关键期,21世纪也是围绕新能源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高速发展期。新能源技术是涉及电气、动力、材料、控制、电子、计算机、信息等多个学科交叉的高新技术,为了推动新能源发电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需要加紧新能源技术的知识传播和相关人才的培养,为此,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开设了“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

根据本校的实验条件和综合实力,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的重点不是新能源与电力系统的结合,而是新能源发电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和控制技术的结合。该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国内外新能源发电技术现状,掌握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水力发电、生物质能发电、核能发电、分布式发电等新能源发电系统的工作原理、系统硬件组成和控制技术,为进一步分析和研究新能源发电系统及控制技术、电力电子系统设计与控制打下基础。

一、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随着新能源发电技术的快速发展,《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不断更新,实践环节也随之更新,这就需要进行教学改革,其中实践教学改革是重中之重。教学实践表明《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需要工程实践能力加深对新能源发电及控制技术的理解,教学过程中需要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更加注重实践性、创新性、开放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便更好的和课题、科研衔接,为从事新能源专业打好基础。综上,急需进行《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二、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教学内容

新能源发电技术突出新能源发电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与控制技术的有机结合,除了讲透三部分内容,还要将他们有机结合起来。但授课学时仅为32学时,内容繁多,课时有限,要想在课堂教学时间内使学生有效掌握关键技术,需要合理设置课程结构,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筛选。梳理教学内容,将其分成两部分:一是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发电,以便持续获得二次清洁能源――电能;二是对电能通过变换与控制,满足高质量的终端能源消费需求和电力的高效管理。

我国具有开发可再生能源的条件和历史,近年来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以年均超过25%的增长速度成为世界能源领域增长最快的两点。截至2014年上半年,中国水电装机容量达到了2.9亿千瓦,风电装机容量达到了83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了2200万千瓦。其中,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超过全部发电装机的30%,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超过全部发电电量的20%,风电装机容量连续5年快速增长,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预期,连续五年新增装机容量位居世界第一,太阳能光伏电池和太阳能热水器产量均居世界第一,水力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是新能源发电的主力军。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源、核能等其他新能源发电技术还处于实验研究或商业探索阶段,市场份额较小。鉴于此,本课程首先介绍国内外新能源发展状况和最近技术,然后介绍新能源发电系统中涉及的电力电子变换电路及相关参数设计,再介绍新能源发电系统中的控制技术及控制算法,最后介绍各种新能源发电系统的工作原理,硬件组成及相关的控制技术。

具体章节安排如下:第1章新能源与发电技术综述,介绍国内外新能源发展技术及经济数据,这部分内容具有较强的时效性,结合每年的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国内外政策分析、各国的能源发展规划,使本章更具科学性和实效性。第2章介绍新能源变换与控制技术基础知识,除了复习电力电子技术里讲述的AC-DC、DC-DC、DC-AC、AC-AC四类典型变换电路,还增加了新能源发电系统里常用的驱动和保护电路分析,新的拓扑结构分析等内容。第3章为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重点介绍光伏发电原理,太阳能电池板的电特性,离网型及并网型光伏发电系统、最大功率跟踪控制技术、光伏发电系统的控制策略。第4章为风力发电控制技术,介绍风力发电机组及工作原理,控制策略及相关的并网技术。第5~8章分别介绍水力发电技术、生物质能发电技术、海洋能发电技术及温差发电技术,第5~8章根据学时安排及教学效果,可安排自学,或者作为选学内容。

三、新能源发电技术实践内容建设

新能源发电技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工程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添加实验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培养学生的操作动手技能、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实践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仿真实验和实际电路设计实验。仿真实验主要包括太阳能光伏电池建模及电输出特性,光伏并网逆变器非线性控制策略仿真研究,双馈风力发电系统变流器非线性控制策略研究。实际电路设计实验共4个,分别是太阳能最大功率跟踪控制器设计、铅酸蓄电池充电控制器设计、小功率风力发电系统设计、基于uc3906的蓄电池充电管理器。

具体实施办法为,仿真实验在matlab仿真实验环境下进行,每个学生独立完成,仿真完成后按照要求的格式撰写实验报告。实际电路设计实验首先学生选题,根据不同的内容2~5人一组,然后小组成员分工,教师根据学生的程度可适当调整;然后设计电路,进行相关参数计算、器件选型;然后进行电路焊接、调试、软件编程、软硬件联合调试;组织学生答辩,最后撰写报告。由于实际电路设计实验以设计和分析为主,电路选型、参数计算、控制算法都要学生自己设计,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动手,单独操作,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技能,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采用开放式、案例式、讨论式、实操式教学方法。开放式教学指教学内容不局限于课本,而是多渠道开放式的,可选自图书馆,也可以选自互联网,教师有引导性的推荐一些主要参考书和阅读资料,鼓励学生自己查找和组织学习资料,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接触国内外最新、最成功的教学内容和学科前沿信息,使学生了解科技的最近发展形势,站在学科发展的前列;另一方面,通过自己查找资料、组织学习内容,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知识管理能力、自学能力和习惯。案例式教学将身边案例搬进课堂,帮助学生理解书本知识,建立起系统设计概念,了解系统设计步骤、设计方法、实验方法和实验设计等。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帮助学生建立新能源系统的知识结构,同时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将学习过程转化为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索的提高过程。太阳能光伏发电小系统项目式实操教学,在风光互补发电实验平台上,实操太阳能光伏板能量转换实验、环境对光伏转换影响实验、太阳能电池光伏系统直接负载特性实验、太阳能控制器工作原理实验、接反保护实验、太阳能控制器对蓄电池的过充保护实验、太阳能控制器对蓄电池的过放保护实验、夜间防反充实验、离网型逆变器工作原理实验、独立光伏发电实验、并网型逆变器工作原理实验、光伏并网实验、风光互补功能操作。

五、存在的问题

新能源发电技术及相关的控制技术的实际应用越来越多,需要大量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在授课过程中发现该课程存在如下问题:(1)教材问题。国内外已经有多种版本的新能源发电及利用技术的专著,由于新能源发电技术涉及能源种类繁多,应用规模和水平相对较低,许多技术有待完善,开设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的专业也比较繁杂,缺少一本能兼顾各种新能源发电技术、控制技术、实验设备,并且能和学生专业基础很好结合的教材。(2)缺乏实践教学内容。现有的新能源发电技术实验平台大都是演示型操作平台,价格昂贵,导致不能满足每个学生都有动手设计、动手操作的实验要求,可操作性比较差。(3)师资队伍建设相对薄弱。目前新能源发电技术一线教师大都是从相近专业转型过来的,缺乏新能源发电系统研究,缺乏工程实践背景。

光伏发电系统设计步骤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分布式发电;城市建设;配电网规划;前景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未来分布式能源将在能源综合利用上占有重要地位。分布式发电正是可以高效利用资源、安全的进行发电的方式。然而随着分布式发电的广泛运用和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发现分布式发电的弊端就是一旦大量使用分布式发电将会对配电网的结构产生巨大的冲击,并且会改变配电网络之中电流大小方向等等多种因素。在城市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环保效益突出且市场巨大,本文介绍了目前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的优势及具体实施过程遇到的难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分布式发电对城市配电网规划的影响

1、保证电网运行的安全、经济性

科学合理的配电网规划不仅可以保证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还有利于配电网建设投资效益的充分发挥。分布式电源大多直接布置在配电网中,对含分布式发电的配网系统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建设,分布式电源在系统负荷高峰期能够转移定量的负荷,提高配网系统能源供应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2、提高电网运行的效益

对于含分布式发电的配电网规划,应充分发挥分布式发电的优势,从提高资源配置着手,着重于电源与负荷的合理分配,在满足配网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前提下,减少各用容量的投资建设,使配电网和分布式电源的投资建设成本最小。

3、对继电保护的影响

就目前而言,大多数配电系统均是呈放射状,这种结构能有效的增强过电流保护的经济效益,简化供电系统的运行过程。当我们将分布式电源接入当配电网后,放射状的网络就会形成遍布电源和用户互联的网络体系,潮流也很难顺利的从变电站母线流向各负荷,也就是说,分布式发电对配电网原有的继电保护有着十分密切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当分布式电源发生故障时,整个供电系统的电流很受到很严重的影响,从而是破坏该系统的继电保护装置;分布式电源的数量和种类是决定供电系统处理故障能力的重要因素,如果要提高整个供电系统的公章处理能力,就必须要严格控制开关设备的升级,从而保障整个供电系统电流的充足供给。所以,当配电区域产生较大的分布式电源容量时,我们需要科学的提升该区域断路器的容量,以保障整个供电系统的质量安全。

4、对系统电压的影响

在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系统之前,整个系统呈辐射状运行,但是,随着分布式电源的接入,整个供电系统转变为电源网络,从而引发系统的潮流变化,降低电压的稳定性能,危及整个供电系统的安全。随着电力事业的不断发展,配电网络拓扑结构得到了很大的完善,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供电系统的质量安全,可是,根据调查研究显示,当前我国很多供电系统所采用的配电网仍然是辐射状结构,从而导致了负荷沿着馈线分布,电压沿着馈线潮流方向降低的运行模式。

5、其他方面的影响

不同的分布式发电对系统运行的经济性、稳定性以及社会效益的影响不同。只有部分文献通过数据分析,比较不同分布式发电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目前有多种分布式电源形式和接入系统方式,国外研究主要针对不同类型分布式电源的经济性、社会效益、设备自身的特点进行比较。而对于从多个分布式电源设备中选择一个具有较好经济性、社会效益性环保性却有较少文献涉及。包含大量分布式发电系统的配电系统的供需平衡问题及实现分布式发电与配电网互联的技术问题都需要作深人地研究。

二、太阳能光伏系统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在建筑应用的设计原则:合理性、实用性、高可靠性和高性价比(低成本) 。既能保证建筑中光伏系统的长期运行可靠,充分满足用电设备的需要,使系统的配置最合理、最经济,特别是确定使用最少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功率和蓄电池的容量,又能使太阳能光伏组件与建筑有机的合为一体,替代部分建筑材料,达到建筑节能的效果。协调整个光伏系统可靠性最大和系统、建筑成本之间的关系,在满足需要保证系统、建筑质量的前提下节约成本投资,达到最好的经济效益。太阳能光伏系统建筑一体化的设计步骤和内容如图所示:

由于建筑上的光伏发电系统的发电量与太阳辐照强度、 地理位置、 所在地区的气候和气象等因素和条件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和影响,所以要具体城市依据太阳能数据表来设计。安装在屋顶部分的太阳能结构有,预置钢结构,在钢构件上布置 U 型型材,预置钢构件与 U 型型材可以用螺栓连接或焊接,太阳能光电板组件通过专用卡口与 U 型型材连接固定。系统设计有 3 个阵子,分别输入 3 台并网逆变器,3 台逆变器的输出在配电柜汇流,然后并入电网或提供给耗能设备, 本设计采用了多子阵并入模式, 以使系统的分片管理更加细化。同时系统采用了多种措施进行防雷保护。

三、前景分析、有关建议

1、统筹规划

建议将分布式光伏发电纳入城市规划与建设,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鼓励体育场馆等公共建筑、工业厂房、商业综合体等按照光伏建筑一体化要求进行设计、建设,在建筑设计阶段就使其满足光伏应用的具体要求,如雪载、风压等,综合利用建筑物表面,合理配置配套设施,有效提升资源利用率。

2、完善配套电网设施建设

加强光伏发电配套电网建设和改造,确保配套电网与光伏发电项目同步建成、同步并网。积极发展和应用融合了先进储能技术、信息技术的微电网和智能电网技术,提高电网系统接纳分布式光伏发电的能力。

3、创新商业模式

城市分布式光伏建设中,往往面临资源过度分散,房屋产权复杂,小型单位或家庭自建还面临投入及维护等难题,需要创新发展模式,例如资源租赁等,建议有关部门及行业协会对新的模式进行指导、规范,在法律、制度等方面保证各方利益。

4、建立融资体系,保证发展

建立合适的投融资体系,为分布式光伏产业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和服务。发挥开发性金融机构的引导作用,创新金融服务,根据分布式光伏发电发展规划制定年度融资计划,合理安排信贷资金规模,积极支持分布式光伏发电建设。针对家庭、小型单位用户提供较为灵活的金融服务,鼓励家庭高效使用屋顶资源。

5、加大政策力度

建议地方政府加强对分布式光伏发电的重视和支持,加大地方政府统筹力度,简化审批程序,做好在政策落地、项目管理、宣传推广等方面的工作,为分布式光伏发电提供良好发展环境。

结束语

根据调查研究显示,分布式发电拥有清洁环保、耗资少、发电方式灵活、可靠性能高等优点,此外,它还可以在整个供电系统发生故障时为重要的用电客户提供充足的电力能源。从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分布式发电对于目前我国电力事业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相关的电力工作人员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不断的总结和积累经验,积极地探寻当前分布式发电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科学、有效的处理方法加以应对,以此提高城市建设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娜,李永刚,李建文.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扩展规划研究[J].电测与仪表,2014(08).

光伏发电系统设计步骤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力电子;教学方法;教学改革;考核方式

作者简介:姚志垒(1981-),男,江苏溧阳人,盐城工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江苏 盐城 224051)

基金项目:本文系盐城工学院2013年度校级教改研究项目(项目编号:3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3-0052-02

“电力电子装置及技术”是电类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1]该课程是在“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变流电路的结构、工作原理、功能指标,电力电子实用装置的构成、基本电量的计算方法和所有装置需解决的共同技术问题。[2-3]该课程涵盖知识的内容多、面广、难度大、实用性强,能培养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如何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值得探讨。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1.理论教学内容的改革

该课程的课时数为40学时。由于它是一门应用性课程,因此需要在书本内容的基础上,紧跟时代前沿,增加一些当今热门课题的内容,如:电力电子装置在新能源发电系统和节能环保中的应用等,以便为学生找工作或读研找课题提供参考。

选用杨荫福等编写的《电力电子装置及系统》作为本课程的教材。[3]由于该教材第1章中半导体电力电子开关器件和第2章高频开关电源的内容已分别在“电力电子技术”和“开关电源及技术”课程中详细讲述,因此该课程不再赘述。

所选教学内容具体如下:

(1)电力电子装置及系统概述(2学时):电力电子装置及系统的概念;电力电子装置的主要类型;电力电子装置的应用概况;电力电子装置的发展前景。

(2)逆变器(4学时):逆变器概论;单相和三相恒频恒压正弦波逆变器;感应加热电源。

(3)不间断电源UPS(6学时):UPS的功能及原理;UPS的组成和设计(包括蓄电池组、整流器和PFC电路、逆变器、切换电路、滤波电路、旁路控制电源和系统辅助电源、接地装置、保护和报警系统);UPS输出电压控制。

(4)晶闸管变流装置(6学时):晶闸管交流变换器;交流净化型稳压电源;晶闸管谐振型逆变器。

(5)电力系统用电力电子装置(6学时):电力系统无功补偿;电力系统有源滤波装置;电力系统谐波与无功功率综合补偿;远距离直流输电。

(6)电力电子装置的研制与试验(14学时):电力电子装置研制流程;研究对象的方案论证;主电路设计(包括输出滤波器、输出变压器、缓冲电路、直流滤波电路和主开关器件设计);控制系统及辅助电源设计(包括抗冲击负荷电路、调压环节、过温保护、辅助电源和驱动电路的设计);电磁兼容技术和措施;电路仿真;整机调试与电性能试验;结构设计和例行试验。

(7)电力电子装置在当今热门课题中的应用(2学时):选择应用于当今热门课题的某个电力电子装置作为教学内容,如:直直变换器在光伏发电系统中的应用、并网逆变器在新能源发电系统中的应用等内容。

2.开设实验教学内容

为了进一步验证理论分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开设一定的实验教学内容。该课程的实验教学可以充分利用江苏省电气与新能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新能源实验室和电力系统无功补偿实验室,完成一些高频电力电子装置实验项目,如:电力系统无功补偿、电力系统有源滤波、升压变换器在光伏发电系统中的应用和并网逆变器在风力发电系统中的应用等实验项目。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1.兴趣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紧贴社会的要求进行学前教育,把社会的需求和学生学习的需求有机统一,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后,学习的目标改变了,如果说学生在中小学时是以升学作为他们的目标,那么,进入大学后他们的目标已经转向了就业。因此,要使学生了解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及其变化,使学生意识到该课程作为大四的专业选修课对今后工作以及再深造的重要性,从而使他们一开始就认识到该课程必须学,而且要学得非常好。

第一次上课,在讲完电力电子装置的应用概况后,了解每个学生对电力电子装置感兴趣的应用领域,布置学生通过网络搜索或图书馆查找其感兴趣应用领域的相关资料,并做成PPT,以备上该应用领域课时做报告。此后,每次上课时,先让对该节课教学内容感兴趣的学生用PPT做报告(每个学生报告5分钟,学生提问2分钟),讲述相应应用领域的研究背景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然后由教师讲解具体教学内容。通过该兴趣教学的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做科技报告的能力,为学生毕业设计选题和答辩奠定良好的基础。

2.提高多媒体教学质量

随着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上课基本都已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多媒体课件也不能是黑板板书的简单复制,最好配以一定的动画和声音,以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讲解电路工作模态时,采用“动作路径”的动画格式,让学生清楚地看到电流在电路中的流通路径,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学生在下半节课时往往会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可通过在切换幻灯片时配以一定的声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讲解习题或举例时,先以某个习题为例进行讲解,解题步骤逐步显示,而不是一下子显示所有答案,保留了板书的优点,然后总结归纳解题方法,最后再以习题对所述方法进行巩固。

3.采用仿真辅助教学

用仿真的方法不仅可以初步验证电路原理和参数设计的正确性,还能仿真试验极限条件下的特殊情况,从而有效地减少电力电子装置的设计费用,缩短电力电子装置的设计周期,优化参数设计,提高装置的可靠性。常用的电力电子仿真软件有:Saber、Pspice和Matlab中的Simulink等。以其中的Saber仿真软件为例对所设计4kW、400Hz的中频电源进行仿真验证。学生可以通过仿真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此外,对较复杂或不易懂的电路可以通过仿真查看电路各点的波形反推电路工作过程,从而掌握电路的工作原理。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该课程采用小论文的考核方式。考核的总成绩包括平时成绩(20%)、平时PPT报告成绩(30%)和小论文考核成绩(50%)。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学生的出勤和平时作业;平时PPT报告成绩主要是检查学生对电力电子装置感兴趣应用领域相关知识的预习情况,考核学生运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PPT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回答同学提问时的应变能力;小论文考核成绩主要包括测试学生书写小论文的能力(包括中英文摘要、引言、正文、结论和参考文献)、利用word软件书写小论文和排版的能力。小论文要求学生从电源设计领域、电机调速用电力电子装置、电力系统领域、汽车电子领域、绿色照明领域、新能源开发领域和其他与电力电子装置相关的领域中选择1种领域撰写。此外,要求写相同领域小论文的学生相互商量各自研究方向,确保每个学生的小论文题目和内容不雷同。通过上述小论文考核,杜绝了学生相互抄袭小论文的现象,学生在选题上发挥了主观能动性,选题范围比较宽。学生在查阅资料完成小论文的过程中,了解了国内外电力电子装置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初步掌握了电力电子装置主电路设计、控制系统设计、仿真及结果分析这一流程。

四、结束语

近年来,我们紧跟时代前沿,及时更新“电力电子装置及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兴趣教学、高质量的多媒体教学和仿真辅助教学的教学方法,采用“一人一题”的小论文考核方式,对“电力电子装置及技术”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学院领导和学生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陈仲.“电力电子装置及控制”课程教学设计的研究与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S1).

光伏发电系统设计步骤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电力电子;教学改革;应用人才培养;工程能力

作者简介:茅靖峰(1976-),男,浙江宁波人,南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顾菊平(1971-),女,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江苏 南通 226019)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基金项目、南通大学教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1B50、2010B1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3-0032-02

近20年来,电力电子技术受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与材料科学等关键技术的推动,得到了快速发展,其工程应用领域得到了迅猛扩张。由现代电力电子技术支撑的新型产业和对传统行业的技术改造,如新能源、绿色交通、智能电网、先进伺服驱动、极端环境探索、节能减排等,都取得了巨大的技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展现出了良好应用前景。[1,2]

为了适应电气信息类工程应用学科的发展,保持教学内容的新颖性,跟踪电力电子技术的最新热点,自2006年以来,南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开设了“现代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在传统“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色和技术需求,讲授现代电力电子技术高级原理、新器件与新型工程应用,以此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能力,培养市场应用型人才。本文从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等方面,介绍了课程教研组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情况。

一、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装置与系统级的概念不突出

传统的“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侧重于器件级的理论分析,强调基于电力电子器件的电路拓扑解算,即以电力电子器件为核心,在器件基本结构、原理和特性学习的基础上,针对典型电力电子拓扑原理电路,从电力电子器件的通和断两个状态入手,对电力电子电路换流的物理过程、波形特性、电参数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和计算。

该教学结构的优点是概念清楚、体系完备、机理分析透彻,但也存在诸多弊端。例如,学生将电力电子学过多地关注在了电力电子器件上,弱化了从装置级和系统级的角度对电力电子电路进行理解和认知;割裂了电力电子功率电路与基于反馈原理的数模电控制电路、自动控制原理、工程实际应用电路之间的关系;大篇幅的基于晶闸管器件的理论分析和计算,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单一和过少的工程应用实例,减少了学生对课程实用性的认同感等等。

2.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电力电子技术作为工程技术需要有一定量的实验和实践环节才能保障学习效果。但在传统的“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实验项目中,基础性和简单验证性实验较多,不能很好地与当前的工程实际应用相联系,致使许多新技术、新方法无法通过实验来直观的体验。

而且电力电子实验设备的常用形式为基于挂件结构的实验台和实验箱,基本上与实验内容相关的重要元器件、电路和系统都被封闭于内。实验过程中,学生们无法看到功率元器件、配件及电子仪表的外观和关键连线。学生依照原理图机械地连接主电路、记录实验数据和波形,即使不了解电路的工作原理,也能较顺利地完成实验。因此,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探索学习的动力,锻炼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教学内容和平台也不足。

二、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1.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确立教改思路和目标

作为地方综合性高校,南通大学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定位是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因此,本课程作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其教学目标的确立需结合本区域的产业分布与发展特点,同时又紧紧围绕本专业的学科方向。

形成了以帮助学生从装置和系统角度理解和掌握电力电子技术,培养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具的创新型电力电子应用技术人才为目的,以新能源、运动控制、电源技术、柔流输配电等应用领域为背景,以讲授电力电子技术在实际工程应用中所需要处理的相关问题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教学思路和培养目标。

2.整合教学内容,突出应用能力培养

根据培养目标,在学院学科特色和现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对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了合理调整。舍弃了传统的以大篇幅晶闸管半控器件分析为主线的教学内容体系,建立了“以基于全控器件的实际应用为主线,以电力电子主拓扑电路结合系统级的自动控制原理及其实现电路分析为主要技术内容,培养学生从整体的角度认识和设计电力电子电路的能力”的课程教学体系。

整合后的教学内容由三部分组成:功率器件、典型电路、应用及其系统。功率器件是基础,重点讲授开关全控器件及其驱动电路;典型电路是主体,重点讲授基于全控器件的直直、逆变和整流三种变换电路及其控制机理;应用及其系统是提升,重点讲授电力电子在新能源发电、运动控制、电源和柔流输配电技术中的应用原理及其典型系统设计案例。三者层次明晰,但学时又有所侧重。即前两部分作为前续“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内容的回顾与拓展,讲授学时占总理论学时的近一半,第三部分作为工程应用与系统提升的重要部分,需着重讲授,以逐次勾勒出一个电力电子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的整体全貌。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与讲授中,凝炼理论教学的内容,在原理的讲授中注意培养学生面向工程的意识和思维,并及时动态地将教学团队获得的最新科研成果以及科研项目的最新进展融合到相关的课程内容中去,让学生接受到来自科研和工程研发第一线的新知识、新技术。

另外,针对基于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发展的趋势和前沿内容,以及课程中被压缩掉或被取消的专业知识,设置为系列课外专题讲座,聘请对专题内容有深入研究和独特造诣的教师及企业的科技人员讲授,以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及能力。

3.加强课内实验环节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课内实验是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动手能力和初步设计技能,增强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的必要教学一环。为了突出课程的工程实用性,采取了优选验证性实验,增加了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项目的课内实验设置方法。

注重电路的工作机理分析与工程实际问题是验证性实验项目的选择标准。优选的该类实验项目包括:常用PWM控制器件及特性、不控整流的谐波与抑制、SPWM/SVPWM/方波PWM逆变策略的实现电路及特性等。

注重工程实用性是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项目的选择标准。我们要求学生们对该类型的实验项目遵循“理论设计计算—>计算机仿真验证—>硬件实验电路测试—>波形数据分析总结”的顺序开展路线,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实验内容的理解,并促进学生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实验作风。

增设的实验项目包括:各型升/降压直直变换器设计、有源功率因数校正器设计、谐振软开关设计、三相高频PWM整流器设计,以及他们的复合系统设计等。

课内实验项目设置为必修和开放式的选修两类,以弥补实验授课学时不足的矛盾,同时采取“案例讲解法”、“实物演示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实验课上认真讲解实验内容、步骤和注意事项,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其积极性。

此外,应改革课内实验成绩的评定方式,突出对实验过程的考核,鼓励探索性的设计型实验。具体措施包括增加课内实验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权重,增加实验预习报告、实验操作测评、实验过程问辩三方面的成绩考核项等,通过确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形成务实的学习风气。

4.优化课程设计环节,培养工程设计能力

课程设计是对学生工程设计和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的重要环节,其课时安排在全部理论课程讲授完毕后进行。

该实践环节依托于以现代电力电子技术与运动控制实验室为主体,以工程训练中心、控制电机、虚拟仪器、风力发电动模实验室等其他专业实验室为辅助的课程设计开放式创新训练实验平台。[3,4]课程设计内容以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热点工程为背景,从南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专业与学科特色以及科研项目中,提炼出其中典型的技术问题,设计出合理的课程设计项目。可选的背景包括: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精密电机伺服驱动、电力无功与谐波控制、磁悬浮控制、特种电源等。其中的典型技术问题包括:整流、正弦逆变、直直变换、Delta逆变、闭环自动控制、检测技术等。

针对少部分优秀学生采用“导师制”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通过细致的指导,紧密的设计过程跟踪,来进一步提高课程设计质量,并促进这部分学生研究性论文、专利、小制作等方面成果的形成。

针对大部分学生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选题库中自由选题,利用书刊、网络查找相关资料,自主形成完成项目的各种设计思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设计的锻炼,使学生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真正融入了自己的知识链,提高了其综合能力以及自主创新和团队协作能力。

5.注重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提高自主性学习能力

网络教学是弥补课堂教学学时局限,开拓课程学习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课程组以校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为基础,通过长期投入、持续积累、动态跟踪的建设方式,建立了课程的网络辅助教学平台。

网站的教学材料提供了与课程相关的丰富的资源,内容包括教学资源库(课程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实验指导书、数值仿真实验例程、实验设备操作视频等文件)、参考资源库(经典学术论文、典型芯片和模块的使用手册、常用仿真软件说明、典型应用设计案例、产业趋势和研究热点等信息)、复习思考题库等版面区。

此外,课程组充分利用Blackboard网络平台的交互功能,完成诸如教学信息、在线电子试卷测试、远程答疑和讨论等教学工作,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三、结语

通过上述教学改革措施,同学们在课程学习的主动性、系统级的分析设计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应用能力等方面均得到了提高,培养的学生在近年来的挑战杯、机器人和电子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中均取得了良好成绩。

显然,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改革是一项持续而动态的工作,课程教学中需依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思想,以实现人才培养需求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无缝对接为导向,明确树立学生的主体观,合理安排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科学的评价体系,以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坚,康勇.电力电子学:电力电子变换和控制技术[M].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刘晋,牛印锁,文俊.国内外“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6):64-65.